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温任平诗集

倾斜:温任平诗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任平
图书标签:
  • 诗歌
  • 当代诗歌
  • 温任平
  • 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艺术
  • 文化
  • 情感
  • 人生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倾斜的北方想像:车行经过韩江与浙江,从甲洞到蒲种,从台北到台东。路在倾斜,树与梦在摇晃。 尼采问:「那个人在说甚么?他说出了的话,他还隐瞒了些甚么话还没说出来?」 戴望舒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温任平有意无意地在两者之间,寻找着出路。 本诗集收入诗人自2014年以迄2016年密集写作的创作精华,一共选诗155首。 你在种花的时候见到我 我在锄草的时候见到妳 坐上公交车,我们朝着上班的 反方向驰去,我们谈论 电视连续剧的情节,言笑晏晏 可言不及义,我们都知道 今天不是情人节。坐在后面的 乘客在打呵欠,司机咀嚼着朱古力 我们远离着接近,嗟叹宫廷的 斗争与悲怨。车窗外的阳光 ——倾斜照进 我是清朝的伶人,你是多情 而含蓄的嬷嬷,在终站之前 在终站之后,我们 都离不开深宫禁院 ─〈过卯:倾斜〉 本书特色 1.马华文坛最具代表性的团体「天狼星诗社」创办人之一温任平,最新诗选结集! 2.选诗155首,有融合古典感怀与现代想像的借古喻今,也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诗的游戏。
《星火燎原:当代中国短篇小说选》 一本浓缩了时代脉搏与个体命运的文学精粹 编者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深入触摸真实的生活肌理,倾听那些在喧嚣中被忽略的微弱却坚韧的声音。《星火燎原:当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汇集了近年来中国文坛上最具创新精神、最富人文关怀的十位作家的代表性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如同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点点星火,它们或许微小,却蕴含着足以燎原的力量,照亮了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复杂面貌的诸多角落。 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探险。我们精心挑选的作品,跨越了地域的界限,触及了都市的迷惘、乡村的变迁、历史的回响以及人性的幽微深处。这不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合集,而是聚焦于“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如何挣扎、如何和解、如何寻找意义的微观世界。 第一辑:都市镜像与异乡漂泊 (The Urban Gaze and the Drifting Soul) 1. 《高架桥下的微光》—— 作者:林涧 林涧以其冷峻而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超级都市边缘群体的心灵景观。小说以一名夜班出租车司机为中心视角,串联起发生在深夜高架桥下形形色色的人物:被遗忘的留守老人、试图在钢筋水泥森林中实现“暴富”梦想的年轻白领、以及那些无家可归却又保持着某种尊严的流浪者。 这部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对“光”与“影”的运用。都市的霓虹灯光是虚幻的,它只照亮了表面的繁华;而真正具有穿透力的微光,则来自于人物在绝望边缘所展现出的微小善意和坚韧的生命力。林涧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垂直空间)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高耸的楼宇和低洼的阴影,构成了现代人精神上的双重困境。他没有给出廉价的温情,而是让读者直面现代社会中个体被“悬置”的疏离感。 2. 《最后一片信号》—— 作者:苏晴 苏晴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擅长解构既有的叙事逻辑。《最后一片信号》讲述了一位沉迷于复古通讯方式的年轻程序员,试图通过老旧的电报系统,与一位从未谋面的“笔友”建立联系的故事。在即时通讯盛行的年代,他固执地坚持着延迟和距离带来的仪式感。 小说探讨了信息过载时代下,人们对“慢”与“真”的渴望。当一切都被算法支配、被即时反馈所定义时,苏晴笔下的人物试图在被遗忘的技术中寻找一种更接近本真的交流方式。然而,这种对“慢”的回归本身,是否也是一种新的焦虑的体现?小说结尾,那封迟到多年的电报内容,简洁得令人心碎,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在看似无缝连接的数字世界里,依然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第二辑:乡村记忆与时间褶皱 (Rural Echoes and Folds of Time) 3. 《泥土的重量》—— 作者:陈陌 陈陌是当代“乡村书写”的重量级代表之一,他的文字如同他所描绘的土地一样,厚重、朴实,充满生命力。《泥土的重量》聚焦于北方一个因环境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而逐渐凋敝的村庄。故事围绕着一块被祖辈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拍卖、被侵蚀的过程展开。 小说没有停留在对“乡愁”的浪漫化描绘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土地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当土地不再是生存的根本,而是可以量化的资产时,老一代农民的精神支柱是如何崩塌的?陈陌细腻地刻画了人物之间围绕土地产生的代际冲突、情感纠葛。他通过对乡村日常劳作的精确描摹,展现了时间如何像洪水一样冲刷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留下的不仅是空置的房屋,更是身份的迷失。 4. 《老藤架下的秘语》—— 作者:李薇 李薇的这篇作品带着一丝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讲述了一个关于“集体记忆”的故事。在一个南方小镇,镇上的老人津津乐道于一个口头流传的传说:镇口的百年老藤架,据说能记录下所有在它下面发生过的重要对话。一位热衷于挖掘地方历史的年轻教师,试图用现代录音设备去“捕捉”这些“秘语”。 小说巧妙地将口述历史的不可靠性与现代技术的精确性进行碰撞。录音设备捕捉到的,往往是噪音和不连贯的片段,而那些被时间磨砺、被口头传承下来的“秘语”,虽然失真,却凝聚着社区的集体情感和禁忌。李薇以此反思了历史的本质:历史究竟是客观事实的堆砌,还是由一代代人共同编织、选择性遗忘的“神话”? 第三辑:个体困境与精神图景 (Individual Predicaments and Spiritual Landscapes) 5. 《镜厅里的独舞》—— 作者:赵毅 赵毅的作品总是在探索“自我”与“他者”的边界。《镜厅里的独舞》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位在剧团工作,常年需要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的故事。他穿梭于舞台上的光鲜亮丽与幕后的空虚寂寥之间。 这部小说是对“表演性生活”的深刻剖析。当现实中的“本我”被层层掩盖在不同角色的面具之下,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赵毅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舞台调度场景,创造出一种眩晕的阅读体验。镜厅象征着无限反射的自我形象,它们真假难辨,令人眩晕。这篇小说触及了当代人普遍面临的身份焦虑——如何在社会期待和内心真实之间,找到那个可以停下来、不必“表演”的瞬间。 6. 《蓝色蝴蝶的最后一次飞行》—— 作者:沈光 沈光以其细腻的情感描摹,擅长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微妙关系。《蓝色蝴蝶的最后一次飞行》围绕着一个罕见的、即将灭绝的蝴蝶品种展开。一位执着的昆虫学家,跋涉到偏远山区,希望能记录下这种蝴蝶生命周期中的最后一个繁殖期。 小说将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注,提升到了对生命意义和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蓝色蝴蝶象征着易逝的美丽与不可挽回的逝去。沈光笔下的科学家,与其说是在进行科学研究,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精神仪式。每一次观察,每一次记录,都充满了对“结束”的预知和抗拒。作品节奏缓慢,充满了一种近乎冥想的张力,让人在寂静中感受到生命最本质的脆弱与辉煌。 结语: 《星火燎原》精选的这些短篇,是当下中国小说创作活力与深度最具代表性的侧面。它们不回避矛盾,不迎合流行,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探寻着在快速变革的社会结构中,人性如何保持其复杂的、矛盾的、却又无可替代的价值。阅读它们,如同穿越一片片复杂的地貌,最终抵达的,是对我们自身生存境遇更清晰的洞察与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温任平

  马来西亚天狼星诗社社长。曾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研究主任,大马华人文化协会语文文学组主任,推广现代文学甚力。曾于1981年与音乐家陈徽崇策划国内第一张现代诗曲的唱片与卡带《惊喜的星光》。着有诗集:《无弦琴》、《流放是一种伤》、《众生的神》、《扇形地带》(华巫双语)、《戴着帽子思想》;散文集《风雨飘摇的路》、《黄皮肤的月亮》;评论集:《人间烟火》、《精致的鼎》、《文学观察》、《文学‧教育‧文化》、《文化人的心事》、《静中听雷》与《马华文学板块观察》;《大马诗选》、《众声喧哗──天狼星诗作精选》、《天狼星科幻诗选》、《天狼星诗选:二零一八盛宴》主编、《马华当代文学选》总编纂。作品被收录《马华当代文学大系》(1965-1996年)诗、散文、评论之部,诗与散文多篇被选入国中、独中华文课本。诗论〈电影技巧在中国现代诗的运用〉收入台湾出版的文学大系,成为台湾现代诗理论的一部份,是台湾多间大学中文系的教材。温任平的诗有英文与马来文译本,多首诗作被谱写成曲。2010年获颁第六届大马华人文化奖。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自序

  上一部诗集《戴着帽子思想》的出版,是二零零七,距今十一年。以为从此之后,我将替报章写千字专栏为生,偶尔孵研讨会论文为乐;生命形式大致定形。追求生活的诗性,却活在纯然生活的知性里。
  
  但是另外一个我,却在我的潜意识里蠢动。我完全能意识,作为一个诗人,我还有话没说完、没说好。

  诗创作是一种反熵行动。所谓「熵」(entropy)是能趋疲,是信息的负值。语言文字在会议纪录里呆板瘫痪,在记者的新闻报导公式化的过程中麻木失能,在政客的话语里变形变态,只有文学(尤其是诗)可以把它唤醒,并且注入活力。

  偶读《老舍请吃糖瓜》,文章有趣。老舍,诞生于北京,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京派作家。老舍追述自己的一次「语言事件」,他去戏院后台看演员,刚好听到下面的一段话:

  「北京人习惯遛早,见面问个好,肚子吃饱,逛逛天桥。」

  唱戏的杨星星顺口就答:

  「天桥好啊!听书、看戏、变戏法、吃不尽洋鼓洋号,曲艺大鼓莲花落,爆肚、火锅、扣肉、坛肉、烧羊肉、吃饱用不了两毛。」

  北京人的话语音色铿锵,犹如快板,落韵有力,亲切自然,上面的对话都往好处说。好言悦耳是北京话的特色。
  
  我特注意的是北京话的「活力因素」,语言是个生命体,文字乐音使语言或婉转、或谐和,或刚健、或雄浑。行酒令其实是唱酒令,少林武当练功的吆喝,也隐含敲击的音响碰撞。
  
  奇怪的是,受过音乐训练的人包括音乐系的毕业生,对语言文字的音感多不怎么敏锐。他们的作品中用上押韵甚至换韵,他们告诉我那是「碰巧」,并非蓄意经营。整体审视唸音乐出身的诗人,我吃惊的发现,他们的作品缺乏的正是音乐性。
  
  我不想从平仄、阴阳、双声、叠韵、对仗,骈骊……这些传统角度去讨论上述课题。太多这类的文章了。我建议读者把诗朗读出来,读者不妨身子倾斜一些,聆听诗内在的声音与余弦(nuance)。
  
  只留意诗的音乐性,仍很难使诗存活。现代哲学向语言学靠拢,是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与维根斯坦(Wittgenstein)先后发现的趋势。在诗篇里传播思想肯定吃力不讨好,但我们总是有话要说,对吗?不一定是结实沉重的思想,只是一些观察,一些疑问、一些尚未成形的思想点滴,广义的知识,其实可以通过生命话语寻得出口。
  
  甚么是生命话语?当然是诗。社会学、人类学以致于经济学、政治学都得透过诗学,才能有效传递知识,撼动人心。我指的当然不仅是中国三十年代的救亡文学与口号诗,那太肤浅了。

  我的一些思想点滴,是透过诗的形式与诗的自然过泸,表现出来的。
  
  尼采的修辞问句:「那个人在说甚么?他说出了的话,他还隐瞒了些甚么话还没说出来?」戴望舒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我的第六部诗集《倾斜》,有意无意间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着出路。

  这过程一定会出现灰色地带。灰色在这儿不是自贬,而是诗的题旨的「去焦点化」,不在乎世俗的是非道德判断,甚至不在意人物与情境的虚与实。
  
  我有一个十分狂妄的想法,只有诗或广义的艺术,让我有能力超越时空的桎梏羁绊,让我有能力在三维或是多维空间驰行无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与「你」同为一人,「我」「你」「他」甚至可以同体异生(mutations)。我不懂骑电动车,甚至推不动电单车,在诗里我却是那个坐500cc.超级电单车,唿啸来去的魁梧大汉。诗化不可能为可能。

  有关我怎样骑电动车的作品,多收进另一部诗集《教授等雨停》。一共有十首有关在太空游弋的诗,收进《天狼星科幻诗选》(二零一五),是与诗社社友,在网络互动、恣纵想像的挂贴之作。那十首诗,不对照其他社友的即时回应,剥离、孤立阅读,肯定不足。这是《倾斜》不收录全部科幻诗的原因,收入的三数首,则独立自足,无须参照其他作品的回应甚至回呛。
  
  至于我对时间的敏感,可能是年龄使然。这四年来我总不忘在诗末註明日期、註明时间,书要拿去付印,才删掉准确至分秒的时间註脚,代之以在诗题写明笼统的时辰。我常为岁序节令写诗,一方面借物起兴,一方面提醒自己:我和我的民族来自农耕文化。

  至于中国历史,历史人物的怀念,典故与想像的衍伸,纯粹是个人的偏嗜。古典与现代交融,应该不仅仅是语言的,也是文化历史的参照混揉。一些人物与轶事自然会走进我的诗里。这就不多说了,借古喻今,似乎也较容易动笔。
  
  诗的文字与情节的游戏性(playfulness),是诗创作的快乐之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端乎一心。唐高宗那首「四行诗」,是笔者反覆看了《武则天》连续剧有关片段三遍,一字不漏抄下来的。如此文艺腔,当年病入膏肓的李治怎能说得出来?今日的观众不管这些,听了舒服就好。至于武媚娘那段荡气回肠的回答,借自当年十四岁的歌手李文琦,她翻唱白安的歌「是甚么让我遇见这样的你」有几句歌词,好家伙,恁般出色,连现代诗人也未必写得出来。在这儿作出交代,免被误以为剽窃。当然读者也可以将之视为作者的后现代挪用、驳接、戏拟。我是用这两首实例,说明现代诗要懂得怎样玩文字于股掌之间,要观察/倾听其他的艺术表现,转益多师。

  《倾斜》收录七夕闪诗八首,诗末註上写作的准确时间。在匆促的时段内,在七行不可超过七十个字的外在框限内,能写出些甚么,wow,脑洞要开,眼明手快。仅收录端午闪诗十首的其中两首,六行不超逾五十字的限制,使端午闪诗内容相对单薄。何况诗集《倾斜》,已经另外收入两首有关端午的中型诗作,不是应景,可慰灵均。
  
  我从大概两百诗,选出诗作一百五十五首,筛掉四十首诗(不包括科幻诗),有些作品不是写坏了,而是因为种种因素不得不摘下。十分不舍,我把这些诗组成一个名叫「被遗弃的哭泣之作」的诗档,并且打算把它寄出去,给几个……不会对它们不屑一顾的社友。

  《倾斜》能在三个月里成功付梓,诗痴李宗舜付出最多的时间与精力,他的全力投入,已超过朋友加上社友的情谊。秀威资讯徐佑骅小姐全力支援,效率之高,在一般工作情绪趋于缓慢的农历新年前夕,令我既感动又不安。是为序。

2018年2月8日

图书试读

│仕女撑伞避雨│

长廊处处栏杆,灯饰两盏
字画从内到外,水渍
漫漶,有人幽愤难平
泪洒楼榭亭台,从瑶阶
一路向画家的朱砂红的印章
潺潺流去,仕女撑伞避雨
这时刻,独缺一抹晚烟
别院传来管弦,似近又远
你我伫立朱门内外
我们都看到同一方冥蒙的天
我跨不进去,你走不出自己
你是古代忧郁善感的仕女
I like blue, blue is cool
我是现代耽美的纨绔子弟

──2015年1月17日

│历史研究│

海崃对面是同胞的镜影
跌碎了的眼镜,就在雨的中间
雨和泪在战争的年代
(清党,清算;反省,悔过)
一样血腥,一样分不清
煳里煳涂的大跃进
两岸操弄的对象都是人民

大历史前面,风雨如晦
大政治前面,鸡鸣狗吠
不亢不卑,不独不统
舞照跳,马照跑
百年机遇今日遇
(融资,注资;互访,协议)
风雨弥漫,难得浪漫
我们不如拿把油纸伞
去蹓蹓戴望舒的雨巷

──2014年2月20日

│傍晚偶遇孙文│

人在印度店。雨后黄昏
七点钟。炒面声晃晃在响
孙文那年在槟城打铜街
吃亚三叻沙,庄裕荣
一间空壳公司
适宜装口水与蚝煎,我与孙
共用过晚餐,他经常捡好的吃
他不是个能吃辣的家伙
演讲起来却混身是火
他邀我参加他的同盟会
我邀他参加天狼星诗社
我们互相拱手婉拒
场面感人肺腑

他策划了几十场武装革命
我策划了几十本诗集印行

──2016年4月16日 Restoran Ariff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倾斜:温任平诗集》,让我体会到了一种“留白”的艺术,以及它带来的丰富联想。温任平的诗,很多时候,并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是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去构建。他就像一个高明的说书人,只说出最关键的几个场景,最引人入胜的几句话,然后就停下来,让你自己去脑补接下来的情节。这种“留白”,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它不是一种偷懒,而是一种智慧。它邀请你参与到创作的过程中来,让你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诗中那些意象的组合,往往是出人意料的,但又似乎暗含着某种逻辑,等待你去发掘。例如,当他在一首诗中,将“雨滴”和“沉默”并置时,你脑海中浮现的,可能不仅仅是下雨的场景,更是那种寂静的、一个人独处的时刻,那种内心的低语和思考。这种“留白”,也让诗歌具有了更多的解读空间,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心境下,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意味。这种多义性,让诗歌更具生命力,也让它能够长久地在读者心中回荡。我尤其欣赏诗集中的一些结尾,它们往往不是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一个若有所思的问号,或者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画面,让人在读完之后,仍然久久地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不断地去回味和思考。

评分

我在这本《倾斜:温任平诗集》中,感受到了“时间”的重量,以及它如何在细微之处塑造着我们的生命。诗集里的许多篇章,都带着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体察。温任平似乎有一种能力,能捕捉到时间在事物上留下的痕迹,无论是物体的磨损,还是情感的变迁,或是记忆的沉淀。他不会去感叹时间的无情,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去观察和记录。例如,他可能会写到老屋的一块砖,或者是一段褪色的对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被他赋予了时间的厚度。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中那些被时间悄悄改变的角落,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那些已经模糊的场景。这种感觉,既有淡淡的感伤,又有一种深刻的理解。诗人并没有试图去对抗时间,而是与时间达成了一种和解。他在这本书里,展现了生命在时间中的存在状态,那种脆弱,那种坚韧,那种变幻莫测。而且,这种对时间的体察,也延伸到了对情感的描绘上。他笔下的情感,往往不是那种瞬间爆发的烈火,而是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也越能感受到其深沉的力量。这种对时间维度的细腻处理,让这本诗集,成为了一次对生命旅程的回顾和反思,让人在阅读中,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理解生命的厚重。

评分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存在”这个概念。《倾斜:温任平诗集》并非以宏大的叙事或激昂的宣言来探讨存在,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而普遍的感受的捕捉,来呈现生命的存在感。诗集里的许多意象,都带着一种时间的印记,例如老街上斑驳的墙壁,黄昏时分街灯初上的光晕,或是童年记忆里模糊的画面。这些意象,并非仅仅是客观的描写,而是被赋予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体验。他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一种“在场”的状态,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流淌,感受到个体在广阔世界中的位置。诗中的某些时刻,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共情,仿佛诗人所描绘的,正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感受过的,却又难以言说的情感。这种共鸣,不是简单的“感同身受”,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触碰,一种对生命共同体验的确认。诗人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他的诗歌,引导我们去感受,去思考,去体会生命本身带来的那种微妙而深刻的存在感。读完之后,我会觉得,原来生命,并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在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瞬间,都蕴藏着丰富而动人的存在。那种对生命细微之处的关注,那种对个体感受的尊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真实的底色。

评分

在这本《倾斜:温任平诗集》中,我最惊喜的是诗人对于“声音”的敏锐捕捉和运用。他不仅仅是用文字来描绘景象,更是试图用文字来“听见”世界。诗集里,你会读到风的低语,雨的淅沥,鸟的鸣叫,甚至是沉默本身所发出的声音。温任平似乎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并且将它们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他可能会描写“一片落叶在寂静中发出微弱的叹息”,这个简单的意象,却能让你感受到那种极致的宁静,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凋零的伤感。这种对声音的运用,让诗歌更具现场感,也更能触动读者的感官。而且,他对声音的描绘,不仅仅是表面的模仿,而是能够传达出声音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比如,他写到的“远方传来模糊的歌声”,你就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思念,一种乡愁,或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这种对声音的细腻处理,让这本诗集,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听觉的体验。我仿佛能够随着诗人的笔触,在文字的世界里,聆听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声音,感受它们带给我的震撼和启迪。

评分

温任平的名字,我其实是有些陌生的,直到翻开这本《倾斜:温任平诗集》,才算是真正走进他的诗意世界。初读之下,惊喜便如潮水般涌来。诗集不像我以往接触的许多现代诗那样,追求晦涩的辞藻或者故作高深的意境,而是像一位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将生活中那些细微之处、那些被我们匆匆忽略的瞬间,一一捕捉,然后用一种极其贴切又充满韵味的方式呈现出来。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见诗人站在海边,任由海风吹乱他的发丝,目光眺望着远方,心中却盛满了无尽的波涛。诗里的意象,或是晨曦中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的温柔,或是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湿润气息,又或是人群中一个不经意的回眸,这些最日常的场景,在温任平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别样的生命力,闪烁着动人的光芒。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平凡中的不凡挖掘出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惊叹,然后回过头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重新体会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美好。这种感觉,不是那种瞬间的震撼,而是一种缓慢渗透,一种润物无声的打动。他的诗句,有时像一把轻轻拂过的羽毛,触碰你最柔软的心底;有时又像一记沉稳的锤击,敲打出你内心深处沉睡的共鸣。而且,更让我欣赏的是,诗集中充斥着一种淡淡的悲悯和一种不动声色的豁达,既有对世事无常的洞察,又有对生命的热爱和坚守。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让诗歌显得格外有深度,也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

评分

温任平的诗,有一股浑然天成的“气韵”。我不太会用专业的诗歌术语来形容,但就是那种感觉,读起来很顺畅,很自然,就像是一股溪流,蜿蜒而下,不会有突兀的转折,也不会有刻意的雕琢。但这种顺畅,并非浅薄,它是一种力量的积蓄,一种情感的累积,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触及读者的心灵。诗集中,那些意象的选择,总是恰到好处,既有普遍性,又能引发读者个人的联想。比如,他写到“一只鸟的影子掠过桌面”,这个简单的画面,却能勾起我心中无数的关于自由、关于逝去、关于瞬间的遐想。而且,他的诗句,往往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力量。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也不会用激烈的语言来表达,而是用一种内敛而含蓄的方式,将情感缓缓地释放出来。这种“不动声色”的表达,反而更显力量。它不像那种直接冲过来的浪潮,而是像那种缓缓上涨的潮水,一点点地淹没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它的力量所征服。这种“气韵”,也体现在诗集整体的氛围上。无论是写景,写人,还是写情,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但又不会走向绝望,而是在这种感伤中,透露出一种温和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觉,正是这本诗集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倾斜:温任平诗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一种结构性的、带有颠覆性的。它不像我以往阅读的许多诗集那样,遵循着某种约定俗成的叙事模式或者情绪递进的逻辑。温任平的诗,常常在看似不经意间,就切换了视角,打乱了时间线,将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情感碎片,以一种自由组合的方式呈现。一开始读的时候,我甚至会感到一丝困惑,仿佛置身于一个迷宫,不知道下一刻会遇到什么。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倾斜”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种更加贴近生命本质的表达方式。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感受,从来都不是线性流畅的,而往往是片段式的、跳跃式的。诗集正是捕捉到了这一点,它不试图去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强求读者去理解一个明确的主题,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种碎片化的体验中来。它像是在你脑海中投射出一系列光影,让你去捕捉那些闪烁的瞬间,去连接那些看似无关的点。这种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但也正是这种挑战,带来了巨大的自由和可能性。我开始试着放下我固有的阅读习惯,跟随诗人的节奏,去感受那些意象之间碰撞产生的火花,去体会那些情感在不同场景下的流动。这种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是一次意外的发现。诗集中的某些诗句,更是如同一颗颗精巧的齿轮,虽然单独看似乎微不足道,但当它们在你的脑海中被重新组合时,却能驱动起一整片情感的河流。这种精妙的设计,让人不得不佩服诗人驾驭文字和思想的功力。

评分

温任平的诗,有一种“空间感”,但他描绘的空间,并非是地理意义上的辽阔,而是心灵的、意象的、情感的延展。他在诗中,常常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氛围,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开阔、那种幽深,或是那种疏离。他笔下的空间,可能是黄昏时分,一个人走在空旷的街道上,感受着晚风的吹拂;也可能是深夜里,独自坐在窗前,凝望着远方的灯火。这些空间,都被赋予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体验,它们不仅仅是场景的烘托,更是内心情感的映照。而且,诗集中的意象,也常常带有空间流动的特质。比如,当他描写“一缕炊烟升起”,你就能感受到那种从地面到天空的上升感;当他描写“海浪拍打着礁石”,你就能感受到那种从远方到近处的推进感。这种空间感的营造,让诗歌更具立体感,也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我尤其喜欢诗集中一些诗句,它们就像一个精巧的机关,打开了我脑海中关于空间的想象。它让我体会到,即使是同一片天空,在不同的心境下,也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空间感受。这种对空间维度的精妙把握,让这本诗集,成为了一次充满想象力的心灵之旅。

评分

温任平的诗,有一种“孤独”的美感,但这并非是令人绝望的孤寂,而是一种自持的、宁静的、带有某种哲学意味的孤独。在许多诗篇中,我能感受到一种“个体”的存在,一种独立于喧嚣世界的思考。诗人似乎习惯于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漫步,去观察,去体悟。他的孤独,不是因为没有人陪伴,而是因为他选择了一种更深沉的与自我对话的方式。这种孤独,让他的诗歌带有一种独特的沉静气质,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独自仰望星空,感受到宇宙的浩渺,以及自身渺小的同时,也体会到一种精神上的充盈。诗集中的意象,也常常带着这种孤独的色彩,比如独自伫立的树,空旷的原野,或是深夜的窗户。但这些意象,却并不显得荒凉,反而被诗人注入了一种温情和力量。他在这份孤独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意义。这种孤独的美感,也体现在他对人际关系的描绘上。他不会去刻意描绘热烈的拥抱,而是更关注那些擦肩而过的瞬间,那些欲言又止的眼神,以及那些在疏离中依然存在的温情。这种对孤独的细腻处理,让这本诗集,显得格外有温度,也让读者在感受到那份宁静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一种独立的力量。

评分

《倾斜:温任平诗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回到原点”的感觉。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声音所裹挟,而忽略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温任平的诗,就像一股清流,将我拉回到那些最简单、最本质的感受之中。他用一种极其平实,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意象,比如一杯水,一扇窗,或是街边的一棵草,在他的笔下,都变得生动而富有意义。他似乎并不追求宏大的主题,而是专注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之处。这种关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开始注意到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美好,开始感受到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所蕴含的情感。诗集中的许多句子,都像是一句句简单的哲理,却能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某个角落。它让我明白,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在于感受当下,在于体会那些平凡中的幸福。这种“回到原点”的感觉,给我带来了一种踏实感和宁静感,让我觉得,即使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简单和纯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