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真我: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的教诲经典・下卷

对话真我: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的教诲经典・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
图书标签:
  • 灵性
  • 印度哲学
  • 拉玛那·马哈希
  • 真我
  • 觉醒
  • 冥想
  • 智慧
  • 自我探寻
  • 非二元
  • 阿达瓦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印度有一位伟大的圣哲拉玛那,
能见到他、读过他书的,都是有福报之人。」

——印度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帕若堤

  █拉玛那与信徒、访客间的对话,连续四年纪录
  █一窥拉玛那道场的日常,沐浴于尊者熠熠生辉的智慧之在
  █恆在平静与幸福的终极指南
  
  着名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的荒岛书单——《对话真我》
  
  《对话真我》是韦克塔拉迈尔,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共四年多,对拉玛那尊者与访客信徒之对话的纪录。这并不是一本轻松易读的书,但对寻道者而言,却是在寻求真理的旅途上,不可缺少的指导标竿。
  
  提问者的发问百百种,尊者也因材施教,无标准答案。尊者时常在答语的背后,另建问题,以反问的方式,修正发问者。若发问者提出不相干而无价值的问题时,尊者不会迎合发问者毫无意义的好奇心,或苟同他们错误的想法。他也不会让对方的状况,停在原地不动,正如一位信徒指出的,「所有的问题,都从我们的立场提出,而拉玛那从他的立场答覆。问题不仅迎刃而解,而且也被摧毁。」
  
  每位访客前来接近圣者的心态,各自不同,有心存怀疑者、敌对者、有神论者、无神论者、探索奇蹟者、寻求神通者等。每个人自然将其心中最重要的问题提出,而问题的品质,依个人的态度与兴趣而定。尊者以其智慧之光,将其人提问的基础态度与兴趣,搁置一旁,促使其能慕道而向道,期使了悟至上真理。
  
  前来道场的一些访客,时常向拉玛那提出有关神祕灵力及神通现象。
  问:「获得神祕灵力,如他心通,是不好的吗?」「使身体消失不见,是智慧成就的征象吗?」「人能祕读他人的心思吗?」尊者对诸此问题的答覆是,神通与奇蹟,皆非属灵性,而超自然的神通,在至上灵性的道路上,诚然障碍多于助益。
  
  又有提问者对死亡感兴趣而问道:「到底死亡是怎么回事?人能看到死后的事情吗?」拉玛那重申,诸此问题,并不重要,在道上寻觅之人,不应寄以关切。
  
  拉玛那尊者教诲的核心是「探究真我」;与其要知道这个及那个,不如去了知真我;与其探知千百个事物,不如去探问「我是谁?」
  
  探究真我似乎是所有修行中最简易者,但因为我们一直是自己真我的陌生者,故探究真我似乎又不易。其实,我们要去做的,是很简单——驻在真我。这是终极的真理,这是人在生命之恆在、自然、本有的原始状态。我们应探究这个自我之根、问这个虚假的我,是从何处而萌生?直到探究之极致,则自我泯灭,而恆在的真我炳然辉照。
  
  若人交出自我给上师或神,则这个人便了悟真我。拉玛那尊者在本书中的教诲,给每个人带来无比的希望,没有人在无法救赎之列。若倾听拉玛那尊者在本书所记录的智慧字语,则我们身上的坏,都必将一扫而空。
  
  赞美
  达赖喇嘛:「拉玛那的灵性成就,为无数人指引了一条明路。」
  
  荣格(C. G. Jung)曾说:「拉玛那的生平与教诲是印度的精华所在,宛如一首千禧赞歌,传唱世间的救赎,人生的解脱!」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1950年4月16日专文盛赞拉玛那:「在印度,有成千所谓的圣人,皆宣称悟道,对拉玛那而言,他从未自诩,却成为最受敬爱的人物。」
  
  当代印度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说:「印度有一位伟大的圣哲拉玛那,能见到他、读过他着作的人,都是有福报之人。」
 
沉思录:古希腊哲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作者:马可·奥勒留 译者:[此处填写具体译者姓名] 一、本书概述 《沉思录》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著作,而是一部深刻、私密且极富洞察力的个人日记与精神修炼手册。它由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公元121年—180年)在戎马倥偬、处理帝国事务的间隙写就。这些文字原本并非为出版而作,而是奥勒留用以自我警醒、引导心性、实践斯多葛学派(Stoicism)哲理的工具。 本书的主旨在于指导读者如何在纷繁复杂、充满变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Apatheia),实现德性(Virtue)的至高目标,并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它是一份穿越时空的智慧馈赠,教导人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坚韧、更有智慧、更具同情心的人。 二、核心思想与内容架构 本书内容庞杂,结构上并无严格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一系列围绕特定主题的思绪片段和自我告诫。然而,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支柱: 1. 对“自然”(Physis)的理解与顺应: 斯多葛学派的核心信念之一是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个理性、有序的“逻各斯”(Logos),即宇宙的理性法则或自然。奥勒留反复强调,人类的幸福不在于对抗外在环境,而在于完全理解并顺应自然。他提醒自己,个体生命不过是整体永恒循环中的一瞬,如同树叶之于树木,水滴之于江河。认识到这种宏大秩序,能够消除对死亡、损失和变故的恐惧。 时间观: 深入探讨时间的本质,认为过去已逝,未来未至,唯一真实存在的就是当下(The Present Moment)。将大量的篇幅用于训练自己专注于“现在能做什么”,而不是沉湎于过往的悔恨或对未来的忧虑。 万物归一: 强调宇宙的统一性。个体不应把自己视为孤立的存在,而应视为“世界城邦”(Cosmopolis)的公民。所有人的理性本质是相通的,因此,对他人的伤害最终也是对自我的伤害。 2. 德性的至高无上性(Virtue as the Sole Good): 斯多葛学派认为,真正的善(Good)只存在于人的品格和内在选择中,而外在事物(财富、健康、名誉)皆属“无谓之物”(Indifferents)。奥勒留将德性细化为四个主要方面: 智慧(Wisdom/Prudence): 区分什么是自己能控制的(判断、意愿、行动)和什么不能控制的(他人的看法、身体状况、外部事件)。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前者。 公正(Justice): 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的一员,职责是服务他人,行事必须正直无私,即使面对那些背叛或不公的人,也要以宽容和理性的态度对待。 节制(Temperance/Moderation): 对欲望和情感保持绝对的控制,避免沉溺于感官享受或过度反应。 勇气(Fortitude/Courage): 面对困难、痛苦和不公时,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内在的平静。 3. 面对无常的内心训练: 本书充满了针对具体情境的心理演练。奥勒留通过不断的反思,试图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在堡垒,抵御外部世界的冲击。 死亡的预演(Premeditatio Malorum): 持续地思考和想象最坏的结果,如丧失亲人、失去权力甚至肉体的折磨。这种练习的目的并非制造焦虑,而是通过预先的“心理免疫”,使这些事件发生时不会使内心动摇,因为这些已经提前被接受为生命固有的部分。 谦卑的提醒: 经常审视那些被世人赞颂的英雄和帝王,指出他们最终都将化为尘土,他们的名声如同短暂的烟雾。以此来对抗自我膨胀的倾向,保持谦逊。 处理“愚蠢的人”: 针对他人的错误行为,奥勒留教导自己不要愤怒,因为他们的错误源于缺乏对真理的认识。他们的行为是一种“无知”,如同我们为自己身体的疾病感到难过而非愤怒一样,我们应以同情和教育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过失。 三、历史与文学价值 《沉思录》之所以能够穿越两千年依然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哲学的深度,更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读者得以窥见一位手握至高权力者,内心深处是何等挣扎、自省与追求。 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真实生活中“实战”的记录。奥勒留不断地自我对话,修正自己的缺点,对抗惰性与虚荣心。这种坦诚,使得本书成为跨越时代和文化,指导现代人应对压力、焦虑和人生困境的宝贵资源。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是宫殿还是囚室——我们最终的自由与安宁,永远掌握在自己对思想的控制权中。 四、本书适合读者 本书尤其适合: 寻求内心平静与生活意义的读者。 对古典哲学,特别是斯多葛学派感兴趣的初学者。 在职业生涯或个人生活中面临巨大压力和道德抉择的人士。 任何希望通过自我反思和理性自律来提升生命质量的人。 它是一面内省的镜子,邀请每一位阅读者,审视自己的判断,调整自己的意愿,从而在混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秩序与和谐。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穆纳葛拉.S.韦克塔拉迈尔(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 1882-1963)


  印度杰出的化学家。在女儿早逝,不胜悲痛之际,于1918年首度访见拉玛那尊者于史堪德道场。1927年再访拉玛那于拉玛那道场,其后,全家每年夏季短期住在道场附近。1932年,韦克塔拉迈尔遭裁员,徬徨不宁,乃长住拉玛那道场,全心奉献,负责道场英文信函回覆事宜。1950年,拉玛那辞世后,愈发砥砺修行,五年后,在加尔各答出家为僧。1959年,返回拉玛那道场,传授拉玛那的教诲,直到1963年逝世。在1935年至1939年间,忠实记录拉玛那与信徒访客的谈话,保存拉玛那亲身的教诲,弥足珍贵,泽被后人。知名信徒梅杰・查德威克赞他是传译拉玛那教诲的不二人选,诚属允当。

作者简介

拉玛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 1879-1950)


  印度一位十六岁的少年,突然历经濒死后,顿悟生命的真实本质,于是毅然抛下一切,只留下一纸字条,离家修行。少年没有在字条上署名,不再自称「我」,而以「这个」替代。只因开悟后,那个俗世的名字、我执的身分,已然消失。这个少年,便是当代最着名的印度灵性导师,直探生命真我的大悟者:拉玛那。

  此后,拉玛那坐镇在圣山阿鲁那佳拉,浑融于生命真我的辉耀中,教导世人探究这个「我」是谁,俾找到真实的自己,拔离无明,破一切苦厄。

  拉玛那与罗摩克里虚那、甘地、奥罗宾多并列近世印度四大圣者。拉玛那声名远播,海内外信徒访客,纷来请益,如英国哲学家保罗.布伦顿、名作家毛姆、法国摄影师布列松等皆不远千里,前往印度参访,足见其影响之宏大深远。着名心理学家荣格赞美拉玛那是「真正的印度之子,醇乎其醇。」是为笃论。

译者简介

蔡神鑫


  台南人,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研究所硕士,译着的作品有《对话真我》、《真我三论》、《稀世珍宝》、《无苦与破我》、《超越与寻觅》等书,另有编译多种。
 

图书目录

对话346-653
附录一 拉玛那尊者生平事略
附录二 编者小传
附录三 延伸阅读书目
附录四 推荐阅读书目  
译註
对话议题条目索引
 

图书序言

中文版译序

蔡神鑫


  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在世71年的岁月,有21年坐镇在道场旧厅角落的长椅沙发上,渊默凝邃,超然物外,海内外信徒与访客,纷来请益,翕然宗之;凡所应答,真机流露,一片神行。本书记录拉玛那与信徒访客的对话内容,期间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时拉玛那年在五十五岁至五十九岁之间,正值生命圆熟,灵气饱满,神思发越;启齿謦欬之余,片言只语,皆从真我发其源、立其本、措其意,凡对话六百五十三则,在此总摄教诲,综览全貌,而教义深长。

  一九五○年四月十四日晚间,拉玛那谢世,道场召集重要核心信徒会议,议决积极出版拉玛那相关着述,俾宏扬其教诲,而本书《对话真我》列为首选,足证其重要性。五年后,本书印度版本问世,广为全球信徒及慕道者热爱而珍视,咸奉为传世经典。着名的美国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曾谓:「若你孑然一身在孤岛上,而仅有一本书可阅读,则现在你手中这本书,便是我经常说的其中两三本书之一。」足见其珍贵而稀罕。这本《对话真我》,皇皇经典,不仅载述近代印度一位不世出的大悟者之彝教,而印度国土上诸异族间的灵修物语、信仰风情,灿然在目,不遑多让,故问答之间,缤纷可观,引人入胜,宛如探寻人间仙洞。今中译文版发行,让拉玛那尊者苦口婆心告诉你,生命的真相为何?人生安身立命之道为何?

印度版绪言

  本书《对话真我》内容涵盖四年期间,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系穆纳葛拉.S.韦克塔拉迈尔(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另一名是史瓦米・拉玛那南达,萨拉史瓦谛Swami Ramananarda Sarawati)全程记录,他是拉玛那尊者长期信徒,虽然其母语是泰卢固语(Telugu),但他能流利口述英语及坦米尔语(Tamil),并精通梵文(Sanskrit)。这些语文能力,皆是记录拉玛那与各类信徒、访客对话的必备条件。

  这四年期间,正值道场在辉煌鼎盛之时,拉玛那本人,健康良好,他所居处的厅堂,日夜敞开,欢迎十方信众。世界各地的访客,纷至沓来,所代表的国家,几乎无日无之。当时正值战争期间,自然会干扰世界各地的访客鱼贯前来,但本地的印度访客,持续涌至,与日俱增。然则,在这些谈话中,特别是与西方访客的对话,更饶意义:西方崇尚物质主义及反宗教倾向,在此交会,拉玛那光辉灿烂,有如太阳,那些不了解他或不同意他话语的西方人,却深受吸引,在他的临在示现前,为之神清气爽,心志昂扬。

  虽然维克达拉迈尔对记录工作,足以胜任愉快,但拉玛那一旦启口开示,则笔录其口述,就不是轻松的任务。他主导谈话的主题,适时使用不同的语言,不会遗漏半语只句,所以无须附註说明,而听闻者倾力全神聆听,唯恐遗漏任何语句。当拉玛那认为信息可从英语报章杂志得悉,而无意再以口语晓喻时,维克达拉迈尔便为在场的西方访客,以英语传译而告知。有时,英语传译,较之单纯笔录,反而困难。拉玛那的言语,有时直贯而下,毫无空档,期使其意涵直达发问者的内心,这时拉玛那常被提问者要求暂缓表述,好让焦急的听闻者能详悉其语意。诸如此况,笔录的困难,得以想见。只有长期侍坐于拉玛那身侧,而又对其教诲哲理融会贯通者,才能在记录的工作上,胜任愉快,而维克达拉迈尔便是箇中翘楚,不二人选,道场深庆得人。

  在当时的情况下,所笔录的文字,并非优美,或须修饰,此不必讳言,但仍留存其原貌,俾使当时对话的言谈謦欬,跃然纸上,否则有遗珠之憾。对话持南印度方言进行,笔录则大部分以英文为主,间或载以坦米尔文及泰卢固文,但在本书内容的载述,皆译成英文。附註的文字,经提问者确认,而全部的附註,也在获得拉玛那认可或更正后,载录在记录者的笔记本内。因此,我们得以确保拉玛那尊者教诲的精准性;阅读其间,彷若置身在道场旧厅(Old Hall)内,侍坐于尊者之侧,聆其吐属,陶醉在欬唾成珠之中;其蔼然和煦,手势优雅,动止奕奕,令人心醉神驰,诚然是一位真挚的艺术家。若所言敍及故事与轶闻时,他浑身投入,俨然是故事中的角色,绝佳的演说情态,把你带到他的视野本位。

  阅读本书,容或有单调之感,实则,单调乃书中内容的本色,对话中,某些观点新颖而近似的部分,皆加以剔除。拉玛那总是强调,解脱之必要,乃是基本的真理,亦即一切只有真我(Self)存在,别无其他。了知此,则了知一切。此一真理,不必时常复述。

  对此一事实,能洞明其中而无疑惑,则吾人得以确立修行的道路,但启步踏上道途之后,心思的知解必须成为实然的体验。绝对了知一件事,并非在表面上,吾人必须是「在」那件事,否则,所知并不完整。正如我所指出,吾人只有真我,别无其他,但吾人因自我而被局限牵绊所引生的无明,乃是昧于那个观者(Seer),却认同所观之物。然则,我们该怎么办?如此的习性(薰习),经年积久,累世以来,使心思拟度而认同之,世代以降,心思不断虚构而编造之,已然根深蒂固在无明之中,现在虽有意志,而不愿诡随,但几无能力从自编自造的习性世界之桎梏中,释解出来。

  他(拉玛那)告诉我们,你就是真我,别无其他,其他仅是想像,故此时此地要「在」(Be)于真我。你无须逃于林间,或闭户索居,允宜过着基本的生活作息,但不要认同你是生活作息的作为者(doer)。真我是观照,你就是「那个」(That)。

  各种不同的事例,不断在本书的对话中表述,俾适应不同读者的偏好与心智。阅读本书,将使读者朝向生命的本源(Source),这就是实然的修行。不要执迷,你已然是「那个」了,无须再获得什么,只要摆脱错误的牵绊,认清局限的妄念。

  他(拉玛那)所採行的修行方法,是众所周知的「探究真我」(Self-enquiry),务要时常对那个昭然若揭的作为者,亦即自我,探究其本源。若获致目标,他告诉我们,自我将自行剥落,荡然无存,唯独圆满福佑的真我在焉。然而此处不宜细究此一行法,有志者得轻易自拉玛那道场取得书籍而阅悉。

  对阅读本书的所有读者,除了建议设法使本书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生命之外,尚复何言?书中每一个单言片语,不应轻忽,亦不应将单一对话语句,视为冗赘而摒弃之。本书的内容,全是精纯的黄金。在本书里,我们再度发现,始终临在的拉玛那尊者,栩栩在目,以其独特的言语,为我们的福祉与快乐,教导我们。

  本书付梓后,发现书中内容的首页,其记载日期,并未按照实际日期排序,但为不使出版延后,决定不加更动,保留日期误植的原貌。全书所载日期,系作为阅读之参照,并存证其真实。
 
沙度.阿鲁那佳拉(Sadhu Arunachala)
俗名:梅杰A. W. 查德威克(Major A. W. Chadiwick, O.B.O.E)
于拉玛那道场(Sri Ramanasramam)
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

图书试读

对话三五四
 
一位美国妇女,是通神学会成员问:我前去接近上师,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加靠近?
 
尊者:妳离他到底有多远?
 
问:我离开他而在外,但我想靠近他。
 
尊者:若妳先知道妳的真我,则妳可能会知道另一个人离妳有多远。现在,妳是谁?妳是具有人格性的人身吗?
 
问:是的,我是这个人。
 
尊者:这个人,能自外于真我而独立吗?
 
问:有时候会。
 
尊者:什么时候?
 
问:我的意思说,我有一些实相的闪光体验,但有时没有。
 
尊者:是谁在觉知那个闪光?
 
问:我,意即我这个人。
 
尊者:这个人以离却于那个真我而在觉知吗?
 
问:哪个真我?
 
尊者:妳认定的那个人是哪一个?
 
问:低阶的我。
 
尊者:我就是在问,是那个低阶的我,独立于高阶的真我之外,而在觉知吗?
 
问:是的,有时候。
 
尊者:刚才,是谁在感觉她离开师父而在外?
 
问:那个高阶的真我。
 
尊者:那个高阶的真我,有其身体在说师父离她而在外吗?难道不是从妳的口中说出来的吗?你是自外于那个的吗?
 
问:能否惠示教导,使我训练自己,能觉知于我的任何行动作为,甚至在没有身体的情况下,例如在睡梦中也能觉知?
 
尊者:觉知是你生命的本质,在熟睡中或在清醒时,皆同然也,如何能重新又再获得呢?
 
问:但在睡梦中,我不记得我在做什么。
 
尊者:是谁在说「我不记得」?
 
问:现在我在说。
 
尊者:妳与当时睡眠的妳是同一个人,为何妳睡觉时不这样说呢?
 
问:睡觉时,我不记得我说了什么。
 
尊者:在醒境时,你说「我知道,我记得」,这个具有人格性的相同的人说,「我不知道,睡觉时,我不记得。」为什么这个问题,不睡觉时提起?
 
问:睡觉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我现在要问的原因。
 
尊者:问题是涉及在睡眠的时段,所以必须睡觉时提起,但问题并无涉及清醒时段,故无显着的理由要在醒时提起。
 
事实上,你睡觉时,是没有局限的,也没有问题提起,但现在你加此局限,认同身体为你自己,于是这类的问题便提起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寻找能够让我停下来、进行深度反思的书籍。生活节奏太快,总觉得被各种琐事牵绊,内心常常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我希望能有一本能够触及心灵深处,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禅修和冥想的书,但总觉得离自己还有点距离,希望能有更直接、更贴近生活化的指引。这本书如果能展现出一种循循善诱的风格,用温和而坚定的语言,引导读者一步步解开内心的迷雾,那就太难得了。我期待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启发,让我能够找到内在的平静,并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传递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气息。我一直对东方哲学和灵性探索充满好奇,尤其是关于自我觉醒和内心平静的议题。我听过一些关于印度圣贤和导师的介绍,但总觉得文字上的描述不够生动,缺乏一种直观的体验。我特别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那些古老智慧的脉搏,理解那种超越物质世界、直抵生命本源的教诲。如果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近那位导师,仿佛置身于他的存在之中,感受他的话语的力量,那就太棒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灵性原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探讨“自我”本质的哲学和灵性思想非常着迷。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被自身的想法和观念所束缚,无法看到更广阔的真相。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突破这些限制,实现真正内在自由的智慧。我听说过一些关于印度灵性导师的教诲,他们的思想往往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能够直击生命的根本。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有力的方式,将这些深刻的教诲传递给我,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真我”的含义,并在我的生活中找到实践这些智慧的途径。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精神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评分

对于那些对自我和存在的终极问题感到困惑的人来说,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刻洞见和解答的书籍。我曾阅读过一些哲学著作,试图理解“我是谁”以及“生命的意义”这类根本性的问题,但常常觉得理论过于抽象,难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渴望的是一种能够直观地、体验式地去探索这些问题的途径。如果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甚至是对话式的形式,将导师的智慧传递给我,让我感觉就像是在与他面对面交流,那么这将是一次极其宝贵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能够帮助我打破思维定势,看到更广阔的生命视野的方法。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生命本质,揭示内在真理的教诲深感兴趣。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满足所吸引,却忽略了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重新连接我的内在自我,找到那种不受外界干扰的宁静和喜悦。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用简单而深刻的语言,揭示复杂生命奥秘的导师。如果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极其贴近心灵的方式,引导我认识到自己本来的样子,并帮助我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束缚,那么它将是我近期最期待的读物。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心灵旅程中的一盏明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