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中文增訂本)

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中文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Stephen Teo
圖書標籤:
  • 香港電影
  • 電影研究
  • 文化研究
  • 影評
  • 香港文化
  • 電影史
  • 增訂本
  • 中文書籍
  • 視覺文化
  • 媒體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不是香港電影史,是香港電影百年曆史的成長誌。

  早期仰賴南來影人撐起工業,在「過客」與「統戰」心態的拉扯中,香港電影長齣瞭最早期的北望神州的模樣;海外市場的開拓,娛樂至上的精神種下瞭歌舞昇平的基因;新浪潮的湧現,我城的意誌紮根。

  張建德於1997年齣版的香港電影英文專著,20年後纔迎來中文譯版,作者特彆新增篇章,詳述「後九七」香港電影。書中爬梳香港電影獨特的類型(武俠、動作、鬼怪、梟雄等),分析重點電影人的特質(李翰祥、鬍金銓、李小龍、成龍、唐書璿、徐剋、許鞍華、杜琪峯等),呈現齣電影人、作品、城市三者交織的非一般香港電影景觀。

  推廣重點
  1. 爬梳曆史,詳述香港電影從南來影人的「中華觀」到「本地化」的過程;
  2. 著重類型分析,突齣香港電影百年發展所形成的不同類型作品,及其興衰的過程;
  3. 強調作者論,仔細分析重要的香港電影作者特色及其影響。

名人推薦

  張建德此書的英文版寫於他和我共事於香港國際電影節的1990年代中期,詳細論述瞭香港電影的源流、類型發展和作者風格,涵蓋瞭從早期到迴歸前夕的香港電影,有宏觀也有微觀,實屬難得之作。二十年後的今天,讀來仍甚有參考價值。今次齣中文版有新加的章節,而譯筆信達,更添本書價值。──羅卡(資深香港電影研究者)

  張建德的《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是英語世界第一部完整的香港電影史,在香港迴歸的1997年推齣,一直是關注亞洲電影的業界讀者和大學課堂的必讀書之一。張建德以其長期任職香港國際電影節的豐富經驗,對香港的電影類型(尤其是武俠片/功夫片)和電影作者/明星(如鬍金銓、李小龍、成龍)的成長提齣獨到的見解。中文版新增補的一章概述瞭香港電影「終結」之後的新發展,增強瞭本書作為電影史的質量。這是一部可讀性很強的學術專著。──張英進(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文學係係主任、比較文學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建德(Stephen Teo)


  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副教授,主要著作包括《王傢衛》(2005)、《鬍金銓與〈俠女〉》(2007)、《中國武術電影:武俠傳統》(2009)、《亞洲電影的經驗》(2013),以及《東方西部片》(2016)。

譯者簡介

蘇濤


  電影學博士,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華語電影曆史及批評,著有《浮城北望:重繪戰後香港電影》(2014),另譯有《民國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2011)。

圖書目錄

繁體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部分 「南來影人」與本土影人
第一章 上海遺風:早期香港電影
第二章 重演上海:香港電影中的歌女
第三章 早期粵語片
第四章 父與子
第五章 浪漫與犬儒的國語片

第二部分 武俠 / 功夫片
第六章 鬍金銓之道
第七章 刀劍與拳腳
第八章 李小龍:自戀的小龍
第九章 成龍:另一條功夫之龍

第三部分 拓荒者
第十章 「新浪潮」
第十一章 「新浪潮」動作片作者
第十二章 第二波「新浪潮」

第四部分 邊緣人
第十三章 崇敬與恐懼:香港的「中國癥候」
第十四章 鬼魂、殭屍、妖魔及其他混雜類型
第十五章 壞顧客與梟雄片
第十六章 後現代主義與香港電影的終結
第十七章 「後九七」時代的香港電影

譯後記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上海遺風: 早期香港電影
開端
 
香港電影的發展與中國內地電影的發展息息相關,不可分離。香港是中國電影的誕生地之一。香港在1909 年製作瞭長度為兩本的最早的喜劇片:《瓦盆伸冤》及《偷燒鴨》 ,二者均改編自中國戲麯的麯目,導演梁少坡是文明戲的演員及導演,他初涉電影,卻醉心於此。而他的製片人則是在上海建立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美國人本傑明.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他在香港開始影片製作的同時,還關注著中國內地的市場,因此開啓瞭香港與上海之間這兩座城市初興的電影工業之間的關聯。
 
1913 年,文明戲導演黎民偉製作瞭改編自粵劇的《莊子試妻》(黎本人扮演莊妻的角色,因為當時女演員登颱仍是一個禁忌)。黎民偉曾與梁少坡創立瞭清平樂劇社。1923 年,黎民偉與梁少坡、二兄黎北海,以及堂兄黎海山一道在香港成立瞭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民新」),為香港最早的電影工業奠定瞭基礎。然而,由於租用地皮的申請遭到港英政府的拒絕,「民新」於1924 年遷往廣州。他們製作的故事長片《胭脂》曾於1925 年在香港新世界戲院上映。這一年,省港大罷工席捲香港和廣州,給「民新」造成嚴重影響(所有影片拍攝活動,包括影片的製作和發行都一度陷入停頓),「民新」不得不於1926 年再次遷址—這一次是遷往上海,並於1930 年加入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華」)。
 
黎民偉對紀錄片的創作和拍攝懷有巨大的熱情,他今日仍以拍攝瞭孫中山的文獻紀錄片而為人所熟知。孫中山是國民黨的創始人,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瞭清朝統治,引領中國進入共和時代。在20 世紀20 年代,孫中山仍在領導革命:他的目標是以「天下為公」的宗旨統一中國。在孫中山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黎民偉追隨在其左右,並且在1926—1928 年間拍攝瞭這位政治傢通過「北伐」—使中國北方擺脫軍閥統治並在國民黨的領導下實現統一—來鞏固革命的最後的努力。然而不久,孫中山溘然長逝,將這一未盡的遺願留給瞭他的繼任者蔣介石,由其領導「北伐」大業。

用戶評價

评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中文增訂本)》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裏瞬間閃過無數經典的港片畫麵。從早期的邵氏武俠片,到八九十年代的警匪片、喜劇片,再到韆禧年後商業大片的崛起,港片幾乎伴隨瞭我成長的大部分時光。我喜歡那些充滿市井氣息的對白,喜歡那些鮮活立體的角色,更喜歡它們背後所蘊含的那種屬於香港獨有的草根精神和拼搏意誌。然而,作為一名普通的觀影者,我對電影的瞭解更多是停留在錶麵的欣賞。書名中的“額外的維度”,讓我感覺這本或許能帶我深入瞭解港片不為人知的一麵,或許是它在技術上的革新,或許是它在藝術上的探索,又或許是它在社會文化層麵的影響。我非常好奇,它會如何展現這些“額外的維度”,是透過鮮活的案例分析,還是通過對電影人創作心路的描摹?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全新的觀影體驗,讓我不再隻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能更主動地去理解、去分析、去欣賞我所熱愛的香港電影。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中文增訂本)》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港片的模糊感受。我從小接觸港片,見證瞭它的輝煌時期,也目睹瞭它近年來的一些起伏。在我看來,港片不隻是娛樂産品,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反映著社會的變遷,也塑造瞭一代人的價值觀。比如《無間道》係列,那種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深刻的宿命感,至今仍讓我迴味無窮;還有《甜蜜蜜》,張曼玉和黎明的愛情故事,伴隨著那個時代的都市脈搏,溫情又帶點淡淡的憂傷。但這些感受往往是零散的,缺乏係統性的梳理。這本書的“額外的維度”這個概念,正是我渴望去探索的。它暗示著,在那些我們熟悉的影像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解讀空間。是關於電影的創作手法?是關於香港特殊的社會曆史背景?還是關於電影人自身的經曆與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不同於以往觀影經驗的新視角,幫助我理解港片為何能産生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以及在光影之外,那些被隱藏或被忽視的價值。

评分

《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中文增訂本)》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香港電影的無限遐想。對我而言,港片早已不是簡單的票房數字或明星效應,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香港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種種情感與掙紮。我記得《英雄本色》裏小馬哥的瀟灑不羈,那種兄弟情義至今仍被奉為經典;《喜劇之王》裏周星馳的辛酸與堅持,則讓我看到瞭小人物的尊嚴;而《花樣年華》裏的曖昧與疏離,更是將東方女性的含蓄美展現得淋灕盡緻。但這些感觸,往往停留在情感層麵,我總覺得,港片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背後一定有更深刻的原因。這本書的“額外的維度”讓我充滿瞭期待,它或許能揭示那些隱藏在鏡頭背後的故事,比如電影製作的幕後花絮,或是創作者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抉擇與思考。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更深入地理解港片為何能跨越地域與文化的界限,觸動無數觀眾的心弦,並進一步認識香港電影藝術的獨特魅力。

评分

《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中文增訂本)》這個書名,就像一把鑰匙,讓我對香港電影的理解充滿瞭更多可能性。我一直認為,香港電影不隻是一個地方的電影,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個文化符號,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尤其喜歡那些充滿瞭黑色幽默和人文關懷的港片,比如《PTU》裏那種寫實又略帶詩意的警探生活,或者《歲月神偷》裏對那個年代香港小市民生活的細緻描繪,都讓我感同身受。但往往在觀影後,我總會覺得意猶未盡,總想知道電影背後的更多故事。這本書的“額外的維度”恰好戳中瞭我的好奇心。它可能是在講述電影創作的艱辛,也可能是探討電影與社會變遷的關係,亦或是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電影人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香港電影的價值,不僅僅是它們的娛樂性,更是它們所承載的文化深度和曆史意義。我迫切地想通過這本書,為我對港片的喜愛,增添更厚實、更具洞察力的理解。

评分

《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中文增訂本)》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我一直很喜歡港片,從小時候看到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到後來沉迷於王傢衛那種迷離的光影敘事,再到近些年對徐剋、陳可辛等導演的商業大片津津樂道,港片在我心中占據瞭一個非常特彆的位置。但老實說,我對港片背後的文化、曆史以及電影製作的深度理解,其實是相當有限的。大部分時候,我都是作為一個純粹的觀眾,享受著銀幕上的光影魅力。這次看到有增訂本,而且是中文的,實在太吸引人瞭。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部電影,甚至一個類型的電影,不能僅僅停留在觀影層麵,而是需要知道它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它為什麼會成為那個樣子。這本書似乎就是我尋覓已久的答案。特彆是“額外的維度”這個詞,讓我聯想到港片那些我可能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層麵,比如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背景,演員們在鏡頭前的真實情感,或是導演們在創作過程中所麵臨的種種挑戰與突破。我非常期待通過這本書,能更深入地認識我心愛的港片,讓觀影的體驗從“看電影”升級到“讀電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