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新诗与声音 杨扬 中国古典诗讲究声韵平仄,在诗学理论上,清楚明白,让人记得住,用得上。而现代新诗在理论上破除了传统声韵格律的限制,主张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做,从白话诗到自由诗,从现代格律诗到三十年代的现代诗和战时大学校园诗歌,有关声音与现代新诗问题的一波又一波的探讨,似乎始终没有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那么,什么是现代新诗中的「声音」呢?
声音问题在现代新诗发展过程中,没有产生像古典诗歌声韵格律这样明确的规范,但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探索。它是随着新诗审美形态的不断变化而形成自己的关注焦点。胡适的白话诗歌理论,突现的是五四时期那种沖绝一切、放手一搏的自由解放精神。传统意义上的「声音」,也就是声韵格律,在那时是被视作束缚手脚的镣铐。随之而起的「声音」主流,是郭沫若笔下的狂飙体自由诗的情感节奏;和周作人等宣导的委婉含蓄、意蕴悠远的「小诗」。至于闻一多、徐志摩等海归派的现代格律,强调新诗中的国粹精华,体现了现代新诗的传统回归。之后,沪上现代诗的崛起,再一次新潮涌动,以强烈的都市气息,唱响诗坛。抗日的战火,带给诗歌的,是东西南北、混杂而有力的共鸣,像街头朗诵诗、西北的信天游、西南联大的校园诗歌等,都洋溢着强烈而旺盛的生命力。诗歌中的声音不再是线性的单数,而是民族多元文化的汇通。新中国成立,新诗的天空盘旋着胜利者的赞美旋律,新民谣和赛诗会此起彼伏,排山倒海的群众性诗歌运动构成了诗坛奇观。七十年代散布于四处的星星点点的地下诗人们,以有别于群众性吟诵的方式,重启诗歌之路。但个人的忧郁而含混的倾述,与时代忧患意识的联结,让很多人在诗的朦胧中想像着广场、纪念碑。此后,汉语新诗的声音探讨别开生面地与摇滚时聚时离,借助音乐的力量前行。
一般而言,朦胧诗之前的新诗声音轨迹,在诗学理论中有比较清晰的描述,而此后就显得比较含混和个人化。这一方面是诗歌本身有很多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市场经济结束了诗的抒情时代。但诗与诗学理论并没有就此终结,诗歌还在,诗歌与声音的关系等理论问题还在。作为一个关注当下诗歌以及诗学理论的研究者,翟月琴对新诗以及诗学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她的思考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一是参与诗歌活动所获得的感性经验;二是系统化的学术训练。从研究生时期到今天,她始终积极参与诗歌活动,倾听诗人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她对当代诗歌的探索轨迹有一种自己的理解。在她以往发表的诸多有关新诗创作的评论中,浮现于她阅读视野的诗歌作品以及重要诗人的访谈,呈现着研究者鲜明的个人体验和理论倾向。她似乎有意识地要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汉语新诗的探索轨迹,继续延长出来,将她熟悉和喜爱的诗人作品推荐给大家。如她对杨牧、陈黎、张枣、陈东东、蓝蓝作品的评介,非常触目地将这些诗人的诗作安放在诗歌发展长廊中,希望引发研究者的关注、研究。与此同时,翟月琴试图从诗歌发展的脉络来思考新诗发展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声音在现代新诗中的价值与作用。尤其是借助当下诗人诗作对「声音」的不同理解和表现,展示「声音」在新诗中的丰富性和重要价值。
翟月琴的这些新诗研究和评论,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一些重要的文学评论刊物和研讨活动,也常有她文章和活动踪影,这些都是她长期努力取得的成绩。现在她的诗歌评论汇编出版,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件好事。我愿意推荐给大家,是为序。
2018年元月于沪上
序二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是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对此传统的梳理自有其意义,提出的若干见地也很有价值。但是在此同时,某些前提却夸大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差异,彷彿抒情是中国文学的核心,却并非西方文学所长。其实,西方文学又何尝不拥有悠久辉煌的抒情传统呢?古希腊诗人如莎弗(Sappho)是公认的世界文学经典,即便是希腊史诗,也不能简单的以叙事诗来定义它。让我们以西方最古老的史诗—荷马的《伊利亚德》(The Iliad)—为例,别忘了诗的第一行就明讲,它咏歌的主题既不是特洛伊战争,也非神人之纷扰,而是希腊联军第一勇士阿吉里斯因痛失挚友「一怒而动天下」(the wrath of Achilles)。整首诗写情—友情、亲情、爱情、同袍之情—催人泪下。
回溯西方文学的源头,「抒情诗」(lyric)一词来自希腊文的七弦琴(lyre)。希腊神话里,奥费尔斯(Orpheus)是最伟大的诗人、歌者(现代考证认为确有其人)。他手握七弦琴,歌声让鸟兽草木都为之动容,甚至感动了阎罗王,让他从阴间将亡妻带回人世(虽然最后他忍不住回头而永远失去了她)。
反观中国传统亦如是。《诗经》是远古的歌谣,《楚辞》是楚地的歌词,古诗宋词元曲都有配乐。诗与歌合一本是古代普世的现象,直到今天我们仍说「诗歌」。甚至放眼现代诗百年史,虽然诗与歌正式分家了,但是两者的结合并未停止,且屡见佳作。从五四时期胡适的《希望》(歌名改为《兰花草》)、徐志摩的《偶然》、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他》,到当代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郑愁予的《错误》、木心的《从前慢》等等,都透过旋律而相得益彰,脍炙人口。
然而,总体来说,现代诗也隐含了一个悖论,代表了一个挑战:在脱离了音乐之后,诗如何透过声音来抒情?换言之,诗如何结合文字和它所承载的声音——而不是外加的旋律——来表达意义,强化艺术效果?翟月琴教授的新书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独到深刻的见解。她对「声音」的定义既简单扼要,又通透完备:
这里的声音,指的是语音表达(音韵、声调)、辞章结构(停顿、分行)、语法特点(构词、句式)、语调生成(语气、姿态)等形式的合体。
声音在诗里的作用是多元、多层次的。它跟文字之间的有机互动,既无所不在又隐而不显。透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分析,我们对五位重要的现代诗人有了新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此书建构了一套关于声音的理论性论述,开阔了现代诗研究的角度。在阅读翟月琴的「声音诗学」的同时,我们听到了她清晰明朗,独一无二的声音。
奚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