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的孩子们

中间的孩子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又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众所瞩目、备受期待 第157届 芥川奖入围小说 「我是日本人,也是台湾人。」 温又柔,一部思考自我定位、摸索生存方式的青春物语。 台湾/日本/中国 三个地方;台语/日文/中文 三种语境 在中间的我——撕裂与延续 ──我不会母语,我只会日语。但是,我是不完全的日本人。 天原琴子,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台湾人,在东京生活长大。十九岁时为了精进「母亲的语言」而到上海留学;课堂上碰到老师强调所谓「正统的标准中文」跟自己原生的南方腔调不一样,因此产生学习混乱、失去自信。 ──我跟其他人不一样,我比较特别。 吴嘉玲,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日本人,她出生于东京;拿着台胞证从日本进入中国留学,中文说得流利,却遭遇到既非单纯的「外国人」,也不是「本国人」的身分问题。 ──我们都是假日本人。 龙舜哉,父母亲都是中国人已归化日本籍,自小在日本出生长大,认为日语是母语,抱着兴趣的心态,学习第二外语中文。 三个背景不同却境遇相似的年轻人,摆盪在「国」与「国」之间,烦恼着何谓日本人,而母语又是什么?就在一趟出发赴上海学习中文的旅程中,他们结成伙伴相互鼓励,并彼此激发思考语言(母语、父语、方言、外语)和自我身分认同的课题。 随着学程即将结束,三人的友谊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能够突破局限,为动摇的心灵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吗?前方不可知的世界正等着他们再次出发…… 「中间的」我们的语言,能越过边界,展翅高飞。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温又柔(Wen Yuju)


  一九八○年出生于台湾台北。三岁时和家人一同搬到东京,开始了在日本的生活。父母的日常对话总是国台语夹杂。

  二○○九年以〈好去好来歌〉获得昴文学赏佳作,二○一一年出版小说集《来福之家》(集英社)。

  二○一三年,开始与音乐家小岛ケイタニーラブ(小岛Keitaney Love)一起进行演奏和朗读共演的活动〈语言和声音的书信往返〉;同年参与纪录片《异境中的故乡──李维英雄相隔52年重访台中》(导演:大川景子)的拍摄。

  二○一五年出版散文集《我住在日语》(白水社),此书获得第64届日本随笔作家俱乐部年度大赏。

  二○一七年发表中篇小说《中间的孩子们》入围第157回芥川赏。

  二○一八年为台湾《联合文学》杂志撰写专栏。

译者简介

郭凡嘉


  台湾大学文学院毕业,现为东京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关注日本外籍儿童之教育议题。译有上野千鹤子《裙底下的剧场》、温又柔《来福之家》、陈舜臣《青云之轴》、中村地平《雾之蕃社》、森见登美彦《空转小说家》、角田光代《肉记》等,并撰有日本小说家评论数篇。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一封来自台湾与日本之间的信

温又柔


  即使是今天,我的中文程度仍然相当低落。如果幸运碰上有耐性的人愿意忍受我,那么至少对答还说得通。但要是必须聊比较深入的话题,那我只能举手投降了。而且说到我会讲的中文,我所知的语汇和使用方法都非常有限,有时或许会让人觉得太过单纯或幼稚,很明显地并不符合我的年纪。

  相反的,使用日语对我来说,却丝毫没有任何障碍,尽管有时碰到稍微难懂的文物,必须要花一些时间去解读,但是我却有自信不会动摇或惊慌。有些时候,旁人甚至会佩服地这么说:「妳的日语比大多数日本人都还要流畅呢。」

  在日本长大的过程中,我上的是日本当地的学校,周遭的环境里除了自己之外,全都是日本人。一回过神来,才发现我竟然成长为一个「理所当然地使用着日语」的人了。没错,就像是成了一般普通的日本人一样。

  如果我是日本人的话,大概就没有人会夸奖我:「妳的日文真好」了吧。毕竟日本人说日文是很理所当然的事嘛。但因为我是台湾人,反而经常有人这么问我:「妳的中文怎么说得这么差?」

  明明是台湾人,日文能力却比中文能力好得多。
  明明不是日本人,却只会日文。
  这样的我,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自从某个时期开始,我便经常思考自己与日文、中文(以及台语)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又以这个问题为核心,开始写起了小说。
  诚如我的上一本小说《来福之家》所收录的两篇作品,本书也是这种尝试的一环。
  天原琴子、吴嘉玲、龙舜哉。
  根源自台湾、战前中国大陆,并在日本成长,他们为了学习父亲、母亲,抑或祖父母的「母语」,前往了上海。
  日本与台湾、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日语和中文、普通话和华语、北京话和台湾话……摆盪在「国」与「国」之间,他们各自摸索着自己的生存方式,而这些人正如同我的分身一样。

  我希望对「和他们一样」,以及所有「像我一样」的人传达一个讯息:
  出生的国家、长大的国家。
  父亲的国家、母亲的国家。
  祖父母曾经待过的国家、从父母亲那一代开始生活的国家。
  你不需要站在这么多个国家之间,烦恼着自己的母国究竟是哪一个。
  因为这些国家,都是你我的母国。
  我们站在这些母国与母国的中间点,从这里为起点,我们可以前往任何地方。

  继《来福之家》与《我住在日语》之后,本书也能透过联合文学出版,让我感到无限的喜悦。

  ──「母语」总是会被人解读为「传承自母亲的语言」,但是这个「母语」到底是不是只能有一个呢?我觉得小孩子的「母语」是可以由很多种语言所构成的。

  在小说的结尾,当我写下了这些「成为了天原琴子意识觉醒的契机」的话时,这部小说尚未写到最后的时间点,但我就确信了,如果这部作品要翻译成中文的话,那么翻译者就必须要找郭凡嘉。
一开始我们是以原作者和翻译的身分相识,现在则成为了我敬爱的友人。她理解并接受了我的想法,爽快地接下了翻译的工作,让我衷心感谢。

  或许有一天,某个人会把这本书和前两本放在一起,称作我的「初期三部曲」吧,而这初期三部曲中最后的一部作品《中间的孩子们》,现在即将送到台湾人──但是到底谁才是台湾人?──的手中,或许不光只是台湾人,而是所有在台湾、在中文环境中长大的所有人们、再更进一步地说,甚至是所有能够读懂繁体中文的读者手中,一想到这件事,一股新鲜的力量就不禁从我心底涌现而升。

  这股力量正是督促着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我要用这种包含着中文与台语、我独特的日文,继续写下去。我会站在日本与台湾的中间,为了打从心底需要我的语言的「你」,继续写下去。

二○一八年四月吉日于新绿耀眼的东京

 

图书试读

〈出发前夜〉
 
四岁时的我,认为世界上分成两种语言。一种是在家里说的语言,另一种是在家以外的地方使用的语言。可是,我的母亲却不怎么擅长那个在家以外的地方使用的语言。
 
——所以当妈妈有困难的时候,妳要帮妈妈喔!
 
当幼稚园好朋友小优的妈妈称赞说:「琴子的妈妈日文说得好好喔!」时,我的回答:「阿姨妳的日文比较好啦!」总是会让大人笑出来。小优的妈妈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说:「哎呀,真是谢谢妳的称赞啊!」我根本没想到,「那是因为小优的妈妈是日本人啊」这个原因。那时候的我,以为每个人的爸爸都是日本人,妈妈都是台湾人。我根本不知道,父母当中有一个人不是日本人的例子,在这个国家里还算是满少见的。
 
十五年后的今天,母亲、我与父亲持有同样的护照。我翻开印着相片的那一页,细细地端详。国籍栏写着「JAPAN」。发行年月日是「22 May 1992」。我扳着手指数,母亲归化日本国籍已经八年了。对于十九岁的我来说,实在是段很长的岁月。但是母亲自己却很惊讶:
 
「才八年啊?敢若真久(感觉是更久以前的事了)。」
 
「妈妈妳的脸一点都没变嘛。」
 
看着母亲的护照看得忘神,这时候母亲便催促着我:「爸爸快要回来啦。」于是我把母亲与父亲的护照放进平常存放银行存折和印鑑的保险柜里,只留下我自己的护照。
 
如果行李可以早点打包完,我就可以去帮忙包水饺了。但是打包到最后阶段,当把我的护照从父母的保险柜里拿出来时,母亲早已完美地把全家人份的饺子都给包好了。
 
水饺就好了吗?妈妈这么问。就是水饺(ギョーザ,gyoza)才好啊,我回答。父亲用中文赞成我的意见:「我支持我女儿的提议。」我最喜欢吃母亲包的水饺了,尽管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山珍海味。妈妈会把鸡绞肉和切得细细的高丽菜拌在一起,再用饺子皮包起来,用滚水煮熟。
 
这天晚上,我和爸爸坐在盛得满满的妈妈特制水饺前,开心得不得了。爸爸一面把麻油加进酱油里,一面怀念地说起自己二十一岁第一次离开日本的回忆。妈妈也跟着以中文回应说,我第一次离开台湾的时候已经二十五岁了呢。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