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目少年: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二

怒目少年: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抗战烽火中,诉说流亡学生的颠沛和坚韧。
  ★以切身的动盪,文学灵魂首次舒展双翼。
  ★多项得奖纪录:
  第十八届国家文艺奖
  历史嘉年华历史书写者致敬奖
  在场主义㪚文奖(与许知远合得)
  新浪网年度好书
  广州南方都市报年度好书
  光明日报光明好书榜
  北京新京报年度好书
  人民日报年度好书
  华语传媒大奨提名第一名
  入选深圳各媒体合办十大好书

  在《怒目少年》那样的年纪,开始窗隙窥月,雾里看花,一路挺胸昂首,没有天使指引、先知预告,自以为是,坎坎坷坷。没关系,只要你长大。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王鼎钧

  流亡是逃命,是拚命,是乩童跳灰过火。
  流亡不是东张西望,看山看水。
  流亡不是前仰后合的唱歌,看见一块草地就坐下来。
  流亡者,没有那份闲心。

  《昨天的云》里那位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到了《怒目少年》那样的年纪,渐渐知悉世事道理。因为战争,离别、劳碌、疾病、饥饿、欺骗甚至死亡交集;因为战争,忍耐、锻鍊、担当、觉悟与理想,皆于是觉醒。

  此为作者回忆录二部曲,记述一九四二年前往抗战后方,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为止,少年事犹如血的化身,是作者对中国社会所作的见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鼎钧


  1925年生,山东省临沂县人。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来台,曾任中广公司编审、制作组长、专门委员,中国文化学院讲师,中国电视公司编审组长,幼狮文化公司期刊部代理总编辑,《中国时报》主笔,「人间」副刊主编,美国西东大学双语教程中心华文主编。目前旅居美国。

  曾获金鼎奖,台北中国文艺协会文艺评论奖章,中山文化基金会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推荐奖,吴鲁芹散文奖。1999年《开放的人生》荣获文建会及联合副刊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三十」。2001年,获北美华文作家协会「杰出华人会员」奖牌。

  着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碎琉璃》、《山里山外》、《左心房漩涡》、《小而美散文》。小说《单身温度》。论着「作文四书」《灵感》、《文学种籽》、《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等。

图书目录

编辑前言    
用青春走出一段青史    

代序    
与生命对话                
        
第一部
出门一步,便是江湖    
最危险的事情最简单    
        
第二部
我,一个伪造的人    
要皇宫,还是要难民营?    
撒豆成兵,聚沙成塔    
我是校长,不是总司令        
我一定能带好你们几千个娃娃    
「入鲁」并未认真实行?    
战争是一架机器,制造祕密        
师友,在光阴里    
莫等闲小看了疥癣之疾        
将门子弟品尝抗战滋味        
这样那样,渐渐长大        
都是生物惹的祸        
小说女主角会见记        
贫穷的母亲养育了太多的孩子        
五叔毓珍        
一百块钱欠了四十年        
群众的愤怒转向了        
那天,战争几乎吞噬我        
我不敢感谢上帝        
        
第三部
跟着摩西过红海        
梦中,文峰塔上的歌声        
从流亡三部曲中醒来        
把好酒留到末日        
世界上最长的散步        
黄土平原上一行脚印        
宛西,我闻我见我思        
汉江,苍天给我一条路        
一个读庄子的人谈论政局    
            
第四部
如果……这里就是江南        
最好的哲学老师        
凡是你不知道的事就是新闻        
从军文告引发澎湃的热情        
悲壮与荒谬:无可评论        
牛老师,戏剧与人生        
新师表如此如此        
孤雁不堪愁里听        
爱情,苦闷的象征?        
千里万里,爱情的网罗里    
打日本,我过足瘾了!        
总得让我想一想        
抗战胜利,别有一番滋味    
形象是日渐磨损的币面        
迟到的歌声:散了吧        
王吉林:死有锐于利刃        
兴安日报,文学之路第一步    
                    
第五部
大结局        
            
附录    难忘的岁月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与生命对话


  1

  这些年,常常看见有人在文章里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人会生气,敢生气,也曾经怒不可遏。「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一齐怒火炙心的时候,也曾使「山岳崩颓、风云变色」,一个人忍无可忍的时候,也曾「忘其身以及其亲」。

  远者固无论矣,以我及身所见所闻,中国人为了「华人与犬不得入内」而生气,为了挥动东洋刀砍掉中国人的脑袋再哈哈大笑而生气,直气得开着大卡车冲进黄埔江,气得把一排木柄手榴弹绑在前胸后背往坦克车底下钻。中国人也为了从香港到重庆的飞机上有一只洋狗而生气,也曾为了庄稼汉沿街叫卖他的小女儿而生气,直气得抛下老婆孩子远走高飞、隐名埋姓,二十年后再回来清算他的亲族乡党。

  中国人生了气,有时候像滚水,有时像火山。抗战军兴,中国人蓄怒待发,出气的对象有变化,先对外国,后对本国。许多事我或在局外、或在局内,许多人我或者理解、或者迷惑。许多人,包括我在内,我们不知道何时,何故发生这种载舟覆舟的变化,我们不是秋风未动蝉先觉,而是秋风已动蝉先落。原来人的情绪那么不可测,后果那么不可预估,许多人这才修心制忿。

  出入于两种怒气(对外国和对本国)之间的我,以一个少年人的受想行识,构成《怒目少年》这本书的内容。继《昨天的云》之后,这是我的第二本回忆录,──应该说是第二部分。它记述由一九四二年我前往抗战后方起,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为止,我对中国社会所作的见证。「两种怒气」的消长即发生在这段日子里。

  2

  奇怪为甚么有人写文章?写作,依我看,有如下的效用:

  谋利益(经商)赚了钱
  出恶气(快意)报了怨
  结世缘(交友)得了名
  广信念(传心)载了道
  尽善美(入圣)登了峰
  参化育(法天)成了神

  排列起来似乎有等级,越往后境界越高,到「尽善美、参化育」几乎高不可攀。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存而不废,做天下后世追求的目标。

  多年以前,中国作家处境恶劣,有时连传心交友都有不测之祸,「谋利益」只好作政治投机,「出恶气」与虐待狂难分,所谓信念,沦为「一纸崇高神圣之胡言乱语」,尽善美、参化育乃是云霄羽毛,四顾茫茫。如此作品,不但「今日所作、明日必悔」,也是「昨日所作、今日已灭」。一九七七年后中共推翻文革,政策开放,大陆上有一位老作家放声大哭,他说他写了几十年都白写了。我从报上看到这句话悚然良久,连忙检查自己的作品还能剩下多少,谢天谢地,毕竟此善于彼,我还有些「私房」手工,有些「无用之用」的古调,可以「自其不变而观之」。我还眼前有纸,手中有笔,冥冥中有些春夏秋冬,可以补平生不平。

  作家的遭际、见闻、思考,都是上天给他的讯息。作家接收讯息,「译」成文学,纵不能参化育也要尽善美,纵不能尽善尽美也要求善求美,在有限的善美中表现无限天机。世缘可得可失,恩怨可了可忘,利益可有可无,吾生有涯,朝闻道、夕死可矣。

  3

  写回忆录需要回忆和反省,需要资料帮助回忆和激发反省。要清理五十年前少年事,得找到五十年前少年人。一九八二年,我对中国大陆展开了连续四年的通讯搜索,向「隔世」寻找我「前世」的旧识。那时,中国大陆的经济繁而未荣,要他们花两元人民币回一封航空信是个负担,我到集邮商店高价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邮票贴在信封上,打好通信地址,把信封一个一个寄给他们使用。那几年,我几乎每天收到由中国大陆来的信,补足这本书需要的资料(抗战生活),也为我写下一本书提供助力(内战经验)。

  五十年了,经过那么长的战争和那么多的政治运动,旧人怎会仍在原处?不错,内战期间的大迁徙,战争停止后的大清洗,他们在数难逃。他们的星球爆炸了,他们散落在黑龙江、内蒙、新疆、青海、云南、广西、西康,做旧世界的碎片。谢天谢地,他们还活着。种种磨难都是事实,可是他们活了过来。谢天谢地,外面风传的大灭绝并未发生。

  这些人,又是如何被我找到的呢?这多亏了中国大陆各地的侨务办公室,简称侨办。大陆上由中央到地方每一级政府都有侨办,即使乡镇也有一个人兼办这方面的业务。只要我能提出某人的原籍地址,他们一定有办法弄个水落石出;只要我能提出某人「最后」住在何处,他们也多半能有个交代。他们人口管理严密,名不虚传,侨办执行政策之彻底我们自叹弗如。──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一九八六年以后,四海交流,统战成功,除了有影响力的侨领,很难、或者根本不能再接到他们的回信,时也,势也,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无论如何我感谢他们,我的愿望已在一九八六年以前实现。我把他们的名字牢牢的记在心里,写在日记里,保存在通信的档案里,但是不必写在这里。

  4

  我还需要阅读。我读战史、方志、名人的回忆录,我从那些书里没找到多少可用的材料。我说过,我关怀的是金字塔下的小人物,贴近泥土的「黔黎」,历史忽略了他们,不愿笔生花,但愿笔发光,由我照亮某种死角。说来伤感,打开那些书,皇皇巨着之中,赫赫巨人之下,青年只是一行数字,军人只是一个番号,县长乡长无论有多大贡献,总司令也不知道他姓张姓李,少将以上的部队长才有个名字,下级官兵只在「伤亡过半」或「全体壮烈牺牲」之类的官式用语中含混提及,无定河边骨向来不设户籍,更无论老百姓的汗和泪了。那些书里有天下,没有苍生。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东方图书馆发现一大批刊物,是中国大陆各省各县印行的《文史资料》,这些刊物在各省各县政协的主持下定期出版,他们长期搜集整理地方史料,作成纪录。这一批刊物对我帮了大忙。

  以我涉猎所及,一九八二年以前你在中共治下很难找到信史。但《文史资料》记邻里乡党之事,影响甚小,上级不甚指导,执笔者又多是十室忠信,朴实无华,他们大概还没听说「上帝给我们语言文字,正是要我们掩饰事」,或者听说过,还不能领会,他们居然不偏不倚的写出许多真相来。──我自己身历其境的事,是真是假我当然知道。

  根据《文史资料》中的线索,我在大陆上买了一些书。隔洋买书,我的办法是「不管有鱼没鱼、先撒一网」。看见书名,猜想它的内容,买来再说,网中也许空空,那么再撒下去。幸而大陆上出版的书,书名和书的性质大致符合,不像台湾,书名往往脱离书本单独供人欣赏。感谢大陆亲友,他们在官吏的猜疑下、在人与人还不能和睦对待的地方办事,忍受公车司机的喝斥、乘客的互相践踏、书店职员的白眼、邮局柜台的颐指气使,寄来我需要的着作物。我也把他们的名字牢牢的记在心里,写在日记里,保存在通信的档案里,但是不必写在这里。

  5

  在《昨天的云》里那样年纪,我们思想单纯,七窍混沌,受父母庇护,无须面对挑战,眼睛明亮然而只朝空气看。没关系,只要你长大。

  在《怒目少年》那样的年纪,开始窗隙窥月,雾里看花,一路挺胸昂首,没有天使指引、先知预告,自以为是,坎坎坷坷。没关系,只要你长大。

  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

  下一本书我打算写三年内战。那三年我又大了几岁,「摄影机」的性能提高,并且知世事有远因近果,有表象内幕,有偶然必然,有真诚伪装。重要的是学会了作出决定并面对后果,在惊骇、抗拒、疑惑、悲痛中认识人性,长大真好。

  长大了,由窗隙窥月、中庭步月进入「高台玩月」,人生的祕密次第揭露,应验了圣经上的话:「所有在暗室中隐藏的,都要在房顶上宣扬出来。」种种昨日,作成了一个人,这人凭天赐的基料作成了一卷或几卷书,这一生算是,还诸大地」。

  米兰昆特拉说「回忆是依稀的微光」,我的回忆「在我大量阅读有关史料之后」是望远和显微。

  克莉斯蒂说「回忆是老年的补偿」,我的回忆「在我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之后」是生命的对话。

  有些中国老人怕回忆,如果他是强者,他有太多的孽,如果他的弱者,他有太多的耻,两者俱不堪回首。他的回忆录不等于回忆。

  有些事情我还得仔细想。生命不留驻,似光;不停止,似风。山川大地尽你看,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浮云。」实际上也带不走,连袖子也得留下。不能携带,只有遗留或遗失,这是生命的特征。

  现在,电、报纸天天有人谈论青少年。正是:

  水流少年色 风飘少年春
  未了少年事 又有少年人
  上帝在天上,他们都会长大。

  6

  《怒目少年》本来由我自己出版,老友黄力智兄督印,吴氏图书公司吴登川先生发行。现在加以修改增订,修订的缘由,卷末〈难忘的岁月〉一文作了交代。

  《怒目少年》的写作和发表,得到多位编辑人的支持,他们是:联合报副刊主编痖弦先生,中华日报副刊主编应平书女士,中央日报副刊主编梅新先生,新生报副刊主编刘静娟女士,美国世界日报副刊主编田新彬女士,中国时报副刊主编杨泽先生。

图书试读

出门一步,便是江湖
 
诗人郑愁予的名句:「出门一步,便是江湖。」离家五百里算是很远了吧,哪想到后来更远,更远……
 
我一生漂泊无定。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半流亡」,离开家,没离开乡。十七岁正式流亡,离开乡,没离开国。后来「国」也离开了。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一身之外,只有很多很多故事说不完。
 
现代中国,有个名词叫流亡学生,它前后有三个梯次:第一梯次,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青年入关。第二梯次,七七抗战开始,沿海各省青年内迁。第三梯次,内战期间,各地 青年外逃。我是第二梯次,也就是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那时流亡是一种潮流,流亡的青年千万百万,流亡很苦,很孤独,有时也壮烈,危险。
 
我在一九四二年夏天离开家乡,前往安徽阜阳。一九四二,那是个甚么样的年头?
 
那年是民国三十一年,我十七岁。
 
那是中国对日抗战第六个年头,第二次世界大战(依照欧美人的说法)第三个年头。那年中日两军在浙赣路会战,在太行山会战,在湖北宜昌会战,在湖南长沙第三次会战。这年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日军作战,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德军进攻史达林格勒,与苏联苦战。
 
那时,山东省铁路公路沿线的据点,腹地重要的城镇,都驻扎日军,我们称为沦陷区。但日军以线制面的构想完全失败,广大的农村和山区由三种武力分治,那就是:国民政府派出的正规军,老百姓称为中央军,加上亲国民政府的游击队,他们的地盘称为游击区;还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游击队,老百姓通称之为八路军,开辟了解放区。今日话当年事,这些名称先要交代一番。
 
那时,日本的打算是把全中国变成日本的属国,先用暴力侵略,后用怀柔安抚。但是,民族主义是无法融化的冰。中国人对暴力造成的伤害不忘记,对怀柔施予的恩惠不感激,想加减换算,没那么便宜,大家指天为誓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尤其是年轻人,愤懑之情溢于言表,骂「日本鬼子」,唱「中国的青年遍地怒号」。
 
中国人管日本人叫「鬼子」,一直叫到抗战胜利,叫到对日和约签订,叫到一九七几年,我在台北进电视公司当编审组长,政府官员以电话指示,电视剧对白的「日本鬼子」一律换成「日军」或「日本军阀」,大家才心不甘情不愿的改了口。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