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通:从小东西学起,快快学,开启人生乐趣的祕密通道

微精通:从小东西学起,快快学,开启人生乐趣的祕密通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Twigger
图书标签:
  • 微习惯
  • 自我提升
  • 效率
  • 学习方法
  • 兴趣培养
  • 生活技巧
  • 成长
  • 行动力
  • 小步快跑
  • 习惯养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成功不是花无数个小时追求一件事的完美,
而是练就钻研许多小事情的功夫,闪闪发光!
╳ ╳ ╳
做小事也能成为大专家!
在微小的事物中认真,一点一滴夺回你的生活

  ★什么是微精通?
  ──至少包含6种元素
  1. 找到上手诀窍
  2. 移除手忙脚乱障碍
  3. 找到辅助工具,开发小诀窍
  4. 永远有奖励等在后面
  5. 重复练习也乐此不疲
  6. 无穷尽的实验可能性

  ★书籍简介

  「这个世界似乎逼着我们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其实不必那样。」

  人们说,热情要专一:若想精通一件事,就得花上一万小时,全心全力只练习一件事。然而事实上,诺贝尔奖得主等全球最成功的人士,有空就学习各式各样的新事物,接触新活动。

  不论是烤出完美舒芙蕾、画一扇门,还是升火,当我们挪出时间培养小小的专长,一切就此不同。我们将不再害怕学东西,可以找到更多发挥创意的机会,还让大脑更健康,幸福感加倍,以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知识。

  从小事开始,再小也没关系,重点是踏出第一步──那一步就能带我们走向精通的康庄大道。

★各界赞誉

  徐玫怡 作家
  狸猫 人气粉专「黄阿玛的后宫生活」奴才
  许芯玮 全球孩童创意行动挑战台湾发起人
  黄子佼 多媒体跨界王
  鼻妹 图文作家
  刘安婷 Teach for Taiwan创办人
  推荐

  「我信奉『微精通』!它还未被命名之前我早已实行:用纸箱盖各种房子给猫、在厨房种荳芽、作手工面包、刻橡皮擦印章、指甲彩绘......我能证明作者所说属实—─让自己毫无压力地乱试乱玩,最后总能达到某程度的成功。世上最无敌的自给自足是『自得其乐』。」──Emily,《指绘快乐》、《我爱陈明珠》作者

  「作者一定很闲……啊不是!我是说作者很有意思。完全认通同『微精通』的理念,精通一样微小的事物也很有成就感!我最近也在尝试里面教的杂技,希望很快就能学会。」──鼻妹,图文作家

  「能干的人最性感。本书把卓越带进一般人的世界──乐趣十足,改变了我的人生!」──奈尔‧巴特勒(Nell Butler),电视制作人、《与我共进午餐》(Come Dine with me)节目创作人

  「绝妙的一本书。」──《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独特、令人目眩神迷。」──东尼帕森斯(Tony Parsons),英国记者、广播人、作家

  「趣味横生、难以归类的一本书。」──《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

  「太精彩的一本书……精通一连串的小事,让我在一天之中不断感到心满意足,整个人更宁静、更快乐。」──瑞秋凯莉(Rachel Kelly),《走在阳光里:让自己快乐的52个小步骤》(Walking on Sunshine: 52 Small Steps to Happiness)作者

  「微精通是绝妙的概念,说得太对了。我怀着惊喜感一页页翻下去,决心更努力做最近的尝试……跟着一起做就对了。」──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黑暗元素》(His Dark Materials)三部曲作者

  我到处跟大家推荐这本书,内容蕴含丰富的哲理,幽默风趣,完全改变我对学习的看法──看完后,忍不住立刻试试看。──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型塑现代经济的五十件事》(Fifty Things That Made The Modern Economy)作者

  「太简单、太聪明的概念。现代人要的是,不花什么时间,就征服每一种技巧、能力、小诀窍,立刻在生活中运用。」──吉姆艾伦(Jim Allen),RDF电视(RDF Television)总经理

  「作者让人有身体力行的冲动,不要错过这本书!」──尼克霍奇森(Nick Hodgson),天皇老子合唱团(Kaiser Chiefs)
《微精通:从小东西学起,快快学,开启人生乐趣的祕密通道》图书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微小精通”来提升生活质量、拓展人生视野的实用指南。它摒弃了传统意义上耗时耗力的宏大目标设定,转而倡导一种更贴近日常、更易于实践的学习方法——“微精通”。 什么是“微精通”? “微精通”并非指成为某个领域的绝对专家,而是专注于掌握一项具体技能或知识的“足够好”的水平。这个“足够好”是经过精心界定的:它既能让你在特定情境中脱颖而出,又能让你在不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享受到进步带来的即时满足感。它强调的是效率、乐趣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本书的核心理念:从“不可能”到“很简单”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想要学习新技能,却总被海量信息和高昂的学习成本吓退。弹吉他、学编程、掌握一门外语,这些听起来都像是一场持久战。本书则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我们不必追求“精通”,而应追求“微精通”。 例如,与其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咖啡师,不如先学会如何冲煮出一杯完美的手冲咖啡;与其尝试精通一门外语,不如先掌握日常交流所需的1000个高频词汇和一套基础句式。通过分解目标,将宏大的愿景拆解成一系列可快速达成的小目标,学习过程不再是煎熬,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本书结构与内容详解 本书分为四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微精通”的世界: 第一部分:心智重塑——打破“精通”的神话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现代社会对“完美”的过度追求,以及这种心态如何扼杀我们的学习热情。 认知偏差的识别: 分析“完美主义陷阱”和“冒名顶替综合症”如何阻碍我们开始行动。 “足够好”的科学: 介绍帕累托法则(二八定律)在学习中的应用,明确什么程度的知识能够带来80%的实际效益。 乐趣驱动学习法: 强调学习的初衷是为了乐趣和成长,而非功利性的标签。如何将“不得不学”转变为“乐在其中”。 第二部分:微精通的工具箱——高效拆解与实践 本部分提供了将复杂技能分解为可操作步骤的具体方法论。 技能的最小可学习单元(MLU): 介绍如何识别一项技能中最关键的10%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决定了我们能否在短时间内展示出显著的进步。 “时间切片”学习法: 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高效学习,例如“番茄工作法”在微精通中的应用,确保每次学习都聚焦于一个微小目标。 反馈闭环的建立: 强调快速迭代的重要性。如何设计简单的评估机制,确保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后都能立即获得有价值的反馈,并据此调整下一步的行动。 第三部分:场景化应用——从兴趣到实用 理论指导最终需要落地的实践。本部分通过多个真实案例,展示“微精通”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应用。 职场效率提升的微精通: 文档处理的“微技能”: 掌握Excel中的三个核心快捷键,将数据处理时间缩短一半。 演示文稿的“微美学”: 掌握五种幻灯片布局原则,让你的报告瞬间专业化。 沟通中的“微表达”: 学习如何用一个精准的比喻来解释复杂概念,提升沟通效率。 生活品质的微精通: 烹饪的“一味精”: 掌握一种基础酱汁的完美配方,可以变化出十道菜肴。 运动的“一招鲜”: 专注于一个核心动作(如深蹲的正确姿势),而非追求全面的体能训练。 数字生活管理: 学习管理邮件或云端文件的三种高效标签系统,告别信息焦虑。 第四部分:持续迭代与乐趣的放大 “微精通”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持续优化的生活方式。 建立“微精通”的循环: 如何在前一个微精通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相关领域的学习。 “乐趣地图”的绘制: 记录每一次微小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将其量化为动力,激励自己不断向前。 社群分享的价值: 鼓励读者分享自己的“微精通成果”,不仅能获得他人的肯定,还能发现新的学习方向。 本书的独特价值 《微精通》不是一本深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极具操作性的行动手册。它深知现代人时间宝贵,注意力稀缺,因此所有的建议都围绕“快”和“乐”展开。它将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一系列清晰、可立即执行的“小任务”,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一项项实用的能力,最终发现,人生的乐趣和可能性,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小东西”之中。 翻开这本书,你将学会如何聪明地学习,用最小的努力,撬动最大的生活乐趣和个人成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伯特‧特维格(Robert Twigger)


  畅销作家,冒险旅游家,终生信奉微精通。第一本着作《愤怒白道服》(Angry White Pyjamas)讲述在日本武术道场一年的生活,荣获「希尔年度最佳运动书籍奖」(William Hill Sports Book of the Year Award)与「毛姆文学奖」(Somerset Maugham Award)。崔格平日于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商学院(Oxford Brookes Business School)、牛津大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以及P&G、快桅船运(Maersk)、甲骨文(Oracle)、南非米勒(SAB Miller)等各大企业,传授风险管理、博学主义与领导力。

  个人网址:www.roberttwigger.com

译者简介

许恬宁


  自由译者,译有《我们在阅读时看到了什么?》、《狂粉是怎样炼成的》。

图书目录

浩瀚的微精通
什么是「微精通」?
微精通解密
动态学习
找出潜在的微精通(它们无所不在)
自助天助:自我训练的要义
触类旁通
通才的天堂
创意大爆发

微精通范例:三十九种小技艺
1. 画出有模有样的线条画
2. 独木舟的爱斯基摩翻滚
3. 找出井或地洞有多深
4. 砍断一段木头(甚至砍树也行)
5. 学会攀爬绳索
6. 站上冲浪板
7. 侃侃而谈任何主题十五分钟
8. 砌一道砖墙
9. 写出对白
10. 用黏土制作骷髅头
11. 烤出一流的手作面包
12. 让剑在空中咻咻作响
13. 用荨麻做绳子
14. 音痴也有办法独唱
15. 掌握卧举的技巧
16. 学唱法国国歌〈马赛进行曲〉
17. 甩足球的「牛尾巴」
18. 叠出厉害的木头堆
19. 用咖啡和盐沖洗底片
20. J型飞车追逐回转
21. 做出货真价实的寿司
22. 讲全天下孩子都会入迷的故事
23. 用合气道锁腕制住对手
24. 抛接四颗球
25. 学会「猜三张牌」魔术
26. 种树型盆栽
27. 烤出零失败的舒芙蕾
28. 制作完美的木头方块
29. 调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戴克利鸡尾酒
30. 学会探戈走步
31. 靠双手钻木取火
32. 让字变漂亮
33. 微精通讨价还价
34. 把厨房刀具磨得跟剃刀一样利
35. 在野外带领小队
36. 三小时学会读日文
37. 成为街头摄影师
38. 自制风味绝佳的精酿啤酒
39. 自己做衬衫

微精通你的人生
允许自己感兴趣
一个人有许多面
庞克微精通
微精通vs.全球悲观主义
大、很大、非常大的前景

图书序言



什么是「微精通」?


  从蛋开始,别从鸡开始

  YouTube上,可以找到一九八○年代的长寿电视节目《大鸡蛋竞赛》(The Great Egg Race)影片,节目内容有如豪华版的「废物利用大挑战」。德国出生、和蔼可亲的主持人汉斯.沃夫(HeinzWolff)博士,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开场时,先公布该集题目,接着参赛者利用有限的材料,做出题目指定的道具。前几季的题目都与「不能让蛋破掉」有关,首要任务是单单利用回纹针、纸板、橡皮筋等小东西,做出把鸡蛋运送到最远距离的机器。节目的概念非常简单,不过大家提出五花八门、创意十足的发明。一切都从一颗蛋开始,就这么小,这么不起眼。

  生活有时压得人喘不过气。我们奋发向上,尽一切所能多拚,多看这个世界,多学习新事物—一切的一切加在一起,多到令人难以承受。有一天,我感到自己过了对万事万物都感兴趣的年纪,不得不放弃某些领域。我其实不喜欢那样,不过当时我心中有一个假设(后来发现是误解),我以为,要弄懂任何值得弄懂的事物,都需要花费数年时间学习,所以就算了吧。

  然而,我心底有一个不服气的声音,还是想学习,想尝试新事物。不需什么高难度的事情—累人的东西可以晚点再说,从不起眼的小事开始就好。那么就从一颗蛋开始吧。

  我开始想,如果要精通烹饪,不晓得要花多少时间。以前听一位大厨说过,简单的菜反而难煮,例如煎出完美的欧姆蛋。欧姆蛋看似简单,但只要学会这道菜,就会知道很多关于烹饪的常识,因此我决定调换一下顺序,与其先花一万小时学习基本的做菜知识,然后展现自己是欧姆蛋高手,不如直接动手学煎蛋。

  我完全专注于煎欧姆蛋这件事,不去管烹饪的基本功能:填饱肚子。由于我少了「功利」的目的,煎欧姆蛋这下子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了特殊地位,成为一种「微精通」(micromastery)。

  微精通指的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做一件事,不过也可以触类旁通。可以光是精通原本那件小事就好,也可以扩大范围,一切由你决定。凡是可称为微精通的事,特点是可以反覆做,而且愈做愈好。此外,光是做,就是很享受的一件事。微精通具备弹性,不需死板地只用一种方式做,可以随心所欲地试验一下,折一折、拉一拉,用上各种感官,全方位学习,刺激一下大脑中的多重神经元。

  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东西的,永远不会一板一眼吸收完所有的基本知识,才动手做。我们先学一件很酷的事,接着学下一件,不知不觉就学会滑板三百六十度旋转,或是自己组装石英收音机。我老爸就是一个负面教材。他是老师,想让我对科学产生兴趣,就帮我买了组装电晶体收音机的材料。他打着如意算盘,认为这样我就能解说电晶体的原理,搞得我立刻兴趣全失。我知道如何制作收音机,也从中获得乐趣,但解释原理好难,那是大人的事、好怪、不是孩子该做的,扯上科学什么的有够无聊(爸,我原谅你)。

  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伊.齐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探讨过「心流」(flow)的概念—心流指的是我们做一件事时,全神贯注,时间似乎静止不动。1而微精通恰巧可以带来心流:相关事物可以反覆做,但不会每次都一模一样,因此提供进入心流状态的元素,让人产生很大的满足感,也促进了身心健康。

  学习微精通不同于购买入门教科书,不会让人感到沉闷而任重道远。微精通很小很小,小到足以让我们保住探索世界的兴趣,却不会感觉要八百年才学得会,也不必担心做下去是在浪费时间。

  各位有过这种经验吗?报名上某个课程的初级班,后来没上下去,几年后想告诉别人,自己当时学到什么,结果什么都想不起来?微精通不会那样,一旦会了,就是会了。最棒的是,你将有办法展现成果,像是别人要是知道我们学过武术,就会开始烦我们:「来嘛,示范一下。」此时,你需要一些让人心服口服的招式。

  微精通的架构可以让我们触类旁通,看出元素与元素间的关联,知道它们如何彼此平衡。光是教科书式的叙述与解释,做不到那一点。此外,微精通有如玩不断破关的游戏—人们喜欢你煎的欧姆蛋,要求再来一份,于是你脑筋开始转,想出更上一层楼的版本。微精通提供一种自学机制,让我们得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实验,接着愈变愈厉害。

  不过,让我们还是先回到一颗蛋(或是两颗)好了。

  某位大厨传授过我让欧姆蛋蓬松的祕诀,我不断练习,还上网寻找更多方法。后来又听一位法国女士提起,蛋黄和蛋白分开处理的话,可以让欧姆蛋松软、厚度加倍,端上桌时,人人惊叹:「哇!」

  我称这类型的诀窍为「上手诀窍」(entry trick)。每一种微精通技能都有上手诀窍,轻轻挥洒,就能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并提供立即的奖励——大脑会涌出令我们感到开心又温暖的神经化学物质。

  有的微精通没那么容易入门,上手诀窍不好抓。有的则多试几遍即可。有的人爱夸耀自己学东西快,具备掌握外国语言、微积分或C++程式设计的天分,然而天分其实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学习过程绝对不能和在学校上课一样无聊。不需要弄得像在搞笑,但也不能过于枯燥无味或难如登天。上手诀窍恰巧可以赶跑所有令人昏昏欲睡的东西。

  举例来说,堆石头塔就有明显的上手诀窍。各位可能在海滩上看过有如雕塑品的石头堆。好像变魔术一样,大小不一的圆石头,以看似不可能的方式,一个个叠在一起。我第一次看到这种石头艺术时,还以为是用胶水黏的,或是里头有金属棒串着⋯⋯直到一个小男孩弄翻了石块,我试着帮忙堆回去,原本叠石头的那个人便教了我上手诀窍。

  (以下照片是我后来学会以后,自己在海滩上堆的成果。)

  各位可以试试看,什么样的石头都可以,但撑在最下面的那一块,一定有一面有三个突出的点,而且靠近彼此—三块隆起的地方、三个小圆块,甚至是三个米粒般的小点。突起的地方可以很小,小到肉眼几乎看不见,甚至愈是看不出来,感觉就愈厉害。这三个突起的点,构成一个平面三角,可以嵌入另一个有弧度的物件,达成看似不可思议的平衡。我们凭直觉,通常会想叠在平坦的石面上方,但这不可能,因为大自然中没有毫无弧度的平面。

  堆石头塔不但有趣,也是一种微精通,叠完就是叠完了,但也可以带我们进入更宽广的石雕与户外艺术世界—如果你想深入到那种境界的话。

  人人办得到

  我们羡慕讲法文时口音跟法国人没两样的人,也羡慕会划独木舟、懂得算二重积分,甚至三重积分的人。能写有模有样的诗、画画、变魔术、砌墙不会倒的人,也深受我们景仰。我们觉得那些东西很难学,一定是那些领域里很厉害的人才办得到。不过,如果从微精通的概念出发,可以直接试一试,然后再回到源头,多探索一些相关知识(记得,是实际做过之后)。

  为什么要先做再说?

  我们会瞎忙一通却没学到什么的主要原因,就是放弃、没动力、三心二意。我们可能以为自己「淡泊名利」,愿意单纯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其实我们人学东西,会希望马上看到成果,尤其是如果好一阵子没尝试新事物,没立刻看到大有可为的迹象,就会觉得还是算了吧。自学的时候,特别容易发生这种事。

  快速学习法、密集课程与捷径,的确都可以帮助学习,不过要是拿不出可炫耀的成绩,我们就会半途而废。光是告诉亲朋好友,我们学了很多数学,或是很会变魔术,他们会觉得所以呢?「真的喔,表演一下吧!」

  微精通的好处,在于有东西可以自夸(看是要讲得天花乱坠,还是要低调暗示都可以),还能与他人交流,获得最重要的学习回馈。不论男女老幼,任何人都不是独活在这个世上,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传授知识的方式,就好像每个人是一颗颗孤单的大脑,默默吸收知识,然后有一天就会神奇地「精通」、「取得资格」、「可以教别人」,或是取得其他煞有介事的厉害头衔。不是那样的。我们人一学会什么,就会想立刻昭告天下,而不是五年后再说。

  请教专家

  领域专家通常可以提点我们。我为了本书提到的微精通,请教过许多厉害人士,他们常常从我不曾想过的角度,解释自己的专长。

  举例来说,我曾向前英格兰学校代表队(England Schools)的橄榄球员、奈及利亚七人队(Nigerian Sevens)的教练鲁伯.薛尔登(Rupert Seldon),请教适合橄榄球的微精通。我以为他会建议从简单的旋转传球(spin passing)开始,他却选择需要比较多技巧的落地踢球(drop kick)。此外,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师傅教我用黏土,甚至是塑像黏土(Plasticine)做头颅模型,解释看着模特儿时,如何看见「皮肤底下的头骨」。据说要让人像栩栩如生,那是第一步。

  我通常会请教专家,也自己做功课。我在日本学习过传统武术,知道日本教学时,大都运用「形」(kata)的概念,以及独立练习—其实就是微精通。

  日本学习武术、茶道、书法等技艺的方式,不同于西方教学。西方认为要学会一样东西,要不就从小开始学(八成是在神经质父母的逼迫下),要不就是很有天分。教学是一种辅导,要是本身没天分,再怎么从旁推一把也没用。

  日本人则了解天分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其实学习态度更重要,也因此他们的教学法假设每个人都有办法学—不去管最初的程度。日本和西方不同,不期待学生耳濡目染之后,有一天会突然「开窍」。他们设计出一个个微精通小步骤,就算明显没有天分,也能依样画葫芦。

  画画就是这样的例子。很多人说自己「真的不会画画」,但那句话的意思,通常只是画不出酷似真人的画像。这就好像连食谱都没读过,也没购买任何食材,就说自己不会做菜。我们得连退好几步,从非常小、非常简单的地方开始。

  绘制过上百本童书的萧.雷纳(Shoo Rayner),架设了一个教大家画画的网站。我请教他时,他强调万事万物都能简化成简单的形状,例如长方体、球体、圆柱体。接下来,又能进一步简化成直线与弧线。他表示:「如果你能画出一条线,你就能画画。」画线的下一步是画出直线,再来是弧线—此时禅宗画圈的练习可以派上用场。

  我建议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上手诀窍。高手知道的知识,可以带领我们走入微精通之门,让我们不同于一般的初学者。以画圆为例,上手诀窍不只一个,一共有三个。

  最简单的进步方法,就是将铅笔、原子笔(最好是毛笔)握在笔桿中段以上的地方。握得愈高,就愈好画。许多人在学校养成抓着笔尖鬼画符的习惯,将出现明显的改善。笔握高一点,不仅画画更好看,写字也会更漂亮。

  接下来,试着把手抬离桌面,用上整只手臂运笔画圈,不要只靠手腕以下的部分。从神经学角度来看,悬腕可以刺激更多的大脑区域,学习因此更深入,动作更纯熟。古典吉他乐手大卫.雷斯纳(David Leisner)提过,他靠重新训练自己使用整只手臂,不再只靠手腕施力,治好了手部的局部肌肉张力不全(focal-hand dystonia,一种重复使力造成的伤害,弹吉他的人常碰上此一困扰)。他不只治好自己的手,神奇的是音乐造诣也更上一层楼。

  招牌绘制师很喜欢的另一招,则是把画画的那只手,放在另一手的拳头上。他们的工作需要画出十分精准的弧线与圆圈。除了画画的那只手动,也靠拳头引导动作。各位可以实验一下如何移动负责支撑的拳头。

  从微精通的角度看事情后,万事万物皆有可能。想学装订书籍?瑜伽?踢踏舞?开坦克车?这些事全都有微精通技巧。进入微精通的世界后,人生将无限宽广起来,不必再困在白天的工作之中。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一点一滴夺回你的生活。这个世界似乎逼着我们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其实不必那样。

图书试读

微精通解密
  
各位要是看到别人在树林里徒手钻木取火、煎出无懈可击的欧姆蛋,或是在舞池里带你跳时髦探戈,一定会印象深刻。那些高超的技能看起来好困难,但如果剖析一下,一步一步来,其实你我都做得到。
  
每一种微精通都包含以下元素:
 
一、上手诀窍
二、手忙脚乱障碍
三、辅助工具
四、奖励
五、重复练习
六、实验的可能性
 
了解以上几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快上手,自行找出微精通技巧。学习新事物时,如果有办法自己抓出可以微精通的部分,加快学习速度,更可能持之以恆地学下去。
 
一、找到上手诀窍
  
前文已经谈过诀窍如何助我们一臂之力。所有新的微精通都有进入障碍,而上手诀窍可以让我们通过第一关。有的诀窍,和加强自信与熟悉度有关,有的则提示每个分解步骤的重点。上手诀窍让我们一下子掌握大概该怎么做,最后可能不再需要它们,但依旧是起步时最好的朋友。
  
上手诀窍可能很简单,稍稍改变一下作法就好,例如笔握高一点,或是煎欧姆蛋前先分开蛋黄、蛋白。上手诀窍也可能特别强调某一个训练重点,例如在冲浪板上站起来的诀窍,是先在客厅地板上练习跳上板子。在滑板上做三百六十度旋转时,眼睛和头部要第一个先转—接着身体才跟过去。上手诀窍也可能是一次要特别注意好几件事:钻木取火时,每一样东西都要完全干燥,而且尽量离地,因为地面聚集着意想不到的大量湿气。(这里提到的微精通可能讲得有点快,要是各位有兴趣,想多知道一点,别担心,本书第二部分会再详细说明。)
  
诀窍让人想一试再试—你在心中告诉自己,既然已经知道怎样会成功,接下来只剩实际去做。练习时,就算时间不是一下子飞逝,至少可以忍耐。
  
有的微精通有数个诀窍—刚才提到的禅宗画圆,方法可以是改变握笔方式,也可以一手放在另一手的拳头上方。有的诀窍很小,例如街头摄影的祕诀是「靠近一点就对了」—拍照有重点,效果就会大幅改善。
  
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不再需要上手诀窍,上手诀窍便可功成身退—我们已经顺利入门,知道怎么样可以做得更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微精通」概念,讓我想起我人生中一些很棒的經歷。以前我參加過一個桌遊社團,一開始只是抱著玩玩的心態,但慢慢地,我開始研究起各種桌遊的規則和策略。從簡單的卡牌遊戲,到複雜的策略遊戲,每一次學習新的規則,都是一次小小的挑戰,但當我能熟練地運用策略,跟朋友玩得不亦樂乎時,那種成就感真的無與倫比。這本書就點出了這種「以小積大」的力量。它不是在教你做大事,而是教你如何從掌握一件小事開始,去擴展自己的能力邊界。而且,書裡強調的「快快學」也讓我很有共鳴。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學習望而卻步,是因為覺得過程太漫長,太困難。但如果能找到一種快速入門、快速看到成效的方法,那學習的動力就會截然不同。這本書就是提供這樣的一種思路,讓我們可以在生活中,不斷地發現新的樂趣,並開啟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评分

這本書的觀念真的蠻顛覆的,我一直以為要學會什麼東西,都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要一步到位,才能算是有「精通」。但《微精通》提出的「從小東西學起」概念,讓我覺得豁然開朗。它不是叫你淺嘗輒止,而是透過聚焦在小範圍的學習,去建立起自信和動機。就像我最近在學泡咖啡,一開始只是想弄懂美式咖啡機的操作,但後來我開始對豆子的種類、烘焙度、研磨粗細有了興趣,甚至研究起手沖咖啡的技巧。每一次的嘗試,即使只是一點點進步,都能帶來很大的滿足感,這種「小小的成功」不斷累積,讓我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去學習更多東西。書裡提到的「開啟人生樂趣的祕密通道」,我真的很有同感。當你學會了一個新技能,不管是做一道菜,還是編一段程式,你都會發現,這個技能就好像一扇新的門,可以通往過去你從未想像過的世界。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學習的本質,不再覺得學習是件沉重的事,反而充滿了探索的樂趣。

评分

老實說,這本《微精通:從小東西學起,快快學,開啟人生樂趣的祕密通道》徹底改變了我對「學習」的看法。以前我總覺得,要學一門學問,就得從最基礎的學科開始,然後一層一層往上爬,過程中充滿了枯燥乏味,而且成功的機率好像也不高。但這本書提倡的是一種更務實、更有趣的方式。它鼓勵我們從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小東西」入手,快速地建立起學習的節奏感和成就感。我最近迷上了做手工皂,本來只是覺得好玩,但透過這本書的啟發,我開始專注於研究不同的配方比例,如何控制溫度,如何讓手工皂產生漂亮的紋理。每一次成功做出一個手工皂,那種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更重要的是,我發現當我能享受這個「微精通」的過程時,我對其他事情的學習也更有耐心和動力了。這本書就像一個引導者,告訴我們,原來人生的樂趣,真的藏在這些不斷累積的小小精通之中,而且它能為我們打開一條通往更精彩生活的捷徑。

评分

喔,最近我剛入手這本《微精通:從小東西學起,快快學,開啟人生樂趣的祕密通道》,老實說,一開始看到書名,我還有點猶豫,想說「微精通」聽起來好像有點小鼻子小眼,但後來仔細一看,書裡講的其實是透過不斷學習一些看似微小但很有趣的事情,來累積成就感,進而串聯起更多更棒的人生體驗。這真的讓我想起自己以前有些興趣,像是學攝影,一開始可能只是想拍出好看的照片,但慢慢地,你開始研究光線、構圖、後製,不知不覺中,你對生活周遭的細節都變得更敏銳了。又或者像是學一門新的語言,可能一開始只是為了旅遊,但後來你發現,透過語言,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個文化的靈魂,跟當地人聊天,聽他們的故事,這遠遠超乎了最初的預期。這本書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思考框架,讓我知道,原來很多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技能,都可以成為開啟人生更多可能性的鑰匙,而且重點是,它強調的是「快快學」,不需要漫長的煎熬,只要抓住方法,就能迅速看到成果,這對我這種平常事情很多,沒太多時間投入「大項目」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

评分

我真的覺得《微精通:從小東西學起,快快學,開啟人生樂趣的祕密通道》這本書,為我的生活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過去常常感到一種迷茫,就是好像知道很多東西,但又什麼都不精通,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這本書的「微精通」哲學,讓我明白,原來不必追求一次學會所有東西,而是可以專注於一個小領域,然後把它學到一個程度,甚至做得比別人好。這會帶來一種非常強烈的自信心。我最近開始學著自己動手修理一些居家的小東西,像是換個燈泡,修補家具的刮痕,一開始可能只是為了省錢,但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樂趣,也提升了對生活的掌控感。書裡提到「開啟人生樂趣的祕密通道」,我真的深有體會。當你掌握了一個小技能,你就會發現,這個技能就像一個工具,可以讓你去探索更多有趣的領域,去體驗更多美好的事物。這本書鼓勵我們去擁抱這種「小小的進步」,並且相信,這些小小的進步,最終會匯聚成改變人生的巨大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