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夏目漱石:英伦见学之后:收录〈卡莱尔博物馆〉、〈伦敦塔〉等,雾都路上的漫漫吟游

(新译)夏目漱石:英伦见学之后:收录〈卡莱尔博物馆〉、〈伦敦塔〉等,雾都路上的漫漫吟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目漱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夏目漱石,在日本被誉为「国民大作家」 肖像曾登上日币千圆纸钞与发行邮票 「漱石发狂。」一封来自英国的紧急电报传来 从国家菁英的云端,跌入了无法挣脱的忧郁泥淖中 揭露了人生中「最不愉快的两年」 夏目漱石是日本当时较为稀少的英语人才,在只有东京帝国大学设有英文学科的年代,他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一九○○年获选成为文部省第一位国费留学生,衔命赴英留学。 本书所收录〈卡莱尔博物馆〉这篇作品当中所描述的场景,就是夏目漱石当年旅居伦敦时的生活场域。从克拉芬公园地铁站(Clapham Common)出发,穿过公园,转进The Chase这条路,再找到八十一号,即可抵达漱石在伦敦的第五处寓所。建筑左侧的外墙上,至今仍嵌着一个代表名人故居的蓝色圆招牌,记录了漱石曾在这里生活的时光。而就在对面的八十号,有一座由漱石文学的爱好者恒松郁生先生,于一九八五年自费开设的伦敦漱石纪念馆。 七百多天短暂的英伦留学生活,为夏目漱石画下难以抹灭的印记、深刻的生命淬鍊。之后全心投入文学创作,一举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家喻户晓的「国民大作家」,肖像不仅曾登上日币千圆纸钞,也发行过邮票。本书即收录他在英国的生活或是从英国文学、历史中取材所写成的作品,包括〈卡莱尔博物馆〉、〈伦敦塔〉、〈幻影之盾〉、〈薤露行〉。 〈卡莱尔博物馆〉 ──「正是这张脸,泡在这高度与暖桌架差不多的浴缸里,在这张朴素的床上躺了四十年,一直抱怨外面很吵。」描写漱石访问苏格兰历史学家汤玛斯•卡莱尔生前故居的纪行文。 〈伦敦塔〉 ──「伦敦塔宛如我前世梦境中的焦点。」以漱石自身实际走访伦敦塔的经验以及他的独特幻想视野而写成的作品。并结合了漱石对于西洋画的素养。 〈幻影之盾〉 ──「这是盾牌里的世界。然而,威廉就是盾牌。」是一部描绘远古时期骑士威廉与克拉拉的悲恋小说,威廉与克拉拉就如同罗密欧与茱丽叶一般。 〈薤露行〉 ──是一篇英国文学色彩浓厚的作品,故事取材自亚瑟王传奇;描写传奇人物圆桌武士兰斯洛特与王妃桂妮薇儿间的祕恋。名称引用自中国汉朝的古乐府歌谣中的无名诗人作品〈薤露歌〉。 本书特色 ◎ 重量级文人评论【对人际关系与人心的反覆思索──话说夏目漱石……】 ◎ 生平小传与年谱【舍一世学术坦途,成百年文坛盛名──夏目漱石小传与重要着作年表】 ◎ 跟着手绘地图进行一次英伦之旅【循漱石步履,赏英伦风光──夏目漱石文学散步】 名人推荐 元智大学应用外语学系副教授.廖秀娟 【历来文人眼中的夏目漱石】 一般而言,能读英文书者,则无法读汉文书;能读汉文书者,则无法读英文书。两者皆通的你(夏目漱石),堪称为千万中选一。-正冈子规(俳人,一八六七-一九〇二) 夏目漱石的文学呈现了一种以虚构及想像力所建构的文学空间,他自始至终坚守正统客观小说的写作方法,作品中带有强韧的思想性及伦理性,与同时代盛行的自然主义做出了明确的区隔。他的小说写出了东方与西方的裂痕、爱与自私、知识人的孤独与忧虑等多种主题,都与现代人的生命与处境息息相关,因此广受读者喜爱。-三好行雄(日本文学学者,一九二六-一九九〇) 说起来,夏目漱石的小说除了前期的作品之外,我认为其实全都是侦探小说,或可说是一种推理小说。虽是这样说,但所谓的侦探小说,指的是像小林秀雄曾形容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是精神的侦探小说那样,漱石的作品虽与杜斯妥也夫斯基性质迥异,但我觉得除了前期的作品之外,全都属于精神的侦探小说。-吉本隆明(文学评论家,一九二四-二〇一二) 〈三四郎〉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除了让我惊叹漱石的才华横溢之外,他铺陈伏笔的方式也堪称一绝。我虽已经读过二十次以上,但每次重读,还是会有新发现。-茂木健一郎(脑科学专家,一九六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


  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

  日本着名作家。一八六七年出生于江户,幼时屡次在原生家庭与收养家庭之间出入往返,这段经历深刻影响其日后的作品。曾被文部省派往英国留学两年,此为他人生中「最不愉快的两年」,然而这段旅英的经验,却促使他走上创作之路。

  旅英回国后,夏目漱石先在《杜鹃》杂志上发表了〈我是猫〉,为他确立了「小说家」的身分。接着又有〈伦敦塔〉、〈少爷〉问世,使得他的名气在小说界迅速窜红。一九一〇年前后,夏目漱石写下了以恋爱为主题的〈三四郎〉、〈从此之后〉、〈门〉,被誉为其小说创作历程中的前期三部曲;后期的三部鉅作则是以利己主义和孤独为主题的〈彼岸过迄〉、〈行人〉和〈心〉。一九一六年,夏目漱石因胃溃疡恶化而病逝,享年四十九岁。

译者简介

侯咏馨


  辅仁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毕业。误打误撞走上译者之路,才发现这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喜欢透过翻译看见不同的世界。现为专职译者。译作有《〔新译〕文学鬼才芥川龙之介悟觉人性》、《〔新译〕堕落教主坂口安吾唯有求生存》、《〔新译〕泉镜花的逢魔时刻》、《〔新译〕堀辰雄的孤独日常》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孤独的漱石、抑郁的伦敦


  「漱石发狂」

  一封来自英国的紧急电报,揭露了夏目漱石在英国的情况极为危险,足不出户、自闭在家,文部省惊觉事态严重,紧急调度,命令漱石即刻返国。这趟欧洲留学经验让漱石尝尽了辛酸、孤独与挫折。英国人对亚洲人的歧视与民族劣等感使他陷入了严重的精神衰竭,然而一路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研究所、到文部省第一位国费留学生,一路走在菁英路途上的漱石,原本应该人生顺遂,却在英国几近发狂,他的英国之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众所周知,夏目漱石出生于一八六七年二月九日,是江户时期的名主夏目家八人兄弟姊妹中的老么,取名金之助,由于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五十岁、母亲四十一岁,以当时的时空背景来看,已是高龄产妇,他的父母为了体面,避免被世人闲言闲语,在漱石出生后不久,就将他送养到旧道具店人家,然而某日漱石的姊姊经过旧道具店时,看到不到一岁的弟弟被放在旧道具堆中心生不忍,就将他带回夏目家。回去之后又再次被送养到同样是名主的塩原家,直到九岁时,因塩原夫妻离婚才又回到夏目家,然而漱石的父亲对于这个儿子不闻不问也不关心,始终忽视他的存在,这样的幼时境遇带给漱石深沉的孤独感与对人的极度不信任,缠绕影响他终生,也使得他成为一个个性别扭、内向、难以相处的人。

  而漱石与英国的渊源起因于他是当时极为稀少的英语人才,当时只有东京帝国大学设有英文学科,漱石在大学求学期间就在东京专门学校(现在的早稻田大学)担任英语讲师,毕业后即顺利取得教职前往爱媛县松山中学担任英语教师。自小成绩优异深爱汉学的漱石其实曾经因为英文成绩不佳而留级,他曾在谈话〈落第〉中提到自己就读高中时对于英语的厌烦,「说到英语就深感厌恶,连拿在手上都讨厌」,但是也因为那次的留级经验让他深切地感受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之后年年成为学年各学科首席,连曾经最讨厌的英语也成了他的拿手科目,顺利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就读,并以第一名成绩毕业。

  一九○○年六月在熊本高中教授英文的漱石,获选成为文部省第一位国费留学生,留下怀孕中的妻子镜子与刚满一岁的长女,衔命赴英留学。一九○○年九月八日早上八点,漱石搭船从横滨港启航,同船的有回国后成为日本德国文学研究创始者的京都帝国大学教授藤代祯辅、近代国文学与文献学权威的东京帝国大学教授芳贺矢一,他们两位是由文部省派至德国留学的留学生。三人一路行经上海、香港、新加坡、槟岛,十月十三日通过苏伊士运河、十九日抵达义大利热那亚港踏上了欧陆,转搭铁路列车一路直奔法国巴黎。他们抵达时眼中所见的,正是万国博览会史上最缤纷绚丽的一九○○年巴黎博览会,世界屈指可数的艺术之都、展现科技极致的世界最高塔艾菲尔铁塔、协调的石造建筑、凯旋门、几何美学建成的香榭丽舍大道、绚烂豪华的夜景,不禁让漱石在日记中写下「来到巴黎一看,这城市的繁华绚丽终究不是纸笔可以形容」。在万国博览会期间适逢黑田清辉、浅井忠、正木直彦等日本美术界名家也来到巴黎参展,透过与他们的交谊,漱石踏进无数间美术馆欣赏西洋名画,增加了漱石在西洋美术上的鑑赏力与审美观,当时文坛上对于西洋美术的学识与涵养,除了森鸥外之外,无人能与漱石比拟,而这份对美术的喜爱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如〈我是猫〉、〈伦敦塔〉、〈少爷〉、〈虞美人草〉、〈草枕〉、《文学论》,建构出香郁独特、西洋色彩浓厚的漱石世界。

  从十月二十一日抵达巴黎到二十八日出发前往伦敦期间,漱石在因万国博览会而热闹缤纷的巴黎渡过了充满艺术知性的八天。二十八日早晨从法国西岸前往英国东岸的航程中,因海上强风大浪使得天生肠胃不佳的漱石饱受晕船之苦,这海崃上卷起狂浪似乎也预告着漱石即将开始长达两年的艰辛生涯。当漱石踏入伦敦时,映入眼帘的是与风雅巴黎截然相反的黑烟煤尘覆盖的丑陋都市景象。「在伦敦的城中散步试着吐了口痰,仔细一看竟是一团黑块,大吃一惊」,「几百万的市民每日吸着这些煤烟灰尘,严重地污染他们的肺」。当时的英国乃是支配七大洋的强权大不列颠帝国,伦敦更是凝聚资本主义、产业革命成果的具体体现,伦敦天空上的阴灰雾霾,固然是气候使然,更也是都市高度工业化的象征。

  居住在伦敦的两年是甚为不愉快的二年。

  我行走在英国的绅士之中,就像是步行于狼群中的茸毛犬,过着卑怜凄惨的日子。」(《文学论》)

  在伦敦的两年,漱石每日都在焦燥与孤独中渡过。以国家的菁英之身前来,却被英国人歧视,污蔑的眼神、嘲笑的嘴脸让他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陷入了无法挣脱的忧郁泥淖中。他在作品〈永日小品〉中曾描述刚到英国时感受到的违和感。

  路上的人大家都超前行去 连女人也都不落人后
  在腰后轻抓着裙角 似乎快蹬弯鞋根似的 高跟鞋大力地踩踏着敷石… …
  我则走在一旁 总觉得这个都市真让人难以居住(〈永日小品〉)

  世界的中心、繁忙的近代化都市、杂沓的脚步,不论男女,形色匆忙的人群之间只有漱石一人被人群所孤立。刚到伦敦初期,会因观光或交谊而外出散步,例如前往伦敦塔、美术馆、博物馆等地,但到留学后期的一年,他终日避居屋内不与人交流,疯狂似的埋首在文学书中,然而愈是阅读愈是不明了自己身在此地的意义,最终在要提交给文部省的报告书中,因想不出任何意义而以白纸缴交。疑神疑鬼、心神不宁所产生的压力与孤独使他精神耗弱,陷入了严重忧郁,一人关闭在灰暗的屋内哭泣。漱石发疯的谣言耳语,在其他留学生的通报之下从伦敦一路传回东京,一九○二年,时隔两年一个月,漱石结束了总计七百六十九天的伦敦生活,于十二月五日在泰唔士河岸搭上博多丸号返回了故乡。

  留学英国期间,原本在精神不稳定的情况下,他对于阴郁的伦敦、傲慢的英国人,只有亳不掩饰的厌恶与生理上的反感。在他返国四年后的一九○六年十一月所出版的《文学论》序文中,他再次提到「因是衔命只好前往,而非依着自己的意愿,若是能依自己的意志行事,我生涯絶不踏入英国之地一步」,由此可看出这份厌恶英国的情绪仍未消除。然而这趟看似不堪回首的英国之行,除了带给他终生难以医治的极度被害妄想与精神衰竭,还有最终夺走他性命的胃溃疡之外,也为他的人生带来深度的底蕴,漱石在回国后以飞快的速度撰写出〈我是猫〉,一边在东大授课一边写出〈少爷〉、〈草枕〉等名作,更将在伦敦的生活写入〈伦敦塔〉、〈幻影之盾〉等作品中。

  本书中所收录的〈卡莱尔博物馆〉、〈伦敦塔〉、〈幻影之盾〉以及〈薤露行〉都是他以在英国的生活或是从英国文学、历史中取材所写成的作品。〈卡莱尔博物馆〉一九○五年一月发表于杂志《学灯》,描写他访问苏格兰历史学家汤玛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一七九五年十二月四日-一八八一年二月五日)生前故居的纪行文。一九○五年一月带有浓厚奇幻色彩的纪行文〈伦敦塔〉,以文学士夏目金之助之名,发表于杂志《帝国文学》,隔年收录在漱石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漾虚集》。〈伦敦塔〉一作仍是以漱石自身实际走访伦敦塔的经验以及他的独特幻想视野而写成的作品,一九○○年十月二十八日漱石抵达伦敦,四天后十月三十一日立刻前往横跨泰晤士河的伦敦塔桥、伦敦桥以及伦敦塔观光,作品中结合了漱石对于西洋画的素养,他将H.保罗.德拉罗什(Hippolyte-Paul Delaroche,一七九七年七月十七日-一八五九年十一月四日)的画作〈爱德华五世和他的兄弟〉、〈珍妮.格瑞女士处决图〉的图像融入作品中,透过政治的无常、命运的翻弄以及年轻生命的逝去,增添了伦敦塔的阴郁气息。

  〈幻影之盾〉是一部描绘远古时期骑士威廉与克拉拉的悲恋小说,威廉与克拉拉就如同罗密欧与茱丽叶一般,克拉拉的父亲「夜鸦城的城主」与威廉的主君「白城的城主」因事起争执,眼看二城间战争将起,威廉夹在中间试图为自身的爱情找到解决办法。故事内容型式呈现三部构成,第一部描写威廉夹在对主君的忠诚与对恋人克拉拉爱情之间的挣扎,第二部是激烈的战斗场面,第三部则是描写随着咒咀而出现的幻化世界,最后两人透过死后的幻想世界在盾牌的幻影中成就两人的爱情。

  若说〈幻影之盾〉描写的是紧盯着镜子/盾牌的男人(威廉),作品〈薤露行〉所描写就是束缚在镜中的女人。〈薤露行〉于一九○五年十一月发表在杂志《中央公论》,隔年与其他六篇短篇作品共同收录至短篇小说集《漾虚集》中,是一篇英国文学色彩浓厚的作品,故事取材自亚瑟王传奇,五个章节分别以梦、镜、袖、罪、舟等关键词来描写传奇人物圆桌武士兰斯洛特与王妃桂妮薇儿间的祕恋与通姦的罪恶感、少女伊莲对兰斯洛特难以得到回报的单恋与她最终的死亡,以及只能栖生在镜子世界中的夏洛特少女的咒咀。书名〈薤露行〉名称引用自中国汉朝古乐府歌谣无名诗人的作品〈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还复滋,人死一去何时归」。这是一首送葬歌谣,人生宛若薤草叶上的露珠一般,一下子就蒸发消失,但是即使干枯了,隔日清晨一到,露珠又会再凝结,但是人若死了,却是无法再复回了。其中,作品名中的露珠所表征的既是伊莲死后停留在她眼帘上的露珠,同时亦是王妃桂妮薇儿在作品最后为伊莲滴落的泪珠,透过伊莲的死来凸显出她对爱的纯真,也以桂妮薇儿的泪滴来洗净她与兰斯洛特因相爱而犯下的罪,使罪得以救赎。

  或许漱石对于这趟英国留学之行充满了负面的评价,然而纵观他在东大英文学科任教时所讲授的三门课程「英文学形式论」、「文学论」、「文学评论」,以及开启他文学之路,展现初期创作意欲的四部作品(〈卡莱尔博物馆〉、〈伦敦塔〉、〈幻影之盾〉、〈薤露行〉),都是他以自身经验以及取材自英国文学、历史而写成,再加上辞掉东大教职进入朝日新闻社后,以〈永日小品〉为题撰写的二十五篇作品中有七篇也是以漱石在英国时期的见闻与体验为主题,另外还有日记、回忆录、谈话等,或许各作品篇幅长短不一,但总括漱石的着作数量来看,这趟仅有七百六十九天的留学之行,虽然使他自尊受挫、精神衰弱耗竭、击碎了他的菁英自信,却也深深切切地让他的生命淬鍊,以作品的形式留下了美丽的印记。

廖秀娟(元智大学应用外语学系副教授)

图书试读

卡莱尔博物馆

有个人站在公园角落,对路过的行人演讲。从另一头走来一名戴着釜锅型尖帽子的老爷爷,他驼背的身子罩着旧外套,走到那里,停下脚步看着演讲者。演讲者立刻停止演讲,迈开脚步来到不晓得打哪来的乡下学者面前。两人视线交会。演讲者以含煳不清的乡下腔调问:「请问您是卡莱尔吗?」乡下学者回答:「我怎么可能是卡莱尔呢?」他反问:「你就是传闻中那个切尔西(Chelsea)的哲人(sage)吗?」演讲者哈哈大笑。「原来大家称我为切尔西的哲人啊?sage可是鸟的名字,人类的sage比较罕见呢。」乡下学者回答:「原来如此,什么阿猫、阿狗都一样是人类,为什么特地给哲人起个名字呢,简直就像给鸟取个小名似的。人类明明只要当个人类就好了。」他一样哈哈大笑。

晚饭前,我到公园散步时,总会坐在河边的椅子上,眺望对岸。岸边很容易出现伦敦特产的浓雾。我用樱木手杖撑着下巴,看着正对面,爬上遥远对岸马路上的雾愈来愈浓,五层楼高的城镇下方,逐渐隐没于这阵漫长的烟雾里。末了,仅存杳然空中难以捉摸的茶褐色影子,彷彿将遥远未来带到我的眼前。这时,我首度于茶褐色影子深处,见到洒落的微光。三楼、四楼、五楼都点亮瓦斯灯。我拄着樱木杖,回到寄宿的宿舍。归途中,我总会想起卡莱尔与演讲者的故事。那个迷蒙中混着瓦斯云雾的地方,就是当时乡下学者居住的切尔西。

卡莱尔已经不在了,演讲者大概也过世了吧。不过,切尔西却一如往昔。不对,他居住多年的老房子,目前依然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自从一七○八年,于切恩路(Cheyne Row)落成以来,已经不知道迎来几任主人,又送走几任主人了,如今却依然维持往昔的模样。卡莱尔亡故后,在几位有志者的号召之下,蒐罗他生前用过的器物、日用品、书籍,分置于各个房间,方便来自各地的热心人士自行参观。

举出与切尔西有关的文学家,前有汤玛斯.摩尔,后有斯摩莱特,接下来是与卡莱尔同时代的李韩特,他们都是最着名的人物。李韩特正好与卡莱尔比邻而居,卡莱尔还曾写下纪录,当他搬进这房子的那晚,李韩特登门造访。此外,李韩特曾赠送雪莱的塑像给卡莱尔的妻子,这也是闻名的轶事。除此之外,艾略特的房子与罗塞蒂的宅邸就在一旁河岸另一头的马路上。不过这些房子都已经改朝换代,现在都有人居住,没办法参观。唯有卡莱尔的故居,只要付六便士,任何人都能随时、随意参观。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