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艺之都:大溪的木艺家族

木艺之都:大溪的木艺家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传统走向创新,大溪木艺的转型与方向

  大溪号称「木艺之都」,主要是拜木艺发达之赐。目前老街周边的木器行仍有百余家,从事木艺相关的艺师也有六十多位;有些传承至今,已是第二或第三代的传人,足见木艺百年基础之雄厚。

  只要走一趟老街,在狭长的街屋店面前,仍不时可以看匠师们勤奋的身影。他们仍坚持手作精神,一丝不苟地埋首在工作之中,为顾客提供最贴心的服务。有些仍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有些则已跳脱传统的束缚,跟上文化创意产业的潮流,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从传统走向创新,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也是一道不易跨越的鸿沟。这些勇于接受挑战的业者,显然需要各界更多的关注,支持他们继续走下去,以多元化的经营,开拓更大的商机和市场,将大溪木艺带往创新的方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古蒙仁

  本名林日扬,台湾云林人,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文学硕士。曾任《中国时报》撰述委员、《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副执行长、云林县文化局长、文建会主委办公室主任。并曾任教中兴大学、中央大学,目前已退休。多次获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中兴文艺奖、文艺协会奖章。作品以报导文学、小说、散文为主,着有《黑色的部落》、《雨季中的凤凰花》、《吃冰的另一种滋味》、《凝视北欧》、《温室中的岛屿》、《台湾山海经》、《虎尾溪的浮光》、《大道之行》、《花城新色》、《青埔悠活》等三十余种,其中〈吃冰的滋味〉入选国中国文教科书,流传最广。

图书目录

自序 爱上大溪

上卷 岁月风华
   溯源 ── 木艺的崛起
   师承 ── 木艺的兴衰
   群聚 ── 木艺博物馆群
   老街 ── 大溪的橱窗
   社头 ── 大溪的信仰演义
   蜕变 ── 大溪社造二十年
   兰室 ── 老屋的再生

下卷 职人典范
   大易木雕工房 ── 陈柏融家族的转型
   协盛木器行 ── 木器与茶馆双重奏
   新玉清 ── 木艺融入生活美学
   堂和神桌 ── 女匠师黄裕凰
   三和木器 ── 木艺的生活教室
   蓝伟文 ── 木艺界的苦行僧
   枯木逢春 ── 水颜木房的常民美学
   游礼海 ── 木艺职人的典范

图书序言

自序
爱上大溪


  早年我在《中国时报》工作时,负责撰写一个叫「城乡小调」的专栏,每趟出差撰写专题报导时,得顺便採访当地的特色,以比较轻松的笔调来介绍那个乡镇。因属「副产品」的属性,题材相当广泛,取材也相当主观,反而比专题报导更能够发挥,写起来也更为得心应手。

  久之喧宾夺主,竟成为我出差旅行採访的主要目的,也让我花费更多的心思在寻找各乡镇的特色,进行更深入的採访,并从其中得到更多的满足和乐趣。三年多下来,我几乎走访过台湾近百个乡镇。之后我出国读书,还把这系列的作品蒐集成书,分别收录在《台湾城乡小调》、《蓬莱之旅》和《人间灯火》这几本书中,为四十年前的台湾乡镇留下了忠实的纪录。

  我重提这段往事,不尽然是怀旧或悼念那段文学界或出版界的黄金年代,而是溯本追源,强调在我的写作生涯中,「城乡」或者「乡土」此一类型的题材,一直是我关注及採访报导的焦点,也是创作的泉源,一路走来,至今仍一本初衷,难以忘情。

  乡土是台湾文学的根,城乡是台湾的本,每个乡镇独立来看,都有各自的风貌和特色,为在地人所独尊、独有且独享。而全台三一九个乡镇市串连、组合起来的,就是台湾整体的风貌和特色。简而言之,即是台湾精神文化之所在,也是全体台湾人的象征,你我都是形塑者,也是隐身其中的缩影。

  民国七十年间,大溪出了个「一代陀螺王」简武雄,他是个石雕匠师,小时候很喜欢打陀螺,长大后看小孩在庙埕玩陀螺,又引发他的童心。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玩「成人级」的游戏,用木头车了一个五斤重的大陀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没事就拿出来抽打,看能否抽得动。经过不断演练,终于成功地让它旋转起来。后来他们不断挑战新的纪录,最后已能抽动旋转五十公斤的大陀螺,透过媒体的报导,在地方轰动一时。

  我对这个消息很感兴趣,便去大溪採访他,写了一篇五千字的长稿,配上十多张照片,刊登在一八一期的《时报周刊》上,让他成为全国性的知名人物。他为人热情豪爽,相当好客,常邀请我到大溪「吃拜拜」,参加当地各种民俗庆典。我出国念书时,他还带领「陀螺王」的班底,浩浩荡荡到桃园机场为我送行,让我对大溪的风土民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我第一次爱上大溪。

  简武雄的住家就在和平路上,属于老街的下街,与福仁宫和普济堂仳邻,我每次去都会遇到庙会活动,以及各种阵头表演,其中又以关圣帝君遶境的「迎六二四」最为盛大热闹。我那时正热衷台湾的传统艺术节庆的研究,从这儿汲取了很多养分,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报导,深入地接触到台湾的宫庙文化之美,因而成了爱上大溪的第二个理由。

  和平路是大溪最重要的老城区,也是最热闹繁荣的市街,店家林立,日据时代每个店家都有立面牌楼,非常典雅优美,七○年代一度曾面临拆除的命运,幸好后来引入社造的概念,大多都保存了下来,成为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见证。游客悠游散步其间,感受到的是岁月沉淀下来的人文印记,还活生生地存在我们生活的周遭,触手可及,俯拾皆是,这是我爱上大溪的第三个理由。

  和平路上的诸多店家中,最引人注目,为数最多的,当属木器家俱行了。大溪号称是「木艺之都」,名闻遐迩,都是拜木艺发达之赐,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地方的繁荣,甚至外溢到信义路和员林路二侧,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聚落。不仅历史悠久,至今依然屹立不摇。

  目前大溪老街周边的木器相关行业及店家仍有百余家,从事木艺相关的艺师也有六十多位,足见大溪木艺基础之雄厚。只要走一趟老街,在狭长的街屋店面前,仍不时可以看匠师们勤奋的身影,有些传承至今,已是第二或第三代的传人。他们仍坚持手作的精神,一丝不苟地埋首在工作之中,为顾客提供最贴心的服务。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我爱上大溪的第四个理由。

  仔细观察,这些林林总总的木器行与众多的木艺职人中,有些仍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有些则已跳脱传统的束缚,跟上文化创意的潮流,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将大溪木艺带往创新的方向。这些求新求变,勇于接受挑战的业者,显然需要各界更多的关注,支持他们继续走下去,以多元化的创新模式,开拓更大的商机和市场。

  为达到这个目的,本书即聚焦在这个主题,在木艺博物馆的专业协助下,从众多的业者之中拟出八个具备相关条件的职人,做为报导的对象。其中三位是木雕艺术家,如「大昜」陈柏融家族、蓝伟文和游礼海,走的是纯粹的创作路线。「协盛」、「新玉清」和「三和」结合了餐饮、休闲与社造的概念,走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水颜木房」从废木入门,发展出极简风格的家俱美学,成为文创的典范。「堂和」女匠师的出现,则象征性别的平等与跨越。

  总之,这八家业者各有特色,明显地与传统的木艺店家有所区别,比较接近文创的概念,因而得到木博馆的推荐,成为这本书所要报导的重点。由于具有创新的意涵,代表大溪木艺业勇于突破传统的勇气,成了我爱上大溪的第五个理由。

  从传统走向创新,甚或赶上文创的潮流,对大溪的木艺业者来说,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其中所经历的摸索、试验、挫败的过程,都是一道道不易跨越的关卡,若没有一只领头羊,给予政策上或行政上的支持,必然走得更为辛苦;而木艺博物馆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桃园市立大溪木艺生态博物馆」于民国一○四年一月正式挂牌营运,三月二十八日正式开馆,对大溪木艺的发展,具有指标性的意义。事实上,从一○一年开始,地方即开启博物馆等相关议题的讨论,可归纳为两个重点,一方面要突显大溪传承百年的木艺文化,一方面也要呈现大溪百年城镇文化的底蕴。因此定位为「生态博物馆」,用来诠释大溪自然、人文、生活、生产等各个面向交织而成的文化内涵。

  其中的核心议题,当然还是大溪木艺的未来,面对匠师老化凋零的现实,如何在传承中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强化设计及创新,积极建立大溪木艺品牌,正是馆方的重责大任。三年来在馆长陈倩慧的积极规划下,正逐步地发挥功能,以母鸡带小鸡的方式,辅导业者转型,产业升级,朝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大步迈进。

  看到木博馆的诞生,和它所揭橥的文化理念和内涵,让我看到了大溪木艺业的未来,这也是我爱上大溪的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的理由。

  过去半年来,我风尘仆仆,经常开车往返青埔住家与大溪之间,深入大街小巷,遍访耆老及木艺职人,拍摄人文景点,又历时半年终于完成此书。详述大溪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木艺产业的兴起、聚落的形成、木艺家族的师承乃至木艺生态博物馆的成立。

  这几天对全书又详细校对了一遍,彷彿重走了这一段奇妙的旅程,每一个脚印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其中的酸甜苦辣,不足为外人道来,只有自己了然于胸。爱上大溪其实不需什么理由,只需一个「爱」字,就足以说明一切,但我仍罗列了六个理由,详述大溪的可爱之处,希望能与读者分享。是为序。
 
民国一○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写于青埔

 

图书试读

群聚──木艺博物馆群

一○四年一月,「桃园市立大溪木艺生态博物馆」(简称木博馆)正式挂牌营运,三月二十八日正式开馆。大溪居民及木艺匠师期盼多年,终有一座全国首创的木艺生态博物馆,不但地方引以为傲,对大溪木艺的发展,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溪木艺生态博物馆的诞生,迥异于一般的专业博物馆,有两大要旨。一是为了保存文化资产,二是为了结合在地社群。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却在博物馆的框架下结合在一起,反应了大溪独特的产业与在地社群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正是木博馆的特色所在,简而言之,它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回顾历史,清朝末叶,林本源家族礼聘木艺匠师至大嵙崁建「通议第」,木器业开始在此扎根。经过两百年的发展,今日的和平老街、康庄路、信义路及员林路,仍有许多木器行及制材厂聚集于此,是目前台湾木器产业重镇。另一方面,由于日据时期改制后的大嵙崁支厅设置于此,普济路一带陆续兴建警察宿舍群,形成独特的警察生活圈,见证了日据迄今的大溪百年警政发展史。

以这两个主题为轴线走访大溪,处处可见两百余年的历史文化遗迹,无论是在地木器产业、百年警政历史,或是遍布大溪的街屋、古厝、武德殿及寺庙等古蹟,普济堂关圣帝君遶境圣诞庆典及其传承百年的社头文化。这些有形、无形的文化资产与生活于此的社群,共同建构了大溪独特的生活形态与在地文化。

木博馆馆长陈倩慧表示,木艺生态博物馆的创立,是为了与居民共同保存、记录与展演「大溪木艺产业」和「大溪常民生活」两大核心主题,推广当代木艺生活美学。

陈馆长是个资深的文化主管,民国一○一年,她在桃园县文化局担任文化发展科科长时,即奉命筹办「木博馆」。她世居大溪,祖父母都是大溪人,对大溪有一分特殊的感情,接事之初她就有一个构想,「木博馆」的诞生,就是要讲大溪的故事,尤其是让大溪人来讲自己的故事。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