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北者,男同志

脱北者,男同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脱北者
  • 同志
  • 男同性恋
  • 朝鲜
  • 政治
  • 社会
  • 人权
  • 逃亡
  • 自传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逃往南边之后,真的就会是幸福人生的开始了吗?
  是出于什么样的渴望,
  足以驱使一个人愿意付出失去生命的代价,闯过那道再也无法回头的关卡?

  一条以铁丝网围起的隔离线,对他而言,切分出了两种背道而驰的人生风景。
  看得见的差异,是资源匮乏与丰足的对比,是国家制度的对立;
  看不见的不同,是封闭内在欲望与自由大口唿吸之间的二择一;
  而唯一的相同,是无论哪一端,等着他的都只有巨大无比和难以想像的孤独。
  最终他勇敢出手,放弃了所有,就只为了能够问心无愧地活着。

  以自传体写成的这部长篇故事,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呈现了他在北韩清津乡间的童年少年时光及成长过程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得以窥见1970、1980年代的神祕国度之中,普通人民的生活样貌与风景。

  在那段岁月里,他不带任何怀疑地在原生家庭及家乡中,接受了其生命与生俱来的一切:上学、嬉戏、饿肚皮、无条件歌颂领导人及国家、服兵役、退伍、工作、结婚成家……

  但是,有一团疑惑却在他内心,跟着他的长大成人而慢慢滋生、膨胀,使他渐渐怀疑起自己的人生难道就只能是这个样子了吗?他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要去弄清楚自己对同性的那些莫名悸动,而必须压抑自我的婚姻生活,终将他推向了只能奋力一搏的境地。

  第一次的逃亡,他选择了多数人尝试的脱北路线,取道图们江、偷渡前往中国,然而在中国大江南北潜伏流亡了1年多,换来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拒与绝望,此时,无法回头也无法前进的困境,让他已再无力气持续尝试,直到心中浮现:也许只有往死里跳,才有重生的可能。

  于是,凭借内心的强大意志,他做出了超乎想像的决定,展开第二次的逃亡计画。
  他循原路「重返」北韩,并用尽一切方法,躲躲藏藏地前往东部停战线,挺着最后可能被铁丝网电死或被北韩士兵枪杀的致命危险,靠着徒手挖土的方式,成功逃往南韩。

  只是人生至此,所谓的幸福还尚未出现,新世界的冲击和暗黑,就又抢先一步挑衅了他的生命;然而也因为这些陆续的新际遇,他才得以对自己的同性恋者身分,有了认同也有了理解,同时,也决定选择以文学创作,来做为向世界发声的途径。

  作者运作文笔的写实与细腻,让人阅读时彷彿可以亲眼看见他所描述的每一个画面,犹如观赏着纸上电影一般流畅;同时,亦能看到作者偶尔的冷静抽离,企图帮助我们能客观地靠近他充满张力的人生,不至于跌入情绪的漩涡,却反而更能深刻地、感同身受他所遭遇到的种种。

 
边境之声:流亡者与身份的寻觅 一、 引言:破碎的国度,无声的呐喊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个体的逃亡经历,而是以一种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审视那些被迫或主动跨越边界的“边境之声”。我们试图剥开“逃离”这一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因——它可能是对压迫体制的本能反抗,是对生存资源的绝望追逐,也可能仅仅是对自由空气的渴望。 “边境”在此书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身份的撕裂地带。在这里,过去与未来相互冲撞,家园与异乡的界限模糊不清。我们跟随的视角,是那些行走在灰烬之上的人们,他们背负着无法言说的历史创伤,试图在陌生的土壤上重建自我。 二、 裂变之城:记忆的碎片与重构 故事的叙事空间,从一个被严密控制的北方国度(此处不指任何特定政权,而是象征一种高压环境),延伸至一个灯火辉煌却又充满疏离感的南方都市。这种强烈的对比,构成了叙事张力的核心。 主角群体的记忆,是多棱镜般的。他们不共享单一的创伤叙事,而是各自携带不同的“历史行李”。有人携带的是童年对饥饿的恐惧,有人携带的是对意识形态灌输的幻灭,还有人则承载着被主流叙事系统性抹除的个人情感经验。 在新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生存,而是“重新命名”。他们必须学会用新的语言来描述旧的痛苦,用新的社会规范来校准旧有的道德罗盘。书中细致描绘了这种文化冲突的微观层面:从对食物的偏好差异,到对时间流逝速度的感知不同;从眼神的交流方式,到对“隐私”二字的理解落差。 三、 身份的炼金术:流动性与固着点 流亡者的身份是流动的、易变的,却又被某种看不见的绳索紧紧系在故土。书中深入探讨了“身份认同”的炼金过程。 语言的背叛与救赎: 语言是构建世界的基石。对于流亡者而言,母语可能成为一种保护色,也可能成为一道隔绝新世界的壁垒。本书描绘了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个体如何艰难地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表达机会,以及在完全陌生的语言中,如何用肢体和符号来填补意义的空洞。 职业的降级与适应: 书中详述了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在异乡如何不得不从事与其原有技能完全不符的体力劳动。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挫折,更是一种对自我价值体系的颠覆。他们如何在清洁工、服务员的身份下,继续保持内心的独立思考和道德准则,是叙事的重要议题。 历史责任的继承: 许多流亡者带着一种沉重的使命感——他们是故土历史的“活档案”。他们必须决定,是将这段历史深埋心底以求自保,还是勇敢地公之于众,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与争议。书中对这种内在的道德拉锯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四、 边缘群体的交汇:共同的漂泊 本书的叙事支线交织了多重边缘群体的命运。主角们在流亡地遇到的,不只是与他们有相似背景的同乡,更有其他因战争、迫害、经济崩溃而流离失所的人群。 例如,书中有对跨国劳工群体的细致观察,他们构成了城市底层最坚韧的支撑结构。还有那些因宗教信仰或政治立场而被原籍国通缉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地下网络中进行着无声的联络与互助。 这种多重边缘性的交汇,使得“流亡”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议题,而是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在权力结构下普遍的脆弱性。他们之间的互助,往往是建立在极度的不信任之上,但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学会信任——这种脆弱的信任,构成了书中人性光辉的瞬间。 五、 归属的悖论:永恒的中间状态 最终,本书探讨了“归属感”的悖论。流亡者永远处于一种“中间状态”——他们不再完全属于出发地,却也无法完全融入目的地。 他们的新生活,像是在一个没有根基的建筑中生活,随时可能因政策变动或社会风向的转变而再次颠沛流离。书中描绘了他们对“家”的定义如何被重新书写:家不再是具体的地址,而是某段特定的气味、一段熟悉的旋律,或是在某个隐蔽角落里进行的一场真诚的对话。 《边境之声》以冷静而富有同理心的笔触,记录了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如何挣扎着捍卫自己的尊严与真实。它探讨的,是人类面对巨大结构性压力时,精神韧性的极限与边界。这是一部关于记忆、失落、适应以及在破碎中寻找完整性的深度文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英进


  1959年出生于北韩咸镜北道镜城,在清津成长。

  一路从人民小学、中学念到金亨稷师范大学,就读于大学时入伍从军。退伍之后过着平凡的劳动生活,后来在1996年3月20日越过图们江逃至中国,在中国待了1年又1个月,期间试图逃往南韩却屡屡失败,最后决定再次返回北韩,并以徒步的方式在1997年4月27日凌晨,成功穿越东部休战线逃往南韩。

  在南韩定居下来之后,将热情投注在文学上,埋首于小说创作之中。

译者简介
 
陈晓菁
 
  韩国西江大学韩国语教育院结业,曾就职于韩国观光公社及韩国贸易公司。
  在翻译工作里找到无穷的乐趣,现为专职韩文译者,主要翻译韩国节目字幕及韩文书籍。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
前言

生之歌
希望
三个朋友
为领袖服务
折断翅膀
离别
越过死亡线
钢琴

后记
◎选择了自由与自尊两个世界的异乡人/郑吉娟(韩国小说家)
 

图书序言

序    
                                      
作者的话


  春天来了,虽然南方的寒风中已经捎来了花香的气息,但是在我北方的故乡,山林和田野都还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国世界。即使在梦中也会因为思念而流泪,母亲的坟墓、不幸离世的姊姊、双胞胎哥哥们以及弟弟妹妹们的墓地上,是否也覆盖上一层白雪了呢?

  所以我要写下来,堆积在我心中的痛苦、思念、悲伤……即使强忍着泪水咬紧牙关,我也要把这一切写下来。

  十二岁那年的春天,「写给南方同志们……」我用短短的铅笔一字一句地写下这篇作文,当时的那个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变成白发如霜的老人,在这个春天出版了这本小说。虽然那年春天用铅笔写下的那封信无法寄到南方,但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集结成册所完成的这本书,却会在这个春天与南方的读者们相遇。

  时间追溯到更久以前,那是我九岁的时候,虽然只有稀粥可以吃,但是上学的时候却要引吭高歌「我很幸福,在元帅的怀抱之中,世界上没什么可羡慕的。」在我小小的心灵之中,开始产生了一丝疑虑:「明明只有稀粥可吃,抱着饥肠辘辘的肚子,却要唱着我很幸福,世界上没什么可羡慕的歌曲?」那个时候我幼小的心中就已经萌生一个念头,决定自己长大之后,一定要把我真正的想法照实写下来。

  这个春天,当初有预料到会变成这样吗?这就是我的人生,这就是我的命运吗?实现了九岁时年幼的梦想,难道这也是我无可奈何的人生和命运吗?

  再次加把劲,继续写吧,不停地写下去,即使含着泪水也要写到最后。我的国家,我的山河,直到所有的痛苦和郁闷像春天的融雪一样化开为止,我会不断地写下去,我相信那天一定会来临的。

  最后要向亲自阅读我尚未成熟的稿件并且鼎力相助的社团法人勿忘草朴善英理事长,深深地致上我最真心的感谢。另外,为了让我的文章能够集结成册,总是彻夜替我操心挂念的郑吉娟老师,也向您致上我最诚挚的感谢之意。
                                                                       
前言

  通过检查站了,原先紧闭的高耸铁门开启之后,车子进入了昏暗的地下停车场。从这里搭乘电梯往上到其他楼层,接受简单的身体检查,身高168公分、体重55公斤、血压正常……我身上穿着白色直条纹的运动服,搭配白色的运动鞋。

  「哇,改头换面了呢!这么一看,你真的长得很帅,脸型很俊俏,眉毛的形状也像是描画出来的一样……」

  不知道是称赞还是开玩笑,不过即使没有调查官这一番话,看着镜中自己的模样,我自己也觉得不像是刚越过死亡线的人。

  我被分配到一间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附有厕所的房间,床铺暖和舒适,冰箱里面装满了水果和饮料。

  下午我搭着负责调查官的车子,到首尔市区去绕了一圈。在龙山电子街买了音响和相机,也到服饰卖场订做了一套西装,逛完南大门市场和乐天百货公司之后,最后登上了南山,从南山眺望北汉山的景色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调查官是这么说的:

「  张先生是第1013号,黄长烨先生是第1012号,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有1013名脱北者,其中穿越休战线而来的人只有十名而已,七名军人和三名民间人士,可以说是天大的好运,连老天爷也伸出援手。而张先生你穿越的地区是其中最危险的地带,在6‧25战争的时候,南北双方为了占据金刚山而在那一带埋设了许多地雷,以地形来看也是最险峻的地方。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前往还有话说,若是事先知道的话,应该连试都不会想试吧!张先生你是第一个,能够活下来可以说是一种奇蹟。再加上你曾经穿越图们江逃往中国,却因为不顺利而再次返回北韩,接着再越过休战线逃出来,我从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人呢。虽然现在也有很多脱北者试图经由中国或第三国家逃至南韩,但是却从未有过像你一样的冒险念头。你所误触的铁网可是流通着一万伏特的电流啊……真是奇蹟啊,奇蹟。你以后到外面的社会应该也会适应得很好的,你只要带着这样的觉悟活下去就没问题了。」

  我度过了在首尔的第一个夜晚,可能是因为心情突然放松的关系,从第二天晚上就开始不断地腹泻和发高烧,就连每一餐为我熬煮的松子粥,我也完全无法入口,最后他们只好把我送到国军首都医院就医。

  高烧几乎延续了将近一个月还无法退,负责的军医官频频地进出我的病房,但是最后他也只能摇头叹气。

  「真奇怪,怎么也找不出原因。」

  作为治疗方式的一环,我试着接受输血疗法,没想到从隔天起就不再发高烧了。只是全身汗流不止,几乎让枕头和棉被都湿透了,不过至少还勉强撑得下去。

  「我们好久没有到外头去散步了,天气挺好的……」

  我和负责调查官一起走在花间小路上,公园里的长椅上坐着一对对情侣,男生们是穿着病患服的年轻军人,正在和前来会面的女友们轻声地谈情说爱。

  「北韩的军人们服兵役的时间往往超过十年以上,所以连和女孩子牵手的机会都没有,甚至在十年、十三年的服兵役期间,连休假也没有过。」

  听了我说的话之后,调查官却没头没尾地回了一句:

  「在我们国家也有许多同性恋者。」

  「同性恋者是什么?」

  在我的提问之下,调查官开始支吾其词:

  「嗯,这个嘛……同性之间互相喜欢……嗯,就是这么回事。」

  「同性之间怎么会互相喜欢呢?」

  「这个嘛……就是同性之间彼此相爱嘛!」

  一般脱北者要接受五个月左右的调查,在这五个月之间会让我们去大企业观摩、欣赏公演或运动比赛,或是听取各种领域的课程等。这个过程结束之后,就可以拿到大韩民国的身分证并且回归社会生活。

  和我一起接受调查的脱北者们都已经进入社会生活,而我的身分证却迟迟没有发放下来。时间一延再延,他们却也似乎没有要让我出去的意思。

  「为什么只有我还被留在这里呢?」

  「因为还不明确。我是指你的投诚动机。」

  投诚动机是指抛下养育我的故乡和父母兄弟,归顺于大韩民国的理由。举例来说:「全家人都饿死了,只有我活了下来」或者是「因为我的家庭出身不好,无法成为党员就算了,甚至父亲还被处以死刑」等原因,但是以我的状况来说,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理由。

  我向负责调查官理论,说道:

  「我在调查过程中的说明还不够充分吗?就连最后的谎话探测机试验也合格了,结果并没有什么异常。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已经全部都跟你们开诚布公地表明了,究竟为什么还不让我出去呢?我已经无话可说了。」

  说到最后我还是流下了眼泪,但是调查官却仍然不轻易放过我。

  「不是嘛,张先生你的投诚动机不明确呀,一定有什么隐藏了没说的部分,你再仔细想想看。你又不是直接从北韩越过休战线而来,而是先逃往中国,四处漂泊了一年又一个月,试过各种方法,最后走投无路才又穿越图们江回到北韩。接着走着走着,五天之后跨过休战线,而且还是其中最危险的区域。像这样赌上自己的性命,抱着必死的觉悟逃到这里来,一定有什么让你非这么做不可的缘由吧,张先生你得说清楚才行。」

  语毕之后,调查官又再追问了一句:

  「你的太太是老师,你自己也有不错的工作,应该不需要担心生计问题,究竟是为了什么逃出来呢?」

  他说得没错,我对于我的结婚生活避而不谈,这个部分我并不想要多说什么。调查最后阶段的谎话探测机试验也是抱持着这样的心态:「机器怎么可能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呢?那只不过是一台机器罢了。」于是我从容不迫地编造了一套说词。而且二、三个月前的提问我都还记得一清二楚,即使再问我一次我也可以毫不慌乱地回答出一模一样的答案。所以我才会自信满满地通过了所有的审查。

  某天负责调查官开车载我到一间MTV,我们进入一间狭小又黑暗的房间里,肩并着肩坐在一张双人沙发上。

  不久之后萤幕上出现一对赤身露体的男女在做爱的画面,当下我受到很大的冲击,因为这是自我出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像这样展现动物本能的性行为场景,或许是心里受到太大的冲击,因此后来的几天之间,这个场面不断地在我脑海中重覆出现,不但让我脑袋一片混乱,也折磨着我的内心。不过奇怪的是,当我看到这种画面的时候,眼神并没有被女主角所吸引,反而是对男主角宽阔的肩膀和胸膛、强壮的下半身和古铜色的脸庞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我年轻时期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当时大家在房间里围成一圈坐着,正在欣赏最新上映的艺术电影。在我眼里男主角的模样实在是太帅气了,至于女主角,我连看都没看一眼,看电影的时候我不经意说了一句话:

  「哇,男主角真的是太帅了。」

于是坐在我身旁的朋友带着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并且问我:

  「你好像只有夸奖男主角长得英俊、很帅气,看来你的眼里只有男人而已。」

  调查官让我看这种色情电影,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理由,我猜想他应该是想要试探我的性取向。

  没有办法了。几天之后我向调查官如实招来,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据实以告的话,似乎很有可能会拿不到身分证。

  「我也跟北韩的其他年轻男女一样,认为退伍之后就应该准备成家立业,结婚、生下一儿半女就是人生必经之路。举行订婚仪式之后,一个月后就结婚了,我连对方的手也没牵过,就像朝鲜时代十二、三岁就结婚的孩子似的,无知地度过了我的洞房花烛夜。奇怪的是,从初夜开始我就对和女性的相处感到不太自在,甚至一点感觉也没有,就这样一起生活了九年之久。虽然我的太太说她对我没有任何的期望,只要能待在我的身边她就觉得很幸福了,但是我对她却感到十分愧疚,因为我认为我毁了她的人生。经过三年的劝导,她终于答应提交离婚申请书,但是却收到无条件必须一起生活的命令,不过我打算放手的决心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因此我选择了离开。就这样丢下我的父母兄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面,你能了解我的内心有多难受吗?」

  我的母亲和可怜的弟弟们,还有,一边说要跟我走下去,一边流着泪水的妻子美罗,他们的模样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的肩膀不禁剧烈地上下起伏,哭到泣不成声。

  调查官安慰着我并说道:

  「不喜欢女人一定是有原因的,韩国的医学比北韩更加发达,让我们一起把原因找出来吧。」

  所以从隔天我就开始进出各大医院,但是每一家的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最后某位医科大学的教授小心翼翼地对我开口说道:

  「在身体方面没有任何的问题,不如到精神科去看看吧。」

  正是如此,我在生理上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成人男子,只是拥有不同的性向,也就是说在「一般」社会中,会被归类为「异类」的成人男子。

  我是南韩社会中的异乡人脱北者,也是在异性恋社会中的性少数群体,也就是同性恋……

  这就是我真正的面貌,在这个社会接受我之前,我是否能够接受并爱自己呢?一股恐惧感涌上心头,与赌上性命穿越休战线时的胆战心惊相较之下,性别认同又是另外一种心理层面的恐惧。虽然害怕,但还是要活下去,既然已经降临到这个世界上,而且我也已经无处可去了,所以无论如何我都要活下去,这就是我非活下去不可的理由。
 

图书试读

选择了自由与自尊两个世界的异乡人/郑吉娟(韩国小说家)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国家人权委员会所在的大楼里,这里几乎可以说是他工作的地方,不过实际上他是某家清洁劳务公司的契约职清洁工。在和他见面之前,我已经先读完了他寄给我的「散文集」,如果要说他的作品是非小说类散文文学的话,作品中不但带着文学特性,而且他的感受性更是非比寻常;但若是归纳在小说类的话,其中生动的逼真感着实压得人胸口喘不过气。
 
我对他这个人感到很好奇,透过「散文集」所认识的他,就一个人的人生而言,实在是包含着太多、太深、太痛苦的记忆了,是一个让人无法轻易抚慰,内心有着各式各样复杂伤痕的人。身为一名离开北方故乡的韩半岛型流亡者,从他直言不讳的文字里,可以看得出他的真诚以及对文学的热情,所以我想我必须见他一面。
 
和我所猜测得差不多,他是一位心思细腻又很容易害羞的人,即便如此,他的个性中还带着一种「酷」的感觉,「我是脱北者的事情,就算人们知道了也无所谓,反正我本来就是脱北者,不是吗?」他是如此地坦率,而且淡泊名利。为了要释放出这一切,为了要放下这一切,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理解,他用平静的叙述来填补心中的空虚。然而从他清澈善良的眼神与文静柔和的语气中,仍然无法完全掩盖住他自由奔放的气息和热情如火的性情,让他无法完全放下的某些东西,就这样在他心中悄悄地燃烧着。我认为这是无论南北韩或任何体制下都无法加以拘束――是一种自由奔放的灵魂及其自尊心。
 
他说,在南韩让他感到最惊讶和羡慕的事情当中,有一项是大型书店里整齐排列在书架上的那些书本,他在那些书架中,发现了自己埋藏已久的梦想。他的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谈论着他最喜欢的那些作家,还有构思着自己将来想要写的小说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在读《脱北者,男同志》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望向窗外,试图捕捉书中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氛围。那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墨画,用最少的笔触,勾勒出最深刻的意境。我被作者那种驾驭语言的功力深深折服,她/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但文字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书中对于主人公所处的环境的描绘,并非粗暴的写实,而是通过一些零星的意象,一些模糊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将那个压抑、封闭的空间具象化。我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味,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模糊杂音,能“看到”斑驳的墙壁和昏暗的灯光。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陌生的国度,切身体验着主人公的孤独与疏离。而当故事的焦点逐渐转向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时,那种细腻和克制更是让我为之动容。他们之间的情感,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恋,而是一种在艰难环境中,相互依偎,相互取暖的默契。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那种欲言又止的关怀,那种在眼神中传递的理解和支持,都让这段感情显得格外珍贵和动人。它让我明白,爱,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语言,它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瞬间里,藏在那些不经意的触碰里。

评分

《脱北者,男同志》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作者没有使用大开大合的叙事方式,而是将笔触聚焦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暗流,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在陌生的土地上,所经历的孤独、迷茫,以及在困境中,他所迸发出的那份坚韧和对爱的渴望。我被书中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所深深吸引,她/他并没有被简单的标签所定义,而是展现出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个体。而当故事的焦点逐渐转向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时,我被那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所打动。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恋,而是一种在相互扶持中滋生的温情,一种在彼此理解中建立的默契。那些细微的眼神交流,那些小心翼翼的试探,那些欲言又止的关心,都让这段感情显得格外真实和珍贵。它让我看到了,在最艰难的环境下,情感的力量依然能够成为支撑个体前行的重要动力。这本书,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更多的问题,引发读者去思考,关于生存,关于爱,关于身份,关于自由,关于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评分

我承认,《脱北者,男同志》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强烈的冲击感,让我充满了好奇,也预设了某些情节。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充满戏剧冲突、甚至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我发现作者所构建的世界,远比我最初的想象要更为沉静和内敛。它并没有将重心放在那些外部的冲突,而是深刻地挖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如何去构建自己的身份和情感连接。我被书中对主人公内心挣扎的描绘所深深打动。他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种身份的重塑,一种对过去和未来的自我审视。而当他遇见另一个与他相似却又有着不同经历的人时,他们之间的互动,就成了一种在孤独中的相互慰藉,一种在压抑中的情感释放。我能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既是疏离又是靠近的张力,那种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影子,又试图去理解对方独特性的过程。这本书,它以一种非常写实和细腻的手法,展现了人性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一面。它让我思考,在任何一种身份认同之下,我们都渴望被理解,渴望被接纳,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感。它让我看到了,在最艰难的环境下,情感的力量依然能够成为支撑个体前行的重要动力。

评分

我对《脱北者,男同志》的期待,原本更多的是对“脱北”这一独特经历的好奇,以及对“男同志”身份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挑战的关注。然而,当我翻开书页,我发现这本书的内核,远比我最初的猜测要深刻得多。它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集中在那些惊险的逃亡过程,或是直接描绘社会对于边缘群体的歧视。相反,它以一种非常内敛和写意的方式,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情感归属。我被书中对主人公内心挣扎的描绘所深深打动。他背负着过去的记忆,也面临着眼前的现实,这种双重的压力,使得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沉甸甸的重量。而当他遇到另一个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时,他们之间的互动,就成了一种在孤寂中的相互取暖,一种在压抑中的情感释放。我能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的张力,那种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影子,又试图去理解对方独特性的过程。这本书,它用一种非常细腻和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人性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一面。它让我思考,在任何一种身份认同之下,我们都渴望被理解,渴望被接纳,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感。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这六个字——《脱北者,男同志》。我承认,我带着一种近乎猎奇的心态去翻开它的,你知道的,当两个如此具有冲击力的标签并列出现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这会是什么故事?”的强烈好奇。我脑海里勾勒过各种各样的画面,可能是惊心动魄的逃亡,可能是压抑内心的挣扎,也可能是两个身份在特定环境下碰撞出的火花。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我发现作者所描绘的世界,远比我最初的想象要深刻和复杂得多。书中并没有直接讲述那些惊险刺激的逃亡细节,也没有过分渲染身份带来的痛苦与歧视,而是以一种更为内敛、细腻的方式,将读者缓缓引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声的呐喊,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在重重压力下,个体依然保有的一份坚韧和温柔。那种在极端环境下,情感的萌发和维系,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动人。它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选择背井离乡,又是什么,让他在陌生的土地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感。这本书,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脱北者”和一个“男同志”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关于爱、关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深刻寓言。我被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所打动,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次眼神的交汇。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份”这个概念,它不是标签,而是构成一个完整个体的复杂维度,是经历、是选择、是坚持。

评分

读完《脱北者,男同志》,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平静的是那种淡淡的忧伤,但又并非绝望。这本书,它以一种非常内敛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个体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情感归属的故事。我被书中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所深深打动。她/他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种身份的重塑,一种对过去和未来的自我审视。那些童年的回忆,那些在故土的经历,都如同碎片般穿插在故事中,勾勒出了主人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他的轨迹。而当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又遇到另一个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时,他们之间的互动,就成了一种在孤寂中的相互取暖,一种在压抑中的情感释放。我能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既是疏离又是靠近的张力,那种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影子,又试图去理解对方独特性的过程。这本书,它以一种非常写实和细腻的手法,展现了人性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一面。它让我思考,在任何一种身份认同之下,我们都渴望被理解,渴望被接纳,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感。它让我看到了,在最艰难的环境下,情感的力量依然能够成为支撑个体前行的重要动力。

评分

《脱北者,男同志》这本书,初看书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许多关于政治、关于社会议题的宏大叙事。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首关于个体生命困境和情感寻觅的悠长诗篇。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却又充满了力量,她/他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也没有制造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以一种平缓而深邃的叙述,将读者引入主人公的世界。我能感受到主人公在陌生的土地上,所面临的种种不易,那种语言的隔阂,文化的差异,以及内心深处对于过去的挥之不去的记忆。然而,在这些不易之中,我更看到了主人公身上所闪耀的韧性与对生活的热爱。而当故事的焦点逐渐转向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时,我被那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所打动。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那种炽热的、外放的爱恋,而是一种在相互扶持中滋生的温情,一种在彼此理解中建立的默契。那些细微的眼神交流,那些小心翼翼的试探,那些欲言又止的关心,都让这段感情显得格外真实和珍贵。它让我看到了,在最艰难的环境下,情感的力量依然能够成为支撑个体前行的重要动力。这本书,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更多的问题,引发读者去思考,关于生存,关于爱,关于身份,关于自由,关于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评分

坦白说,在拿起《脱北者,男同志》之前,我对北韩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新闻报道和纪录片中的片段。而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世界的窗户,当然,这扇窗户并非是全景式的,而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去感受那个世界的一角。我被书中对主人公童年和过往经历的穿插叙述所吸引,那些零散的回忆,如同拼图一般,逐渐勾勒出他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他的轨迹。我能感受到那种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那种社会环境的塑造,以及那些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埋下的渴望改变的种子。而当他踏上逃亡之路,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又面对着另一个与他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的“他者”时,故事的张力就更加凸显了。这种“他者”的出现,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张力,也充满了探索。我能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的感觉,那种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影子,又试图去理解对方独特性的过程。这本书,它用一种非常写意的方式,描绘了身份、经历和情感之间的复杂交织。它不是那种直线型的叙事,而是充满了迂回和留白,让读者有机会去填补那些空白,去做出自己的解读。

评分

我必须说,《脱北者,男同志》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打破了我对于“故事”的固有认知。我原以为,一个带有如此强烈身份标签的书名,必然会聚焦于那些戏剧性的、与身份相关的冲突和挑战。然而,这本书却将重心放在了更具普遍性的人性层面。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首关于“寻找”的诗,寻找自由,寻找爱,寻找自我。书中的主人公,他们的“脱北”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觉醒和挣脱。他们背负着过去的包袱,也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在陌生的土地上,努力地去理解和融入,去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而当两个同样身处边缘的个体相遇时,他们之间的连接,就成了一种在孤独中的慰藉,一种在压抑中的释放。我被书中对这种情感的描绘所深深吸引,它不是被简化为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展现了情感在复杂境遇下的各种细微变化。那些犹豫,那些试探,那些小心翼翼的靠近,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力量。它让我思考,在任何一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或许不是标签,而是那份能够触及彼此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共鸣。这本书,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关于包容和尊重的普世价值,是关于个体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被看见和被爱的信念。

评分

《脱北者,男同志》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我的意识,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主人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犹豫。我仿佛能听到他内心的独白,感受到他身体里涌动的复杂情感。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一种深沉的、内敛的、甚至有些压抑的情感流露。我被书中对于这种情感的描绘所深深打动,它没有滥用煽情的笔触,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刻的忧伤和坚韧。当主人公在陌生的国度,面对着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以及内心深处对于过去的眷恋与对未来的迷茫时,他所展现出的那种孤独与脆弱,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让我为之动容。而当故事的焦点转向他与另一位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时,那种小心翼翼的靠近,那种试探性的温柔,那种在眼神中传递的理解与支持,都让我感受到了情感的纯粹与力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连接,往往就发生在那些最微小的互动之中,发生在那些最不经意的瞬间里。这本书,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故事,而是在描绘一段真实的人生,一段在绝望中寻找慰藉,在孤独中寻找温暖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