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壞脾氣」是傢族遺傳,還是後天的模仿?
「不耐煩」是無法改變的個性,還是可以控製的行為?
彆人對我們不好,一定要報復、以牙還牙,甚至「加倍奉還」嗎?
「恐怖情人」是特定少數,不容易碰到嗎?誰能保證,自己絕不會變成那樣?
「情緒管理」與「人際溝通」對於我們的人生,到底有多重要?有人會立刻迴答:
「太重要瞭,做事失敗或不順利,通常是因為沒有溝通或不會溝通。」
「不擅長情緒管理或抗壓力不足,做什麼事都無法堅持,而且禁不起挫摺,不容易快樂、成功。」
情緒失控,不但容易與人衝突,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事後怎麼贖罪、懺悔,大都無可挽迴。許多社會及傢庭暴力事件,就因情緒管理不佳又不擅長溝通所緻。
人際衝突時,有些人雖不會傷害彆人,但一直壓抑負麵情緒的結果,讓自己愈來愈痛苦,導緻失去自信甚至自殘;或因害怕再受傷害,愈來愈不能信任彆人,甚至想報復或遷怒於他人。這些後果雖不像直接暴力那麼恐怖,但破壞力仍十分強大。許多受暴者沒有及時「走齣來」,以緻後來成瞭施暴者,而且手段更加殘酷。
「預防勝於治療」,及早進行情緒管理及人際互動的教育,培養正確的觀念,練習與熟悉各種有效的抒壓及溝通方式之後。「養兵韆日,用在一時」,關鍵時刻就能自我情緒控製、考慮後果,而抉擇及展現正確的行為。
情緒管理及人際溝通是教育的重點或核心,傢庭及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科能力時,更彆忘瞭建立他們的中心思想及正確態度,以免「聰明反被聰明誤」。若變得高高在上、看不起人,不懂得幫助與感謝彆人,輕易就與人起衝突(包括明顯與隱藏的),最後這些會如「迴力槍」般重傷自己。
教育的價值在於幫助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內化正確的觀念與行為,以免「書到用時方恨少」。「先知先覺」、「無師自通」的人畢竟少數,情緒及人際溝通教育若不經由學習,大多數人可能在「不知不覺」、「懵懂無知」中犯錯,甚至鑄下大錯。大部分的人「後知後覺」,需要依靠多次練習,纔能解決溝通問題及情緒睏擾,阻止悲劇發生。
王淑俐
2018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