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真我: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的教诲经典・上卷

对话真我: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的教诲经典・上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
图书标签:
  • 灵性
  • 印度哲学
  • 拉玛那·马哈希
  • 真我
  • 觉醒
  • 冥想
  • 非二元论
  • 自我探究
  • 智慧
  • 启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若能倾听拉玛那的智慧之语,
那么我们身上所有的坏,必将一扫而空。」

  █拉玛那与信徒、访客间的对话,连续四年纪录
  █一窥拉玛那道场的日常,沐浴于尊者熠熠生辉的智慧之在
  █恆在平静与幸福的终极指南

  着名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的荒岛书单——《对话真我》

  《对话真我》是韦克塔拉迈尔,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共四年多,对拉玛那尊者与访客信徒之对话的纪录。这并不是一本轻松易读的书,但对寻道者而言,却是在寻求真理的旅途上,不可缺少的指导标竿。

  提问者的发问百百种,尊者也因材施教,无标准答案。尊者时常在答语的背后,另建问题,以反问的方式,修正发问者。若发问者提出不相干而无价值的问题时,尊者不会迎合发问者毫无意义的好奇心,或苟同他们错误的想法。他也不会让对方的状况,停在原地不动,正如一位信徒指出的,「所有的问题,都从我们的立场提出,而拉玛那从他的立场答覆。问题不仅迎刃而解,而且也被摧毁。」
  
  每位访客前来接近圣者的心态,各自不同,有心存怀疑者、敌对者、有神论者、无神论者、探索奇蹟者、寻求神通者等。每个人自然将其心中最重要的问题提出,而问题的品质,依个人的态度与兴趣而定。尊者以其智慧之光,将其人提问的基础态度与兴趣,搁置一旁,促使其能慕道而向道,期使了悟至上真理。
  
  前来道场的一些访客,时常向拉玛那提出有关神祕灵力及神通现象。
  问:「获得神祕灵力,如他心通,是不好的吗?」「使身体消失不见,是智慧成就的征象吗?」「人能祕读他人的心思吗?」尊者对诸此问题的答覆是,神通与奇蹟,皆非属灵性,而超自然的神通,在至上灵性的道路上,诚然障碍多于助益。
  
  又有提问者对死亡感兴趣而问道:「到底死亡是怎么回事?人能看到死后的事情吗?」拉玛那重申,诸此问题,并不重要,在道上寻觅之人,不应寄以关切。
  
  拉玛那尊者教诲的核心是「探究真我」;与其要知道这个及那个,不如去了知真我;与其探知千百个事物,不如去探问「我是谁?」
  
  探究真我似乎是所有修行中最简易者,但因为我们一直是自己真我的陌生者,故探究真我似乎又不易。其实,我们要去做的,是很简单——驻在真我。这是终极的真理,这是人在生命之恆在、自然、本有的原始状态。我们应探究这个自我之根、问这个虚假的我,是从何处而萌生?直到探究之极致,则自我泯灭,而恆在的真我炳然辉照。
  
  若人交出自我给上师或神,则这个人便了悟真我。拉玛那尊者在本书中的教诲,给每个人带来无比的希望,没有人在无法救赎之列。若倾听拉玛那尊者在本书所记录的智慧字语,则我们身上任何的坏,都必将一扫而空。
  
  赞美
  达赖喇嘛:「拉玛那的灵性成就,为无数人指引了一条明路。」
  
  荣格(C. G. Jung)曾说:「拉玛那的生平与教诲是印度的精华所在,宛如一首千禧赞歌,传唱世间的救赎,人生的解脱!」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1950年4月16日专文盛赞拉玛那:「在印度,有成千所谓的圣人,皆宣称悟道,对拉玛那而言,他从未自诩,却成为最受敬爱的人物。」
  
  当代印度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说:「印度有一位伟大的圣哲拉玛那,能见到他、读过他着作的人,都是有福报之人。」
追寻内心深处的宁静:现代心灵探索的灯塔 本书并非关于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的教诲,而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人心灵困境、追寻内在宁静与自我觉醒的综合性指南。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结构严谨、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旨在揭示如何通过审视自身经验、理解心智运作机制,最终实现超越日常烦恼的深刻平静。 本书的核心叙事围绕着“觉知”与“临在”这两个看似抽象,实则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展开。我们首先审视现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如何异化了个体的真实需求。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代,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完全外投——追求物质成就、社交认同,以及不断填满感官刺激。这种持续向外的驱动力,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引擎,榨干了内在的能量,制造出持续的焦虑感。 第一部分:心智的迷宫——拆解内在噪音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心智(Mind)的运作模式,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由习惯性思维模式构筑的系统。我们首先探讨“自我叙事”(The Self-Narrative)的构建过程。个体如何通过持续重复的内部对话、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编织出一个相对稳定却往往失真的“我”的形象。这种叙事构建虽然提供了暂时的安全感,却也是痛苦的根源。书中详细分析了“评判”、“比较”和“抗拒”这三大心智陷阱是如何运作的。 评判的循环: 如何将世界二元化,并用苛刻的标准衡量一切,从而制造出无休止的内在冲突。 比较的毒药: 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比较如何被放大,导致“不足感”成为常态。 抗拒的消耗: 面对不适、痛苦或不如意的现实时,我们本能地想要推开或改变它们。本书指出,这种抗拒本身消耗的能量,往往大于处理实际问题所需的能量。 在这一部分,我们没有依赖任何特定的灵性教条,而是借用了认知科学和心理动力学的观察视角,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工具来“观察”思维,而不是被思维所“劫持”。其中一个关键练习是“思维标记法”,即在意识流动中,简单地给每一个浮现的念头贴上标签(如“计划”、“担忧”、“回忆”),从而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距离。 第二部分:临在的力量——锚定当下 本书的精髓在于强调“临在”(Presence)或“当下意识”的恢复。临在并非指要进入某种冥想的“出神”状态,而是指一种清晰、不带评判地全然接收此时此刻体验的能力。 我们探讨了几个实现临在的实际途径,它们都植根于对感官经验的细致觉察: 1. 身体扫描与锚定: 强调身体作为连接“此时此地”的最直接媒介。通过系统性地关注呼吸的进出、身体各部位的细微感受(张力、温度、接触面),我们将漂移的思绪拉回物质现实。这并非为了放松,而是为了“确认存在”。 2. 感官的深度体验: 引导读者重新激活被麻木的感官。例如,在品尝食物、聆听音乐或观察自然景物时,练习完全专注于单一感官的输入,不让大脑立刻进行分析或联想。这是一种对抗“自动驾驶”模式的有效方法。 3. “暂停”的艺术(The Pause): 介绍在任何行动或反应发生之前,刻意插入一个短暂的停顿。这个停顿是自由意志得以展现的空间,它打破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必然联系,使得选择更加清晰和负责任。 第三部分:关系中的觉醒——从二元走向连接 内在的平静最终需要在外部世界中得到检验和表达。本书的后半部分关注关系中的动态。我们剖析了“投射”机制——如何将内在未解决的情绪和需求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制造冲突。 边界的清晰化: 区分什么是“我的感受”,什么是“对方的责任”。清晰的个人边界是健康关系的基础,它源于对自身情绪主权的确认。 倾听的转变: 从“为了回应而倾听”转变为“为了理解而倾听”。这要求放下预设的答案,真正地“容纳”他人的完整表达,即使内容与自己的观点相悖。 同情与自我慈悲: 强调自我慈悲是通往真正同情他人的先决条件。只有当我们能够以同样的温柔和理解对待自己内在的挣扎和不完美时,才能真正地对他人展现出无条件的接纳。 结论:日常的炼金术 本书的最终目标不是提供一种逃离生活的哲学,而是提供一种“炼金术”——将日常的平凡、挑战和重复转化为深刻的个人成长的契机。它主张,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改变外部世界,而在于改变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每一次对心智噪音的觉察、每一次对当下的全然接纳,都是在为内在的宁静添砖加瓦。 这本指南以清晰、非教条化的语言,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可操作的心灵工具箱,旨在帮助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重新发现并坚定地站立在自己内在的、恒久不变的中心。它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无需离开家门的、最重要的人生探险:向内看。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穆纳葛拉.S.韦克塔拉迈尔(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 1882-1963)


  印度杰出的化学家。在女儿早逝,不胜悲痛之际,于1918年首度访见拉玛那尊者于史堪德道场。1927年再访拉玛那于拉玛那道场,其后,全家每年夏季短期住在道场附近。1932年,韦克塔拉迈尔遭裁员,徬徨不宁,乃长住拉玛那道场,全心奉献,负责道场英文信函回覆事宜。1950年,拉玛那辞世后,愈发砥砺修行,五年后,在加尔各答出家为僧。1959年,返回拉玛那道场,传授拉玛那的教诲,直到1963年逝世。在1935年至1939年间,忠实记录拉玛那与信徒访客的谈话,保存拉玛那亲身的教诲,弥足珍贵,泽被后人。知名信徒梅杰・查德威克赞他是传译拉玛那教诲的不二人选,诚属允当。

作者简介

拉玛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 1879-1950)


  印度一位十六岁的少年,突然历经濒死后,顿悟生命的真实本质,于是毅然抛下一切,只留下一纸字条,离家修行。少年没有在字条上署名,不再自称「我」,而以「这个」替代。只因开悟后,那个俗世的名字、我执的身分,已然消失。这个少年,便是当代最着名的印度灵性导师,直探生命真我的大悟者:拉玛那。

  此后,拉玛那浑融在真我的辉耀中,教导世人自问这个「我」是谁,俾找到真实的自己,而拔离无明,破一切苦厄。这个「真我」与「神」无异,人驻止于真我,即是与神同在而合一。

  拉玛那与罗摩克里虚那(Sri Ramakrishna)、甘地(Mahatma Gandhi)、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并列近世印度四大圣者。拉玛那声名远播,海内外信徒访客,纷来请益,如英国哲学家保罗.布伦顿(Paul Brunton)、名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法国摄影师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等皆不远千里,前往印度参访,足见其影响之宏大深远。

译者简介

蔡神鑫


  台南人,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研究所硕士,译着的作品有《对话真我》、《真我三论》、《稀世珍宝》、《无苦与破我》、《超越与寻觅》等书,另有编译多种。
 

图书目录

中文版译序 蔡神鑫
印度版绪言一 沙度.阿鲁那佳拉
印度版绪言二 T. M. P. 玛哈德凡
记录者註语
对话1-340
译註
 

图书序言

中文版译序

蔡神鑫


  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在世71年的岁月,有21年坐镇在道场旧厅角落的长椅沙发上,渊默凝邃,超然物外,海内外信徒与访客,纷来请益,翕然宗之;凡所应答,真机流露,一片神行。本书记录拉玛那与信徒访客的对话内容,期间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时拉玛那年在五十五岁至五十九岁之间,正值生命圆熟,灵气饱满,神思发越;启齿謦欬之余,片言只语,皆从真我发其源、立其本、措其意,凡对话六百五十三则,在此总摄教诲,综览全貌,而教义深长。

  一九五○年四月十四日晚间,拉玛那谢世,道场召集重要核心信徒会议,议决积极出版拉玛那相关着述,俾宏扬其教诲,而本书《对话真我》列为首选,足证其重要性。五年后,本书印度版本问世,广为全球信徒及慕道者热爱而珍视,咸奉为传世经典。着名的美国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曾谓:「若你孑然一身在孤岛上,而仅有一本书可阅读,则现在你手中这本书,便是我经常说的其中两三本书之一。」足见其珍贵而稀罕。这本《对话真我》,皇皇经典,不仅载述近代印度一位不世出的大悟者之彝教,而印度国土上诸异族间的灵修物语、信仰风情,灿然在目,不遑多让,故问答之间,缤纷可观,引人入胜,宛如探寻人间仙洞。今中译文版发行,让拉玛那尊者苦口婆心告诉你,生命的真相为何?人生安身立命之道为何?

印度版绪言

  本书《对话真我》内容涵盖四年期间,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系穆纳葛拉.S.韦克塔拉迈尔(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另一名是是史瓦米・拉玛那南达,萨拉史瓦谛Swami Ramananarda Sarawati)全程记录,他是拉玛那尊者长期信徒,虽然其母语是泰卢固语(Telugu),但他能流利口述英语及坦米尔语(Tamil),并精通梵文(Sanskrit)。这些语文能力,皆是记录拉玛那与各类信徒、访客对话的必备条件。

  这四年期间,正值道场在辉煌鼎盛之时,拉玛那本人,健康良好,他所居处的厅堂,日夜敞开,欢迎十方信众。世界各地的访客,纷至沓来,所代表的国家,几乎无日无之。当时正值战争期间,自然会干扰世界各地的访客鱼贯前来,但本地的印度访客,持续涌至,与日俱增。然则,在这些谈话中,特别是与西方访客的对话,更饶意义:西方崇尚物质主义及反宗教倾向,在此交会,拉玛那光辉灿烂,有如太阳,那些不了解他或不同意他话语的西方人,却深受吸引,在他的临在示现前,为之神清气爽,心志昂扬。

  虽然维克达拉迈尔对记录工作,足以胜任愉快,但拉玛那一旦启口开示,则笔录其口述,就不是轻松的任务。他主导谈话的主题,适时使用不同的语言,不会遗漏半语只句,所以无须附註说明,而听闻者倾力全神聆听,唯恐遗漏任何语句。当拉玛那认为信息可从英语报章杂志得悉,而无意再以口语晓喻时,维克达拉迈尔便为在场的西方访客,以英语传译而告知。有时,英语传译,较之单纯笔录,反而困难。拉玛那的言语,有时直贯而下,毫无空档,期使其意涵直达发问者的内心,这时拉玛那常被提问者要求暂缓表述,好让焦急的听闻者能详悉其语意。诸如此况,笔录的困难,得以想见。只有长期侍坐于拉玛那身侧,而又对其教诲哲理融会贯通者,才能在记录的工作上,胜任愉快,而维克达拉迈尔便是箇中翘楚,不二人选,道场深庆得人。

  在当时的情况下,所笔录的文字,并非优美,或须修饰,此不必讳言,但仍留存其原貌,俾使当时对话的言谈謦欬,跃然纸上,否则有遗珠之憾。对话持南印度方言进行,笔录则大部分以英文为主,间或载以坦米尔文及泰卢固文,但在本书内容的载述,皆译成英文。附註的文字,经提问者确认,而全部的附註,也在获得拉玛那认可或更正后,载录在记录者的笔记本内。因此,我们得以确保拉玛那尊者教诲的精准性;阅读其间,彷若置身在道场旧厅(Old Hall)内,侍坐于尊者之侧,聆其吐属,陶醉在欬唾成珠之中;其蔼然和煦,手势优雅,动止奕奕,令人心醉神驰,诚然是一位真挚的艺术家。若所言敍及故事与轶闻时,他浑身投入,俨然是故事中的角色,绝佳的演说情态,把你带到他的视野本位。

  阅读本书,容或有单调之感,实则,单调乃书中内容的本色,对话中,某些观点新颖而近似的部分,皆加以剔除。拉玛那总是强调,解脱之必要,乃是基本的真理,亦即一切只有真我(Self)存在,别无其他。了知此,则了知一切。此一真理,不必时常复述。

  对此一事实,能洞明其中而无疑惑,则吾人得以确立修行的道路,但启步踏上道途之后,心思的知解必须成为实然的体验。绝对了知一件事,并非在表面上,吾人必须是「在」那件事,否则,所知并不完整。正如我所指出,吾人只有真我,别无其他,但吾人因自我而被局限牵绊所引生的无明,乃是昧于那个观者(Seer),却认同所观之物。然则,我们该怎么办?如此的习性(薰习),经年积久,累世以来,使心思拟度而认同之,世代以降,心思不断虚构而编造之,已然根深蒂固在无明之中,现在虽有意志,而不愿诡随,但几无能力从自编自造的习性世界之桎梏中,释解出来。

  他(拉玛那)告诉我们,你就是真我,别无其他,其他仅是想像,故此时此地要「在」(Be)于真我。你无须逃于林间,或闭户索居,允宜过着基本的生活作息,但不要认同你是生活作息的作为者(doer)。真我是观照,你就是「那个」(That)。

  各种不同的事例,不断在本书的对话中表述,俾适应不同读者的偏好与心智。阅读本书,将使读者朝向生命的本源(Source),这就是实然的修行。不要执迷,你已然是「那个」了,无须再获得什么,只要摆脱错误的牵绊,认清局限的妄念。

  他(拉玛那)所採行的修行方法,是众所周知的「探究真我」(Self-enquiry),务要时常对那个昭然若揭的作为者,亦即自我,探究其本源。若获致目标,他告诉我们,自我将自行剥落,荡然无存,唯独圆满福佑的真我在焉。然而此处不宜细究此一行法,有志者得轻易自拉玛那道场取得书籍而阅悉。

  对阅读本书的所有读者,除了建议设法使本书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生命之外,尚复何言?书中每一个单言片语,不应轻忽,亦不应将单一对话语句,视为冗赘而摒弃之。本书的内容,全是精纯的黄金。在本书里,我们再度发现,始终临在的拉玛那尊者,栩栩在目,以其独特的言语,为我们的福祉与快乐,教导我们。

  本书付梓后,发现书中内容的首页,其记载日期,并未按照实际日期排序,但为不使出版延后,决定不加更动,保留日期误植的原貌。全书所载日期,系作为阅读之参照,并存证其真实。
 
沙度.阿鲁那佳拉(Sadhu Arunachala)
俗名:梅杰A. W. 查德威克(Major A. W. Chadiwick, O.B.O.E)
于拉玛那道场(Sri Ramanasramam)
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

图书试读

对话十七
 
伊文茨先生,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学者,携带保罗.布伦顿的介绍函,前来参访。
 
他旅途疲惫,请求稍事休息。他曾数度造访印度,熟稔印度的生活方式,学习西藏文,协助翻译《西藏度亡经》、《西藏伟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传》及《西藏瑜伽与奥义》。
 
下午,他提出一些有关瑜伽的问题。他想知道,杀死动物,如老虎、麋鹿等,取其外皮,作为瑜伽坐垫,是否正确?
 
尊者:这个心思(mind)是老虎或麋鹿?。
 
问:若万物是虚幻,则可以取其生命吗?
 
尊者:虚幻是对谁而说?找出来,事实上,每个人在其生命的每一片刻,都是杀死真我的人。
 
问:瑜伽最佳的坐姿(asana)是什么?
 
尊者:任何坐姿皆佳。可能是简易的坐姿,或是半莲花坐姿(sukha asana)为佳。但在真知法门(Jnana Marga)而言,坐姿并不重要。
 
问:坐姿显示一个人的体质与性情吗?
 
尊者:是的。
 
问:老虎皮、绵羊皮或鹿皮的质性及效益为何?
 
尊者:瑜伽书籍有述明其中的关系。它们与磁力的传导性及非传导性有关,但这些在真知法门上,都不足为训。坐姿仅是真我所在的位置及其贞定,那是内在性的,其余皆属外在姿势。
 
问:最适宜行冥想,是在什么时间?
 
尊者:时间是什么?
 
问:请告诉我,此义为何?
 
尊者:时间不过是一种观念而已,而存在的,只有真实(Reality)。任何你所想的,它就好像是那样,若你称之为时间,它就是时间,若你称之为存在,它就是存在。称它为时间之后,你便划分为年月日及晚间、小时、分秒等。对真知法门而言,时间不具重要性,但某些在时间上的规则或训练,对初学者是好的。
 
问:真知法门是什么?
 
尊者:真知与瑜伽上的心思专注,是同一行法。瑜伽的目标,在于个体与宇宙合一,亦即与真实合一。这个真实,不可能是新来的,必然是即时存在,而且是确实如如其在。真知法门是在找出分隔于真实是如何引生的。这个分隔,只是分隔于真实而已。
 
问:虚幻是什么?
 
尊者:是对谁而说虚幻?找出来,然后虚幻将消泯。一般来说,人想知道虚幻,但不加审视其对谁而引生,这是愚昧,虚幻是外在而不可知,但那个探寻虚幻的人,是要被视为知晓的对象,而且是内在性的。要找到生命当下最亲近而密切的东西,但莫探寻远方而不知之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印度哲学,特别是关于“开悟”或“觉醒”的教诲很感兴趣,而拉玛那尊者在这一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本书如果能将他的教诲经典化,并且分卷呈现,我想内容必然是体系完整且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我比较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灵性概念,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和实践的内容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问答,或者通过一些故事性的阐述,来帮助我们理解“放下”、“观察”等关键的修行要点。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被各种欲望和执念所驱使,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认识到这些“虚假自我”的本质,并引导我走向一种更纯粹、更宁静的存在状态,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希望它不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能成为一种心灵的触动,让我开始真正的内在转化。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对话真我”。这让我联想到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深入的内在探索。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外界的灌输,而是源于内心的觉醒。印度哲学,尤其是拉玛那尊者的教诲,在这一点上往往有着独特的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清晰的路径,帮助我学会如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何辨别那些来自小我的杂音,并最终与那个最本真的自我建立联系。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无分别心”、“当下”的阐述,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融入日常生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烦恼。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己内心的需求,这本书是否能成为一种唤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找到一种更加平和、更有意义的存在之道,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印度灵性导师的作品,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某位大师的传记或者哲学观点的罗列,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对话”的体验。我理解的“对话真我”,或许是一种与内心深处自我进行深入交流的过程。我想象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步骤或引导,帮助读者一步步地深入自我,去剥离那些层层包裹的虚假身份和妄念,最终触碰到那个最纯粹、最真实的“我”。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例如静观、冥想,或是其他能够帮助我们安抚躁动心灵的技巧。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有一个安静的时刻,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这本书是否能成为我开启这段内在旅程的引路人,并帮助我理解灵性成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对于一本探讨“真我”的书,我的期待是它能够提供一种超脱于世俗烦恼的智慧。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生命本质、减轻痛苦的方法,而印度灵性哲学似乎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这本书如果能将拉玛那尊者的教诲经典化,并以上卷的形式呈现,说明内容定是博大精深,也预示着它可能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我希望它能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在的真实,并帮助我认清那些让我困扰的幻象。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解释清楚“空性”、“无我”等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如何能够转化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很多时候,我们都沉溺于小我带来的执着和欲望,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解脱之道,让我看到更广阔的视野,并学会以一种更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起伏,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评分

我一直对东方的哲学和灵性思想颇感兴趣,尤其对印度教的智慧有所耳闻,但真正深入了解的契机是缘起于一本偶然翻到的书。这本书并非直接介绍特定人物的生平或某个宗教的教义,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内在的探索。它似乎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们能够审视自己,并从中找到某种内在的平静与力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我是谁”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践性的方法,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深的连接,而非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是否能帮助我厘清那些缠绕不清的思绪,让我更容易地与真实的自我对话,是我非常好奇的一点。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外界的评价和社会期望的框架里,这本书能否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真正自由的窗户,让我看到内在的广阔天地,这是我最期待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能成为一种指引,在我感到迷茫或焦虑时,能够提供一盏明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