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诗 我岛:附耳,牛角湾

我诗 我岛:附耳,牛角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枝莲
图书标签:
  • 诗歌
  • 台湾
  • 原住民
  • 文化
  • 海洋
  • 自然
  • 回忆
  • 个人
  • 抒情
  • 阿美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部为马祖书写的诗集 也是一个诗人眷恋家乡 最挚情的语言与姿态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与岛屿故事》作者刘枝莲,这次从散文语境进入她的诗境,催生《我诗 我岛:附耳,牛角湾》诗集。一为视觉散文,一为听觉诗歌,同样以家乡人文、山水为底色的书写。诗人如蜘蛛结网般,在吐纳间编织成了岛屿的千丝万缕,给出生命的大真实,也给出岛屿的春景秋意,如此沁凉与润湿。 面对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岛屿、大海、时间,以及与自己的生命或深刻交错或擦身而过的人事物等,诗人总是静心而专注地聆听,这些从记忆中浮现的声音,并以诗人之眼,深情描绘出「附耳,牛角湾」、「微尘。众」、「微。心事」、「微。声音」四卷诗语,并在卷五「微。诗语」中择以五位诗人作品对话(包括长诗、短歌、小诗以及自评诗五篇)反刍了《我诗 我岛》的身世与诗人写诗的履历,使得诗集不只聚焦于个人的岛屿,也与他人的岛屿紧密牵系着。 诗人萧萧说,从刘枝莲的诗中,可以看出一颗学习的心,一切众、一切我、一切心事、一切声音,都如尘之微、之渺、之细、之小。诗人将自己看得如此渺小,是因为将马祖放得很宏伟、很巨大,进而将生命的意涵看得很深广很切实。 这是一部红花柳绿并提、对岛屿爱赏的诗集,马祖女儿陈希伦透过稚子与山景对话的摄影作品,诠释她理解《我诗 我岛》有如杨柳抽芽的早春意象,夸越世代对岛屿,深情不变。 我们随着刘枝莲降临马祖,马祖或许将随刘枝莲而清明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枝莲


  出生于马祖,国立台北大学法学硕士,曾任大学兼任讲师,长期担任地方公职,熟悉地方的肌理与历史。喜欢登山、慢跑、海泳和旅行。1990年开始在熟悉的大海中海泳;1999年跟随信仰去旅行,造访过西藏、尼泊尔、印度、佛教圣山等,长达十余年,热爱藏族文化。

  2005年开始马拉松长跑;2012年开始攀登奇莱主北、南湖大山、武陵四秀、嘉明湖等二十余座台湾百岳。2015年开始写诗,诗作散见于《创世纪诗杂志》、《吹鼓吹诗论坛》、《葡萄园诗刊》等国内外诗刊。

  着有《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与岛屿故事》,获国史馆台湾文献馆非使用政府预算推广性书刊类佳作。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序    

附耳.微语.牛角湾

萧萧


  认识刘枝莲,跟认识马祖是同一时间开始的。
  对我来说,如此。对台湾或马祖大部分的读者来说,说不定也是这样。

  牛角形的岬湾.海一样不老

  二○一六年七月随着林焕彰等诗人朋友,首度登临马祖,首次认识刘枝莲和她的马祖,这一趟马祖行,我一口气写了六首诗(藏在《天风落款的地方》),一口气认识了马祖的文友︰刘枝莲、贺广义、曹以雄、刘梅玉……。同一时间还确认「马祖」地名确实就是来自「妈祖」,这一年四月大甲妈绕境,第八度驻驾明道大学,我还请祂祝福明道成立全国第一所「妈祖文化学院」。一个八卦山脚的孩子、讲闽南话的我,是这样迟,迟迟才与闽北的马祖、湄洲的妈祖认识。

  二○一六年九月刘枝莲出版她的第一本文学书《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与岛屿故事》,如此宣称:「即使是一个被砲弹摧残、被时代遗忘的岛屿,仍值得被深情的眼神眷顾。」、「这是一部马祖战地的庶民记忆史,也是一封献给家人、家乡最深情的情书。」同样来自台湾之外的另一个海岛──金门的吴钧尧,看出这本散文集的特质︰「此书搬演国共对峙,大江海对应小川堂,无情烽火交织有情生活,在几乎一面倒的以男性为主的战争叙事中,静静描摹女子与烽火,更难得地细笔勾画马祖文化的步调,砲弹与鱼虾,原来可以酿在一只深瓮中。」点出了刘枝莲马祖散文的书写语境──小川堂对应大江海,女性视野对应男性战场,多情马祖巡礼对应无情烽火践踏。

  相对于金马战区的观点,刘枝莲的新诗启蒙老师林焕彰,则从人性与共业大加感叹︰

  这时代的大故事小故事啊──
  小小的岛屿,那滚烫的血和泪
  那唿天抢地的悲与喜
  还终将流向历史,
  千秋万世,撼动人心;
  那不朽的血和泪,悲与喜的
  你我他,人类的宿命
  世代的共业!

  特别引述枝莲的散文语境与焕彰的诗句,恰恰足以引导读者进入她的诗境,刘枝莲的诗集有主标题、副标题,总在「附耳,牛角湾」、「我诗 我岛」之间回绕,是不是与散文专集《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与岛屿故事》,有着某种程度的唿应?一为视觉散文,一为听觉诗歌,同样在写马祖这个岛屿;是不是也应证了「作家的第一本书往往是她的童年记忆、家乡书写」,刘枝莲以不同的文类,给出生命中的大真实,让读者认识马祖这个被砲弹摧残、被时代遗忘的岛屿。点出这样的马祖大背景之后,就可以附耳过来,谛听「牛角湾」的春景秋意,谛听海老屋到底是想「与海比老」,还是「与海共老」,或者是与海一样永远「不老」?

  关于「牛角湾」,我想起周梦蝶的四行诗︰「战士说,为了防御和攻击/诗人说,为了美/你看,那水牛头上的双角/便这般庄严而娉婷地诞生了。」若是,刘枝莲生于斯、长于斯的牛角形的岬湾,会是怎样的庄严、怎样的娉婷?

  微语.雾.沁凉与润湿

  这部附耳牛角湾,写诗、写岛的诗集,略分为五卷,卷一「附耳,牛角湾」自是主题诗所在,其它三卷诗「微尘。众」、「微。心事」、「微。声音」,可以看出谦卑学习的心,一切众、一切我、一切心事、一切声音,都是如尘之微、之渺、之细、之小。将自己看得如此渺小,是因为将马祖放得很宏伟很巨大,将生命意涵看得很深广很切实。

  这部诗集,或许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贯串,甚至于这样的一句话也可以贯串刘枝莲和她的文集、诗篇︰「赤脚在海岸苦苦寻找 一枚繁复记忆的轴线。」

  主题诗〈附耳,牛角湾〉,写刘枝莲出生、成长、父亲恩义培育、亲友情意激盪的所在,写滨海岬湾常见的颜色︰赤潮、蓝海蓝天蓝眼泪蓝星沙蓝色脚印、石屋上随意开绽的暖色小花,写人影、风声、错落的石屋,这些都是凡常岬湾的凡常景物、凡常生机,直到诗末却开展出不凡、非常的意蕴︰「我忘了拉开整座山的笑意/让云朵也来附耳」,盪开了「人」的生活,盪出了「诗」的生命。

  唯有记忆 它拖延它抓住它放大
  在风中 在我的衣襟上蹲点
  不被识破

  卷一之作,过去式的刘枝莲的记忆追索与铺陈,进行式的现世的及时探取与回报。即使是昨日,去得也不算远,彷彿坐在黑石上,就会有马群昂首,就会有白浪扑身,就会有昨日飘来,刘枝莲的昔日、昨日叠着今天飘来。

  但是,诗集终究不是报导,我们不会在卷二的「微尘。众」里去寻找马祖的象征人物,但是会在卷三「微。心事」的深处感受马祖的沁凉与润湿,那是雨、泪、海浪,冷、泥、血水和成的诗︰「请勿要扰我,今晚/我已将我的雕像化作泥浆/醉卧在你的血水里」、「请勿扰我,今晚/我已将我的灵魂化作血水/随着你的足迹,浪迹天涯了。」〈雨,不是诗〉雕像—泥浆—血水,灵魂—血水—天涯,这样的层次,这样的递增、扩散、淡化、浑沌而出,竟是刘枝莲诗意所蕴借的漠与淡、雾一般深的马祖。

  到了卷四「微。声音」,诗人又拉回现实里的食物、茶、酒与花,深深记忆的马祖的指尖、鼻尖、舌尖的温度,鼎边煳、继光饼、龟桃的庶民小吃,有海味的老酒──阿公酿的乡愁,野菊花是流放峭壁的诗人,咬住青山不放、对抗弔诡酷寒的荒野百合,甚至于以岁月裹住芬芳、等待唤醒的老茶,冷、风霜与相对的炙烧、长寿、艰困的美,隐隐约约都透露着马祖的庄严与娉婷,牛角一弯,相对峙而又圆润的角度。

  附耳.新诗最初的震动

  常人的首部诗集,往往是怯怯提供诗作之外毫无音声,不,刘枝莲不是这样,她坚毅的渔夫个性,夜游、海泳、履山、长跑的经历,在她的首部诗集里展现不一样的新人胆识与气势。

  卷五「微。诗语」,是散文,枝莲选择了五位诗人的作品加以评述,分析这五篇诗语,有助于了解刘枝莲和她的诗。如果反过来先读卷五「微。诗语」,或许更能耙梳刘枝莲的诗路、诗向,冀望达及的诗风。

  第一篇是读非马小诗〈月落〉的心得。非马是台湾诗坛小诗高手,往往几行短句,有事有义,且俐落入神,〈月落〉原诗︰「耗尽了爱情/离去时/犹频频/回首/而床上的鲁男子/正鼾声大作」,刘枝莲拿伊朗新浪潮电影的开创者、诗意电影大师,却也擅长写小诗的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2016)的作品「熟睡男人床上/孕妇饮泣」作为比较,称之为「鸳鸯小诗」,这两首小诗都极有画面效果,都有对比意象,前者还将月亮比作女性,频频回首暗示着多情、不忍离去,而男子则是唿唿大睡的鲁男子,不解风情,「天」(回首的月亮)与「人」(鼾声大作的鲁男子)相互唿应,刘枝莲体会出︰「让人有不哭而伤神的惆怅。」非马的诗,短而精悍,枝莲的论,简而深刻,彷彿也道出了自己写诗的原始动机与期求的高度。

  有趣的是第二篇,刘枝莲对自己的诗作〈阿公的老酒〉作了「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式」的自我解剖,显示自己是有着理性认知的诗人,清楚知道为何而写、如何达标,也显示刘枝莲「度人金针」的助人热忱、率性而为的阳光性格。

  其后三篇诗评全与马祖有关,其一是蔡富澧为马祖所写的《碧海连江》诗集,五百行的长诗加上五十首的短诗,其二是「以浅白文字,表达五○至六○年代马祖庶民生活样貌与愿望」的福州话的歌诗,陈高志的〈谢天〉。这两篇诗评,一写长诗,一写短歌,都在唿应自己一生的写作,与马祖同声息,共寒暄。其三,题为〈乡愁.蔓延〉,读的是金门诗人许水富的《岛乡蔓延》,刘枝莲很清楚「许水富以诗人之眼,以故乡金门为底色的书写,某些过去经验与马祖由水变成火,火让人着迷的『在场』关系」。她是以许水富的《岛乡蔓延》作为「诗的光源」,期许自己,鼓舞自己。

  若是,「微。诗语」真的只是「微。诗语」而已吗?
  若是,「我诗,我岛」、「附耳,牛角湾」,真的只是在写牛角湾、马祖岛而已吗?
  雾色迷蒙,我们随着刘枝莲降临马祖,马祖或许将随着刘枝莲而清明了。
 

图书试读

书前/刘枝莲
 
诗,之偶然。
 
如历史也一样,有一断一截终结,也必然会有再生。
 
【一】
 
像往常一样,我弯靠窗前,面对大海,不远的远方,漂浮着红,不正红的潮涌,在混浊的海面上,游盪着,这让我想起,在灯火管制的年代,我与L跨过岸的边线,摸黑跳入珠螺湾,那是月圆的夜,我们朝着熟悉的海径游去。忽然,我发现四周沾染银色,倒心型的水滴,在眼前跳跃,是从来没遇见的景象。于是,我奋力地划水,水滴成扁平,不断扩散,像螺旋状,由远向近靠拢;更远地说,由水平线向下探头,一样螺旋状。身上黑色泳衣,也附着银色萤光水,纠缠不清地闹,还不时咚咚响成群,往天空一看,月亮挂在山的不远处,正圆。
 
从那一夜开始,我疯狂地想夜泳,以五月端午为界,八月中秋为线,几年过了,终究没遇上那样浪漫的夜,水晶宫豪迈不见了。倒是小时候,在有夜光的晚上,渔夫湿漉漉带回的白带鱼,躺卧在箩筐里,也沾着整身的亮,是雪白。我也以为是月光召唤来。许多年过了,这种肉眼分不出是颜色的萤光,透过镜头呈现蓝光(涡鞭毛藻)被命名为─蓝眼泪。
 
我家离海边并不很远。渔船回航的吆喝声,日里听不见的,可到了晚上,就听得分外清明。离海边更近一点,是曹氏家族四房的家,舅婆绣有牡丹花的绣花鞋以及她整天拿着的青水布剪、裁、缝、补……都说了,在家一盆火,出外父子兵,在这儿,以屋檐便能知晓祖先来处。
 
拿着行李的诗人,依前朝留下的石阶,爬升我父亲留下的石屋,留下美丽诗篇,这儿是留宿者一日的家,取名为海老屋,你可以说「与海比老」或「与海共老」。破东西一件,东一件西一件地扔下,只有记忆,去芜存菁,留下来了。《我诗 我岛:附耳,牛角湾》在这儿产卵、孵育、发生。
 
【二】
诗,我的诗从此开始
 
从地貌景象的观察转为沉思,从沉思导向描绘。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