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长为跨领域艺术、美学政治、当代艺术思想等面向。艺评写作散见国内外期刊杂志,并发表相关论文及出版Art as a Thinking Process、Artistic Research、Experimental Aesthetic、Altering Archive: The Politics of Memory in Sinophone Cinemas and Image Culture;编着《2010台北双年展文献》、《2010台北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演讲剧场》等书;为《艺术力》及《人造地狱》写中文版序;着有《界线内外:跨领域艺术在台湾》、《书写于在地之上》、《策展主体:当代展演实践》等书。
大约从两千年左右,许多关于策展论述、写作与知识开始产生,其中包括对于策展专业的反思检视、结合批判理论及美学政治等展览议题;或是国际大型双年展实验的展览平台,经由作品以展演计划定义观众与艺术的关联性。而关于策展写作及相关出版,多半以回视策展实践以及展览历史方式呈现一种历史性的呈现,例如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的《策展简史》(Brief History of Curating)或者布鲁斯‧阿舒勒(Bruce Altshuler)的《前卫展览》(The Avant Garde in Exhibition)。对于策展历史的回顾说明其专业知识生产,一方面也促使了专业的策展教育,发展了与过去博物馆学(museum study)、艺术史、及艺术管理完全不同的知识生产。对于这种国际情势,台湾也有着平行发展,历年台北双年展以及许多在画廊、替代空间、社区、都会展演等,皆超出过去展览仅仅是「呈现作品」的传统定义,许多新展演方式不断在实验着作品、艺术工作者与观众关系。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成立也确立策展在台湾艺术教育的位置;许多艺文议题也与逐渐成形的策展专业息息相关,在21世纪开始的台湾文化场域,策展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触媒(a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