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台湾诗选:The Best Taiwanese Poetry,2017

2017台湾诗选:The Best Taiwanese Poetry,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灵
图书标签:
  • 台湾诗歌
  • 现代诗
  • 诗选
  • 2017年出版
  • 文学
  • 中华文化
  • 台湾文学
  • 诗集
  • 当代诗歌
  • 最佳诗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诗与社会对话,台湾诗坛上历史最悠久的诗选。 二鱼文化以诗为径、一年为期,在众多才华优异的诗人、前辈大师与读者同好的支持与爱护之下,《台湾诗选》兢兢业业走过了三十余年。每年的《台湾诗选》不仅详录作家与作品简介,同时亦辑录作者的创作理念,令读者能够更亲近者些诗人诗作,可以一窥年度主编的选诗、对诗的想像,以及全年诗坛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不同的生活,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年代,以诗句演绎同样的真实。 《2017年台湾诗选》由诗人白灵主编,选辑95首年度诗作,以作品篇幅分为「短诗」(10行或百字以下,含截句)、「小诗」(11~30行)、「中长型诗」(31行以上)、「散文诗」及「组诗」五辑。从纸短情长的余韵,延绵至反覆辩证的文字实验。 在这些背景不同、题材与创作风格皆多元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诗人对创作、生活与人的感悟。 李勤岸〈所谓诗人〉、李进文〈写来写去〉、黄里〈养诗〉皆以不同手法自陈诗观; 叶莎〈在云记书斋〉、尹雯慧〈豌豆公主〉、陈少〈我把世界折叠起来〉、廖亮羽〈布鲁克林〉分别记述自己在旅途中遇/未遇之所思所想; 达瑞〈海风里〉、苏佳立〈爱上了一座废墟〉、王罗蜜多〈苦苓结子的时〉、杨佳娴〈流水帐〉则各自以文字堆叠出一座座记忆的城堡。 文字或许不是最好的解药,却能为生命做忠实的记录。尹玲〈看病〉是与不同医师打交道的心得报告、成孝华〈爱的骨节〉写术后身体痛楚、林彧〈婴儿翻〉写病后复健领悟;隐匿以〈安宁病房〉为生命的消逝致敬、阿布的〈葬礼〉让人重新省思死亡的意义。 面对那些离我们远去的诗人,林广以〈一条永远的路〉怀念罗门、罗青则以〈老牌落日天文异象观测研究员〉留下余光中行走过的蛛丝马迹;几乎年年都有作品入选的诗人洛夫,也以〈用火思考〉在《2017台湾诗选》留下最后的身影。 本届年度诗奖由罗任玲以〈沉默的日常〉组诗成为得主。十八首诗(本书收录其中九首)以不同文字形式、语气,演绎日常中难以言说的幽微情绪。 关于罗任玲的诗艺,主编白灵赞赏「『诗是梦中的真实』是她不移的信念,冷眼尘寰飞舞和飞灭,偶或波澜却能快速定静。近作揉诗体与散文诗体于一处,创新形式,运思开展更为自由,语言纵跳自如随心,镜头光与黑交织、动和静互动相谈,为自然写作开拓了新境。」
岛屿的低语与高歌:当代台湾文学的多元景观(2018-2023精选集) 编选人: 陈怡君、林建宏 出版时间: 2024年秋 篇幅: 约 650 页 ---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了2018年至2023年间,在台湾文坛上最具代表性、最具实验性与最能触动时代脉搏的诗歌作品。它并非简单地对某个年度诗歌的机械性汇编,而是一次对近六年来台湾诗人群体精神疆域的细致勘探与深层挖掘。本书试图捕捉的,是后“太阳花世代”语境下,诗人如何处理历史的遗留、全球化的冲击、身份的重塑,以及日常生活中那些难以言喻的细微情感波动。 收录的诗篇,从高度个人化的内心独白,延伸至对公共议题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台湾诗歌在形式、主题和语言上所呈现出的惊人活力与成熟度。 --- 编选理念与导论:时代的切片与诗意的回响 自2017年之后,台湾社会经历了更为剧烈的文化与政治语境的转变。全球疫情的爆发,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的拉远,却也迫使内在的对话更为深入。本选集的编选核心在于“在持续的变动中寻找恒定的追问”。我们相信,真正的当代性并非只记录当下发生的事,而是如何通过诗意的语言,去解构和重塑我们对“当下”的感知。 本选集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力求呈现出多声部、多层次的文学图景: 第一部:记忆的拓扑学——历史、土地与身体的共振 这一部分关注诗人如何处理台湾复杂且多重叠加的历史叙事。不同于以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叙事,此间的作品更侧重于“失语的记忆”与“被遗忘者的回响”。 我们收录了多位诗人对原住民神话、日治时期遗迹的重新书写,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记忆”,而是试图在语言中重建一个失落的几何空间。例如,有作品探讨了后殖民经验下,台湾特有的“潮湿”与“锈蚀”如何内化为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无法言喻的集体潜意识。诗人们运用破碎的句法和混杂的语汇,模仿记忆在脑海中闪现、消退的过程,呈现出一种流动的、不稳定的历史观。 此外,对“土地”的关注也从传统的田园牧歌转向更具批判性的生态视角。面对气候变迁与开发压力,这些诗篇不再将土地视为单纯的背景,而是将其视为有意志的参与者,书写人与自然之间紧张、依恋又疏离的关系。 第二部:屏幕的阴影与人际的迷宫——科技、孤独与现代性困境 随着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人际关系的美学正在被重塑。本部分的诗歌深入探讨了“连接”与“疏离”的悖论。 许多诗人以独特的观察视角,捕捉了虚拟世界对现实的侵蚀。他们笔下的“孤独”不再是古老的、浪漫化的沉思,而是被算法驱动、被信息过载所定义的、拥挤的孤独。例如,有诗人在描述深夜滑手机时的情景,将屏幕的光线比喻为一种“电子的极光”,它照亮了远方,却也让眼前的现实变得模糊不清。 这一组作品在语言上呈现出明显的“去抒情化倾向”。诗人倾向于使用技术术语、网络语言的残片,甚至机械的重复结构,来模拟现代生活的高速运转和情感的“数据化处理”。这是一种对情感“真实性”的尖锐质疑。 第三部:性别、身份与“非中心”的宣言 近六年来,台湾社会在性别议题和身份认同的讨论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本部分的作品是这场文化对话中最直接、最富有穿透力的声音。 我们精选了大量来自非主流性少数群体的诗歌,他们以第一人称的姿态,拆解了长期以来被主流话语所规训的身体与欲望。这些诗歌的爆发力在于其对“规范”的毫不留情的颠覆,它们用坦诚到近乎粗粝的语言,重绘了身体地图,拒绝被任何二元对立的框架所定义。 同时,一些作品开始尝试“去中心化”叙事。诗人不再将“台湾主体性”视为唯一的书写焦点,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亚洲脉络、离散社群,甚至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作为“边缘的边缘”所感受到的存在感。语言上,他们大胆地引入了方言、闽南语的俚语,以及日常口语的节奏,以期建立一种更接地气、更具社会活力的诗歌声线。 第四部:日常的炼金术——微观世界的永恒与瞬间的捕捉 这一部分回归到诗歌最本质的功能:对日常经验的深化与异化。诗人如同炼金术士,将最平凡的场景——一碗泡面、一次通勤、一盏未关的灯——转化为承载巨大哲思的容器。 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细节的暴力”。这些诗篇的结构往往是内敛的,但其对细节的捕捉却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它们揭示了生活中的微小仪式感是如何支撑着个体度过漫长且平庸的时光。例如,有诗人对“等待”这一状态进行了详尽的解剖,将等待过程中的焦虑、期待与最终的虚无,以高度凝练的意象呈现出来。 语言的特点是节制与精准。在喧嚣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作品像是在密室中进行的精确测量,每一个字词的选择都经过反复的掂量,追求的是一击即中的力量,而非洪泛的抒情。 --- 结语:未完成的谱系 本书并非企图为2018-2023年的台湾诗歌画上句号。相反,它是一组开放性的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张力、持续演进的文学场域。这些诗篇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图景:一个既拥抱科技的冰冷,又执着于人性的温暖;既背负沉重的历史,又勇敢向前探索未来的岛屿声音。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记录下了这一时段,台湾诗人如何以其独特的敏感度,介入时代的洪流,并以诗歌这一最古老而又最常新的媒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对“我们是谁,我们在何处”的郑重确认。阅读这些作品,如同聆听一群身处风暴之眼,却依然坚定地发出各自独特频率的低语与高歌。 --- [编后记摘录] 在编选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当代台湾诗人已然超越了特定议题的标签化写作。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存在”这一本体论问题。他们不再试图用宏大的叙事来解释一切,而是选择在语言的缝隙中,在不完美和矛盾中,寻找诗性存在的可能性。这份选集,就是对这种“在不确定性中建造意义”的努力的致敬。它指向的,是台湾文学更具韧性与深度的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白灵

 
  本名庄祖煌,1951年生于台北万华。自台北科技大学化工系退休,现任东吴大学中文系兼任副教授。

  年度诗选编委,曾任《台湾诗学季刊》主编,作品曾获国家文艺奖、2011新诗金典奖等十余项。

  创办「诗的声光」,推广师的另类展演形式。着有诗集《女人与玻璃的几种关系》、《五行诗及其手稿》、《白灵截句》等十二种,童诗集两种,散文集三种,诗论集《一首诗的玩法》、《新诗跨领域现象》等七种,主编《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诗卷》、《新诗三十家》、《台湾诗学截句选300首》等二十余种。建置个人网页「白灵文学船」、「乒乓诗」、「无脸男女之布演台湾」等十二种(ntut.edu.tw/~thchuang/)。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2017台湾诗选》编选序

微的时代

白灵


  只有不断微小,才能抵抗住巨大,因为微小是巨大的另一形式。

  这是这篇序在一开始下了题目后,最先写下的一段话。

  微,通常代表小、轻、短、薄,乃至看不见。指向少、细小、稍、略、等极小量词,又与无、没、非、不是、卑贱、衰落、昏暗不明等空无、负面或与正常白日运作相反的词有关。微又有伺探(「使人微知贼处」)、或隐匿(「其徒微之」)、乃至暗中、祕密(微行),甚至精妙幽深之意,如「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允当),罕譬而喻」(礼记),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书经) 。

  后者「道心惟微」的「微」字,南怀瑾据佛经将之解释为「不可思议」,这或是微字在后现代最贴切的释意,很接近空、无、无限。因此此文标题「微的时代」,说是「不可思议的时代」,当无不可。

  诗看起来与此无关,但其内在隐藏的「不可思议」,正与这个时代、与诗所涉及的一切事物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而若即若离正是诗的本性。也正是若即若离令诗进入事物之中、又能推离、飞行于事物之上。如此就不只道心惟微,连诗心也惟微了。

  则把「不可思议的时代」说成「一切均朝向若即若离的时代」,似乎也无不可了。诗自从借科技之力走入网路、乃至2007年起窜行于智慧型行动装置后,走的即是若即若离的路线,诗的形式朝向「微的时代」越来越受庶民喜爱和关注,在这点上,诗人反倒比庶民百姓后知后觉。

  年度诗选由自1982年尔雅版《七十一年诗选》开始十年,然后在前辈诗人努力奔走,历经现代诗社、创世纪诗社、台湾诗学季刊社轮流出版再维系十年,2003年迄今改由二鱼出版,如此已历三十五载,出了三十五册诗选。

  这其间有二盲点,一是年度诗选迄今仍无力触及网路诗坛,而那却是相对于平面媒介的所谓主流诗坛而言,是若离若即、若存在若不存在的一个四处流窜、更庞伟也更虚拟的诗坛。其中发表的诗作数目比平面媒介多了不知几多倍,当时以平面媒介为主要创作场域的中生代以上的诗人几乎大多无力顾及。
 
  一直要到活跃于网路超文本创作的苏绍连于2003年6月在台湾诗学季刊转型为《台湾诗学学刊》的同时,宣佈建构网路版的「吹鼓吹诗论坛」计画,邀请诸多网路诗人如林德俊、陈思娴、刘哲廷、廖经元、负离子、纪小样、银色快手、杨佳娴、杨宗翰、鲸向海、李长青、阿钝、然灵、莫方、吕美亲⋯⋯等担任版主。

  数年之间,投稿量每年均多达一万首以上,一个诗网站的力道远胜于平媒竟有如此者。2005年9月苏绍连并增设出版与网站同名的纸本诗刊,仍由苏氏主编,这是台湾诗史上将平媒与网路连结的第一个刊物,也是年度诗选选诗时能与网路相连的第一个通道。此后到脸书(Facebook)风行,各种FB诗网站设立,平媒诗刊也纷纷成立粉丝网页,这些诗刊若再不与脸书连结,就成了孤岛式的刊物了。

  此后几年,使用行动手机与脸书连结的人全世界要以十亿计,面对掌大的萤幕读诗写诗,诗形式的「微化」再引关注(这也是去年诗选的另一盲点)。虽如此,由文讯、创世纪、干坤、卫生纸+、台湾诗学二刊物等举办的《2014鼓动小诗风潮》共出版八种小诗专辑,却仍主要侷限在发行平媒上,网路上的影响仍有限。

  至2017年初「截句」(一至四行,可截旧作)一词的横空标出,由苏绍连在2010年成立的「Facebook诗论坛」于2017年一月初开始征求截句,并于一年内与《联合报》副刊三度合作于网路上征截句诗,优胜者同时刊在副刊及网站上。如此双向出击,半年内即得截句超过五千首,年末并出版了十五本截句诗集、选读及选集,这是台湾小诗运动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动作。

  若看2018年起大陆更以「微诗」一词在网路上大张旗鼓宣传征五行以内诗作,乃至面对全球一整年征稿,并将台面上的重要诗人诗评家及其他诸多国家语言的重耍诗人纳入评委名单,「微的力量」其实早已在网路诗坛如火如荼地唿应庶民百姓对小诗的渴求,且竟可如此强劲,诗创作者岂可视若未睹?

  以平媒选诗为主的年度诗选要面对如此众多活泼之诗网站的「围攻」,表面上视而不见,其实背后是深陷无能为力的困境。早在1979年罗青即提倡小诗(十六行内),惜未能亲力勤作示范,1997年笔者则开始提倡「小诗运动」(十行或百字内),希望「以微解围」。

  此后笔者轮编年度诗选时,于2002(《九十一年诗选》)、2007、2012一而再再而三按小诗、短诗、中长型诗、散文诗、组诗等五辑的方式标示,希望从而引发诗人对小诗、乃至散文诗的重视,但并未获其他编委的回响。

  此回2017年的本选集,仍再度按此五种形式组稿,其中小诗更涵盖了渐受关注的「截句」,如此本年度诗选光小诗辑即多达三十首,加上短诗(十一至三十行),就约占了选集近八成。

  要明白世事或事物的「『微』之不可思议」,或需要有洞见,比如十七世纪写《沉思录》的巴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国)就曾提出「无中心」和「两个深渊」的论述。

  「无中心」是指在大自然「这个无限的领域,任何地方都是它的中心,而没有地方是它的边界」,而其「两个深渊」的说法,不只宇宙是深渊,尤其对「微」的认知,也说「那是一个深渊,那是空无的深渊」,与庄子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或佛经所载遥相唿应:

  让我们穷尽想像力,⋯⋯或许以为那个小点(笔者按:此处指跳蚤血液最小的点)就是大自然最小的点,但是其实那是一个深渊,那是空无的深渊。⋯⋯我们将对自己颤慄,将看见自己被大自然所赋予的躯体,悬浮在无限与空无(按:此「空无」是巴斯卡自「至小无内」观察所得)两个深渊之间。⋯⋯我们对首尾两极的了解同样无限遥远,事物的末端与始端对我们来说,是无望地深藏在不可穿透的秘密之中,既不能看到由自己而出的空无,也不能看到将自身吞噬的无限。……除了去感知它中间部分的表象之外,我们还能怎么做?(《沉思绿》第二章第七十二条)

  昔年《楞严经》上所谓「于一毫端,现十方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或《华严经》上说「一一微尘中,各现无边剎海(即水陆);剎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微尘内,复有剎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今日看来,并非单纯一种玄想,而根本近乎是科学的事实。

  写诗人在面对网路时代「思考全球化,行动在地化」(R. Buckminster Fuller)的后现代叙述,不能不思索,所谓「全球」并非「至大」,「在地」也非「至小」,因此或可向外也向内扩充,更加朝两端扩大至「思维宇宙化,行动微物化」,一如黏土一朝奈米化,也有黄金的价值,「微的可畏」若不同时掌握,将很难明白巴斯卡「两个深渊」在一切之中皆极具「可怕穿透性」的预言。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 1961)说于内外两端,「介于两者之间的便是人,时或内在,时或外在,此外,他更时常根据其情绪或性情肯定其一为真理,而否定或牺牲另外一个」,通常「巨大」为人所畏惧,「微小」则不免歧视之。相同的,过去于诗形式上,写诗人大多只偏向长、大、巨,非如此难以丰其功伟其业,几乎完全无视于庶民喜爱和渴望的是「微的时代」那种精妙之诗如「沙中有海,海中复有沙」能浇灌其心灵。如前所强调,在这点上,诗人不能比庶民百姓后知后觉。

  当然「微」绝不是诗的总指标,而只是一再强调,那也该是重要的指标之一。余如散文诗,乃至散文诗交混分行诗(如年度诗奖得主罗任玲入选的诗)的实验,仍有待更多写作者勇于尝试,使他日也能成为诗的重要指标之一。

  此诗选也是此届年度诗选编辑委员会五人小组最后一年的编纂。2000年起,此五人小组自前辈诗人群接下此棒子后,倏忽竟已编到第十八册。面对时代更剧烈的滚动、资讯交通更迅速变革的未来,实需更年轻的一辈接续此棒子,预期那将会是一切「微」得更厉害、滚动得更不可思议、更加若即若离地难分虚实、人们也或渐能明白微与巨大其实根本毫无差异的景观。
 

图书试读

敌人 夏夏
 
伤害我的人
带着我的面具
穿着我的衣服
在隔壁
过着我的人生
 
《创世纪诗杂志》190期 2017年春季号
 
钮扣 王薇涵
 
你的声音隔着山
不如一双手来
我的信念扣着你
不敌一双手来
 
《幼狮文艺》768期 2017年12月
 
用火思考     洛夫
 
夕阳劝我早早入睡
等到明晨
你准可看到太阳把大海煮沸
这一天,我开始用火思考
我需要火
燃烧并非只有脂肪惧怕
看到一只凡鸟如何烤成凤凰
这是多么完美的结局
凤凰毕竟是一个多义词
爱火
多过爱远方的蝴蝶
对此,庄子选择了沉默
快快入睡吧
让梦把多慾的躯体浮起来
抱着痛和忧伤上床
这才是一个诚实的汉子
我一再听到
因缺水
稻穗以泪灌溉自己的声音
这件事,最好用火思考
 
《联合报》联合副刊 2017年3月9日
 
所谓诗人 李勤岸
 
诗人毋是红色ê油食粿
tī乌色ê sebiloh 顶悬
跳舞
诗人毋是十花五色ê
尾蝶仔,四界
飏飏飞
诗人毋是tshiann-iānn ê诗会
靠势诗人ê密度
搡势诗人ê悬度
装扮诗人ê深度
诗人毋是台仔顶吟诗ê āng声
诗人毋是台仔跤虚伪ê掌声
诗人毋是空气中流传ê风声
诗人是暗夜醒leh ê笔尖
诗人是吐出来ê丝网着希望
诗人是寒风中头壳顶闪熠ê灵感
带来温暖
诗人是今仔日teh写诗ê人
诗人是明仔载发表诗ê人
诗人是后――日出版诗集ê人
诗人是
人会死
诗袂死
 
《自由时报》自由副刊 2017年5月14日
 
一二三四五六七 老瞎猫
 
(1)
多么宁静——
 
连这个念头
都太吵了
 
(2)
即使没有人在看它
那棵树
仍然开满了花
 
(3)
落叶
落在
落叶上
 
(4)
不在左岸
不在右岸
我在桥上
 
(5)
老友聚首
各自垂头
滑着手机
 
(6)
我们所有人
都在欣赏日出
寂寞的月亮
 
(7)
送别回来
一样的路
不一样的路
 
《自由时报》自由副刊 2017年6月13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可以说是爱不释手。《2017台湾诗选》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诗歌世界。它让我看到了台湾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我被诗人笔下那自由奔放的想象力所折服,他们能够将最寻常的事物,赋予最奇幻的色彩。我喜欢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诗歌,它们就像一个个谜语,等待着我去解开。那些关于爱与恨,关于生与死,关于希望与绝望的诗歌,都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而且,这本书的诗歌语言非常精炼,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耐人寻味。我经常会在读到某句诗时,反复推敲,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的含义。这种慢下来的阅读过程,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诗歌的魅力。我甚至觉得,在这本书的陪伴下,我的思维方式都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力了。我开始尝试着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评分

我对《2017台湾诗选》的喜爱,可以说是与日俱增。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总能在恰当的时候,给我带来最需要的慰藉与启迪。我被诗人笔下那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所打动,它们没有华丽的修饰,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我看到了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的不平凡瞬间,看到了他们在日常琐事中流露出的深沉思考。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诗歌。它们没有让我感到悲观,反而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感恩生命。那些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对青春岁月的留恋,都让我感同身受。我甚至会在读到某些诗句时,回想起自己曾经的经历,那些曾经的快乐与忧伤,都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闪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独特的意义。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时光,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评分

《2017台湾诗选》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灵魂的旅行。我跟随诗人们的笔触,游历台湾的每一个角落,感受着那片土地独特的风情。我被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所感染,他们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活力的画面。我喜欢那些关于城市生活的诗歌,它们捕捉到了现代都市的喧嚣与宁静,繁华与落寞。那些摩天大楼下的市井烟火,那些便利商店里的孤独身影,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且,这本书的诗歌风格非常多元,既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既有抒情的,也有叙事的。这种多样性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惊喜,总有一首诗能够击中你的 G 点。我甚至会反复阅读某些诗歌,试图从中找出更多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这种细致的品味,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诗歌的精妙之处。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书能够让你在阅读时感觉到一种纯粹的灵魂的洗礼,那一定是《2017台湾诗选》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不仅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诗人们的创作,没有流于俗套,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极其真诚的态度,去探索生命中最本质的问题。我看到了他们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憧憬。有些诗歌,充满了哲理的思考,让我不得不停下来,静静地反思人生的意义。我喜欢那些关于时间、关于存在、关于孤独的诗歌,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渴望。而另一些诗歌,则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让我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它们鼓励我去拥抱生活,去追逐梦想,去勇敢地面对挑战。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温和而有力的语言,指导着我前行。我甚至觉得,在这本书的陪伴下,我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了。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由衷地感谢这本书。

评分

《2017台湾诗选》这本书,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甘霖,滋润了我干渴的心田。我被其中蕴含的诗意所深深吸引,它让我重新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尤其喜欢其中几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它们不仅仅是对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那些山川河流,那些花鸟鱼虫,都被赋予了丰富的生命情感。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闻到泥土芬芳的气息,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诗人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自然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创作中,创造出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让我陶醉于台湾的美景,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而且,这本书的诗歌风格非常多元,既有写实的,也有象征的,既有抒情的,也有议论的。这种多样性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新鲜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我甚至会在读到某句诗时,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想象那幅画面,去感受那种意境。

评分

难以置信,这本《2017台湾诗选》竟然如此震撼人心!我几乎是废寝忘食地读完了它,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温度,触碰着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令人难忘的诗集之一。诗人笔下的世界,是如此真实又如此梦幻。他们用文字编织出一张巨大的情感网络,将读者牢牢地吸入其中。我尤其被那些描绘人际关系和内心挣扎的诗歌所打动。有对亲情的深切眷恋,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爱情的迷惘与探索。这些诗歌没有刻意去煽情,却在不动声色间触动了我的泪腺。我看到了诗人在生活中经历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他们的脆弱与坚韧。有些诗句,比如写到离别时的不舍,写到思念时的煎熬,简直把我自己的经历都一一照搬了进去。这让我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而是与这些诗歌中的灵魂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且,这本书的诗歌风格非常多元,既有叙事性的长诗,也有意象化的短句。这种多样性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总有一首诗能够击中你的 G 点。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几句诗,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的含义。这种慢下来的阅读过程,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诗歌的魅力。

评分

这本《2017台湾诗选》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就像一个精心调配的鸡尾酒,浓烈中带着一丝清冽,甜美里藏着几分辛辣。我沉醉于诗人笔下那流动的意象,那跳跃的节奏,那层层叠叠的情感。我仿佛看到,他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琐碎的日常,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都化作了闪耀的珍珠,串联成一串串动人的诗篇。我尤其喜欢其中几首关于乡愁和身份认同的诗歌。它们勾勒出了台湾独特的文化图景,也触及了许多身处异乡的游子的内心深处。那些对故土的眷恋,对身份的追问,都让我感同身受。诗人们的文字,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我看到了童年时嬉戏的田野,看到了青春期躁动的夜晚,看到了离家闯荡时的迷茫。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根源的关系,也让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编辑也很用心,诗歌的排序似乎也蕴含着某种巧妙的逻辑,让整本书读起来浑然天成,一气呵成。

评分

我不得不说,《2017台湾诗选》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台湾诗歌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台湾的诗歌会偏向于某种特定的风格,但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其无限的可能性。我被诗人笔下那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所打动,它们就像一股清泉,涤荡着我的心灵。我看到了他们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憧憬。我尤其喜欢其中几首关于梦想和勇气的诗歌。它们就像一剂强心针,激励着我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去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甚至会在读到某些诗句时,热血沸腾,想要立刻行动起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心灵的共鸣。它能够连接起不同的人,不同世代,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的情感。我感觉,在这本书的陪伴下,我变得更加坚韧和有力量。

评分

我必须承认,当我第一次拿到《2017台湾诗选》时,我对它的期望并不高。我以为它只是又一本流于形式的选集,能够提供一些表面的诗意,但不会有太多的深度。然而,当我开始阅读,我被彻底地征服了。这本书的诗歌,就像是未经雕琢的宝石,散发着原始而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刻意营造神秘感,而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去触碰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我喜欢那些描绘孤独和失落的诗歌,它们让我看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脆弱,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共通。那些关于时间流逝的叹息,关于梦想破灭的无奈,都让我陷入沉思。但是,这本书并没有让我感到绝望,反而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微光。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那么几句诗,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走出迷雾。我发现,诗人们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痛苦,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它,去理解它,并从中汲取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美的载体,更是灵魂疗愈的良药。我感觉,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

这本《2017台湾诗选:The Best Taiwanese Poetry, 2017》简直像是一扇打开的宝藏之门,让我沉浸在浓郁的台湾诗意之中。刚拿到手,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简洁而不失格调,预示着里面蕴含的文字一定同样精炼而富有深意。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台湾的街头巷尾,感受着那份独特的生活气息。诗人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台湾的山海风光,从北投温泉的氤氲,到垦丁的落日熔金,每一处景致都被赋予了生命与情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几首关于城市生活的诗歌,它们捕捉到了现代都市的快节奏与人情味的微妙平衡,那些高楼大厦下的市井烟火,那些便利商店里的孤独身影,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诗歌的语言时而清新质朴,时而意象迭起,让人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文字的纯粹之美,又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思。我甚至能想象到诗人是如何在一个寻常的午后,在某个角落,捕捉到那灵光一闪的瞬间,然后将其化为动人的诗句。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文化的凝结。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也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发现,即便是最平凡的生活片段,在诗人的笔下也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洞察,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甚至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思维方式都变得更加敏锐和富有想象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