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视觉艺术家(1970-1980):新水墨运动后的实验与挪移

香港视觉艺术家(1970-1980):新水墨运动后的实验与挪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艺术
  • 新水墨
  • 实验艺术
  • 当代艺术
  • 视觉艺术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香港文化
  • 1970年代
  • 1980年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艺术家吕寿琨六十年代开启「新水墨运动」,他认为把西方的艺术发展和科技,结合中国传统灵性特质及水墨笔法,能创造新的艺术体验,称之为「香港艺术」(Hong Kong Art)。这些艺术的创作尝试,可看为一种存在性的「顺适」(Adaptation),是由本地艺术家在旧殖民地统治时期的一种自觉而衍生出来。

  透过访问六位香港视觉艺术家,包括靳埭强、毕子融、吕振光、江启明、梁巨廷及蔡仞姿,本书探讨七十年代以后,「新水墨运动」对香港视觉艺术语言发展的影响,从侧面阅读香港七、八十年代的视觉艺术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文洁华


  香港浸会大学研究生课程副执行院长、人文学讲座教授、电影学院总监。研究及着作范围包括:比较美学、比较哲学、女性主义哲学、文化研究、性别研究、文化艺术等。

  2003-04年获得美国福布来特研究奖学金赴柏克莱加州大学作访问学人;2009-10年获委任为美国威斯康辛州马其特大学百週年纪念妇女联会讲座教授。

  着作包括︰《美学与性别冲突——女性主义审美革命的中国境遇》、《自主的族羣——十位香港新一代女性视觉艺术家》、《性别与创造——女性主义美学及其他》、《艺术自然与人文——中国美学的传统与现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当代中国美学新视域》、《艺术没有终结》等。

  编着包括︰《杂唛时代——文化身份、性别、日常生活实践与香港电影1970》、《朱光潜与当代中国美学》、《粤语的政治——香港语言文化的异质与多元》、《香港嘅广东文化》、《与香港艺术对话︰1980-2014》(合编)等。
 

图书目录

前言 一九七○年代  香港「新水墨运动」前后   007
第1章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一九七○年代靳埭强的创作   015
第2章 传统为骨,现代为肉  梁巨廷的创作道路   053
第3章 骨与树  毕子融的艺术风格发展   087
第4章 从现代到当代、装置先锋、跨媒介  菜仞姿的艺术实践   117
第5章 从一点,通四方,往一线,成一地  吕振光的生活与创作   157
第6章 独自寻索、拒绝师承  江启明画系香港   207
结语 一九七○年代的香港艺坛  求生、求新、求诚   23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受就是它的标题充满了诱惑力。作为一个对香港艺术史,尤其是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香港视觉艺术家(1970-1980):新水墨运动后的实验与挪移》这本书的内容,无疑戳中了我的“痒点”。我一直觉得,新水墨运动之后,香港的艺术家们并没有停滞不前,反而进入了一个更为自由和多元的探索阶段。这十年,是他们如何消化传统,如何吸收外来影响,如何在材料、观念、甚至表现形式上进行大胆尝试的关键时期。“实验与挪移”这两个词,在我看来,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艺术家们在这些方面的具体实践,比如他们是如何突破水墨的固有框架,如何运用新的媒介和技术,又是如何将香港独特的在地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之中。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是对一些被忽视的艺术家进行重新梳理和评价,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那个时代的香港视觉艺术图景。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著作,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让我眼前一亮,那种低调却又充满质感的风格,就好像是那个年代本身一样,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一直对“新水墨运动”之后香港艺术的演变非常感兴趣,感觉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艺术家们在这个阶段的探索,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之后香港视觉艺术的面貌。书名《香港视觉艺术家(1970-1980):新水墨运动后的实验与挪移》中的“实验与挪移”这几个字,就足够吸引我了。我很好奇,他们究竟进行了哪些“实验”?是材料上的,技法上的,还是观念上的?而“挪移”又体现在哪里?是将西方艺术的某种思潮“挪移”到香港的语境下,还是将传统文化元素以一种新的方式“挪移”到当代艺术中?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大量的个案研究,去剖析几位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展现他们如何突破既有的框架,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交织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而且,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希望这本书也能触及到这些艺术家是如何回应时代,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时代的印记。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画册,更像是一份关于那个时代香港艺术家精神状态的深度访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复古又充满艺术气息的质感,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字体,仿佛将人瞬间带回了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从书名《香港视觉艺术家(1970-1980):新水墨运动后的实验与挪移》来看,我就已经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艺术发展非常感兴趣,那是一个文化碰撞、创意迸发的时期,尤其是在新水墨运动之后,艺术家们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又如何将西方艺术的理念融入本土创作,这其中的“实验与挪移”一定充满了故事。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到很多重要的艺术家,或许是那些我耳熟能详的大师,也或许是那些被历史洪流稍稍忽略但同样具有开创性的名字。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梳理这段历史?是通过艺术家个体的传记式叙述,还是通过对具体艺术流派的深入分析?无论是哪种方式,我都希望能够从中窥见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创作脉络、思想转变,以及他们面对的社会文化背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史,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它如何塑造了香港独特的视觉文化,又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理解和欣赏那个充满活力的创作年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低调而富有质感,瞬间吸引了我。书名《香港视觉艺术家(1970-1980):新水墨运动后的实验与挪移》就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新水墨运动之后,香港的艺术家们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创作阶段,他们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地进行“实验”和“挪移”,这其中一定蕴含着很多精彩的故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那个时期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和实践。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很多艺术家,他们是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技法和观念,去表达他们对时代、对社会、对文化的理解。特别是“挪移”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艺术家们如何将西方艺术的思潮、技术,甚至是哲学观念,融入到具有东方美学特色的创作之中,或者反过来,如何将本土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艺术家和作品,而是能深入挖掘他们创作背后的思考过程,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对我而言,这不只是一本艺术史的读物,更像是一次对那个年代香港艺术精神的深度探索。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第一感觉是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内容上的。书名《香港视觉艺术家(1970-1980):新水墨运动后的实验与挪移》本身就预示着这是一部严谨而深刻的学术性著作,而我也正好是那种喜欢深入挖掘历史细节的读者。我对“新水墨运动”的后续发展一直很感兴趣,那场运动无疑是中国画坛的一次重要革新,但随后艺术家们的走向,如何消化、超越、或者说“挪移”那股劲,才是真正考验他们创造力的时刻。1970到1980年,这个十年对于香港来说,既是经济起飞的年代,也是文化认同开始重塑的时期。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如何将艺术家们的个人创作与宏观的社会变迁联系起来的。会不会有对当时艺术展览、画廊活动、甚至是一些小型艺术社团的详细记录?那些关于艺术家们如何从传统水墨的笔墨技法中解放出来,尝试运用新的材料、新的观念,甚至是跨越媒界的探索,我都希望能有详尽的描述。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并且能够激发出我更多思考的读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一段艺术史的深度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