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辛郁在他的〈后话〉里说这本诗集的「题材不广」,此系自谦之语,事实上是很广的,从文化、文学、文艺到社风、政治等,都在其中,我所介绍的这些,只是比较贴近生活,侧重人伦,以及最容易感受和体会的部分。
最后我要说的是,在辛郁走了三年的这个时刻,《文讯》促成这本诗集出版,让它有缘落籍今日诗坛,至少具有下述意义:
其一,没有让这本诗稿失去生命,完成了辛郁的心愿。
二,让爱诗的晚辈知道,诗的矿脉在生活里蜿蜒处处,只要有意探测,认真开採,必有所获。
三,它是我们诗坛上的新资产,让我们现代诗的大仓巨廪中,多了一斗新粮。
辛郁是一位成熟又成功的诗人,对诗创作的理论和技巧,早就臻至高段,因此,我就对这方面未加析评。有些作品看起来略嫌平淡,可是,诗质诗髓,仍在其中。
鲁蛟
推荐序 读他的日记、「轻装诗」,处处感受他对文学对创作的热情与想法,对家人对朋友的挚爱与眷念。〈关于我——聊作小传〉,则清楚描写出生成长、家族至亲、求学从军的种种,细述开始创作、参与文学艺术活动的心路历程,文末更有对病体的警觉,以及计画要完成的工作……。日记与小传都透露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辛郁是文坛重要作家,又是《创世纪》大将。在热闹场合他并不多话,大家起闹时,最多唱一两首小曲小调。原本就与他熟识,和《文讯》比较密切往来,是2008年3月开始,我请他为一伙老友写些文章,专栏名称订为「我们这一伙人」。整整两年八个月,写了30位,写已过世的以及仍在文坛活跃的作家、诗人,这伙人和他都有半世纪以上的交情。我十分珍惜这种文人写文人的方式,也因此获得更多冰冷材料之外的真实,以及他们之间友情的温暖。正如痖弦说的,近代史上翻天覆地的大流亡、大动乱,为台湾造就出一批军中作家、艺术家、学者。这一伙人,成为台湾文学艺术史上特殊的风景,形成了一股文化气候,这是世界各地从来没有过的。
封德屏
推荐序 就我观察与阅读后的体会,辛郁在同辈「一伙人」中有三点堪称出众:第一,他曾先后加入「现代派」及「创世纪」两个诗社组织,虽经历过现代主义洗礼乃至超现实诱惑,但始终没有放下过对现实的凝望、对生活的穿透、对人/我的思索。第二,他曾执编或主管《创世纪》、《科学月刊》、《人与社会》三份杂志,允为同辈中唯一横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领域者。1968年辛郁还与罗行、丁文智等人合办「十月出版社」,次年遇到葛乐里台风导致仓库水灾,才彻底断了他的文学出版人之路。第三,他是六〇年代「现代艺术季」重要催生者,也是有军旅背景的现代诗人中,跟「东方画会」、「五月画会」艺术家们最能接轨的一位。辛郁长于品评鑑赏却不作画,自云「生来不是一个写作人」的他,其实早把文字当作唯一的战场——这也是辛郁和楚戈、商禽等人不同处。
我以为仅凭以上三点,便可判断辛郁在文艺界与同辈人中的重量。2015年4月29日诗人不幸在台北家中逝世,6月13日由文讯杂志社主办追思纪念会暨文学展,《2015台湾诗选》亦特别收录〈辛郁诗选〉及主编萧萧的专文。被友人称为「冷公」的辛郁,冷肃看人间,热笔书万象,从文讯编辑部〈辛郁生平系年〉可知,年过八十后他依然写作不辍。比较遗憾的是,迄今仍未见台湾学术界的硕、博士生以辛郁为研究对象,其人其作的精彩处及代表性显然还有待深掘。
杨宗翰
序
后话几句 去年尾,兴念写「每日一诗」,同时也写日记,就跑到街口文具店买了几册记事本。元旦那天,毫无诗兴,但看到记事本,就坐下来,挖空心思也要写几句。
这么就开始了「每日一诗」(今定名为「轻装诗」──不必解说,只一轻字便说明了一切)。原先是诗前、记事后,不到一个月,就改为先记事后写诗;其中有些诗为配合记事而写。
题材不广,但得与生活有关连,所以并不难写;写得不好则是才气、功力问题。总之,既然写了,就让它面世,似乎也无伤大雅。要说明的是,原本想写一年365首,结果只写到6月18日,得168首。未得往下写的原因,是我病倒了;但每日记事,一天也未间断。
病中,蒙朋友关怀、慰问,不胜感激。更感激的是您会读这本小书。
辛郁‧103年12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