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诗学:教育、诸众与民主之后

策展诗学:教育、诸众与民主之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策展诗学
  • 教育
  • 公共性
  • 民主
  • 文化研究
  • 艺术教育
  • 诗学理论
  • 当代文化
  • 社会参与
  • 批判性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策展是实现诸众的诗学

  这不是一本通用的协助艺术策展的学习者把展览办周到的策展操作手册,而是一本想借由本书在经由全球化新自由自经济体系长时间无孔不入地塑造、归化、均质化的群众之中,启动更为异质、更具主动性的艺术诸众。或是要让原先看不到的、没有声音的被看到、被听到。──前国北教大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教授 黄海鸣

  当代艺术策展实践面对的是开放的公众关系,以及经由「教育转向」所发展的自我技术所蕴含的民主价值;从策展的字源意义作为一种「照料」他者与自我的技术,是将艺术展演本身视为启发智性的公共性行动。这个思考取径在于将策展从起源学的意义,进行对其历史、专业、责任与机制关系的变革等综合考究。

  本书书名挪引亚里斯多德的《诗学》(Poetics),乃是强调策展之实践创造性,如同诗学作为一种「从无到有」的「生成」。《诗学》系指一个「如何」创作戏剧的创造方法与认知,因此,「即兴/创新」是重要的创造技巧。在此意义下,本书所集结的文章在于强调策展本身的创作论,同时也是进行对「策展技术」的思考,包含策展中发生的写作、形式、空间拓朴、主体性等思辨面向。本书书写原则上建立在作者对于大量国际双年展的观察,其中也包括作者所协同策展的台北双年展。因此书中除了有许多相关理论收集整理之外,还包括很多的策展案例摘要,无疑是一本台湾近年来讨论策展的重要着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宏璋


  艺术工作者,从事创作、写作及策展。纽约大学艺术人文博士。作品曾参加台北双年展、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广州三年展、中国亚洲双年展等;策展台北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以及国内外当代性展演计画等。于过去十年内以伪台湾人乔治‧萨满纳扎为题创作概念型性作品计画,于2014年台北伊通公园举办个展。任职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现为关渡美术馆馆长。

  研究专长为跨领域艺术、美学政治、当代艺术思想等面向。艺评写作散见国内外期刊杂志,并发表相关论文及出版Art as a Thinking Process、Artistic Research、Experimental Aesthetic、Altering Archive: The Politics of Memory in Sinophone Cinemas and Image Culture;编着《2010台北双年展文献》、《2010台北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演讲剧场》等书;为《艺术力》及《人造地狱》写中文版序;着有《界线内外:跨领域艺术在台湾》、《书写于在地之上》、《策展主体:当代展演实践》等书。

审阅者简介

林志明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教授

黄海鸣 

  前国北教大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教授
 

图书目录

序言──策展,它的零度与无返点/陈泰松
导言──策展是实现诸众的诗学

第一章 策展主体性    
策展作为作品与工作    
策展系谱    
机构与独立策展的分水岭    
策展的语言作用与观念艺术的管理美学    

第二章 迈向公众的教育转向    
策展的教育转向    
展场的拓朴关系    
策展论述的书写性    
操演性策展    

第三章 双年展主义及其不满    
双年展系谱学    
政治文化转向的双年展    
双年展的灵活部署    

第四章 实现诸众的策展诗学    
机制批判与新机制主义    
策展诗学    
结语:实现诸众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前言(节录)

  大约从两千年左右,许多关于策展论述、写作与知识开始产生,其中包括对于策展专业的反思检视、结合批判理论及美学政治等展览议题;或是国际大型双年展实验的展览平台,经由作品以展演计划定义观众与艺术的关联性。而关于策展写作及相关出版,多半以回视策展实践以及展览历史方式呈现一种历史性的呈现,例如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的《策展简史》(Brief History of Curating)或者布鲁斯‧阿舒勒(Bruce Altshuler)的《前卫展览》(The Avant Garde in Exhibition)。对于策展历史的回顾说明其专业知识生产,一方面也促使了专业的策展教育,发展了与过去博物馆学(museum study)、艺术史、及艺术管理完全不同的知识生产。对于这种国际情势,台湾也有着平行发展,历年台北双年展以及许多在画廊、替代空间、社区、都会展演等,皆超出过去展览仅仅是「呈现作品」的传统定义,许多新展演方式不断在实验着作品、艺术工作者与观众关系。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成立也确立策展在台湾艺术教育的位置;许多艺文议题也与逐渐成形的策展专业息息相关,在21世纪开始的台湾文化场域,策展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触媒(agent)。

  从这里开始思考到我自己的种种「文化劳动」,包含着写作、作品、教学、策展等等面向,往往是在「实践中学习」展演的可能性,或者以一种面对当下的「应危」(contingency)不断寻求对话与对应的对象。对我而言,策展总是以curating 的「动态」方式去呈现,而非一种状态(curation)。这本书很多写作是我在展览「做中学」所进行思考的集结:策展是种实践的智慧,这也许是史泽曼回应「策展人是展览制作者(ausstellungsmacher)」的另一种阅读。另一方面,本书的标题挪引了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诗学》(Poetics)正是强调策展之实践创造性,如同诗学作为一种「从无到有」的「生成」(poiesis);《诗学》是一个「如何」创作戏剧的创造方法与认知,也因此,「即兴/创新」(improvisation)是重要的创造技巧。在这个意义下,本书所集结的文章在于强调策展本身创作论,同时也是进行对「策展技术」的思考,包含策展中会发生的写作、形式、空间拓朴、主体性等思辨面向。因此,我也尝试从策展及展览历史进行对「当代策展」特殊性的探讨,往往这些路径在过去有许多的讨论与呈现,包含在「策展人」本身角色的改变及其历史系谱沿革,我希望能从既定议论脉络推进其被隐盖的逻辑及「之外」的衍绎。这种联系是将「展演」放到最广义脉络下透过艺术所进行「成为公众(making public)」实践;换言之,策展面临的「艺术政治」最终必须回应现今社会现实的前线,因而在目前种种涵盖在「教育转向」的展演概念,不但是一种民主政治之艺术所进行的轨迹(trajectory),也是一种将其所形塑之公共空间作为一种容许「诸众单异性」(multitudinous singularities)发生的解放场域。

  第一章「策展主体性」主要是针对系谱考察当代策展的问题意识开展,从 curator 发展与演变一直到从罗浮宫沙龙、美术馆、独立策展不同展演技术与艺术系统的改变,对应展览历史以及策展专业性的转变,从其美学沿革反应具形式语言及空间运用思辨「策展意识」;另一方面,在60年代末独立策展与观念艺术的历史平行性,并非是个时间偶然性,包含在「策展」与「艺术创作」协作,共同回应资本主义「管理社会」时代症候,这牵涉独立策展是艺术系统的应变实践,也是一个主体性所进行的「反思」(self-reflexive) 行动。

  然而,当代艺术策展实践在于开放公众关系其中的民主价值,晚近提出「教育转向」的策展的自我技术,是将艺术展演本身作为启发智性之公共行动。尤其当代策展迎向公众,特别是各式各样关于参与性及主动性的艺术计划,有着将教育「策展化」与策展「教育化」的双重面向,催生平等与差异共存的知性表现。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有关18世纪实验教育家贾寇托(Joseph Jacotot)的「普遍方法(universal method)」研究提出「民主」自身的「元政治」(meta politics),是当代展演中公众开发解放知性的未竟行动。因而,在目前展览中透过实验展演,如聚会、书籍发表、影片放映、写作论述、研讨会、演讲、表演、理论实践或对话性交换,着重于艺术集体行动与沟通能力。在这部分,我同时进行对于展演「场域」及「非场域」思考,企图将展览「公共空间」作为具体物理空间的描述,同时也是其所蕴含公共论述及美学配置的可能性分析。而「策展论述」与过去有关艺术的写作区分,乃是作为策展本身「言说行动(speech act)」以及其语言政治面相差异。「操演性策展」以事件或情境干预方式实现展览,区分出协作参与者与旁观观众,在目前策展往往以实践性构想与实验方法本身作为自我反省的公开机制,同时也将艺术展演作为一个象征及实质意义下的公共领域,让美学平权与知识解放性的谈话与讨论得以展开。

图书试读

策展作为作品与工作
 
「策展」(curate)在我们当下生活早已是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各行各业总有「策展人」(curator)的踪迹,从服饰、饮食、电影、书籍、设计到展演等活动中,经常看到「策展」专业包含的某种特定形象、任务,以及特殊语言与行动。尽管其工作复杂且具晦涩性,却也使得「策展」不仅仅是一种行政(administration)头衔、举止及工作处境;甚至不光是制作展演、生产艺术专业,更不是单纯安装作品、佈置展览;在这之外,策展往往还担负募款、召集、公关、教育者等工作面向。更重要的是,今日「策展」被视为一种「创作力」的呈现,在作为一种专业考量外,也不断地组织创造性的机会,并重组最适当的行动。另一方面,从十七世纪法国「沙龙」(salon)出现,到现今当代艺术展演生产,策展总是艺术家作品之外的另外的工作(work),也被视为一种创作性的「作品」(work)。何以策展人作品能够独立在艺术家作品之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表征,又如何呈现本身专业性?这正是策展在专业及业余意义之间的日常生活表现。当代展演呈现的「策展主体」(curating subject),回应着从60年代末出现的艺术实践之美学样态与互相对话的艺术文化,且涵盖对于如何观看艺术及展览的方式之改变。在此,突显了展演主题及策展主体性的联系与辨证,也包含艺术家与策展人作品/工作之差异。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