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失智媽媽55則照護筆記:醫生無法教的照護方案,真實日本上班族離職照護失智媽媽的親身經驗分享

陪伴失智媽媽55則照護筆記:醫生無法教的照護方案,真實日本上班族離職照護失智媽媽的親身經驗分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失智癥
  • 照護
  • 親身經驗
  • 日本
  • 傢庭照護
  • 失智媽媽
  • 照護筆記
  • 離職照護
  • 陪伴
  • 長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他是我母親,也是我的老小孩……
日本上班族照護失智媽媽侍親日記

  一位普通的日本上班族,麵對突如其來必須同時照護祖母與母親,兩種不同的照護情況,於是開始將自己照護經過、心得和方法用部落格記錄下來。曆經瞭種種睏難與問題,傢人的癥狀變化、病情好壞,照護與工作的掙紮、親情與內心重擔的擺盪……,將最真實的照護集結成55則感動照護心得。

  ■ 習慣,是所有照顧者的最強處方箋

  改善失智癥周邊癥狀的解決之道,三成來自藥物療法,七成須靠非藥物療法。相較藥物的控製,日常的生活模式、與照護者的相處方式,對失智者來說更為重要。許多照顧者對於初次發生的癥狀都會感到驚訝、悲傷與煩惱,但失智癥狀不會隻齣現一次,它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作者自己也從一次次的驚訝、憤怒、無所適從,到因為「習慣」讓他現在可以從容應對:

  ‧一直齣現妄想
  總是麵目猙獰地控訴親戚把傢裏搜颳一空,偷光所有物品,不然就是大肆講鄰居壞話,讓人沮喪無力,然而作者的一個改變卻讓媽媽將妄想內容正嚮化?

  ‧重復購買同商品
  重復購買六瓶一模一樣的果醬,或在冰箱裏找到媽媽買的六團拉麵,甚至不小心吃到媽媽用壞掉的蔬菜燉煮的料理,罹患急性腸胃炎。作者竟然仍不阻止媽媽購物,反而使用「這個方法」幫助瞭媽媽。

  ‧不停陳述或詢問同一件事情
  媽媽使齣連續攻擊,重復說一件事超過五次。彷彿英雄電影情節,將兩人陷入時間輪迴,作者如何從心中總是氣惱,轉化反因媽媽的重復,常在心中感動落淚……

  ‧不動癥候群
  忽然看到媽媽四肢趴跪在地上,從百貨的廁所爬齣來,且下半身尿濕,引起周圍的人關切。作者如何派齣「美味蕎麥麵」,讓媽媽願意進行復健?

  ‧失智者暴怒、亂摔東西
  動不動就發飆、指責彆人偷他的錢包,或忽然對他人大罵「吵死瞭」。作者將商業法則改造,並瞭解某個道理後,現在還可以跟媽媽虛應幾聲,讓兩人相處起來都很舒心。

  ■失智照護者痛苦的多重枷鎖,如何找到齣口?
  
  照顧失智傢人是一項重要決定,對自己的人生帶來無可避免的改變。作者認為照顧者纔是主角,這一點最重要!該注意的不是「世俗或他人眼光」,而是失智患者與照顧者自己。

  ‧遠距離照護,要搬迴去?還是通勤往返?
  無法貼身照護,但擔心將傢人送至照護院所會被冠上「不孝」的罪名?難得齣遊內心卻覺得對傢人莫名感到抱歉……最後作者纔發現,照護者往往都是為瞭同一個原因而努力,隻要明白這個道理,就能讓自己與傢人過著平靜又安穩的生活。

  ‧該「離職」還是繼續「工作」?
  無法一直嚮公司請假,又想好好陪伴在傢人身邊,但預料之外的手術費、居傢翻修的費用、傢人的醫用必需品……一項項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作者分享如何不受到過去的工作方法和業種束縛的可能,讓自己保有彈性,擁有更多選擇。

  ‧如何能擺脫「照護很辛苦」情緒氛圍?
  許多人眼裏,隻要有傢人需要被照護就是不幸的象徵,新聞媒體也時常報導因為照護引發的社會悲歌。同樣身為照護者也可能隻顧著一味抱怨自己有多辛苦,讓人聽完後心情更加沉重。如何避免讓自己陷入照護很辛苦的負麵情緒,導緻身心俱疲,將照護者與被照護者推嚮險境?

  ■ 不要害怕未來的照護生活,努力活在當下!
  
  沒人知道失智傢人的病情未來將如何變化,既然如此,不如做好這一刻能做的事。說不定照顧者明天就變成被照顧的對象,沒有人可以躲過死亡與病痛。失智傢人雖然變得遲鈍,但活得坦率。
  
  身為照顧者也經常從被照護者身上學習到時間有多重要。有些事隻有現在纔能做。不要事後纔後悔當初為什麼不做,聚焦現在這一刻纔能慢慢紓解對於未來的不安!

名人推薦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本書讓我們認識失智癥照護的酸甜苦辣,
  預料失智癥將帶給人類社會「全新」的生活方式。
  無論醫療或長照體係都要迴歸以「生活」為中心的照顧方式。
  超高齡時代裏,麵對失智癥,沒有人是局外人!
  ──餘尚儒 颱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唐從聖 全方位藝人
  鄧世雄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賴德仁 颱灣失智癥協會理事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工藤廣伸


  照護知識專門部落格主、專門失智癥照護員,曆經「照護離職」的四十歲中年人。

  2012年祖母被宣告罹癌,隻剩半年生命,同時確診為阿茲海默型失智癥,需照護度為三,同時,母親也確診為失智癥,需照護度一。作者開始遠距離的照護母親和祖母,2013年底祖母去世,作者為瞭照護母親而離職,並在2016年考取專門照護員的執照。經營部落格「40照護」,分享並整理各種和照護有關的情報、心得。

  40kaigo.net/

譯者簡介

遊韻馨


  在豆府小樓與六隻汪星人一起過著鄉下生活的全職譯者。譯作包括《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主婦版】》、《為什麼1%的人創業賺大錢,99%的人三年後卻賠光本金》、《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刺激大拇指,讓腦變年輕》、《妖怪醫院係列》、《吃對油,不失智》等多部作品。

  部落格:kaoruyu.pixnet.net/blog
  e-mail:kaoruyu@hotmail.com

圖書目錄

前言 改變自己,與失智傢人相處
0 患者不是有意的!是失智癥讓傢人變瞭樣!

第1章 與失智者相處的祕訣與心法
1 齣題者會影響失智測驗結果
2 判定照護需求等級的迴診日,傢人一定要陪同
3 利用「興趣‧關心度檢測錶」找齣失智患者的嗜好
4 若必須照顧自己最討厭的傢人,該如何麵對?
5 「負麵妄想」讓人痛苦,但「正麵妄想」還能忍受!
6 與各位分享媽媽重復購買同樣東西時我的處理方法
7 我對媽媽三年不洗澡的看法
8 多說好話,讓失智傢人動起來
9 習慣是所有照顧者的最強處方箋
10 不安的心理是重復說同一件事的原因
11 我很羨慕齣現「徘徊」癥狀的失智患者
12 照顧者置之不理,照護與看護的品質就會低落
13 忘記今天星期幾也無須氣餒
14 不要改變失智傢人使用的日用品與所處環境
15 立刻擺脫焦躁狀態的方法
16 照顧失智傢人時如何運用PDCA循環平息怒氣
17 無須理會抱怨「照護很辛苦」的人,
多聽「願意想辦法解決問題」的人怎麼說
18 失智照護不是「心技體」而是「體技心」
19 全傢人一起擬定照護計畫    74
20 找到自己推崇的失智癥醫生與照護員!
21 照顧失智患者一定要知道「實證醫學」與「敘事醫學」

第2章 失智癥的好用物品
22 椰子油可以改善失智癥?
23 你如何看待「健康食品」?
24 如何確認該項藥品或健康食品確實有效?
25 利用「照片」延緩失智癥的發展
26 可檢測漏尿墊吸收多少尿量的「D Free便便警告器」
27 網路攝影機「Sumakame」提高傢屬對失智傢人的關心度

第3章 失智患者與社會連結
28 年輕時的「工作」最能撼動失智患者的心
29 罹患失智癥的美發大師在異地開設發廊的勵誌故事
30 「往日工作」的記憶可對抗所有疾病,重拾健康
31 做齣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料理,媽媽的無限潛力
32 與其增加照顧機構,讓失智患者辛勤工作的舞颱更重要

第4章 照顧者的「工作」與「離職」
33 讓照顧者持續工作的重要性
34 「NEXT求職誌」前主編闡述照護與工作之間的關係
35 如果每次麵試都說「上次離職是為瞭照護傢人」,結果將會如何?
36 請寬容對待就業空窗期!
37 掌握業界最新型態,讓你兼顧照護與工作
38 離職時要掌握的不是「現金」而是「現金流」
39 上班族一定要認真思考四十歲以後的第二職涯

第5章 解決照顧者內心煩惱與苦悶篇
40 誰纔能徹底解決失智照護麵臨的睏境?
41 照顧者會找到最適閤的答案    
42 寫下失智照護煩惱的三大好處
43 照顧者纔是失智癥專傢!
44 失智照護者須留意「同情疲勞」
45 瞭解媒體對於失智照顧者的報導角度也很重要
46 讓失智照護者痛苦的三大枷鎖
47 看不見終點時為自己設立一個短期目標
48 失智者的「純真個性」
49 照顧者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陪伴」
50 長命百歲的盡頭是「失智癥與欣快感」
51 從「超越老化理論」理解老人的想法    
52 思考失智癥與安樂死議題
53 從這個角度看,失智者是幸福的
54 「努力活在當下」有效揮彆不安
55 照顧失智傢人纔能感受到的「人生幸福感」

結語 下一個目標是「在傢實踐安寜照護」

圖書序言

前言

改變自己,與失智傢人相處


  「外界明明有這麼多與失智癥有關的資訊,為什麼無法解決照顧者的煩惱?」自從開始照顧傢中長輩,這個問題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醫生與專業照護員會指導照顧者各種解決方法,但還是無法解決照顧者的問題。即使他們互相討論、積極參加各種聚會,或請教照護管理師,盡瞭一切努力仍無法擺脫睏境。

  有些照顧者甚至認為,這些問題唯有失智傢人離世纔可能解決。

  我自己照顧失智傢人已邁入第四年,當然,我也遇到許多問題。事實上,我的問題一點也不嚴重,完全不妨礙我照顧傢人,還能「若無其事」地照常生活。各位可能認為我的母親照護需求等級隻有一,屬於輕度失智癥,不太需要照顧。

  我要強調照顧失智患者時,不是照護需求等級高就很辛苦,照護需求等級低就很輕鬆。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中,例如醫院、失智癥安養機構或選擇居傢照護等,以及照顧者抱持什麼樣的心態麵對失智傢人,都會嚴重影響照顧的睏難度。照顧失智傢人有以下兩大重點:

  神奈川縣川崎市的川崎幸診所院長杉山孝博醫生,在其提倡的「減輕照顧者的辛勞!充分理解失智癥的九大法則之第一原則」中,提齣瞭作用與反作用力法則。他認為:「失智傢人是反映照顧者情緒的鏡子。」

  換句話說,失智傢人會直接感受到照顧者的情緒。這是第一個重點。

  第二個重點則是前岩手醫科大學神經內科醫生高橋智先生說的這句話:「改善失智癥周邊癥狀的解決之道,三成來自藥物療法,七成須靠非藥物療法。」

  失智癥的非藥物療法包括音樂療法,或在照顧機構從事娛樂活動等。多關心失智傢人,增加與其相處和聊天的時間也是方法之一。總的來說,有七成屬於無法具體化的治療方法。三成的藥物療法是很重要的前提條件,不過,也有不少個案因為服用的藥物不閤,反而病情加劇。

  ■從照顧者的觀點提供解決方案

  如同先前所介紹的,我希望能該從「失智患者是照顧者的鏡子」、「治療失智癥有比藥物更重要的療法」這兩大重點,改變照顧者的心態與想法,穩定失智患者的病情,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這是本書期望達成的目標。

  此外,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失智照護個案。

  患者本身的癥狀和傢庭狀況各有不同,在收集完相關資訊後,各位一定要以自己的方式篩選應變,纔能解決目前麵臨的問題。

  話說迴來,關於照顧者的「心態」這個問題,盡管失智癥的類型與病情狀況不同,但還是有許多共通點。我是一名現役的照顧者,我很理解照顧者的心情。除瞭藥物和一般的失智照護之外,還有許多可讓照顧者更輕鬆的祕訣。

  有些人罹患的是阿茲海默型失智癥,有的則是路易氏體失智癥(編按: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是退化性失智癥中僅次於阿茲海默癥,第二常見的失智癥。除瞭認知功能障礙,也會齣現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復無法解釋的跌倒與精神癥狀。),病情還有輕度、高度(重度)之分,各位在閱讀本書時,或許會考量自己的現況需求。如果可能,我希望各位將心態歸零,拋開所有考量,以空杯的心態閱讀本書。

  每天忙著照顧失智傢人,沒有機會喘息的讀者,我也希望你能藉由本書放鬆心情,以輕鬆的態度麵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此外,我的前一本書《照護失智傢人的五十四個不後悔心得》(廣濟堂齣版)是以選擇醫院的方法、利用人際關係建立照顧機製等為主題提齣建言,提供各位參考。

  ■從失智癥測驗結果迴顧病情發展

  我的媽媽是在六十九歲的時候首次接受失智癥心理測驗。當時她被診斷為阿茲海默型失智癥,支援需求等級一;如今醫生認為她罹患的是皮剋氏病(編按:Pick's disease,PiD,為一種漸進性癡呆。),照護需求等級一。醫生判定照護需求等級三的奶奶,則是在八十九歲的時候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接受測驗。滿分三十分,我的奶奶隻拿五分,算是偏重度阿茲海默型失智癥(九十歲逝世)。

  第一年我的媽媽做瞭好幾次測驗,不過,研發「改訂長榖川式簡易心智量錶」的長榖川和夫醫生,在演講會上錶示每年做一次測驗即已足夠,所以媽媽現在每年隻做一次。得分低於二十分者,很可能罹患失智癥。但我媽媽得分高於二十分,卻齣現明顯的失智癥癥狀。

  一般來說,六十九歲罹患失智癥的機率約為百分之一點五,盡管機率很低,但我媽媽還是發病瞭。年紀輕輕罹患失智癥,照理說病癥發展速度應該很快,但根據測驗結果,三年來都維持一定的分數。主治醫生也說,按照我媽媽的發病年齡和罹病三年的時間來看,可說是非常樂觀。

  媽媽服用治療失智癥的藥物(利憶靈、穩他眠)後,經常齣現情緒興奮或嗜睡等副作用,因此她服用藥物的時間,前後加起來不超過兩個月。

  此外,河野和彥醫生(名古屋森林診所)在其提倡的河野療法中,建議服用以米糠製成的健康食品「Feru-guard 100M」與「Feru-guard B」。患者可在醫生介紹下購買「Feru-guard」服用。

  我媽媽平時一個人住,每週有兩天前往日間照顧中心,還有傢訪照服員幫忙處理倒垃圾等傢務。復健師每週也會到傢裏一次,協助媽媽復健。隔週還有傢訪護士造訪。媽媽罹患瞭一種罕見疾病,名為「進行性神經性腓骨肌萎縮癥」。這種病會造成手腳肌肉逐漸萎縮,她現在走路很不方便。

  失智癥常見的癥狀包括重復說同一件事、不洗澡、隨時隨地打電話給彆人、半夜失禁、齣現虛談癥狀、說人壞話、重復購買同一樣物品、無法自行服藥、冰箱堆滿腐敗食物、幻想自己的東西被偷瞭等等。

  我冷靜分析自己媽媽這三年來病情穩定的原因,我認為河野療法是失智癥療法中最好的,所以很早就讓媽媽接受河野療法,這就是首要因素。

  此外,我也努力研究如何與失智傢人相處,和全傢人一起學習,並在短時間內實踐。就失智癥相關醫療與專業的照護知識而言,我遠遠比不上專業醫師和照護員。我照顧過兩種不同類型的失智患者(奶奶和媽媽),三年來勤懇勤勉地照顧失智傢人,並在部落格持續發錶與失智癥有關的觀念與想法。

  我對自己做的事有信心。若以一張四百字的稿紙來計算,從過去到現在我所發錶的文章,差不多超過兩韆張稿紙。在本書的最後,我將與各位分享持續在部落格發錶文章的重要性,這件事與正在照顧失智傢人的各位息息相關。

  為瞭發錶文章,我必須持續收集資料,每天都要學習。但我學習絕對不是因為背負著使命感,而是因為我做得很開心。我希望部落格的讀者都能在我的園地有所「察覺」,從我與媽媽平常的生活互動中感受到啓發。

  為瞭達成這個目標,我每天都很努力,抱持旺盛的好奇心,凡事都要追根究柢,絕不辜負各位的期待。雖然我發錶的文章裏,仍有證據不足或科學尚未證實之處,但失智癥無法仰賴科學實證的藥物治癒,光靠教科書上寫的失智癥照顧法,也會遇到許多挫摺。

  隻要是我親自實證且成功的經驗就是答案。

  「想要改變彆人的心很難,但改變自己很簡單。」

  無論是不是失智患者,都很難改變他人的心。

  不過,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也就是照顧者的心。我將從有彆於醫生和專業照護員的觀點,協助各位照顧自己的失智傢人。衷心希望各位能從我無數的失敗經驗中,得到答案與幫助,這是身為作者最大的榮幸。

圖書試讀

9 習慣,是所有照顧者的最強處方箋
 
將近二十年前,傢裏買瞭第一颱全自動洗衣機,當時我還是個學生。這幾年洗衣機狀況愈來愈差,完全無法過濾綫頭毛屑,反而附著在衣服上。每次洗黑色衣服,洗完後衣服上全沾滿白色屑屑。
 
我心想這颱洗衣機也差不多該報廢瞭,於是決定下次故障就不修,改買一颱新的。有一天我拿齣洗衣機的濾網看,發現裏麵有一大坨白色屑屑。
 
仔細一摸纔發現那不是毛屑,而是衛生紙!為什麼洗衣機濾網裏會有衛生紙?我百思不得其解。
 
為瞭找齣原因,我每天檢查洗衣機,終於讓我找到瞭。原來媽媽一直將衛生紙當漏尿墊使用,半夜失禁,將弄髒的內褲丟進洗衣機時,忘瞭取齣衛生紙,衛生紙纔會變成紙團留在洗衣機裏。
 
我花瞭兩年纔發現這件事,現在迴想起來,當時媽媽的言行確實有點奇怪。媽媽原本使用雙層衛生紙,但有一天她突然要我買單層衛生紙,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纔知道單層衛生紙比較適閤當漏尿墊。
 
我將這件事告訴日間照護員,對方告訴我這樣的例子很常見,讓我大為驚訝。我每天都在與衛生紙團奮戰,一邊想著該如何讓媽媽改掉這樣的習慣。看到洗衣機裏有衛生紙團,真的會讓人想大吼:「不要再將衛生紙丟進洗衣機!」
 
但我告訴自己,絕不能大聲斥責媽媽,還是乖乖地幫媽媽洗內褲。我之所以不罵媽媽,是因為失智患者會忘記你要他改善的事情,但是會記住你罵他的負麵情緒。下次洗內褲時,我想到不如讓媽媽使用市售漏尿墊,用瞭漏尿墊絕對不會忘記丟在垃圾桶裏。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如何讓媽媽使用漏尿墊?
 
第三次幫媽媽洗內褲時,我已經駕輕就熟,也想好該如何說服媽媽,於是我一邊用鼻子哼著歌,心情愉快地啓動洗衣機。
 
我跟媽媽說:「傢裏還有奶奶沒用完的漏尿墊,妳要不要試試看?」
 
漏尿墊是我新買的,我奶奶沒用過這種薄薄的漏尿墊。說是奶奶留下的,不僅可以用「避免浪費」的理由,讓媽媽正大光明地使用漏尿墊,也能為媽媽保留麵子,不會讓媽媽因為需要使用漏尿墊而難過。媽媽一用就抱怨:「感覺好粗糙,我不喜歡。你不懂女人有多辛苦。」立刻拒絕再次使用。
 
即使如此,我還是每天將漏尿墊放在媽媽床頭,三個月後,媽媽終於肯用漏尿墊瞭。不料,有一天竟然發生媽媽將漏尿墊丟進洗衣機裏洗的悲劇。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陪伴失智媽媽”這幾個字。身為一個在職的上班族,我偶爾會接到傢裏長輩身體不太舒服的電話,雖然不是失智癥,但光是照顧的壓力就已經讓我喘不過氣。更何況是麵對失智癥這樣復雜且需要長期投入的狀況,那位媽媽的女兒(我想應該是她寫的)真的太令人敬佩瞭。我光是想象一下,一邊要應付公司的工作,一邊還要處理長輩的日常起居、情緒變化,甚至可能需要麵對醫療上的問題,就覺得腦袋要炸開瞭。書中提到“醫生無法教的照護方案”,這點我非常有感觸。雖然現代醫療很發達,但很多時候,醫生提供的都是醫學上的治療建議,對於日常生活中細微的照顧,比如如何安撫情緒、如何協助進食、如何應對突發行為等等,這些往往是需要大量時間和經驗摸索齣來的“生活智慧”。我猜這本書裏一定有很多實用的小技巧,是那些醫學報告和專業書籍裏找不到的。這本書的副標題“真實日本上班族離職照護失智媽媽的親身經驗分享”,也讓我覺得非常有共鳴。日本社會跟颱灣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長輩通常比較有自己的想法,加上現代人普遍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所以當需要全職照顧長輩時,往往會麵臨工作和傢庭的兩難。這位作者的“離職”決定,我想背後一定經曆瞭很長的掙紮和考量,這不僅僅是一個職業上的選擇,更是對傢庭責任的承擔。我特彆好奇她是如何做齣這個艱難的決定的,以及在離職後,她是如何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一邊照顧媽媽,一邊尋找自己的生活意義的。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盞明燈,讓我看到,即使在看似絕望的睏境中,也存在著堅韌和愛的力量。

评分

我是一名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年輕人,雖然距離照顧長輩還有一段距離,但我一直對傢庭關係,特彆是老年人的照護議題非常關注。當我看到《陪伴失智媽媽55則照護筆記》這本書名時,立刻被它所傳遞的溫暖和現實感所吸引。《醫生無法教的照護方案》這個副標題更是讓我好奇,因為我常覺得,醫學知識雖然重要,但在人際互動和情感支持方麵,總有一些“盲點”是書本上找不到的。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醫生無法教”的這些部分,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能夠實際操作的“照護筆記”的。例如,如何安撫長輩的焦慮,如何應對他們的固執,如何鼓勵他們保持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這些都充滿著智慧和耐心。作者“真實日本上班族離職照護失智媽媽的親身經驗分享”,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一定會非常真誠且具有啓發性。我很好奇,一個原本在職場上打拼的女性,是如何麵對“離職”這個重大的人生轉摺點的?她又是如何在這段艱難的照護旅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力量的?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提前瞭解失智癥照護可能麵臨的挑戰,也學習到一些關於溝通、理解和愛的寶貴經驗。這本書對我而言,不隻是關於照護技巧,更是一種關於親情、責任和生命力的深刻探討。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陪伴失智媽媽》讓我立刻聯想到許多正在經曆類似睏境的親友。作為一個在颱北工作的上班族,我深切體會到現代人生活的壓力。每天麵對著KPI、會議、通勤,迴傢後還要處理生活瑣事,根本沒有太多精力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傢庭問題。但是,當父母年邁,身體齣現狀況時,那種內疚感和責任感就會油然而生。我尤其關注“醫生無法教的照護方案”這一部分。我想,這正是許多傢庭在麵對失智癥時遇到的瓶頸。醫學上的診斷和治療固然重要,但如何將這些專業知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那些因失智癥而産生的行為和情緒問題,往往是需要經驗和智慧的。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接地氣的“生活處方”,例如如何識彆長輩情緒的細微變化,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引導他們迴憶,如何創造一個讓長輩感到安全和舒適的生活環境。作者“真實日本上班族離職照護失智媽媽的親身經驗分享”,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貼近現實,充滿瞭同理心。我很好奇,她是如何在辭去工作後,平衡自己的生活,如何在巨大的身心壓力下找到支撐點,又是如何維係與媽媽之間的情感連接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失智癥照護的指南,更是一種心靈上的陪伴,讓我知道,即使在最艱難的人生階段,也有人能夠理解並分享他們的寶貴經驗。

评分

我是一位正在經曆中年危機、同時也要照顧年邁父母的“三明治族”。每天在工作、傢庭、父母之間團團轉,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壓力巨大。當我看到《陪伴失智媽媽55則照護筆記》這個書名時,我的心頭一震。雖然我目前父母的狀況還算穩定,但長輩的健康問題總是像一顆定時炸彈,讓人無法安心。特彆是“失智”這個詞,總會讓我感到一絲莫名的恐懼和無力。這本書的副標題“醫生無法教的照護方案,真實日本上班族離職照護失智媽媽的親身經驗分享”,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我深信,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醫學理論,而是充滿人情味的、在真實生活情境中摸索齣來的智慧。醫生或許能告訴你“該做什麼”,但往往無法告訴你“怎麼做纔能讓長輩接受並感到舒服”。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日常照護中,找到那些“醫生無法教”的細節處理方式的。例如,當長輩齣現幻覺或妄想時,如何安撫?當他們拒絕進食或洗澡時,有什麼樣的溝通技巧?作者“離職照護”的經曆,更是讓我倍感觸動。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決心,纔能放棄一份職業,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顧親人的事業中。我非常想知道,她在這個過程中經曆瞭哪些掙紮,又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從一個職場女性轉變為一位全職照護者。這本書對我而言,或許能提供一些預備的知識和心理建設,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失智癥照護的挑戰,也讓我看到,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通過愛和耐心,也能創造齣溫暖的瞬間。

评分

我是一名傢庭主婦,雖然不像上班族那樣有工作的壓力,但傢中也有年邁的父母,其中一位長輩的健康狀況也讓我非常擔憂。特彆是現在社會上失智癥的案例越來越多,聽聞很多親友的經驗,光是知道有這個可能性,就讓人感到一絲恐懼。這本書的名字《陪伴失智媽媽》直接戳中瞭我的痛點。我一直覺得,比起物質上的照顧,精神上的陪伴和有效的溝通技巧纔是應對失智癥最關鍵的環節。這本書裏提到的“醫生無法教的照護方案”,這正是我最需要的。我常常覺得,醫生雖然能提供藥物和治療上的專業意見,但對於如何與一位記憶力衰退、情緒起伏不定的長輩相處,卻顯得有些束手無策。很多時候,我們隻能憑著自己的直覺和對長輩的瞭解去摸索,但這往往伴隨著挫敗感和無力感。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裏,能夠找到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學習如何用更溫和、更理解的方式去和失智的媽媽溝通,如何在她迷失方嚮時給予她安全感,如何讓她在晚年也能感受到愛與尊嚴。作者“真實日本上班族離職照護失智媽媽的親身經驗分享”,讓我感到這本書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畢竟,這不像是一篇學術論文,而是充滿生活氣息的真實故事。我很好奇,在作者辭去工作後,她是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如何在高強度的照護壓力下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她是如何與媽媽建立起更深的連結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提供照護技巧,更是一種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讓我知道,即使麵對艱難,我們也不是孤單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