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3-2014

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3-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步钊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短篇小说
  • 小说集
  • 2013-2014
  • 当代文学
  • 文学
  • 港文学
  • 故事集
  • 选集
  • 香港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论南来或本土、传统与创新、香港文学不管河东河西,愤怒与不愤怒,仍然向前发展。编者潘步钊从2013至2014年的本地文学杂志、报刊及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精选三十四篇作品,展现不同平台、不同的形式尝试和不同年龄层的作者风格,拼凑出这两年间香港短篇小说的创作风貌。 本选集中的三十四篇短篇小说,有关于遗忘与记忆的追寻,有重现都市的压力和迷惘、精神心灵和情感意志的挣扎,有反映现实生活、紧扣时事话题,更有艺术手法匠心独运的作品。写作小说之道,存乎一心;阅读小说之道,亦并无定法。或是内容意旨,或是手法技巧,或是作者情思,小说文字所描摹出的形态、质地和色调,均予读者异样的触动和思考。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 《香港短篇小说选 2013-2014》之外的 香港短篇小说精选集的简介,力求详实生动,不含任何生成痕迹。 --- 城市脉动与时代回响:一部跨越光影的香港故事集 (一部关于香港文学、记忆与身份的精选集)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年份的结集,而是旨在呈现一个更宏大、更具纵深感的香港文学景观。它精选了不同年代,甚至可以说是跨越了“新浪潮”与“后殖民”两个重要历史断层的香港短篇小说。这些故事如同散落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珍珠,各自折射出城市的复杂光芒与人性的幽微之处。 一、 时代的侧影:从殖民终结到身份重塑 香港文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与历史位置——一个永恒的“过渡地带”。本选集中的作品,深刻捕捉了这种“在路上”的状态。 1. 边缘与核心的拉扯: 我们收录了大量描绘“新界拓荒者”与“都市异乡人”的作品。例如,一些小说家深入九龙城寨的余晖,或是描写天水围家庭的压抑日常,探讨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社群结构如何被撕裂、重组。这些故事里的人物往往徘徊在“香港人”与“中国人”的身份标签之间,他们的对话、他们的沉默,都是对“我是谁”这一核心命题的持续追问。 2. 集体记忆的重构: 相比于聚焦于当下事件的叙事,本选集更注重挖掘那些被时间冲刷但仍旧清晰的集体记忆片段。从战后重建的艰辛,到七十年代工业起飞的喧嚣,再到九七回归前夕那股集体性的不安与憧憬。这些作品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通过细腻的个人经验,重建了一部活生生的“非官方”香港史。例如,有小说家擅长捕捉老式茶楼里烟雾缭绕的场景,用一杯奶茶的温度来衡量时间的流逝和人情的冷暖。 二、 叙事实验与文学拓宽 香港短篇小说一直是中文文学版图中实验性最强的领域之一。本选集中的篇章,展现了作家们如何利用语言的张力,打破传统小说的框架。 1. 语言的混血性: 选集中不乏使用“港式口语”与标准书面语交织的文本。这种“混合语境”不仅仅是地方色彩的点缀,更是香港社会复杂性在语言层面的投射。读者将会在同一段落中,体验到粤语特有的音韵美感和白话的直接力度,这使得文本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节奏感。 2. 类型文学的升华: 多位作家尝试将通俗类型文学(如侦探、武侠、科幻)融入严肃文学的探讨。例如,一些带有“黑色电影”色彩的侦探小说,其真正的谜团不在于谁是凶手,而在于这座城市本身隐藏的道德真空。通过悬疑的外壳,探讨的是现代都市人精神上的迷失。这些作品证明了,文学的深度并非只存在于对现实的直接摹写,更可以在对形式的颠覆中得以实现。 3. 媒介与空间的交错: 在电子媒体尚未完全主导生活的时代,作家们捕捉了香港独特的公共空间——从狭窄的唐楼单位,到霓虹灯闪烁的街头,再到拥挤的地铁车厢。小说中,媒介(如旧报纸、收音机、手写信件)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是连接个体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误解与思念的载体。 三、 人物群像:在局限中追寻自由 本选集刻画的人物是多棱镜下的切片,他们或卑微,或光鲜,但都带着一种深沉的“港人精神”。 1. 奋斗者的肖像: 大量笔墨聚焦于那些在狮子山精神的余晖下,仍旧努力挣扎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一个穿梭于中环的西装暴徒,一个在霓虹灯下坚守宵夜档的厨师,或是一个在金融海啸中失去一切的白领。他们的“奋斗”不再仅仅是为了财富的积累,而更多是为了在急速变迁的环境中,守住一小块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 2. 细腻的情感张力: 与宏大叙事相对的,是对个体情感张力的捕捉。选集中不乏探讨疏离感、暗恋、家庭内部权力结构的小品式杰作。这些故事往往在结尾处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开放式的场景或一个未被解答的眼神,让读者自己去填充故事的后续,体味人际关系的微妙与脆弱。 3. “局外人”的视角: 我们收录了少数几篇由“新移民”或“外籍人士”视角切入的短篇。他们以局外人的清醒,审视着香港的规则、习俗乃至它的“疯狂”。这种双重视角,有效解构了本地人视为理所当然的生活常态,使香港的独特气质得以更清晰地浮现。 结语 这本选集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阅读体验——它既是文学评论家考察香港文学发展脉络的样本,也是普通读者重温一代人集体记忆的载体。这些故事,如同香港这座城市本身,充满了矛盾、活力与不屈的韧性。它们不是对单一“香港经验”的总结,而是对无数可能性的探索与呈现。阅读它们,如同在密集的楼宇间寻找一缕穿透云层的光线,充满了发现的惊喜。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步钊


  广东梅县人,生于香港。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及硕士,中山大学文学硕士,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士,现职中学校长,并出任教育局课程发展议会委员及公共图书馆谘询委员会委员等公职。曾担任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中文文学创作奖、大学文学奖及青年文学奖等比赛评审,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及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香港文学推广平台」顾问。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新诗和短篇小说,散见于各文学报刊。

  曾获康文署中文文学创作奖散文奖,部分散文作品被收录在不同地方香港文学作品选集及中学中国语文科教科书。已出版作品包括《今夜巴黎看不见日落》、《方寸之间》、《邯郸记》、《不老的叮咛》、《脂粉与颜色—散文写作技巧谈》、《明十大家词选》、《跟名家学写作》、《五十年栏杆拍遍—唐涤生粤剧剧本文学探微》、《描写文选读》、《一本读懂中国文学史》、《香港短篇小说选2006-2007》、《美哉少年》、《读书种子》及《传家之宝》等十多种。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挣扎与遗忘

潘步钊


  一
  2013和2014两年,在公在私,竟然都予我不少启发和联想。2013年的最后一季,我因为颈椎出了毛病,在医院进行了一次不算小的手术,向学校告了两个月病假,六星期内没有踏出上水区半步。医生的吩咐比法庭颁令禁制更震慑人心,叫人不敢偷越半步。然而2014年对于香港,变化更大,意义和影响更深远。政改问题由2013年开始酝酿发酵,到2014年讨论,慢慢呈现剑拔弩张之势、特区政府成立政改小组,到人大定下框架,再到七十九天佔领行动,果真如那个在大学教法律的「政客」所说:香港从此不一样──只是明显地,我们的社会没有因为不一样而变得更好更快乐更繁荣更平安。这两年,争上台前的人物角色纷繁,由勾结地产商的贪污高官、被强令封刀的名医、刀手伏击的名编辑,到说流利粗口的小学教师,教我又再想起电影《城南旧事》中,那可爱而单纯的小女孩英子,当那为了供弟弟唸书而偷东西的贼问她,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呆呆地,眼神落在无定点的前方,茫然失神地说:「我不知道,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是的,人太多了,于是善恶、是非、黑白、正邪,我们一下子都煳涂迷失了。似乎除了法庭,天下间没有其他去处。道德和温情,生命中的无奈和美善,在一个又一个倾斜的晚上流去,只余下城市生活中的香港人,大家在一边挣扎,一边遗忘。

  文学方面,受艺术发展局资助的《明报.明艺》和具宗教背景的《阡陌》,先后在这两年内出现,算是为文学作品发表的平台增添了空间,尽管版面不多,又或者一两年内就结束了,我们仍然看到文学世界在动盪和叫嚣中,努力挣扎,拒绝被遗忘。从文学角度看香港的2013和2014两年,虽然不像社会事件的动人心魄,但仍然意义深远,而且充满暗示,特别是在这二十四个月的首尾之间,两位具有非一般地位的作家去世。也斯在2013年开始的数天病逝,曾敏之则仙驾于2014年结束后数天。曾老是传统南来作家,一代名报人,左派超级元老;也斯则是战后出生,代表七十年代以来,文学本土意识和西方文学影响下,理论与创新等等思潮和主义对香港文学的冲击与影响。两人的离去,对于思考香港文学,兼具实质和象征意义。无论南来或本土、传统与创新,花落花开,香港文学不管河东河西,愤怒与不愤怒,仍然向前发展,无论哪一个时代,赶往长安的少年仍然多着呢!只是作为反映对象的香港社会,未必以平行共速地向前,风光过处,会刮起如刀的烈风,也会交织缠绕的罗网。生活,彷彿是张没有终结的考卷,笨手笨脚的城市人被逼拿起笔来,紧蹙眉头,然后一边挣扎下笔,一边又不断遗忘写下的答案。这彷彿也成为阅读这本反映这两年小说作者艺术情思的进口,我们推门而进,努力去分清海和天,盼望着风光温度,都亮眼怡人。

  二
  阅读2013和2014两年的香港短篇小说,不一定要循很多人喜欢的套路与习惯,例如「借来的时空」、「消失的空间」、「迷失我城」等一般为论者所喜欢切入的角度。如果客观世界是多元丰富,反映在作品亦应如此,希望借这本选集展现这两年间,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形式尝试和不同年龄层的作者风格,从而拼凑出这两年的香港短篇小说的创作图貌。

  遗忘,伴随记忆的追寻,是生命中无奈的辗转流离,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追寻和主题。有时我们遗忘了城市的某些东西,可是更多时候,是我们身处的城市在不断遗忘。选集中钟国强的《请小心月台空隙》,写一个配音员文叔死后,妻子努力记忆,想方设法保存,城市却渐渐遗忘他的声音,深刻警策,我非常欣赏和喜欢。生活在城市,我们在不断遗忘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成为被遗忘的一部分。蓬草在《护河人》写陶大伯在河边检拾垃圾,表面是「令他一下子快乐起来,生活像有了意义和目的,有事可做了,不用在家中从早晨呆坐至夜深」,排遣寂寞打发生活,更深藏的是那份不想被遗忘和不能遗忘:「太多的回忆,从四方八面重重的压下来,陶大伯的头昏沉沉⋯⋯勐然一抖身子,他走出屋外,走到河边」。小说末尾,陶大伯回忆起童年时父母与他在河边散步,甚至在河边认识了后来的妻子。护河的象征意义至此豁然可读,最后陶大伯失足死在自己守护的河中,又变成寓意丰富的暗示,悲情深刻。相比作者在这两年内发表的其他小说,例如《遗忘的瓶子》和《美丽的家乡》,以这一篇最触动编者。唐睿的《Hi,Dad》把生命和生活的流动与身不由己,在为人子亦为人父的角色叠置中,表现出相当的力度。这种对生命和岁月的悠悠思索,相似的作品还有惟得的《长寿面之味》和朵拉的《寻枕记》,而且一样是集中而丰富地运用象征的手法,引发联想和感觉。王良和《魅影》的题目定得很好,几乎把小说要表现的都说了,而且满有质感。大家都活在情绪、压力、暴烈等精神阴影下,作者既写童年居住公屋时,智力不及正常人的邻居阿全,末尾重笔写患精神病的弟弟和母亲的死,作者自己亦困扰在似有若无的情绪病中。写梦中阿全妻子把孩子掷下街的小片段,更加令作品一下子激奔到高点,「魅影」不但广阔难逃,而且可以暴烈伤人,惊吓十足。

  岁月游移,却没有带走生命的点点记忆,反而在某些人生际遇的渡头,会或显或隐地触动,像开动密室的机关,通向回忆的大道。王璞的《白房子》的故事上溯至「1972年春天」,可是白房子比喻理想生活,触起作者今天的回忆是:「在四周残兵败将般的破屋烂窟中,在一片污泥浊水中,那座亭亭玉立的白房子,孤独地、幽伤地,闪着怯怯的白光」,别写幽怀,不是很明显吗?这样一种年轻岁月与眼前老去交叠重置的困惑犹疑,在周蜜蜜的《时空.少女》与林淇的《语言学》,都有相近的处理,情慾和爱情故事或者只是一种包装。至于阿谷的《垫子》则有些不同,多年后重逢,不在回忆,在眼前所激起的联想推测,简炼有力,收结后读者仍有许多参与的空间。

  在香港这繁荣急速的都市写作,城市生活的压力和迷惘,始终形成枷锁罗网,任何时期的文学作品的题材和意旨,都会受到影响,这两年的短篇小说,没有例外。作者们一边努力重现城市生活的种种綑绑和压逼,人的消极和逃避,同时也描画人们生活在当中,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努力挣扎,寻找出路。潘国灵的《密封,缺口》直接表达城市生活的封闭和困人,手法独特,在小说的结尾清楚表示要以文字寻找出口。朗天的《自治的天空──2053地下道杂记》运用大量想像,说的却是眼前现实社会的投影。梁科庆的《有薯条的地方就有海鸥》叙述城市人想逃避生活的压逼,却最终要「回去继续做一只习惯追逐薯条的海鸥」,挣扎不脱城市的大罗网,情见乎辞。韩丽珠的《躺卧行动》以静坐示威者为焦点,躺卧是表达,也是处境,在2013和2014这两个静坐示威之年,特别瞩目。海静的《龟兔赛跑》,由爱情入到带哲理性的时间思考,城市人理应别有体会,而读者的所思所感,当又早已溢出爱情错摸之外。

  在社会和周遭世界的大网,也在生命的大网中挣扎。挣扎不一定是动态的,可以是精神心灵和情感意志的,不过总有一种力量。作者的诉说和表达,有时从城市某些特定人物的处境和情感来完成。这些人物都活在压逼的社会气氛或节奏中,罗贵祥的《士象》具体写出同性恋者,与身边环境和社会的格格不入,小说有一句:「他那时已经知道,真正的乱是来自外面的力量」,让读者清楚听到小说人物挣扎抗议的声音。李维怡的《累》,写城市生活压人,虽是双线结构,但写来相当平实易读,小说中两姊妹在末尾同场出现,两线结会,意旨亦豁然开朗,手法纯熟。陈德锦的《微波》虽是以澳门为背景,但作者写来用心,穿梭时空,历史的忆昔,与香港的发展和身世,映照相生,可以细味的地方不少。许荣辉《世界上最虔诚的眼神》写主角拍下放生老妇人的神情,或者正是对这份压抑感的一种註脚:「老妇人脸上的每一条条纹,都像是一双合什祈祷的手,姜昕由此好像看到了老妇人一生无穷无尽的苦难和委屈。老妇人所有的苦难和辛酸都捂在她的合什双手里了。」

  无论直接间接,小说理应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所以选集中也挑选了数篇反映现实,甚至是紧扣时事为题材的作品。最明显的一篇是张婉雯的《无需要太多》,这是先进行访问,后再写成的同志小说,人情事地,实有其在,很具反映现实的价值和力量。与罗贵祥《士象》并读,风格和手法,可以互相展现。陈汗的《审死书》,写青文书店罗志华的悲剧故事,残酷现实世界的真人真事,文学人读了万千滋味在心头。作者悼念文化友人,写来充满怨愤,语语辛酸,同时为数十年文学飘零冷落而致哀。表达虽多变形,但事关庄严,所以篇幅虽为选集众篇之首,编者仍不忍舍割。写实之作,当然少不了城市话题,香港社会的关注重点常落在住屋与教育,周凤鸣的《兄弟》,平实之中,表现了香港人如何受到疯狂楼价压逼,一屋难求之苦。至于教育,更是文人作者常挂心怀,在每一年均有相关作品发表。如果说吴美筠的《针孔摄录机的防盗风波》只是侧记学校的某些异化情景,写来尚见冷静;郑炳南的《荒谬就是所有荒谬事物存在的条件》,就肯定是饱含愤懑了,而且批判的笔锋,直指传媒和社会的是非不分。虽然没有道出当前教育的真正困阻,可是为人师者跋前踬后的无奈与悲哀,久在教育界者如我,都点滴在心头。

  除了反映现实的内容,选集中也有一些作品艺术手法独特,匠心别运。例如蔡益怀的《红灯》,运用强烈的颜色感觉,为作品烘染出刺人的情感色彩,配合内容和主角人物,比起作者这两年发表的其他小说如《你幸福吗》、《稻草人》等,更能感染读者。谢晓虹的《异问》则一路悬疑神秘,引人追读;葛亮的《照相》虽不是以香港为题材背景,可是针线细密,情味堪嚼,都是可读性高的作品。至如邹文律受可洛同名诗作写成的《失去联络》,写城市生活中人与人的追寻、重逢与失落,趣味与情思兼具;陈惠英以两个人物的聚散片段,分别写成《小二与美莉》和《美莉与小二》,分开两年,相隔十二个月,在《香港文学》的「小说专号」发表,心思有趣。

  文学奖项从来是让我们发见写作新星的平台,证之香港文学,历历可见。编者在这两年挑选了四篇得奖小说,既属情理之宜,也让读者印证一下这说法是否合理。除了数篇冠军作品,编者多选了黄怡的《挤迫之城的恋爱方法》,作者由内容到手法,例如密集运用长句突显郁闷压逼感,努力表达在这城市生活的挤压。我一边阅读,一边不敢忘记年轻人的念兹在兹,永远唸唸有词,无论是哪一个年龄层的文学或社会读者,都应该注意和重视。至于几篇冠军作品,吕少龙的《搭棚的一代》也扣住了「佔中」,角度和情感处理得很好,结尾一句:「他立在远方寻亲的视线瞬间被隔离在一片伞海之外」,或者是佔领、示威、游行等等激情背后,叫人不忍回视的一个画面。至于王証恆的《南归货车》和李梓荣的《海豚街上的穿墙猫》,前者平实,如评审李锐说的「记录影片式的生活流」,后者则刻意多用手法,转换叙事角度等,评审韩丽珠指是「像一个可以随时变出不同景象的万花筒」。两篇分别在不同的重要文奖中夺魁,正可见写作小说之道,存乎一心,并无定法。

  三
  任何选集的最后定本,所取作品,难免存有编者主观成份。拥有挑选决定的权力,任何编者都应该珍惜和自重,选篇即使有很多不同的的标准和考虑,不过全都应在情理之内,不难理解。首要当然是作品的文学水平,对于一本选集,跟一切的比赛与奖项相同,所谓文学水平,其实就是指拥有挑选权力者的眼光和口味。我期望选出来的作品能在不同度向,或者是内容意旨,或者是手法技巧,或者是作者情思,予我触动或思考。挑选作品过程中,形式内容以外,要处理版权的问题,也要照顾篇幅,有时遇到困难阻挠,甚至会被逼放弃选用。身为编者,当然也希望利用这本选集,全面广泛地反映这两年内,香港短篇小说的各种形相。可是限于心力和时间,集子中的作品,只以发表在这两年的文学杂志和报刊为主;考虑「质」之余,也期望能「博」,因此每一位作家,只尽量选录一篇,期望能令多一些不同作家的作品入选,以呈现香港文学中,短篇小说的多样风格和技巧。

  无独有偶,罗贵祥在《士象》写:「原来他双脚从来没有离开过地面,身体也不曾在半空,那是视象角度的问题。」韩丽珠《躺卧行动》也说:「原来平躺着身子,由下而上地凝视途人,他们的脸庞看起来全都显得灰暗,松弛而且忧心忡忡。」聪明的作者,善于调度和暗示,不同的视象角度,上下左右的凝视,我们看出来的形态、质地、情感和色调,都不一样。笨拙的编者,阅读、挑选,然后编定一本双年小说选集,原理可能也相同。过程中,我除了感慨城市在愤怒挣扎中有太多的遗忘,或许只能凭借诚实认真的编选态度,为香港文学说一声:加油!

图书试读

士象1  
 
罗贵祥
 
我困顿在狭小的这一方,无法跨越彼岸,却被误为,是在守卫这里的核心价值。
 
从巨幅玻璃幕墙外望,沿岸边都是围了木板的黄泥地建筑地盘,星期天还有不少穿戴了黄色头盔、红黄横条反光背心的工人在赶做工程。泥头车缓慢的进进出出,但有数十米的距离与巨幅玻璃的阻隔,这边完全听不到地盘的噪嚷,由高处看也感觉不着那边的躁急与繁乱。他没有特别留意海港的景色,只知道今天的视野难得地清晰。天的蓝,让这个本已巨型的玻璃建筑物显得更宏大。Alex从三楼的展廊,沿着外围一直往地面的出口走去。他前前后后都是人,却没有逼压的感觉。是楼底高,还是因为视野没有遮挡眼睛可以任意望得好远,他不知道。Alex只循着路标、围绳与工作人员的指示,与四周的人群往同一个方向走去,像朝 圣者的队伍。
 
他那一刻觉得自己犹如在一头巨大的玻璃大象之内。
 
Alex后来想,这么近海,为甚么那时他没有浮起鲸鱼的形象。或者,他不是善泳者。其实,他怕海,怕它的无际与无边,完全超出他的想像疆界。又或者,那时刻四方的朝圣者,络铎的步伐是这样整洁,一致地踏着划好的界线,是稳固的陆地行走的生物,就如秩序井然的大象行列。是安静平和、却迟慢又体积庞然的温驯的兽。
 
他后来告诉G,其实那天他还在生气,无谓的争论,既没有任何结果,又完全扰乱了他的情绪。Alex也因为自己太容易被毫无道理的说话困扰,而生自己的气。内心质问,为甚么我不可以对陌生人有意或不在意的言语伤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不放在心上?我为甚么这样笨,生无谓的气?直至他无故地浮起象的联想,波动的心情就随即平复下来,甚至开始感到愉悦舒畅。
 
是大象拯救了你。G这么回应。不过,小心,是不是象的巨大重量,把一切都压抑下去了。还有,你想想,象遗下的粪便,有多庞大,好难清理!
 
Alex的愉悦心情没有受G的调侃影响。他的大象是没有重量、不受地心引力左右的,即使牠也不是晓飞的象。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3-2014》,我的期待值很高。台灣讀者對香港的文學一直有著濃厚興趣,那是一種既熟悉又帶點神秘感的文化距離。香港的文學,總是能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觸碰到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還記得,很多年前,一部香港電影裡描寫的都市男女的愛情故事,至今仍然讓我回味無窮。那種細膩的描寫,那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都讓我印象深刻。我猜測,這本選集中的故事,可能會聚焦於香港社會的某些細節,像是狹窄的居住空間裡的人際關係,又或是快速的社會變遷帶來的衝擊。我尤其想知道,在 2013 到 2014 這兩年間,香港的作家們,是如何透過他們的筆觸,去反映當時的社會情緒,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我希望,這本選集能夠帶給我一次難忘的文學體驗,讓我在閱讀中,感受到香港的溫度與深度。

评分

關於《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3-2014》,我一直覺得,短篇小說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它不像長篇小說那樣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沉浸,卻能在瞬間抓住讀者的心靈。香港文學,尤其擅長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現出強烈的社會關懷與細膩的情感描寫,這是台灣文學中比較少見的。我還記得,在我年輕的時候,許多香港的流行文化,像是電影和音樂,都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影響,那種帶點江湖氣息又充滿浪漫的風格,至今仍然讓我難以忘懷。所以,當我看到這本選集時,我立刻聯想到了那段充滿活力的時光。我猜測,這本選集裡的許多故事,可能都圍繞著香港市民的生活展開,探討他們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他們如何在壓力中尋找希望。我特別期待,能夠在這些故事中,找到一些關於人性的普遍性,同時又能感受到獨屬於香港的獨特韻味。

评分

這本《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3-2014》的書名,讓我想起過去在台灣求學時期,香港對我們這些年輕人的吸引力。那時候,香港的流行文化,像是電影、音樂、服飾,都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我記得,那時的香港,總給人一種既摩登又充滿人情味兒的感覺。所以,當我看到這本選集時,我非常期待它能帶我重溫那段時光,透過文字的力量,去感受當時香港的社會氛圍和人們的生活狀態。我猜測,這些短篇小說,可能會觸及香港社會的許多層面,比如都市人的愛情、親情、友情,又或是面對社會變遷時的個人困境和掙扎。我特別好奇,在 2013 到 2014 這段時期,香港的作家們,是如何捕捉並記錄下這個城市的脈動的?我希望,這本選集能夠給我帶來豐富的閱讀體驗,讓我在字裡行間,發現更多關於香港的感動與啟發。

评分

看著《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3-2014》的書名,我的思緒就飛到了過去,那段在台灣唸書的日子,香港文化對我們那一代影響太大了,從電影、音樂到時尚,似乎無處不在。當時,我經常會去書店翻找一些香港出版的雜誌和書籍,總覺得香港的東西總是那麼新潮,又那麼有自己的味道。這本選集,匯集了 2013 到 2014 這兩年的作品,我想,那段時間的香港,一定發生了很多值得記錄的事情。我很好奇,這些故事會是關於什麼樣的主題?是關於香港年輕人的生活壓力,還是關於社會變遷中的人情冷暖?我希望,這些故事能夠真實地反映當時的香港社會,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城市。我預感,這是一本充滿力量的作品,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思考,我也期待,能在其中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评分

這本《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3-2014》在我的書架上靜靜地躺著,每次瞥見,總能勾起我對香港那段特殊時期的一些模糊記憶。記得那時候,兩岸三地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香港的流行文化,特別是音樂和電影,對我們台灣年輕人影響很大。那種帶點憂鬱又充滿活力的氛圍,總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所以,當我得知有這麼一本匯集了香港短篇小說的選集時,我感到非常興奮。我猜測,這些故事或許會觸及香港社會的某些角落,像是中上環的上班族、旺角的市井小民,甚至是那些隱藏在深水埗老巷裡的尋常百姓。這些人物的命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夢想與失落,都可能在這本選集中被細膩地呈現出來。我尤其期待看到作家們如何處理在地化的語言風格,那種帶點粵語口語的詞彙,常常讓讀起來更加生動有趣。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旅行,我很期待能透過這些故事,更深入地理解香港這個充滿韌性的城市。

评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3-2014》這本書名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些香港的經典畫面:維多利亞港的夜景、電車穿梭的街頭、市集裡熱鬧的叫賣聲,以及那些充滿人情味的茶餐廳。我一直覺得,香港的文學作品,總是能夠捕捉到這種獨特的城市氛圍,將現實的肌理與情感的細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本選集,橫跨了 2013 到 2014 這兩年,這段時間對於香港來說,無疑是充滿變革的。我很好奇,在這兩年間,香港的作家們,是如何觀察並記錄下這座城市的脈動的?是關於社會底層的掙扎?是關於年輕一代的迷茫?還是關於身份認同的探討?我相信,這本選集一定能讓我更深入地了解當時的香港,透過文字的力量,去感受那份複雜而迷人的情感。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讓這些故事帶我進入一個又一個屬於香港的午後或夜晚。

评分

對於《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3-2014》這本書,我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為,香港文學一直以來都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社會關懷而聞名,我相信這本選集一定能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我一直認為,好的短篇小說,就像是一枚精緻的鑽石,在有限的篇幅裡,折射出人性的光輝與陰暗,以及時代的變遷。而忐忑,則是因為那段時間,香港經歷了許多重要的社會變動,我不知道這些變動是否會在小說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以及這些烙印會是以何種方式呈現。是隱晦的諷刺,還是直白的控訴?是個人情感的細膩描寫,還是集體記憶的深刻挖掘?我希望這本選集能夠提供一個多元的視角,讓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當時的香港。我也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與那些故事中的人物產生共鳴,感受他們的掙扎與希望,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生活、關於社會、關於人性的啟發。

评分

拿到《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3-2014》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刻響起了一些香港的經典電影配樂,那種帶著點都市的疏離感,又充滿著細膩情感的旋律。我一直覺得,香港的文學作品,就像它的城市一樣,是那樣的多元、複雜,又充滿生命力。那段時間,2013 到 2014 年,香港發生了許多重要的事件,我很好奇,這些事件是否會以各種方式,滲透到這些短篇小說中。我猜測,這本選集裡的故事,可能會描寫香港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掙扎與喜悅,他們如何在繁忙的都市中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又如何在人際關係的複雜網絡中,維繫著彼此的情感。我尤其期待,能夠在這些故事中,看到一些關於香港獨特的文化符號,像是那些充滿煙火氣息的街市,或是那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老建築。這是一個探索香港社會面貌的絕佳機會,我迫不及待想要展開我的閱讀旅程。

评分

這本《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3-2014》的出現,對我來說,就像是在一個熟悉的城市裡,發現了一條從未走過的小巷。台灣的文學市場,一直對香港的文學作品有著特殊的關注,我們總能在其中找到一種既有共鳴又有創新的感覺。我還記得,過去在台灣,很多香港的電影和電視劇,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種貼近生活的敘事,那種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都讓人沉醉。所以,當我看到這本選集時,我立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猜測,這本選集裡的每一篇故事,都可能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 2013 到 2014 年間香港的真實面貌,看到那裡的人們如何生活、如何掙扎、如何追尋。我希望,這些故事能夠引發我的思考,讓我對香港的社會和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人生的啟示。

评分

看到這本《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3-2014》的封面,就讓我回想起那段在台灣求學的日子,香港的文化氣息總有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它不像上海那樣濃厚歷史沉澱,也不似北京那般嚴肅莊重,反而是一種融合了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的獨特魅力。我還記得那時候,常常在誠品書店裡流連,一本本翻閱著來自香港的文學作品,試圖從字裡行間捕捉那份屬於港島的脈動。這本選集,彷彿是一扇窗口,讓我可以再次窺見那段時光,感受那些故事裡的情感與掙扎。我特別好奇,在 2013 到 2014 這兩年間,香港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又有哪些作家用他們的筆觸描繪了這片土地上的生活百態?從封面設計來看,我預感這是一本有故事的書,或許是關於都會的疏離感,又或許是關於人際關係的細膩描摹。總之,這是一個讓人充滿期待的開始,我迫不及待想要進入書中的世界,去體驗那些未曾謀面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