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福水故乡情

福山福水故乡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心水
图书标签:
  • 福山
  • 福水
  • 故乡
  • 乡土文学
  • 地方文化
  • 回忆录
  • 散文
  • 情感
  • 亲情
  • 自然风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户外青天白云飘浮如昔,仰首轻问永恆的苍穹,人间为何一笑变白首呢?风在拂、云在游,苍穹无语,我忍不住的展颜,岁月啊岁月……。」 本书为澳华作家心水的第十一部着作,也是他的第三部散文集,全书共收录七十余篇写景舒情、怀旧采风等内容的感性文字,包括十篇云南采风及七篇越南散记等旅游文学,除了景点描写也有作家对人对事的细微观察与见解,亦包含作家在新乡墨尔本贴切生活写照,情真意切而感人。 本书作者退休近十年却「不知老之将至」,每天积极读书报暨撰作文章,参与社团活动、为文友办新书发佈会,办文学讲座,组织作家采风团等。以日日是好日的心态迎接美丽的晚晴岁月,其文章盈溢的是生命的颂歌,是对生活感恩,对世界的希望。 本书特色 *澳华名作家心水继《沉城惊梦》、《柳絮飞来片片红》与《三月骚动》的最新散文观察着作,收录作家在新乡墨尔本贴切生活写照,情真意切而感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心水


  原名黄玉液,祖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出生于南越巴川省。

  一九七八年携眷海上逃亡,在怒海上赌命十三天,沦落荒岛十七日,才获救到印尼,翌年三月被澳洲收留,定居墨尔本至今。

  已出版两部长篇、四册微型小说集、两本诗集和两部散文集。共获台湾、北京及澳洲等地十四类文学奖,并获澳洲联邦总理、维州州长及华社团体颁发十六项服务奖,二〇〇五年获维州总督颁多元文化杰出贡献奖等。

  三首诗作英译入编澳洲中学教材、四篇微型小说入编日本三重大学文学系教材。作品被收入多部辞典、小说及诗作入编澳洲华文文学丛书。

  现任「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名誉秘书长、「国际潮人文学艺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风雅汉俳学社」名誉社长。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一位有福之人的家国民族情怀──序心水兄《福山福水故乡情》
何与怀 


 认识心水兄或读过他的长篇纪实小说《沉城惊梦》与《怒海惊魂》的人,都知道他以及他的家人早年曾经有过多么险恶可怕的人生经历。而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近日读了心水兄的散文集《福山福水故乡情》,深信此言不虚―文集洋溢着亲情友情乡情家国民族情,洋溢着一个有福之人心满意足的安乐之情。

  心水兄现在事业有成,特别在华文文坛上很有声望。他现为「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创会名誉秘书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国际潮人文学艺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风雅汉俳学社」名誉社长;他曾获侨联总会华文着述奖文艺创作三次首奖等十四类文学奖,并获澳洲联邦总理、维州州长及华社团体颁赠十六项服务奖,二○○五年获维州总督颁发多元文化杰出贡献奖。但对心水兄来说,这些还不足以充分表明他是有福之人。

  家有贤妻,当为有福之人的一个重要前提,这正是心水兄美好的家庭状况。请看集中的〈婉冰贤妻〉。他这篇写于二○一五年二月十四日情人节的文章,内中对妻子的描述,可谓赞美有加,而皆发自他的肺腑。心水兄的太太婉冰的确就是贤妻一个。她性格内向,温柔婉顺, 人生途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皆极成功,且又立志夫唱妇随,成为名正言顺的作家。儿女们为他们办庆祝金婚纪念酒会时,心水兄当着二百余位亲朋友好、政要、殷商、传媒及文友们面前, 诚心诚意向贤妻行三鞠躬大礼。他致词时,以贤妻婉冰为例,说:一位好女人,会影响夫家四代人。满足之情,溢于言表。而由此也可看出,心水兄亦是一等好丈夫。

  心水兄不但妻贤而且子孝。他精心培养子女,现皆已长大成人,事业极其成功,最主要的是满怀孝心。在〈孝行〉一文,他说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老朽深深感恩上苍厚待,家有孝子、其行可嘉,撰文感谢儿子外,也盼望老读者们告知后辈,要善待父母,毋忘养育深恩者,事业必定成功,人生自然幸福美满。同时、孝行非关金钱物质,重要的是拥有那颗纯真的孝心。

  这位有福之人极重友情,也很得到各路朋友的帮助。心水兄在本集中谈了一些他的「良师益友」(心水兄也把我列入其中,当然很不敢当),其中廖蕴山先生我也熟识。廖老为心水兄的大着《沉城惊梦》与《怒海惊魂》撰序,的确为两书增光不少。心水兄客厅挂着廖老以他们夫妇名字「玉液」与「锦鸿」嵌入、并亲自挥毫的对联:「玉杵捣长生液露;锦笺着传世鸿文」。心水兄说,每在客厅看到「着传世鸿文」时,总有汗颜无地之感,但承廖老鼓励,唯有撰作文稿时认真严肃对待,绝不敢有无病呻吟、无中生有、虚伪作假、胡乱吹嘘、欺骗读者、诽谤或标榜等文字浮现。

  关于心水兄的乡情家国民族情及其人生哲学,本书道出一些真谛,我以为很值得读者仔细琢磨。

  〈福山福水故乡情〉,与书名同题的这篇文章写出了作者置身祖籍地厦门同安区时浓浓的乡情。心水兄说,往昔对于双亲缠结心头的乡愁及落叶归根的思想,总不太理解。现在,在故乡土地上往来的日子里,骤然如盲者开眼看清了世界的色彩,剎那间明暸了父母生前的心结, 勐然惊讶于自己深埋脑海那份对故乡浓烈如火的感情。心水兄不由得这样表达了乡情的世代相传:

  传承了双亲生前的望乡情结,数次往返家乡后,不知不觉中,血管内自然流窜着的乡情,午夜梦回时往往顿涌;犹如先父母的嘱咐,有朝一日必要带儿孙们前去,让那块福山福水的乡土如诗似画的美丽印入子孙们心灵。

  血浓于水。乡情的扩展与昇华便是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怀。在集中〈国殇墓园祭烈士〉一文,心水兄写他和海内外华裔作家一行向抗日战争期间收复云南腾冲英勇殉国的三千余烈士致祭,充分体现这种情感。这座墓园是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当地人民大力支持下花鉅资为烈士们修建的。忠烈祠堂上正中,高悬国父孙中山先生遗像,两旁挂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国民党党旗,这令大家感到意外,而意外之后更增强了超乎党派之争的民族感情。心水兄写道:「我瞻仰着这些烈士们一个个简陋的冢穴,默默向英魂致以最祟高的敬礼,表达一位海外炎黄子孙对抗暴烈士的尊祟。」 

  本书读者可能注意到,心水兄原来的国家是越南,他在越南出生,长大。不过,这个国家曾经给他一家带来几乎灭顶之灾。这是一个战乱的国家。虽然一九五四年「奠边府之役」大捷把红毛兵赶走,抗法战争终于结束,但不幸越南又分隔南北,引爆长达二十一年之久的二十世纪着名的「越战」。关于他对这个国家的记忆与感情,心水兄在〈梦绕湄公河畔〉一文中写道,稚龄时期他在出生地越南湄公河畔巴川省度过,记忆缥缈如梦幻,那些童年应有的欢笑泪痕彷彿被倾倒的涂改液通通抹掉,残存的是震撼他幼小心灵的死生轮回,宛若烙印深深烧焦脑细胞,偶尔回想好像仍有淡淡的烟硝自久远的岁月里飘荡。他离开出生地巴川省后,湄公河的浊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滔滔涌动,流走了岁月。而到了一九七八年心水兄被逼携眷弃国抛乡,投奔怒海,至今更已近四十年了。他曾经一直不敢随着归乡人潮回去重温旧梦,因为一九八八年首部长篇小说《沉城惊梦》出版发行后,竟然接到坎培拉某领馆打来的越语恐吓电话,后来在新加坡参加文学会议,又受到越华作家代表团某文友暗中告诫切莫回越以免招惹麻烦。但多少年来,那块曾经养育他又让他在那里娶妻成家生儿育女的鱼米之乡常常令他午夜梦回。今年二月,心水兄终于和家人一起回越南看看了。本书收有六篇重返故园的回越散记系列感想。心水兄说,本来总数是八篇,最后两篇因涉及对时政的批评,恐难被故国当局接受,因而舍弃。尽管如此,这六篇回越散记多少表达了他万千思绪。

  这样,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而且对解读心水兄及其作品思想内容至关重要:心水兄是华人,祖籍地是中国厦门翔安区;但他在越南湄公河畔巴川省出生,越南曾经是他的国家;而现在,他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定居,从难民变成了澳洲公民。

  〈日久新乡犹吾乡〉有一个段落回顾他一家怎样被澳洲接纳。心水兄说,在印尼「丹容比娜」难民营,他和妻子带领着四个未成年子女,接受澳洲移民审查面谈时,那位严肃的移民官透过传译问他,为何要撰择去澳洲定居?心水兄有点紧张,但指着身旁儿女坚定地回答:是为了让他们到澳洲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做澳洲的好公民。传译转达了他的话后,移民官头也不抬地在公文上快速书写,然后站起来伸手与他相握,恭喜他一家被接纳前往澳洲了。心水兄剎那间手足无措,极难相信那么简单的一句回答,便过了关,终能如愿以偿。那晚,孩子们睡着时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意,心水兄自己甚至在梦中也开心地笑个不停。的确,一切的苦难都过去了。

  于是,心水兄这位华人,就像命中註定,相继两次成为两个不同于祖籍国更彼此绝然不同的国家的国民。

  他对选择澳洲定居,非常满意。他们一家顺利前往原来一无所知的这块广袤新天地重生之后,果然发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天堂,甚至书上所描写的「桃花源」,佛经上所讲的「净土」,竟然就是澳洲这块和平宁静的乐土。这里没有斗争,没有压迫,生命财产都有法律保障,人民丰衣足食,素质优良,和谐共处,博爱之心及于所有飞禽走兽。心水兄在许多文章上都说,良禽择木而栖,好木就是良禽的家。冒险投奔怒海就是为了寻求自由、民主的新生活, 与澳洲这片美丽的新天地接触后,立被深深吸引,他一家人早已视之为故乡了―居住所在能令身心安宁,生活平安美满,就是故乡;而且,子子孙孙也将在这里绵延下去,不但生于斯也将死于斯。

  正如苏轼《定风波》所云:「此心安处是吾乡。」我非常赞赏心水兄这种人生哲学,所达致的这种思想境界。一百几十年来,甚至直到现在,「华侨」这个词还是错误地广泛使用来统称居住世界各地的华人,好像他们只不过是暂时在那里「寄居」,完全无视他们甚至已经好几代是所在国的公民。有一首诗,堪称是「华侨文学」的经典之作:「有叶/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华侨。」此诗标题是「野生植物」,以这一意象象征浪迹天涯、无所依归的华人。但是,就整体来说,特别在今天,这个意象并不准确。现在世界各地华人生存状况,早就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而论之,今天是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更应该具有全球眼光,做一个「世界村里的世界人」,抱持世界主义,抱持普世价值,使自己当下的生活更具有可信度,更具有充实感。我们华人,热爱自己的祖国即祖籍国。祖籍国是一个血缘的、地理的、文化的概念, 而并非一个政治概念,对祖籍国的爱是一种血脉传承的永远无法更变的大爱。同时,我们既然已经成为所在国的公民,享受了这个国家赋予的福利、权利,那就要尽到公民的义务,热爱这个国家,要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在这部书许多篇章中,我们看到,心水兄正是这样一个人。他深存感恩之心。在他心中,一直不断地自问:「我们来到了极乐净土,这个新乡的人民及政府如此厚待我们,此恩此德,怎生回报呢?」他热爱澳洲之情时时自然流露,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有所行动。如本文前面提到,他不但在文学创作上多次获奖,并且由于服务社会贡献突出, 曾荣获澳洲联邦总理、维州州长及华社团体颁赠十六项服务奖,二○○五年获维州总督颁发多元文化杰出贡献奖。这是非常可贵的。

  最后,应该提到本书的〈天无绝人之路〉。这篇散文是应法鼓山墨尔本分会鞠立贤会长之邀前往该分会结文缘,分享人生点滴,是当天演讲的主要内容。此文叙述心水兄一家多次万幸逃过险境,特别是,一九七八年八月他一家投奔怒海,历经危险却大难不死。而根据联合国难民总署的统计,当年印支海上难民乘渔船逃亡的超过一百万人,实在到达东南亚各国难民营的约七十万,也就是说,估计有三十余万人即总数的三分之一葬身汪洋大海了。他们非常幸运, 属于那三分之二的成功到达者,包括后来心水兄的双亲与两位弟弟的家庭,都安全抵达马来西亚,如今二弟一家与儿孙们在瑞士生活,三弟一家则在德国北部安居。他们误打误闯,怒海余生,竟然都来到了人间天堂。文末,心水兄总结说: 

  天无绝人之路,那些走上绝路者,都是因为个人的业障。我们生而为人,是六道轮回的上三道,千万要扮演好自己这难得的肉身。时时存好心做好事,所谓行得正、坐得正, 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我们一旦面临绝境,诸天菩萨或神佛在冥冥中必然暗中施予援手,也就是天无绝人之路的本义也。

  这是心水兄个人感悟。的确,天无绝人之路,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此书显示一位有福之人的家国民族情怀及人生哲学,相信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二○一七年六月二十八日于澳洲雪梨。

  (序文作者简介:何与怀博士、现为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协会名誉会长、澳大利亚南溟出版基金会评审、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学术顾问、《澳洲新报•澳华新文苑》主编、《澳华文学网》 荣誉总编、《澳大利亚华人年鉴》编委、澳华文化博物馆筹委会召集人、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召集人、着作等身的学者与知名作家。)

自序

书册幽香满屋飘


  寒舍凌乱皆因书册颇多、别墅式平房有大客厅及两间双人睡房和两间单人房;十余年前幼子成婚离巢独立后,将多余的双人房保留,用作招待亲友留宿的客房及长女归宁时卧室,平时权当阅读书报的所在。两间小房改成书斋,一间上网另一间专为敲键创作。

 家中最多的就是书册、走廊两个书架外,除了客厅,余者都乱放着书本与杂志,同是作家的内子婉冰身兼主妇,经常抗议我这一丈之夫对书籍情有独钟?家居收拾好不久又恢复原样,书生身外物不多,可却少不了要拥有离不开的书籍,喜欢阅读也爱那阵阵满屋飘香的书册。

  编辑好《福山福水故乡情》这部散文集,是我文学作品出版成为实体书本的第十一部;却是第三册散文,首册是一九九五年由美国新大陆诗社发行的《我用写作驱魔》,第二本是二○一三年由台湾秀威资讯公司出版的《柳絮飞来片片红》,两本散文集前后相距长达十八年。所幸此次只隔了四年又再有散文集发行,感觉上是很开心哟!

  因为除了创作散文外,那十八年漫长岁月中,我相继出版了几本微型小说与诗集、更重新修订《沉城惊梦》与《怒海惊魂》,这两部当年荣获华文着述奖首奖的长篇小说,都交由秀威资讯公司再版。

  海外中文书籍市场低迷,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新生代多融入主流社会,也即已洋化了,能讲华语或中国方言的新生代已算父母教导有方,会读写方块字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别说是售卖、纵然赠阅也难有新生代的读者了。

  仍然执着结集出版书册,是不忍历年创作的文字完全烟灭,将之重新整理发行,非但无利可图,甚且是收不回印刷成本呢。拙书全靠社团众热心弘扬中华文化的侨领们、亲朋友好们的支持,拙作始得以面世。在此容老朽向诸位购买拙着者,致以衷心的谢意! 

  此书收录了七十篇作品,不再按照前两册的分类编排,改以题目的字数多寡为次序,两个字打题的排最前、至到八个字长题目的押后。订下次序并无优劣好坏的分别,每篇文章对于作者都会有敝帚自珍的感情,编辑过程在尚未结集的篇章中取舍,颇为难决。

  此书中收有两辑游记,一为云南采风的十篇观光文字,因为多达十篇故押放最后;另一辑六篇是今年二月重返故园的回越散记系列感想。本来总数是八篇,最后两篇因涉及对时政的批评,恐难被故国当局接受,因而舍弃。

  其余篇章皆是生活上有感而发的组合,过日子中好与坏的印象及回忆,散文作品无论字数长短,贵在情真意切,无病呻吟或滥情做作皆不可取。收录此书的全部文字虽非精鍊上乘, 却通顺易懂,散文能被读者们接受首要是读来通顺,老朽极少沿用生冷而深奥文字或难懂的词语、更没有引经据典,祈望拙文能被普罗大众都读懂。

  全书收录七十篇粗浅文字,加上两篇序文总共是七十二篇;是参考前书《柳絮飞来片片红》的编辑方针而成。唯一有别的是如上述,不再分类而已。

  感恩内子婉冰无怨无悔的照顾我的生活起居,让我安心每日在书房独对电脑敲键成章,更为拙文充当首位读者点出错漏,算是一字之师呢。另位老师是远在台湾的静霓女史,近年来经常花费时间为拙文修正错字,让拙作减少出丑,谢谢。

  最后、衷心感恩亦师亦友的何与怀博士,百忙中为拙书撰序;有这位着名学者作家暨《澳洲新报•澳华新文苑版》大编辑的序文,拙书必更受读者青睐是所必然。是为序。

二○一七年五月十四日 母亲节 于墨尔本无相斋。

图书试读

【婚礼】
 
世间的婚礼无论隆重或简单和採取何种形式,基本上与日后婚姻生活是否幸福、能否白头偕老,是完全扯不上关系。
 
当代最为轰动的世纪式大婚礼,自然非英国查理斯王子与戴安娜莫属;但郄演变成悲剧收场,足证营造两性婚姻美满与否,和婚礼的大小繁简无关。
 
想起我二弟玉湖当年的婚礼,恰好是另类证明;流走了岁月,记忆郄常在脑内回旋,彷彿不肯就此罢休似的,非要把它掀出来见见光不可。
 
六十年代越南兵燹连绵,几百万生活在那儿的华裔,命运早已和鱼米之乡的印支半岛荣辱与共;因为被迫成了「越籍」公民,中青年男丁自要被强拉去「当炮灰」,参与一场由美国导演的荒谬战争。
 
不甘于为异国充当战争工具的华人子弟,能偷渡到台港的都想方设法出走。无条件的只剩两条路:一是乖乖就范入伍,成为共和国军人到前线与越共决生死,或花钱变成影子兵,在后方从事较安全的任务;二是躲藏起来逃役。
 
体质瘦弱的二弟、多次偷渡不成,唯有选择了逃役这条路,在店内负责培烘咖啡豆的专业工作。与父母同住,由木匠精心设计了可躲藏的机关;午夜狗吠、担惊的双亲必赶紧起身唤醒梦中的老二,促他在睡眼惺忪中匆匆躲进密室,避过入屋搜捕壮丁的军警。
 
白天只能待在屋后的工场,指挥几个工人操作培烘咖啡的机器,天天与火炉为伍,过着不见天日的囚徒式非人生活。自然无法外出,又何来女朋友交往呢?那份苦闷悲观心情,像落单旅人走在沙漠寒夜中、前方只是漫漫无尽的黑暗。
 
当时我婚后逃到了中部山明水秀的芽庄市、在一所小学内任教。一九六七年中,母亲老远乘了十多个小时的大巴士来探我,陪行的是年轻的陈秋丽小姐;原来是妈妈同乡姐妹的大女儿,已介绍给二弟认识。双方都有好感,一拍即合,妈妈高兴之余特远道带来给我这个未来大伯见见面。没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居然会发生在弟弟身上?生逢乱世,一切身不由己,夫复何言呢?
 
家庭经营的咖啡生意蒸蒸日上,我年底回到当时南越首都华埠堤岸ChoLon,协助父亲业务;始知悉二弟的婚礼已订于翌岁农历戊申年大年初二日、在亚东酒楼举行。当时二弟花钱买了一张别人的低龄报生纸,冒充十七岁,作为婚礼时可前往酒楼途中之用。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