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套書(二)

研究方法套書(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Niall O’Dochartaigh
图书标签:
  • 研究方法
  • 社会科学
  • 学术研究
  • 数据分析
  • 统计学
  • 文献综述
  • 研究设计
  • 定量研究
  • 定性研究
  • 科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套書精選自本社已出版的學術書籍,請讀者注意不要重複購買。

  本套書共五本:《網路學術資源技巧:教您從網路尋找文獻與發現資》、《做出有效的研究論文與計劃》、《教您寫出一本優質論文》、《一步步教您做文獻回顧》、《研究方法五十個關鍵概念》。

  1. 網路學術資源技巧:教您從網路尋找文獻與發現資

  「怎麼利用網際網路有效的搜尋資料?」、「如何找出研究主題的各式論辯?」、「如何分辨哪些網路資源是可信而有效的呢?」。相信這些問題時常浮現在每個學生心中。《網路學術資源技巧》則是上述問題的完美解答。

  對於社會學與人文學科的學生,本書是本簡明扼要的手冊,教導你如何有效地利用網路資源。《網路學術資源技巧》包含搜尋秘訣、技術解說、範例和小叮嚀,讓你避免犯下常見的錯誤。每個章節都是以步驟化而清晰的截圖,闡明各種搜尋方式,並且在每章的最後附上演練題目,練習的過程就複習了該章節的關鍵內容。這本淺顯易懂的入門書,適合已經會利用網路搜尋的學生或研究者,讓你的搜尋技巧更有效率。此外,其中所釋放的研究取徑,不僅能夠讓大學部的學生完成研究計畫,也能在研究生撰寫論文時派上用場,是一本相當實用的書籍。

  2. 做出有效的研究論文與計劃

  本書論及社會科學實證研究中常用的質性方法與量化方法。本書主題有三:(1)研究計畫是什麼?誰會看這份計畫?為什麼?(2)如何擬定一份研究計畫;(3)一份完整的研究計畫是何種面貌?此外,本書改版後新增許多篇幅,包含擬定研究策略及學術寫作、討論研究涉及的道德議題,還有各章摘要與專有名詞分類檢索等等。由於本書對量化、質性與同時採用兩種方法的研究皆詳加論述,且輔以各種案例,相當符合現今研究者撰寫完善研究計畫的需求。不僅給予撰寫研究計畫者明確引導及細節提示,也提供一套清晰可行的標準讓計畫審閱者參考。對從事研究的學生或研究者而言,本書條理分明、層次井然,協助讀者撰寫周詳的論文或研究計畫,是為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3. 教您寫出一本優質論文

  本書自二○○五年一版至今廣受熱烈迴響,如今二版修正,仍秉持原書意旨,期能幫助研究生面對論文準備、撰寫以及口試等階段。對許多學生來說,設計研究過程與搜集資料,或許不成問題,但是一旦要將這些資料呈現在論文中,頓時成為一大考驗。本書分成三個部分進行探討。在第一部學術寫作的過程中,作者先是討論論文之目的,接著提到如何將研究成果組織為論文內容之策略以及如何體現其理論觀點,包括:學術寫作之技巧,組織研究成果、文法、標點符號及學術寫作的慣例,論文的版面編排;最後是帶領讀者如何從指導教授的經驗中受惠。在第二部撰寫論文中,作者不但就論文編排逐一討論,並提到如何在準備論文時,將初步的研究成果發表問世,以及準備論文口試的訣竅。此外,在此次更新版本中,作者更添加教學式博士學位論文的撰寫、倫理議題、質性資料的呈現、口試之策略、以及在每一章後面的延伸閱讀。本書涵蘊主題既深入又廣泛,但是透過作者使用的簡潔語言,讓讀者讀來輕鬆而又容易上手。但凡任何研究生可能對論文寫作可能感到疑惑的問題,本書均無遺漏。

  4. 一步步教您做文獻回顧

  本書筆者使用了簡潔的步驟來引導讀者如何進行文獻研究以及撰寫博碩士論文或是專業論文的文獻回顧。作者以系統性、有條不紊的方式來提供有效的策略以提升閱讀效率、研究執行、組織資訊和撰寫文獻回顧。本書涵括了各種真實的例子來論證書中的引導如何在實際狀況中實行。書中依序討論了何謂文獻回顧、文獻回顧的重要性、如何執行文獻回顧以及作文獻回顧時應抱持的態度。本書因為其可接近性高、務實以及高度實際性,將受到來自各學科的讀者歡迎。

  5. 研究方法五十個關鍵概念

  本書以可信賴、清晰明瞭的方式介紹各項研究方法,並且以一套清楚的定義開始,再帶入關鍵概念的詮釋和討論,而在每章的結尾會提供進階閱讀的相關資料與當代常見實例,可供讀者繼續深入研究。本書集中五十個社會科學研究常用的概念,兼顧了量化和質性兩種研究方法的概念,包括了行動研究、態度量表、個案研究、內容分析法、民族誌、俗民方法論與對話分析、參與觀察法、紮根理論、實驗法、女性主義、效度、信度、問卷等,也探討了一些新興的研究主題,例如:網際網路、電話與電腦輔助式調查、視覺研究方法等,本書是一本比研究方法辭典更深入探討某些主題不可多得的好書。

 
研究方法套書(一):紮實基礎,開啟學術探索之門 套書核心宗旨: 本套書系旨在為所有學術領域的研究者,無論是初入象牙塔的學子,或是尋求精進的資深學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統且兼具實用性的研究方法論指導。我們深知,紮實的方法論是任何嚴謹學術成果的基石。本套書(第一冊)將專注於奠定研究的基礎認知、確立學術規範,並深入探討量化與質化研究的入門核心概念,引領讀者跨出成功研究的第一步。 --- 第一冊 專論:學術研究的邏輯建構與設計藍圖 書籍定位: 本冊是整個研究方法系列中最為基礎且關鍵的一冊。它不側重於複雜的統計運算或精細的田野技術,而是將精力聚焦於研究者在啟動任何研究專案前必須清晰掌握的思維框架、倫理標準以及研究問題的確立過程。它如同建築工程中的地基與結構設計圖,決定了後續所有實驗或調查的穩定性與有效性。 章節結構與內容詳述: 第一部:研究的哲學根基與學術倫理 本部分旨在將讀者從單純的「技術操作者」提升為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學術探險家」。 第一章:知識的邊界與研究的本質 實證主義的視角: 探討科學研究如何透過觀察、測量與驗證來累積知識。區分「事實」與「觀點」的界線。 詮釋學與建構主義: 介紹理解人類社會現象時,必須考慮的主觀意義、文化背景與多重現實的可能性。 演繹法與歸納法的辯證: 詳細解析從特定觀察推導普遍規律(歸納)與從普遍理論預測特定結果(演繹)的邏輯路徑,以及它們在不同學科中的適用性。 普適性與特殊性: 討論如何平衡追求普遍真理(如自然科學)與強調在地情境(如人類學)的需求。 第二章:學術誠信與研究倫理的基石 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 深入剖析學術剽竊(直接複製、片段拼湊、自我剽竊)的類型與後果。強調正確的引用格式(APA, MLA, Chicago等基礎規範)是尊重知識產權的體現。 數據的誠實處理: 討論數據捏造、偽造、選擇性報告的危害。強調研究者對研究過程透明度的責任。 知情同意與研究對象的權益保護: 針對涉及人類受試者的研究,詳述「充分告知」、「自願參與」和「保密原則」的實踐細則。特別關注弱勢群體的研究倫理考量。 利益衝突的揭露: 探討研究經費來源可能對研究設計、數據解釋產生的潛在影響,以及公開揭露的重要性。 第二部:確立研究問題與文獻回顧的藝術 這是將一個模糊的興趣轉化為可操作研究計畫的關鍵階段。 第三章:從興趣點到可研究問題的轉化 問題界定的層次: 如何從廣泛的學術議題(Topic)縮小至具體的、可驗證的研究領域(Area),最終鎖定為清晰的「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 RQ)。 好的研究問題的標準(FINER原則): 聚焦於問題的Feasibility(可行性)、Interesting(趣味性)、Novel(新穎性)、Ethical(倫理性)與Relevant(相關性)。 零假設與對立假設的建構: 專門針對假設驅動型研究,指導讀者如何準確地陳述無效假設(H0)與研究者期望證明的假設(Ha)。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的對應關係: 確保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範圍三者之間形成嚴密的邏輯鏈條。 第四章:文獻回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文獻回顧的功能性定位: 不僅是整理前人成果,更是為本研究找到學術「缺口」(Gap)的必要步驟。 系統性文獻檢索策略: 介紹如何使用專業資料庫(如JSTOR, Web of Science, Scopus)進行高效、精準的關鍵詞組合檢索。區分一手文獻與二手文獻的權重。 批判性閱讀與文獻地圖繪製: 教導讀者如何對閱讀材料進行「質性篩選」,識別文獻中的方法論缺陷、理論局限,並透過建立文獻關係圖來視覺化當前研究的前沿。 綜合與架構: 如何將眾多文獻融合成一個連貫的敘事,從而合理化本研究的必要性與獨特性。 第三部:研究設計的初步框架 本部分是設計階段的初步藍圖,側重於選擇正確的研究範式。 第五章:研究範式與設計選擇的初步考量 量化與質化的基本差異: 深入比較兩者在知識論(Ontology)、認識論(Epistemology)和方法論(Methodology)上的根本分歧。 混合研究法的引介: 探討何種情況下需要結合量化與質化方法,介紹常見的整合策略(如序列設計、平行設計的基礎概念)。 探索性、描述性與解釋性研究的區分: 根據研究目的來決定設計的深度和廣度,例如:描述現狀(描述性)、尋找關聯(相關性)、確立因果(解釋性)。 時間維度的設計考量: 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與縱向研究(Longitudinal)的優劣比較,特別是追蹤設計對理解變化過程的重要性。 第六章:抽樣與群體概念的基礎 總體(Population)與樣本(Sample)的定義: 明確區分研究的目標對象與實際研究對象的關係。 機率抽樣的入門(為後續章節做鋪墊): 簡要介紹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等基礎概念,理解其在推論統計中的核心地位。 非機率抽樣的實用性: 討論便利抽樣、目的性抽樣在質化研究或探索性研究中的應用場景及局限性。 樣本代表性與偏差的初步識別: 了解抽樣框誤差、無回應偏差對研究結果有效性的影響。 --- 套書(一)的價值: 本書不提供複雜的統計公式或進階的質性編碼軟體操作手冊,而是聚焦於學術研究的「為什麼」與「怎麼開始」。它要求讀者進行深度反思,掌握研究的邏輯結構與學術的內在規範。對於希望建立嚴謹學術思維的初學者而言,這是不可或缺的理論準備與思維導向指南。讀完本冊,讀者將能自信地從一張白紙開始,構建出一個符合學術標準的、邏輯自洽的研究計畫藍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Niall O Dochartaigh  


  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政治學博士,從一九九四至九七年主持北愛爾蘭歐斯特大學國際衝突研究中心,一九九七年至今,在國立愛爾蘭大學(NUI)政治系執教十餘載。主要研究領域為網路搜尋技巧、愛爾蘭政治、倫理衝突與網路政治學。

Keith Punch

  西澳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專長有:教育社會學、組織行為、研究方法(質性與量化)。

Paul Oliver

  任教於哈德斯菲大學(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教育與專業發展學院(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ana Ridley

  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英語教學中心資深教師,研究興趣為:學術寫作、文章體裁分析以及研究方法。

Geoff Payne

  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社會系榮譽教授,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研究員,紐卡索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社會學資深教授。

Judy Payne

  特約研究員,從事住屋、健康與職業等方面的研究。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叢書系列:研究方法系列
  • 規格:平裝 / 1292頁 / 17 x 23 x 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非要挑点“刺”,那就是这本书内容实在太扎实了,有时候进度赶得比较快,对于那些完全没有接触过任何学术训练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内容不够“扎实”,它也达不到现在这种高度。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自我反思”的强调。研究者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偏见、工具的选择以及最终的解释。书中反复提醒我们,方法论不是一个纯客观的工具箱,而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动过程中的“中介”。这种近乎“批判性”的自我要求,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提升到了专业素养和学术道德的层面。每次当我准备开始一个新的小项目时,我都会习惯性地翻到目录,看看哪个部分需要我重新审视一遍,它已经成为了我案头必备的“常备工具书”,随时准备给我提供最坚实的理论后盾和实操指引。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文史哲领域打滚的业余研究者,我过去对量化研究总有一种天然的疏离感,觉得那都是理工科或者社会科学的专利。但读完这套书后,我发现很多看似“硬核”的统计概念,其实可以很优雅地融入人文社科的研究脉络中。这本书在介绍各种统计工具时,非常注重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即这个工具到底假设了世界是怎样运作的。这种对“方法背后的世界观”的探讨,让我对量化分析不再抱有恐惧,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尊重。它教会我如何识别并规避那些可能因为方法选择不当而导致的“伪科学”结论。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打通了我的知识壁垒,让我看到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丰富彼此的。它让我开始思考,即便是对文本的细读,也可以建立起某种程度的“系统性”和“可重复性”,而不是完全依赖于个人的直觉和感悟。

评分

这套书的选题真的很棒,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写毕业论文或者进行学术研究的新手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学术写作的时候,面对那些统计软件和复杂的文献引用规范,简直是头大如斗。这套书不像有些教科书那样只会干巴巴地堆砌理论,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又超有耐心的导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你。尤其是关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衔接部分,写得特别清晰。很多书要么只讲定性,要么只讲定量,搞得好像这两条路是互相独立的。但实际上,在很多研究项目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视角。这本书就完美地示范了如何根据你的研究问题来选择最合适的范式,并且告诉你如何有效地结合使用它们,而不是硬凑在一起。我特别欣赏它在案例分析上的深度,那些真实的、来自台湾本土的案例,让我更容易将抽象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少了那种“纸上谈兵”的感觉。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研究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扎实的掌握,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可以实际操作的流程图。

评分

我必须得说,市面上关于研究方法的书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我感觉“受用无穷”的没几本。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提问”的重视程度,这一点常常被其他方法论书籍忽略。很多教材教你如何回答问题,却没教你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这本书则花了不少篇幅去拆解如何将一个模糊的社会现象转化为一个可操作、可实证的研究命题,这对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没有给你标准答案,而是给你一套“侦探思维”,让你学会如何像侦探一样去观察、去假设、去验证。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研究设计”的部分,作者将设计视为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僵硬的模板。这种灵活性让我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更快地调整策略,而不是被死板的步骤卡住。坦白讲,它提升的不仅仅是我的研究技能,更多的是我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思维。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套书的厚度吓到了,心想这得读到猴年马月啊。但奇怪的是,一旦翻开之后,就发现阅读体验出奇地流畅,完全没有那种“啃大部头”的枯燥感。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绕来绕去的句子。他们似乎很清楚,读者可能不是统计学或社会学的高手,所以总能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确保了普通读者能够理解。比如,在讨论信效度检验的那一章,我以前总是记不住那些复杂的统计名词,但这本书里用了好多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而且,书里对研究伦理和数据保密的强调也做得非常到位,这在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尤其重要。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研究”的书,更是一本教你“怎么做个负责任的研究者”的指南。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时不时会翻阅其中的某一小节,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对谈一样,总能找到新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