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A Bad Habit 一个不良嗜好的养成
感谢台湾文化界感染了我,养成了这个不良的嗜好!
2016年的夏天,我办了一个七十岁的生日宴会,用心选了七十个人来跟我同庆。人生七十才开始嘛!
回想我在台湾四十年中,有三十年的艺文连结。超过半数的来宾都是文化艺术界的好朋友,老、中、青都有!三大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基金会执行长、艺文大老,当然还有在竹围工作室打拼过的艺术家们!大家热闹了一夜之后,我真的很惊讶,这样的聚首,证明我这四十年活得很有意义,艺术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我于是开始着手整理这些年参与的文化脉络,但面向太多了,还是从最早的艺术收藏开始谈起吧!
我是从视觉艺术开始喜欢台湾的。
在二战后的香港,接受传统中英文化教育长大的我,是很复杂的:在广东中山长大的爸爸,爱好传统古物及瓷器,而受香港英式教育的妈妈,只喜欢欧美洋化的品味!我唸的是义大利修女学校,然后到美国唸经济发展、副修欧美艺术史,可是从来都不动手做!(因为从小学就被告知没有天份:小学到高中,我的美术老师从来没有一句赞美,家教的古文老师也说我的字不好,国画一定没有机会了……可是我还是对不平凡的艺术创作充满热爱。)
毕业后嫁到台湾受日本教育影响的大家庭,我自知对东方文化深度不够,压力很大。但是1976年在台湾美国人士的引介下,很快地就看到台湾一些艺术家跳脱传统华夏风格的作品,非常新鲜!于是我开始用少少的私房钱去购买,现代水墨中那种特别的意境与西方抽象的表现看似雷同,可又不一样。八○年代初有人介绍我认识一群台湾年轻艺术家,从国外留学归来,跟我有共鸣的话题和生活方式。我在他们的带领下,到当时新兴的展演场地、另类空间去游盪。我因此从文化艺术的界面,慢慢地开始理解台湾这块土地上很多独特的风情历史。
这本书中收录的台湾现代视觉艺术作品,都是我用私房钱收购回家,再每天慢慢的分析、学习、欣赏,它们是我心灵的粮食。我后来投入艺术创作,和艺术家一起介入艺文环境的发展,这些作品可说是源头。今年我仔细地检视这一百多件作品,过程中拉出回味无穷的记忆,难以用三五句传达。只希望读者透过我的文字和影像,能感受到其中一二,并借由这些作品去摸索台湾过往的点滴,理解当年的热血艺术工作者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挣扎、他们的不满以及他们的向往。因为他们的创作正好对应到我当下的烦躁与不安,让我从中找到共鸣及希望。
这一百来件的收藏品,每件都有独特的内容、创作背景,以及我和艺术家的交谊,真是难以分类,但最重要是和我购买当下的心境有关。我因此尝试用个人的角度来回顾台湾过去四十年的变化,并把这四十年用四个时间区段作为章节的分野:我1976年移居来台,当时台湾还在戒严时期,传统的华夏文化已经受到欧美现代艺术的影响,展露中西交融的气象,也让我这个洋媳妇找到自己的定位;1986年后的十年,解严后社会气氛大大的改变,加上大量从国外求学回台的艺术创作者,以各自的能量推展出台湾艺术环境的新框架,我也跟着他们一起成长与打拼。再来是1996年后,社会开放与经济稳定,国内外资讯的交流更是频繁,艺术家们关注的议题相对多元,媒材、空间、创作领域的藩篱逐渐消融,各类型展览如雨后春笋一般活力四射,真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但是2006年后,又到了一个资讯快速消费的时代,艺术家面临提升能见度的大考验,新新人类只好发挥创意,各自找出凸显自己特色的方式来表达其专业性,艺术的市场已经难以给予比较有理想性的艺术理念存活的空间。
台湾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它混杂后产生的在地风格。艺术家们更是去反映、记录、创造这些文化内涵的炼金术士!我非常希望透过这一本书去分享这些有理想的艺术家对这片土地的重要性,更希望读者们也能用欣赏、收藏的方式来鼓励新一辈的创作者坚守他们的岗位,创造出更多别具心思的作品与社会对话互动!
希望大家耐心看我的故事,从中理解这些作品、这些朋友,如何是我的能量活水。我常常对朋友说:我有一个不良嗜好!我不打麻将、我不逛街、我更不买包包、不买名牌。可是,碰上有创意内涵的艺术家、不买感动我的作品,我会觉得很难过,我的手会痒!
感性的人生多美好!哈哈!四十年前在新加坡做经济发展分析的左脑,来到台湾被文化界启动了右脑,养成了一个「不良嗜好」,我现在真的一点都不理智了?!
他序
欣于所遇 无穷的精力、为台湾当代艺术竭力发声,以及带着浓浓香港口音、中英文交杂的国语腔调,是笔者对于竹围工作室负责人萧丽虹老师的第一印象。2016年因缘际会参与了萧老师四十年收藏作品汇整的工作,因此与她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及了解,这才知道许多艺文圈内人口中有求必应的「妈祖婆」,其实有一段非常特殊且极具「可分享性」与台湾艺术的交融经历。
国内许多位重量级的艺术家,如:董阳孜、庄普、吴玛悧、袁广鸣等人,他们早期个展的被典藏,都是萧丽虹老师用她口中的「买菜钱」来收藏的。当时的萧老师已经开始接触艺术并且创作陶瓷作品,收藏对她来说一方面是自己喜欢现当代艺术、欣赏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另一方面是用她自己的方式在鼓励艺术家创作,就这样一路跟随着艺术家的创作脉络收藏累积,累积到她的另一半开始半开玩笑的阻止她继续购买,但同时间也被她影响,开始投入比较大笔的资金进行艺术品收藏。「其实我收藏的作品都不大,因为只是用不影响家计的金额购买。」萧老师回忆说。在当时只是出于一种鼓励的心情,以最实际的方式来支持艺术家,但几十年的累积下来,超过上百件且件件都跟她有互动故事的收藏品,成了记录台湾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道轨迹。
当年她远渡重洋嫁到陌生的台湾来,幸有一个体贴且大度的婆婆带领着她,鼓励她学习花艺创作、参观艺文展览来借以适应台湾寂寞没有朋友陪伴的生活,也因此让她打开了另一扇与艺文接触的窗,看见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当年那些用「买菜钱」所收藏的艺术品,现在有许多作品的价值已经远超当年,甚至有些可以用珍稀来形容。笔者于2016年初春得幸参与此批作品的登录与整理工作,对于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萧老师都如数家珍,当时就觉得如果将这些口述记录下来出版,一定是非常精彩且珍贵的史料与记忆。
「回头想想我人生的经历,艺术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式支持、陪伴着我。」从最早用艺术欣赏的方式来排遣远嫁他乡的寂寞,后来以艺术创作来满足对生命价值与理念的实践,到现在运营竹围工作室来成就对台湾当代艺术发展的使命,而未来这个使命的延伸,希望透过本书的出版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及认同。其实萧老师 「不良嗜好」的故事很单纯,仅是一个远嫁来台的异乡人,在台湾落地生根,用她日积月累的有限能力,成就了推广台湾当代艺术的大志业,而这个故事与经历,萧老师希望可以被复制,进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台湾当代艺术推展的领域。因此《不良嗜好:收藏台湾艺术40年》是萧丽虹老师与艺术相遇的最佳写照,也是每一个读者关照台湾艺术的美丽范本。
财团法人文心艺术基金会执行长/翁淑英
他序
不良嗜好,兴奋地熬——萧丽虹的四十年艺术收藏 有好久一阵子了, 每回在某展览或艺术活动场合遇到萧丽虹,她总是会反覆地提醒我—她正在整理资料,准备要出版一本「个人艺术收藏专辑」,希望我这个老朋友,秉着多年来对她的认识和理解,为这本专辑写个简短的文章或推荐序。对于这份邀约,我当然感到很温馨和荣幸,但是在没有看过样书或书本内容之前,到底可以写些什么,我心中其实是既好奇而有点纳闷的。
回想,认识萧丽虹老师至今将近三十年来,我们确实有过很多样、很长期,不同阶段和不同方式的互动或合作,我对萧丽虹个人的成就理解和角色认定,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面向:
一、艺术创作者——1989年,她因获得北美馆现代雕塑展的首奖而备受瞩目,接着是1991年,她又在北美馆举办了以「两个世界」为主题的大型个展,这段期间,我刚好在北美馆任职展览组长,个人虽然不是雕塑大展和馆内个展的评选委员,但在其参赛作品的装置和个展的佈展过程中,双方有很多的对话和互动,我对这位说着浓厚广东腔中文的欧巴桑(或英语比国语流利的文艺贵妇),一路从「闲闲美代子」的家庭主妇转为「专业艺术家」的角色变化,及其以陶艺造型元素作为议题诠释和表现媒材的意图和风格特色,也因此有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二、艺术行政者——1995年,萧丽虹把她家产中一座荒废的鸡寮改造为「竹围工作室」,除邀集陶艺专业同侪进驻,也就地开辟了当代艺术的替代空间,提供新秀展览机会,于此陆续举办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展览。当时的我,也以独立艺评人身分,针对竹围空间中诸多另类艺术型的展览,持续做了几年的观察和不定期的评论。
三、国际串连者——1997年,我应北县府之邀,与帝门艺术基金会合作策划的「河流—新亚洲艺术.台北对话」展,是从地方性的「台北县美展」脱胎出来一场超大型国际艺术对话展。当时我们把竹围工作室和北县文化中心、帝门艺术基金会、伊通公园并列为四个主展场,之后,竹围工作室也在萧丽虹的营运之下,陆续策划了许多国际连线的驻地创作展,逐步展现了成为民营国际艺术村的一种视野和营运方向。1998年,她受文建会委託,进行全球艺术村的研究计画,着实发挥了她国际连线的本事和长才。
四、文化运动者——2002~2003年这段期间,萧丽虹除了营运竹围工作室之外,还被选为「中华民国艺术文化环境改造协会」理事长,而我则是她的副理事长。当时协会虽然在华山争取到两个免租金的小办公室,但是并无其他任何公部门补助或会费可以运用,萧丽虹理事长只好展现她挪用「买菜钱」做公益的本领来雇请协会专员,我则因没有现金可以奉献,只好自扮义工尽点棉力帮忙理事长执行会务,后来确定文建会将华山定义为艺文特区后,我们也就功成身退了。
五、在地与社区文化的营造者——竹围工作室除了发挥当代艺术展演的替代空间和国际艺术村的功能之外,也进一步延伸出跨领域的连结,推动在地社区人文的重整与再造。2009年与吴玛悧合作的《树梅坑溪环境艺术行动》,就是一个结合在地居民、商家、学校、文史工作、都市规划以及生态资源等专业工作者,所共同发展的文化行动。这个专案除了获得第十一届台新艺术奖的首奖,也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肯定。
日前拜读《不良嗜好:收藏台湾艺术40年》的样稿,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萧丽虹除了上面我所认知的几个社会性的成就面向之外,竟然还长期且低调地扮演了我浑然未察的「艺术收藏者」这个角色,而且照她的说法,这个无法戒除的收藏嗜好,也正是启动她一路从艺术的「买卖消费者」变成艺术的「创造生产者」,进而成为艺术「组织营运者」,乃至于社会「文化运动者」等多重角色的一股原始力量。从1976年至今,她的收藏资历已超过四十年,一百三十余件收藏品,从第一代的现代水墨画到刚出炉的当代媒体艺术等,从书法、设计、雕塑到录像装置等,多样涵纳的内容正如藏品中的董阳孜书法《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所提示的意涵。萧丽虹从头自我限定,只能用「买菜钱」的一部分买艺术品,所以看得上眼的,也不一定买得到;但她已买到的,肯定都是自己看得很对眼,并对它们的艺术价值或时代意义,有所体认、别有感悟的。要不然,她就不可能对这群既多又杂的作品,如此地细数家珍,并对它们的作者及相关的社会时代脉络,能够一个又一个的娓娓道来了。
萧丽虹以身体力行证明了,一种热衷艺术收藏的个人不良嗜好,其实可以引发很多正面的社会效益。文末,借用陈奕迅同名歌曲〈不良嗜好〉里的一段歌词,献给萧丽虹,以贺本书的出版:
明明陋习也好,然而就是我喜好,
兴奋地熬!
盈嘉文创创意总监/石瑞仁
专文推荐
与艺术同行的萧丽虹 最近这几年才知道,认识一辈子的艺术家萧丽虹、艺术村推动者萧丽虹、环境永续发展倡议者萧丽虹和……我个人极不熟悉的……收藏家萧丽虹,都是同一个人!她在艺术领域角色的演化,如今细细思量,实在都和她的艺术收藏,息息相关。
七○年代出于喜爱买进第一件艺术品,「感觉到作品蕴含的理想,我认同、我喜欢、我尊敬。」她从艺术家创作生涯早期的展览就开始收藏他们的作品,对艺术家有独特意义,认同、鼓励之外,亦有为同好打气的效用在。艺术收藏对她而言是寻找同行者,交流并共同成长的机缘。孩子长大之后人生空出了一些自我追求空间,家族财产因缘际会,让萧丽虹把竹围的鸡舍翻修成国内外艺术家们创作和生活的驿站,催生了世界驰名台湾第一代国际艺术村「竹围工作室」。
在大家的既有观念中,艺术收藏不是为了凸显个人品味,就是意在累积资产,尤其二十一世纪的艺术市场不断传出令人炫目的销售新高。2004年到2012年,当代艺术市场成长了564%(Adam, 2014),平均获利为13.2%,狂超500大企业12%的平均水准,硬生生地让艺术经典大师们,花了好几世纪才累积到的成果相形失色,也刷新前一波印象派和现代主义大师的成长幅度与单价。但显然萧丽虹的经济学学的不是市场派,而是经济学家Stein(1977)所证明:艺术观赏的喜悦值,每年约有1.6%的「回报率」(观赏价值),艺术收藏无形价值真实存在!艺术投资和其他投资标的相比属另类投资,其独特之处在于艺术所带来的无形价值,让投资者在金钱回报之外享有观赏的乐趣。
你还在好奇的扳手指吗,这些不良嗜好带进来的艺术品到底增值了多少?萧丽虹的艺术收藏,投资在她自己和家人的人生,启发了她对艺术生态的营运与倡议,成就了艺术家的美梦,让作品被收藏的艺术创作者得到经济回馈。而或许更值得深思研究的是,艺术收藏,对艺术家创作生涯的肯认与支持,是怎样温柔的力量。
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苏瑶华
专文推荐:
见证每一个青春和艺术的相遇
2000年7月,还没正式从台南艺术学院毕业的我,和同样主修艺术评论的几位同学一起参与了造形艺术研究所的毕业展策划。当时,台湾艺术圈对于「策展人」的讨论正兴,我们几个研究生对于策展极其有限的认知,多半是从观察展览以及相关的阅读来的。能够受到造形所诸位艺术家们的信任――或许应该说,一种彼此鼓励和一起努力的意味大于一切――让我们这几个毫无实务经验的策展人竟然真的完成了展览的任务。我负责策划周信宏、陈右昇的联展,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写了email 到向来以实验而自由氛围闻名的竹围工作室,提出策展的计画,没想到很快就得到工作室主人萧丽虹老师的应允,让人兴奋极了。我人生的首次策展,就在两位艺术家和萧丽虹的无限支持下展开。现在回想起来,这次非常阳春的策展经验,对于根本没想到日后还会有第二次策展的我而言,确实重要而深刻。首先,我学到了专业的艺术行政之于策展工作的重要性(她甚至细心地提醒我和媒体应对须知),而我也因此有机会经常在竹围工作室出入,见识了艺术家的日常工作、艺术生态的链结,以及全然自由的开放气息。
萧丽虹对于每一个青春世代的支持,除了竹围工作室长时间的理想坚持之外,从她的收藏也能看到另一面具体的实践。而这里的「每一个」青春世代,意谓从她投入艺术圈的1980年代直到今天,以不间断的收藏见证了所有青春和艺术的相遇。随着时光流转,更多的青年把前面的世代推至中坚辈与资深艺术家的行列,不同年代的青春和艺术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样子,这些都铭刻在艺术创作的晶体之中,还有数十年来因为欣赏、收藏而交织起的,围绕着作品,属于人的交往及情感网络。《不良嗜好》因此可以视为萧丽虹另类的艺术回忆录,也是她艺术观点的呈现。
这是一本推坑之书无误。萧丽虹为所有对当代艺术好奇的读者、对艺术收藏感兴趣的读者,分享了这一「不良嗜好」所带来的欣喜和满足。无关投资报酬的收藏行动,只有对作品最简单的喜爱,正是艺术无可较量的价值体现。
国立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助理教授/张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