四季(红绿两色书盒,随机出货)

四季(红绿两色书盒,随机出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向阳
图书标签:
  • 四季
  • 绘本
  • 儿童文学
  • 故事
  • 红绿书盒
  • 礼品
  • 童书
  • 阅读
  • 赠送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向阳生命之给出、挚爱的献歌 对台湾岛屿,歌颂最丰美的土地色彩 距离《四季》的完成,忽忽已过三十余年头 四季仍然进行中,而诗人的笔,从未停歇…… 这是我青壮时光的重现、诗写台湾的梦想的再生。──向阳 向阳的经典诗集《四季》, 在一九八六年推出后,因其精致的包装与丰沛创作,上市旋即销售一空,引起之回响与讨论,蔚为经典;三十年过去,新版《四季》自绝版重生,展现全新而现代面貌。 《四季》的写作,源于一九八五年向阳受邀前往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并分别在旅行的异国四季中浮现而完成。这些诗作,以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种写法为桥梁,经由古老节气的名相,再透过外国印象下笔,其实都在表达诗人对四季时间、对世界气候、对台湾土地的诠释。 每一首诗,都容得时间淬鍊,展读咀嚼,从诗篇中读到不止于八○年代的缤纷的台湾色彩,并且通过节气的映照,传达一颗面对时间课题、从台湾出发、迎向世界的诗心。 【四季流转】 ◆卷之春 彷彿远隔着的南与北 我上山,你下海 埋头谱写相异的音阶 背靠春天,孤独使我们掉泪 ◆卷之夏 那年夏天的叹息  你的名字与形影 热辣辣划过  从我眼前 郁闷的风中  一颗星子滑落 ◆卷之秋 给最黑给最黯,以微光以微热 阴沉的风将会破涕欢乐 给干渴的井以水声 爱,浇息了恨火 ◆卷之冬 梦中,已经死去的父亲 也来与我站在窗前 指着四处飘零的雪花 说:雪太冷了,我们回去 回到故乡铺满落叶的土地 本书特色 ◆双色书盒随机出货:春红经典、夏绿青春,展现相异季节颜色。 ◆诗人许悔之为新版以书法题字「四季」,意到笔随,墨韵酣畅。 ◆扉页有向阳手写题签祝福+手刻〈相思〉小章,具有收藏价值。 ◆内页精美展印12幅版画作品,为2017《四季》新版添新风貌。 ◆内页版画跟随书盒之不同,各套上红或绿两种色彩,风格贯彻。 ◆随书附赠〈鹿之谷〉纪念书卡一张,完整收藏向阳诗与画创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向阳


  本名林淇瀁,台湾南投人,一九五五年生。中国文化大学东方语文学系日文组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画邀访作家,文化大学新闻硕士、政治大学新闻博士。

  曾任《自立晚报》副刊主编、自立报系总编辑、总主笔、副社长。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吴三连奖基金会秘书长、台湾文学学会理事长。
  曾获吴浊流新诗奖、国家文艺奖、美国爱荷华大学荣誉作家、玉山文学奖文学贡献奖、台湾文学奖新诗金典奖、传艺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等奖项。

  着有诗集《四季》、《十行集》、《向阳台语诗集》、《向阳诗选》、《乱》,散文集《安住乱世》、《日与月相推》、《旅人的梦》,及儿童诗集、评论集等五十余种。另有学术论着《书写与拼图: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研究》、《场域与景观:台湾文学传播现象再探》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新版序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一

  一九八六年冬,我的诗集《四季》以独特而别致的装帧版本由汉艺色研出版,李萧锟的书法、周于栋的水墨,连同我的手稿,精致牛皮纸封面和手工插页设计,外加珍藏版锦盒,展示了诗集装帧的可能空间。首版推出,随即售罄;次年再版,改以雪铜纸封面推出新版,一样受到读者喜爱,连印三刷,成为当时诗集出版的一则传奇。

  更重要的是,做为我的第六本诗集,《四季》是我试图结合古典与现代,彰显台湾风土和人间四季色彩的一个里程碑。在完成台语诗集《土地的歌》(一九七六─一九八五)、十行诗集《十行集》(一九七四─一九八四)之后,我应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于一九八五年秋天赴该校参加「国际写作计画」(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整个秋天,在银杏树灿开金黄叶翼的爱荷华河畔,接触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深感于有透过诗作表现台湾特色的必要,于是开始酝酿以二十四节气为台湾写二十四首诗。那时候的心情,一如我在诗集〈后记〉中所说:

  透过二十四节气,我尝试在每篇作品中表现不同的色彩与心境。首先,那是我生命的给出;其次,那是我至爱的土地的呈现;最后,那是台湾这个大洋中的岛屿,所能奉献给世界的独特的风土色彩。

  回国后,我展开了这二十四首诗的书写。我希望,一如二十四节气的纷繁多样,这二十四首诗也能表现各自不同的面向、题材、语言和技巧,且能总体呈现书写之际我所面对的台湾。我写土地、人民之爱,我写风物、自然之美;我也写都市、环境之隳,写时事、政情之乱;我也以象征、隐喻、歌咏、铺排、反讽、叙事的不同笔法,试图具现一九八○年代处于大转捩点的台湾图像。

  我不知道,这样的尝试能否成功表现我的构念;我只知道,必须通过书写,才能将我的诗融入我站立的台湾土地。《四季》推出后,最早的回响,来自当时我还不认识的瑞典汉学家马悦然(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院士,一九八七年他来台出席汉学会议时,于书店看到《四季》,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特别推荐这本诗集,多年后并以瑞典文翻译其中一首〈小满〉。一九九二年,美国汉学家陶忘机(John Balcom)则将整本《四季》译成英文,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卷,在Chinese Pen季刊连载四期;并于一九九三年交给美国加州Taoran Press出版英译本The Four Seasons。二○○九年,日本学者三木直大教授编译我的诗选《乱》(东京:思潮社)也选入十三首《四季》诗作。我想以二十四节气诗凸显台湾风土的初心,多少是被看到了。

  我没想到的是,《四季》的节气诗也受到流行乐界的重视。一九九四年,活跃流行音乐界的才女黄韵玲要助理跟我联系,征求我同意使用〈大雪〉谱曲,并由她主唱,收入《黄韵玲的黄韵玲》专辑,由「友善的狗」推出。十五岁就得到金韵奖的黄韵玲以有别于当年流行歌曲的独特曲风,加上部分诗句的朗读,诠释〈大雪〉,表现诗中苍茫、孤独、无依的感觉,淋漓尽致。〈大雪〉以「流泪、流盪、流散、流离、流浪、流失、流血」等七个词汇,本来是想传达戒严年代海外「黑名单」人士的心境。黄韵玲从爱情的角度诠释这首诗,一样动人十分。

  我也没想到,收在《四季》中的节气诗,近数年来,已有四首分别被选入三个版本的高中国文课本:〈惊蛰〉(康熙版)、〈小满〉(南一版)、〈秋分〉和〈小寒〉(翰林版)。以一本只有二十四首诗作的诗集,能受到编辑者的青睐,对我来说,这是写作《四季》时未敢预料的事。

  二

  最早评论《四季》这本诗集的是才识过人而早逝的诗人林燿德(一九六二─一九九六)。《四季》出版后,他就发表长论〈八○年代的淑世精神与资讯思考──论向阳诗集《四季》〉,论述这本诗集主要内蕴和特色。他以「淑世精神」总绾我写作的本心,指出:「《四季》的编目设计在向阳诸多着作中显得特别精纯别致,不同的色泽与心境杂揉在一本书中,然而节气的『运作』却使二十四首诗呈现出一种统一性。」这是知者之言;他也敏锐地看到我在诗集中蕴藏的「政治寓言」,透过「复合层叠的结构体」(诗),自原始寓言(节气与地景之关系)衍生出再生寓言(即隐匿的政治寓言),他的分析,精确地看到了《四季》诗中的台湾性。

  当然,燿德也看到了我在《四季》中用心经营的语言与形式设计。他看到我在〈小满〉、〈大暑〉等诗中隐藏的书写策略,指出「〈大暑〉的结构「神似一块具体而微的积体电路」,更像是「现代世界的象征」,是一种「多元化的阅读流程」,可以任意重组,「是各区域文化在全球开放系统中所保存的个体独立性」,他将之视为一种「诗的资讯思考」──我在一九八五年爱荷华秋天,面对来自全球各国作家时,酝酿以台湾的二十四节气诗作与世界对话的书写策略,就这样被燿德明辨了。

  三十年过去了,燿德曾经如此推重的《四季》,因为汉艺色研后来停顿,也绝版三十年了。三十年来的台湾从戒严到解严,从威权到民主,整个社会已经过多次大而剧烈的翻转,早已不再是一九八○年代的模样,在时空翻转、情境变异的今日,我写于一九八六年解严前夕的《四季》还会有人读吗?还会有知音吗?

  二○一五年冬天,我在《台湾诗学学刊》第二十六期看到年轻学者茅雅媛发表的论文〈向阳《四季》的多元色彩〉(页一四九─一六六,约一万五千余字),顿觉宽心不少。茅雅媛看到我在《四季》中运用色彩的策略(而这是燿德来不及处理的),她以细密的文本分析,以「直写颜色」和「以景显色」(物色)的差异,制表胪列,统计我在《四季》诗作中使用的色彩词,以绿色为最多(15次),次为黑(7)、黄(6)、红(5)、灰(5)、蓝(3)、白(3)、褐(1)、紫(1)、银(1);另又统计诗篇中明暗色调的呈现,发现最多的是夜(5),其次是灯火(4)、阳光(4)、星光(3)、雪(3)、晨光(2)和霜(1)──她以统计方法印证三十年前我的书写意图:「色彩的不同、四季的转换与心灵的流动,正是外在之象、内在之意,经由时空融于一体,所统合而出的物色之美。」这是多么扎实的印证,多么美丽的发现啊!

  我用二十四节气写二十四首诗,且採取每首两段、每段十行的固定形式为之,这是十行诗的延伸,要如何在固定的形式和节气已有的文化象征体系中表现新的感觉呢?年轻的茅雅媛敏感地从我的用色中点出了其中的幽微面:

  细腻的色彩运用,让每首诗呈现不同的明暗、温度与气氛,不论是透过明亮的色彩描绘出具有生命力的台湾风土,或是借由两段色彩的变化与对比,彰显出对一九八○年代的批判与忧虑,以及经由整体氛围的营造或色彩的转化,表达诗人对家国、生命与情感的思考,都是借由外在物色与内在意涵的紧密结合,突显诗人如何看待与感受一九八○年代的台湾及自身,且不拘泥于单一主题,而是从各种角度切入,使时空背景的图像更加完整。……

  向阳以《四季》进行的尝试,为一九八○年代的台湾保留了一块充满诗意的投影,能以毫不晦涩的诗句呈现多元的样貌与内涵,是《四季》读来如此多彩多姿的主因。

  《四季》首版推出近三十年后,年过花甲的我,在岁末寒冬读此文,内心满是暖意。当晚就在脸书贴文,以一九八六年的作者向二○一五年的论者茅雅媛说:「谢谢妳如此细密诠释,让发表于三十年前的文本重生。」

  三

  众缘汇聚,三十年后的此际,《四季》不只「文本重生」,因诗人许悔之的慧眼与抬爱,林煜帏、施彦如、吴佳璘、魏于婷等年轻编辑的创意发想,能以全新版本、精巧装帧,由有鹿文化重版,再现于二十一世纪,则更让我欣喜。

  新版《四季》和旧有两版最大的不同是,在原有二十四节气诗作之外,特别纳入我手刻的十二张版画;封面情商悔之为「四季」题字,悔之书法有诗人灵气,意到笔随,墨韵酣畅,这是新版最令我高兴的事。装帧部分,则採非全置入式精致书盒包书,饰以我的版画,且择一幅〈鹿之谷〉特别单独印刷,精巧如版画,随书赠之,供读者典藏;书前另加上手刻诗词小章,〈相思〉一诗也涵纳了春天意象,与《四季》隐隐唿应,最后,书盒共有两款颜色,春红经典,夏绿青春,都可见出新世代编辑群的巧思,希望读者喜欢、爱藏。

  一九八五年秋天,我在爱荷华河畔闪耀着金黄色泽的银杏树下,发愿要写一本能表现台湾色彩的诗集,来和当年与我同在爱荷华的各国作家分享台湾诗的美丽;一九八六年冬天,在一整年春水漾波、夏雨击鼓、秋叶飘舞和冬露凝泪的见证下写出的诗集《四季》出版;一九九三年,因为美国汉学家陶忘机的翻译,《四季》英译本The Four Seasons在美国加州的Taoran Press推出,我的二十四节气诗方才进入英文阅读世界;二○○九年,因为日本学者三木直大教授编译我的诗选《乱》,在日本东京思潮社出版,我的《四季》部分诗作,也才能分享给有缘的日文读者。

  日晷推移、月影圆缺,这圆证初心的时间过得多缓慢啊,《四季》在日与月相推之下,于焉三十有年;然则,瞬目即越三十春秋,这又是何等快速啊!首版推出时,我犹是黑发青年,正值文学出版高峰期,《四季》短期间就卖出六千本;如今新版将出,我已是满头飞霜,出版业则陷入冰原,只希望新版别让有鹿赔本。

  我的人生,从春到秋,即将入冬,亦如四季之代序。年轻时最爱的诗集,有机会出土,更有月光映水的沁凉在心。我不禁想起高中时读的《庄子‧秋水》,印象深刻而当年未必能解的一段文句:

  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岁月不可挽留,时间不会停歇;有消退,有增长,或充实,或空虚,终结之处,就是起始。这不也就是我在《四季》二十四节气诗中斟酌损益,通过题材和内容、语言和形式的多重向度,以及色彩的缤纷幻化,所想表达的意旨吗?

  二○一七年冬天,新版《四季》推出,因而也就具有「终则有始」的意义,特别对我来说,这是我青壮时光的重现、诗写台湾的梦想的再生。二十四首节气诗,写的虽是上个世纪八○年代台湾的容颜,传达的则是一颗面对时间课题、从台湾出发、迎向世界的诗心。对三十年来因为绝版而无法得读这本诗集的读者,《四季》中的每一首诗,都容得细细咀嚼、轻声唸读,从诗篇中读到不止于八○年代的缤纷的台湾色彩,并且通过节气的映照,在时光、地景和人声的流转中,感受纯粹的读诗的喜悦!

  最后,我要感谢在新版《四季》尚未出版前,就透过脸书预约这本诗集题签版的两百位读者:在只读到脸书讯息,未曾看到新版实体书的情况下,你们信任式的预约,特别让我感铭于心。这样的信任,是我继续以诗书写台湾的动力。感谢你们对一位人生已然入秋的写诗者的厚爱。

  而你,此刻阅读这篇小序的你,我也要感谢你。期愿这本诗集《四季》能在未来的每一个节气中,陪伴你的日常,并因为你的阅读而让这块土地灿开繁花。
 
二○一七、十一、七
立冬之日,暖暖微雨

图书试读

惊蛰
 
寒意自昨夜起逐步撤退
清晨进驻林间的一队鸟声
把微曦与树影咬成起落的音阶
久潮墙角,忽然晕染开来
破窗过访的阳光,静静
温慰着瑟缩的锄犁。北风
向西,一波波涌溢
霭霭气息。屋舍昂然抖擞
泥土中,蛰虫正待开门探头
随蛱蝶,我入园中游走
一似去年,田犁碌碌耙梳土地
汗与血还是要向新泥生息
鹭鸶轻踩牛背,蚯蚓翻滚
在田亩中,我播种
在世世代代不断翻耕的悲喜里
放眼是远山近树翩飞新绿
昨夜寒凉,且遣涧水漂离
我耕作,但为这块美丽大地
期待桃花应声开放
当雷霆破天,轰隆直下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