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译序
蔡神鑫 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在世71年的岁月,有21年坐镇在道场旧厅角落的长椅沙发上,渊默凝邃,超然物外,海内外信徒与访客,纷来请益,翕然宗之;凡所应答,真机流露,一片神行。本书记录拉玛那与信徒访客的对话内容,期间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时拉玛那年在五十五岁至五十九岁之间,正值生命圆熟,灵气饱满,神思发越;启齿謦欬之余,片言只语,皆从真我发其源、立其本、措其意,凡对话六百五十三则,在此总摄教诲,综览全貌,而教义深长。
一九五○年四月十四日晚间,拉玛那谢世,道场召集重要核心信徒会议,议决积极出版拉玛那相关着述,俾宏扬其教诲,而本书《对话真我》列为首选,足证其重要性。五年后,本书印度版本问世,广为全球信徒及慕道者热爱而珍视,咸奉为传世经典。着名的美国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曾谓:「若你孑然一身在孤岛上,而仅有一本书可阅读,则现在你手中这本书,便是我经常说的其中两三本书之一。」足见其珍贵而稀罕。这本《对话真我》,皇皇经典,不仅载述近代印度一位不世出的大悟者之彝教,而印度国土上诸异族间的灵修物语、信仰风情,灿然在目,不遑多让,故问答之间,缤纷可观,引人入胜,宛如探寻人间仙洞。今中译文版发行,让拉玛那尊者苦口婆心告诉你,生命的真相为何?人生安身立命之道为何?
印度版绪言 本书《对话真我》内容涵盖四年期间,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系穆纳葛拉.S.韦克塔拉迈尔(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另一名是是史瓦米・拉玛那南达,萨拉史瓦谛Swami Ramananarda Sarawati)全程记录,他是拉玛那尊者长期信徒,虽然其母语是泰卢固语(Telugu),但他能流利口述英语及坦米尔语(Tamil),并精通梵文(Sanskrit)。这些语文能力,皆是记录拉玛那与各类信徒、访客对话的必备条件。
这四年期间,正值道场在辉煌鼎盛之时,拉玛那本人,健康良好,他所居处的厅堂,日夜敞开,欢迎十方信众。世界各地的访客,纷至沓来,所代表的国家,几乎无日无之。当时正值战争期间,自然会干扰世界各地的访客鱼贯前来,但本地的印度访客,持续涌至,与日俱增。然则,在这些谈话中,特别是与西方访客的对话,更饶意义:西方崇尚物质主义及反宗教倾向,在此交会,拉玛那光辉灿烂,有如太阳,那些不了解他或不同意他话语的西方人,却深受吸引,在他的临在示现前,为之神清气爽,心志昂扬。
虽然维克达拉迈尔对记录工作,足以胜任愉快,但拉玛那一旦启口开示,则笔录其口述,就不是轻松的任务。他主导谈话的主题,适时使用不同的语言,不会遗漏半语只句,所以无须附註说明,而听闻者倾力全神聆听,唯恐遗漏任何语句。当拉玛那认为信息可从英语报章杂志得悉,而无意再以口语晓喻时,维克达拉迈尔便为在场的西方访客,以英语传译而告知。有时,英语传译,较之单纯笔录,反而困难。拉玛那的言语,有时直贯而下,毫无空档,期使其意涵直达发问者的内心,这时拉玛那常被提问者要求暂缓表述,好让焦急的听闻者能详悉其语意。诸如此况,笔录的困难,得以想见。只有长期侍坐于拉玛那身侧,而又对其教诲哲理融会贯通者,才能在记录的工作上,胜任愉快,而维克达拉迈尔便是箇中翘楚,不二人选,道场深庆得人。
在当时的情况下,所笔录的文字,并非优美,或须修饰,此不必讳言,但仍留存其原貌,俾使当时对话的言谈謦欬,跃然纸上,否则有遗珠之憾。对话持南印度方言进行,笔录则大部分以英文为主,间或载以坦米尔文及泰卢固文,但在本书内容的载述,皆译成英文。附註的文字,经提问者确认,而全部的附註,也在获得拉玛那认可或更正后,载录在记录者的笔记本内。因此,我们得以确保拉玛那尊者教诲的精准性;阅读其间,彷若置身在道场旧厅(Old Hall)内,侍坐于尊者之侧,聆其吐属,陶醉在欬唾成珠之中;其蔼然和煦,手势优雅,动止奕奕,令人心醉神驰,诚然是一位真挚的艺术家。若所言敍及故事与轶闻时,他浑身投入,俨然是故事中的角色,绝佳的演说情态,把你带到他的视野本位。
阅读本书,容或有单调之感,实则,单调乃书中内容的本色,对话中,某些观点新颖而近似的部分,皆加以剔除。拉玛那总是强调,解脱之必要,乃是基本的真理,亦即一切只有真我(Self)存在,别无其他。了知此,则了知一切。此一真理,不必时常复述。
对此一事实,能洞明其中而无疑惑,则吾人得以确立修行的道路,但启步踏上道途之后,心思的知解必须成为实然的体验。绝对了知一件事,并非在表面上,吾人必须是「在」那件事,否则,所知并不完整。正如我所指出,吾人只有真我,别无其他,但吾人因自我而被局限牵绊所引生的无明,乃是昧于那个观者(Seer),却认同所观之物。然则,我们该怎么办?如此的习性(薰习),经年积久,累世以来,使心思拟度而认同之,世代以降,心思不断虚构而编造之,已然根深蒂固在无明之中,现在虽有意志,而不愿诡随,但几无能力从自编自造的习性世界之桎梏中,释解出来。
他(拉玛那)告诉我们,你就是真我,别无其他,其他仅是想像,故此时此地要「在」(Be)于真我。你无须逃于林间,或闭户索居,允宜过着基本的生活作息,但不要认同你是生活作息的作为者(doer)。真我是观照,你就是「那个」(That)。
各种不同的事例,不断在本书的对话中表述,俾适应不同读者的偏好与心智。阅读本书,将使读者朝向生命的本源(Source),这就是实然的修行。不要执迷,你已然是「那个」了,无须再获得什么,只要摆脱错误的牵绊,认清局限的妄念。
他(拉玛那)所採行的修行方法,是众所周知的「探究真我」(Self-enquiry),务要时常对那个昭然若揭的作为者,亦即自我,探究其本源。若获致目标,他告诉我们,自我将自行剥落,荡然无存,唯独圆满福佑的真我在焉。然而此处不宜细究此一行法,有志者得轻易自拉玛那道场取得书籍而阅悉。
对阅读本书的所有读者,除了建议设法使本书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生命之外,尚复何言?书中每一个单言片语,不应轻忽,亦不应将单一对话语句,视为冗赘而摒弃之。本书的内容,全是精纯的黄金。在本书里,我们再度发现,始终临在的拉玛那尊者,栩栩在目,以其独特的言语,为我们的福祉与快乐,教导我们。
本书付梓后,发现书中内容的首页,其记载日期,并未按照实际日期排序,但为不使出版延后,决定不加更动,保留日期误植的原貌。全书所载日期,系作为阅读之参照,并存证其真实。
沙度.阿鲁那佳拉(Sadhu Arunachala)
俗名:梅杰A. W. 查德威克(Major A. W. Chadiwick, O.B.O.E)
于拉玛那道场(Sri Ramanasramam)
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