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黑色電影:香港電影的逆嚮思維

遇上黑色電影:香港電影的逆嚮思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電影
  • 黑色電影
  • 電影研究
  • 文化研究
  • 類型電影
  • 逆嚮思維
  • 電影史
  • 港片
  • 視覺文化
  • 犯罪電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引用商業主流電影作為例子,首先藉著曆時性的分析,看香港電影從上世紀中至今如何不斷重構黑色電影的形式、風格和元素。曆史證明香港電影這挑戰成規的創新手段,在不同年代齣現,結果都産生同類的變異。本書特彆立專案研究九七前後的此類電影,作齣斷代的分析,深入探討電影與觀眾的關係,看電影如何引起觀眾自省。這種電影超越史上黑色電影文本的悲觀主義及宿命主題,反而帶齣希望和愛,在香港迴歸祖國前後一片迷茫中,有助觀眾協商文化身份。這些電影呈現一種逆嚮思維方式,打破瞭荷裏活的類型定律,其優勢從前未被發現,本書作者深入探索,展示香港電影的軟實力。

名人推薦

  用逆嚮的分析和解讀,去論述、構築香港「黑色電影」作為逆嚮方法,是陳劍梅這部野心之作的目的。同時,她像是在說,大傢從來都誤讀瞭香港「黑色電影」。求陳言之務去、發前人所未發,是陳劍梅誌之所之。遇上《遇上黑色電影》這部學術書寫,是一次令人驚識「黑色電影」的閱讀體驗。——李小良教授(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係兼任教授)

  本書深化瞭一般人對「黑色電影」的理解,且以1950 年代以還香港黑色電影的眾精彩例子,說明不同地域有關作品的地道性、異質性與復雜性。作者活用瞭巴特勒有關「錶演性」的共生性概念以及達裏達絕妙的「延異」空間,精闢地為香港電影提供瞭不一樣的閱讀思維。——文潔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總監、人文學講座教授)

  在我看來,作者在書中所提齣的最重要信息,是香港電影文化的軟實力。它令香港的黑色電影有彆於原型,並且轉化為特有本地玩味的東西來。——呂大樂教授(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社會學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劍梅


  於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係獲取榮譽學士學位(主修電影),香港大學比較文學係獲取哲學碩士學位及英國肯特大學獲取哲學博士學位,自2005 年分彆於嶺南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任教電影及文化硏究的本科及藝術碩士學位課程,期間2007 至2011 年任香港大學通識教育主任。自2015 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分彆委任為電影及媒體藝術組的評審員,以及藝術評論組的評審員。其學術專論刊於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nema等;文化及電影評論刊於《信報月刊》、《信報》、《明報》、《香港經濟日報》、《越界》及《電影雙周刊》等。曾於香港及其他亞洲地區聯閤執導及製作電視紀錄片,劇作齣版包括電颱廣播連續劇《方伶二十》。

圖書目錄

「文化香港」叢書總序   1
序   3
鳴謝   4
 
導論 研究專案的特點
黑色電影元素之選   12
1997前後的現象   16
《一代宗師》的迴響   17
錶演和錶演性   19
史上案例:男女的「共生」關係   22
文化素質:中國香港   23
相似的變化周而復始   25
各章簡介   27
 
第一章 黑色電影、危機與身份政治
評論與批判思考   36
黑色電影的詞源   43
黑色電影與新詞   48
香港黑色電影元素的文化根源   58
電影類型及類型分析   66
電影以危機感取悅觀眾   67
自省之樂與另類歡愉   68
「否定」即是「協商」?   72
 
第二章 《非常偵探》:空間的迷思
傳統與「反類型」的設想   90
奪命佳人齣現的文化底藴   93
「補助」的戲耍   97
感受危機與安穩   102
兩性相生相剋的共生關係   104
「非人」的視點與觀影意識   105
劇中人物與影機之間的空間   115
「非人」之境與拉康的「凝視」   118
 
第三章 《玻璃之城》:時間的感召
時間因素進入電影世界   127
再詮釋悲劇的空間   131
本土素質與世界   134
批判思考曆史   139
解讀《玻璃之城》的時間   144
挑戰主流電影的方法   146
 
第四章 《春光乍洩》:人物原型的對倒
外遊與迴歸   155
景色及意境:象徵的載體   158
關注文化身份認同   165
人物原型的對倒:展示身份的問題   168
 
第五章 《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林青霞的「錶演性」
男性雄風與中國的「文武」   178
《笑傲江湖II》的「酷兒失衡」   179
江湖:香港的象徵   180
黑色攝影法與文化想像   181
身體和身份認同   183
性彆身份的錯置、誤認與確認   185
 
結論 香港電影的軟實力
原型人物「共生」的互維關係   195
中國香港文化的軟實力   197
 
附錄
參考書目   205
香港電影研究專案參考片目(特選)   252
 

圖書序言



  我自問不懂電影,也不懂文化硏究;對於前者,隻是一個一直繼續觀看港産片的觀眾,而至於後者,則是一個有限度地投入的讀者。所以,當陳劍梅找我寫序的時候,真的感到很意外。

  作為社會學傢,我很可能是屬於作者所講的過分解讀的分析員,因為有關訓練的背景,難免會不停追問,究竟香港電影是在甚麼曆史、社會、文化條件下,齣現某些特點、個性?就算同樣屬於黑色的類型,又會在哪些地方與彆不同?跟原型比較,港産黑色電影有些甚麼變調?

  在我看來,作者在書中所提齣的最重要信息,是香港電影文化的軟實力。它令香港的黑色電影有彆於原型,並且轉化為特有本地玩味的東西來。在原型結構底下處於虐戀狀態的男主角和「奪命佳人」式的女主角,衍生為「共生」並存,而不是你死我亡。又故事劇情的發展,容許觀眾有很多反思的空間。

  作者把這種有趣的電影類型扣連到九七迴歸的社會文化環境和心理狀態,尤其凸顯兩極的存在和極端的反應。在這個問題上,我想作者及其他香港文化的研究員,可作齣更多探討和分析的嘗試。無可否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齣現香港前途問題以來,至九七迴歸之日,香港社會和香港人都生活在一個極為微妙的時空底下,如何在難以改變的框架裏,找到個人的空間,確實曾令不少人感到睏擾。不過,我們也不會忘記,那種心理狀態並非一直維持不變,而是在過程之中,有所調整、變化。在這一方麵,或者還需要有更多思考。

  我有幸先有機會讀到這份書稿,受惠其逆嚮思維的説法,忽然對香港文化有些甚麼內容,産生瞭新的好奇。

呂大樂

圖書試讀

第一章 黑色電影、危機與身份政治
 
世界曆史上有很多學者和評論傢,都對黑色電影的定義議論紛紛,對於黑色電影必具的素質,從來眾說紛紜。本書在提齣新的論點前,必須先說明黑色電影的詞源。我發現在香港電影曆史上一直存在一種跨文化的黑色電影閤成手段,箇中涉及跨文化的文學及電影文本交融,包括中國硬漢小說、中國武俠電影、香港驚慄電影及香港黑色電影。本章作齣曆時的分析,探究黑色電影元素、風格和程式在不同年代的實踐,先釋除過往坊間及學界對香港電影與黑色電影同步發展的一些誤解。我在這方麵的發現,有助下麵進一步分析世紀之交一個復雜的香港電影現象,內容關於類型電影的跨文化發展及培養(genre transculturation)。
 
本章審視電影評論及學術研究上一個不必要的成規,指齣電影同類分類法不一定放諸四海皆準。我們應該重新思考那些約定俗成的電影類型分析架構是否完全閤用。主流電影通常透過營造一種意識形態,藉此潛而默化觀眾,在取得觀眾認同的同時,給予他們觀影的快感。此乃曆代經典荷裏活電影作業的法則,持之有效。我稱之為「電影共謀的快感」(ideologically complicit pleasure)。本章旨在對這些常規作批判思考,鼓勵更有效關注曆史上的經典黑色電影與香港電影之間的關係。下麵先集中討論一係列電影評論著作,它們分彆探討九七前後香港電影如何呈現或比喻香港迴歸祖國的危機。本書在稍後的章節,會破解這些關於「危機」的想法,現在首先追溯今天這個電影現象怎樣打從二十世紀一直發展至今。
 
評論與批判思考
 
很多文化評論傢都認為香港人的文化身份危機與「九七迴歸」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香港人正在享受自己多年來努力建立的社會經濟效益,卻突然需要準備麵對英國把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將要帶來的巨變。當時,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開始與中國領導人磋商有關香港迴歸的可行性。到瞭1984年12月19日,他們終於簽署瞭《中英聯閤聲明》,並且製定「一國兩製」的方針,保證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製度及生活方式最少五十年不變。
 
基於香港當時的背景,電影評論傢及學者多會假設香港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會自況一番。所以,很多電影評論都假設電影中香港人物的心路曆程與這一段曆史相關。漸漸電影評論開始穩定地探討香港電影如何描述、暗示或明示香港的文化身份危機。

用戶評價

评分

《遇上黑色電影:香港電影的逆嚮思維》這個書名,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觀察香港電影的視角。我一直覺得,香港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既有商業片的娛樂性,又能巧妙地融入深刻的社會觀察和人文關懷。這裏的“黑色電影”四個字,本身就充滿瞭懸疑、道德模糊和對人性陰暗麵的探索,而“逆嚮思維”則暗示著它並非簡單的模仿或套用,而是有其獨特的理解和創新。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香港電影如何藉鑒瞭“黑色電影”的某些美學風格和敘事技巧,但又通過本土化的語境,賦予瞭它們新的生命和意義。比如,它是否在分析一些香港電影,是如何在“黑色”的錶象下,隱藏著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或者在絕望的故事中,透齣一種獨特的韌性和希望?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這種“逆嚮思維”的,是故事的結構性反轉?人物性格的顛覆性塑造?還是對傳統道德觀念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重新認識一些我熟悉的香港電影,從一個更深層次、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理解它們,發現它們身上那些被我們忽略的,但卻至關重要的“逆嚮”魅力,讓這些經典在我的心中煥發新的光彩。

评分

作為一個資深港片迷,我一直覺得香港電影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骨子裏那股“不認命”的勁兒。就算是在最絕望的境地,總能找到一綫生機,或者說,就算最後是悲劇收場,過程也充滿瞭反抗的姿態。《遇上黑色電影:香港電影的逆嚮思維》這個書名,我第一時間就覺得它抓住瞭香港電影的精髓。這裏的“逆嚮思維”,我猜想,可能不是指字麵意義上的“相反”,而是指一種“齣乎意料”或者“反差感”。比如說,很多港片裏的“大佬”角色,錶麵上心狠手辣,但私下裏卻有自己的道義;或者那些看似軟弱的小人物,在關鍵時刻卻能爆發齣驚人的勇氣。這種人物塑造上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感,正是香港電影的魅力所在。我也在想,這種“逆嚮思維”會不會也體現在敘事上?很多故事可能一開始鋪墊得很正統,但到最後卻來瞭個大轉摺,讓觀眾措手不及。或者,它可能是在打破觀眾對某種類型片的固有認知,讓你在看一部警匪片的時候,發現它其實在探討傢庭倫理;看一部喜劇片的時候,卻能感受到深刻的社會批判。我非常期待作者能通過具體的電影案例,來展示這種“逆嚮思維”是如何在香港電影中得以體現和發揮的,從而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些作品的深度和匠心。

评分

我一直對香港電影的“草根性”和“市井味”情有獨鍾,那些充滿生命力的小人物故事,以及那些接地氣的幽默感,是其他很多地方的電影難以比擬的。《遇上黑色電影:香港電影的逆嚮思維》這個書名,第一眼看過去,可能覺得“黑色電影”和“香港電影”的結閤有點意外,甚至有點“逆嚮”的聯想。但仔細一想,或許正是這種“逆嚮”纔讓它充滿吸引力。我想,作者所謂的“逆嚮思維”,可能是在探討香港電影如何在看似受製於商業化、類型化的大環境下,仍然能夠保持一種獨特的、甚至有些“反叛”的精神內核。比如,它可能是在分析香港電影如何將西方類型片的元素,以一種“非典型”的方式呈現齣來,從而産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又或者,它是在挖掘那些看似“黑色”的題材中,蘊含著的“反黑色”的樂觀主義和生命力。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不會<seg_15>《喜劇之王》裏周星馳那種“小人物的奮鬥與尊嚴”進行深度解讀,或者分析《旺角卡門》裏那種江湖道義與現實睏境的碰撞。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從“逆嚮思維”的角度,去剖析香港電影在創作上的掙紮與突破,以及它如何在國際影壇上走齣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评分

《遇上黑色電影:香港電影的逆嚮思維》這書名光聽就很有畫麵感,立刻就讓人聯想到那些霓虹閃爍、煙霧繚繞的港片場景。颱灣的影迷對香港電影那份情結,絕對是與生俱來的,從早期武俠片到後來的警匪片、喜劇片,再到更具風格化的作者電影,香港電影早已滲透進我們一代人的成長記憶。這本書的“逆嚮思維”這個詞,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我一直覺得,很多香港電影的魅力,恰恰在於它打破常規,在看似老套的橋段裏塞進意想不到的轉摺,或者在商業浪潮裏不忘注入一股股獨立的、甚至有些叛逆的精神。比如,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那些在道德模糊地帶徘徊的英雄,那些看似無厘頭的搞笑背後隱藏的社會觀察,甚至是那些在商業片框架裏也能展現齣深刻人文關懷的導演們。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怎麼解讀這種“逆嚮”的,它是從敘事結構上,還是從主題錶達上,亦或是從美學風格上進行剖析?有沒有提到一些大傢熟知的經典,但又用一種我從未想過的角度去解讀?比如,《英雄本色》裏小馬哥的浪漫與悲情,或者《無間道》裏對身份認同的探討,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如果能從“逆嚮思維”的角度去挖掘,或許會帶來全然不同的觀感。我期待作者能帶我重新審視那些我以為已經瞭如指掌的港片,發現它們身上隱藏的更多層次的、更具顛覆性的東西。

评分

坦白說,我一拿到《遇上黑色電影:香港電影的逆嚮思維》這本書,腦子裏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就是“黑色電影”。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宿命感和陰鬱美,而香港電影,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那些警匪片、動作片,裏麵充斥著大量的“黑色”元素:罪惡、背叛、腐敗、孤獨,以及那些在黑暗中掙紮求生的小人物。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是不是在嘗試將香港電影的某些類型,或者某些特質,與經典的“黑色電影”進行一種跨文化的比較和對話?我一直覺得,香港電影在很多方麵都吸收瞭西方類型片的精華,但又能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發展齣自己獨特的韻味。它沒有完全照搬,而是進行瞭“化用”和“重塑”。“逆嚮思維”這個概念,會不會是在指香港電影在藉鑒黑色電影的元素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從更深層次,比如對社會結構、人性弱點、權力運作等方麵,進行瞭更加本土化、更加尖銳的反思?有沒有可能,這本書會探討香港電影如何利用黑色電影的框架,來影射和批判當時的社會現實,比如政治氛圍、經濟變化,甚至是移民潮帶來的集體焦慮?我很想知道,作者是怎麼把“黑色電影”這個標簽,貼在香港電影身上,又如何通過“逆嚮思維”來解釋這種連接的獨特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