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安顿身心的城市角落
刘冠吟(小日子杂志发行人) 接到写序的邀请时,我的脑海中闪过我与鸦埠的「人生跑马灯」。大概七年前,我约了朋友到鸦埠,跟大家宣布我要去鸿海工作;大概四年前,我约了一群好友到鸦埠,跟大家分享我的小日子计画;大约两年前,我的好友失去至亲,我们一群人聚在鸦埠,我还记得大家围在店里那面红色的墙,听他谈着家人的离去,跨过他含着泪水的双眼,背后坐着一对看起来刚交往的情侣,伤痛与甜蜜,安安静静地并存在鸦埠。
小日子启动以后,我跟Tina及Emily的交往就更深了。姊姊Tina帮我们写了不少稿,也是我们44期《创作的空间 梦想的生活》的封面人物;妹妹Emily是我们店里咖啡豆的合作烘豆师,也是我们第54期《当城市睡着了 我们还醒着》的封面人物。然后因为她俩太受欢迎,去年小日子又找了她们合体发功,帮我们做了一场创业讲座,以及帮我们的广告客户拍啤酒广告。
写到这里,读者可能会以为我是个没朋友的人,所以才一直找自己仅存的朋友来帮忙,才不是啦,Tina跟Emily就是一对神奇的姊妹,让人忍不住跟她们纠缠,就像我前述的,不知为何,我总是喜欢在鸦埠宣布人生大事。鸦埠是一个不张扬但很有存在感的地方,每次进去都让我觉得「在这边做什么好像都可以」,碰到什么烦心的事,就找Tina或Emily去阳台抽根菸吧,人生似乎也没那么困难了。
有一次我到店里,Tina问我:「最近还好吗?」我随口说着最近比较难睡觉,然后颈肩僵硬,晚上她传讯息给我,告诉我她觉得规律运动真的很重要(那封讯息很长,所以我下略一千字),在她的苦口婆心之下,我重拾了荒废多年的运动习惯,一直维持到现在。Tina是这样一个人,把每个人细细地放在心上。办创业讲座那天来了很多抱着咖啡梦的年轻人来看姊妹俩,我以为姊妹会多多行销鸦埠,结果Emily当头就浇了一大盆冷水,告诉大家开咖啡馆有多难活,事前准备的工作有多重要。Emily是这样一个人,虚伪客套的东西她完全做作不来。
大家常说咖啡馆就是一个城市最美的风景,我说鸦埠就是台北的缩影,Tina跟Emily就是台北女生的典型,兼容并蓄,什么都有可能,有时觉得很有力,有时觉得很疗癒。
推荐序
永康街的温馨角落
YABOO啊不!的少女惊叹号
陈念萱(作家) 木屐、夹脚拖、布鞋、球鞋、短靴或平底鞋,哪一双适合走路?
步行,是一座城市最友善与性感的面貌。慢悠悠地踱步,无思无想无虑,眼睛好整以暇地浏览,观看周遭生活圈的业态变化,细细地感受着城市经济的律动。同样的角落,折腾几年换了十几种商家,忽然,一阵敲打过后,安定了下来,起死回生般地活了三、五年,像奇蹟。其实,这门生意并不起眼,起初亦未被看好,却在不知觉间,融入了邻里,形成一道风景。
那天,有点热,我穿着一路敲响路面的木屐,喀喇喀喇地拖曳,沿着新生南路转进金华街再钻进永康街巷弄里。由于木屐无法走得太快,我的眼睛有余裕探看门面崭新的小店。木屐无法长途跋涉,很快便需要坐下来,找借口喝一杯。
周间非假日的白天,有院落的YABOO Café招牌引起好奇,便走了进去。一对长得不太像的姊妹招唿着,店面有点冷清,妹妹负责饮料,姊姊在狭窄的小厨房里张罗轻食。因为人少,我们开始瞎聊。妹妹学心理学,咖啡是爱好,姊姊在水果报报导装修设计,开店是为了支持妹妹的梦想,刚好妈妈喜欢做糕饼,于是,经常有邻居来外带点心。
几度进出过后,终于忍不住好奇钻进私密小厨房,才发现食材惊人地优,难怪吃着舒服。看到特等初榨橄榄油与红酒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唿:「妳也太奢侈了!」姊姊说:「要给客人吃的,当然要用最好的食材啊!」
咖啡店装修属于姊姊的范畴,烘焙咖啡豆,成为妹妹进军专业咖啡圈的里程碑。姊姊一边装修一边採访撰稿,相辅相成地有了经营店面的心得,妹妹则拿到了烘焙师认证,开始上网开卖自家烘焙豆,距离我坚持要买妹妹不好意思卖的咖啡豆,仅仅半年。用我的天生狗鼻子,知道妹妹的豆子远胜许多名家,从非卖到热门商品,持续近八年,我获得了万年不变的永恆初卖价,感谢狗鼻子识货。
八年前,刚毕业的妹妹在咖啡馆打工,老板落跑,十个月没拿到薪水,却因此引起全家人愤慨而全体投入支持妹妹,既然爱就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妹妹的口头禅是:「啊?不!!!」姊姊拍板店名就叫「YABOO鸦埠」,两人边争执边互助,边吵架边和好,磨合了八年,仍在进行着磨合,总是等到妈妈出现宣告:「我才是老板!」才搞定了铁三角关系。
这段时间,咖啡馆总会出现自己求职自己排班的员工,利润不高的小店,吸引了各路文青,有唱歌的有写歌的有搞剧场的,帅哥一大把,花式炫技拿铁与任选特调,成为熟客们互动的暗号。当然,店里也会出现怪叔叔与酷Aunty,自称行家来踢馆的亦随着名气升高而增多,就像宫本武藏的不胜其扰,其实亦证明了其武艺的进阶。
也因此,各路作家、明星亦默默地成为小店常客。温暖而注重个人隐私,不需要明示地,维系着彼此关系。姊姊常说,内向而酷酷的妹妹,专注在自己的烘焙里;经营店面的社交,成为姊姊的工作,而刚好做过记者的经验,让她游刃有余地应付了店里进进出出的三教九流。
八年,让羞涩的少女式理想,成为专业,妹妹的YABOO亦玩成了永康街的响亮招牌,同时,姊姊也从抱着烹饪书到随手制作顶级糕点,让霸占法式可丽露不透露配方的妈妈,不得不刮目相看,悄悄地询问窍门。
食材好、甜点与轻食制作用心,当然是咖啡馆的主力,但一家人的温馨俏皮,恐怕才是不分假日都高朋满座的真正原因。
服务贴心,把客人当家人,让小店延伸为左邻右舍的交谊厅、书房,甚至起居室,就连流浪猫也不肯走,赖着赖着,被养成了贵族架势的跩猫,常客们的疗癒系带,这应该是咖啡馆或茶馆,特有的温馨气质吧!
推荐序
也许同为咖啡人
Frank Yang(维堤咖啡学院创办人) 从事咖啡代理教学工作十八年了,从一个二十四岁刚退伍的年轻人,跌跌撞撞走至今日。从毕业时的青涩到中年男子的坚毅,从满脑梦想的文青到斤斤计较着库存与现金流的精算师。看着镜子里的我,面对的是个不认识自已的自已。但就像所有人走入社会面对的蜕变一样,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所有的成长轨迹也就逐渐被自已所淡忘,抛在脑后,直到我拾起这本书。
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表情有说不出的戏剧性,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异常平静;时而眉头深锁,时而眼眶泛红。作者幽默的笔触就像是听朋友谈天说地一般,听着姊妹俩人,用着各自的叙事角度,描绘两人从开立咖啡馆起,到这六年多来在店里所共同遇到的人事物。字里行间,面对数不清的挑战与困难,练就出对人生的豁达与正面的体悟。姊姊有着直来直往与深刻细腻的观察力,妹妹有着浪漫冒险与坚毅敏锐的心。在描述店里的店猫与怪异的客人中,打趣、嘲讽的背后处处可见姊妹俩的善良、温柔与对人生的省思。开店前后,家人的矛盾与冲突下,勾勒出蔡爸蔡妈与姊妹俩密不可分的亲情。尤其提到瞒着父亲开业后一个月,蔡妈巧思带着蔡爸走进店里,父亲讶异之余不但没有责难,反而关心女儿的状况,让姊妹俩至今回想仍感动不已。
合起书稿的那一剎那,想起自已的一切,从如何创业,家人的支持,一路上遇到的人事物等。也许同为咖啡人,感受格外强烈。闭上双眼,满心感谢YABOO咖啡两位美丽的老板娘Tina与Emily,让我有机会停下脚步,重新探索自已与自已热爱的工作。
推荐序
栽进咖啡界的宝贝女儿
蔡瑞南、黄素贞(父母) 纵然我们两老(其实我老太太不老)近来诸事汇集,但是我们家老二老三新书付梓在即,拜託我们写序文,宝贝女儿都开口了,怎能说不!
就所知,帮人写序文一定要知其人也要知其书,还好,此书两作者是我们的女儿,女莫若父(母),而光是看书的目录,不用读我们也略知一二内容。
闲言且过,就开始帮女儿写的书说说有关我们这两个宝贝女儿的事(还有一个大宝当医生,目前从事医美)。且先说老二再说老三。学经济的老二Tina不喜金融工作却独钟必须勤奋艰苦写作的笔耕!她先是到城邦,再去苹果日报当无冕皇帝!不过,记者工作期间日夜颠倒,对于一个弱女子而言,为人父母者看了实在不忍,也因此当Tina说想要去念研究所时,我们一口答应。只是可能受到其医学系门外汉Emily的影响,竟然也一头栽进了咖啡界,且表现得还差强人意。
至于老三念的是第三类组,投入的却是时下竞争激烈的咖啡界。三女儿在念卫理女中时,同学有很多都出国深造,可能受到影响,也有想到美国去的意愿,不过因为不若其习医大姊Julia和学经济的二姊Tina举止优雅合宜,Emily生性活泼好动,我们做父母的怕她一去美国不回来了,也因此阻止了她去美国的道路。
出国之路窒碍难行,Emily改投入商场,置身咖啡业,可能兴趣使然,很快的她就一心一意地迈向专业的咖啡烘焙师Coffee Roaster之路了,还常参加咖啡界年度的咖啡烘焙赛。
至于开店创业倒是蛮平顺的!野心也大!前不久又在离本店不到三分钟脚程处开了二店。看女儿不用日晒雨淋,无须顶着寒风冒着细雨,在自己的店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女儿高兴,我们也高兴!
好了,写得太多了!我们不是文学家,也因此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奔放的笔情,没有悠扬的韵味,我们只是把心里的话平铺直叙出来,请多多指教!
借着这个机会,最后更是希望女儿的好友们仍是一本初衷给我们女儿多多照顾,支持疼惜与鼓励!
自序
容纳各方故事的转角咖啡馆 此刻,坐在贰号店写作者序,一切显得如此不真实。
Emily总是说:「丢脸死了,有鹿的春酒都吃两次了,书还没写完。」是呀!从二○一三年念萱姐要帮我们出书,历经了许多事,包括这本书所提到,我为了出书的事跟Emily大吵并愤而跷班,最后当时第一版书稿束之高阁,我对和Emily合作出书再不抱期望。殊不知峰回路转,念萱姐转介给悔之大哥,并让我们因此有了有鹿文化强大编辑团队的帮忙,协助我们取得共识,并解决了Emily在写作上的困扰,第二版书稿就这样开启了。
我们两姊妹如此不同,如此迥异,即使从小一同成长,甚至一同开店,我们所认识的彼此,都只不过是自己认知的投射。看过这本书内容的人大概都会发出:「这两姊妹个性真的差好多呀!」这样的惊唿声。而事实上,我们过去在店内时常大吵早已不是新闻,随着每一次冲突也让我认知到,无论感情再好,与生俱来的思想差异始终存在。当认知到这样的差异,我开始学习不要去问:「为什么你不了解我?」也不要去寻求一个「懂我」的人。太多关系亲密的爱人、家人、朋友之间,都因此而撕裂,伤痕累累。虽然需要花时间练习,但我努力着。
去年的年尾,我终于意识到生气太累了,不管是对同事,对家人,对社会,对生命,真的不想再用生气这样激烈的情绪了。人生的因缘聚会如此难得,应该珍惜。
此刻我坐在贰号店,这个空间承载了属于我跟Emily的童年岁月,老家如今成了咖啡馆,这空间与我们之间再也分不开。现在的我,不会去问Emily是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望所以这次写得这么认真。这问题太矫情,Emily也未必老实回答,更重要的是,有时候真相不重要,而是投注在里头的那片真心才是真实。
这本书,记载着YABOO的故事,更像是我跟这空间相关的所有人事物做了一场内心检视,这空间内每一件发生的事,都是我生命的养分。能够出书,要感谢的人很多,但请让我把这份感谢献给我的父母,蔡爸与蔡妈。如果说我们有任何一丝值得说嘴的事,这一切都来自他们从小到大对孩子们无私的付出。
Tina
刚开始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顺口跟朋友提起:「我正在写书唷!」大家都会给我一个不可思议的脸,毕竟我平常给人的印象是个冷血话少的冷面笑匠,在社交媒体上的发文也都只用短文,或是用不知道是否能称作「诗」的断句来表达。再加上往往脑袋跑得速度比说话快,要不是懒得说话,不然就是口语对话常常会有跳跃式的语言出现,除了让人听不懂之外,还觉得我高深莫测。久而久之,不笑就脸兇的我在大家眼里,就成了一个酷酷的烘豆师。不过离奇的是,身边亲近的人们竟然还满信任我能够写出这本书的,所以我努力地想趁这次机会,把我心里面收集的那些故事以及那些感动,也告诉其他人。
不过呢,用口语述说故事,跟用文字把它写出来,真的是两回事!每次写稿的时候我都需要先进入一个冥想模式,才能够感受到我自己是怎么想的?自己又应该如何用文字去表达出来呢?不知不觉间,好几个日子就这样过去了,一直到书快完成的后期,有几次我滥用「我需要赶稿」当借口推掉一些聚会时,大家惊唿:「天哪!妳到底要写多久?!」我才赫然发现,咦? 好像真的是酝酿了满久的呢!
没错!这本书我写了超久! 大概有超过两年(甚至是接近三年)这么久!
虽然我总是用「学术有专攻,我可是个烘豆师呢」这种合理化自己疯狂拖稿的烂借口来安慰自己,不过我心里还是很不安的。但或许也是为了这本书,我在开店八年间的回忆里不停地回顾与检视,之前那些日子对当下的我来说,只是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在用这个角度去审视时,却也看到了另外一番风貌,而这种感动是需要好好去感受与消化的,所以才因此多花了一些时间。
认真的,不是合理化。
毕竟八年占了我绝大部分的青春,而青春这种东西不会永远都是喜剧,不会没有半滴血汗与泪水。虽然说绝大部分,我的路线是那种「化着小丑妆,流着别人看不见的泪」的类型,我再怎么会逞强也只是外表,心里的感慨还是有的,有时候甚至很澎湃。
我们都如同乌鸦,我们的卖点一向都不是外表,而是我们艺术家般自由与不羁的灵魂。但有时候或许太过尖锐,因此难免受挫。我们只好同类相聚在这个人来人走的港埠,在刚刚好的距离之下互相取暖,稍作歇息,再度出发也不要有牵挂,要尽力展翅。
我的期许,在一开始就当作了它的名字:「鸦埠YABOO」。
一个容纳着各方故事的转角咖啡馆。
它只是你暂时停泊的港口,但它却是我的全部。
虽然我们总是被留下,但我跟踢娜会持续努力着顾好老巢,让它继续存在着,在你疲惫了,想起我们的时候,还能返航回来疗伤休息。但是许多年后,YABOO是否还会存在着还未可知,不过有了这本书当作鸦埠的出生证明以及纪录,对我来说,也是我们姊妹俩的人生纪录,是异常珍贵的传家之宝。
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