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的移工诗情

滚动的移工诗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原
图书标签:
  • 诗歌
  • 流动人口
  • 城市生活
  • 底层视角
  • 人文关怀
  • 打工
  • 诗情画意
  • 当代诗歌
  • 社会观察
  • 游吟诗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们原是南洋的过客 每到週末总是站成一排排思乡的椰子树 他们是福尔摩沙的新风景 台湾将会是他们的家吗? 移工的身影从许久以前便已深深扎根在台湾的每一处城乡角落,遍布在台湾的制造业、农牧鱼业、老人照护等工作场域中。台湾或许是他们赖以维生的地方,但台湾同样也依赖着他们,只是许多时候都浑然不知。也因此,这个社会不免会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以及善待他们的体贴。 移工在工作余暇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貌?或许是台湾街景再熟悉不过的风景,诗人康原于是遍地俯拾诗句,摄影家郭澄芳因此四处捕获定格,将这些常人往往忽略而过的风景以诗与影像重新定位,真切且平实地为移工们的生命、情感,与这块令他们付出辛劳汗水的台湾土地,留下珍贵的联结纪实。 ★本书特色 .第一本以移工为主题的诗集。 .诗人与摄影师亲身深入全台各地街巷、车站,访谈移工。 .移工的诗情仍持续滚动,用诗引领读者思考,流落他乡的辛酸与沧桑。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滚动的移工诗情》量身定制的、不含原书内容的、详细的图书简介,旨在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 《星尘回响:失落文明的编年史》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真实的作者名] 出版社: 苍穹之径文化 开本: 16开 精装 页数: 约680页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5678-XXXX-X --- 卷首语:当时间的面纱被揭开,我们能否听见那些被遗忘的低语? “我们建造的城市,最终将成为我们自己坟墓上的墓志铭。但墓志铭下,或许还埋藏着比我们更古老的秘密。” --- 内容提要:一个关于追寻、重建与文明幻灭的宏大叙事 《星尘回响:失落文明的编年史》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追溯,而是一场潜入人类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考古探险。本书聚焦于一个被主流历史记载刻意抹去——或仅仅是未能捕捉到的——名为“阿卡迪亚”的史前高度文明。 阿卡迪亚,一个横跨数万年、在地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但又难以辨识印记的文明。他们掌握的技术超越了我们今日的想象,他们的哲学思辨触及了宇宙的本质,他们的社会结构精妙绝伦。然而,在一场被称为“大寂静”的灾变中,这个辉煌的国度如同沙堡般崩塌,其存在仅以碎片化的神话、无法破译的符号,以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诡异遗迹形式残留。 本书作者以坚韧不拔的学者精神,耗费二十年光阴,游走于冰封的北极圈、炙热的撒哈拉腹地、深邃的海沟,以及被遗忘的宗教典籍之中。他们采用跨学科的尖端方法——融合了语言符号学、地质年代测定、甚至量子物理学在远古建筑中的潜在应用——试图拼凑出阿卡迪亚文明的全貌。 核心叙事线索包括: 1. 符号之谜: 全球各地发现的、具有相同数学基底的“万能符文”的解析工作。这些符文不仅是文字,更像是信息加密的代码,指向了阿卡迪亚人对物质、能量和生命本身的理解。 2. 迁徙与播种: 探索阿卡迪亚文明在衰亡前夕,是否进行过有目的的“文明播种”,即向不同地理区域派遣精英群体,试图保存其知识火种。 3. 核心技术的复现: 书中详细记录了对几处核心遗址的勘探过程,揭示了阿卡迪亚人如何利用地球的自然脉动(如地磁场、地热能)作为能源,以及他们对“时间流速”的早期理解。 4. 大寂静的真相: 最大的悬念在于灾变本身。本书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假说:阿卡迪亚的毁灭并非源于外力,而是源于其自身对终极知识的过度探索所引发的内部失衡。 这不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虚构小说,而是一部建立在严谨考证和大胆推演基础上的“非传统史学”。它挑战了我们对“进步”的传统定义,迫使读者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起点与终点。 ---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面向读者 面向对象: 历史与考古爱好者: 渴望了解主流历史框架之外的宏大图景。 符号学与哲学思辨者: 对人类意识边界、古代智慧与宇宙真理感兴趣的读者。 科幻与硬核悬疑迷: 喜欢逻辑严密、证据链完整,但又探讨颠覆性概念的叙事。 核心魅力: 跨越学科的整合: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惊人的知识广度。作者巧妙地将古生物学、深海声纳技术、古代音乐理论与现代物理学模型并置,共同指向一个失落的真相。 细节的沉浸感: 您将跟随探险队,亲历在南极冰盖下发掘出第一个完好保存的“星象仪”的震撼,感受在亚马逊雨林深处被丛林吞噬的古老祭坛的神秘气息。 哲学上的震撼: 《星尘回响》最终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一个文明可以如此彻底地从地球上消失,那么我们引以为傲的现代社会,是否也只是下一个“大寂静”来临前的短暂闪光? --- 试读节选 (摘自第三章:“未被命名的光谱”) “当我们首次通过深海探测器捕捉到‘回音壁’的图像时,我们预期的只是深海沉积物或某种地质构造。然而,那景象完全颠覆了认知。这不是石头,也不是金属,而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或至少是某种反应性)的复合晶体结构,它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分形几何结构排列着。更令人不安的是,当我们用标准频率进行声波扫描时,晶体结构会短暂地吸收能量,并在几毫秒后,以一种我们熟悉的——却又绝对不可能出现在三万年前海洋深处的——摩尔斯电码频率反馈回来。这不是回响,而是对话。阿卡迪亚人留下的信息,或许从未停止发送,只是我们的耳朵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 --- 《星尘回响:失落文明的编年史》—— 历史的深处,隐藏着我们对未来的全部答案。 翻开它,你将不再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脚下的土地,以及头顶的星空。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康原


  曾任赖和纪念馆馆长。获有第六届磺溪文学奖特别贡献奖、吴浊流文学奖新诗奖、行政院丛书「金鼎奖」。曾担任彰化师大台文所「作家讲座」、南华大学文学系讲座作家,及彰化师大「彰化学」丛书总策划等。

  重要着作:《怀念老台湾》、《台湾囝仔歌的故事》、《八卦山下的诗人林亨泰》(玉山社出版)、《人间典范全兴总裁》、《囝仔歌教唱读本》、《台湾囝仔歌谣》、《追踪彰化平原》、《逗阵来唱囡仔歌》、《港都的心灵律动》、《番薯园的日头光》、《施并钖的魅力刀与彩笔志》(晨星出版)……等八十余本。

郭澄芳

  出身摄影世家,大约十岁时就拿着租借相机在家附近或学校拍照,从此跟摄影结下密不可分的关系。热衷于「街头摄影」,五十年来穿梭街头取材,擅长透过镜头捕捉人物情感与记录当代社会氛围。与康原合作《滚动的移工诗情》,将街拍的移工影像,结合诗人的文字,创造更深度却平实的视觉与震撼。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自序

滚动的移工风景
康原


  外劳,顾名思义是外国来的劳工,现在称他们为「移工」。台湾引进外籍劳工约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到底这些移工对台湾的制造业、老人照护、渔工……等工作有没有帮助?我想有接触的业主自有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这些离开家乡到异国工作的男女,可能都想赚一些钱回去贴补家用,忍受着远离家的痛苦,但每个人所遇到的雇主,是不是都能照顾这些异乡人,有没有把移工当人看待,当然受雇的移工们都是点滴在心头。有些好的雇主会把外来移工当成家人,有些人只是把移工当成佣人,还常会挑剔移工的各种行为,或限制他们的诸多行为,给人有点刻薄的感觉。

  在台湾的新闻媒体上,时常会报导一些外籍移工虐待老人,或一群外劳把老人推到公园去,让老人在阳光下曝晒或雨淋,移工聚在一起聊天、打电话,疏忽老人的存在。在公视人生剧展中,我还看过一部《我把阿公搞丢了》的影片,故事围绕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男主人深信自己会中乐透,故意远离亲戚朋友,把爸爸接来与自己同住。阿公中风后请了个菲佣Vickey,女主人(陈美凤饰)夹在丈夫(李顺成饰)与儿子不合的争吵之中。菲佣爱讲电话,推轮椅带阿公去散心时把阿公弄丢了,这位爸爸才开始寻求亲戚的帮助。发财梦未醒,阿公倒先失踪了,阿公怎么失踪的?每个人似乎都有责任。男主人努力地想捍卫自己一手封闭起来的堡垒,可是妻儿的意向和亲族的力量却里应外合地把他推向人际的漩涡;连阿公最后到底是被谁搞丢的?谁该负起最大的责任?似乎都变得其次了。这个片子讨论了外劳与雇主相处的一些问题,其实并非都是外劳的错误,雇主也要负担一些责任,不能把全部的责任都推给外劳。

  新闻报导常看到移工趁雇主不注意时逃跑,但很少报导为什么会逃跑?他们受到怎样的压迫都没说。当然也常看到移工滋事打架、偷窃等等负面新闻,加深了国人对外籍移工的负面印象,可是事实上所有的移工皆是如此吗?移工逃跑有没有可能是受到长期不平等的对待?围事打架是不是不同的群族交会时产生了误会?诸多的问题都少去探讨,只是常报导一些负面的外劳问题,至于温馨的外劳就很少见报。

  记得在《逃/我们的宝岛,他们的牢》这本书中,曾读到范草云(Pham Thao Van)〈逃躲日志〉写着:「我不偷、不抢、连骂人也不会,却成为罪犯?为什么明知将有戴着手铐的未来,我还是逃跑?」的一段话。

  在这本书的推荐语写着:「是谁,让他们非逃不可?这是二十六封『逃跑中』的越南外籍劳工投书。即使从早到晚担心受怕、躲躲藏藏、深怕被抓、备受责难,唯恐被逼着缴出辛苦存下的血汗钱,面临被遗返的破产命运、他们为什么还是情愿逃跑,去过没保障、风险高的生活?因为他们在台湾的工作环境令人无法想像—薪水低廉、工作超时、难得温饱、孤单无依;责骂羞辱家常便饭、拳脚暴力无处可申。证件被扣押、行动被禁锢,动辄还被威胁遣送回国。」这段文字可以让我们一起来省思台湾社会与移工之间发生的一些问题。

  我们知道,这些移工可能是你我父母晚年病弱时唯一的陪伴与支柱,帮我们照顾家中的老人,二十四小时做着大多数人做不来的繁重看护工作,赚取低廉的薪资撑起宝岛台湾底层社会的劳动力。他们借贷巨款,远赴异乡,只为了让他们家人过好日子。难道我们没有感恩的心,还要压榨他们的劳力吗?

  我们的媒体有没有种族歧视的问题?不平等的移工待遇问题层出不穷,政府有没有设立申诉管道,外籍移工在台权益受损成为他们在台生活的一大问题。在二○一七年六月出刊的《台湾文学馆通讯》做了「『我们』都在这里」专题,报导东南亚浪潮下的新住民文学与文化视野,从各个角度去探讨这些移工在台湾所发生的问题,专题的书写是长期关怀「新住民在台湾」的作者,也有一些篇章是移工们诉说自己的故事与梦想,有生活的压力与渴望飞翔的梦,行文中其生活充满悲欢喜乐的情况,这个专题让人读了有点鼻酸。我与摄影家找到一些在台湾工作的移工,企图做一些生活上的访谈,把他们在假期中的聚集或交游做了一些影像纪录与书写,希望为这些走在台湾土地上的他们,在异乡的生命经验和思想感情上留下一些历史纪录,因为这些朋友也曾为这块土地流血流汗,为台湾人尽了一些心力,在历史上不管是功与过,也该为他们的付出记上一笔。诗〈彩虹〉写着:

  黄昏 绮丽而濒海的天
  朵朵 白云与野鸟飞过

  萍聚他乡,共同织梦
  我们 有了彩虹的想望

  这首诗写一位菲律宾籍移工阿强,英文名Como,今年二十六岁,已经来台两年,家住首都马尼拉。阿强Como家中有六个小孩,他排行老六,前面有五个姊姊;他在台湾鹿港彰滨工业区的「台明将玻璃公司」工作,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林肇睢是一位创意十足的企业家,在玻璃博物馆旁建了一座文创的玻璃妈祖庙「护圣宫」,呈现台湾的庙宇之美,这座庙是结合电子科技、生态保育、文化创意、宗教科仪的创意展现,希望成为台湾人的心灵故乡。阿强下班时间会跑去庙中参拜,希望妈祖能保佑在异乡的阿强。有一次去玻璃庙拜拜巧遇一位小同乡,也是照片中的女主角Jasmine,二十四岁,来台只有半年。阿强在他乡遇到同乡感到自己必须以兄长来照顾这位小妹,假日就相约出来闲逛,骑着脚踏车带着Jasmine四处兜风,游遍鹿港古城的大街小巷,吃些鹿港的小吃。虽然没有能力花费太多的钱,两人常共同吃一碗冰,过着勤俭与刻苦的快乐日子。有一次两人骑脚踏车在游鹿港新城(在彰滨工业区)的超商前遇到摄影家郭澄芳,以生涩的华语与郭澄芳谈天,并让摄影家拍下这幅甜蜜的照片。这位女孩Jasmine在故乡也有四个兄弟姊妹,个性温和亲切,来台不久因和男主角来自于同一个故乡,让两人开始相互照顾,展开如彩虹般灿烂甜美的爱情故事,因此我把这幅作品定名为〈彩虹〉(P.108~P.109),充满着梦幻与绮丽,希望在异乡的情侣能共谱生命的甜蜜乐章。

  彰化火车站前面有一个小小的公园,假日都会看到一些外籍移工,聚集在公园中聊天、饮酒、唱歌,这个地方是假日移工彼此互相安慰取暖的地方,但也因为酗酒失去理性,有菲律宾、印尼移工打群架滋事的事情发生,相互叫嚣、攻击,最后出动了快打部队来处理,才恢复了车站的平静。有一个黄昏发现一位印尼籍的男移工,用手机与家人做视讯的对话,破除想家的痛苦:用视讯与家乡的太太对话,人靠在树干上双眼注视着小小镜头画面上的家人,向家人报告异乡的生活情况,一方面也了解家中儿女的生活情形,说不尽想念与辛酸只有用这种方式去倾诉,一方面安慰着家中的妻儿要耐心地等待,当时女儿哭着脸,要找在台湾的父亲,希望父亲能早日回乡。这位不愿意说出姓名的移工,总是在黄昏之际,用视讯来解决思乡之情。我的诗〈哭笑之间〉:

  银幕 浮出温柔的花朵
  我笑着 对她说
  等待 锦簇花园的芳香

  哭丧脸的孩子 吵着
  要找爸爸 抱抱
  突然 雨滴氾滥成灾

  年轻男女常常为了结交异性朋友,花费了很多心力,常常找不到理想的对象。有对北越来的移工,都住在北越河内,两人都是二十四岁,来台湾才相识,新郎叫阿团,新娘阿和,二○一七年八月二十日,两人在台中市真天主教会结成连理

  在台湾谚语中有句「姻缘天註定,毋是媒人的跤贤行。」 所以有人会说:「五百姻缘」、「缘定三生」或「百世姻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的缘定说。这对出生北越河内的新人,却在异乡台湾共组家庭。我的诗〈婚后〉(P.162~P.163)写着:

  神前 紧握鲜红玫瑰
  体会亚当 骨中的骨
  肉中的肉 的道理

  神啊 您给了我人性上
  男女间 原始的感觉
  我们将神圣地 传递

  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当天在台中真耶稣教会,为十二对越南移工在这里举办集体结婚的婚礼。图像中的新郎阿团在台中太平鞋业工作,新娘阿和在台中从事电子工业的作业。台湾人对婚姻都认定「天」与「命」定的。传说在中国西湖有一家花神庙有这样的一对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生註定事,莫错过姻缘。」 可见台湾与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月下老人只是扮演男女之间穿针引线的奉天成事的「天命」任务。在儒家的礼教社会里,因「男女授受不亲」,婚姻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能完成,但到了二十世纪,年轻男女是以自由恋爱的形式来完成,台湾的朋友也为他们献上了祝福。

  在彰化火车站,有个移工乐团,阿协二十六岁,在彰化田中从事制作麻布手套的工作,来台已经三年了,已习惯台湾的生活了;吉他手叫阿俊,二十四岁,来自越南的河内,家中还有一个姊姊。阿俊在全兴工业有限公司工作,来台湾也已三年;一位叫阿忠,只有二十岁,来自北越海阳省,家有三兄弟,他则排行老大,在台北从事印刷相关的工作。每个星期日他们会在彰化火车站前聚集,三个人都说自己没女朋友,但笛子与吉他就是他们的恋人,总是如影随形地带在身边,为他们弹出异乡人的心声;那种笛子叫作双管,一长一短有男女合奏之义,热爱音乐的三个臭皮匠,假日总相约在一起弹唱。我的诗〈车站〉(P.25)写着:

  吉他 弹出生命的节奏
  笛声流入了记忆的 长河
  我们是南洋来的 过客

  每到 假日的黄昏
  在车站前的小公园
  站成 向天诉说的椰子树

  台湾的假期常会看到许多外来移工,三、五成群骑着脚踏车兜风,有时会在公园里或马路上熘起滑板。一群印尼籍移工聚在台中火车站一起度过异乡的孤寂生活,也可以结交一些陌生的朋友,他们更会在车站旁的广场玩滑板。这群来自印尼的移工团体有十一位成员,来自台湾北中南各地,每星期日是聚会时间,地点就在台中火车站任一空旷广场,练习滑板特技,已持续一年多。一位是由思比,二十七岁,来台已四年,在台中太平工作,另一位是泰迪,二十三岁,来台三年,讲了一口流利的中文,在台中后里工作。滑板也有许多的种类,有人喜欢玩特技、有人喜欢滑下坡、也有人用它来代步。总之,这一群移工在马路上玩着他们心中的滑板,是一群以分享快乐为使命的城市探险家。诗〈特技〉(P.142)写着:

  马路 一条永无止境的河
  驾着轻舟 渡过千山万水
  广场 波涛盪漾的海洋

  虽有 神出鬼没的特技
  却永远无法滑出
  迢迢 回乡的路

  在台湾的街头巷尾,我们会发现一些东南亚的移工。这些人为了改善自己家中的经济,离乡背井、抛妻离子,远走他乡投入台湾这块土地上,洒落许多血汗来灌溉我们的土地,身为台湾人,我们有没有善待这群人?在我们的家里工作并成为家中的一员,我们有没有感激他们的帮忙?他们的假日走过城市的街道,走过我们的乡野,他们的身影也成为台湾的一种风景,请用关怀的心情观赏他们吧!

  笔者与摄影家郭澄芳合作,利用假日寻找在街头巷尾漫步或活动于各公共场所的移工,听他们叙述生活上的点点滴滴,用诗的形式写下这些心情的感怀与故事,并经过他们的同意,拍下他们的身影,用诗与影像去呈现表达了他们复杂的心情,他们投入台湾的各项工作,为台湾人分担一些难以负荷的生活压力,是我们出版《滚动的移工诗情》的主要目的。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它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戏剧性的转折,却能一点一滴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带来一种长久的回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移工情感时的细腻和克制。他没有煽情,没有夸张,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喜悦、忧愁、渴望和失落。我看到了他们对于家人的思念,那种跨越山海的牵挂,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我看到了他们在异乡,如何努力地融入,又如何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内心的那片净土。书中对于“诗情”的理解,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那种浪漫主义的抒情,而是存在于每一个努力生活的瞬间,存在于每一次微小的互助之中,存在于对未来的那一点点不灭的希望里。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小确幸”的描绘所打动,也许是一顿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个陌生人的善意微笑,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汇聚成了他们支撑下去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和尊重这个群体,他们的生活,同样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和值得歌颂的诗意。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的名字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滚动的移工诗情”,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动态的美感和一种莫名的张力。我很好奇,作者将“滚动”这个词与“移工”和“诗情”联系在一起,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是他们不断迁徙的脚步,还是他们内心不曾停止的悸动?翻开书页,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如同溪流,自然而然地流淌,却又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他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用一种冷静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移工们的生活画卷。我读到他们对于亲人的思念,读到他们对于未来的迷茫,也读到他们对于尊严的渴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刻画,那些食物的味道,那些街头的声音,那些不同地域的口音,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陌生的国度,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移工群体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们不仅仅是辛勤的劳动者,更是拥有丰富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个体,他们的生活,也同样可以充满诗意,充满闪光点。

评分

读完《滚动的移工诗情》,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感动,也是一种深刻的反思。作者以一种非常写实的手法,描绘了移工们在外漂泊的生活,那些日复一日的劳作,那些对家人的思念,那些在异乡寻找归属感的努力。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掌心的厚茧,听到他们疲惫时的叹息,也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地生活,努力地为家人创造更好的未来。书中那些关于“诗情”的描绘,尤为让我动容。它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而是存在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存在于那些微小的善意和互助之中,存在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里。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家”的描绘所打动,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他们内心最柔软的港湾,是支撑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个群体,他们不仅仅是社会的“螺丝钉”,更是拥有着丰富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个体,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我们去倾听,去关注,去尊重。

评分

在阅读《滚动的移工诗情》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些陌生的街头巷尾,与那些身处异乡的灵魂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他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线或者人物线索来展开,而是以一种碎片化、跳跃式的笔触,将一个个场景、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这反而让我更加沉浸其中,仿佛在解构一个充满谜团的拼图。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拥挤的出租屋里挤出生活的空间,如何在喧闹的集市里寻找片刻的宁静,如何在简陋的餐桌上分享彼此的温暖。书中对各种感官体验的描写尤为出色,无论是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味,还是远处传来的方言声,亦或是指尖触摸到的粗糙墙壁,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被那些细微之处所打动,那些在疲惫劳作后,对着手机屏幕里家人的照片,眼眶湿润的瞬间;那些在收到微薄的汇款后,紧紧握住手中钞票的满足;那些在陌生城市里,偶然遇到同乡时的惊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情并非只存在于阳春白雪,它同样可以存在于市井生活,存在于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身上。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意想不到的震撼。那种震撼,并非是那种戏剧性的冲突,而是源于一种深切的,几乎是刺骨的真实感。作者笔下的每一个“移工”形象,都鲜活得仿佛就站在我面前,他们的眼神里有疲惫,有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韧性。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异乡的口音,感受到他们掌心的老茧,甚至能闻到他们身上混杂着汗水和泥土的气息。书中的每一个场景,无论是简陋的出租屋,还是嘈杂的工厂车间,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让人身临其境。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描写他们的内心世界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那些被压抑的情感,那些对未来的憧憬,那些曾经的梦想,是如何在现实的重压下变形,又是如何在点滴的温情中重新燃起火苗。我被那些看似平凡的对话所打动,那里面蕴含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洞察,远胜过许多华丽的辞藻。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艰辛的生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被忽视的群体,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定义,以及“归属感”的重量。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移工”这个主题,似乎总是与沉重和苦难联系在一起,我担心会读到过于压抑的内容。然而,《滚动的移工诗情》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并没有回避生活的艰难,但更侧重于展现移工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生命力。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的互助,看到了他们对于一点点微小幸福的珍惜,看到了他们在异乡寻找的属于自己的“诗意”。那些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偶然闪现的片刻宁静,那些在简陋的节日里,彼此传递的温暖,都被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捕捉了下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细微之处的描绘,比如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善意的搭讪,一句充满乡音的问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构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坚实的支撑。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在边缘,即使背负着沉重的身躯,人们依然有权利去感受美,去追求爱,去编织属于自己的梦想。这本书,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灯,虽然不耀眼,却能指引方向,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社会问题或者经济现象的记录,但事实证明,我错了。《滚动的移工诗情》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关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为了生存而奔波的个体的故事。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将笔墨过多地放在宏大的叙事上,而是将目光聚焦在移工们那些最朴素、最日常的生活细节上。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将简陋的出租屋打理得有条不紊;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用简单的食材烹饪出带有家乡味道的餐食;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寻找属于自己的片刻安宁。书中的许多对话,都非常真实,充满了生活气息,甚至带着一些地方的口音,让人感觉仿佛就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闲聊。我被那些看似平凡的词语所打动,那些关于“钱”、“家”、“未来”的朴素表达,却蕴含着沉甸甸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期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看似渺小的个体,都拥有着自己不平凡的故事,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

评分

当我翻开《滚动的移工诗情》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就如同书名所暗示的那样,是一种持续的、充满生命力的状态。作者的笔触,仿佛带着一种温度,将那些漂泊在异乡的灵魂,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感受到了他们辛勤劳作的汗水,听到了他们带着浓重口音的乡音,也看到了他们眼眸深处,对于家乡的眷恋和对于未来的憧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看似微不足道,却汇聚成了移工群体巨大的生活洪流。我被那些关于食物的描写所打动,那些充满家乡味道的菜肴,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他们连接故乡,慰藉心灵的纽带。我也被那些关于人际关系的描绘所触动,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彼此依靠,彼此扶持,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着温暖和力量。这本书没有刻意去放大他们的苦难,而是更侧重于展现他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的乐观和坚韧。它让我看到了,即使身处边缘,生命依然可以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点犹豫的。封面设计很朴素,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图画,字体也算不上特别醒目。但就是这种低调,反而让我对它产生了一丝好奇。我总觉得,有些真正触动人心的东西,往往不需要太多外表的装饰。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纸张味道扑面而来,不是那种新书特有的胶水味,而是一种陈旧又温暖的感觉,仿佛它已经静静地躺在那里很久,等待着有缘人的翻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个“滚动的移工诗情”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作者是如何捕捉那些漂泊在异乡的灵魂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失落,又会在怎样的字句里得到呈现?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有熙熙攘攘的街头,有寒冷孤寂的夜晚,有挥汗如雨的劳作,也有对故乡遥不可及的思念。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社会角落里,却同样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生命。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共鸣,也能引发我的思考,更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即使身处困境,也依然坚持前行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复杂而又深刻的体验。我从文字中读出了移工们背井离乡的无奈,读出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也读出了他们为了生活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但更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他们仅仅定位为“弱者”或者“受害者”,而是展现了他们身上那种不屈的生命力,那种在逆境中寻找希望的勇气。我被那些零散的片段所打动,那些关于食物的记忆,那些关于家乡的念想,那些在异乡建立起来的短暂却又珍贵的友谊。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他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勾勒出移工们的生活场景,却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们深深的理解和同情。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移工”这个词背后的意义,他们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符号,更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拥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尊严。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平凡的角落,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