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畅销作家张戎: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少数民族、宗教团体、农民、艺术家、企业家、质疑各项政策的党员……
他们才是受到这场巨大灾难影响的普通人,但他们的故事几乎被历史淹没
以人民视角书写中国革命史的最新观点!揭开毛泽东宣传假面,还原中共建国真相!
人民发声的历史,是正史难以承载的生命重量。来自中国档案馆的大量证据,揭开黄金时代的恐怖真相!
中国共产党将1949年的胜利称作「解放」,看到这个词,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兴高采烈的群众涌上街头庆祝重获自由的情景。然而在中国,「解放」和「革命」的故事却与和平、自由及正义无关,而是充满了精心策划的恐怖和有组织的暴力。解放后,广大中国人民面对的是「一座精心设计的奥许维兹思想集中营」。共产党政权建立不到十年,已经无人敢反对毛主席。
首当其冲的是地主,共产党在农村发动的土地改革,其实是党和穷人之间的血腥交易、一场精心策划的杀戮,导致两百万地主遭到清算。接着是镇压反革命的恐怖运动,目地是消灭所有党的敌人,毛泽东甚至设定了杀人指标。为达成杀人指标,干部们往往只是随机挑选杀害对象,最后有将近两百万人遇害。然后是少数民族、宗教团体、农民、艺术家、企业家、工商业主、教师、学者,以及对各项政策提出质疑的党员……
《解放的悲剧:中国革命史1945-1957(当代中国史学家冯客三部曲)》的主角就是受到这场巨大灾难影响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大多被历史所淹没,因为官方的宣传报导中只充斥着大量领导人的谈话,而这些谈话只是描述了一个他们想要建成的社会,最多只能算是设计蓝图,并不能反映社会现实,而且通常只提到工人和农民中的模范人物,找不到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化大革命:人民的历史1962-1976》作者冯客撷取近年才得以公开的档案资料。他所蒐集的数百份来自中国各档案馆、从未解密的档案文件中,包括祕密警察的报告、未经篡改的高级领导人的演讲、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写的悔过书、对农村反抗事件的调查报告、镇反运动的详细统计资料、工人工作条件的调查、普通人的上访信件等内容。辅以各种回忆录、信件和日记,以及亲身经历者的记述,勾勒出那些革命的主要参与者和受害者的真实故事。
那些早期的亲历者所留下的证词,通常被同情共产党政权的学者所忽视,但他们的描述如今恰可与档案资料互相参证,对研究历史的真相帮助很大。透过这群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故事,读者获致前所未有的机会,得以穿透中共宣传的表相,接橥毛泽东政权下最惨烈的时代悲剧。
得奖记录 《周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好书、入围欧威尔奖
《观察家报》、《华尔街日报》、《科克斯评论》、《出版人週刊》、《纽约书评》、《时代杂志》、《卫报》、《金融时报》……推荐!
国际知名学者专家、媒体一致推荐 对毛泽东残暴王朝极具吸引力、精彩的描绘,奠基于最新的研究,而书写则带有巨大的叙事感染力──非常吸引人。──蒙提费欧里,着名历史学家
对世上巨大罪行之一进行历史调查的杰作。──《新政治家》
一本精彩绝伦的书,任何对近代中国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它,任何关心专制的国家领导人如何借由传播一个简单的想法而导致一场国家灾难的人,也都应该读它,不过这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想像力。──《观察家报》
冯客《解放的悲剧》迫使毛泽东的信徒面对现实,并且有所成长。冯客先生以《毛泽东的大饥荒》以及《解放的悲剧》作为三部曲之首二部……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九年,我在北京担任外交官,并亲眼目睹文化大革命,因此我非常期待冯客先生在第三部的分析。──乔治‧瓦登,《华尔街日报》
如同在前一部作品中所做的,冯客涉入丑陋的现实之中……(并且)统整其严肃之研究,以呈现毛泽东如何持续地灌输人民不当思想,只为了残酷地役使人民。在毛泽东信条的「华丽表面」之下,作者巧妙地揭露暴力与苦难。──《科克斯评论》
冯客出版于二○一○年的《毛泽东的大饥荒》赢得二○一一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塞缪尔‧约翰逊奖」(Samuel Johnson Prize for Non-Fiction),而其前传一样精彩并且紧扣人心……是对这段残酷历史的重要研究。──《出版人週刊》
关于中国共产革命的精彩报导。这场革命让数亿人民遭受暴力、面对胁迫,也无法等到承诺兑现的一日。中国政府严禁讨论这段历史,但对任何想了解当前北京政权的人来说,这本书能提供非常重要的背景知识。──安‧艾普邦姆,《古拉格的历史》作者
一党独大的国家控制过去一如他们控制群众,他们通常会禁绝一切与历史有关的讨论。本世纪知识分子最大的挑战便是从历史层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评价──即使它仍然存在。冯客利用本书让目前颇受质疑的中国政权起源成为清晰易读的文本。──提姆‧史奈德,《染血之国:希特勒与史达林掌控下的欧洲》作者
冯客的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恐怖的数据……他非常清楚地说明这个革命后的国家的运作方式、革命后产生多庞大的暴力、人民为何彼此杀戮,以及暴行的目的。──《纽约书评》
《解放的悲剧》细致地写出当代中国历史中最关键的十二年……是一份对于一个国家如何扭曲乐观主义,并且缓慢地陷入错乱的沉着研究……这本书必读。──《时代杂志》
创新之作……冯客揭露中国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二年间的大饥荒,而且在这本毫不隐瞒的前传中,他以严肃的研究精神,不轻易放过对中国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七年间的革命的批评……对这本书的最低评价就是主流的学术研究都必须参考本书,尤其是与本书研究年代相同的《剑桥中国史》第十四卷必须重写。──《周日泰晤士报》
对该社会之形成的出色且有力报导……冯客以具有人道关怀且清晰的文笔描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代价,读过的人皆无法认同独裁政权。本书虽然令人惊惧,但是揭露此革命核心中的黑暗性,对所有想要理解世界上最重要革命之一的人来说,本书为必读作品。──《卫报》
本书是档案研究的重要作品……冯客高明地在全书中穿插人民的声音,让本书拥有强烈的人性向度。──《金融时报》
作为研究中国的历史学家,冯客拿起大槌来颠覆的,也许是当代中国历史最后的过时信仰……以清晰的新思维分析旧档案,所浮现出来的就是毛泽东政策的灾难性。──《旁观者杂志》
读完冯客这本令人震惊的书之后,你必能认识共产主义领导权之残忍。这个政权将土地收为国有,加上其现代化政策,迫使中国农村居民面对巨大的伤痛与损失。在这场梦魇中,连痲疯病院也不再安全。──《周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好书
解放的悲剧:中国革命史1945-1957 (当代中国史学家冯客三部曲之一) 引言: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命运 本书聚焦于中国现代史上最为关键和动荡的十余年,即1945年至1957年间。这是一个旧时代彻底崩溃,新政权艰难奠基的时代。在经历了漫长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后,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取得了全国政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能掩盖随之而来的巨大挑战与深层矛盾。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转型时期,理解新政权如何从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建立起国家机器,推行激进的社会和经济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数亿中国人民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所探讨的“解放”,并非一个简单的终点,而是一系列复杂、矛盾且时常充满悲剧色彩的开端。革命的激情、意识形态的狂热、对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牺牲与代价,构成了这一历史阶段的主旋律。本书不仅关注宏大的政治叙事,更致力于挖掘隐藏在国家权力结构背后的社会肌理、地方实践以及普通民众的生存经验。 第一部分:战争的余烬与政权的巩固(1945-1952)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围绕着对日占区的接收和对全国的控制权展开了最后的殊死搏斗。这一部分将详细审视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分析国民党政权为何迅速瓦解,以及共产党如何通过军事胜利迅速将政治权力推向全国。 城市与乡村的接管: 军事胜利的后续工作是如何在经济凋敝、社会秩序尚未完全恢复的城市中展开的?本书将考察共产党如何处理遗留的官僚机构、稳定金融体系,并迅速推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作为新政权合法性的基石之一,其在不同地区的推行速度、激进程度和具体策略存在显著差异。我们不仅描述其“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更深入探究其对乡村社会结构产生的剧烈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员与阶级清洗。 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复杂性: 在国家权力刚刚建立的初期,为了清除旧政权残余和稳定社会治安,“镇压反革命运动”被迅速、大规模地推行。本书将以审慎的态度,考察这场运动的范围、官方的目标与实际执行中的偏差。它不仅是政治清理,更是新政权通过恐怖和威慑手段确立权威的重要步骤。我们力求还原不同区域在此运动中所采用的手段、受冲击的群体,以及对社会心理留下的长期阴影。 抗美援朝的国内影响: 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不仅重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格局和地缘政治地位,也对国内经济和资源分配产生了巨大压力。本书将分析战争动员如何强化了国家对资源的控制,以及随之而来的“抗美援朝运动”如何有效地将国内矛盾暂时转移,并进一步巩固了民族主义叙事与政权认同。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改造的启动与加速(1953-1957) 随着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和国家初步稳定,中国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私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速度与规模的激进扩张,目标是建立起一个由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本部分将详细分析“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苏联模式的引进与本土化尝试。重点考察重工业建设的布局、资源配置的逻辑,以及对农业和轻工业的制约。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伴随着对地方自主性的削弱和对消费需求的抑制。我们探讨了这一模式的内在张力。 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过程是理解195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剧变的核心。从最初的“和平赎买”到后来的加速并轨,本书将细致描绘资本家群体在新政权下的心态变化、抗争与顺从。赎买政策的财务结算、公私合营的具体操作细节,以及最终数百万工商业者身份的彻底转变,构成了这一阶段中国精英阶层命运的深刻转折点。 农业集体化的艰难推进: 土地改革后的小农经济模式在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压力下,开始向初级社、高级社过渡。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本书将探讨农民对土地私有权被剥夺的抵触心理,基层干部在推动合作化过程中的强力手段,以及国家为确保工业化原料供应而采取的对农村的持续汲取。我们力图揭示,集体化在追求效率和稳定供应的同时,是如何侵蚀了农民的经济自主性。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的塑造与社会控制的深化 在经济与政治结构重塑的同时,意识形态的“净化”与社会控制的全面铺开,是这一时期另一条不容忽视的脉络。 思想改造与知识分子的定位: 1950年代,新政权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达到了高峰。本书将考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初衷、实施过程中的微妙平衡,以及最终“反右运动”的爆发。反右运动不仅是知识分子的一场浩劫,更是国家确立思想垄断权威的关键一步。我们分析了这场运动的导火索、清洗的逻辑,以及它对中国此后数十年学术自由和批判性思维产生的深远寒蝉效应。 群众运动的常态化: 从扫盲运动到禁烟禁毒,再到各种政治学习,群众运动成为国家治理的常态工具。本书将分析这些运动如何动员民众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同时如何成为筛选、监控和奖惩社会成员的有效机制。这种自下而上、受国家严格指导的参与模式,塑造了中国公民特殊的政治文化。 结论:通向未来的十字路口(1957年的反思) 1957年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和新一轮剧变的临近。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党专政的政治结构后,中国似乎站在了向“大跃进”迈进的十字路口。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回顾1945年至1957年间中国所经历的剧变:一个旧的社会秩序如何被革命性地摧毁,一个新的、由国家权力主导的社会形态如何被强力塑造。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胜利与成就,往往以牺牲个体自由、压抑民间自主性为代价。特别是反右运动对知识界的打击,为即将到来的经济上的盲目冒进埋下了信息反馈失灵的伏笔。 通过对这一关键时期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叙事,帮助读者理解今日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层历史根源,以及“解放”的复杂内涵。历史的教训深藏于那些未能被完美记录的个体经历和未能实现的社会潜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