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道德主义告别:关于当代艺术的思考

向道德主义告别:关于当代艺术的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当代艺术
  • 道德主义
  • 艺术哲学
  • 文化批评
  • 后现代主义
  • 艺术理论
  • 审美学
  • 批判性思维
  • 艺术与社会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当代艺术,
从社会禁忌变成了市场宠儿,
从半推半就的商业化到行动性的新注入,
低回时依旧伺机而动寻找新的出口。

  皮力,
  一个当代艺术参与者、评论者,
  从1995年到2016年关于历史、体制、媒介、政治与日常的思考。

  本书收录了身兼艺评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的皮力自1995到2016年间的25篇评论文章。皮力指出,艺术创作与评论的生产,这些行动涉及的与关注的,可大致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历史、体制、媒介、政治和日常等五个涉及人类文化活动之重要的课题。皮力以诸多当代艺术作品案例与艺术/文化圈现象为讨论切入点,希冀在艺术创作及评论实践与这些课题的相互辩证与对话之下,可以让读者对于当代艺术创作与评论何以一路走至今日,并可能走向何处的未来面貌演变,有一清晰而整体的理解。
书籍简介: 《符号的迷宫:后现代语境下艺术的嬗变与批判》 (约 1500 字) --- 第一部分:导论——从现代性的断裂到意义的漂移 《符号的迷宫:后现代语境下艺术的嬗变与批判》 深入剖析了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艺术领域如何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重塑。本书拒绝将艺术史视为一条线性的进步之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权力、资本、媒介技术和符号学转向共同编织而成的复杂场域。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现代性”核心信念的系统性解构。我们不再相信艺术拥有通往“真理”或“绝对美”的阶梯。相反,艺术成为了一个充满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相互滑动的巨大迷宫。首章首先回顾了杜尚的现成品如何开启了对“艺术品本体”的质疑,并探讨了这种质疑如何在后结构主义的浪潮中,从方法论的挑战演变为存在论的基础。 核心议题之一是“意义的耗散”。随着媒介的爆炸性增长(从印刷品到电子屏幕,再到虚拟现实),艺术作品的权威性被分散。作者探讨了罗兰·巴特关于“作者之死”的论断在当代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参与到意义建构的协商过程中。这种协商,往往受到图像学、意识形态和商业运作的潜移默化影响。 第二部分:本体论的坍塌与媒介的介入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艺术本体论的危机,特别是媒介技术对艺术品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双重冲击。 1. 物质性与虚拟性的悖论 当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对传统物质性的疏离。从观念艺术到数字艺术,作品的“在场性”(presence)变得模糊不清。本书细致分析了几个关键案例: 装置艺术的“环境化”: 装置艺术如何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观者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这实际上是对艺术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传统定义的一次“驱逐”。 数字图像的无限复制性: 本雅明的“灵光”论在数字时代如何被彻底颠覆。当图像可以被即时、无损地复制和修改时,其价值不再依赖于独一无二的“原件”。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后稀缺性”时代的审美体验。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的侵蚀: 这些新兴媒介不再仅仅是表现的工具,它们成为了一种新的“现实结构”。艺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种可控的、算法驱动的沉浸式体验,而非揭示隐藏的现实。 2. 身体政治与在场美学 本部分还深入探讨了身体在当代艺术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创作的主体,也是被审视和规训的对象。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后殖民主义、酷儿理论以及身份政治如何渗透到艺术实践中。 艺术不再仅仅是表达,它变成了一种“政治行动的场域”。当身体本身成为议题时,艺术作品的界限也随之瓦解。我们审视那些利用身体的脆弱性、创伤或公开展示来挑战社会规范的作品,并分析其潜在的陷阱:即“景观化”(spectacularization)的风险,即激进的政治姿态最终被消费文化吸收,成为新的审美对象。 第三部分:资本、权力与艺术的制度化批判 艺术的“反叛”姿态,往往是其被纳入更大的经济体系的前奏。《符号的迷宫》用大量篇幅揭示了艺术市场、博物馆体系和策展权力如何驯服那些看似颠覆性的声音。 1. 市场逻辑对观念的捕获 本书探讨了当代艺术市场如何进化出一种机制,不仅能吸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能从中获利。“批判的商品化”是一个核心概念:当一件反体制的作品被天价拍卖时,其批判的锋芒是否被钝化,转而成为财富与品味的象征?我们分析了“大白墙”(White Cube)的美学如何与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完美契合。 2. 机构的合法化功能 博物馆和双年展在后现代语境下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殿堂,而是“意义的合法化机器”。它们通过选择、策展和阐释,将某些声音提升为“艺术史”的一部分,而将其他声音排除在外。作者批判了这种“包容性”的表象下,所隐藏的权力结构:谁有资格定义“当代”?谁的作品配得上永久的收藏? 3. 审美的政治化与去政治化 我们考察了当代艺术如何试图在“纯粹的审美愉悦”与“明确的政治宣言”之间寻找平衡。然而,这种平衡往往是不稳定的。当艺术过于强调政治信息时,它可能沦为宣传品;而当它过度内省于自身形式时,又可能陷入空洞的精英主义。本书主张,真正的张力在于“形式与内容在审美体验中相互侵蚀的过程”。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在碎片化中寻求新的关联 最后一部分,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批判,尝试探讨在符号过度饱和的迷宫中,艺术家和观众如何建立新的、更具韧性的联系。 我们不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转向“微观政治的介入”和“临时的社区构建”。数字工具可以被用来去中心化艺术的生产和传播,例如通过分布式网络和开源项目。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手段,重建一种基于共同体验而非既定权威的审美社群。 本书总结道,后现代艺术的复杂性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的答案,而在于它迫使我们不断质问:“我们为何需要艺术?” 当所有既定的结构都已瓦解,艺术的价值可能重新回归到其最基本的功能——作为一种对“我们正在经历什么”的坦诚记录和一种抵抗“被定义”的自由意志的表达。 --- 《符号的迷宫》 是一部面向艺术理论研究者、策展人、艺术史专业学生以及所有对当代文化现象抱有深刻疑问的读者的深度学术著作。它不提供安慰性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精密的工具,以穿梭于由符号、资本和技术建构的复杂迷宫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皮力


  拥有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人文学院任教达12年。

  2012年,他被委任为香港M+博物馆高级策展人。作为艺评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他的独立和专业意见对于九○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甚具影响力。特别是在策展实践上,他一方面在中国介绍西方艺术,另一方面向中国和世界各地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并和法国的庞毕度中心、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以及亚洲其他机构合作。他在21世纪初期的两本书《策展人时代》和《国外后现代雕塑》曾经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和策展人。他亦经常在中外媒体包括《Artforum》、《Flash Art》及《Third Text》发表文章。在台湾则出版过《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2015,典藏艺术家庭)。尤其在当前急速发展的中国艺术与博物馆领域,皮力对当代艺术及其历史的认知影响深远。

图书目录

自序  告别道德主义是对未来工作的一种提醒

历史
谁是真正的前卫?评「关于当代艺术危机」的讨论
科学哲学与中国当代艺术评论
重返社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反思
关于感觉化倾向的笔记
第五系统:我们要做什么? 
不破不立与加州牛肉面
对即是错:M+希克收藏中的中国当代艺术40年

媒介
中国当代录像艺术
为什么是绘画?为什么是非聚焦?
行为艺术到底得罪了谁?
21世纪水墨研究刍议
关于目前绘画批评现状的一点想法

体制
九○年代中国实验艺术的体制 
个人自扫门前雪
我们的学院会成为一个怪物吗?
超有机:对学院文化的一次反思
细思极恐21世纪艺术制度的新变化
氾滥的中国梦与民粹主义

政治
谈中国的博物馆
媒体、网路与政治正确
后奥运时代中国艺术的困境
积极成为一个消极的自由主义者

日常
最终解释权归国博所有!
向道德主义告别
周日无事,就谈谈上瘾与冷漠吧!

图书序言

自序

告别道德主义是对未来工作的一种提醒


  本书收录了从1995到2016年间我的25篇评论文章。按照话题它们被分成了历史、体制、媒介、政治和日常五个部分,这些也是我切入当代艺术的角度。在我心目中,艺术评论首先是发生在社会和历史中行动,是对我们所信仰的进步文化价值的分析与确认「历史」是当代艺术得以发生的最根本情境之所在;「体制」涉及的是当代艺术在社会中生产和流动的方式;「媒介」则是艺术生产、语言及其方法论创造的起点,艺术评论是行动,此意味着除了上述内部的范畴之外,它也必然是对社会现实的介入;因此「政治」成为了艺术及其评论的必然,而当代艺术创造,从观念到语言都可以被翻译成是政治的行动。但是不同与现实社会中政治行为,艺术行动中的政治,是以「日常」经验转换及其改造为目的来展开的。只有在上述这些情境中,对不同艺术实践进行的比对与研究,我们才有可能知道进步的何以发生,其意义何在,而不至于让某些一时新鲜的技巧、风格、符号或者情绪蒙蔽。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参与者和写作者,我幸运地生逢其时,不知不觉中经历了它从社会禁忌变成了市场宠儿,其后又因半推半就的商业化而一度被自身和外界怀疑、乃至否定,直到今天喧嚣渐远,但是平静中又蕴含着新的活力和变革。期间,我有幸见证了这个时代众多伟大的艺术并以此为骄傲,或许书中有些言论激烈、甚至有失刻薄,但是我希望读者能感觉到热爱与骄傲而本书的基本情感。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艺术面对的环境仍然极其复杂,它是菁英主义与民粹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奇妙混合。这种复杂的情境要求我们在对艺术保持执着的同时,也要对多变的现实具有灵活性。脱胎于社会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艺术,在过去常常被阐释为唿唤新的道德和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但是对我而言,今天我们恰恰需要对所有既定的道德和准则保持警惕,我们不仅要关注艺术动机,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行动,关注行动的情境和效果。只有破除了道德主义对于当代艺术桎梏,中国艺术才能走出功利和工具主义的死循环。道德主义的险恶在于,它给人一种幻觉,彷彿掌握了「正确」的道德就能洞悉世间的知识、掌握真理,并可以理直气壮的批判和干预一切。但是无论是世界、社会还是艺术本身都是永远有待探索的复杂的未知,没有任何一种道德和立场可以凌驾于其上;相反地,这能让我们得以不断探索,推动艺术和社会进步的,只能是开放的观念和谦卑的心态。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向道德主义告别与其说是我的观点,毋宁说是这些文章所显示的思想轨迹,或者说是我对自己未来工作的一个提醒。

致谢

  本书的出版之际,我首先需要感谢当年发表这些文章编辑们,特别是当年《美术研究》的殷双喜先生、《世界美术》的易英先生、《画廊》的杨小彦先生和已故的黄专先生,他们既是我编辑、同时也是我的老师。另外还有《艺术界》的前编辑孙冬冬先生和《艺术新闻》主编叶滢女士,经常忍受我拖拉的写作习惯。

  谢谢典藏艺术家庭的简秀枝社长,谢盈盈女士促使我将这些文章编辑成书并出版。陈柏谷先生、连雅琦女士和吴嘉瑄女士为本书出版做了许多的工作。此外,也感谢刘品毓女士最早期的编辑工作,以及陈缪男女士为本书所做的图片收集工作。最后我特别感谢所有为此书提供图片的版权的艺术家,这些图片让这本书增色不少。

  本书定稿之时,传来黄专先生逝世的消息。从我少年时代起,黄专先生就对我影响颇深。本书的第一篇文章〈谁是真正的前卫?评「关于当代艺术危机」的讨论〉就是黄专先生邀约的,我对科学哲学和宫布利希(Ernst H. Gombrich)的了解都始于他,而这也促使了我本科毕业选择〈科学哲学与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作为研究题目。多年以来,我和黄专先生有过数不清的交谈,很多东西都帮助到了我写作和研究。谨以此书纪念黄专先生!

图书试读

向道德主义告别
 
不知不觉,坐在电脑旁边安静的敲下一些文字已经变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而我正在习惯不写微博,少上微博的生活。前些天拷贝自己留在微博上的文字的时候,我发现2009年11月18日上午我发了我人生的第一条文字微博,我写到:「其实互联网的微博和短信是对语言的屠杀。语言片段化了,人的心智就粉末化了,这是科技疯牛病。」
 
五个小时后,当时在北京现在画廊工作的王小巫给了我人生的第一个微博评论:「允许语言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也是时代在发展的明证。我恰恰觉得人的心智比若干年前更加活跃了,不再停留在菁英知识分子和政权手里。全民忙翻墙和高科技,好事啊。」再一个小时后,我发了我人生的第一个回应:「对于现实政治是好事,但是网路也应该有伦理和道德。不然大家都是芙蓉姐姐。另外,很难保证老大不会发明更牛的东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今天看到这些微博的时候,我不禁莞尔。别人我不好说,但我知道自己经过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不算是疯牛病至少也算是「疑似」了。这就是微博,当微博成为辩论的舞台,辩着辩着你就站到了自己反面,你就成为了你所讨厌的那种人。但是我今天想说的是,微博不是写作。140个字,马上发布,很快转发,一切如此,也因此就如此的廉价。我开始怀念那些手写稿子、誊稿、投稿和编辑讨论稿子的时光了,然后等待样书的日子。虽然我年轻,只赶了个尾巴,但在我看来,这些环节都是让我们激动的思想获得沉淀、缓冲和修正的过程。虽然,现在平面媒体在那些「自媒体」(we media)和「网路媒体」的压力下,甚至开始不加调研地使用网路写手的文章,我对平面媒体还是有些永远抹不去的尊重。我一直以为文字被印成铅字是个神圣的事,把想法沉淀成观点,把观点过泸成思想是我们今天应当的坚守,而不是让微博成为思想的分解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上有些许褪色的字体,仿佛诉说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又带着一丝不羁的现代气息。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角落里瞥见了它,当时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向道德主义告别:关于当代艺术的思考》,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我一直觉得,当代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它不断挑战我们的既定认知,打破陈规,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离经叛道”。而“道德主义”这个词,又似乎带着一种审判的意味,似乎在说,我们是不是太容易用一套僵化的道德标准去衡量那些本应自由奔放的艺术表达了?这本书的标题,在我看来,就像是给当代艺术发声,呼唤一种更包容、更开放的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读这种“告别”的,又是如何引领我们去“思考”当代艺术的。我期待着它能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或者至少,能提供一个全新的审视角度,让我重新认识那些曾经令我困惑或惊叹的艺术作品。总而言之,这本书从名字上就给我了一种“有料”的感觉,它承诺了一场关于艺术的深刻对话,而我,已经准备好参与其中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道宣言,宣告着一种对现有艺术评价体系的挑战。我一直觉得,当代艺术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不断地模糊边界,瓦解权威。而“道德主义”的标签,恰恰是对这种不确定性和边界瓦解的一种简单粗暴的规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这种“道德主义”是如何限制了我们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它可能是出于一种保护,也可能是一种恐惧,但无论如何,它都阻碍了我们看到艺术更广阔的可能性。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哲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的角度,来论证“告别道德主义”的必要性。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与异见共存,如何拥抱复杂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认知框架,让我们不再轻易地给艺术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能够去探究它背后的动机,它的语言,它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解读,而是能够去挖掘那些隐藏在作品深处的、更具普遍意义的价值。

评分

作为一个对艺术抱有好奇心但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人,我寄希望于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启蒙导师”。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当代艺术作品,在初见时会让我感到不适,甚至愤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又会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其中是否隐藏着一种超越道德评判的力量?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种“超越”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与我们大脑对新奇事物的反应有关,或者是否与艺术作品本身的张力有关。我希望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艺术案例分析,作者会如何解读这些作品,而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能够展示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分析过程,让我们看到,如何才能在不带偏见的情况下,进入到艺术作品的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一种“欣赏”的姿态,而不是“评判”的姿态,去拥抱那些可能让我们感到不舒服,但却又极具启发性的艺术表达。我甚至希望,这本书能够改变我对待“争议性”艺术作品的态度,从最初的抵触,转变为一种探究和理解的兴趣。

评分

初读这本书,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各种风格迥异的当代艺术展。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观看当代艺术,就像是在解读一个神秘的密码,每一个符号,每一个色彩,甚至每一个留白,都可能蕴含着作者想要传达的深意。然而,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套用自己固有的理解模式,尤其是那些关于“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剥离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去感受艺术本身。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艺术史的角度出发,梳理那些曾经被道德审判所裹挟的艺术运动,然后分析这种现象在当代是否依然存在,又以何种形式出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方法,让我们如何在不预设道德立场的前提下,去理解一件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是关注它的形式语言?是探讨它的社会语境?还是挖掘它背后的人文关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们不再被道德的枷锁束缚,而是能够真正地与艺术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想到的便是自己曾经在某些当代艺术作品前产生的茫然感。那些抽象的图形,那些触目惊心的装置,那些看似随意却又极具冲击力的影像,常常让我陷入一种“看不懂”的尴尬。而这种“看不懂”,有时候又会转化为一种“这算什么艺术”的质疑。我感觉,我们很多人都习惯于从一种实用主义或者说是传统审美出发去评判艺术,当艺术作品偏离了这种轨道,我们就会本能地产生排斥。这本书的标题,“向道德主义告别”,不正是一种对这种排斥的有力反驳吗?我猜想,作者可能会详细阐述“道德主义”在艺术评论中的具体表现,比如,当一件作品涉及敏感话题时,我们是如何急于用道德标尺去衡量它,而不是去理解它所要触及的现实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学会理解那些挑战我们舒适区、迫使我们思考的作品,即使它们不符合我们心中“美好”或“高尚”的标准。我想,这才是当代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它不应该是安抚人心的糖果,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复杂和矛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