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爱上大溪 早年我在《中国时报》工作时,负责撰写一个叫「城乡小调」的专栏,每趟出差撰写专题报导时,得顺便採访当地的特色,以比较轻松的笔调来介绍那个乡镇。因属「副产品」的属性,题材相当广泛,取材也相当主观,反而比专题报导更能够发挥,写起来也更为得心应手。
久之喧宾夺主,竟成为我出差旅行採访的主要目的,也让我花费更多的心思在寻找各乡镇的特色,进行更深入的採访,并从其中得到更多的满足和乐趣。三年多下来,我几乎走访过台湾近百个乡镇。之后我出国读书,还把这系列的作品蒐集成书,分别收录在《台湾城乡小调》、《蓬莱之旅》和《人间灯火》这几本书中,为四十年前的台湾乡镇留下了忠实的纪录。
我重提这段往事,不尽然是怀旧或悼念那段文学界或出版界的黄金年代,而是溯本追源,强调在我的写作生涯中,「城乡」或者「乡土」此一类型的题材,一直是我关注及採访报导的焦点,也是创作的泉源,一路走来,至今仍一本初衷,难以忘情。
乡土是台湾文学的根,城乡是台湾的本,每个乡镇独立来看,都有各自的风貌和特色,为在地人所独尊、独有且独享。而全台三一九个乡镇市串连、组合起来的,就是台湾整体的风貌和特色。简而言之,即是台湾精神文化之所在,也是全体台湾人的象征,你我都是形塑者,也是隐身其中的缩影。
民国七十年间,大溪出了个「一代陀螺王」简武雄,他是个石雕匠师,小时候很喜欢打陀螺,长大后看小孩在庙埕玩陀螺,又引发他的童心。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玩「成人级」的游戏,用木头车了一个五斤重的大陀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没事就拿出来抽打,看能否抽得动。经过不断演练,终于成功地让它旋转起来。后来他们不断挑战新的纪录,最后已能抽动旋转五十公斤的大陀螺,透过媒体的报导,在地方轰动一时。
我对这个消息很感兴趣,便去大溪採访他,写了一篇五千字的长稿,配上十多张照片,刊登在一八一期的《时报周刊》上,让他成为全国性的知名人物。他为人热情豪爽,相当好客,常邀请我到大溪「吃拜拜」,参加当地各种民俗庆典。我出国念书时,他还带领「陀螺王」的班底,浩浩荡荡到桃园机场为我送行,让我对大溪的风土民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我第一次爱上大溪。
简武雄的住家就在和平路上,属于老街的下街,与福仁宫和普济堂仳邻,我每次去都会遇到庙会活动,以及各种阵头表演,其中又以关圣帝君遶境的「迎六二四」最为盛大热闹。我那时正热衷台湾的传统艺术节庆的研究,从这儿汲取了很多养分,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报导,深入地接触到台湾的宫庙文化之美,因而成了爱上大溪的第二个理由。
和平路是大溪最重要的老城区,也是最热闹繁荣的市街,店家林立,日据时代每个店家都有立面牌楼,非常典雅优美,七○年代一度曾面临拆除的命运,幸好后来引入社造的概念,大多都保存了下来,成为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见证。游客悠游散步其间,感受到的是岁月沉淀下来的人文印记,还活生生地存在我们生活的周遭,触手可及,俯拾皆是,这是我爱上大溪的第三个理由。
和平路上的诸多店家中,最引人注目,为数最多的,当属木器家俱行了。大溪号称是「木艺之都」,名闻遐迩,都是拜木艺发达之赐,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地方的繁荣,甚至外溢到信义路和员林路二侧,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聚落。不仅历史悠久,至今依然屹立不摇。
目前大溪老街周边的木器相关行业及店家仍有百余家,从事木艺相关的艺师也有六十多位,足见大溪木艺基础之雄厚。只要走一趟老街,在狭长的街屋店面前,仍不时可以看匠师们勤奋的身影,有些传承至今,已是第二或第三代的传人。他们仍坚持手作的精神,一丝不苟地埋首在工作之中,为顾客提供最贴心的服务。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我爱上大溪的第四个理由。
仔细观察,这些林林总总的木器行与众多的木艺职人中,有些仍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有些则已跳脱传统的束缚,跟上文化创意的潮流,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将大溪木艺带往创新的方向。这些求新求变,勇于接受挑战的业者,显然需要各界更多的关注,支持他们继续走下去,以多元化的创新模式,开拓更大的商机和市场。
为达到这个目的,本书即聚焦在这个主题,在木艺博物馆的专业协助下,从众多的业者之中拟出八个具备相关条件的职人,做为报导的对象。其中三位是木雕艺术家,如「大昜」陈柏融家族、蓝伟文和游礼海,走的是纯粹的创作路线。「协盛」、「新玉清」和「三和」结合了餐饮、休闲与社造的概念,走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水颜木房」从废木入门,发展出极简风格的家俱美学,成为文创的典范。「堂和」女匠师的出现,则象征性别的平等与跨越。
总之,这八家业者各有特色,明显地与传统的木艺店家有所区别,比较接近文创的概念,因而得到木博馆的推荐,成为这本书所要报导的重点。由于具有创新的意涵,代表大溪木艺业勇于突破传统的勇气,成了我爱上大溪的第五个理由。
从传统走向创新,甚或赶上文创的潮流,对大溪的木艺业者来说,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其中所经历的摸索、试验、挫败的过程,都是一道道不易跨越的关卡,若没有一只领头羊,给予政策上或行政上的支持,必然走得更为辛苦;而木艺博物馆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桃园市立大溪木艺生态博物馆」于民国一○四年一月正式挂牌营运,三月二十八日正式开馆,对大溪木艺的发展,具有指标性的意义。事实上,从一○一年开始,地方即开启博物馆等相关议题的讨论,可归纳为两个重点,一方面要突显大溪传承百年的木艺文化,一方面也要呈现大溪百年城镇文化的底蕴。因此定位为「生态博物馆」,用来诠释大溪自然、人文、生活、生产等各个面向交织而成的文化内涵。
其中的核心议题,当然还是大溪木艺的未来,面对匠师老化凋零的现实,如何在传承中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强化设计及创新,积极建立大溪木艺品牌,正是馆方的重责大任。三年来在馆长陈倩慧的积极规划下,正逐步地发挥功能,以母鸡带小鸡的方式,辅导业者转型,产业升级,朝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大步迈进。
看到木博馆的诞生,和它所揭橥的文化理念和内涵,让我看到了大溪木艺业的未来,这也是我爱上大溪的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的理由。
过去半年来,我风尘仆仆,经常开车往返青埔住家与大溪之间,深入大街小巷,遍访耆老及木艺职人,拍摄人文景点,又历时半年终于完成此书。详述大溪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木艺产业的兴起、聚落的形成、木艺家族的师承乃至木艺生态博物馆的成立。
这几天对全书又详细校对了一遍,彷彿重走了这一段奇妙的旅程,每一个脚印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其中的酸甜苦辣,不足为外人道来,只有自己了然于胸。爱上大溪其实不需什么理由,只需一个「爱」字,就足以说明一切,但我仍罗列了六个理由,详述大溪的可爱之处,希望能与读者分享。是为序。
民国一○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写于青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