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經典・下捲

對話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經典・下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
圖書標籤:
  • 靈性
  • 印度哲學
  • 拉瑪那·馬哈希
  • 真我
  • 覺醒
  • 冥想
  • 智慧
  • 自我探尋
  • 非二元
  • 阿達瓦達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印度有一位偉大的聖哲拉瑪那,
能見到他、讀過他書的,都是有福報之人。」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拉瑪那與信徒、訪客間的對話,連續四年紀錄
  █一窺拉瑪那道場的日常,沐浴於尊者熠熠生輝的智慧之在
  █恆在平靜與幸福的終極指南
  
  著名超個人心理學傢肯恩‧威爾伯的荒島書單——《對話真我》
  
  《對話真我》是韋剋塔拉邁爾,從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共四年多,對拉瑪那尊者與訪客信徒之對話的紀錄。這並不是一本輕鬆易讀的書,但對尋道者而言,卻是在尋求真理的旅途上,不可缺少的指導標竿。
  
  提問者的發問百百種,尊者也因材施教,無標準答案。尊者時常在答語的背後,另建問題,以反問的方式,修正發問者。若發問者提齣不相乾而無價值的問題時,尊者不會迎閤發問者毫無意義的好奇心,或苟同他們錯誤的想法。他也不會讓對方的狀況,停在原地不動,正如一位信徒指齣的,「所有的問題,都從我們的立場提齣,而拉瑪那從他的立場答覆。問題不僅迎刃而解,而且也被摧毀。」
  
  每位訪客前來接近聖者的心態,各自不同,有心存懷疑者、敵對者、有神論者、無神論者、探索奇蹟者、尋求神通者等。每個人自然將其心中最重要的問題提齣,而問題的品質,依個人的態度與興趣而定。尊者以其智慧之光,將其人提問的基礎態度與興趣,擱置一旁,促使其能慕道而嚮道,期使瞭悟至上真理。
  
  前來道場的一些訪客,時常嚮拉瑪那提齣有關神祕靈力及神通現象。
  問:「獲得神祕靈力,如他心通,是不好的嗎?」「使身體消失不見,是智慧成就的徵象嗎?」「人能祕讀他人的心思嗎?」尊者對諸此問題的答覆是,神通與奇蹟,皆非屬靈性,而超自然的神通,在至上靈性的道路上,誠然障礙多於助益。
  
  又有提問者對死亡感興趣而問道:「到底死亡是怎麼迴事?人能看到死後的事情嗎?」拉瑪那重申,諸此問題,並不重要,在道上尋覓之人,不應寄以關切。
  
  拉瑪那尊者教誨的核心是「探究真我」;與其要知道這個及那個,不如去瞭知真我;與其探知韆百個事物,不如去探問「我是誰?」
  
  探究真我似乎是所有修行中最簡易者,但因為我們一直是自己真我的陌生者,故探究真我似乎又不易。其實,我們要去做的,是很簡單——駐在真我。這是終極的真理,這是人在生命之恆在、自然、本有的原始狀態。我們應探究這個自我之根、問這個虛假的我,是從何處而萌生?直到探究之極緻,則自我泯滅,而恆在的真我炳然輝照。
  
  若人交齣自我給上師或神,則這個人便瞭悟真我。拉瑪那尊者在本書中的教誨,給每個人帶來無比的希望,沒有人在無法救贖之列。若傾聽拉瑪那尊者在本書所記錄的智慧字語,則我們身上的壞,都必將一掃而空。
  
  贊美
  達賴喇嘛:「拉瑪那的靈性成就,為無數人指引瞭一條明路。」
  
  榮格(C. G. Jung)曾說:「拉瑪那的生平與教誨是印度的精華所在,宛如一首韆禧贊歌,傳唱世間的救贖,人生的解脫!」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1950年4月16日專文盛贊拉瑪那:「在印度,有成韆所謂的聖人,皆宣稱悟道,對拉瑪那而言,他從未自詡,卻成為最受敬愛的人物。」
  
  當代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說:「印度有一位偉大的聖哲拉瑪那,能見到他、讀過他著作的人,都是有福報之人。」
 
沉思錄:古希臘哲人對生命意義的探尋 作者:馬可·奧勒留 譯者:[此處填寫具體譯者姓名] 一、本書概述 《沉思錄》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哲學著作,而是一部深刻、私密且極富洞察力的個人日記與精神修煉手冊。它由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公元121年—180年)在戎馬倥傯、處理帝國事務的間隙寫就。這些文字原本並非為齣版而作,而是奧勒留用以自我警醒、引導心性、實踐斯多葛學派(Stoicism)哲理的工具。 本書的主旨在於指導讀者如何在紛繁復雜、充滿變數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Apatheia),實現德性(Virtue)的至高目標,並安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它是一份穿越時空的智慧饋贈,教導人們如何成為一個更堅韌、更有智慧、更具同情心的人。 二、核心思想與內容架構 本書內容龐雜,結構上並無嚴格的章節劃分,更像是一係列圍繞特定主題的思緒片段和自我告誡。然而,其核心思想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相互關聯的支柱: 1. 對“自然”(Physis)的理解與順應: 斯多葛學派的核心信念之一是宇宙萬物都遵循著一個理性、有序的“邏各斯”(Logos),即宇宙的理性法則或自然。奧勒留反復強調,人類的幸福不在於對抗外在環境,而在於完全理解並順應自然。他提醒自己,個體生命不過是整體永恒循環中的一瞬,如同樹葉之於樹木,水滴之於江河。認識到這種宏大秩序,能夠消除對死亡、損失和變故的恐懼。 時間觀: 深入探討時間的本質,認為過去已逝,未來未至,唯一真實存在的就是當下(The Present Moment)。將大量的篇幅用於訓練自己專注於“現在能做什麼”,而不是沉湎於過往的悔恨或對未來的憂慮。 萬物歸一: 強調宇宙的統一性。個體不應把自己視為孤立的存在,而應視為“世界城邦”(Cosmopolis)的公民。所有人的理性本質是相通的,因此,對他人的傷害最終也是對自我的傷害。 2. 德性的至高無上性(Virtue as the Sole Good): 斯多葛學派認為,真正的善(Good)隻存在於人的品格和內在選擇中,而外在事物(財富、健康、名譽)皆屬“無謂之物”(Indifferents)。奧勒留將德性細化為四個主要方麵: 智慧(Wisdom/Prudence): 區分什麼是自己能控製的(判斷、意願、行動)和什麼不能控製的(他人的看法、身體狀況、外部事件)。將精力完全投入到前者。 公正(Justice): 認識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作為人類的一員,職責是服務他人,行事必須正直無私,即使麵對那些背叛或不公的人,也要以寬容和理性的態度對待。 節製(Temperance/Moderation): 對欲望和情感保持絕對的控製,避免沉溺於感官享受或過度反應。 勇氣(Fortitude/Courage): 麵對睏難、痛苦和不公時,錶現齣的堅韌不拔和內在的平靜。 3. 麵對無常的內心訓練: 本書充滿瞭針對具體情境的心理演練。奧勒留通過不斷的反思,試圖構建一個堅不可摧的內在堡壘,抵禦外部世界的衝擊。 死亡的預演(Premeditatio Malorum): 持續地思考和想象最壞的結果,如喪失親人、失去權力甚至肉體的摺磨。這種練習的目的並非製造焦慮,而是通過預先的“心理免疫”,使這些事件發生時不會使內心動搖,因為這些已經提前被接受為生命固有的部分。 謙卑的提醒: 經常審視那些被世人贊頌的英雄和帝王,指齣他們最終都將化為塵土,他們的名聲如同短暫的煙霧。以此來對抗自我膨脹的傾嚮,保持謙遜。 處理“愚蠢的人”: 針對他人的錯誤行為,奧勒留教導自己不要憤怒,因為他們的錯誤源於缺乏對真理的認識。他們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如同我們為自己身體的疾病感到難過而非憤怒一樣,我們應以同情和教育的態度去看待他人的過失。 三、曆史與文學價值 《沉思錄》之所以能夠穿越兩韆年依然廣為流傳,不僅在於其哲學的深度,更在於其無與倫比的“真實性”。讀者得以窺見一位手握至高權力者,內心深處是何等掙紮、自省與追求。 它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真實生活中“實戰”的記錄。奧勒留不斷地自我對話,修正自己的缺點,對抗惰性與虛榮心。這種坦誠,使得本書成為跨越時代和文化,指導現代人應對壓力、焦慮和人生睏境的寶貴資源。它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種境遇——是宮殿還是囚室——我們最終的自由與安寜,永遠掌握在自己對思想的控製權中。 四、本書適閤讀者 本書尤其適閤: 尋求內心平靜與生活意義的讀者。 對古典哲學,特彆是斯多葛學派感興趣的初學者。 在職業生涯或個人生活中麵臨巨大壓力和道德抉擇的人士。 任何希望通過自我反思和理性自律來提升生命質量的人。 它是一麵內省的鏡子,邀請每一位閱讀者,審視自己的判斷,調整自己的意願,從而在混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秩序與和諧。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穆納葛拉.S.韋剋塔拉邁爾(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 1882-1963)


  印度傑齣的化學傢。在女兒早逝,不勝悲痛之際,於1918年首度訪見拉瑪那尊者於史堪德道場。1927年再訪拉瑪那於拉瑪那道場,其後,全傢每年夏季短期住在道場附近。1932年,韋剋塔拉邁爾遭裁員,徬徨不寜,乃長住拉瑪那道場,全心奉獻,負責道場英文信函迴覆事宜。1950年,拉瑪那辭世後,愈發砥礪修行,五年後,在加爾各答齣傢為僧。1959年,返迴拉瑪那道場,傳授拉瑪那的教誨,直到1963年逝世。在1935年至1939年間,忠實記錄拉瑪那與信徒訪客的談話,保存拉瑪那親身的教誨,彌足珍貴,澤被後人。知名信徒梅傑・查德威剋贊他是傳譯拉瑪那教誨的不二人選,誠屬允當。

作者簡介

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 1879-1950)


  印度一位十六歲的少年,突然曆經瀕死後,頓悟生命的真實本質,於是毅然拋下一切,隻留下一紙字條,離傢修行。少年沒有在字條上署名,不再自稱「我」,而以「這個」替代。隻因開悟後,那個俗世的名字、我執的身分,已然消失。這個少年,便是當代最著名的印度靈性導師,直探生命真我的大悟者:拉瑪那。

  此後,拉瑪那坐鎮在聖山阿魯那佳拉,渾融於生命真我的輝耀中,教導世人探究這個「我」是誰,俾找到真實的自己,拔離無明,破一切苦厄。

  拉瑪那與羅摩剋裏虛那、甘地、奧羅賓多並列近世印度四大聖者。拉瑪那聲名遠播,海內外信徒訪客,紛來請益,如英國哲學傢保羅.布倫頓、名作傢毛姆、法國攝影師布列鬆等皆不遠韆裏,前往印度參訪,足見其影響之宏大深遠。著名心理學傢榮格贊美拉瑪那是「真正的印度之子,醇乎其醇。」是為篤論。

譯者簡介

蔡神鑫


  颱南人,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SFSU)研究所碩士,譯著的作品有《對話真我》、《真我三論》、《稀世珍寶》、《無苦與破我》、《超越與尋覓》等書,另有編譯多種。
 

圖書目錄

對話346-653
附錄一 拉瑪那尊者生平事略
附錄二 編者小傳
附錄三 延伸閱讀書目
附錄四 推薦閱讀書目  
譯註
對話議題條目索引
 

圖書序言

中文版譯序

蔡神鑫


  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在世71年的歲月,有21年坐鎮在道場舊廳角落的長椅沙發上,淵默凝邃,超然物外,海內外信徒與訪客,紛來請益,翕然宗之;凡所應答,真機流露,一片神行。本書記錄拉瑪那與信徒訪客的對話內容,期間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時拉瑪那年在五十五歲至五十九歲之間,正值生命圓熟,靈氣飽滿,神思發越;啓齒謦欬之餘,片言隻語,皆從真我發其源、立其本、措其意,凡對話六百五十三則,在此總攝教誨,綜覽全貌,而教義深長。

  一九五○年四月十四日晚間,拉瑪那謝世,道場召集重要核心信徒會議,議決積極齣版拉瑪那相關著述,俾宏揚其教誨,而本書《對話真我》列為首選,足證其重要性。五年後,本書印度版本問世,廣為全球信徒及慕道者熱愛而珍視,鹹奉為傳世經典。著名的美國超個人心理學傢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曾謂:「若你孑然一身在孤島上,而僅有一本書可閱讀,則現在你手中這本書,便是我經常說的其中兩三本書之一。」足見其珍貴而稀罕。這本《對話真我》,皇皇經典,不僅載述近代印度一位不世齣的大悟者之彝教,而印度國土上諸異族間的靈修物語、信仰風情,燦然在目,不遑多讓,故問答之間,繽紛可觀,引人入勝,宛如探尋人間仙洞。今中譯文版發行,讓拉瑪那尊者苦口婆心告訴你,生命的真相為何?人生安身立命之道為何?

印度版緒言

  本書《對話真我》內容涵蓋四年期間,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係穆納葛拉.S.韋剋塔拉邁爾(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另一名是史瓦米・拉瑪那南達,薩拉史瓦諦Swami Ramananarda Sarawati)全程記錄,他是拉瑪那尊者長期信徒,雖然其母語是泰盧固語(Telugu),但他能流利口述英語及坦米爾語(Tamil),並精通梵文(Sanskrit)。這些語文能力,皆是記錄拉瑪那與各類信徒、訪客對話的必備條件。

  這四年期間,正值道場在輝煌鼎盛之時,拉瑪那本人,健康良好,他所居處的廳堂,日夜敞開,歡迎十方信眾。世界各地的訪客,紛至遝來,所代錶的國傢,幾乎無日無之。當時正值戰爭期間,自然會乾擾世界各地的訪客魚貫前來,但本地的印度訪客,持續湧至,與日俱增。然則,在這些談話中,特彆是與西方訪客的對話,更饒意義:西方崇尚物質主義及反宗教傾嚮,在此交會,拉瑪那光輝燦爛,有如太陽,那些不瞭解他或不同意他話語的西方人,卻深受吸引,在他的臨在示現前,為之神清氣爽,心誌昂揚。

  雖然維剋達拉邁爾對記錄工作,足以勝任愉快,但拉瑪那一旦啓口開示,則筆錄其口述,就不是輕鬆的任務。他主導談話的主題,適時使用不同的語言,不會遺漏半語隻句,所以無須附註說明,而聽聞者傾力全神聆聽,唯恐遺漏任何語句。當拉瑪那認為信息可從英語報章雜誌得悉,而無意再以口語曉喻時,維剋達拉邁爾便為在場的西方訪客,以英語傳譯而告知。有時,英語傳譯,較之單純筆錄,反而睏難。拉瑪那的言語,有時直貫而下,毫無空檔,期使其意涵直達發問者的內心,這時拉瑪那常被提問者要求暫緩錶述,好讓焦急的聽聞者能詳悉其語意。諸如此況,筆錄的睏難,得以想見。隻有長期侍坐於拉瑪那身側,而又對其教誨哲理融會貫通者,纔能在記錄的工作上,勝任愉快,而維剋達拉邁爾便是箇中翹楚,不二人選,道場深慶得人。

  在當時的情況下,所筆錄的文字,並非優美,或須修飾,此不必諱言,但仍留存其原貌,俾使當時對話的言談謦欬,躍然紙上,否則有遺珠之憾。對話持南印度方言進行,筆錄則大部分以英文為主,間或載以坦米爾文及泰盧固文,但在本書內容的載述,皆譯成英文。附註的文字,經提問者確認,而全部的附註,也在獲得拉瑪那認可或更正後,載錄在記錄者的筆記本內。因此,我們得以確保拉瑪那尊者教誨的精準性;閱讀其間,彷若置身在道場舊廳(Old Hall)內,侍坐於尊者之側,聆其吐屬,陶醉在欬唾成珠之中;其藹然和煦,手勢優雅,動止奕奕,令人心醉神馳,誠然是一位真摯的藝術傢。若所言敍及故事與軼聞時,他渾身投入,儼然是故事中的角色,絕佳的演說情態,把你帶到他的視野本位。

  閱讀本書,容或有單調之感,實則,單調乃書中內容的本色,對話中,某些觀點新穎而近似的部分,皆加以剔除。拉瑪那總是強調,解脫之必要,乃是基本的真理,亦即一切隻有真我(Self)存在,彆無其他。瞭知此,則瞭知一切。此一真理,不必時常復述。

  對此一事實,能洞明其中而無疑惑,則吾人得以確立修行的道路,但啓步踏上道途之後,心思的知解必須成為實然的體驗。絕對瞭知一件事,並非在錶麵上,吾人必須是「在」那件事,否則,所知並不完整。正如我所指齣,吾人隻有真我,彆無其他,但吾人因自我而被局限牽絆所引生的無明,乃是昧於那個觀者(Seer),卻認同所觀之物。然則,我們該怎麼辦?如此的習性(薰習),經年積久,纍世以來,使心思擬度而認同之,世代以降,心思不斷虛構而編造之,已然根深蒂固在無明之中,現在雖有意誌,而不願詭隨,但幾無能力從自編自造的習性世界之桎梏中,釋解齣來。

  他(拉瑪那)告訴我們,你就是真我,彆無其他,其他僅是想像,故此時此地要「在」(Be)於真我。你無須逃於林間,或閉戶索居,允宜過著基本的生活作息,但不要認同你是生活作息的作為者(doer)。真我是觀照,你就是「那個」(That)。

  各種不同的事例,不斷在本書的對話中錶述,俾適應不同讀者的偏好與心智。閱讀本書,將使讀者朝嚮生命的本源(Source),這就是實然的修行。不要執迷,你已然是「那個」瞭,無須再獲得什麼,隻要擺脫錯誤的牽絆,認清局限的妄念。

  他(拉瑪那)所採行的修行方法,是眾所周知的「探究真我」(Self-enquiry),務要時常對那個昭然若揭的作為者,亦即自我,探究其本源。若獲緻目標,他告訴我們,自我將自行剝落,蕩然無存,唯獨圓滿福佑的真我在焉。然而此處不宜細究此一行法,有誌者得輕易自拉瑪那道場取得書籍而閱悉。

  對閱讀本書的所有讀者,除瞭建議設法使本書的內容,融入自己的生命之外,尚復何言?書中每一個單言片語,不應輕忽,亦不應將單一對話語句,視為冗贅而摒棄之。本書的內容,全是精純的黃金。在本書裏,我們再度發現,始終臨在的拉瑪那尊者,栩栩在目,以其獨特的言語,為我們的福祉與快樂,教導我們。

  本書付梓後,發現書中內容的首頁,其記載日期,並未按照實際日期排序,但為不使齣版延後,決定不加更動,保留日期誤植的原貌。全書所載日期,係作為閱讀之參照,並存證其真實。
 
沙度.阿魯那佳拉(Sadhu Arunachala)
俗名:梅傑A. W. 查德威剋(Major A. W. Chadiwick, O.B.O.E)
於拉瑪那道場(Sri Ramanasramam)
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

圖書試讀

對話三五四
 
一位美國婦女,是通神學會成員問:我前去接近上師,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加靠近?
 
尊者:妳離他到底有多遠?
 
問:我離開他而在外,但我想靠近他。
 
尊者:若妳先知道妳的真我,則妳可能會知道另一個人離妳有多遠。現在,妳是誰?妳是具有人格性的人身嗎?
 
問:是的,我是這個人。
 
尊者:這個人,能自外於真我而獨立嗎?
 
問:有時候會。
 
尊者:什麼時候?
 
問:我的意思說,我有一些實相的閃光體驗,但有時沒有。
 
尊者:是誰在覺知那個閃光?
 
問:我,意即我這個人。
 
尊者:這個人以離卻於那個真我而在覺知嗎?
 
問:哪個真我?
 
尊者:妳認定的那個人是哪一個?
 
問:低階的我。
 
尊者:我就是在問,是那個低階的我,獨立於高階的真我之外,而在覺知嗎?
 
問:是的,有時候。
 
尊者:剛纔,是誰在感覺她離開師父而在外?
 
問:那個高階的真我。
 
尊者:那個高階的真我,有其身體在說師父離她而在外嗎?難道不是從妳的口中說齣來的嗎?你是自外於那個的嗎?
 
問:能否惠示教導,使我訓練自己,能覺知於我的任何行動作為,甚至在沒有身體的情況下,例如在睡夢中也能覺知?
 
尊者:覺知是你生命的本質,在熟睡中或在清醒時,皆同然也,如何能重新又再獲得呢?
 
問:但在睡夢中,我不記得我在做什麼。
 
尊者:是誰在說「我不記得」?
 
問:現在我在說。
 
尊者:妳與當時睡眠的妳是同一個人,為何妳睡覺時不這樣說呢?
 
問:睡覺時,我不記得我說瞭什麼。
 
尊者:在醒境時,你說「我知道,我記得」,這個具有人格性的相同的人說,「我不知道,睡覺時,我不記得。」為什麼這個問題,不睡覺時提起?
 
問:睡覺時我不知道發生瞭什麼事,這就是我現在要問的原因。
 
尊者:問題是涉及在睡眠的時段,所以必須睡覺時提起,但問題並無涉及清醒時段,故無顯著的理由要在醒時提起。
 
事實上,你睡覺時,是沒有局限的,也沒有問題提起,但現在你加此局限,認同身體為你自己,於是這類的問題便提起瞭。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最近正在尋找能夠讓我停下來、進行深度反思的書籍。生活節奏太快,總覺得被各種瑣事牽絆,內心常常無法獲得真正的安寜。我希望能有一本能夠觸及心靈深處,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認識到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我曾經讀過一些關於禪修和冥想的書,但總覺得離自己還有點距離,希望能有更直接、更貼近生活化的指引。這本書如果能展現齣一種循循善誘的風格,用溫和而堅定的語言,引導讀者一步步解開內心的迷霧,那就太難得瞭。我期待能夠從中獲得一種啓發,讓我能夠找到內在的平靜,並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入探討“自我”本質的哲學和靈性思想非常著迷。在探索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被自身的想法和觀念所束縛,無法看到更廣闊的真相。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突破這些限製,實現真正內在自由的智慧。我聽說過一些關於印度靈性導師的教誨,他們的思想往往具有極強的穿透力,能夠直擊生命的根本。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清晰、有力的方式,將這些深刻的教誨傳遞給我,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真我”的含義,並在我的生活中找到實踐這些智慧的途徑。我希望它能夠成為我精神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评分

對於那些對自我和存在的終極問題感到睏惑的人來說,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提供深刻洞見和解答的書籍。我曾閱讀過一些哲學著作,試圖理解“我是誰”以及“生命的意義”這類根本性的問題,但常常覺得理論過於抽象,難以與現實生活聯係起來。我渴望的是一種能夠直觀地、體驗式地去探索這些問題的途徑。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甚至是對話式的形式,將導師的智慧傳遞給我,讓我感覺就像是在與他麵對麵交流,那麼這將是一次極其寶貴的閱讀體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能夠幫助我打破思維定勢,看到更廣闊的生命視野的方法。

评分

這套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傳遞齣一種寜靜而深邃的氣息。我一直對東方哲學和靈性探索充滿好奇,尤其是關於自我覺醒和內心平靜的議題。我聽過一些關於印度聖賢和導師的介紹,但總覺得文字上的描述不夠生動,缺乏一種直觀的體驗。我特彆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感受到那些古老智慧的脈搏,理解那種超越物質世界、直抵生命本源的教誨。如果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近那位導師,仿佛置身於他的存在之中,感受他的話語的力量,那就太棒瞭。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靈性原則,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生命本質,揭示內在真理的教誨深感興趣。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外在的成就和物質的滿足所吸引,卻忽略瞭內心深處的真實需求。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重新連接我的內在自我,找到那種不受外界乾擾的寜靜和喜悅。我特彆欣賞那些能夠用簡單而深刻的語言,揭示復雜生命奧秘的導師。如果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極其貼近心靈的方式,引導我認識到自己本來的樣子,並幫助我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束縛,那麼它將是我近期最期待的讀物。我希望它能夠成為我心靈旅程中的一盞明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