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艺术,如何看?
当代艺术就是布满专业术语的地雷区
该相信你的眼睛?艺评评价?艺术史论断?还是市场卖价?
纽约最前线、美国80年代新表现主义大将
涂鸦艺术家巴斯奇亚、凯斯˙哈林同代人、普普大师李奇登斯坦好友
重返20世纪艺术现场,说出艺术家们的激辩、交心、回忆与自白
历经观念|行动艺术洗礼后的新观看之道
继约翰˙伯格《观看的方式》,又一精彩观点的经典之作
关于艺术的「如何」论战,没人比大卫˙萨利探索得更棒。──作家˙鲁西迪
◎什么因素让当代艺术滴答运作?什么因素让它变成好艺术?又是什么因素让它显得有趣? 自杜象1917年在小便斗上签名后,撼动了绘画主导的艺术世界。视觉艺术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未来主义、构成主义、新地理、机制批判、非具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低限主义、新表现主义等新名词大量繁殖,当代艺术成了布满专业术语的地雷区,这些术语就像是为了将欣赏者淘汰出局而设计的。
◎近五百年后,再度挑战「艺术家谈艺术家」 美国80年代最重要的新表现主义大将:大卫•萨利(David Salle),试图扭转一般人被艺评家阻隔于现代艺术之外的现况。身为涂鸦艺术家巴斯奇亚和凯斯˙哈林的同代人,及普普大师李奇登斯坦的好友,他想用艺术家聚在一起聊天的语言谈论当代艺术,说出一位创作人面对艺术世界这四十年来天翻地覆骤变的真心话。他是继1550年义大利艺术家瓦萨利,时隔近五百年后,再度挑战艺术家谈艺术家的后继者。文集收录的主题,从当代指标型人物到历史人物皆有。许多是作者的同代人,有些更是认识几十年的好友、同学。
艺术家讲话的方式与记者不同,记者习惯把焦点摆在周围脉络、市场、观众等等,也跟学术评论不同,评论家会根据理论宣称自己说法的正当性。这两种都是宏观叙事。但艺术家不一样,他们谈的是什么有效,什么没效,为什么。他们的焦点比较微观;是由内往外推。
◎假如艺术会说话,如何区别哪些是真话? 大卫˙萨利在书中举例:
「Case 1.──曾经有个电视节目叫做《信不信由你!》。其中一集,令人印象深刻,内容是有个家伙说他把自己的车子吃掉了。他花了四年的时间,方法是把车子剁成碎片,每天吃掉一小块,这个家伙想办法把整辆车都吃进肚子,包括方向盘、铬钢、轮胎,全部。用现在的观点,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创造艺术。」
「Case 2.──今天当代艺术分成两大阵营。一边是存在好几百年不曾间断的图像性艺术;另一边是数量正在增加的展演性艺术。我们不愿面对的真相是:展演艺术比创作艺术容易。挑选比创新容易。想做出真正吸引目光的东西,需要独一无二的充沛活力把知识、视觉和文化的面向整合起来。回避这项整合工作的艺术,不太可能长久吸引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下的赌注比较少。当你心存侥倖,不敢绷到极限,情感的力道就会减弱。」
吃车子是艺术吗?面对观念艺术,绘画究竟太传统,抑或更凸显其独有唯一性,仍具突破空间?复制品、模仿作,与原作有差别吗?为什么我们对某些艺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对被评论的艺术家来说,是否认同艺评人的专家眼力?当我们欣赏一件当代作品时,要如何看出好坏?普普艺术大师李奇登斯坦,私底下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如何的「很不」安迪˙沃荷?市场价格等于艺术价值吗?艺术家Jeff Koons被讽刺媚俗,他的作品是否只是譁众取宠?与英国艺术家Hirst比起来,在话题之外,谁的艺术性耐久?这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疑问,该怎么说,怎么想?
关于这些思考,作者历经了四十年的写作摸索。从1975年初到纽约,用写作支付房租,到1980、1990年代,改以一种懒人版的书写形式进行採访。最后,他採用最老派的方式,不採访,纯粹独立书写。「我发现,书写可以帮助我理解对某件事情的真正想法,最后变成一种习惯,很难戒除。」
本书的架构分为四部分:「如何为想法赋予形式」、「当个艺术家」、「世间艺术」和「教学与论战」。
最后一篇也可称为「给年轻艺术家的建议」,包含一些可在课堂上或私下进行的习作。设计这些习作的目的,期待读者从自身的连结、描述和类比中找到乐趣,带领「一般读者」摸清艺术家心思,不需太多专业配备,就可抵达艺术意义的核心。
国内专业推荐、名家推荐语(按姓氏笔画排序) 胡朝圣∣胡氏艺术公司执行长
张世伦∣艺评人
张君懿∣艺术家、策展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兼任助理教授
陈敬元∣艺术家
黄亚纪∣亚纪画廊负责人
刘惠媛∣策展人、艺术评论作者、台湾数位文化科技与艺术学会执行长
龚卓军∣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卸下当代艺术令人讳莫如深的专业术语,以直接、自然的口吻提供读者欣赏艺术天马行空的表现。」──胡朝圣(胡氏艺术公司执行长)
「透过大卫直观又透澈的笔尖,揉合充满温度和历史厚度的色彩。我似乎进入每个创作者的意识,用他们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世代绘画的图像。」──陈敬元(艺术家)
「我经常说,好懂的艺术只有很贵的与很差的两种,因多数人只关心「什么」而非「怎么」。本书让你擦亮眼睛。」──黄亚纪(亚纪画廊负责人)
「假使艺术会说话,我们要如何学会区别那些是真话?除了好奇、观看与直觉,我们所认识的艺术大多是来自于艺术家本人、评论、媒体、策展人和收藏家的口耳相传,透过作者幽默机智的文笔,重返艺术现场,聆听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精彩的谈话。」──刘惠媛(策展人、艺术评论作者、台湾数位文化科技与艺术学会执行长)
「本书以亲密对话的文体,让读者犹如置身小酒馆、咖啡屋与工作室,聆听艺术家们对当代艺术的激辩、交心、回忆与自白。」──龚卓军(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国外如潮佳评 「如果说约翰•伯格的《观看的方式》是艺术评论的经典,探究了艺术是『什么』,那么大卫•萨利的《当代艺术,如何看》就是艺术家给的答覆,告诉观者该『如何看』。篇篇精彩的文章谈论艺术家在创作时,他们想什么? 关于艺术的『如何』论题,或许从来没人比他探索得更棒。」──作家˙鲁西迪
「一流的艺评有很多是由艺术家所写的,是那种最不掉书袋,也不会只把艺术家当成棋子来看待的评论文章。大卫•萨利正是这类艺评者,他不问这是不是艺术?属于哪种派别?而是问它让我有什么感受和思考?他的艺术作品经常被标签为前卫,一种概念上的立场声明,他巧妙地且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提醒我们,所有的艺术,即使表面上看来桀骜不驯,也都等着被观看,而艺术家做的正是教我们怎么观看。」──美国作家˙亚当•高普尼克 Adam Gopnik
「大卫•萨利被认为是创作前卫且聪明的画家,但他的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惊喜更多。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是一场场精辟且近身的观察手记。他认为新艺术源自古艺术,他在书中将不可亲近的大师召唤前来,(当他提到他当代的朋友Alex Katz和Jeff Koons时),让他们有了生动的形象和亲近感。身为画家,萨利似乎以身为艺术家大家庭的一员而感动且自豪,并从他所谓的『共享的艺术DNA』中推导他的绘画形式,提升了所有杰作其实都是同一组创作的可能性。」──艺评家˙Deborah Solomon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当代艺术,如何看:艺术家观点,带你看懂作品》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聚焦于该书的特点、价值和读者体验,但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描述。 --- 探索视觉语言的奥秘:一本面向未来的艺术鉴赏指南 颠覆性的视角:从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出发 在浩瀚的当代艺术图景中,我们常常感到迷失。那些挑战传统、充满符号、甚至看似“难以理解”的作品,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思想和情感?传统的艺术史导览往往聚焦于宏大的时代背景或风格流派的演变,却往往忽略了最核心的脉搏——艺术家的意图与创作过程。 本书打破了陈旧的藩篱,将目光聚焦于当代艺术实践的核心地带。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也不是一本单纯的“名词解释词典”。相反,它是一次深入对话的邀请,引导读者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洞察力的方式去接触和理解当代艺术。 我们相信,理解一件作品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站在创作者的立场上去观察世界。这本书汇集了不同媒介、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关于他们创作理念、灵感来源、材料选择以及面对质疑时的心路历程的深度剖白。通过这些第一手的叙述,读者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成为主动的“解码者”。 结构与深度:构建清晰的理解框架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为不同层次的艺术爱好者构建一个既坚实又富有弹性的理解框架。它巧妙地平衡了对“技法”的探讨和对“概念”的解析,确保读者在领略艺术的魅力时,不会被晦涩的术语所困扰。 首先,它细致地梳理了当代艺术中几种核心的表达方式——从装置艺术的物质性考量,到行为艺术中身体的介入与时空的限制;从数字媒体的边界拓展,到绘画在传统媒介中的自我反思。每一种表达方式的探讨,都辅以对艺术家在选择该媒介时所做的“技术性与哲学性”权衡的分析。 其次,本书着力于揭示“观念”如何转化为“形式”。当代艺术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其表面的美学,而在于其背后的驱动力。书中通过对一系列关键问题的探讨,例如:“什么是‘原创性’在今天的意义?”、“艺术与社会责任如何共存?”、“材料本身能否成为叙事的一部分?”等,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审视当代作品的逻辑系统。 这种深入浅出的引导,使得那些初次接触当代艺术的读者也能快速建立信心,而有一定基础的鉴赏者也能发现新的切入点,深化自身的理解层次。 体验的升级:超越“看”的界限 阅读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审美标准,准备好迎接挑战和不适感,因为当代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对常规的质疑。 本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读者“知道”某件作品是什么,而是让读者“感受”到艺术家试图传达的情感共振和智力挑战。它教会我们如何“慢下来”,去观察作品的肌理、光影、空间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意义。 读者将学习到如何去辨识艺术家的“签名”——不是物理上的签名,而是那种独特的、贯穿其所有作品的、不可复制的思维轨迹。通过这种方式,即使面对完全陌生的作品,读者也能运用所学的工具,进行有根据的、富有建设性的解读。 这本书是为所有对人类创造力抱有好奇心的人准备的。它承诺,一旦掌握了这些由艺术家亲身传授的视角,通往当代艺术世界的门将不再是紧闭的迷宫,而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开放疆域。它将彻底改变你面对一件当代艺术品时的反应:从“我不懂”转变为“我想知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