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

八二三砲战:两岸人民的生命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战,中共连续四十四天,砲击金门四十七万发砲弹,掀起第二次台海危机。今年刚好届满六十周年。金门承担了历史的苦难,开创了尔后两岸一甲子的和平。

  本书作者是金门人,八二三的亲历者,不仅爬梳纷陈的战争史料,还以宏观的视野深入两岸三地,访谈大陆支前民兵、台湾充员兵与金门民众超过两百人,历时十二年。

  金门曾为前线挡过砲火,因此体悟一句话:「战争无情,和平无价。」

  本书从两岸三地人民的角度切入,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以及对战争的感受,不仅呈现八二三砲战的历史样貌,也提供两岸人民何去何从的历史思考。

好评推荐

  作者手持着的是一枝高贵的笔。那种笔法已经超越敌我,也超越了丑陋的人性。这不仅仅是一本悼亡书,而是把人性拉高,让读者看见高尚的历史同情。

  这本书,值得我这世代的人仔细捧读,也值得未及参与历史的世代重新反省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陈芳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福井


  一九五○年出生于金门古宁头。资深媒体人,中时晚报撰述委员退休。
  先后服务于中国时报、美洲中国时报、自立晚报、大成报、丽台运动报、马祖日报、金门日报。
  二○○六年返乡,从事口述历史。
  三任国立金门大学驻校作家。

  着作
  《八二三史记系列1-4册》、《古宁头 李花开》、《蒋介石密码》、《1949古宁头战纪》、《金大崛起—魔法校长李金振》、《烽火甘泉—金门高粱酒传奇》、《金色年代》、《风雨江山》、《丹心》、《以狗为师》、《他们怎么说历史》、《A.T.档案大解码2630》、《古宁头岁月》、《古宁头战纪》、《与心灵有约》

  专栏
  「浯江夜话」、「台北夜未眠」、「听涛随笔」

  2009年《他们怎么说历史》获第一届国家出版奖及国史馆文献奖
  2011年《金门百年庶民列传》总编辑,入选2011全国百大代表性图书
  2015年 获第四届海崃两岸漂母杯散文奖  
  2016年《古宁头 李花开》获第41届金鼎奖及国史馆文献奖佳作奖
  2017年《蒋介石密码》获第14届浯岛文学奖长篇小说优等奖
 

图书目录

推荐序 / 陈芳明 台湾历史的分界点──《八二三砲战序》
自序 / 李福井   不废江河万古流

01■ 北戴河会议,毛泽东决定砲打金门 
02■ 金门,是两岸历史的核心 
03■ 子孙的命运,由祖先所决定 
04■ 第一波砲击:「斩首行动」
05■ 太武山崩了一角,蒋介石关切 
06■ 第一波攻击:翠谷中弹之谜 
07■ 黑色中秋节,历史唿痛的高潮 
08■ 砲火无情,上帝何不垂怜悯? 
09■ 珠山打碎了,珠子滚地沾染了血迹 
10■ 洋山打到烊了,洋山人被讥为乞鸟 
11■ 金中应届毕业生,冲破火网大出逃 
12■ 大嶝女砲班,见证两岸一页惨烈斗争史 
13■ 战火流离来摧折,颠苦人生颠苦命 
14■ 围头战地小老虎,不敌两岸的和平情鸳 
15■ 独臂婆婆养育七子女,大陆媳妇来救赎 
16■ 林德禄,一个六十年没有退伍的战士! 
17■ 八二三坟场,多少辛酸多少泪? 
18■ 厦门何厝英雄小八路,外甥打母舅 
19■ 眼泪是流不完的,谁有权力决定别人的命运?

图书序言

自序

不废江河万古流

李福井 
 

  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战,今年刚好届满六十週年了。那时的儿童已步入老年;那时的青年已登耄耋之龄;那时的壮年多已辞世了。岁月催人老。回首这一场战役惊涛骇浪,刻骨铭心,然而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它已成为战争世纪的战争记忆,将与金门岛永留传。

  八二三砲战,我虚岁九岁,上完小二放暑假了,在四十四天的烽火岁月之中,不论大人或小孩,都经过身心的试炼,我虽没有参加战斗或抢滩,然而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八二三」。

  金门是一个战地,实施战地政务,从小到大,我们除了要出操、打靶,壮丁还要抢滩、构工,金门人很辛苦,但是辛苦能向谁说呢?我一直研究金门的战史,前有古宁头大战,现有八二三砲战,这些战史史料纷陈,不仅不好找,而且也不好写。写完古宁头大战,我开始考虑写八二三。

  我先在金门本岛访谈,有空的时候就开车到乡下转悠,碰到老人就听他们说故事。八二三砲战台海战役是两岸三地的事,我觉得不应该只写金门,大陆也是写作的重点,应听听他们的声音,所以我把视角放宽放大放远。

  那时我还定居金门,小三通很方便,有空的时候就带着妻子邱英美到大陆访谈,我们先后到大嶝、小嶝、围头与厦门的何厝与曾厝埯;我们的运气很好,进行得很顺利,而且访问到一些关键性的人,大陆幅员这么辽阔,我想老天爷一定暗中帮助。

  我后来又想,八二三砲战台湾充员兵也有一份,他们出生入死、流血流汗,有些人还葬身在金门战地,因此不能漏掉他们。退休之后回到台北,这个意念一直挥之不去,然而台湾也不小,经过六十年了,人海茫茫,要到那里去找人呢?我想老天爷一定收到我的祝愿,让我找到了一些可贵的人,补足了台湾充员兵的历史缺角,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从我二○○六年返乡开始作口述历史起算,陆陆续续访谈八二三的亲历者,已经超过十个年头了,访谈超过两百人。八二三的史料汗牛充栋,各地出版的书籍也不少,光读这些书就要花很多时间,何况我着重的是口述历史,访谈的听录更是一个大工程。

  我想到南明的时候,金门没有留下多少史料,尤其老百姓迁徙流离,身心所受的荼苦,我们几乎茫昧不知;列宁有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此,我要为后世写一本书,完成人民写史的职志。这本书的视角,从两岸三地的人民切入,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不仅呈现八二三砲战的历史样貌,也提供两岸何去何从的历史思考。

  不过我仍要说明我的史观,我认为两岸当代的历史发展,是由金门主导的。这样的说法绝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金门人不必自大,但也不必自轻,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历史根据的。国共的斗争,两岸的分裂,中国的大历史潮汇流到了金门,然后打了一个漩涡,整个历史就在以金门为轴心的漩涡下打转。以前这样的漩涡是历史的向心力,以蒋介石的反共抗俄、还我河山为主导;现在却产生了离心力,而以民进党的去中国化与台独的分离意识为主流。

  一九四九年的古宁头大战,让两岸的历史分流;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战影响所及,让台湾的历史分流。

  八二三砲战,会不会是国共之间最后一次的较量。几十年的恩怨情仇,就以漫天的砲火似烟火庆祝最后一轮斗争的煞尾,然后把斗争的主角换了人呢!这也合乎中国历史发展的种性。中国春秋的大一统观念,由秦始皇具体的落实。秦始皇树立了中国历史的丰碑──统一的一座大山。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外乎在统一与分裂之中分分合合,都按照秦始皇定下的法则。我们今天都活在秦始皇历史的阴影之下,两岸现下的氛围,已由过往交流走到冷对抗,感觉又朝向血腥斗争的死胡同走,不知什么时候会斗破。战神好似又拔了长矛,站在轩辕大帝的坟头在歌唱。我走访了两岸三地,发现战争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有人家破人亡,有人 受伤肢体残缺,有人财产一夕化为乌有,这些伤痛随着岁月的推移,虽然时间是治疗创伤的良药,但是所谓记取历史教训就是没有记取教训,所以人类的灾难才会一再重演。

  现在的战争更加酷烈,它的破坏力更大,大家更不可以掉以轻心。从访谈过程中,我发现战争并没有赢家,两岸其实都伤亡惨重。金门因为挡过砲火,所以体悟了一句话:「战争无情,和平无价。」可以送给两岸的国人参考。

  历史是一面镜子,但是那些整衣冠的风流人物始终看不清楚。鲍照诗云:「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或许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命运了。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是不废江河万古流。
 

图书试读

01   北戴河会议,毛泽东决定砲打金门

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傍晚六时三十分中共万砲齐轰金门岛,揭开了八二三砲战的历史序幕;十月六日中共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举行和平谈判,并自即日起停火一周。在这连续四十四天狂风骤雨式的砲击中,二○一四年金防部指挥官汤家坤中将说,国军官兵计有四五六人阵亡,一九七二人负伤;金门老百姓一百六十二人罹难,六百三十八人受伤。房屋全毁三五四三间,半毁二八○○间。金门约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左右,中弹四十七多万发,平均每一平方公里中弹约三千二百发,密度之高创世界战史记录。

两岸斗争的历史,是这样展开的。

一九四九年人民解放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大陆山河,然而却在蕞尔小岛的金门踢到铁板,血染滩头,片甲无回,这一役有如现代赤壁之战,两岸从此隔海崃而治;两岸的分裂,国共的斗争,美苏的冷战争霸,就建构了毛泽东发动八二三砲战的历史舞台,而以黎巴嫩的问题为出口,玩起绞索的牵制战。

一九五八年五月九日二战后独立不久的黎巴嫩,出现反对向美一面倒的武装事变,七月十五日美国陆战队由贝鲁特登陆,出兵黎巴嫩镇压反美势力;七月十七日英国也出兵约旦,从安曼登陆。英美的军事行动,威胁阿拉伯国家,破坏整个中东的和平,中共决不坐视。

中国大陆站在反美帝的全球制高点上,借口声援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民,「七月十六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和抗议美国的侵略行为,要求美国立即从黎巴嫩撤军。」随后大陆北京、天津、上海等各大城市举行反美示威,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斗争。

美国出兵黎巴嫩,毛泽东为何要砲打金门呢?说穿了这是毛泽东一石两鸟的斗争策略,台湾的背后是美国,金门的背后是台湾,毛泽东砲打金门,就牵动了国际斗争的敏感神经,不仅打击美国,也打击国民政府。这是毛泽东的「绞索政策。」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