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兵帅克(经典反战文学‧捷克国宝作家哈谢克崇高遗作)

好兵帅克(经典反战文学‧捷克国宝作家哈谢克崇高遗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雅洛斯拉夫‧哈谢克
图书标签:
  • 反战
  • 经典文学
  • 捷克文学
  • 哈谢克
  • 幽默
  • 讽刺
  • 战争
  • 小说
  • 文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883年,两位捷克国宝级作家同在这年诞生, 一位是卡夫卡,另一位就是《好兵帅克》作者哈谢克。 ──最早的反战文学经典之一 ──完整无删节版‧全新校订 ──揭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百年以来,全世界始终不变的阶级压迫与庶民难以翻身的命运 ──面对不公不义,戏谑与嘲讽就是他最不屈不挠的革命 ★一次大战终战百年纪念‧经典反战文学‧首度在台完整出版 ★捷克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地位超越《过于喧嚣的孤独》 ★国民爱戴超越卡夫卡、赫拉巴尔、昆德拉 ★收录约瑟夫‧拉达156幅经典配图 ★政治大学斯拉夫语文学系副教授林莳慧专文导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哈谢克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译为近60国语言‧改编影视舞台剧作品近20回 ▍内容简介 以认真的玩笑对抗这个荒诞的世界 以大无畏的坦荡荡直面体制的虚妄 帅克,奠定捷克民族无所畏惧性格之文学英雄 他不知道被暗杀的国家元首继承人是谁,却信口开河将欧洲局势喻为小酒馆闹事。 他无端遭控叛国罪却似乎无畏警方严酷的审问,竟骄傲自称:「我是官方认证的白痴!」 他天真直率的发言是面照妖镜,让贪婪的既得利益者现出原形,甘为走狗的小人出糗吃亏。 他的机智与赖皮不是天性狡猾,而是基本生存技能与对掌权者的反扑。 故事从斐迪南遇刺开始说起,几乎忠实记录了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身为文学史经典反动角色,帅克的自嘲反映官僚的腐败堕落,直批国家摇摇欲坠的前景早已凌驾人命之上。百年以后,当今的文明法则依然荒诞不经,人的价值依然需要捍卫,我们,仍然需要帅克式的反抗精神! ▍各界名家这样谈帅克 「作为一名作家,至今哈谢克仍是个难以辨析的象形文字。」 ──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作者) 「帅克模仿着周遭这个愚蠢的世界,人们却无法分辨他是否真的愚蠢。他轻松而愉快地适应了统治者定下的法则,并不是因为他在其中发现意义,而是他发现了其中的无意义。……他把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大玩笑。」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作者) 「就算捷克只诞生了哈谢克这么一位作家,也依然为人类文化遗产提供了一部具有永恆价值的作品。」 ──尚‧理查‧布洛克(法文版《好兵帅克》序言作者‧作家‧评论家) 「如果没读过《好兵帅克》,我不会写出《第22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作者)
《迷雾中的远征:十九世纪欧洲的社会与心灵肖像》 一本关于时代转折的深刻洞察,描绘了工业革命洪流下,个体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挣扎求生的群像史诗。 这部厚重的作品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英雄或某一场明确的战役,而是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构建了一幅十九世纪中叶至末期,欧洲大陆错综复杂的社会图景。它是一部社会风俗志,也是一则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寓言,尤其侧重于那些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动中被推至边缘的人物群落——从东欧偏远的乡村,到快速扩张的西欧工业城市。 一、工业熔炉下的“无名者”群像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底层”的细致描摹。作者以近乎田野调查般的严谨,记录了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大量传统手工业者、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及新兴的城市工人阶级的生活状态。他们不再是浪漫主义文学中被理想化的形象,而是被蒸汽机轰鸣声、被工厂烟囱的阴影所定义的存在。 1. 泥土与钢铁的交响: 作品详尽描述了铁路建设高峰期,那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劳作的筑路工人。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带着故乡的口音和未泯灭的对土地的眷恋,在冰冷的钢铁和泥泞中度过漫长的一天。书中充满了关于工棚内的对话、非正式的互助网络,以及隐藏在麻木外表下的微小希望与绝望。作者并未简单地进行道德批判,而是通过捕捉他们粗粝的生存哲学,展现了适应性与毁灭性的双重力量。 2. 城市边缘的漂泊: 聚焦于那些在城市边缘游荡的“多余人”。小店主、裁缝学徒、失业的文职人员,他们试图在新兴的商业体系中找到立足之地,却屡屡被更有效率的资本运作所淘汰。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对旧日手艺的怀念,对快速变化规则的困惑,以及在日益疏离的城市生活中寻找归属感的徒劳努力。书中有一段对布拉格一条偏僻街道上廉价旅店的详细刻画,那里汇聚了形形色色的失意者,他们在这里交换消息,编织着关于未来——一个他们可能永远无法触及的未来——的梦幻。 二、理性时代的迷信与信仰重构 十九世纪是科学与理性的全盛时期,但本书敏锐地捕捉到了,在技术进步的巨大阴影下,人们内心深处对意义和超验力量的渴望并未消退,反而以更扭曲或更朴素的方式爆发出来。 1. 乡村的“异端”: 作者深入中欧腹地的村落,记录了传统信仰与新兴世俗化思潮碰撞出的火花。一些古老的民间疗法、被教会视为异端的秘密教派,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在面对无情的疾病和贫穷时,成为了人们最后的精神支柱。书中对一桩关于“神迹”的集体恐慌的描写尤其精彩,它揭示了在教育和信息流通受限的地区,集体情绪如何被恐惧和希望共同驱动。 2. 知识分子的焦虑: 另一方面,书中也探讨了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危机。他们接受了进步主义的教育,却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处理日常生活的残酷现实时显得苍白无力。小说塑造了几位试图通过文学、哲学或新兴的政治理论来“拯救”时代的青年形象,他们往往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陷入深深的虚无感或狂热的革命幻想。 三、家庭结构与身份的松动 随着经济模式的改变,传统的家庭结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通过几个典型的家庭故事,展示了性别角色与代际关系的重塑。 1. 沉默的女性力量: 女性角色在这部作品中常常是无声的承受者和维系者。她们可能是工厂里的童工,忍受着双重负担;也可能是中产阶级家庭中,为了维持体面而不得不精打细算,内心却日益枯竭的贤内助。作者特别关注了那些试图通过婚姻或工作争取有限独立权的女性,她们的每一步尝试都充满了微妙的妥协与抗争。 2. 代际的鸿沟: 父亲们(多是传统手艺人或小农)对子辈的巨大变化感到困惑和恐慌。年轻一代则渴望逃离父辈所定义的“体面”和“束缚”,投身于不确定的未来。这种代际间的理解断裂,往往是推动人物离开故土,进入陌生环境的重要内在动力。 四、《迷雾中的远征》的叙事风格 本书的叙事结构松散而宏大,没有一条单一的、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作者擅长使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幽默感,在描写悲惨境遇的同时,总能捕捉到人性中荒诞可笑的一面。他的笔法继承了中欧文学的传统,注重细节的堆砌和环境的氛围营造,让读者仿佛能闻到煤烟和廉价啤酒的气味,感受到冬日清晨的刺骨寒冷。 它不是一部鼓吹革命或颂扬苦难的作品,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十九世纪末欧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矛盾、以及在巨大不确定性下,普通人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继续走完那条充满迷雾的远征之路。阅读此书,如同潜入历史的深层肌理,探寻现代世界是如何在一片混乱与希望并存的土壤中,缓慢而不可逆转地诞生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雅洛斯拉夫‧哈谢克Jaroslav Hašek
‧捷克最重要作家TOP 1
‧国民爱戴超越卡夫卡、赫拉巴尔、昆德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名人
‧最早的反战文学作家之一

(1883-1923)
在家人和朋友眼中,哈谢克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在警察和政府文件里,他是位鼓吹革命、饮酒闹事的激进分子,他的中学老师曾预言他将成为捷克的马克‧吐温,但谁都没有料想到日后哈谢克的代表作《好兵帅克》竟成为最能代表捷克民族精神之文学作品。法国评论家布洛克认为本书堪称人类文化遗产,昆德拉赞扬帅克「把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大玩笑」,其对于强权不屑而嘲讽的态度,为长年苦于内忧外患的捷克民族注入坚韧强健的力量。

一八八三年,哈谢克与另一位捷克国宝作家卡夫卡,一前一后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在国族主义于欧洲纷纷兴起的背景下,哈谢克对于政治启蒙甚早,少年时代就积极参与街头运动,频频出入警局。他曾借卖药、贩狗维生,当过银行职员、记者、编辑,辗转于各地小酒馆与三教九流往来,长年的游历为他培养对各色人物的敏锐观察与对土地民族的慈悲热爱,更使他对腐败的奥匈帝国政府有日渐深刻的认识,如此历练充分反映于哈谢克笔下鲜活淋漓的人物塑造和荒唐可笑的情节设计。有别于卡夫卡以深沉孤冷的风格描摹人心抽象的隔阂与异化,哈谢克写的是庶民的潇洒放荡,以及于长年受迫之下培养出的自嘲习性。本书不仅是小说,也是古老奥匈帝国最后生涯的历史纪录,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捷克社会最细腻忠实的文化剖面。

哈谢克一生发表过约一千五百部短篇小说,其代表作《好兵帅克》,在历经应征入伍、远赴俄国,战后重返布拉格之后,才开始正式动笔,以战时所见人事物作为蓝图重新构思。一九二三年,哈谢克于撰写本书第四部的途中逝世。在他死后,由画家好友约瑟夫‧拉达为全书配图,成为如今闻名全球的版本。直到今天,「帅克」一词已是「大智若愚」、「遭强权压迫、不幸而机智的小人物」之代表。本书已译为近六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译者简介

蒋承俊
重庆人,毕业于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捷克语文学系,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捷克文学历史现状的翻译和研究。主要着述有《东欧文学史》(合着)、《捷克文学史》等。重要译作:《绞刑架下的报告》、《小城故事》、《万能机器人》等。

徐耀宗
江苏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文学系捷克语专业,赴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进修。曾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编审、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祕书长、《科学研究》副主编,从事科技情报、科技政策、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研究。着有《东欧文学史》、《科技、教育与社会进步丛书》、《知识经济丛书》等。

绘者简介

约瑟夫‧拉达Josef Lada
(1887-1957)
捷克知名画家、作家,《好兵帅克》作者哈谢克生前志同道合的好友。哈谢克战前大量发表短篇小说时期,就常与拉达密切合作。哈谢克逝世后,拉达为《好兵帅克》于报纸的系列连载绘制五百多幅插画,成功创造出帅克的具体图像。现今的翻译本只重现了其中一百五十六幅插画,然帅克淳朴可爱的形象早已闻名全球,堪为捷克另一种国际形象。
其他作品包含绘本创作、舞台美术与服装设计。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好兵帅克》的捷克骄傲:从哈谢克的文学生涯一窥捷克民族精神与大战的虚无
文/国立政治大学斯拉夫语文学系副教授 林莳慧

雅洛斯拉夫‧哈谢克.哈谢克(Jaroslav Hašek)出生于奥匈帝国长期统治下的布拉格,孩提时期的他应该作梦也想不到,在他有生之年,捷克民族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布拉格则成为一九一八年建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

▍《好兵帅克》诞生之前:国族精神与政治意识启蒙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交替之际,腐败的奥匈帝国已经无力掌控全局,国族主义在欧洲纷纷四起。一八八一年六月十一日,捷克人民自行募款兴建的布拉格民族戏剧院(Národní divadlo)落成开幕,象征打破长期被德语和拉丁语垄断的语言位阶,捷克人民终于可以尽情使用捷克语从事各项艺文活动,这更是为国族主义者带来莫大的鼓舞。在文学方面,早在十九世纪初期,以民族诗歌来歌咏伟大的捷克民族过往俨然成为潮流,与当时国族存在备受威胁的景况形成强烈对比:埃尔本(Karel Jaromír Erben)毕生致力收集捷克民间歌曲与神话传说,成功唤起捷克人民的想像认同;涅姆措娃(Božena Němcová)一八五五年的着名长篇小说《外祖母》(Babička)以小说主人翁外祖母的形象,强调捷克传统语言、风俗习惯甚至民族价值仍保存在民间,为当时被日耳曼民族以及社会阶级制度压迫的捷克人民重新寻回了民族存在感;内鲁达(Jan Neruda)的诗集更是打破了捷克诗歌的宿命论,表现出捷克文学难得一见的乐观主义。《好兵帅克》一书的作者哈谢克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诞生的。
哈谢克的童年并不顺遂。担任数学教师的父亲是位宗教狂热分子,无心也无力改善家中经济,因为贫穷,必须时常举家搬迁,哈谢克十三岁时,父亲酒精中毒过世,家中经济更是一落千丈。此时就读中学的哈谢克遇到了一位日后影响他深远的历史教师伊拉塞克(Alois Jirásek),伊拉塞克不仅是位活跃于当时文坛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家,更积极参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建国运动。他在一八九四年出版的《捷克古老传说》(Staré pověsti české)被视为定调捷克国族的重要文献,不仅成功强化捷克民族认同感,并为当时的建国运动带来莫大助力。这位历史教师的崇高国族理念对于一直无法在家庭安身的哈谢克来说不啻是盏明灯,年少轻狂的哈谢克开始热中参加反奥匈帝国的示威运动,十五岁的他因此被迫辍学,当了药贩,也做过卖狗生意,还时常混居在流浪汉和吉卜赛人群中,然而他最终仍辗转取得一纸商业学校的文凭。
在商业学校就读期间,他逐渐展露小说创作天赋,一九〇一年,非正式地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一九〇三年,与朋友哈耶克(Ladislav Hájek)共同编写并发表抒情诗《五月的吶喊》(Májové výkřiky)。哈谢克在这部诗集中首次尝试嘲笑悲伤,开始进入幽默文学的殿堂。然而,回到现实面,为了家人的生计,哈谢克必须把从事写作的念头先搁在一旁,并到银行担任职员。但是,他那渴望出口的灵魂却无法安然妥协,很快地,哈谢克又开始热中文学和新闻,并结识了无政府主义者,过着波希米亚式的漫游生活,最终还是遭银行解聘。
结识无政府主义者的哈谢克,也开始加入无政府主义者运动,并且担任无政府主义杂志《科穆纳》(Komuna)的编辑。一九〇七年,哈谢克遇到了玛叶萝娃(Jarmila Mayerová),两人坠入爱河,并于一九一〇年结婚。然而,因为他那放荡不羁的漫游方式以及激烈的无政府主义者形象,使玛叶萝娃的父母极力反对他俩的婚姻。为此,哈谢克曾经尝试放弃他激进的政治倾向,也暂时远离无政府组织运动,但是仍然乞求不到来自婚姻的救赎。婚后隔年,玛叶萝娃求去,哈谢克则被迫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永远无法拥有正常婚姻的人,因而企图结束生命,最后被送至精神医院度过一段时日。

▍大战洗礼与《好兵帅克》的执笔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哈谢克参加捷克军团并远赴俄国作战。当时,他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入伍的动机,有的说法是他自己也不断在过程中寻找答案,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是被迫征召入伍。一九一五年九月,他被俄军俘虏,成为俄军战俘营的捷克志愿军团一员,反转向奥匈帝国作战,并同时在军团发行的杂志《捷克斯洛伐克》(Čechoslovan)担任记者。在俄国战俘营里,因为先天性的健康问题,他总是被指派较为轻松的任务,例如担任战俘营长官的祕书等。一九一六年,他离开战俘营,加入甫成立的捷克军团(Czech Legion)。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哈谢克成为布尔什维克党党员,在红军各宣传杂志上支持俄国以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这一切逐渐让他意识到自己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也促使他的文学创作更加纯熟且富使命感。旅俄期间,他结识了在印刷厂工作的尔沃沃娃(Alexandra Grigorjevna Lvovová),并与她缔结了另一次婚约。一九二〇年,当他一回到布拉格,随即便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工人社会民主党,这导致哈谢克无法及时向众人阐明放弃无政府主义并投向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委,因而引起来自各方的不谅解,视哈谢克为「叛徒」与「重婚者」。这样的控诉让哈谢克投靠无门,而在这段时间酝酿写作的《好兵帅克》便也无法获得出版的支持。
事实上,远在战争爆发之前,哈谢克便开始着手构思撰写《好兵帅克》一书。但是,书中大量的人物描写都是根据哈谢克在战争期间所遇到的人所刻画而成的,因此书中的人物形象一直到战后才有更具体的定调。同时,战前便与哈谢克熟识的捷克着名画家拉达(Josef Lada)也进一步透过画笔将好兵帅克这个主人翁的模样,重现在他自己主办的漫画杂志上,以及哈谢克的小说插画里,活灵活现地深深刻印在捷克以及全世界读者的脑海中,进而创造出更独一无二的好兵帅克。

▍帅克是为一次大战所下的「捷克式注脚」
《好兵帅克》一书描写的是一位名叫帅克的捷克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荒谬军旅经历。帅克是一位非常天真、愚蠢的人,甚至是会把战争比拟成一场酒馆争执的傻子。他甚至不知道一九一四年被暗杀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是谁,更从没把军队里的纪律当一回事。然而,奇妙的是,从战争前线到在俄国被虏,帅克总是能不可思议地逢凶化吉。小说情节看似平铺直叙,却充斥着令人无法预料的发展,让原本严肃的战争场景变得饶富兴味。书中人物的生动语句,即便有些显得粗鄙不堪,或是太过直接,却反而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当时人们生活的氛围。整部作品借由帅克这么一个平凡小人物,反映出一段历史的面貌:奥匈帝国的崩坏、帝国主义国家的相互残杀、军队的堕落以及教会的贪婪腐败,并且成功地嘲讽了整场战争,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下了个「捷克式的注脚」。同时,哈谢克也借由这部作品描绘出捷克人民的普遍性格:胆小、回避问题、缺乏自信、焦虑并且虚伪,但同时也充满机智、热忱,与憨厚,强调民族的历史经验总是能让他们在异族统治下找到生存之道。哈谢克笔下的这位主人翁深受捷克读者的喜爱,甚至深获他们认同,至今,《好兵帅克》应是捷克文学作品中最多种语言译本的小说。
哈谢克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三年间集中气力写作《好兵帅克》一书。第一卷完成时,刚从俄国返回布拉格的哈谢克陷入窘境,遍寻不着愿意合作的出版商,只好和友人自行刻印贩售,直到获得读者的回响,才有出版商愿意出版这卷小说。哈谢克也才能用这笔得来不易的收入在位于布拉格东南方的利普尼采小镇(Lipnice)买间小屋,并在那里继续写作小说的第二、三卷。原本全书预计规画书写六卷,但是哈谢克在战争期间染上的肺病日渐严重,当病重无法继续写作时,哈谢克只能在利普尼采镇的住家卧床上口述章节内容,让尔沃沃娃替他摘录笔记。一九二三年,哈谢克终不敌病痛逝世,时年仅三十九岁。因此,整部《好兵帅克》在他去世前仅完成前三卷,第四卷则是由他的好友瓦涅克(Karel Vaněk)接续完成。

▍与卡夫卡并列世界级的捷克国宝作家
哈谢克一生写了一千多篇短篇小说、政论文章、剧本和三篇长篇小说,可谓是位多产作家,但是他的文学地位在过世后才被世人所见。哈谢克的文学地位常与同年出生的卡夫卡(Franz Kafka)相提并论,即便他俩的写作风格和内容迥异,但是他们都关注「人」这个课题,并且成功地透过文学将那个时代的各种面貌刻画而出。此外,他俩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经由捷克作家马克斯・布罗德(Max Brod)的引介,才有机会跃上世界舞台,让世人借着文字,细细品味捷克这群人、这块土地。
本次麦田出版社所出版的完整版译稿是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蒋承俊和徐耀宗之手。两位先生都是中国于五○年代派遣至捷克学习的捷克语专业人才,与翻译捷克文学家赫拉巴尔作品的杨乐云先生同期,虽然蒋先生和杨先生已相继离世,他们为华文知识圈所带来的捷克视角,影响无远弗届。在此由衷感谢这群长期耕耘捷克文学中译的老师们,并致上深深的敬意。

图书试读

1帅克干预世界大战
 
「他们就这样杀了我们的斐迪南!」女佣人告诉帅克先生。自从几年前军医审查委员会鑑定帅克为白痴后,他就退伍还乡,在家以贩狗谋生,替奇丑无比的杂种狗伪造正宗血统之类的证明书。
 
除了这门生意之外,帅克还为风溼症所苦。这时,他正用风溼油搓着他的膝盖。
 
「哪个斐迪南呀?穆勒太太?」帅克一面问,一面继续搓着膝盖。「我认识两个斐迪南。一个是替杂货店老板普鲁什当佣人的,有一次他不小心喝下一瓶生发油;另一个就是斐迪南.柯柯什卡,他是一个捡狗屎的。他俩无论哪个被杀掉都没什么可惜的。」
 
「可是,先生啊,死的可是斐迪南大公呀。就是住在科诺皮契城堡的那个,又胖又虔诚的那位呀!」
 
「我的天哪!」帅克尖叫了一声。「这太妙了。那大公的事故是在那里发生的?」
 
「他们是在塞拉耶佛干掉他的。先生啊,您知道吗?用的可是左轮手枪呢。当时他正带着大公夫人坐着汽车兜风呢。」
 
「妳瞧,多神气呀!穆勒太太,坐的可是汽车呀!当然哪,也只有像他那样的体面人士才坐得起。可他没料到,坐个汽车兜兜风,就呜唿哀哉命归黄泉了。而且还是在塞拉耶佛!这不是波士尼亚的首都吗?我猜大概就是土耳其人干的了。我们本来就不该把他们的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抢过来。妳看看,穆勒太太,结果那位大公果然就上了天堂!他大概受了好久的苦才死去的吧?」
 
「大公当场就中弹身亡。您知道,左轮手枪可不是玩具,前不久我们老家努斯列也有一位先生找来一把左轮手枪找乐子,结果是全家人都挨了子弹,连跑上四楼查看的门房也被打死了。」
 
「穆勒太太,有一种左轮手枪就算用力扳动也不会发射,这种玩意儿还真不少。可是他们用来干掉大公的那种绝对比我说的要强得多。而且我还敢打赌,干这件事的人,那天他的穿着一定特别讲究。毕竟,向一位大公开枪这事有多难啊!绝对不像一位偷猎者朝守林人放个冷枪那么容易。难就难在得先想办法接近他,得像他那样显贵,如果你穿得破破烂烂的,就别想靠近他。你得戴上一顶大礼帽,否则不等你下手,你就会先被警察带走。」
 
「听说他们背后是有一票人呢,先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好兵帅克》简直就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惊喜的作品之一!哈谢克这位捷克作家,真的是个文学上的鬼才,他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描绘了战争的荒诞和人性的复杂。帅克这个角色,让我彻底颠覆了对“士兵”的刻板印象。他不是那种英勇无畏、誓死效忠的模范,而是一个被时代裹挟着的普通人,一个用他那看似愚钝、实则精明的头脑,在战争的泥沼中艰难求生的人。我特别喜欢看帅克和那些军官们的互动。那些军官,一个个官腔十足,自以为是,却在帅克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面前,显得笨拙而可笑。帅克不是故意的,他只是用最直接、最朴素的逻辑去理解和回应,而这种回应,恰恰暴露了战争背后那种系统性的愚蠢和官僚主义的僵化。这本书的幽默感,是一种浸入式的,带着一丝苦涩的黑色幽默。哈谢克没有直接的批判,而是通过帅克身上发生的一系列荒诞事件,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战争的无意义和人性的扭曲。我喜欢书中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它没有血腥的暴力,也没有煽情的悲壮,反而因为帅克的视角,变成了一场巨大的、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他关注的不是国家大义,而是能否有饭吃,能否躲过体罚,能否在新认识的朋友那里找到一点温暖。这种小人物的视角,反而更能凸显战争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捷克式的智慧和幽默,冷峻而辛辣,却又时不时流露出人性的温暖。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最混乱的环境中,人性的乐观和智慧,依然能够找到生存的缝隙,并且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去对抗不公和压迫。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好兵帅克》这本书,已经完全占据了我最近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哈谢克这位捷克作家,用他那独树一帜的笔触,构建了一个既荒诞又无比真实的世界。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为“捷克国宝”,绝对是有其道理的。帅克这个人物,完全打破了我对“士兵”的刻板印象。他不是英勇无畏的战士,也不是愚忠愚孝的工具,他更像是一个披着军装的“普通人”,一个在战争的洪流中,用他那看似愚钝,实则精明的头脑,努力求生的“智者”。我常常被帅克与那些军官们之间的对话逗得捧腹大笑。那些军官,一个个道貌岸然,却在帅克看似天真无邪的“胡言乱语”面前,显得无地自容。帅克不是在故意挑衅,他只是在以一种最原始、最直白的方式去理解和回应,而这种回应,恰恰暴露了战争背后那种系统性的愚蠢和官僚主义的僵化。我喜欢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它没有血腥的暴力,也没有煽情的悲壮,反而因为帅克的视角,变成了一场巨大的、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他关注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能否有饭吃,能否躲过体罚,能否在新认识的朋友那里找到一点温暖。这种小人物的视角,反而更能凸显战争的荒谬和无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捷克式的幽默,那种冷峻的讽刺,那种辛辣的嘲弄,却又时不时流露出人性的温暖。哈谢克对人物的塑造简直是大师级的,无论是那个酗酒的神父,还是那个神经质的传令兵,都鲜活得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即使在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人性的乐观和智慧,依然能够找到生存的出口,并且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去对抗虚伪和压迫。

评分

《好兵帅克》这本书,真的带给我太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作为一个从小就对历史充满了好奇,但又对战争的残酷深感厌恶的读者,我一直寻找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作品。哈谢克这位捷克作家,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他笔下的帅克,与其说是个“兵”,不如说是一个“人”,一个在荒诞世界里努力寻找生存之道,并以此对抗荒诞的“智者”。我尤其欣赏帅克那种看似愚钝,实则精明的性格。他不是故意刁难,也不是恶意反抗,他只是用一种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去回应世界,而这种理解和回应,恰恰暴露了战争背后那种系统性的愚蠢和官僚主义的僵化。每次读到他一本正经地讲述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歪理”,我都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那些军官们被他弄得狼狈不堪,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简直太解气了!书中的讽刺,并非那种尖锐的、直接的批判,而是通过帅克身上发生的种种事件,通过他对对话的理解,将战争的荒谬、人性的扭曲、体制的僵化,不动声色地展现出来。这是一种更高明的艺术手法。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战争是坏的”,而是让你在忍俊不禁中,自己得出结论。我喜欢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仿佛一位老朋友在跟你讲述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即便故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其中所蕴含的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弊病的讽刺,却穿越时空,依然能够引起当代读者的共鸣。

评分

初次接触《好兵帅克》,就被这股来自捷克的老派幽默给深深吸引了。老实说,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小说,但读起来之后,才发现它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哈谢克笔下的帅克,绝对是我读过最“不像”个好兵的“好兵”了。他不是那种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英雄,也不是那种誓死效忠的士兵,他更像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普通人,只是这个普通人,有着一套与众不同的生存哲学。他的“好”体现在他对生活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热爱,以及他对周遭一切荒诞不经的“顺从”——这种顺从,恰恰是对整个体制和战争最深刻的嘲讽。我喜欢看他如何用一句句看似天真无邪、却又暗藏玄机的话,把那些官僚们、那些自以为是的军官们弄得哑口无言。那不是真正的服从,而是将对方的逻辑推向极端,然后让对方自己吞下苦果。这是一种多么高明的智慧啊!书中那些描绘战争场景的片段,并没有血腥的描绘,反而因为帅克的视角,变得格外滑稽。他看到的不是国家大义,不是民族荣誉,而是今天能不能找到一顿饱饭,明天能不能躲过一顿鞭子。这种小人物的视角,反而更能凸显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捷克的啤酒一样,醇厚而带着一丝苦涩,但又能让人回味无穷。哈谢克用他独到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那个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的荒诞世界。帅克的存在,就像是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照亮了黑暗中的人性。

评分

《好兵帅克》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不正经”却又最有深度的作品了!哈谢克,这位捷克国宝级的作家,真的用他非凡的才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经典的反战文学范本。我一直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要触及人性的本质,而《好兵帅克》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帅克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一个“被天使附体的普通人”。他没有高尚的品德,没有远大的理想,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生命中最基本的需求:吃饱穿暖,不被人欺负,偶尔还能找点乐子。然而,正是这种对“凡俗”的坚持,让他在那个充斥着荒诞、暴力和虚伪的战争年代,显得格外真实和可爱。我尤其喜欢帅克与那些军官们之间的互动。那些军官,个个都是官僚主义的典型,他们用一套僵化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世界,却完全忽视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而帅克,就像一面哈哈镜,将他们扭曲的逻辑和虚伪的嘴脸,照得一清二楚。他不是在故意对抗,他只是在用最直接、最原始的理解去回应,而这种回应,反而让那些自以为是的军官们颜面扫地。这本书的幽默感,是那种渗透在骨子里的,带着一丝苦涩和无奈。哈谢克没有刻意制造笑点,而是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塑造,对情节的安排,让幽默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他笔下的战争,与其说是一场残酷的厮杀,不如说是一场巨大的、荒诞的闹剧。而帅克,就是这场闹剧中最耀眼、也最清醒的“丑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人性的乐观和智慧,依然能够找到生存的缝隙,并且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去对抗不公和压迫。

评分

不得不说,《好兵帅克》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反战文学的认知!哈谢克这位捷克作家,简直就是个天才!他没有用宏大的叙事,也没有用血腥的描写,而是通过一个名叫帅克的“傻瓜”式的角色,将战争的荒诞、人性的愚昧、官僚主义的僵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一开始以为这会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小说,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简直就是一本“黑色幽默”的巅峰之作!帅克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一个“被时代逼出来的哲学家”。他不是刻意装疯卖傻,他只是用一种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去理解周围的世界,而这种理解,反而将那些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军官们,弄得哭笑不得。我最喜欢看帅克跟那些军官们辩论的场景,他总是能用一些看似歪理,实则逻辑严密的说法,将对方逼入绝境。这种“以傻制傻”的智慧,简直是让人拍案叫绝!书中的讽刺,不是那种直白的揭露,而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对情节的安排,不动声色地将战争的荒谬性展露出来。哈谢克对战争的描绘,也极具特色。他没有去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将重点放在战争对个体命运的裹挟,以及个体在巨大机器中的挣扎。帅克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被机器粗暴地对待,但他却用他那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生活最基本的渴望,去对抗这一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捷克式的幽默,冷峻而辛辣,却又带着一丝人性的温暖。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闪耀。

评分

《好兵帅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文学的盛宴,一场对战争最辛辣的讽刺,一场对人性的最深刻的拷问!哈谢克这位捷克作家,用他非凡的才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永恒的经典形象——好兵帅克。我一直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不在于它讲述了多么宏大的故事,而在于它能够触及到读者内心最深处的共鸣,而《好兵帅克》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帅克这个角色,完全打破了我对“英雄”的固有认知。他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战神,也不是那种慷慨赴死的烈士,他只是一个想好好活着,想吃饱饭,想不被人欺负的普通人。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不合格”的士兵,却在战争的荒诞洪流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智慧。我最欣赏帅克与那些官僚、蛮横的军官们周旋的场景。那些军官,一个个趾高气扬,颐指气使,却在帅克看似天真无邪的“歪理”面前,显得笨拙而可笑。帅克不是在反抗,他只是在用最直接、最字面的方式去理解和执行,而这种“执行”,反而成为了对整个体制最强有力的嘲讽。这本书的幽默感,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带着一丝苦涩和无奈。哈谢克没有刻意去制造笑点,而是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情节的安排,让幽默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他笔下的战争,与其说是一场残酷的厮杀,不如说是一场巨大的、荒诞的闹剧。而帅克,就是这场闹剧中最耀眼、也最清醒的“丑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最混乱的环境中,人性的乐观和智慧,依然能够找到生存的缝隙,并且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去对抗不公和压迫。

评分

这本《好兵帅克》绝对是我今年读过最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书了!哈谢克这位捷克作家,真是个文学上的鬼才!我一直对欧洲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带有反战色彩的,总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性深处的呐喊。这次偶然翻到《好兵帅克》,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书名听起来像是普通的战争小说,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战争题材的认知。帅克这个角色,简直就是我心目中的“无赖英雄”!他聪明绝顶,却又装疯卖傻,用一种近乎荒谬的方式,游走在战争的洪流之中。每次看他应对那些官僚、蛮横的军官,我都能笑出声来,但笑过之后,又会陷入一种莫名的思考。战争的荒诞,人性的愚昧,在帅克看似滑稽的言行中暴露无遗。我尤其喜欢他跟那些军官们对话的场景,那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把所有人都弄得哭笑不得的本事,简直是绝了!他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甚至可以说是屡屡惹祸,但他身上那种顽强的生命力,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乐观,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时而辛辣讽刺,时而又带着一种孩童般的纯真。哈谢克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无论是那些趾高气扬的军官,还是那些同样被战争裹挟的小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面前。这不仅仅是一部反战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生存智慧的寓言。它让我思考,在荒诞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保持清醒,如何活出自己的尊严。

评分

我得说,《好兵帅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反战教科书”,只不过它不是用说教的方式,而是用最令人捧腹的幽默来传达。哈谢克这位捷克作家,真是个狠角色!他用帅克这个角色,把战争的荒谬、官僚主义的愚蠢,以及人在体制下的无力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帅克这个人物,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士兵”的认知。他不像那些英雄人物,没有伟大的抱负,也没有牺牲精神,他只是一个想要活下去,想要吃饱饭,想要找点乐子的普通人。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不合格”的士兵,却在一次次看似倒霉的遭遇中,巧妙地避开了战争的致命陷阱,并且用他那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战争背后那个巨大而空洞的机器。我最喜欢看帅克跟那些各色各样的军官们周旋的场景。那些军官们,一个个官腔十足,自以为是,却在帅克看似天真无邪的“提问”和“建议”面前,显得笨拙而可笑。帅克不是在反抗,他只是在“执行”——用一种最字面、最荒谬的方式去执行。这种“执行”,反而成了对整个体制最强有力的讽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捷克式的幽默,有点冷,有点辛辣,但又带着一丝温暖。哈谢克对人物的刻画非常成功,无论是那个整天醉醺醺的教士,还是那个神经质的传令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都是被战争这台巨大的绞肉机所碾压的个体。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感到绝望,反而觉得,即使在最黑暗、最荒诞的时代,人性的光辉依然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闪耀。

评分

《好兵帅克》这本书,真的像一股清流,又像一记重拳,狠狠地打在了我这个长期被严肃文学“毒害”的读者身上。哈谢克,这位捷克作家,简直就是个文学界的“鬼才”!他笔下的帅克,绝对是我读过最“不像”个好兵的“好兵”。与其说他是个士兵,不如说他是个“生存大师”,一个用他那看似荒诞、实则无比智慧的方式,游走在战争的泥潭中的个体。我特别喜欢看帅克跟那些各式各样的军官们打交道。那些军官,一个个官僚气息十足,言辞凿凿,却在帅克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面前,显得笨拙而可笑。帅克不是故意的,他只是用一种最直接、最朴素的逻辑去理解,而这种理解,却像一面照妖镜,将那些虚伪和愚蠢暴露无遗。这本书的幽默感,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幽默,它不是那种刻意的笑料堆砌,而是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精准把握。每次读到帅克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论,我都会在笑声中,感受到一丝丝的悲凉。哈谢克对战争的描绘,也极其独特。他没有去渲染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没有去歌颂所谓的“英雄主义”,而是聚焦于战争对个体命运的碾压,以及在混乱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帅克的存在,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微光,他用他那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生活最基本的渴望,去对抗整个世界的荒诞。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老派的韵味,又充满了捷克式的智慧和幽默。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战争”这个概念,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更是个体在巨大机器中的挣扎和求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