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十三世纪哲学家诗人鲁米的渴望与狂喜之诗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十三世纪哲学家诗人鲁米的渴望与狂喜之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米
图书标签:
  • 鲁米
  • 苏菲主义
  • 神秘主义
  • 波斯诗歌
  • 哲学
  • 诗歌
  • 灵性
  • 爱情
  • 中世纪
  • 伊斯兰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甚至躲开自己的耳目, 就像玫瑰花园一样,永远展露微笑; 就像幻想一样,永远无声地言说。 让我们保持安静,跟随内心的指引。 神祕的命运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 让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 如一粒微尘。 十三世纪波斯人的伊斯兰教苏菲派灵性导师、神祕主义诗人的鲁米,他的诗作传递了爱、生命、神性的真理,跨越地域、宗教疆界,被广泛传颂,这位带给世人灵性上巨大影响的精神导师,被喻为是「最受欢迎的诗人」,主要代表作《在春天走进果园》的英译本销量达五十万册。 从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在波斯帝国,伊斯兰教神祕主义派别苏菲派蓬勃兴起,尤其是诗人们。鲁米就是那些人类认知与存在的传导者之一。苏菲派称鲁米为库特布(Qutb),意思是爱之极限。经由鲁米而来的,是神性由爱的领域向这个世界的传递。他的诗是他长时间生活在爱的核心中的经验记录。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与神性相会的地方。这个相会之处就是人类的心灵。 鲁米强调修行要深深契入日常生活中,他本身就是一位入世的修行者。就像他亦师亦友的伟大修士夏姆士一样,可以在灵魂的恍惚狂喜状态和日常的体力劳动之间自由转换。他们彼此寻找对方,最终聚在一起,夏姆士对于鲁米本身的修行和创作有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夏姆士被鲁米身边嫉妒的人杀害之后,极端的痛苦罪咎让鲁米的灵魂爆发出了最强大的创造力。 他的诗歌包罗了各种话题,尤其不忌讳性爱方面的议题。当然,对于爱情,他也是毫不吝惜地在诗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有点像中国着名的诗人仓央嘉措一样,诗作表面谈的是爱情,其实说的是修行深层次的奥秘。 本书也许看似有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自发的徜徉到成为心灵的主人,但它也可以轻易倒转过来,或以任何顺序排列。心灵和它的许多领域,更像是互相贯穿的球体在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多重宇宙,而非一条线性路径。诗歌中的能量领域彼此融合,就像海洋的不同层次,或像是土壤的神祕运作,或是山涧错综复杂的水流。 本书由美国着名的鲁米研究者科尔曼.巴克斯精选鲁米的诗集而成,他对每个章节做了简介和评论,有助于赏读,希望本书成为爱的所在,与你相遇,成为我们一起走近鲁米、探知自我内在的一个契机! 我想成为你赤足 走过的地方, 因为,也许在你迈步之前, 你会看着地上。我想要 这样的赐福。 「爱的方式就是一条寂灭之路,是『仿佛它从来不曾存在过』的至福之路。鲁米所有的诗都可以看成是爱的诗歌。它们由悲伤、由每一道流经意识客栈的情绪之流来照料灵魂之花的开放。 爱的方式不是宗教性的,它是源头,是宗教性中的渴望。脚印消失在大海边。当我们向彼此鞠躬,脚变成了头,成了一个圆圈。没有人能说清,鲁米和夏姆士,他们谁是老师,谁是学生;恋人、心上人、爱,三者合一了。透明和微粒的意象、一道道光线、中午的蜡烛、发生、唿吸融入天空的意象。我们在沉睡,并在另一个睡眠中醒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醒来……当面纱、语言的迷雾、明显的限制燃烧殆尽。爱的每一个领域都会通向展开。」 推荐记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7年为「国际鲁米年」,纪念其出生八百週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鲁米


  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Jalāl ad-Dīn Muhammad Rūmī, 1207-1273),常简称为鲁米。他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导师、神祕主义修行者、历史上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被联合国评价为「属于整个人类的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哲学家和诗人」。

  十三世纪波斯人的鲁米,生于今阿富汗的古城巴尔赫(Balkh),后举家迁移至今土耳其一带,最后逝于土耳其境内的科尼亚。生为伊斯兰教苏菲派教士与知名教义学家之子,鲁米自幼便接受传统回教的各项训练,稍长并深入研习伊斯兰教神祕主义,于父亲过世后,承继为教士及教义学者角色。三十八岁时,鲁米遇见了神祕主义者苦行僧夏姆士(Shams-I Tabrizi),受到极大的启发,带领他走向神祕体悟的巅峰。他认为夏姆士正是神性完美的化身,并将这启悟化为无数动人的诗作。

  他俩曾经形影不离,但后来夏姆士突然不告而别(有一说是被鲁米身边的嫉妒者杀害),鲁米怀着思念与哀伤,并不时将对夏姆士的爱及思念表现在诗作中。他后来带着跟随门徒,创立了传奇性的宗教舞蹈:「苏菲旋转」,也被称为是「修行者旋转舞」(透过音乐与旋转,进入与神合一的境界)。

译者简介    

英译:科尔曼.巴克斯(Coleman Barks)


  美国着名诗人、全球畅销书《在春天走进果园》(The Essential Rumi)英文编译者,长期深入研究鲁米及其创作,并编译了多部鲁米着作。他曾在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多年英文和诗歌,并专注于写作、阅读和表演。

中译:万源一

  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译有《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万物生而有翼》等多部着作。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鲁米的生平和他所生活的时代

 
  十三世纪的中东处于一个政治急剧动盪、硝烟弥漫的时代:基督教十字军东征仍在继续,他们从西欧出发,穿越安纳托利亚半岛;势不可挡的蒙古大军的铁骑从亚洲大草原朝欧洲长驱直入。
 
  这也是一个灿烂的灵性觉醒的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三位讴歌神之临在的诗人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在世的时间有重叠的部分:一位是阿西西的圣方济(St. Francis of Assisi, 1182-1226),他生活在世纪之初;另一位是梅斯特.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 约1260-1328),他生活在世纪之末;第三位则是贾拉鲁丁.鲁米(1207-1273),他生活在这个世纪的中叶。他们都是伟大而臣服的灵魂,也是神奇的诗歌大师。
 
  鲁米出生在名叫巴尔赫(Balkh)的城市附近,位于现今的阿富汗,当时属于波斯帝国的东部边界。他出生于1207年9月30日,家族世代都是伊斯兰法学家、神学家和神祕家。他的父亲巴哈尔丁.瓦拉德(Baha ud-Din Walad)写过一本心灵日记,题为:《从自我到灵魂之爱的笔记》,鲁米对这本笔记极为珍视。
 
  在鲁米年幼时,就在成吉思汗的军队入侵之前,他的全家逃离了巴尔赫,蒙古帝国的版图向西扩展到波斯,并最终长驱直入,直到亚得里亚海。鲁米一家旅行到大马士革,并一路来到尼沙布林,在那里,他们遇到了诗人法里度丁.阿塔尔。阿塔尔看出少年的鲁米是一个伟大的灵魂。据说,当阿塔尔看到鲁米跟随父亲巴哈尔丁向他走来时,他说:「走过来一个大海,后面跟着一个海洋。」为了纪念这次相逢,阿塔尔把他的《真主之书》送给了鲁米。
 
  鲁米一家最终在土耳其中南部的科尼亚定居。他父亲继续领导当时的苦行僧教团。多年之后,鲁米才二十多岁时,他父亲去世了。鲁米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指导教团的神学、诗歌和音乐的学习,以及其他与灵修有关的事务,也包括烹饪和饲养动物。作为一位虔诚的学者,鲁米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的教团有一万多名学生。
 
  教团的工作就是打开心灵,探索合一的奥祕,如饥似渴地探求真理,并试图道出真理,为生而为人的荣耀和艰辛欢庆。他们为此採用静默、唱颂、诗歌、冥想、故事、讲道和说笑话等多种形式。他们既禁食,也欢宴。他们一起散步,观察动物,动物的行为是他们学习的经文。他们烹饪、在花园里劳动,他们也种植果树和葡萄园。
 
  他们提出了很多人类的根本问题:欲望的目的是什么?梦是什么?一首歌又是什么?我们如何知道另一个人的静默有多深?心灵是什么?成为一个完人是什么意思?宇宙的起源是什么,个人的觉知如何与这个源头相连?他们用许多方式提出浮士德式的问题:是什么支撑着世界,让它不致崩塌?我们如何在自律和臣服之间达成平衡?这些灵性层面的问答渗透进了诗歌、音乐、运动以及教团的各种活动中。他们知道,答案不一定经由推理而来,而会经由音乐、意象、梦境、以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而来。
 
  也有其他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探讨。我应该如何谋生?我如何能让我的亲戚离开我家?你能帮我延缓债期吗?苦行僧也有世俗的工作要做:石匠、织布工、书籍装订、杂货店店员、制帽匠、裁缝、木匠。他们是手工艺者,而非放弃世间生活之人,他们积极而又肯定,也流露出喜悦和狂喜。有人称他们为苏菲或神祕家。而依我看,他们是在追随他们的心灵。
 
  大约就在这个时期,科尼亚东北部偏僻山区的一个名叫伯尔罕.马哈其的冥想者回到了教团,他并不知道他的老师、鲁米的父亲已经去世。当他回来之后,伯尔罕决定要用他的余生来教导和训练老师的儿子。在九年时间里,他带领鲁米进行了多次、有时是连续的四十日禁食。鲁米熟练地掌握了这种神祕传统。他教导学生们敞开心灵,写诗来鼓励他们这样做。「神祕」一词在这里并不是指一个祕密的世系或任何祕传教义。这个词就像「灵性」一词一样,我尽量避免使用这个词,但我做不到。「神祕」或「灵性」经验常常无法用经验来验证,或者说,照相机无法把它拍下来、秤不能称出它的重量,甚至语言也很难描述它。它并不完全是身体的、情感的或思维的,尽管它常常包含这三个方面。就像我们内心深处的爱一样,神祕经验既无法证明,也无法否认。它确实会发生,而这正是鲁米诗歌所栖居的人类存在的领域。
 
  鲁米的第一个妻子去世后,他又结过一次婚,他有四个孩子。我们确实对鲁米那时的日常生活有些了解,因为他的大儿子苏丹.维莱德(Sultan Walad)保存了鲁米的一百四十七封私人信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他非常紧密地参与教团的生活。在一封信中,他恳请一个人延期十五天向另一个欠他钱的人收债。他请一位有钱的贵族借给一个学生一小笔钱。一个亲戚搬到一个虔诚的老妇人拥挤的家里,他询问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在信中也会突然冒出几句诗行。鲁米做着很实际的世间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内心充满狂喜的诗人。
 
  在1244年10月底,鲁米遇到了大不里士的夏姆士(Shams Tabrizi, 1185-1248),这成了鲁米人生中的中心事件,它激发鲁米成为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神祕主义诗人。夏姆士是一个充满神性的人,他穿着一件黑斗篷。苏菲故事中提到,他周游各地,寻找一个能承受他深刻而强烈临在的朋友。夏姆士是一名石匠,他可以在灵魂的狂喜状态和日常的体力劳动之间自由转换。每当学生们围绕在他身边——他们总是这样,他就会披上他的黑斗篷,然后告辞。

  夏姆士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难道我没有朋友吗?」

  最后,一个声音传来:「你愿意用什么来交换?」

  「我的头。」

  「你的朋友是科尼亚的贾拉鲁丁。」
 
  有关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形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鲁米在科尼亚一个小广场的喷泉边教导学生,他在朗读他父亲的笔记。夏姆士穿过人群,把那本书和别的书都扔进水池。

  「你是谁?你想干什么?」鲁米问道。

  「现在,你必须活出你一直在阅读和谈论的智慧!」

  鲁米把目光转向水中的书。

  「我们可以把书捞上来,」夏姆士说,「它们会和原本一样干。」

  夏姆士从水中拾起一本书给鲁米看。那本书是干的。

  「扔了它们。」鲁米说。

  当鲁米摈弃了书本,他开始了一种深刻的灵性生活和诗歌创作。「我原以为属于真主的品质,如今我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了。」他作为神学家的时期也结束了。他和夏姆士一起静修数月之久。他们的密谈和神祕友谊从此展开。
 
  但是,教团中的一些人非常嫉妒夏姆士,他们不信任他,并怨恨他让鲁米放弃了教学。他们逼迫夏姆士去大马士革,但鲁米又把他叫了回来。最后,似乎是鲁米的一些学生,很可能包括他的一个叫阿拉丁的儿子在内,杀死了夏姆士,并隐藏了他的尸体。鲁米悲痛欲绝,开始绕着他花园中的一根柱子吟诗,这些诗后来被视为有关寻找神圣伴侣的最真实的记录。当然,他的转圈也成了梅夫拉维教团动态冥想的起源。这同时也是自律和臣服的象征,这是与星空、原子和作为宇宙源头和本质的旋转形式相唿应的舞蹈。但也要牢记,鲁米的狂喜始于悲痛。
 
  他口说出诗句,笔录者把它们记下来,鲁米再在记录稿上修改,但他的大部分诗作可以说是自然的即兴创作。他的《大不里士的夏姆士作品集》可以视为他们神圣友谊的内在对话。有一段时间,鲁米四处寻找夏姆士,直到有一天在大马士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无需再寻找了。他感觉到,并且知道,夏姆士就存在于这份友谊中,并且他(鲁米)自己就是这份友谊。他的诗歌就来自于那里。
 
  这部由颂诗组成的诗集,由一系列的两行对句组成,有时只有短短八行,有时候则要长得多。这种形式是一种从一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从一个思绪到另一个思绪的非理性、直觉式的跳跃。这种灵活的诗歌形式成了鲁米的热切渴望的合适载体。鲁米和夏姆士在心灵中相遇,他们的神圣友谊在诗歌中扩展,超越了性别和年龄,超越了浪漫爱情,超越了任何的师生概念。这些诗歌包括〈阳光〉和〈任何人说的话〉。他们的友谊就是他们所居住的宇宙。不是经由爱相连,他们就是爱本身的活跃氛围。鲁米的诗歌唿吸着这样的气息。它们清新而感人,在七百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鲁米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二年中写下了一首超级长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玛斯纳维》(Masnavi),共有六万四千诗行,分为六卷。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就像海洋一样波涛汹涌,涉及许多主题。它是自我的诠释,又充满了远见卓识,有时会对灵魂的健康和《古兰经》中的段落加以幽默的评论,书中充满了民间传说、笑话,以及对当时在世人物的评价。鲁米把这部诗歌巨着献给了他的抄写员胡萨姆.切利比(Hussam Chalabi)。他们一起在科尼亚散步时、在穿过梅拉姆的葡萄园时、在授课时、在街上或在澡堂时,鲁米都会向胡萨姆口述诗句。胡萨姆曾是夏姆士的学生,所以,这首长诗也可以看成是鲁米与这位挚友的对话的延续。这部诗集奇特的多样性的统一,也体现了鲁米领导他教团的方式:有时,他会参与教团的整体成长;有时,他则会强调个人的需求。《玛斯纳维》的读者可以从这部诗集的任何地方读起,并在其中畅游。它是一股诗歌之流,它的副歌是狂喜的欢唿:「这没有终点!」或者,「这无法言说,我已沉溺其中!」
 
  鲁米在1273年12月17日黄昏时分去世。每个月都会有上千人凭弔他在科尼亚的陵墓。据说,各大宗教都派代表参加了他的葬礼。他们把鲁米和他的诗歌视为帮助他们加深自己信念的一种方法。他也常常被称为莫拉维(Mawlawi)或毛拉纳(Mawlana),意思是「大师」或「主人」。每年的12月17日,全世界都会纪念这个他与神性合一之夜。这也被称为他的婚礼之夜。鲁米感觉这种合一就像唿吸一样自然,他知道这就是每一个想要赞颂的冲动的核心,并且,他认识到,它就是他称作「心上人」或「挚友」的临在。他并不属于某个有组织的宗教或文化体系,他宣称,他属于这弥漫整个宇宙、并让它充满活力的神圣临在。
 
  我属于心上人,我已看见两个

  世界合而为一,我唿唤它,并知道

  它是最初,最终,外在,内在,

  只有那唿吸,将人类唿吸。

  译跋:

  鲁米在《玛斯纳维》中讲过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在巴格达,有一个人继承了巨大的家产,但他不知珍惜,挥霍一空。在穷困潦倒之际,他向神祈祷。最后,他在梦中听到一个声音告诉他:「你的财富在开罗。去那里的某个地点挖掘,你就会找到你想要的财富。」于是,他历尽艰辛,一路跋涉,终于来到开罗,但他已身无分文,只能乞讨为生。巡夜的警察误以为他是小偷而抓住他。「等一等!」他向警察解释道,「我并不是小偷,我住在巴格达,刚刚来到开罗。」接着,他道出了自己做的梦和埋在地下的宝藏。警察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对他说:「虽说你是个好人,但你有点儿笨。我也做过这样的梦。在梦中,有个声音告诉我,在巴格达某某街的某个地方,埋着一座宝藏。」警察说的正是这个人住的地方!他甚至还提到了这个人的名字!警察说:「但我并没有按梦中的指示去做。看看你,你这样做了,在世上流浪,落得沿街乞讨,穷困潦倒!」那个寻求者却在心中暗想:「我所渴望的,原来就在巴格达我自己的家中!」

  鲁米借这个寻求者之口总结道:「生命之泉就在这里,我一直在其中畅饮,但走过漫漫长路,我才明白!」

  有趣的是,巴西作家保罗.柯尔贺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在全球畅销3500万册。美国诗人科尔曼.巴克斯翻译的鲁米诗集《在春天走进果园》也创造了诗歌出版的奇蹟,在美国售出50万册,掀起的鲁米热潮蔓延整个西方世界。

  鲁米的诗歌,之所以在当代美国乃至全世界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和欢迎,原因有很多,根本的一点是,鲁米不仅是一个满怀渴望与狂喜的诗人,他更是一位大师,一位开悟者。他深邃浩瀚的心灵世界决定了这些爱的诗歌的高度和品质。翻译和阅读鲁米,我感觉就像是在玩一个神祕而有趣的拼图游戏。我想像自己徜徉在鲁米生动而优美的诗歌海洋里,一路採撷它的粼粼波光,这些智慧的闪光就像一片片拼图的碎片,我尝试拼凑、还原出诗人所要展现的一幅宏伟绚烂的心灵世界的画卷。

  虚幻与真实 作为伊斯兰教神祕派别的苏菲派,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一切非真,唯有真主」。这句话一方面道出了世间一切的虚幻本质;另一方面,它也肯定了神是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的地位。我们是神的受造,来到这个幻相世界。我们受着两股能量的吸引,一种是动物能量,一种是灵性能量。只有当我们活出动物的力量,我们才会明白,这些满足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我们在这里还有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追随神祕的渴望,并且超越它们,回到我们原来的家——神的怀抱。因此,我们在这里「并不是为了牟利,也不是为了欢愉,甚至不是为了喜悦」,而是要「把你的生命交给你内在的那一位」,如果你不这样做,鲁米说,你就是在浪费你的生命。他也为我们描绘了那些逃亡者的形象,他们会忍受与神的「分离之苦,但依然欢笑。他们快乐地活,快乐地死,始终容光焕发,因为他们知道正在到来的回归。」

  「我们是这里的异乡人。」鲁米对我们身处其中的时空幻境有着深刻的认识。一方面,物质世界就像泥沼一样,我们面临深陷其中的危险。另一方面,他也明白,这一切只是造物主的一个设计而已。虽然我们的身体感官摇摆不定、模煳不清,欲望让我们执迷和昏睡,但我们心中始终有一团清澈的火焰。并且,神会为我们派来先知和向导,并赐予我们恩典和祝福。这就像是在玩一个发现宝藏的游戏,而宝藏就在我们自己心中。或者说,我们身处天堂,在梦中梦见另一个有形有相的幻相世界,当我们开始相信梦中的世界,我们就忘了自己真正在哪里。而当我们认出梦境的虚幻不实,我们就会从梦中醒来。

  这一历程就是灵魂的进化过程。从矿物、到植物、再到动物、到人类,「我们已由我们最初的样子改变了千万次,每一次的展开都好过上一次」。我们在这里所要做的就是转化的工作,把欲望转化为渴望,把愤怒和仇恨转化为喜悦和爱,是要「让不可见的灵性经由你而闪闪发光」。

  寂灭与回归 苏菲派认为,心灵才是我们最根本的存在状态,而爱则是一条寂灭之路。我们最初的状态是非在,我们的回归之旅就是要回到与神合一的境界。而这样的回归,并非发生在死后,相反,鲁米敦促我们,要「在我们死前死去」,这就是消融于心灵之中。

  这样的合一经验就是鲁米所说的法纳,我们因品尝到了神的甜蜜而狂喜。但我们还会从法纳中回来,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看山还是山」的阶段,所不同的是,我们内心怀着一份清明、一份不可动摇的平安,活在当下的每一刻,展现出灵魂之美。

  在鲁米眼中,存在包含于非在之中,是本质的彰显形式。在〈恋人若能赴死〉一诗中,鲁米写道:「一个伟大的灵魂来到夏姆士面前。『你在这里干什么?』回答:『那里有什么可做』」这里指的就是我们所处的现象世界,那里则是我们所来自的合一境界。两者的区别,就是有无之别。在鲁米看来,存在就像是一只鱼钩,「任何被抓之人都会失去自由的喜悦。被钉于四大元素,就是一次十字架受难。」而非在则是「我们在其中畅游的海洋」。已经深深认同于头脑和身体的我们,对寂灭、非在和虚空有着本能的恐惧,鲁米则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视角:我们「以为自己将要消解于非在,但非在更害怕它会被赋予人形!」

  鲁米提醒我们,我们的灵魂就像国王的猎鹰,有着高贵而神圣的品质,并且拥有自由意志,能够摆脱自我而体验到灵魂的喜悦。他形象地用水滴回到大海的比喻告诉我们,这种表面的放弃并不是一场灾难,而是回归,是一场合一的婚礼。

  爱与臣服 鲁米诗歌中所谈论和描绘的爱,与我们通常所认知和理解的爱是截然不同的。爱是「最后一包三十磅重的货物,当你把它装上船,船就会底朝天。」鲁米所说的爱,就像是「一个疯子,执行着他疯狂的计画,撕扯下他的衣服,在山中奔跑,喝着毒药,现在,安静地选择寂灭。」这样的爱与神有关,实际上,爱就是「神的一种品质」,对于神来说,一切都是爱,一切都处于爱之中,甚至可以说,神就是爱本身,那是一种无限而永恆的境界。在这种状态,爱是无条件的,也一无所需,甚至没有爱的对象。恋人、心上人、爱,三者已合而为一。而我们所了解的世间层面的爱,则是局限的、必须依附于事物、带有各种条件、需要讨价还价、随时会中止和收回。鲁米称这种爱是「没有实质的影子」,但他也说:「这样的爱,也是无限之爱的一部分,少了它,世界就不会进化」,「神就活在一个人和他所想要的事物之间」,「多么神奇,神就在吸引你的事物之中。」

  鲁米告诫我们,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坠入爱河,它会把你从任何束缚中解放出来,要「将自我清空,并用爱填满。」作为回归神的方式,爱既狂野,又令人困惑。因为这样的爱会让你「失去你曾经认为有价值的一切」。但这样的爱会带来觉醒。我们由此而进入臣服的阶段。「我完全信任神。我是一只等着被踢的皮球。我自己什么也不做。这就是当你不再尝试、让吸引你的源头完全掌控时所发生的情形。」这样的臣服会让我们变得「无助和愚钝」,对任何事都不再确定。在〈谁借我之口发言〉一诗中,鲁米有惊人的一问:「谁把我带到这里,谁就必须带我回家」乍一看,这是一种酒醉后的冒犯和挑衅,但再细细想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深深的臣服。他在另一首诗中又说:「我来到这里,并非自愿,同样,我也无法离开。」

  挚友与神 可以说,是大不里士的夏姆士造就了作为伟大心灵诗人的鲁米,而鲁米的这些诗歌则是对这位挚友的渴望、思念和赞颂。夏姆士到底对鲁米意味着什么,鲁米的这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祕密:「我原以为属于神的品质,如今,我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了。」夏姆士就是神的化身,这就是鲁米所说的「大不里士的夏姆士,你的容颜,是每一门宗教想要牢记的一切」的真正含义。因此,每当鲁米提及挚友时,他同时也是指太阳,更是指光明的本质——神,或心上人。在鲁米眼中,神是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事物、存在与非在的至高无上的创造者。但鲁米对这位造物主并无丝毫敬畏或恐惧之情,相反,他处处表露出一种恋人之间才有的爱的亲密:「心上人是一头狮子。而我们是他爪下跛足的小鹿。」

  对我们来说,神或许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而在鲁米的世界里,神是最真实的现实。「如果你想了解神,那就享受恋人的陪伴」;「无论我寻找什么,我始终在寻找您」;「我的心上人是不是无处不在?」;「带来快乐的一切,都是挚友的芬芳。让我们惊奇的一切,都来自于那光明。」

  他认识到,「只有与您合一才会带来喜悦」,「慈爱的神才是唯一的喜悦」。当我们在爱中与神合一,我们只剩下一种海洋般的感觉,一种消失于阳光中、既空又满的感觉,这就是狂喜的核心。他最终认识到,那位挚友就是「你最本质的自我」,「开启者和被开启者是同一回事!」

  自我与自性 「我是谁?」这是每个人都问过的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已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鲁米的回答或许会带给我们启发或共鸣。「你是谁?内在的视力?心灵?半明半暗的神性,这是不是你?」;「你是灵魂,你是爱,不是一个精灵、天使或人类!你是一个神人或人神!」这样的答案我们也曾听说过、思考过,但并没有可靠而确凿的证据,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时候把自己认同于身体、头脑、个性、身份、地位、关系、名声和财富。而在鲁米所描绘的更广阔的心灵画卷中,这样的认知会显得荒谬可笑。我们就像受了女巫魔咒的喀布尔王子一样,沉溺于感官世界,任由命运摆佈,不得安宁和自由。他说:「当欲望之鸟看着物质世界所提供的一切,并追逐着它的欲望,它真的是在啄食它自己」,「我们都在悲喜之间被拖来拖去,就像脖子上拴着两根绳子。」

  鲁米得出的结论是,必须否定自我,放下头脑。当你把头脑踢开,「一千条新的道路就会清晰展现」。这就是先知和完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无我才是你真正的自我……而大多数人都这样活着:就睡在清澈溪流的岸边,却依然口干舌燥。在梦中,你跑向海市蜃楼。当你一路奔跑,你为看到了绿洲而自豪。」他要求我们要像乌姆鲁勒.盖斯和塔布克国王一样,「离开虚假的自我,活在更真实的自性之中。」鲁米把这种自我超越称作「另一种死亡」、「爱的杀戮」。经由这样的转化,「你曾经是火,现在,你是光。你曾经是一粒生涩的葡萄,现在,你丰满多汁,如今,你是一颗甘甜的葡萄干。一点星光变成了太阳。」

  开悟与看见 我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一个开悟者和常人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我的答案是,并不是他们比常人多了什么,并不是他们多了与众不同的禀赋、神通或特殊的恩典,而是他们比常人少了什么,他们少了常人所不愿放下的自我和对幻相的执着。他们看自己、看世界的眼光完全改变了。鲁米说:「经由夏姆士的眼睛,看到的水滴全都是宝石。」英译者科尔曼.巴克斯问他的上师:「我在你眼中看到的智慧,是否有朝一日也能来到我的头脑中,并用它去看世界?」巴瓦回答道:「直到这个我成为我们。」这个简单的回答道出了开悟的本质,开悟者可以说是一个无我之人,至少,他对自性的认同已几乎完全取代了对自我的认同。

  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感官认知有着明显的局限和缺陷。鲁米提醒我们,还有另一种看的方式。我们都有「能看到永恆的眼睛」,那就是灵性的视力,这种眼光「看待事物的方式,与它们所是的样子正好相反」,「对那些用灵魂之眼看的人,甚至身体的死亡都是美丽的」。这就是内在之眼,它能看见肉眼所看不到的另一种光明。这就是与神的合一之光,「当你看到合一的辉煌,二元性的吸引力就显得让人心碎而又可爱,但不再那么有趣。」

  头脑与灵魂 鲁米的生命观并不局限于生死之间的短暂间隙,他所看到的是一幅更为壮阔的灵性生命的图景。他已看穿死亡的虚幻不实,身体的死亡就像是睡眠一样。不朽的灵魂在这里是为了成长和盛开。他说:「灵魂在这里是为了它自己的喜悦」。而外在世界则是内在世界的反映和彰显。大多数人为自然之美所吸引,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只是爱着溪水中的倒影,而完全忽略了它的源头——灵魂的存在。「要努力去闻真正果园的芳香。品尝葡萄园中的葡萄园。」

  在这里,我们的灵魂就像是〈印度鹦鹉〉中那只笼中的鹦鹉,牠被束缚于身体之中,失去了本有的自由。而我们从这里逃脱的过程,就像是从头脑中孵化出灵魂之鸟。鲁米指出,正如年老的哲人临终前所认识到的,他的头脑对他并无帮助,「我一直愚蠢地四处奔忙,想要躲开圣人。」而只有灵魂才能让我们获得平安和喜悦,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理。

  鲁米观察到,人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在彼此之间,我们有道路相连。」这是灵魂与身体的一个重大区别。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相互分离和独立的,而灵魂则彼此相连,甚至不分彼此,「穆萨在尔撒的灵魂中,正如尔撒也在穆萨的灵魂中。」同样,生命也是一个整体,「许多生命,在一个生命之中。」

  灵魂,或灵魂的总和——灵性,到底是什么呢?爱或神可以说是它的同义词。当鲁米进入与神合一的状态,他感觉到「恋人和挚友,是同一个生命」。从个体灵魂到无我的灵性,还需要经历一次转变,这就是鲁米所谓的「羚羊追踪狮子」。这种纯粹灵性的观念最终必然会得出结论:我们是一体的,这就是哈拉智所道出的真理:「我就是神。」

  修行与悟道 鲁米鼓励人们从经验中学习,哪怕我们像蠢笨的驴子一样为世事而奔忙,「我们暂且眼瞎一会儿也有好处,这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他认为,最切实可行的修行,并不是遁入荒野,与世隔绝,而贵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恆。「逐渐减少你给你动物灵魂的食物,更多品尝滋养你清澈光明的食物」;「坚持每天修习。你的专一,是门上的铜环。」要培养自己的觉察力,「要和你心灵的主人一起,时时检查你内心的状态」;要学会权衡取舍你面前的诱饵和大海中的自由,「请回想一下,你灵魂的挚友对你的唿唤。」并且,要培养与挚友的友谊,最终达成无我和与神合一的状态。

  「如果没有巨大的悲伤,没有人能进入灵性。」这是鲁米的经验之谈。他认为,悲伤和痛苦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们能打开我们的心扉,让我们找到爱,并把我们带向挚友。而挚友对我们的帮助之一,就是为我们带来心「困难、悲伤和疾病」,所以说,甚至你的缺陷都是彰显荣耀的方式。「会伤害你的,也会赐予你祝福。黑暗就是你的蜡烛。」鲁米也常常提及渴望的重要性,他说:「渴望是奥祕的核心。渴望本身会带来疗癒。」正是我们的干渴,把我们引向神的不竭泉源,正是我们的渴望,为我们带来平安,让我们擦亮自我之镜。他还说:「如果我从来不曾感到过这渴望,我就不可能知道,爱是什么。」

  鲁米把修行的过程形象地描绘为一种转化,是蜡烛燃烧、化为光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灵魂从知道的灵魂那里受益,」谢赫或老师,有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都需要很多的学习,谢赫的很多提醒,很多翻转和很多搅拌。慢慢地,内在的黄油就会出现。不要过早放弃搅拌的工作!」另一方面,鲁米也反覆提醒,要认出我们自己内在的神性智慧,「在你的内在有一眼泉水。不要拿着空水桶转来转去」;「在你的头顶,有一篮新鲜面包,你却挨家挨户乞讨面包皮。」

  鲁米强调,要「用冥想和静默擦亮你的心灵」,他形象地告诉我们:「你陈旧的生活,原本是逃离静默的一路狂奔。现在,无言的满月已经升起。」静默是深入内在生命核心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停止让核桃壳发出声响,而去品味核桃中油脂的静默,「那甜美的喜悦,就是我们费力打开核桃的原因。」经由静默,「灵魂会变得甜蜜,并会更加繁盛,」而纯粹的静默,是一首虚空之歌,会带来平安,并导向与神合一。

  阅读鲁米的诗歌,不仅会带来心灵的愉悦,体味到灵性的自由,也会让我们深入自己的内心,唤醒有关自己源头的沉睡记忆。当我们徜徉在鲁米丰富而广阔的意象海洋中,我们享受着他所带来的爱的盛宴和喜悦的美酒。但最为重要的,我们有机会走进一个伟大灵魂为我们展现的心灵世界,并进入语言所无法触及、活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的神性临在。



图书试读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甚至躲开
自己的耳目,
就像玫瑰花园一样,永远展露微笑;
 
就像幻想一样,永远无声地言说。
就像精神一样统治着世界,
用无言诉说祕密。
让我们远离所有聪明的人。
 
他们教我们该说些什么,
让我们只说出我们的心愿。
甚至我们的手脚
都会感知每一个内在的行动。
 
让我们保持安静,
跟随内心的指引。
神祕的命运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
让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
 
如一粒微尘。
 
*选择受苦
 
昨天,在集会上,我看到我的灵魂
在一个斟酒者的酒罐中。
「别忘了你的工作,」我说。
他走到我面前,容光焕发,
 
将酒盏一饮而尽,当他把酒盏递给我,
它化为一只通红的烤炉,
我被置于其中,一座红宝石的矿藏,
一个绿意盎然的花园。
 
每一个人都会选择一种痛苦,
让自己变成一条烤好的面包。
阿布.拉哈布咬了咬自己的手指,
他选择了怀疑。阿布.胡拉亚,他爱猫!
 
一个人在困惑的头脑里搜索证据。
还有人有一只皮袋,装满了他所需的一切。
如果我们现在可以闭嘴,大师就会告诉我们
他们的一些见闻。
 
欢乐的临在
 
喜悦之源的源头,
生命的本质,在我内在流动,
平安的美酒在我手中传递,于是,
你知道的,每个人手中都拿着酒盏。
 
大地上裂开的伤口,完美的一击,
翅膀的阴影,一名强壮工人的脸,
依然微弱的烛光,一目了然的祕密,
你带来礼物,你把每一刻交给我们。
 
你是那价值,沿着所有亲密关系流淌,
你是一缕发丝;你是人类的中心。
当意义的海洋看见你──这位欢闹的
临在移身而过,海洋露出困惑的表情。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