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变世界的100大科技

将改变世界的100大科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技
  • 未来
  • 创新
  • 发明
  • 科学
  • 技术
  • 改变世界
  • 前沿科技
  • 突破性技术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经济新闻集团于2015年12月以1600亿日元收购拥有130年历史的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FT),当时引为话题 。而日本经济新闻集团旗下的日经BP社(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 , Inc .)现今共发行有30多种专业杂志。在科技资讯领域涵盖电子/机械、电脑/网路、建筑/土木/不动产、医疗/生物科技、及个人电脑,在管理资讯领域则涵盖经济/企业管理等。

  日经集团日经BP社每年都举辨能提升人类生活及最具潜力的新科技评选活动,已连续举辨多年,本书是这些评选活动选出的科技与新趋势首次集结成册出版的书籍。本书是由日经各科技领域资深的专业记者200多人,就最具潜力的科技、及即将实用化的尖端技术,列举出「当今最受关注的科技」、及「将改变世界的科技」,并由其中评选出100大最具潜力的科技。再以各专业杂志的主编30人为中心撰写成册。

  经由本书读者可探知当今最有潜力、及即将实用化的最新科技、与正在研发中的实用尖端科技。同时更能由这100大科技延伸,构想、创造出更实用、更广域、更无穷提升生活的科技。期望本书能有助于读者及企业迈入成功。
 

著者信息

译者简介

张振灿


  学历:(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资讯科学研究所资讯科学硕士

  经历:辅仁大学日语讲师
  国科会助理研究员
  资策会研究员
  (日本)珠式会社QUICK台湾分公司副总经理

  现任:和致科技有限公司代表人
 

图书目录

第1章 所有领域都在改变(科技带来的冲击)
1-1 人类身边
001 聊天机器人
002 防止摇晃汤匙
003 电子式味觉餐叉
004 小型程序装置
005 智慧手机影像诊断
006 体感介面
007 不失真的语音增强
008 气味感测器
009 植入体内装置
1-2 扩增人类的能力
010 半身不遂也能驾动的轮椅
011 能爬楼梯的轮椅
012 虚拟实境(VR)
013 扩增实境(AR)
014 无人驾驶飞机 
015 3D列印

第2章 交通领域将改变(汽车会变成马车吗)
2-1 汽车将改变
016 自动驾驶
017 自动驾驶软体 
018 自动判定塞车状况 
019 行驶中供电
020 随选式配车服务 
021 3D量测
2-2 道路将改变
022 深层地下隧道挖掘
023 桥床板的更新
024 道路的实体性设施
2-3 移动科技将改变
025 未来的飞机
026 可回收再使用的火箭
027 超小型火箭

第3章 住居将改变(「木造时代」再度兴起)
3-1 建材与施工方法(工法)将改变
028 木造天守阁的复原
029 木造超高层建筑
030 交错层压木材
031 木结构混合建筑
032 耐火木材
033 纤维素奈米纤维
3-2 住宅建筑设备将改变
034 虹吸排水系统
035 净零耗能房屋(ZEH)
036 建材整合型太阳光电发电(BIPV)
3-3 街道将改变
037 从任何角度看显示都相同
038 绿化的新工法

第4章 医疗将改变(再生医疗发展现况)
4-1 治疗将改变
039 免疫检査点抑制剂
040 肠道菌群的利用
041 基因组编辑
042 再生医疗
043 器官3D列印
044 在动物体内生成人类器官
4-2 医疗现场将改变
045 智慧治疗室
046 次世代手术辅助机器人
047 微针
048 液态生物检体
049 网路健康检査亭
050 网路远距诊疗

第5章 产业将改变(读者的工作将会如何)
5-1 农业将改变
051 农业用无人驾驶飞机
052 生产者辅助云端
053 畜产物联网
5-2 金融将改变
054 金融科技
055 区块链(分佈式分类帐)
5-3 制造将改变
056 大量客制化
057 数位孪生
5-4 商业将改变
058 接客大数据
059 服务机器人
060 无人驾驶飞机宅配
061 应用人工智慧的不动产鑑定评价
5-5 娱乐将改变
062 智慧运动场
063 运动云端
064 共享服务

第6章 预防危险(由监视到设备维护、防范地震等)
6-1 看守
065 高龄者看守系统
066 公共设施监视
067 活用社群网路服务的灾害资讯
068 预防犯罪监视摄影机
6-2 守护资讯
069 Web(网站)邮件无害化
070 网路资讯
6-3 预防灾害
071 长週期地动(地震)对策
072 木造住宅的制震
073 非结构部材的耐震
074 整座用地隔震
075 桥的制震
076 土壤液化对策
077 轻量止水设备

第7章 更快速、更便利(支援所有领域的资讯通讯科技(ICT)与能源)
7-1 程式设计将改变
078 人工智慧(AI)
079 机器学习
080 儿童为对象的程式语言
081 超小型电脑
7-2 演算将改变
082 物联网(IoT)
083 边缘运算
084 云端原生
085 事件驱动
086 微服务架构
087 非挥发性记忆体
088 机架规模架构
089 量子电脑
7-3 网路将改变
090 低功率广域
091 窄频物联网
092 IEEE 802.xllah
093 Bluetooth 5
094 5G/网路切片
095 Multi-Gigabit Ethernet
096 Multicore Fiber:MCF
7-4 能源将改变
097 电动汽车用的后锂电池
098 虚拟发电厂(VPP)
099 人工光合作用
100 凝聚态核反应

第8章 探讨现今待克服的问题(是否没有盲点)

附録
附录1 专有名词(日、中、英)对照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阅到那些关于信息时代的篇章时,那种震撼感更是无以复加。互联网、个人电脑、智能手机,这些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必需品”,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它们曾经是如何石破天惊,如何将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仿佛看到了早期互联网的开发者们,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如何用代码编织起一张连接全球的巨网;也看到了乔布斯在发布初代iPhone时的那份自信与远见,如何预见了移动互联的无限可能。作者不仅仅是讲述了技术的诞生,更重要的是,他阐述了这些技术如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自由流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获取方式,改变了我们沟通交流的模式。这种对信息技术变革的深刻洞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对未来的数字世界充满了期待。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它既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无限遐想。我从中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也看到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科技发展的宏大图景,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将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科技、对未来、对人类文明发展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也会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非常适合广泛的读者群体。作者的语言风格既严谨又不失生动,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通俗的趣味。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即使是对科技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发。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轶事和人物小传,它们为冰冷的科技知识增添了人文色彩,让阅读过程更加引人入胜。我常常读得欲罢不能,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着一场精彩绝伦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那些曾经或即将颠覆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发明与科学突破。我被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无数智慧火花汇聚而成的星辰大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我们熟知的“过去式”技术,它们如何从实验室的萌芽,一步步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参天大树,比如印刷术、蒸汽机、电力等等。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孕育土壤,以及它们如何撬动了原有的社会结构,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甚至思维观念。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经典发明时,并没有回避它们带来的阵痛和争议,比如工业革命初期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阶级分化。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让整本书的立意更加深远,也让我对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一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对科技的罗列和介绍,更是一种关于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颂歌。作者通过对每项科技背后人物故事的挖掘,将冰冷的科技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看到了爱因斯坦在相对论的艰辛探索,看到了图灵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奠基性贡献,也看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们,如何将科学家的理论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产品。这些故事充满了激情、坚持、甚至失败的插曲,它们如同催化剂,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我意识到,每一次伟大的科技进步,都离不开无数个个体的智慧、汗水和不懈努力。这种人文关怀与科技内容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不失趣味性。

评分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在阐述科技伦理问题时的审慎态度。当涉及到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可能带来伦理困境的技术时,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提出了深刻的疑问,并邀请读者一同思考。他讨论了AI的偏见问题,探讨了基因编辑对人类未来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应该如何去规避潜在的风险。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让我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并非是单向度的进步,而是伴随着复杂的社会、伦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在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和“应该如何”。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也颇为巧妙。它并非简单的按时间顺序或技术类别来划分,而是将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科技以一种更具叙事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感受到了不同科技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例如,早期的信息技术如何为后来的基因测序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持,而基因技术的突破又可能催生出全新的生物医药产业。这种融会贯通的处理方式,让我能够更宏观地理解科技发展的整体图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某个孤立技术的认知上。它仿佛是一幅巨大的科技发展画卷,每一笔都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壮丽史诗。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所折服。他不仅仅停留在对当下技术的描述,而是敏锐地捕捉到科技发展的脉络,并以此勾勒出未来可能的世界图景。例如,在关于能源技术的章节,作者不仅介绍了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还探讨了核聚变等更具颠覆性的可能性,以及它们一旦实现,将如何彻底改变人类的能源格局,解决困扰我们已久的能源危机。同样,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上,作者也结合了智慧城市、垂直农场等前沿科技,描绘了一个更加宜居、高效的未来城市模型。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当下的科技,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评分

接着,作者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尚在实验室中孕育,但已显露出颠覆潜力的前沿科技。基因编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词汇本身就带着神秘与未来感。我仿佛看到了科学家们在精密仪器前,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生命的奥秘,破解着宇宙的密码。作者用相对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极其复杂的科学原理进行了梳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一二。例如,在讲述基因编辑时,我被CRISPR技术的精确性所震撼,它如同微观世界的“魔剪”,能够精准地修改DNA,为治疗遗传性疾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而在人工智能的部分,作者不仅讨论了算法的进步,更深入探讨了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从自动驾驶到医疗诊断,从艺术创作到科学研究,AI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伟大历程。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科技变革,而这些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将远超我们以往的想象。这本书也激发了我对自身未来学习方向的思考,我渴望去了解更多关于科技的知识,去理解那些正在悄然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启迪智慧、塑造世界观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