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中文增订本)

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中文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tephen Teo
图书标签:
  • 香港电影
  • 电影研究
  • 文化研究
  • 影评
  • 香港文化
  • 电影史
  • 增订本
  • 中文书籍
  • 视觉文化
  • 媒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不是香港电影史,是香港电影百年历史的成长志。

  早期仰赖南来影人撑起工业,在「过客」与「统战」心态的拉扯中,香港电影长出了最早期的北望神州的模样;海外市场的开拓,娱乐至上的精神种下了歌舞昇平的基因;新浪潮的涌现,我城的意志扎根。

  张建德于1997年出版的香港电影英文专着,20年后才迎来中文译版,作者特别新增篇章,详述「后九七」香港电影。书中爬梳香港电影独特的类型(武侠、动作、鬼怪、枭雄等),分析重点电影人的特质(李翰祥、胡金铨、李小龙、成龙、唐书璇、徐克、许鞍华、杜琪峯等),呈现出电影人、作品、城市三者交织的非一般香港电影景观。

  推广重点
  1. 爬梳历史,详述香港电影从南来影人的「中华观」到「本地化」的过程;
  2. 着重类型分析,突出香港电影百年发展所形成的不同类型作品,及其兴衰的过程;
  3. 强调作者论,仔细分析重要的香港电影作者特色及其影响。

名人推荐

  张建德此书的英文版写于他和我共事于香港国际电影节的1990年代中期,详细论述了香港电影的源流、类型发展和作者风格,涵盖了从早期到回归前夕的香港电影,有宏观也有微观,实属难得之作。二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甚有参考价值。今次出中文版有新加的章节,而译笔信达,更添本书价值。──罗卡(资深香港电影研究者)

  张建德的《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是英语世界第一部完整的香港电影史,在香港回归的1997年推出,一直是关注亚洲电影的业界读者和大学课堂的必读书之一。张建德以其长期任职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丰富经验,对香港的电影类型(尤其是武侠片/功夫片)和电影作者/明星(如胡金铨、李小龙、成龙)的成长提出独到的见解。中文版新增补的一章概述了香港电影「终结」之后的新发展,增强了本书作为电影史的质量。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学术专着。──张英进(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文学系系主任、比较文学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建德(Stephen Teo)


  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着作包括《王家卫》(2005)、《胡金铨与〈侠女〉》(2007)、《中国武术电影:武侠传统》(2009)、《亚洲电影的经验》(2013),以及《东方西部片》(2016)。

译者简介

苏涛


  电影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华语电影历史及批评,着有《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2014),另译有《民国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2011)。

图书目录

繁体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部分 「南来影人」与本土影人
第一章 上海遗风:早期香港电影
第二章 重演上海:香港电影中的歌女
第三章 早期粤语片
第四章 父与子
第五章 浪漫与犬儒的国语片

第二部分 武侠 / 功夫片
第六章 胡金铨之道
第七章 刀剑与拳脚
第八章 李小龙:自恋的小龙
第九章 成龙:另一条功夫之龙

第三部分 拓荒者
第十章 「新浪潮」
第十一章 「新浪潮」动作片作者
第十二章 第二波「新浪潮」

第四部分 边缘人
第十三章 崇敬与恐惧:香港的「中国症候」
第十四章 鬼魂、殭尸、妖魔及其他混杂类型
第十五章 坏顾客与枭雄片
第十六章 后现代主义与香港电影的终结
第十七章 「后九七」时代的香港电影

译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上海遗风: 早期香港电影
开端
 
香港电影的发展与中国内地电影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可分离。香港是中国电影的诞生地之一。香港在1909 年制作了长度为两本的最早的喜剧片:《瓦盆伸冤》及《偷烧鸭》 ,二者均改编自中国戏曲的曲目,导演梁少坡是文明戏的演员及导演,他初涉电影,却醉心于此。而他的制片人则是在上海建立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他在香港开始影片制作的同时,还关注着中国内地的市场,因此开启了香港与上海之间这两座城市初兴的电影工业之间的关联。
 
1913 年,文明戏导演黎民伟制作了改编自粤剧的《庄子试妻》(黎本人扮演庄妻的角色,因为当时女演员登台仍是一个禁忌)。黎民伟曾与梁少坡创立了清平乐剧社。1923 年,黎民伟与梁少坡、二兄黎北海,以及堂兄黎海山一道在香港成立了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新」),为香港最早的电影工业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租用地皮的申请遭到港英政府的拒绝,「民新」于1924 年迁往广州。他们制作的故事长片《胭脂》曾于1925 年在香港新世界戏院上映。这一年,省港大罢工席卷香港和广州,给「民新」造成严重影响(所有影片拍摄活动,包括影片的制作和发行都一度陷入停顿),「民新」不得不于1926 年再次迁址—这一次是迁往上海,并于1930 年加入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华」)。
 
黎民伟对纪录片的创作和拍摄怀有巨大的热情,他今日仍以拍摄了孙中山的文献纪录片而为人所熟知。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引领中国进入共和时代。在20 世纪20 年代,孙中山仍在领导革命:他的目标是以「天下为公」的宗旨统一中国。在孙中山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黎民伟追随在其左右,并且在1926—1928 年间拍摄了这位政治家通过「北伐」—使中国北方摆脱军阀统治并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实现统一—来巩固革命的最后的努力。然而不久,孙中山溘然长逝,将这一未尽的遗愿留给了他的继任者蒋介石,由其领导「北伐」大业。

用户评价

评分

《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中文增订本)》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让我对香港电影的理解充满了更多可能性。我一直认为,香港电影不只是一个地方的电影,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文化符号,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了黑色幽默和人文关怀的港片,比如《PTU》里那种写实又略带诗意的警探生活,或者《岁月神偷》里对那个年代香港小市民生活的细致描绘,都让我感同身受。但往往在观影后,我总会觉得意犹未尽,总想知道电影背后的更多故事。这本书的“额外的维度”恰好戳中了我的好奇心。它可能是在讲述电影创作的艰辛,也可能是探讨电影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亦或是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电影人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香港电影的价值,不仅仅是它们的娱乐性,更是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深度和历史意义。我迫切地想通过这本书,为我对港片的喜爱,增添更厚实、更具洞察力的理解。

评分

《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中文增订本)》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香港电影的无限遐想。对我而言,港片早已不是简单的票房数字或明星效应,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种种情感与挣扎。我记得《英雄本色》里小马哥的潇洒不羁,那种兄弟情义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喜剧之王》里周星驰的辛酸与坚持,则让我看到了小人物的尊严;而《花样年华》里的暧昧与疏离,更是将东方女性的含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这些感触,往往停留在情感层面,我总觉得,港片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背后一定有更深刻的原因。这本书的“额外的维度”让我充满了期待,它或许能揭示那些隐藏在镜头背后的故事,比如电影制作的幕后花絮,或是创作者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抉择与思考。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入地理解港片为何能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触动无数观众的心弦,并进一步认识香港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中文增订本)》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港片的模糊感受。我从小接触港片,见证了它的辉煌时期,也目睹了它近年来的一些起伏。在我看来,港片不只是娱乐产品,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也塑造了一代人的价值观。比如《无间道》系列,那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宿命感,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还有《甜蜜蜜》,张曼玉和黎明的爱情故事,伴随着那个时代的都市脉搏,温情又带点淡淡的忧伤。但这些感受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这本书的“额外的维度”这个概念,正是我渴望去探索的。它暗示着,在那些我们熟悉的影像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解读空间。是关于电影的创作手法?是关于香港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还是关于电影人自身的经历与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以往观影经验的新视角,帮助我理解港片为何能产生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在光影之外,那些被隐藏或被忽视的价值。

评分

《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中文增订本)》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充满好奇。我一直很喜欢港片,从小时候看到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到后来沉迷于王家卫那种迷离的光影叙事,再到近些年对徐克、陈可辛等导演的商业大片津津乐道,港片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但老实说,我对港片背后的文化、历史以及电影制作的深度理解,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大部分时候,我都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观众,享受着银幕上的光影魅力。这次看到有增订本,而且是中文的,实在太吸引人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部电影,甚至一个类型的电影,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影层面,而是需要知道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它为什么会成为那个样子。这本书似乎就是我寻觅已久的答案。特别是“额外的维度”这个词,让我联想到港片那些我可能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层面,比如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演员们在镜头前的真实情感,或是导演们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突破。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入地认识我心爱的港片,让观影的体验从“看电影”升级到“读电影”。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中文增订本)》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无数经典的港片画面。从早期的邵氏武侠片,到八九十年代的警匪片、喜剧片,再到千禧年后商业大片的崛起,港片几乎伴随了我成长的大部分时光。我喜欢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对白,喜欢那些鲜活立体的角色,更喜欢它们背后所蕴含的那种属于香港独有的草根精神和拼搏意志。然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观影者,我对电影的了解更多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书名中的“额外的维度”,让我感觉这本或许能带我深入了解港片不为人知的一面,或许是它在技术上的革新,或许是它在艺术上的探索,又或许是它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展现这些“额外的维度”,是透过鲜活的案例分析,还是通过对电影人创作心路的描摹?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让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更主动地去理解、去分析、去欣赏我所热爱的香港电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