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福水故乡情

福山福水故乡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心水
图书标签:
  • 福山
  • 福水
  • 故乡
  • 乡土文学
  • 地方文化
  • 回忆录
  • 散文
  • 情感
  • 亲情
  • 自然风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户外青天白云飘浮如昔,仰首轻问永恆的苍穹,人间为何一笑变白首呢?风在拂、云在游,苍穹无语,我忍不住的展颜,岁月啊岁月……。」 本书为澳华作家心水的第十一部着作,也是他的第三部散文集,全书共收录七十余篇写景舒情、怀旧采风等内容的感性文字,包括十篇云南采风及七篇越南散记等旅游文学,除了景点描写也有作家对人对事的细微观察与见解,亦包含作家在新乡墨尔本贴切生活写照,情真意切而感人。 本书作者退休近十年却「不知老之将至」,每天积极读书报暨撰作文章,参与社团活动、为文友办新书发佈会,办文学讲座,组织作家采风团等。以日日是好日的心态迎接美丽的晚晴岁月,其文章盈溢的是生命的颂歌,是对生活感恩,对世界的希望。 本书特色 *澳华名作家心水继《沉城惊梦》、《柳絮飞来片片红》与《三月骚动》的最新散文观察着作,收录作家在新乡墨尔本贴切生活写照,情真意切而感人。
好的,这是一份名为《山河壮丽: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千年流变》的图书简介。 --- 《山河壮丽: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千年流变》 图书简介 引言:咫尺天地,方寸乾坤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哲学思想、文学审美、自然观的物化体现。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山石花木,而是将诗情画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浓缩于有限的空间之内。本书《山河壮丽: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千年流变》,旨在深入剖析自先秦萌芽至清末民初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如何从实用性、宗教性需求,逐步演化为集大成的艺术形式,并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逻辑与审美精髓。 第一部分:源起与奠基——从神话想象到皇家气派的初现(先秦至汉代) 园林艺术的开端,深深植根于古代朴素的自然崇拜与神仙信仰。早期,皇家园林多以“苑囿”的面貌出现,服务于狩猎、祭祀、教化等政治功能,如周代灵囿的设置,已见规制雏形。 本篇详述了这一时期的演变轨迹: 1. 神话与诗歌的启示: 追溯《诗经》、《楚辞》中对山水美景的描绘,探讨屈原笔下湘沅之地的浪漫想象,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造园的意境营造。 2. 秦汉大观的铺陈: 重点剖析阿房宫上林苑、汉代长乐宫、未央宫的宏大规模与布局特点。这一时期的园林,强调“法天象地”,气势恢宏,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奠定了皇家园林“大而全”的基本格局。其中,对水体(如昆明池)的营造,体现了早期人工改造自然的决心与能力。 3. 思想的交融: 探讨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如何初步渗透进园林设计理念,尽管此时期的园林主要服务于政治,但对山水的模仿已悄然兴起。 第二部分:魏晋风骨与隋唐气象——文人园林的勃兴与盛世的辉煌(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与玄学清谈之风,催生了士大夫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园林审美开始从政治符号向个人情趣转移。 1. 士人精神的寄托: 深入分析“竹林七贤”式的隐逸情结。园林不再仅仅是帝王之物,文人开始在私家园林中寻求避世之所。对自然的观照,从宏大叙事转向对某一特定物象(如一株竹、一块怪石)的品鉴。 2. 唐代园林的集大成: 唐朝国力鼎盛,吸收了前代的精华,园林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本书将重点解析皇家园林(如大明宫含元殿前的水殿、曲江池)的壮丽与精致,以及私家园林的典范。 3. 园林诗话的兴起: 探讨唐代诗人对园林描摹的深入,如白居易对庐山草堂的记载,使得园林的空间体验,得以通过文学形式被记录和传播,增强了园林的“可读性”。 第三部分:宋代精致与文人审美的定型——写意山水的空间化(宋代)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黄金时代。市民经济的繁荣、理学的兴起以及文人阶层的壮大,促使园林艺术从“势”转向“意”,追求精微和写意。 1. 叠石艺术的巅峰: 详细考察了宋徽宗时期“艮岳”的营造及其影响。艮岳虽毁,但其对假山、奇石的极致追求,代表了宋代写实与写意结合的巅峰。 2. 造园理论的成熟: 阐述了宋代造园家们对手法、意境的系统总结。园林开始注重“借景”和“框景”的运用,将远山近水纳入有限的院落之中,实现“缩地成寸”。 3. 湖泊园林的典范: 以西湖为例,探讨如何将自然湖泊改造为兼具游览、审美、实用功能的公共园林,这体现了宋代城市园林发展的新方向。 第四部分:明清的集约与传承——南北流派的定型与融合(明清)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在继承宋代写意手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成熟且风格迥异的南北两大流派,并达到技艺的巅峰。 1. 北方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 重点分析北京“三山五园”的宏大规模、中轴对称的规制,以及“集天下名胜于一园”的雄心。清代帝王的修缮与增建,使皇家园林具备了百科全书式的面貌。 2. 江南私家园林的婉约与精巧: 聚焦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本书将详细解读江南园林的“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漏窗的虚实处理、花窗的意象表达、曲径通幽的空间序列,以及室内外的渗透融合。 3. 造园技艺的精细化: 探讨清代《园冶》等造园专著的问世,标志着造园技艺的标准化和理论化。建筑、水体、花木配置达到了空前的和谐统一,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结论:永恒的文化对话 《山河壮丽》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如何在历史的更迭中,始终保持其独特的生命力——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美学的永恒追问与艺术化的解答。通过对园林艺术的千年梳理,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深层结构与文化自信的传承脉络。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凝固的诗篇,体验它们穿越时空带来的宁静与启迪。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心水


  原名黄玉液,祖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出生于南越巴川省。

  一九七八年携眷海上逃亡,在怒海上赌命十三天,沦落荒岛十七日,才获救到印尼,翌年三月被澳洲收留,定居墨尔本至今。

  已出版两部长篇、四册微型小说集、两本诗集和两部散文集。共获台湾、北京及澳洲等地十四类文学奖,并获澳洲联邦总理、维州州长及华社团体颁发十六项服务奖,二〇〇五年获维州总督颁多元文化杰出贡献奖等。

  三首诗作英译入编澳洲中学教材、四篇微型小说入编日本三重大学文学系教材。作品被收入多部辞典、小说及诗作入编澳洲华文文学丛书。

  现任「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名誉秘书长、「国际潮人文学艺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风雅汉俳学社」名誉社长。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一位有福之人的家国民族情怀──序心水兄《福山福水故乡情》
何与怀 


 认识心水兄或读过他的长篇纪实小说《沉城惊梦》与《怒海惊魂》的人,都知道他以及他的家人早年曾经有过多么险恶可怕的人生经历。而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近日读了心水兄的散文集《福山福水故乡情》,深信此言不虚―文集洋溢着亲情友情乡情家国民族情,洋溢着一个有福之人心满意足的安乐之情。

  心水兄现在事业有成,特别在华文文坛上很有声望。他现为「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创会名誉秘书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国际潮人文学艺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风雅汉俳学社」名誉社长;他曾获侨联总会华文着述奖文艺创作三次首奖等十四类文学奖,并获澳洲联邦总理、维州州长及华社团体颁赠十六项服务奖,二○○五年获维州总督颁发多元文化杰出贡献奖。但对心水兄来说,这些还不足以充分表明他是有福之人。

  家有贤妻,当为有福之人的一个重要前提,这正是心水兄美好的家庭状况。请看集中的〈婉冰贤妻〉。他这篇写于二○一五年二月十四日情人节的文章,内中对妻子的描述,可谓赞美有加,而皆发自他的肺腑。心水兄的太太婉冰的确就是贤妻一个。她性格内向,温柔婉顺, 人生途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皆极成功,且又立志夫唱妇随,成为名正言顺的作家。儿女们为他们办庆祝金婚纪念酒会时,心水兄当着二百余位亲朋友好、政要、殷商、传媒及文友们面前, 诚心诚意向贤妻行三鞠躬大礼。他致词时,以贤妻婉冰为例,说:一位好女人,会影响夫家四代人。满足之情,溢于言表。而由此也可看出,心水兄亦是一等好丈夫。

  心水兄不但妻贤而且子孝。他精心培养子女,现皆已长大成人,事业极其成功,最主要的是满怀孝心。在〈孝行〉一文,他说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老朽深深感恩上苍厚待,家有孝子、其行可嘉,撰文感谢儿子外,也盼望老读者们告知后辈,要善待父母,毋忘养育深恩者,事业必定成功,人生自然幸福美满。同时、孝行非关金钱物质,重要的是拥有那颗纯真的孝心。

  这位有福之人极重友情,也很得到各路朋友的帮助。心水兄在本集中谈了一些他的「良师益友」(心水兄也把我列入其中,当然很不敢当),其中廖蕴山先生我也熟识。廖老为心水兄的大着《沉城惊梦》与《怒海惊魂》撰序,的确为两书增光不少。心水兄客厅挂着廖老以他们夫妇名字「玉液」与「锦鸿」嵌入、并亲自挥毫的对联:「玉杵捣长生液露;锦笺着传世鸿文」。心水兄说,每在客厅看到「着传世鸿文」时,总有汗颜无地之感,但承廖老鼓励,唯有撰作文稿时认真严肃对待,绝不敢有无病呻吟、无中生有、虚伪作假、胡乱吹嘘、欺骗读者、诽谤或标榜等文字浮现。

  关于心水兄的乡情家国民族情及其人生哲学,本书道出一些真谛,我以为很值得读者仔细琢磨。

  〈福山福水故乡情〉,与书名同题的这篇文章写出了作者置身祖籍地厦门同安区时浓浓的乡情。心水兄说,往昔对于双亲缠结心头的乡愁及落叶归根的思想,总不太理解。现在,在故乡土地上往来的日子里,骤然如盲者开眼看清了世界的色彩,剎那间明暸了父母生前的心结, 勐然惊讶于自己深埋脑海那份对故乡浓烈如火的感情。心水兄不由得这样表达了乡情的世代相传:

  传承了双亲生前的望乡情结,数次往返家乡后,不知不觉中,血管内自然流窜着的乡情,午夜梦回时往往顿涌;犹如先父母的嘱咐,有朝一日必要带儿孙们前去,让那块福山福水的乡土如诗似画的美丽印入子孙们心灵。

  血浓于水。乡情的扩展与昇华便是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怀。在集中〈国殇墓园祭烈士〉一文,心水兄写他和海内外华裔作家一行向抗日战争期间收复云南腾冲英勇殉国的三千余烈士致祭,充分体现这种情感。这座墓园是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当地人民大力支持下花鉅资为烈士们修建的。忠烈祠堂上正中,高悬国父孙中山先生遗像,两旁挂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国民党党旗,这令大家感到意外,而意外之后更增强了超乎党派之争的民族感情。心水兄写道:「我瞻仰着这些烈士们一个个简陋的冢穴,默默向英魂致以最祟高的敬礼,表达一位海外炎黄子孙对抗暴烈士的尊祟。」 

  本书读者可能注意到,心水兄原来的国家是越南,他在越南出生,长大。不过,这个国家曾经给他一家带来几乎灭顶之灾。这是一个战乱的国家。虽然一九五四年「奠边府之役」大捷把红毛兵赶走,抗法战争终于结束,但不幸越南又分隔南北,引爆长达二十一年之久的二十世纪着名的「越战」。关于他对这个国家的记忆与感情,心水兄在〈梦绕湄公河畔〉一文中写道,稚龄时期他在出生地越南湄公河畔巴川省度过,记忆缥缈如梦幻,那些童年应有的欢笑泪痕彷彿被倾倒的涂改液通通抹掉,残存的是震撼他幼小心灵的死生轮回,宛若烙印深深烧焦脑细胞,偶尔回想好像仍有淡淡的烟硝自久远的岁月里飘荡。他离开出生地巴川省后,湄公河的浊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滔滔涌动,流走了岁月。而到了一九七八年心水兄被逼携眷弃国抛乡,投奔怒海,至今更已近四十年了。他曾经一直不敢随着归乡人潮回去重温旧梦,因为一九八八年首部长篇小说《沉城惊梦》出版发行后,竟然接到坎培拉某领馆打来的越语恐吓电话,后来在新加坡参加文学会议,又受到越华作家代表团某文友暗中告诫切莫回越以免招惹麻烦。但多少年来,那块曾经养育他又让他在那里娶妻成家生儿育女的鱼米之乡常常令他午夜梦回。今年二月,心水兄终于和家人一起回越南看看了。本书收有六篇重返故园的回越散记系列感想。心水兄说,本来总数是八篇,最后两篇因涉及对时政的批评,恐难被故国当局接受,因而舍弃。尽管如此,这六篇回越散记多少表达了他万千思绪。

  这样,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而且对解读心水兄及其作品思想内容至关重要:心水兄是华人,祖籍地是中国厦门翔安区;但他在越南湄公河畔巴川省出生,越南曾经是他的国家;而现在,他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定居,从难民变成了澳洲公民。

  〈日久新乡犹吾乡〉有一个段落回顾他一家怎样被澳洲接纳。心水兄说,在印尼「丹容比娜」难民营,他和妻子带领着四个未成年子女,接受澳洲移民审查面谈时,那位严肃的移民官透过传译问他,为何要撰择去澳洲定居?心水兄有点紧张,但指着身旁儿女坚定地回答:是为了让他们到澳洲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做澳洲的好公民。传译转达了他的话后,移民官头也不抬地在公文上快速书写,然后站起来伸手与他相握,恭喜他一家被接纳前往澳洲了。心水兄剎那间手足无措,极难相信那么简单的一句回答,便过了关,终能如愿以偿。那晚,孩子们睡着时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意,心水兄自己甚至在梦中也开心地笑个不停。的确,一切的苦难都过去了。

  于是,心水兄这位华人,就像命中註定,相继两次成为两个不同于祖籍国更彼此绝然不同的国家的国民。

  他对选择澳洲定居,非常满意。他们一家顺利前往原来一无所知的这块广袤新天地重生之后,果然发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天堂,甚至书上所描写的「桃花源」,佛经上所讲的「净土」,竟然就是澳洲这块和平宁静的乐土。这里没有斗争,没有压迫,生命财产都有法律保障,人民丰衣足食,素质优良,和谐共处,博爱之心及于所有飞禽走兽。心水兄在许多文章上都说,良禽择木而栖,好木就是良禽的家。冒险投奔怒海就是为了寻求自由、民主的新生活, 与澳洲这片美丽的新天地接触后,立被深深吸引,他一家人早已视之为故乡了―居住所在能令身心安宁,生活平安美满,就是故乡;而且,子子孙孙也将在这里绵延下去,不但生于斯也将死于斯。

  正如苏轼《定风波》所云:「此心安处是吾乡。」我非常赞赏心水兄这种人生哲学,所达致的这种思想境界。一百几十年来,甚至直到现在,「华侨」这个词还是错误地广泛使用来统称居住世界各地的华人,好像他们只不过是暂时在那里「寄居」,完全无视他们甚至已经好几代是所在国的公民。有一首诗,堪称是「华侨文学」的经典之作:「有叶/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华侨。」此诗标题是「野生植物」,以这一意象象征浪迹天涯、无所依归的华人。但是,就整体来说,特别在今天,这个意象并不准确。现在世界各地华人生存状况,早就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而论之,今天是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更应该具有全球眼光,做一个「世界村里的世界人」,抱持世界主义,抱持普世价值,使自己当下的生活更具有可信度,更具有充实感。我们华人,热爱自己的祖国即祖籍国。祖籍国是一个血缘的、地理的、文化的概念, 而并非一个政治概念,对祖籍国的爱是一种血脉传承的永远无法更变的大爱。同时,我们既然已经成为所在国的公民,享受了这个国家赋予的福利、权利,那就要尽到公民的义务,热爱这个国家,要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在这部书许多篇章中,我们看到,心水兄正是这样一个人。他深存感恩之心。在他心中,一直不断地自问:「我们来到了极乐净土,这个新乡的人民及政府如此厚待我们,此恩此德,怎生回报呢?」他热爱澳洲之情时时自然流露,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有所行动。如本文前面提到,他不但在文学创作上多次获奖,并且由于服务社会贡献突出, 曾荣获澳洲联邦总理、维州州长及华社团体颁赠十六项服务奖,二○○五年获维州总督颁发多元文化杰出贡献奖。这是非常可贵的。

  最后,应该提到本书的〈天无绝人之路〉。这篇散文是应法鼓山墨尔本分会鞠立贤会长之邀前往该分会结文缘,分享人生点滴,是当天演讲的主要内容。此文叙述心水兄一家多次万幸逃过险境,特别是,一九七八年八月他一家投奔怒海,历经危险却大难不死。而根据联合国难民总署的统计,当年印支海上难民乘渔船逃亡的超过一百万人,实在到达东南亚各国难民营的约七十万,也就是说,估计有三十余万人即总数的三分之一葬身汪洋大海了。他们非常幸运, 属于那三分之二的成功到达者,包括后来心水兄的双亲与两位弟弟的家庭,都安全抵达马来西亚,如今二弟一家与儿孙们在瑞士生活,三弟一家则在德国北部安居。他们误打误闯,怒海余生,竟然都来到了人间天堂。文末,心水兄总结说: 

  天无绝人之路,那些走上绝路者,都是因为个人的业障。我们生而为人,是六道轮回的上三道,千万要扮演好自己这难得的肉身。时时存好心做好事,所谓行得正、坐得正, 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我们一旦面临绝境,诸天菩萨或神佛在冥冥中必然暗中施予援手,也就是天无绝人之路的本义也。

  这是心水兄个人感悟。的确,天无绝人之路,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此书显示一位有福之人的家国民族情怀及人生哲学,相信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二○一七年六月二十八日于澳洲雪梨。

  (序文作者简介:何与怀博士、现为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协会名誉会长、澳大利亚南溟出版基金会评审、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学术顾问、《澳洲新报•澳华新文苑》主编、《澳华文学网》 荣誉总编、《澳大利亚华人年鉴》编委、澳华文化博物馆筹委会召集人、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召集人、着作等身的学者与知名作家。)

自序

书册幽香满屋飘


  寒舍凌乱皆因书册颇多、别墅式平房有大客厅及两间双人睡房和两间单人房;十余年前幼子成婚离巢独立后,将多余的双人房保留,用作招待亲友留宿的客房及长女归宁时卧室,平时权当阅读书报的所在。两间小房改成书斋,一间上网另一间专为敲键创作。

 家中最多的就是书册、走廊两个书架外,除了客厅,余者都乱放着书本与杂志,同是作家的内子婉冰身兼主妇,经常抗议我这一丈之夫对书籍情有独钟?家居收拾好不久又恢复原样,书生身外物不多,可却少不了要拥有离不开的书籍,喜欢阅读也爱那阵阵满屋飘香的书册。

  编辑好《福山福水故乡情》这部散文集,是我文学作品出版成为实体书本的第十一部;却是第三册散文,首册是一九九五年由美国新大陆诗社发行的《我用写作驱魔》,第二本是二○一三年由台湾秀威资讯公司出版的《柳絮飞来片片红》,两本散文集前后相距长达十八年。所幸此次只隔了四年又再有散文集发行,感觉上是很开心哟!

  因为除了创作散文外,那十八年漫长岁月中,我相继出版了几本微型小说与诗集、更重新修订《沉城惊梦》与《怒海惊魂》,这两部当年荣获华文着述奖首奖的长篇小说,都交由秀威资讯公司再版。

  海外中文书籍市场低迷,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新生代多融入主流社会,也即已洋化了,能讲华语或中国方言的新生代已算父母教导有方,会读写方块字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别说是售卖、纵然赠阅也难有新生代的读者了。

  仍然执着结集出版书册,是不忍历年创作的文字完全烟灭,将之重新整理发行,非但无利可图,甚且是收不回印刷成本呢。拙书全靠社团众热心弘扬中华文化的侨领们、亲朋友好们的支持,拙作始得以面世。在此容老朽向诸位购买拙着者,致以衷心的谢意! 

  此书收录了七十篇作品,不再按照前两册的分类编排,改以题目的字数多寡为次序,两个字打题的排最前、至到八个字长题目的押后。订下次序并无优劣好坏的分别,每篇文章对于作者都会有敝帚自珍的感情,编辑过程在尚未结集的篇章中取舍,颇为难决。

  此书中收有两辑游记,一为云南采风的十篇观光文字,因为多达十篇故押放最后;另一辑六篇是今年二月重返故园的回越散记系列感想。本来总数是八篇,最后两篇因涉及对时政的批评,恐难被故国当局接受,因而舍弃。

  其余篇章皆是生活上有感而发的组合,过日子中好与坏的印象及回忆,散文作品无论字数长短,贵在情真意切,无病呻吟或滥情做作皆不可取。收录此书的全部文字虽非精鍊上乘, 却通顺易懂,散文能被读者们接受首要是读来通顺,老朽极少沿用生冷而深奥文字或难懂的词语、更没有引经据典,祈望拙文能被普罗大众都读懂。

  全书收录七十篇粗浅文字,加上两篇序文总共是七十二篇;是参考前书《柳絮飞来片片红》的编辑方针而成。唯一有别的是如上述,不再分类而已。

  感恩内子婉冰无怨无悔的照顾我的生活起居,让我安心每日在书房独对电脑敲键成章,更为拙文充当首位读者点出错漏,算是一字之师呢。另位老师是远在台湾的静霓女史,近年来经常花费时间为拙文修正错字,让拙作减少出丑,谢谢。

  最后、衷心感恩亦师亦友的何与怀博士,百忙中为拙书撰序;有这位着名学者作家暨《澳洲新报•澳华新文苑版》大编辑的序文,拙书必更受读者青睐是所必然。是为序。

二○一七年五月十四日 母亲节 于墨尔本无相斋。

图书试读

【婚礼】
 
世间的婚礼无论隆重或简单和採取何种形式,基本上与日后婚姻生活是否幸福、能否白头偕老,是完全扯不上关系。
 
当代最为轰动的世纪式大婚礼,自然非英国查理斯王子与戴安娜莫属;但郄演变成悲剧收场,足证营造两性婚姻美满与否,和婚礼的大小繁简无关。
 
想起我二弟玉湖当年的婚礼,恰好是另类证明;流走了岁月,记忆郄常在脑内回旋,彷彿不肯就此罢休似的,非要把它掀出来见见光不可。
 
六十年代越南兵燹连绵,几百万生活在那儿的华裔,命运早已和鱼米之乡的印支半岛荣辱与共;因为被迫成了「越籍」公民,中青年男丁自要被强拉去「当炮灰」,参与一场由美国导演的荒谬战争。
 
不甘于为异国充当战争工具的华人子弟,能偷渡到台港的都想方设法出走。无条件的只剩两条路:一是乖乖就范入伍,成为共和国军人到前线与越共决生死,或花钱变成影子兵,在后方从事较安全的任务;二是躲藏起来逃役。
 
体质瘦弱的二弟、多次偷渡不成,唯有选择了逃役这条路,在店内负责培烘咖啡豆的专业工作。与父母同住,由木匠精心设计了可躲藏的机关;午夜狗吠、担惊的双亲必赶紧起身唤醒梦中的老二,促他在睡眼惺忪中匆匆躲进密室,避过入屋搜捕壮丁的军警。
 
白天只能待在屋后的工场,指挥几个工人操作培烘咖啡的机器,天天与火炉为伍,过着不见天日的囚徒式非人生活。自然无法外出,又何来女朋友交往呢?那份苦闷悲观心情,像落单旅人走在沙漠寒夜中、前方只是漫漫无尽的黑暗。
 
当时我婚后逃到了中部山明水秀的芽庄市、在一所小学内任教。一九六七年中,母亲老远乘了十多个小时的大巴士来探我,陪行的是年轻的陈秋丽小姐;原来是妈妈同乡姐妹的大女儿,已介绍给二弟认识。双方都有好感,一拍即合,妈妈高兴之余特远道带来给我这个未来大伯见见面。没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居然会发生在弟弟身上?生逢乱世,一切身不由己,夫复何言呢?
 
家庭经营的咖啡生意蒸蒸日上,我年底回到当时南越首都华埠堤岸ChoLon,协助父亲业务;始知悉二弟的婚礼已订于翌岁农历戊申年大年初二日、在亚东酒楼举行。当时二弟花钱买了一张别人的低龄报生纸,冒充十七岁,作为婚礼时可前往酒楼途中之用。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福山福水故鄉情」,它就像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第一次讀的時候,可能只是覺得文字樸實,情節簡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書裡的畫面和情感,卻會在你的腦海裡慢慢發酵,越來越深刻。書中描寫的故鄉,不是那種華麗的,而是充滿了歲月痕跡的。有著斑駁的牆壁,有著磨損的石板路,有著充滿故事的老樹。這些細節,都透露出一種歷史的沉澱感,一種時光的厚重感。書裡的人物,他們也並非完美,但他們身上卻有一種,對生活堅韌的態度,一種,對故鄉深深的眷戀。我記得書裡的一個角色,他為了守護故鄉的傳統,付出了很多努力。他的堅持,讓我看到了,一種非常可貴的精神。這本書,它讓我明白,所謂的「福山福水」,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優越,更是心靈上的富足。當你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擁有一份對家鄉的熱愛,那麼,你所身處的地方,都會變成你的「福山福水」。這本書,它喚醒了我內心深處的,對這份「福山福水」的追求,讓我開始更加珍惜,我所擁有的。

评分

我一直以為,所謂的「鄉愁」就是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過去的懷念。但是,讀了這本「福山福水故鄉情」之後,我的想法被徹底顛覆了。這本書,它並沒有刻意去渲染離愁別緒,反而是在平淡的敘述中,營造出一種溫馨而充滿生命力的氛圍。書裡的人物,他們有著自己的生活軌跡,有著自己的故事,但無論身在何處,他們心中總有一個關於故鄉的角落,那個角落充滿了陽光,充滿了溫暖,充滿了無數美好的回憶。我記得書中有一段,描寫主角回到故鄉,在小時候經常玩耍的溪邊,看著水中的魚兒游來游去,聽著鳥兒在枝頭鳴叫,那一刻,他彷彿回到了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這種感覺,我太能體會了。我也曾經為了學業或工作,離開家鄉,在外漂泊,每當遇到困難,或是感到疲憊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家鄉的種種,那種溫暖的感覺,總能讓我重新振作起來。這本書,它讓我明白了,鄉愁不僅僅是一種懷念,更是一種力量的源泉,一種能夠治癒心靈的良藥。它讓我感受到,即使離家再遠,故鄉也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最溫柔的港灣。

评分

當我拿到這本「福山福水故鄉情」的時候,我還在為工作上的煩惱而焦頭爛額。每天加班,回家就像是行屍走肉,對生活好像失去了所有熱情。那天晚上,我無意中翻開了它,隨手一翻,卻被書裡描寫的景象給深深吸引住了。書裡描述的故鄉,不是那種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而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山村,有著清澈的溪流,有著翠綠的山林,還有著依山傍水的寧靜小鎮。我彷彿聞到了空氣中瀰漫的淡淡的草木清香,聽到了潺潺的流水聲,感覺整個人都被淨化了。書裡的人物,他們的生活雖然樸實,卻有著一種難得的從容和安逸。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一種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這讓我在疲憊不堪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絲喘息的空間。我開始幻想,如果我也能擁有這樣一個地方,一個能夠讓我卸下所有疲憊,回歸純粹的故鄉,那該有多好。這本書,它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另一個世界,一個與我現實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充滿溫情和詩意的世界。它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什麼樣的「故鄉」才是我心靈深處真正的渴望。

评分

很少有一本書,能讓我在讀完之後,感到如此的寧靜與滿足。這本「福山福水故鄉情」,它就像是一劑心靈的良藥,撫平了我內心所有的躁動與不安。書裡描寫的故鄉,是一個充滿了詩意的存在。那裡的風景,不是那種讓人驚豔的壯麗,而是那種能夠讓人心生嚮往的寧靜。有著潺潺的流水,有著悠悠的白雲,有著樸實的民居。我彷彿能夠看到,一幅幅畫面在我的腦海裡流淌,那些畫面,都帶著一種溫柔的色調。書裡的人物,他們的故事,並沒有太多波瀾,但卻充滿了溫情。他們之間的互動,那種真誠的關懷,那種默默的守候,都讓我深深地感動。這本書,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故鄉」,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寄託。它是一個讓你能夠卸下所有偽裝,做回真實自己的地方。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被一種溫暖的力量所包圍,彷彿整個世界都變得柔和了起來。它讓我重新認識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什麼是內心的平和。

评分

拿到「福山福水故鄉情」這本書,是因為一位長輩的推薦。長輩說,這本書能讓人找回一些遺失的東西。我當時並沒有太在意,但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才明白,長輩說的「遺失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書裡描寫的故鄉,不是那種繁華都市裡的摩天大樓,也不是那種充滿商業氣息的景點。它是一個安靜的小鎮,有著古老的建築,有著潺潺的溪流,有著悠閒的生活節奏。我彷彿能看到,那些在門口閒聊的長輩,那些在田間辛勤勞作的農夫,那些在巷口嬉鬧的孩童。書裡的情感,非常細膩,卻又非常真實。它描寫的是那種,融入在日常點滴中的親情、友情、鄉情。沒有刻意的煽情,卻能讓人在不經意間,淚流滿面。我想到,在外求學的我,雖然物質條件優越,但總感覺心裡空落落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了,那種空落落,是因為我失去了,那份最根源的情感連結。它讓我開始反思,我的「故鄉」究竟是什麼,它對我的意義又在哪裡。這本書,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內心深處的渴望,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真正追求的生活。

评分

那時候,我還在念大學,家裡的信箱總是塞滿了各種廣告傳單,但有一份,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它用了很溫暖的字體,印著「福山福水故鄉情」。我至今還記得,那封面是一幅淡淡的山水畫,有遠山,有流水,還有幾株樸實的樹,整個意境就非常舒服,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外婆家看到的風景。那時候,我對「故鄉」這個詞,總是有種莫名的嚮往,大概是因為求學在外,總是會特別思念家鄉的種種。拿到這本書,我並沒有馬上翻開,而是把它放在書桌最顯眼的位置,每天看著它,想像著裡面的故事,感覺像是提前在心裡築起了一個故鄉的模樣。後來,某個颱風夜,外面的風雨很大,我一個人待在宿舍,突然覺得有點孤單,才想起這本書。我小心翼翼地翻開,那種淡淡的油墨香,混合著紙張的氣息,瞬間就把我拉進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我還記得,書裡描寫的故鄉,不是那種光鮮亮麗的大都市,而是有著樸實人情味的小鎮,有著古老的建築,有著彎彎曲曲的小巷,還有著一口口冒著熱氣的灶火。那種感覺,就像是回到最熟悉的童年,一種被溫柔擁抱的感覺。我一口氣讀了好幾個小時,完全沉浸在那個美好的世界裡,忘記了窗外的風雨,也忘卻了離家的煩惱。那時候,我才深刻體會到,原來故鄉不只是一個地理上的名詞,它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一種靈魂的歸屬。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情感的避風港,在我迷失和孤單的時候,總能給我力量和溫暖。

评分

這本書,它有一個很吸引人的標題,「福山福水故鄉情」,光聽名字,就覺得充滿了詩意和溫暖。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經歷一段人生中的低谷期,感覺一切都失去了色彩。我無意中翻開了這本書,就被裡面描寫的故鄉深深吸引了。書裡面的故鄉,是一個被青山環繞,綠水依傍的小鎮。那裡的風景,不是那種名勝古蹟的壯麗,而是充滿了生活氣息的樸實美。有著古老的石板路,有著炊煙裊裊的農家,還有著淳樸善良的居民。我彷彿能夠聽到,那裡清晨的鳥鳴,傍晚的犬吠,還有孩子們的嬉鬧聲。書裡的人物,他們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卻充滿了樂趣。他們對待生活,有一種豁達的態度,一種對大自然的敬畏。我記得其中一個章節,描寫一位老農夫,每天都會在田邊種下一棵小樹,然後細心地照顧它,直到它長成大樹。這種默默的付出,這種對生命的尊重,讓我深受感動。這本書,它讓我意識到,原來幸福,並不一定在於物質的富足,而是在於內心的平和與滿足。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去發現那些被我忽略的,卻又真實存在的幸福。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找回初心,喚醒心中溫情的書。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但卻有著一種細水長流的力量,緩緩地滲透進你的心靈。書裡描寫的故鄉,是一個讓我彷彿置身其中的地方。我彷彿能聞到,那裡泥土的芬芳,聽到,那裡鳥兒的歌唱,感受到,那裡陽光的溫暖。它不是一個虛幻的想像,而是充滿了煙火氣的生活,是那些最平凡、最真實的畫面。書中的人物,每一個都那麼生動,那麼鮮活。他們有著各自的性格,各自的故事,但他們身上都散發出一種純樸善良的光芒。我尤其喜歡書裡描寫的,那些鄰里之間,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的情景。在如今這個越來越冷漠的社會,這種溫情,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它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在外婆家度過的那些快樂時光,那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要近得多。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所追求的「成功」,也許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還保有那份最初的純真,那份對生活,對家人的愛。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倍感親切的書,彷彿是從我自己的記憶深處挖掘出來的。雖然我並非書中描寫的那個地方出生,但我卻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那份濃濃的鄉愁,那份對故鄉深沉的愛。書裡描寫的故鄉,並非某個具體的地理位置,而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一種關於「根」的歸屬。它有著古老的傳說,有著淳樸的民風,有著充滿人情味的生活。我記得書裡有一段,描寫小孩子們在夏天的傍晚,在樹下乘涼,聽著大人的故事。那一幕,我太熟悉了,那是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如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多曾經的美好,都漸漸被遺忘。這本書,它就像是一座橋樑,連接了過去與現在,連接了現實與夢想。它讓我明白,無論我們走到哪裡,故鄉永遠是我們心靈深處最溫暖的港灣。它給予我們力量,給予我們勇氣,讓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不至於迷失方向。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默默地陪伴著我,給我溫暖,給我力量。

评分

這本書,它就像是一杯溫潤的普洱茶,需要慢慢地品,才能咂摸出裡面的韻味。第一次翻開,我其實有點小小的驚訝,因為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滿鄉愁的傷感讀物,但讀了幾頁之後,我發現自己錯了。它並沒有那種過於矯揉造作的悲情,反而是一種淡淡的、卻又深刻的情感滲透進來。書裡的人物,每一個都像是從我身邊走出來的,他們有著自己的煩惱,自己的喜悅,自己的堅持,也有著自己的無奈。我記得其中一個情節,描寫一位老奶奶,在寒冷的冬夜,默默地為在外求學的孫子縫補衣裳,那種無私的愛,那種默默的付出,讓我忍不住紅了眼眶。我想到我的奶奶,她也總是這樣,即使我不說,她也會把我的衣服準備得妥妥當當。這本書,它讓我想起很多我曾經忽略的細節,那些藏在日常瑣碎裡,卻又最能觸動人心的情感。而且,書裡的語言,並沒有特別華麗的辭藻,但卻有著一種樸實的力量,每一句話都像是經過千錘百煉,敲打在我的心上。它讓我想起,原來,最動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裡。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洗禮,那些曾經讓我耿耿於懷的煩惱,似乎都變得微不足道了。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去珍惜身邊的人,去感受那些被我忽略的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