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魅的家屋

除魅的家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诗勤
图书标签:
  • 恐怖
  • 悬疑
  • 哥特
  • 心理惊悚
  • 超自然
  • 家庭秘密
  • 氛围感
  • 解谜
  • 黑暗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但鬼魂总是不死的。 2017年第4届杨牧诗奖得奖作品 「每当我倾听自己/他是百般阻挠 形状优美的杂讯」 一间曾经群魔乱舞的鬼屋,除魅之后,遂复魅…… 总有一间家屋把一切鬼魅都收编;总有个唸咒般的声音,不断在脑中进行除魅。除魅,暗示的是秩序曾被破坏,同时也是秩序将再次被破坏,而鬼魂一再重回。 张诗勤于2017年以《除魅的家屋》荣获杨牧诗奖,她以淡然幽冷之姿书写,却又一笔一划刻进你我心里。那幽魂般的声声喃喃,诉说的正是每个人心中反覆重生的鬼。 ★一致好评 陈芳明 专文作序 孙梓评、陈育虹、焦桐、杨泽 评审力荐 宋尚纬、吴俞萱、徐珮芬、崔舜华、杨佳娴 文坛齐推 (依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2017年第4届杨牧诗奖评审力荐 孙梓评:「《除魅的家屋》以直截强烈的语言,针对当代社会人类自身所面临的苦痛与为难,形成巨大而直接的吶喊。」 焦桐:「诗中说话者陈述重度忧郁、阴沉、苦闷乃至狂乱;作者却能有效以内敛的修辞手段自剖,血淋淋地凝视自我。整部诗集是收惊的过程,也是救赎的道路,堪称二十一世纪的罪恶的花朵。」 曾珍珍:「惊异定义诗的发现。《除魅的家屋》以鬼魅的想像开启了另类的惊异诗境,逼使读者勇敢地体认存在的真相其实涵纳着各种不见天日令人不安的异态。诗人用他独到的鬼语召唤出后现代各类创伤情境中层出不穷耸动、骇人的异态,以神来之笔出奇制胜。」 杨泽:「《除魅的家屋》是这届诗奖得主,也是一个莫大的骜喜,乐见台湾诗坛有如此成熟且强烈风格的新一代诗人出现。」 ★当代诗人倾心好评 崔舜华:「诗人倾心谈论死,近乎迷恋般凝视物体坠楼触地一剎那,电光火石迸碎的片刻。然而凝视够久,便穿越了那死影,看见生活。」 徐珮芬:「诗勤把每一个字都变成一间空房子,绕着所谓的真理与爱旋转。好不容易靠近旋即远离──我读着读着,也不知自己是晕眩了或更清醒。圈养在心里的小鹿一只只蠢蠢欲动,几乎要冲破栅栏。」 吴俞萱:「混淆是一种等待的姿态。她的等待是一种出击,自始至终她决意不蒙混自己,于是阻挠一切清晰的分化。」 杨佳娴:「张诗勤以诗驱魔也以诗召唤魅影,像房间里一点一点凿出来的光,让黑暗变得更实在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诗勤
 
  1988年生于台北。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着有诗集《出鬼》(黑眼睛文化,2015年)、论着《台湾日文新诗的诞生──以《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为中心(1895-1926)》(花木兰文化,2016年)。现就读于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班。
 
插画者简介

张暐铃

 
  1983年出生,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毕,现为自由创作者。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心里有鬼,目中无人──序张诗勤诗集《除魅的家屋》
陈芳明


  1

  身为台湾文学研究的博士生,张诗勤所涉猎的诗人跨越了台湾与日本。她所研究的诗学,显然受到殖民地时期文学的强烈召唤。出入于诗行之间,似乎也为她酝酿了相当敏锐的感觉。诗,从来都是充满了歧义性。当一个字被安放在诗行之间,它所释放出来的意涵就不可能停留于固定意义。对于台湾现代诗史的探索,她可能比其他同辈的研究者还更深入。诗之所以成为诗,就在于文字本身并不必然要做符合逻辑的思考。诗之迥异于小说与散文,完全无须照顾到叙事的逻辑。那种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跳接,可能在小说与散文里很难受到承认。但是在诗的创作里,许多不合理的思考往往得到容许。张诗勤的诗龄还相当短浅,但她所纵身投入的想像,却如深渊那样广阔,而且深不见底。

  甫获「杨牧诗奖」的张诗勤,便是以《除魅的家屋》受到肯定。在她的诗行之间徘徊时,总觉得鬼影幢幢。人鬼之间,距离从来没有想像那么遥远。感觉上,鬼有时比人还友善。心里有鬼,目中无人,大约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见的状况。鬼比人还亲切,人比鬼还可怕,这是张诗勤诗行常常出现的辩证。她的第一本诗集《出鬼》,便是以歧义的文字来为诗集命名。出鬼就是出轨,出轨就是不符常理的规范,也就是她在自己的想像世界里,为她个人量身订造一套说话的方式。潜藏在她体内的灵魂,绝对不是按照一般规矩过着日常生活,而是她建立了自成一套的生存法则。纵然写得相当私密也相当规矩,但是在她的诗行之间穿越时,却可以感受到她一定程度的批判与反叛。

  一九六○年代的现代诗运动,曾经主导了台湾诗坛的美学。但是进入一九八○年代之后,伴随着晚期资本主义的到来,许多被禁锢的精神世界都获得解放。当心灵之窗打开时,许多异质的美学也纷纷夺门而入。新世代诗人在创作之际,不再诉诸于稠密、浓缩、精炼的语言,他们反其道而行。如果要解放自己的心灵,就优先解放自己所使用的语言。他们所拥有的发言权,不再受到外在政治权力的干涉,当然也不再受到传统道德的影响。语言解放,其实就是心灵解放。遭到放逐的不再是文学创作者,而是长期笼罩岛上威权阴影的统治者。台湾现代诗的典型转移,便是不断崛起的年轻诗人,勇于告别灿烂的一九六○年代。他们开始找到自己的发言管道,也找到自己的精神出口。更重要的,他们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说话艺术。投入诗坛不久的张诗勤,便是其中值得瞩目的一位。她在朋辈之间所开创出来的道路,已经慢慢引起议论。

  2

  《除魅的家屋》充分显示张诗勤已经找到自己的路数,也建立了一套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她一方面以诗行与自己对话,一方面也以巧妙的手法来诠释这个世界。人鬼不分,其实是一种自我观照的方式。这册诗集有一首令人偏爱的作品〈同志〉,无论是想像或是感觉,都找到了恰当的文字与恰当的位置。

  我情愿一切都是白色
  逃亡时拉着的那人没有面孔
  但手心温热,涌出暖流
  我情愿对方不知道
  一千万次的非分之想淹没我
  把曾涂好的颜色都心虚遮掩

  为什么一切都是白色?因为在白色里什么都看不见。所谓看不见,是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偏见。为什么宁可看不见?因为真正的感情无须任何定义。一但有了定义,就有了名分,跟着而来的便是世俗的规范。当她拉着没有面孔的那人逃亡时,反而可以真实感觉彼此之间的温暖。诗人的遣词用字是那么谨慎,而且对那份看不见的感情也形容得恰到好处。在生活里,诗人有一千万次的非分之想,但是对方并不清楚,她只能用涂好的颜色掩盖自己。充满了辩证思考的这首诗,其实挟带着太多的矛盾与冲突。在要与不要之间,在爱与不爱之间,甚至诗人也无法给予定义。但是诗的迷人,就在于没有确切的答案。如果有了答案,谜底就要揭开,反而失去了吸引力。而这种矛盾语法与矛盾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批判了现实中的虚伪社会。这首诗的最后一段,读来让人感到心痛:

  柔软皮肤贴近,我回头
  看见追兵他们讪笑有如牛油
  我们的关系凝滞不动
  柔软树叶在枝头上要落不落
  我情愿就这样不清晰
  也情愿这一切在我们这一代死去

  在残酷的世界里,只要看不见,什么事情都未曾发生。他们选择不被看见,因为这庸俗的世界充满太多追兵的眼神。用「凝滞不动」来形容未曾确切定义的感情,简直是神来之笔。最后两行更加彰显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宽容,当她情愿不清晰,也情愿在这一代死去,反而让读者更加感受人心的残忍。

  她的诗行之间,充满了太多的未完成。毕竟在这鬼域的世界,真实的人很难找到生存空间。没有感情或没有感觉,世界就不是真实的。她的另一首诗〈从梦里醒来的时候〉,最后六行再次展现了梦与真实之间的辩证:

  那个时候
  我仍然躺在床上等待
  盖着被子等待
  被阳光压迫着眼睑
  被雨吸收了眼泪等待
  等待更多的梦慢慢醒来

  梦中或梦醒,两者之间的真实究竟有多真实。正如她在第二节写出这样的一行:「我渴望真实与虚幻的倒置」,正好点出这个世界充满了鬼气。如果梦中是爱情的世界,是人的世界,那么醒来之后所面对的社会,反而是虚构的,甚至是虚伪的。

  〈四月〉是令人偏爱的另一首诗,正如她在诗集中的作品里所呈现的逻辑思考,往往以倒置的方式来表达正面的思考:

  四月,春天已被恶耗撞成碎片
  舖满林地,失去生息
  所谓芬芳是幻想出来的吗?
  你的嗅觉和正义感一样,积极、
  失能

  四月,冬雪被融成火
  烧燬森林,枯枝之骨细瘦
  假装温暖的群众
  从中抽取的血肉多纯洁?
  你的纯洁是用他人的不洁换来的
  干干净净的林地啊

  四月,长夏的预兆袭来
  脸友们全都前往邻国赏樱
  微小而确切的──
  恶的种子,等待萌芽(或早已成长)
  这场葬礼你早就参加过
  所有脸孔都那么熟悉
  却一再忘记

  诗人的批判又再次浮现,四月到来时,好像是全新的季节也展开。时间的循环犹如生命的升降,彷彿一切重新再来。但是恰如诗人所说「你的嗅觉和正义感一样,积极、失能」,纵然季节是新的,但人的感觉却是陈旧的,这正是诗人流露出来的强烈疏离感。尤其她写出「恶的种子,等待萌芽」,更加精确点出了季节循环之际,人性也跟着循环。诗人总是投射专注的眼神,仔细观察这世界发生的一切。她总是以负面的态度,来看待她的生存环境。这是一种典型的负面书写(writing of the negative),相当现代主义,也相当后现代主义。明明面对一个春天的季节,一切看来是那么明亮,但是在诗人的鑑照之下,反而呈现一片幽暗。季节能够循环流动,唯有人性是凝滞不变。

  张诗勤是属于二十一世纪的诗人,已经完全挣脱了二十世纪的封闭年代。她永远保持透视的眼睛与超越的心灵,来观照这个快速变化却又永远不变的社会。许多偏见,成见,与不见,使得她所赖以生存的世界,总是以反覆的方式发展。因为反覆的缘故,使得某些进步的价值徘徊不前。纵然她看到的社会不断开放,却清楚察觉黑暗的人性从来不会改变。所谓黑暗,便是鬼所寄生之处。当她以《除魅的家屋》为自己的诗集命名时,似乎也充满了高度的反讽。身为年轻的诗创作者,她是过于早熟的现世观察者。她的感觉相当敏锐,总是在常人不易察觉之处,她反而看到了真面目。身为诗人,她扮演着不符社会规范要求的创作者,是一个非合模要求的人(non-conformist)。更精确来说,她是目中无人,心里有鬼的年轻诗人。

2018.4.8 政大台文所


 

图书试读

〈我与我之间的栅栏〉
 
总是被他的建构所建构,总是
走进店里第一眼就发现他的身影
他站在商品架前的样子是漂浮在可乐上的冰
他的左边是用右边写成的
他的不屑一顾促成我的苟活
我们坐拥的地形迥异
他的山路铺在我眼前让别人走
他喜欢的人像海报是我的暗影
他是我论述背后去除不了的浮水印
每当我倾听自己
他是百般阻挠
形状优美的杂讯
 
〈充满〉
 
「那一刻我已决定要信仰他」
被如此想法充满身体的人
早晨醒来
是否也会跟我一样
「外星人把我送回来了啊」
这样想
 
早晨醒来的那一刻
他不在,但他在
这么多年了还在与我辩论
噗哧笑出来
外太空的事情把我充满
觉得好像不能一时离开
远远不及他们虔诚
 
「我不吃你那套」
对电话那头大声咆哮的那年
世界不再神祕
而我变得神祕
他的被信仰与我
总是被外星人捉走一样
的日常事件不稳定循环
 
我因为不正常而正常
他的不正常使我正常
不被信仰绑缚之自由
是用来绑缚外星人的自由
 
这么说来
真正的我只活在早
晨醒来丧失关于他
的记忆的短暂时刻
然后就被地球充满
 
〈混淆〉
 
你左边的手
硬的与软的皮肤,冰的血肉
热的指甲刮伤我
 
我们曾有相同的后发
往后一摸,纷纷掉落的头颅
兴奋万分就拆散、撕开整个鼓
往前冲却一瞬间黑暗的幕
 
怀疑蒸发,从破掉的茧爬
所有曾经得到的握在手心碰撞
用力,用力碰撞,用力滑
我闻到你香气浓厚遥远通过
远远我距离我
 
想要的不是你如今才清楚
可是灵体已驱,降灵会的细节一字一字
记载在空气里椅子说的话
全都吞了进去
 
与右手弄错的左手
情慾与愤怒,荣誉与输
如今已经清楚,但你还在没停止说服
我曾经的说服破衣般垂挂一阵
掉下衣架
 
我不穿那衣服但更加用力
那些距离我开枪打坏,千万真挚
也许还是错了我的手
厚与薄,静或吵
 
如今才清楚,我是用你创造
镜子转身送我
怎样好,怎样映照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