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观点的当代实践:艺术评论与策展论述

审美观点的当代实践:艺术评论与策展论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评论
  • 策展实践
  • 当代艺术
  • 审美理论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视觉文化
  • 艺术哲学
  • 批评理论
  • 展览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二十年美学研究首次集结,一本专属台湾的当代美学文集。 
  作为一位台湾美学研究者、策展人及艺术教育推广者,《审美观点的当代实践──艺术评论与策展论述》为廖仁义自1998年投入学术研究至今,历来美学观点与艺术评论创作精华的首次集结。全书以清晰的艺术知识与优雅的写作文采,呈现作者二十年来自身美学的思辨轨迹,以及对台湾艺术发展的细腻思量,是部以台湾艺术为经纬,融合理论研究、展览策划与创作评析的当代美学文集。

  ★ 为台湾的当代艺术发展与美学文化标下註记
  全书分三部分观察美学在台湾当代艺术的演绎方式:第一篇「审美观点的探索」,首先爬梳西方艺术书写的历史脉络,再检视台湾艺术研究的发展状况,为全书审美观点建立明确的立论基础;第二篇「台湾策展论述的视野」,收录作者多年来为台湾艺术家策展所撰写的展览理念及执行过程,阐述美学观点在艺术现场的运用与诠释;第三篇「艺术评论的实践」则收录25篇作者针对不同创作媒材、甚至不同世代台湾艺术家所写的艺术评论,以当代的审美视角,观看各种向度的艺术创作,为读者点评美学在台湾当代艺术领域的真实表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廖仁义


  1958年出生于台湾云林,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美学博士,曾任巴黎台湾文化中心主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与人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财团法人朱铭美术馆馆长、宜兰县立兰阳博物馆馆长等。目前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并担任学校图书馆馆长。
   
  廖仁义投入美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博物馆专题等当代艺术研究二十年,从省察台湾美术史书写的宏观反思,到廖修平、洪易等单一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微观聚焦,长期观察台湾艺术发展的兴衰跌宕;其多次以学者身分担任策展人的艺坛经验,将学术观点和艺术现场相互映照,让他的美学研究与艺坛脉动紧密结合;同时,曾任朱铭美术馆馆长及兰阳博物馆馆长的教育推广经验,让他的美学论述不仅具有学术深度,也追求最高理解程度的开放性质。着有《在这个美的世界》、《在时光走廊遇见巴黎:廖仁义的美学旅行》、《当地方遇上博物馆:台湾经验与跨文化视野》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美学视野与艺术实践 ∕ 4

第一篇 审美观点的探索 ∕ 12

▎艺术评论的演变脉络─检视西洋艺术书写的历史轨迹 14
▎审美体制的颠覆─法国艺术批评的自我反省精神 32
▎论作品史的优先性─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省察「台湾美术史」 37
▎存在方式与艺术思维─从存有论观点重新理解「台湾美术史」研究 45
▎审美观点的当代条件─当代经验.当代艺术.当代美学 52

第二篇 策展论述的视野 ∕ 62
▎台湾绘画的历史脉络与传承流变 64
▎从颠覆真实到创造真实─解严以后的台湾当代艺术 84
▎沧海遗珠─台湾现代美术瞬间殒落的晨星徐宝琳 91
▎朴素的符号.高贵的美感─现代艺术大师廖修平 101
▎诗意国度─侯王淑昭的拼布艺术 106
▎空身幻影─李光裕雕塑历程的回顾 100
▎趣味与惊喜─洪易艺术作品的草根符号与当代意涵 117
▎洪易的艺想世界 124

第三篇 艺术评论的实践 ∕ 130
▎尊严的线条与颜色─张义雄绘画的题材与技法 132
▎从朴素的符号到高贵的美感─现代艺术大师廖修平的艺术世界 137
▎自然主义的美学心灵─黄光男艺术人生的美学向度 149
▎从已知到未知的风景探险─杨识宏的绘画世界 158
▎生命荣枯的时间诗学─杨识宏艺术创作的基本关怀 164
▎放逐与乡愁─黄铭哲的艺术世界 173
▎从物象到意境─色彩诗人苏宪法的绘画创作思想 181
▎从借物抒情到借物造境─蔡根雕塑作品的造型思想 192
▎纯粹构图─胡坤荣的抽象绘画 200
▎正在发生的视域─胡坤荣作品的平面性与非平面性 204
▎肉身苦行─徐永旭黏土造型初访 210
▎从卑微的尘土到壮阔的宇宙─徐永旭陶土造型的美学意涵 215
▎私密的观看与超越─潘钰的艺术历程 227
▎伤痕与疗癒─傅庆豊艺术思维的现实与非现实 234
▎从戏谑善辩到内省静心─侯俊明艺术作品的多重论述及其演变 244
▎从钢铁尘土到钢铁史诗─刘柏村雕塑艺术的思想与实践 250
▎以斜视的观点拓宽当代绘画的视域─陈威宏绘画作品的当代意义 258
▎抒情写实的当代意象─陈焕祯雕塑作品的造型原理 274
▎从视觉性写实到观念性写实─林钦贤写实绘画初探 280
▎速度与存在─洪明爵艺术创作的当代观点 286
▎侯玉书的艺术祕境 298
▎华丽与沧桑─陈义郎雕塑艺术创作历程 303
▎平凡与神圣─再访陈义郎的木雕世界 309
▎复眼观点的视觉诗学─许旆诚的艺术旅程 314

图书序言

前言(摘录)

美学视野与艺术实践
廖仁义


  美学能力可以表现于面对自然、面对生活与面对艺术。换句话说,美学能力可以实践于自然领域、生活领域与艺术领域。而艺术领域的美学能力,又可以实践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与艺术评论这些层面。因此,艺术评论可以说是美学能力的艺术实践领域的一个层面。
   
  既然艺术评论是艺术实践领域的一个层面,而艺术实践领域又是美学能力的一个领域,那么,我们有必要首先说明美学能力的各个实践领域,进而说明艺术实践领域的各个层面,从而赋予艺术评论更为宽广的美学意涵。

  一、美学视野的各个领域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具备或多或少、或强或弱的美学能力,只要愿意发挥,都能日益精进。然而,每一个人的美学能力,无论是发挥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美学能力的程度差别。这种差别,原因很多,但往往我们都会归咎于天分的差别,而忽略了真正的原因其实在于有没有学习与实践。因此,简单来说,美学能力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经学习与实践的美学能力,一种是已经学习与实践的美学能力。也就是说,差别在于前者的知识与经验仍然薄弱,而后者的知识与经验相对扎实。

  美学能力的精进固然在于学习与实践以增加知识与经验,但是,美学能力对应的审美对象散佈在这个世界许多不同的领域,或许在自然之中、在生活之中以及在艺术之中。因此,增进美学能力的方向,可以发挥在面对自然领域、生活领域与艺术领域,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成为美学家的机会,而不是特定学术背景的所谓专家的专利,但关键还是在于学习与实践。

  美学能力可以发挥在三个实践领域:自然领域、生活领域与艺术领域。首先,每一个人都能够在面对自然领域的一切事物时主观地表达审美意见,只不过欠缺理由或依据,但是一旦能够对这个领域加强经验与知识,他的审美意见就会更为客观丰富;因此,面对一丛竹林,前者只说得出这是竹子,而后者却说得出这是桂竹或绿竹,说得出它们植物特征的差异,进而说得出形状与色彩的美感特色。第二,面对生活领域也是如此;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也都觉得自己懂得生活,也都能够主观地表达审美意见,但是这些意见往往人云亦云,并不牢靠,而当他能在经验之中不断比较、修正、累积与整理,并且增加相关知识的征询或研读,他对生活领域的审美意见也才会变得客观丰富;因此,面对一间泰雅族的家屋,前者只知道这是房子,后者却会知道这是竹材建造的家屋,而且知道它的建筑美学的意涵。第三,面对艺术领域,每一个人都会有机会看到艺术作品,也都能够主观地表达审美意见,或者简单地表现好恶,但往往都只是没有依据的意见,一旦他有机会增加接触的经验并且经过学习或研究相关的知识,他渐渐就能说出有依据的见解,而他的好恶也就能够变得客观丰富;因此,他便能够发现西方的风景画里面不会有竹子,而竹子却会出现在台湾的风景画里面,或者说得出艺术作品之中图像的各个层次的意涵。

  简单地说,无论是任何领域,美学能力都会因为是否具备丰富经验与正确知识而有程度的差别。而在艺术领域,经验与知识当然也会是审美能力的重要条件。

  二、艺术实践的各个层次

  美学能力在艺术领域的实践,可以表现在三个层面: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与艺术评论。

  第一个层面,就是艺术创作。每一个人都具备美学能力,而且可以发挥在艺术领域。当然,这份能力可以运用于艺术创作,表面上看这好像只是出自于才华,但我们如果更深入去看,我们会发现,一个能将美学能力表现为艺术创作的人,仍会因为学习与实践而呈现出才华与成就的高低。事实上,在很多艺术家身上,我们或许看不到他在学习与实践方面的努力,但他们的才华深处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过程。因此,这个世界会有许多人小时候很有艺术潜力,但是长大以后就完全消失了,而另外却也有很多人小时候看不出有艺术才华,但是日后却成为艺术家,差别就是在于前者荒废了,而后者却因为不断琢磨而日趋专精。
   
  第二个层面,就是艺术欣赏。这个世界具备艺术领域美学能力的人不见得都会艺术创作,但是他却可以经过学习与实践而让自己具备艺术欣赏能力。我们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具备或多或少的艺术欣赏能力,但是学习与实践会造成艺术欣赏能力的程度差别。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学习与实践,或许他就只是跟着媒体宣传知道艺术家的表面故事,譬如他可能会因为知道梵谷自杀身亡而每见他的作品就感动不已,却讲不出他对作品的看法,但如果他积极学习与实践,真正认识艺术家的生命历程与创作历程,就会更清楚艺术家的风格渊源,也会注意作品的构图与色彩。艺术欣赏的能力仍然需要以艺术知识做为基础,尤其需要经常接触艺术作品,累积欣赏经验,方足以成为能力。
   
  第三个层面,就是艺术评论。正如每一个人都具备艺术领域的美学能力,因此每一个人也都可以具备或多或少的艺术评论的能力。然而,正如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一般,艺术评论的能力也会因为学习与实践而有程度差别;没有经过学习与实践而欠缺知识做为依据,可能就称不上是艺术评论,而只是泛泛之论的表达,但如果经过学习与实践而具备知识依据,并经由可以理解的表达方式陈述出来,或许就能堪称艺术评论。也就是说,真正的艺术评论不但需要经过学习与实践得到知识依据,而且还需要表达出来,甚且表达出来还必须能够得到理解,而不是只顾着自己高兴怎么说就怎么说,不顾是不是有道理,也不顾别人是不是听得懂或者读得懂。因此,从事艺术评论除了必须具备艺术知识,还必须学习与实践。

  三、艺术评论的对象认知
   
  艺术实践的目的可小可大,同样的,艺术评论的目的也是可小可大。就好像每一个人都可以自言自语,不必在乎别人是不是听得到,也不必在乎别人是不是听得懂,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跟一个身旁的人说话并且跟他对话,那么我们就会让他听得到也听得懂,甚至,如果我们是跟一群人说话而且想让他们全都了解自己说话内容,那么我们应该会注意自己说话是不是清楚而且有条理,让这一群人都听得懂。这就像一个旅行团的导游一样,如果他说话的时候有一个人没听懂,他就得担心旅途上这个人可能会弄错时间地点而只好报警协寻了。艺术评论这项工作的目的与品质,关键在于它的对象认知。关于对象认知,我们可以约略说明如下:
   
  第一种对象认知是没有真正的对象:这种艺术评论只是在说给自己听,或者写给自己读。基本上,我们很难视之为艺术评论,因为它并没有真正的对象。
   
  第二种对象认知是以极少数人做为对象:这种艺术评论的对象只是极少数人,其实关键不在人数的多寡,而是在于听得到与听得懂的人数之多寡。因为,有时虽然在场人数很少,但是他们都是种子艺术评论工作者,就像种子教师,他们听懂之后可以再去让更多人听懂,至于只有少数人听得到或听得懂,这个问题就复杂许多了。首先,这种艺术评论的作者设定的对象可能只是极少数跟他具备相同专业知识的族群,这个族群在理解之后再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或语言传达给人数更多的对象,例如现代艺术以来就有许多哲学家与人文领域的理论家曾经从事艺术评论的工作,他们的论述或许极少人能懂,但是如果经由可以理解的诠释再去传达,仍然贡献良多,万一关于这个论述的诠释还是没能增进理解,甚至难上加难,或者是这个论述本身根本无法理解与诠释,那么也就难以被当成艺术评论。
   
  第三种对象认知是以最大可能范围的公众(¬The Public)做为对象:这种艺术评论是以不排除任何一个人做为原则,目的在于使有兴趣了解艺术的每一个人,或者可以被启发兴趣去了解艺术的每一个人,都能艺术知识与美学能力更加精进。这种对象认知,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艺术知识的传递者的认知,而这种艺术知识的传递者至少可以包括三个领域的工作者:第一是文化传播工作者(¬The Art Writer),第二是艺术教育工作者(The Art Teacher),第三是艺术博物馆的研究人员(¬The Art Curator)。文化传播工作者特别是指艺术出版品的写作者,艺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指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艺术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特别是指展示与教育推广人员,他们都有责任传递正确而且可以理解的艺术知识。我们可以允许一个艺术家孤芳自赏,不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他,甚至允许一个人私藏自己艺术欣赏的收获,不愿跟其他人分享,但是我们却不应该鼓励一个以艺术知识传递做为工作的人不在乎其他人是不是理解他所传递的艺术知识。也因此,正如具有公共责任的艺术评论工作者应该以最多的公众做为对象,并追求最高的理解程度,相同的道理,一个艺术的展示与教育工作者,既然也具有公共责任,也应该追求这个目标。因为,策展工作应该是艺术知识分享的工作,也就应该以达到更高品质的艺术知识分享做为目的。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传达的那种“反思性”所吸引。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美学潮流”的时代,但有多少人真正停下来思考过,这些潮流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是否真正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跳脱出那些被标签化、被市场化的审美框架,去探索一种更具个人化、更具批判性的观看方式。特别是“当代实践”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许多令人兴奋的艺术实验,它们挑战着传统的边界,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观看习惯。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这些前沿实践的深入分析,探讨它们在美学上究竟带来了哪些突破,又对我们理解“美”的本质提出了怎样的新问题。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像是一次关于我们如何感知和评价世界的思想旅行。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当代艺术如何与社会议题相结合的深刻见解,而这本书似乎正好触及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那个点。从书的标题来看,它似乎是在探讨当下我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的,以及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艺术评论和策展这些“幕后推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引导着我们去理解和欣赏艺术。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那些看似抽象的“美学观点”,将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艺术形式——从绘画雕塑到装置影像,再到行为艺术甚至数字艺术——联系起来。尤其是在策展这个环节,我总是觉得策展人如同一个故事的讲述者,他们如何选择作品,如何布置空间,如何撰写说明,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观众的观看体验和解读方式。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更多不为人知的“游戏规则”,让我能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眼中的“美”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令人眼前一亮,沉甸甸的纸张质感,搭配上略带哑光的封面,散发着一种低调而高级的艺术气息。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幅抽象画,色彩的碰撞和线条的交织,在不经意间就能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仿佛在暗示着书中那些关于“审美”的探索,并非是固定僵化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变幻与可能性。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扉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种触感和气味,对于一个真正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书的排版也很是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即使是在灯光昏暗的环境下,也能清晰辨认。每一页的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的用心,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一本承载知识的书籍。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其中的内容,但仅从这精美的外在呈现,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相信里面的文字也一定如这装帧般,同样精致而富有深度。

评分

我一直对艺术评论家的角色充满好奇,总觉得他们像是在解读宇宙中最深奥的语言。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对艺术评论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文字上的赞美或批评,但“策展论述”的加入,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野会更加广阔。我猜想,它不会仅仅局限于对单件艺术品的分析,而是会深入探讨策展人是如何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组织和呈现,来构建一个特定的叙事,从而影响观众的理解和感受。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那些著名的展览背后,策展人是如何运用他们的美学观点,将不同的艺术作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难忘的观展体验。同时,我也想了解,在当代的语境下,艺术评论和策展的边界是否正在变得模糊,它们又如何共同影响着我们对“美”的认知和判断。

评分

作为一个对艺术史有一定兴趣但又觉得理论过于枯燥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那种能够将深奥的美学理论与鲜活的当代艺术实践有机结合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审美观点的当代实践:艺术评论与策展论述》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期待它能用一种更加生动、更贴近当下艺术生态的方式,来阐释那些关于“美”的复杂概念。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对当前艺术界一些重要现象的解读,例如新媒体艺术的崛起、跨学科合作的兴盛,以及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新实践是如何挑战和重塑我们传统的审美观念的,以及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又是如何在这种变革中,扮演着引领者和反思者的角色。这本书或许能让我对“当代艺术”这个概念有一个更清晰、更具象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