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没到沉默-
回到一九四四年,二战末期
深入走过皇民化运动、投身海军特别志愿兵
自美军潜舰鱼雷倖存的台籍老兵访谈
历史记忆与身分认同有紧密的关联
重构属于台湾本岛的二战记忆
忠实还原日治末期从军少年的生命经验 1944年11月7日特设巡洋舰护国丸,舰长水野孝吉,载着300名台籍海军特别志愿兵从基隆港出发前往日本。同年11月10日凌晨,航行至九州外海古志岐岛灯塔海域附近,遭美军潜舰(Barb,编号USS-220)鱼雷击沉。
护国丸事件,是台湾海军特别志愿兵于太平洋战争中牺牲人数最为惨重的一次。
有多达212位台籍海军菁英在上战场前就殒落,然而这段历史却只出现在周婉窈《台湾历史图说》书中的一句话与数本论文中,透过本书,我们将:
保留他们消逝的记忆
同理他们从军的心情
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
这批从军的青年,出生于一九二〇年代、成长于殖民当局致力推行皇民化运动的一九三〇年代,在学校接受爱国教育,因而不少人怀抱着报效天皇的理想。
与此同时,官方也利用媒体动员、社会氛围施加压力,并透过警察对辖区内人员的掌握,以及各级单位发动集体申请,搜罗大多数可能符合资格的台湾青年,致使个人无法遁逃从而只能「自愿」申请加入,无数台湾家庭,在当局鼓吹青年从军、全面动员的压迫下,受到强烈波及。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海军特别志愿兵,在视军人阶级为无上荣耀地位的日本帝国眼中,是兵源日益枯竭下不得不开放给殖民地台湾的选择。因此,他们是日本海军菁英主义标准下,由全岛选出的优秀人材,之后再从第一期(1,000人)、二期(2,000人)中,选出最优秀的600人到日本本土的海军学校培训。若以这两期共有60余万人申请,经过精挑细选(600,000-3,000-600),在护国丸上的三百人,可说是当时台湾青年里菁英中的菁英!
因为终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转换,使得他们就此噤声,选择将生命拼图的重要一角隐没于暗处。本书作者借由多次访谈与收集台籍日本海军相关史料,留下台湾人在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争记忆。
本书特色
|可以不认同,不能被遗忘| 观看历史本就有多种角度,一九四九年后的台湾历史记忆传承更是特别。讨论到台湾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记忆时,总有一些史实错置与价值观混乱,不论是日军轰炸台湾(实情为盟军,主要是美军),或当时为日军出征究竟是爱国还是通敌?其实都是大历史下,被时局摆弄小人物的悲情与无奈。
本书作者才三〇出头,而非一般想像中的中年研究者,却从研究所时期开始便针对二战末期台籍日本海军之护国丸事件开始收集相关史料,因而开启一段他与日治时期海军的缘分,甚至透过研究,发现护国丸事件其中一位倖存者,竟然是自己血缘上的太叔公。
从不能选择到不知为何、为谁而打的战争;困于恐惧而禁声的年代,不被认同的身分,时光流逝,历史的见证者终将在岁月中凋零,除了书面档案,唯有这些以肉体上战场相搏的生命能告知我们那段属于台湾岛的真实一页。每一篇证言,我们都保留了当事者的说法,即便在部分细节上可能有所矛盾,因为口述历史的珍贵,在于每一位当事者透过记忆反馈了当下的心情、重现事件的三D模型,以不同角度让我们得以反覆思考单一历史事件。
推荐人 张隆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副所长
陈建守|说书 Speaking of Books 创办人
陈翠莲|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钟淑敏|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仕渊|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谢仕渊
戴宝村|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秘书长、台北艺术大学古蹟文化资产研究所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