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影像会随风而逝 但诗意终将生生长流
黑泽明、高达 高度推崇的导演,
阿巴斯一生导演历程与人生之路的珍贵总结
一部兼具美学与实用价值的电影沉思录
「我喜欢半完成的电影模煳的样子。我喜欢模棱两可。我是一个要求观众比平时看电影做更多努力的导演,希望观众在暂时的困惑中思考,通过那样做来表达他们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我一路走来失去了一些观众。对我来说,电影是为了引诱人们去看,去提问,并努力把电影视为一种不仅仅是娱乐的东西。」
用电影写诗的人 你/妳看过阿巴斯任何一部电影吗?
樱桃的滋味,橄榄树下的情人,风带着我来,生生长流,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爱情对白......
截取其中任意的画面,它都会是一幅诗意充满的摄影或画作。
阿巴斯,这位曾获得坎城影展最高荣誉金棕榈奖、威尼斯影展评审团大奖,出版过多本诗集及摄影集的伊朗导演,
自始至终都在把他从这块土地上、週遭人物身上,或说就是从生命本身感受到的「诗性」,
透过故事及影像,诠释交融进他的电影创作当中。
他屡屡强调,电影,如同诗歌及画作,必然都是艺术。
所谓诗,所谓艺术,特色即是,它总是开放式的,
给人一个探索的入口,却不止一个出口,且永远没有句点。
这些同样会在阿巴斯的电影中出现:
有时候观者甚至必须暂时按下停止播放键、必须暂时起身离开座位,
你已然随着内心低回不止,需要时间空间让情感找到你自己的出口。
从1970年代开始,一直至2016年离世之前,阿巴斯一直在用他的电影写诗,
他也从1990年代开始十几二十年,在世界各城市开设导演工作坊,传递他的电影诗哲学。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这本书正是从这近二十年横跨伦敦、奥斯陆、纽约、马拉喀什等地一系列的工作坊对话浓缩而成,
详尽而深刻地呈现了阿巴斯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是一本关于电影也关于阿巴斯本人的书。
每次的工作坊只有七天,也成了书本的七篇结构,连理成一位导演七十七年的生命经验。
书中谈为什么要读诗,为什么要看电影,谈生命即诗即电影,
也谈故事的发想,谈画面的有效性,谈行动的必要性,谈掌镜,谈数位摄影的启迪,
甚至触及阿巴斯电影向来特有的主角为非职业演员:
一旦启发了这些本质上是在饰演自己的外行演员,会得到最令人讶异的演出成果。
行文之中,也融进阿巴斯几乎每一部电影的拍摄片段,成了一篇篇珍贵的电影纪事:
拍摄《爱情对白》一片,导演特地找来一位本业为歌剧演唱的非职业演员作为男主角,
冀望他能为太专业的女主角茱丽叶.毕诺许带来影响: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创造新的挑战,
却未料到结果超出期待:毕诺许以一种反向方式让这位非职业演员男主角擦出了光亮。
阿巴斯在2016年离世,同年金马影展以致敬之举规划了导演特展。
阿巴斯相信,电影如同小说一样,一旦影片完成了,就脱离了原创者,
它的生命接下来是由每一位观影者自行完成,自行诠释。
阿巴斯的死因此不会是一个句点,他留下的二十多部电影作品都会是个起点,
将有无数观影者循着他留下的线索,自己进行侦探式的观影经验,自己来到各异的出口。
做过书籍设计、拍过商业广告,最终成为电影导演,
一位非科班出身的电影史神话。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电影书
#它是电影技术宝典,从创作动机、拍摄技巧、演员和资金筹备,一次解说好电影诞生之谜。
#它是观影指南,让你摆脱操控,真正找出电影中的玄机。
#它是阿巴斯对于电影和人生的珍贵总结── 一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电影沉思录
在这本书中阿巴斯将告诉你 电影是什么?──
#电影只不过是虚拟的艺术,它从来不按照实际的样子描绘真实。
#拍电影总是包含着某种再创造的元素。每个故事都含有某种程度的编造,因为它会带着拍摄者的印记。它反映了某种视角。
#每个电影人都有自己对于现实的诠释,这让每个电影人都成了骗子。但这些谎言是用来表达一种深刻的人性真实。
如何拍电影?──
#我从未受过任何正式的电影训练,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当我作为电影一份子起步时,我并没意识到这个行业如何运作,这意味着我不害怕。
#太多人花费了四年来学习可能用四个星期就能消化和理解的东西。我总是认为最好的电影学校是你自己建造的那一座。
什么是诗意电影?──
#当我谈论诗意电影时,我是在思考那种拥有诗歌特质的电影,它包含了诗性语言的广阔潜力。它有稜镜的功能。它拥有复杂性。
#它像未完成的拼图,邀请我们来解码讯息并以任何一种我们希望的方式把这些碎片拼起来。
⋯⋯以及所有,关于电影、观影、诗意、人生等问题的思索方向。
名人推荐 推荐人=
侯孝贤、房慧真、刘梓洁、魏德圣、郑有杰 ──共同推荐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高达 导演
阿巴斯是罕见的对于世界有着特殊认知的艺术家。──马丁.史柯西斯 导演
当阿巴斯温和地指导我们时,他最终让我们每个人找到通向我们自身真理的道路。──麦克.李 导演
阿巴斯的电影总是简单、缓慢却充满生命的韧性。──魏德圣 导演
原本我以为只是要读一本书,没料到读完后,像是上了一学期的专题课。
读着,彷彿我也是座下学生之一,迷惘有时,懒散有时。
而阿巴斯示范与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热情与纪律。
──刘梓洁 作家、编剧
谁会因为不理解一首诗而批评它呢?甚至「理解」一首诗是什么意思?我们能理解一首乐曲吗?我们能理解一幅抽象画吗?我们对于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门槛,在那儿理解模煳了,这时困惑来临。对于诗歌来说,无法期待即刻的、完全的理解。这种东西需要努力才能获得。
以电影来说,太多电影只是在灌输。观众被引领着不断期待清晰统一的讯息。他们消费而不思考,因而习惯于反对有开放式结尾的电影,反对我的这种电影。太多好奇的人似乎买了一张电影票后便失去了那种好奇心。出于习惯,他们不加质疑地接受提供给他们的东西——过量的讯息、命令或解释——而没有兴趣自己发现事物。他们希望能够直截了当地看一部电影并立刻完全理解它。如果有一个瞬间是模煳的,整部电影都会变得令人困惑。
我喜欢半完成的电影模煳的样子。我喜欢模棱两可。我是一个要求观众比平时看电影做更多努力的导演,希望观众在暂时的困惑中思考,通过那样做来表达他们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我一路走来失去了一些观众。对我来说,电影是为了引诱人们去看,去提问,并努力把电影视为一种不仅仅是娱乐的东西。
* ****************
在只允许一个版本的现实的那种电影里几乎没有什么尊严。一个希望作品被观众一致接受的导演,错在忽略了观众的潜能。个性和不同观点是我想从观看我的电影的那些人那儿获得的东西。一致的观点让人厌倦。
一部诗意的电影首先由导演、随后又在观众脑海里完成,因此我无意解释任何东西。如果观众看我的电影并以非我的意图诠释它,那么我们都从中获利,这时我会闭嘴。一旦一部电影完成了,它的创作者就应该让开。自尊的观众不会理会我对自己的作品说了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愿意自己看电影。他们为正在观看的人物和色彩、正在聆听的嗓音和声响注入自己的想法、信念、喜乐和厌憎。通过这样做,他们完成了电影。大部分观众拥有非常丰富且充满创造性的想像力,这意味着我不必做所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