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

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八二三砲战
  • 金门战役
  • 两岸关系
  • 历史
  • 战争
  • 回忆录
  • 生命故事
  • 台湾
  • 中国大陆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战,中共连续四十四天,砲击金门四十七万发砲弹,掀起第二次台海危机。今年刚好届满六十周年。金门承担了历史的苦难,开创了尔后两岸一甲子的和平。

  本书作者是金门人,八二三的亲历者,不仅爬梳纷陈的战争史料,还以宏观的视野深入两岸三地,访谈大陆支前民兵、台湾充员兵与金门民众超过两百人,历时十二年。

  金门曾为前线挡过砲火,因此体悟一句话:「战争无情,和平无价。」

  本书从两岸三地人民的角度切入,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以及对战争的感受,不仅呈现八二三砲战的历史样貌,也提供两岸人民何去何从的历史思考。

好评推荐

  作者手持着的是一枝高贵的笔。那种笔法已经超越敌我,也超越了丑陋的人性。这不仅仅是一本悼亡书,而是把人性拉高,让读者看见高尚的历史同情。

  这本书,值得我这世代的人仔细捧读,也值得未及参与历史的世代重新反省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陈芳明
《烽火年代的微光: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与坚守》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场具体的军事冲突或政治博弈,而是深入挖掘了二十世纪中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两岸三地——中国大陆、台湾海峡两岸以及部分海外华人社群中,普通民众所经历的生命轨迹、情感纠葛与身份认同的变迁。全书以细腻的笔触,重构了在剧烈社会转型期,个体生命如何被时代裹挟,又如何努力寻找意义和安身立命之所的故事。 第一部分:离散与重塑——1949年前后的生存图景 本部分着重刻画了“大迁徙”时代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我们不再讨论宏大的战略部署,而是聚焦于那些被历史浪潮推向不同方向的家庭。 江浙富商的沉浮: 记述了上海一位拥有数家纺织厂的家族,如何面对政治环境的骤变,决定携带部分资产南下香港,并在陌生的都市中,从昔日的大亨沦为工商业的底层打拼者。重点描绘了他们如何处理旧日的身份包袱,以及如何在新的资本逻辑下,重新定义“成功”与“体面”。书中详述了家族中三代人的观念冲突:祖父辈对“故土”的执念,中年一代对“生存”的务实,以及第三代在殖民地文化中形成的独特身份认同。 乡村知识分子的选择: 选取了福建闽南地区一位中学教师的经历。他曾在战乱中目睹理想的破碎,面对解放军进驻,他面临着“留下来参与建设”或“举家迁徙到台湾”的痛苦抉择。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如何在内心的天人交战中做出决定,以及这个决定如何影响了家族延续的路径。我们通过他的日记片段,得以窥见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高压下,语言、思想和自我审查的微妙变化。 南洋的“第三条路”: 探讨了在东南亚(如新加坡、马来亚)的华人社群所采取的“中间路线”。他们既非坚定支持新政权,也非完全追随迁徙的队伍。书中通过描绘当地华文学校的兴衰、同乡会(公会)在政治风暴中的角色转换,展现了这批“局外人”如何努力维持文化根脉,同时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周旋自保的智慧与辛酸。 第二部分:日常的拉扯——情感与记忆的断裂与缝合 这一部分将叙事重心转向家庭内部,探讨隔阂、思念以及跨越政治藩篱的微妙连接。 书信中的“潜台词”: 细致分析了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两岸亲属之间往来的家书(在特定时期多通过第三方转寄)。信件内容往往是高度克制的、充满暗示的。例如,描述“天气很好,麦子丰收”,实际上是在传递“政局稳定,生活尚可”的信息。本书通过对比同一时期两岸亲属的回信,揭示了字里行间隐藏的恐惧、期望与无法言说的政治立场。 节日的异化: 探究了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在两地的不同变异。在台湾,传统习俗被赋予了“怀旧”和“乡愁”的特殊意义,成为连接“过去”的仪式;而在大陆,部分传统习俗经历了改造或被淡化。通过描写两地家庭在同一节日却无法团聚的场景,展现了文化符号如何在政治隔离中被重新编码。 “失语的下一代”: 关注在隔绝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一代。他们继承了家族的创伤,却无法完全理解父母辈的痛苦根源。书中讲述了几位主角在成年后,通过偶然的渠道(如走私的旧照片、海外亲戚带回的纪念品)接触到“另一岸”的真实生活时,所经历的心灵震撼与身份困惑。 第三部分:身份的漂泊——认同的动态演变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尤其是在经济开放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个体如何定位自己。 “经济人”的崛起: 描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大陆探亲的台商所面临的文化冲击。他们带着资本和管理经验回来,却发现故乡的面貌已截然不同。书中细致描绘了他们在投资设厂过程中,如何与当地干部、工人、以及曾经的街坊邻居重新建立联系,以及这种重逢中夹杂的商业算计与真挚情感。 艺术与文学的桥梁作用: 选取了几位在海外(如欧美)的艺术家和作家。他们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以创作来审视和记录两岸的变迁。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连接两地情感的隐形纽带,探讨了“中国人”这一身份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被解构和重构。 历史叙事的和解尝试: 本部分也触及了记忆政治的松动。通过访问一些亲历者在晚年对往事的回忆,展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曾经坚硬的政治立场开始软化,人们开始更关注战争带来的共同损失,而非谁对谁错。这是一种从“历史裁决者”退回到“生命见证者”的心路历程。 总结: 《烽火年代的微光》是一部关于“人”的史诗,它将焦点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那些在时代风暴中被抛掷、被塑造、最终依靠韧性与爱维系家庭血脉的普通个体。它试图回答:当历史的铁幕落下,个体的情感如何超越地理与政治的阻隔,继续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全书旨在通过这些鲜活的、充满张力的个人命运,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人性化的二十世纪后半叶华人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福井


  一九五○年出生于金门古宁头。资深媒体人,中时晚报撰述委员退休。
  先后服务于中国时报、美洲中国时报、自立晚报、大成报、丽台运动报、马祖日报、金门日报。
  二○○六年返乡,从事口述历史。
  三任国立金门大学驻校作家。

  着作
  《八二三史记系列1-4册》、《古宁头 李花开》、《蒋介石密码》、《1949古宁头战纪》、《金大崛起—魔法校长李金振》、《烽火甘泉—金门高粱酒传奇》、《金色年代》、《风雨江山》、《丹心》、《以狗为师》、《他们怎么说历史》、《A.T.档案大解码2630》、《古宁头岁月》、《古宁头战纪》、《与心灵有约》

  专栏
  「浯江夜话」、「台北夜未眠」、「听涛随笔」

  2009年《他们怎么说历史》获第一届国家出版奖及国史馆文献奖
  2011年《金门百年庶民列传》总编辑,入选2011全国百大代表性图书
  2015年 获第四届海崃两岸漂母杯散文奖  
  2016年《古宁头 李花开》获第41届金鼎奖及国史馆文献奖佳作奖
  2017年《蒋介石密码》获第14届浯岛文学奖长篇小说优等奖
 

图书目录

推荐序 / 陈芳明 台湾历史的分界点──《八二三砲战序》
自序 / 李福井   不废江河万古流

01■ 北戴河会议,毛泽东决定砲打金门 
02■ 金门,是两岸历史的核心 
03■ 子孙的命运,由祖先所决定 
04■ 第一波砲击:「斩首行动」
05■ 太武山崩了一角,蒋介石关切 
06■ 第一波攻击:翠谷中弹之谜 
07■ 黑色中秋节,历史唿痛的高潮 
08■ 砲火无情,上帝何不垂怜悯? 
09■ 珠山打碎了,珠子滚地沾染了血迹 
10■ 洋山打到烊了,洋山人被讥为乞鸟 
11■ 金中应届毕业生,冲破火网大出逃 
12■ 大嶝女砲班,见证两岸一页惨烈斗争史 
13■ 战火流离来摧折,颠苦人生颠苦命 
14■ 围头战地小老虎,不敌两岸的和平情鸳 
15■ 独臂婆婆养育七子女,大陆媳妇来救赎 
16■ 林德禄,一个六十年没有退伍的战士! 
17■ 八二三坟场,多少辛酸多少泪? 
18■ 厦门何厝英雄小八路,外甥打母舅 
19■ 眼泪是流不完的,谁有权力决定别人的命运?

图书序言

自序

不废江河万古流

李福井 
 

  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战,今年刚好届满六十週年了。那时的儿童已步入老年;那时的青年已登耄耋之龄;那时的壮年多已辞世了。岁月催人老。回首这一场战役惊涛骇浪,刻骨铭心,然而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它已成为战争世纪的战争记忆,将与金门岛永留传。

  八二三砲战,我虚岁九岁,上完小二放暑假了,在四十四天的烽火岁月之中,不论大人或小孩,都经过身心的试炼,我虽没有参加战斗或抢滩,然而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八二三」。

  金门是一个战地,实施战地政务,从小到大,我们除了要出操、打靶,壮丁还要抢滩、构工,金门人很辛苦,但是辛苦能向谁说呢?我一直研究金门的战史,前有古宁头大战,现有八二三砲战,这些战史史料纷陈,不仅不好找,而且也不好写。写完古宁头大战,我开始考虑写八二三。

  我先在金门本岛访谈,有空的时候就开车到乡下转悠,碰到老人就听他们说故事。八二三砲战台海战役是两岸三地的事,我觉得不应该只写金门,大陆也是写作的重点,应听听他们的声音,所以我把视角放宽放大放远。

  那时我还定居金门,小三通很方便,有空的时候就带着妻子邱英美到大陆访谈,我们先后到大嶝、小嶝、围头与厦门的何厝与曾厝埯;我们的运气很好,进行得很顺利,而且访问到一些关键性的人,大陆幅员这么辽阔,我想老天爷一定暗中帮助。

  我后来又想,八二三砲战台湾充员兵也有一份,他们出生入死、流血流汗,有些人还葬身在金门战地,因此不能漏掉他们。退休之后回到台北,这个意念一直挥之不去,然而台湾也不小,经过六十年了,人海茫茫,要到那里去找人呢?我想老天爷一定收到我的祝愿,让我找到了一些可贵的人,补足了台湾充员兵的历史缺角,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从我二○○六年返乡开始作口述历史起算,陆陆续续访谈八二三的亲历者,已经超过十个年头了,访谈超过两百人。八二三的史料汗牛充栋,各地出版的书籍也不少,光读这些书就要花很多时间,何况我着重的是口述历史,访谈的听录更是一个大工程。

  我想到南明的时候,金门没有留下多少史料,尤其老百姓迁徙流离,身心所受的荼苦,我们几乎茫昧不知;列宁有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此,我要为后世写一本书,完成人民写史的职志。这本书的视角,从两岸三地的人民切入,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不仅呈现八二三砲战的历史样貌,也提供两岸何去何从的历史思考。

  不过我仍要说明我的史观,我认为两岸当代的历史发展,是由金门主导的。这样的说法绝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金门人不必自大,但也不必自轻,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历史根据的。国共的斗争,两岸的分裂,中国的大历史潮汇流到了金门,然后打了一个漩涡,整个历史就在以金门为轴心的漩涡下打转。以前这样的漩涡是历史的向心力,以蒋介石的反共抗俄、还我河山为主导;现在却产生了离心力,而以民进党的去中国化与台独的分离意识为主流。

  一九四九年的古宁头大战,让两岸的历史分流;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战影响所及,让台湾的历史分流。

  八二三砲战,会不会是国共之间最后一次的较量。几十年的恩怨情仇,就以漫天的砲火似烟火庆祝最后一轮斗争的煞尾,然后把斗争的主角换了人呢!这也合乎中国历史发展的种性。中国春秋的大一统观念,由秦始皇具体的落实。秦始皇树立了中国历史的丰碑──统一的一座大山。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外乎在统一与分裂之中分分合合,都按照秦始皇定下的法则。我们今天都活在秦始皇历史的阴影之下,两岸现下的氛围,已由过往交流走到冷对抗,感觉又朝向血腥斗争的死胡同走,不知什么时候会斗破。战神好似又拔了长矛,站在轩辕大帝的坟头在歌唱。我走访了两岸三地,发现战争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有人家破人亡,有人 受伤肢体残缺,有人财产一夕化为乌有,这些伤痛随着岁月的推移,虽然时间是治疗创伤的良药,但是所谓记取历史教训就是没有记取教训,所以人类的灾难才会一再重演。

  现在的战争更加酷烈,它的破坏力更大,大家更不可以掉以轻心。从访谈过程中,我发现战争并没有赢家,两岸其实都伤亡惨重。金门因为挡过砲火,所以体悟了一句话:「战争无情,和平无价。」可以送给两岸的国人参考。

  历史是一面镜子,但是那些整衣冠的风流人物始终看不清楚。鲍照诗云:「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或许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命运了。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是不废江河万古流。
 

图书试读

01   北戴河会议,毛泽东决定砲打金门

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傍晚六时三十分中共万砲齐轰金门岛,揭开了八二三砲战的历史序幕;十月六日中共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举行和平谈判,并自即日起停火一周。在这连续四十四天狂风骤雨式的砲击中,二○一四年金防部指挥官汤家坤中将说,国军官兵计有四五六人阵亡,一九七二人负伤;金门老百姓一百六十二人罹难,六百三十八人受伤。房屋全毁三五四三间,半毁二八○○间。金门约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左右,中弹四十七多万发,平均每一平方公里中弹约三千二百发,密度之高创世界战史记录。

两岸斗争的历史,是这样展开的。

一九四九年人民解放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大陆山河,然而却在蕞尔小岛的金门踢到铁板,血染滩头,片甲无回,这一役有如现代赤壁之战,两岸从此隔海崃而治;两岸的分裂,国共的斗争,美苏的冷战争霸,就建构了毛泽东发动八二三砲战的历史舞台,而以黎巴嫩的问题为出口,玩起绞索的牵制战。

一九五八年五月九日二战后独立不久的黎巴嫩,出现反对向美一面倒的武装事变,七月十五日美国陆战队由贝鲁特登陆,出兵黎巴嫩镇压反美势力;七月十七日英国也出兵约旦,从安曼登陆。英美的军事行动,威胁阿拉伯国家,破坏整个中东的和平,中共决不坐视。

中国大陆站在反美帝的全球制高点上,借口声援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民,「七月十六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和抗议美国的侵略行为,要求美国立即从黎巴嫩撤军。」随后大陆北京、天津、上海等各大城市举行反美示威,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斗争。

美国出兵黎巴嫩,毛泽东为何要砲打金门呢?说穿了这是毛泽东一石两鸟的斗争策略,台湾的背后是美国,金门的背后是台湾,毛泽东砲打金门,就牵动了国际斗争的敏感神经,不仅打击美国,也打击国民政府。这是毛泽东的「绞索政策。」

用户评价

评分

《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是一本极具感染力的作品,它以一种近乎电影般的镜头感,将读者带入那段烽火岁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刻画,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即使我从未亲历过战争,也能感受到炮弹呼啸而过的惊险,感受到地下掩体里的压抑,感受到长期生活在恐惧中的那种无助。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相反,他用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展现了炮战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巨大冲击。我看到那些因为炮击而家园尽毁的家庭,如何露宿街头,靠野菜充饥;我看到那些因为战乱而与亲人失散的人们,如何日夜思念,苦苦追寻;我看到那些在炮火中诞生的婴儿,如何在死亡的阴影下,带着生命的希望来到这个世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两岸人民简单地划分为对立的群体,而是展现了在战争的阴影下,他们共同承受的痛苦和对和平的共同期盼。我读到一些国民党士兵如何在炮战中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我也读到一些解放军战士在执行任务时的内心挣扎。更重要的是,书中那些普通人的故事,无论来自金门还是厦门,他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生活的朴素追求,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都让他们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真实和令人心疼。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战争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较量,更是无数个小家庭命运的改写,是无数个生命故事的悲歌。它让我重新审视历史,不再仅仅关注政治和军事的宏大叙事,而是更加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坚持,才是历史最真实的脉络。

评分

《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给我带来的,不是对战争的分析,而是对生命最本真的感悟。我读到,在炮火纷飞的年代,家园被毁,亲人离散,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即使隔着文字,也能感受到。一位金门妇女,在炮击声中,用身体护住怀中的婴儿,她的恐惧,她的母爱,如此真实,如此令人动容。一位厦门男子,冒着生命危险,为逃难的邻居提供食物和住所,他的善良,在这冰冷的战火中,如同一束温暖的光。作者以一种极为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它让我明白,历史的重量,不仅仅在于那些宏大的事件,更在于每一个普通生命所承载的悲欢离合。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政治评论,但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代价,以及和平的珍贵。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生命依然能够闪耀出最动人的光芒。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每个人所能做的,或许就是尽力守护身边的亲人,不放弃一丝希望,并且,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保持人性的温暖。

评分

我很少能被一本书如此深刻地触动,直到我读了《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它不是一本关于战争的详尽分析,也不是一本政治评论,而是一部关于普通人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又如何维系亲情、守护家园的史诗。我读到那些在炮火中失去亲人的痛苦,那种撕心裂肺的悲伤,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我读到那些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何用最微薄的力量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书中许多故事,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但正是这些平凡中的不平凡,才显得尤为动人。比如,一位金门的老奶奶,在炮弹的轰鸣中,仍然坚持每天给早逝的丈夫上坟,她对爱情的执着,对过往的怀念,让人动容。又比如,一位厦门的中年男子,在炮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为逃难的邻居提供食物和住所,他的善良和无私,在这冰冷的战火中显得尤为珍贵。作者以一种温情而克制的笔触,将这些鲜活的生命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它让我反思,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扮演的角色,我们所能做出的选择,以及我们对生命最根本的珍视。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任何关于军事策略的知识,但它教会了我关于“人”的深刻理解,关于生命在绝境中依然能够闪耀出的光芒。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作品如果只停留于事件的陈述,未免过于苍白。《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恰恰打破了这一窠臼。它并没有试图去梳理八二三砲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感性、更为贴近人心的路径。通过收集和整理两岸人民的口述历史,作者构建了一个由无数个体生命串联而成的宏大叙事。我读到那些年过半百的老人,讲述他们童年时躲避炮火的经历,那种恐惧感至今仍未消退;我读到那些曾经的青年男女,讲述他们在战火中萌生的爱情,以及这份爱情在炮火洗礼后更加坚贞不二;我读到那些离散的家庭,讲述他们如何用尽一生去寻找失散的亲人,这份思念贯穿了他们的整个生命。书中的故事,有的充满悲情,有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有的则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们的生存智慧。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金门老太太,她在炮击最密集的时候,仍然坚持在自家的老宅里,守护着几代人的记忆;我同样被打动的是一位厦门渔民,他冒着炮火,在海面上搜寻遇难的同伴,只为给他们的家人一个交代。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但它也从未停止对生命之美的歌颂。它让我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性的善良、坚韧和爱,依然能够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它不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一本关于在战争阴影下,生命如何顽强生存,如何传递爱与希望的书。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八二三砲战的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的史诗。我之所以如此着迷,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落入空泛的叙述,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将我们拉回到那个充满炮火硝烟的年代。我读到,一位金门老人,在炮击最密集的时候,依然坚守在自家的老宅,他说那里有他一生的回忆,有他家人的气息。我读到,一位厦门母亲,在战乱中,如何用一碗稀粥,维系着一家人的生命。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但正是这份平凡中的坚韧,才显得尤为动人。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这些生命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绝境中的顽强。它让我深刻地理解到,历史的洪流,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生命汇聚而成,每一个个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生命的篇章。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军事策略的论述,但它让我看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冲击,以及人们在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勇气和智慧。它让我更加珍视和平,也更加敬佩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依然能够坚持善良和爱的人们。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深深吸引,是因为它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个体生命最真实、最 raw 的情感。它没有刻意去渲染英雄主义,也没有回避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无助与恐惧。我读到一位金门老兵,在回忆炮战时,依然会颤抖,他讲述了炮火如何在他身边炸开,他如何眼睁睁地看着战友倒下,那种痛苦和恐惧,即使时隔多年,依然清晰可见。我读到一位厦门母亲,在炮火中,如何拼命寻找失散的孩子,她夜以继日地在废墟中搜寻,那种绝望和期盼交织在一起,让我心疼不已。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展现了即使在最残酷的环境下,人性依然能够闪耀出光辉。我读到,在炮火的间隙,人们如何分享仅有的食物,如何互相安慰,如何传递希望。我读到,即使面临生离死别的痛苦,人们依然能够坚守对家人的爱,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将这些生命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没有夸张,没有渲染,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不仅仅是政治的角力,更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故事。它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也更加敬佩那些在战争中坚韧生存,并且依然保持着善良和爱的人们。

评分

《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也不像历史纪录片那样疏离。它让我感觉,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与那些书中人物一同经历着炮火的洗礼。我读到一位金门少年,在炮火声中,如何学会用泥土筑起家园,如何学会用最简陋的工具保护家人。我读到一位厦门妇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如何用一碗稀粥温暖饥饿的孩子,如何用坚定的眼神鼓励丈夫。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叙事,却充满了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生命力。作者以一种极为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也让我看到了生命在逆境中的坚韧。我被那些在炮火中仍然努力维持生活、传递爱意的普通人深深打动。他们不是伟人,也不是英雄,他们只是平凡的父亲、母亲、儿女、兄弟姐妹,但在战争面前,他们展现出的勇气和担当,却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具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重量,不仅在于那些重大的事件,更在于每一个个体生命所承受的苦难和所付出的努力。它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冷冰冰的政治博弈,而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与重组,无数个生命的消逝与新生。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故事”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不仅仅是活着,更是如何在活着中寻找意义,如何在艰难中传递温暖。

评分

这本《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它没有落入宏大叙事或政治解读的窠臼,而是将我们拉回到炮火硝烟下的个体生命。我之所以如此着迷,是因为作者用一种近乎写实的笔触,描绘了这场战争如何无情地撕裂了一个个家庭,又如何在绝境中催生出人性的光辉。书中那些来自金门、厦门,乃至台湾本岛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穿越时空而来,讲述着亲人离散的痛苦、饥饿的煎熬、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在炮火声中相互扶持的温暖。我读到一位金门农妇,在炮击最猛烈的时候,是如何用身体护住怀中的婴儿,又如何在断壁残垣中寻找失散的丈夫;我也读到一位厦门青年,在炮火的威胁下,如何艰难地将家人送往台湾,自己却选择留下,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这些故事,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数字和事件,而是滚烫的、带着泪水的、鲜活的生命体验。它让我深刻地理解到,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承载着巨大的重量,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韧、他们的牺牲,共同构成了这场战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关于炮战战略或战术的详细分析,但它给予了我远比这些更宝贵的东西——一种对战争残酷性的切肤之痛,以及对普通人生命力最真挚的敬意。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每个人所能做的,或许就是尽力守护身边的亲人,不放弃一丝希望,并且,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保持人性的温暖。这是一种沉重但极其重要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也让我对“生命故事”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是一本让我泪流满面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我读到,在炮火纷飞的日子里,家园一夜之间化为废墟,亲人瞬间阴阳两隔。一位金门妇女,在炮弹落下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年幼的孩子,她脸上留下的伤痕,至今仍是战争在她生命中留下的烙印。一位厦门青年,在战乱中与家人失散,他走遍千山万水,只为找到失散的亲人,这份执着,让我感动。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真实面貌,它撕裂的不仅仅是国家,更是无数个家庭,无数个生命。但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绝望之中,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我读到,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如何互相扶持,如何用微薄的力量传递温暖。我读到,即使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人们依然能够怀揣希望,期待和平的到来。作者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笔触,将这些鲜活的生命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没有宏大的政治解读,只有最纯粹的人类情感。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重量,不仅在于那些重大的事件,更在于每一个普通生命所经历的悲欢离合。

评分

《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它没有过多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两岸普通民众的内心世界。我读到许多关于童年回忆的故事,那些炮声隆隆的日子,成为了他们成长过程中最深刻的印记。一位来自金门的小女孩,在炮击声中入睡,在炮击声中醒来,她的童年是伴随着死亡的威胁度过的,但她依然能从母亲的怀抱中找到安全感。一位来自厦门的少年,目睹了家园被毁,亲人离散,他在悲痛中迅速成长,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这些故事,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带着体温的生命体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如何在瞬间摧毁一个家庭,又如何在废墟之上,孕育出新的希望。我被那些在战火中依然坚持生活、传递爱意的普通人所打动。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在最艰难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坚韧、善良和爱,却是最动人的英雄主义。书中,我也看到了两岸人民在面对共同的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共通的人性。无论是在金门还是在厦门,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样的。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关于政治格局的分析,但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代价,以及和平的珍贵。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不仅仅在于那些重大事件,更在于每一个普通生命所承载的悲欢离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