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黑色电影:香港电影的逆向思维

遇上黑色电影:香港电影的逆向思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电影
  • 黑色电影
  • 电影研究
  • 文化研究
  • 类型电影
  • 逆向思维
  • 电影史
  • 港片
  • 视觉文化
  • 犯罪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引用商业主流电影作为例子,首先借着历时性的分析,看香港电影从上世纪中至今如何不断重构黑色电影的形式、风格和元素。历史证明香港电影这挑战成规的创新手段,在不同年代出现,结果都产生同类的变异。本书特别立专案研究九七前后的此类电影,作出断代的分析,深入探讨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看电影如何引起观众自省。这种电影超越史上黑色电影文本的悲观主义及宿命主题,反而带出希望和爱,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后一片迷茫中,有助观众协商文化身份。这些电影呈现一种逆向思维方式,打破了荷里活的类型定律,其优势从前未被发现,本书作者深入探索,展示香港电影的软实力。

名人推荐

  用逆向的分析和解读,去论述、构筑香港「黑色电影」作为逆向方法,是陈剑梅这部野心之作的目的。同时,她像是在说,大家从来都误读了香港「黑色电影」。求陈言之务去、发前人所未发,是陈剑梅志之所之。遇上《遇上黑色电影》这部学术书写,是一次令人惊识「黑色电影」的阅读体验。——李小良教授(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

  本书深化了一般人对「黑色电影」的理解,且以1950 年代以还香港黑色电影的众精彩例子,说明不同地域有关作品的地道性、异质性与复杂性。作者活用了巴特勒有关「表演性」的共生性概念以及达里达绝妙的「延异」空间,精辟地为香港电影提供了不一样的阅读思维。——文洁华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总监、人文学讲座教授)

  在我看来,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最重要信息,是香港电影文化的软实力。它令香港的黑色电影有别于原型,并且转化为特有本地玩味的东西来。——吕大乐教授(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社会学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剑梅


  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系获取荣誉学士学位(主修电影),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取哲学硕士学位及英国肯特大学获取哲学博士学位,自2005 年分别于岭南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任教电影及文化硏究的本科及艺术硕士学位课程,期间2007 至2011 年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主任。自2015 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分别委任为电影及媒体艺术组的评审员,以及艺术评论组的评审员。其学术专论刊于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nema等;文化及电影评论刊于《信报月刊》、《信报》、《明报》、《香港经济日报》、《越界》及《电影双周刊》等。曾于香港及其他亚洲地区联合执导及制作电视纪录片,剧作出版包括电台广播连续剧《方伶二十》。

图书目录

「文化香港」丛书总序   1
序   3
鸣谢   4
 
导论 研究专案的特点
黑色电影元素之选   12
1997前后的现象   16
《一代宗师》的回响   17
表演和表演性   19
史上案例:男女的「共生」关系   22
文化素质:中国香港   23
相似的变化周而复始   25
各章简介   27
 
第一章 黑色电影、危机与身份政治
评论与批判思考   36
黑色电影的词源   43
黑色电影与新词   48
香港黑色电影元素的文化根源   58
电影类型及类型分析   66
电影以危机感取悦观众   67
自省之乐与另类欢愉   68
「否定」即是「协商」?   72
 
第二章 《非常侦探》:空间的迷思
传统与「反类型」的设想   90
夺命佳人出现的文化底藴   93
「补助」的戏耍   97
感受危机与安稳   102
两性相生相克的共生关系   104
「非人」的视点与观影意识   105
剧中人物与影机之间的空间   115
「非人」之境与拉康的「凝视」   118
 
第三章 《玻璃之城》:时间的感召
时间因素进入电影世界   127
再诠释悲剧的空间   131
本土素质与世界   134
批判思考历史   139
解读《玻璃之城》的时间   144
挑战主流电影的方法   146
 
第四章 《春光乍洩》:人物原型的对倒
外游与回归   155
景色及意境:象征的载体   158
关注文化身份认同   165
人物原型的对倒:展示身份的问题   168
 
第五章 《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林青霞的「表演性」
男性雄风与中国的「文武」   178
《笑傲江湖II》的「酷儿失衡」   179
江湖:香港的象征   180
黑色摄影法与文化想像   181
身体和身份认同   183
性别身份的错置、误认与确认   185
 
结论 香港电影的软实力
原型人物「共生」的互维关系   195
中国香港文化的软实力   197
 
附录
参考书目   205
香港电影研究专案参考片目(特选)   252
 

图书序言



  我自问不懂电影,也不懂文化硏究;对于前者,只是一个一直继续观看港产片的观众,而至于后者,则是一个有限度地投入的读者。所以,当陈剑梅找我写序的时候,真的感到很意外。

  作为社会学家,我很可能是属于作者所讲的过分解读的分析员,因为有关训练的背景,难免会不停追问,究竟香港电影是在甚么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出现某些特点、个性?就算同样属于黑色的类型,又会在哪些地方与别不同?跟原型比较,港产黑色电影有些甚么变调?

  在我看来,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最重要信息,是香港电影文化的软实力。它令香港的黑色电影有别于原型,并且转化为特有本地玩味的东西来。在原型结构底下处于虐恋状态的男主角和「夺命佳人」式的女主角,衍生为「共生」并存,而不是你死我亡。又故事剧情的发展,容许观众有很多反思的空间。

  作者把这种有趣的电影类型扣连到九七回归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状态,尤其凸显两极的存在和极端的反应。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作者及其他香港文化的研究员,可作出更多探讨和分析的尝试。无可否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香港前途问题以来,至九七回归之日,香港社会和香港人都生活在一个极为微妙的时空底下,如何在难以改变的框架里,找到个人的空间,确实曾令不少人感到困扰。不过,我们也不会忘记,那种心理状态并非一直维持不变,而是在过程之中,有所调整、变化。在这一方面,或者还需要有更多思考。

  我有幸先有机会读到这份书稿,受惠其逆向思维的説法,忽然对香港文化有些甚么内容,产生了新的好奇。

吕大乐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黑色电影、危机与身份政治
 
世界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和评论家,都对黑色电影的定义议论纷纷,对于黑色电影必具的素质,从来众说纷纭。本书在提出新的论点前,必须先说明黑色电影的词源。我发现在香港电影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跨文化的黑色电影合成手段,箇中涉及跨文化的文学及电影文本交融,包括中国硬汉小说、中国武侠电影、香港惊慄电影及香港黑色电影。本章作出历时的分析,探究黑色电影元素、风格和程式在不同年代的实践,先释除过往坊间及学界对香港电影与黑色电影同步发展的一些误解。我在这方面的发现,有助下面进一步分析世纪之交一个复杂的香港电影现象,内容关于类型电影的跨文化发展及培养(genre transculturation)。
 
本章审视电影评论及学术研究上一个不必要的成规,指出电影同类分类法不一定放诸四海皆准。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那些约定俗成的电影类型分析架构是否完全合用。主流电影通常透过营造一种意识形态,借此潜而默化观众,在取得观众认同的同时,给予他们观影的快感。此乃历代经典荷里活电影作业的法则,持之有效。我称之为「电影共谋的快感」(ideologically complicit pleasure)。本章旨在对这些常规作批判思考,鼓励更有效关注历史上的经典黑色电影与香港电影之间的关系。下面先集中讨论一系列电影评论着作,它们分别探讨九七前后香港电影如何呈现或比喻香港回归祖国的危机。本书在稍后的章节,会破解这些关于「危机」的想法,现在首先追溯今天这个电影现象怎样打从二十世纪一直发展至今。
 
评论与批判思考
 
很多文化评论家都认为香港人的文化身份危机与「九七回归」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人正在享受自己多年来努力建立的社会经济效益,却突然需要准备面对英国把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将要带来的巨变。当时,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开始与中国领导人磋商有关香港回归的可行性。到了1984年12月19日,他们终于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并且制定「一国两制」的方针,保证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及生活方式最少五十年不变。
 
基于香港当时的背景,电影评论家及学者多会假设香港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会自况一番。所以,很多电影评论都假设电影中香港人物的心路历程与这一段历史相关。渐渐电影评论开始稳定地探讨香港电影如何描述、暗示或明示香港的文化身份危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香港电影的“草根性”和“市井味”情有独钟,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小人物故事,以及那些接地气的幽默感,是其他很多地方的电影难以比拟的。《遇上黑色电影:香港电影的逆向思维》这个书名,第一眼看过去,可能觉得“黑色电影”和“香港电影”的结合有点意外,甚至有点“逆向”的联想。但仔细一想,或许正是这种“逆向”才让它充满吸引力。我想,作者所谓的“逆向思维”,可能是在探讨香港电影如何在看似受制于商业化、类型化的大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一种独特的、甚至有些“反叛”的精神内核。比如,它可能是在分析香港电影如何将西方类型片的元素,以一种“非典型”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又或者,它是在挖掘那些看似“黑色”的题材中,蕴含着的“反黑色”的乐观主义和生命力。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不会<seg_15>《喜剧之王》里周星驰那种“小人物的奋斗与尊严”进行深度解读,或者分析《旺角卡门》里那种江湖道义与现实困境的碰撞。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剖析香港电影在创作上的挣扎与突破,以及它如何在国际影坛上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评分

作为一个资深港片迷,我一直觉得香港电影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骨子里那股“不认命”的劲儿。就算是在最绝望的境地,总能找到一线生机,或者说,就算最后是悲剧收场,过程也充满了反抗的姿态。《遇上黑色电影:香港电影的逆向思维》这个书名,我第一时间就觉得它抓住了香港电影的精髓。这里的“逆向思维”,我猜想,可能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相反”,而是指一种“出乎意料”或者“反差感”。比如说,很多港片里的“大佬”角色,表面上心狠手辣,但私下里却有自己的道义;或者那些看似软弱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却能爆发出惊人的勇气。这种人物塑造上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感,正是香港电影的魅力所在。我也在想,这种“逆向思维”会不会也体现在叙事上?很多故事可能一开始铺垫得很正统,但到最后却来了个大转折,让观众措手不及。或者,它可能是在打破观众对某种类型片的固有认知,让你在看一部警匪片的时候,发现它其实在探讨家庭伦理;看一部喜剧片的时候,却能感受到深刻的社会批判。我非常期待作者能通过具体的电影案例,来展示这种“逆向思维”是如何在香港电影中得以体现和发挥的,从而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深度和匠心。

评分

《遇上黑色电影:香港电影的逆向思维》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察香港电影的视角。我一直觉得,香港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既有商业片的娱乐性,又能巧妙地融入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文关怀。这里的“黑色电影”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悬疑、道德模糊和对人性阴暗面的探索,而“逆向思维”则暗示着它并非简单的模仿或套用,而是有其独特的理解和创新。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香港电影如何借鉴了“黑色电影”的某些美学风格和叙事技巧,但又通过本土化的语境,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比如,它是否在分析一些香港电影,是如何在“黑色”的表象下,隐藏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或者在绝望的故事中,透出一种独特的韧性和希望?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这种“逆向思维”的,是故事的结构性反转?人物性格的颠覆性塑造?还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重新认识一些我熟悉的香港电影,从一个更深层次、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理解它们,发现它们身上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逆向”魅力,让这些经典在我的心中焕发新的光彩。

评分

《遇上黑色电影:香港电影的逆向思维》这书名光听就很有画面感,立刻就让人联想到那些霓虹闪烁、烟雾缭绕的港片场景。台湾的影迷对香港电影那份情结,绝对是与生俱来的,从早期武侠片到后来的警匪片、喜剧片,再到更具风格化的作者电影,香港电影早已渗透进我们一代人的成长记忆。这本书的“逆向思维”这个词,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我一直觉得,很多香港电影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打破常规,在看似老套的桥段里塞进意想不到的转折,或者在商业浪潮里不忘注入一股股独立的、甚至有些叛逆的精神。比如,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那些在道德模糊地带徘徊的英雄,那些看似无厘头的搞笑背后隐藏的社会观察,甚至是那些在商业片框架里也能展现出深刻人文关怀的导演们。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怎么解读这种“逆向”的,它是从叙事结构上,还是从主题表达上,亦或是从美学风格上进行剖析?有没有提到一些大家熟知的经典,但又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角度去解读?比如,《英雄本色》里小马哥的浪漫与悲情,或者《无间道》里对身份认同的探讨,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如果能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挖掘,或许会带来全然不同的观感。我期待作者能带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以为已经了如指掌的港片,发现它们身上隐藏的更多层次的、更具颠覆性的东西。

评分

坦白说,我一拿到《遇上黑色电影:香港电影的逆向思维》这本书,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就是“黑色电影”。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阴郁美,而香港电影,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那些警匪片、动作片,里面充斥着大量的“黑色”元素:罪恶、背叛、腐败、孤独,以及那些在黑暗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不是在尝试将香港电影的某些类型,或者某些特质,与经典的“黑色电影”进行一种跨文化的比较和对话?我一直觉得,香港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吸收了西方类型片的精华,但又能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韵味。它没有完全照搬,而是进行了“化用”和“重塑”。“逆向思维”这个概念,会不会是在指香港电影在借鉴黑色电影的元素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从更深层次,比如对社会结构、人性弱点、权力运作等方面,进行了更加本土化、更加尖锐的反思?有没有可能,这本书会探讨香港电影如何利用黑色电影的框架,来影射和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比如政治氛围、经济变化,甚至是移民潮带来的集体焦虑?我很想知道,作者是怎么把“黑色电影”这个标签,贴在香港电影身上,又如何通过“逆向思维”来解释这种连接的独特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