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丸:被遗忘的二战台籍海军史

护国丸:被遗忘的二战台籍海军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沉没到沉默-
回到一九四四年,二战末期
深入走过皇民化运动、投身海军特别志愿兵
自美军潜舰鱼雷倖存的台籍老兵访谈

  历史记忆与身分认同有紧密的关联
  重构属于台湾本岛的二战记忆
  忠实还原日治末期从军少年的生命经验


  1944年11月7日特设巡洋舰护国丸,舰长水野孝吉,载着300名台籍海军特别志愿兵从基隆港出发前往日本。同年11月10日凌晨,航行至九州外海古志岐岛灯塔海域附近,遭美军潜舰(Barb,编号USS-220)鱼雷击沉。

  护国丸事件,是台湾海军特别志愿兵于太平洋战争中牺牲人数最为惨重的一次。

  有多达212位台籍海军菁英在上战场前就殒落,然而这段历史却只出现在周婉窈《台湾历史图说》书中的一句话与数本论文中,透过本书,我们将:
  保留他们消逝的记忆
  同理他们从军的心情
  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

  这批从军的青年,出生于一九二〇年代、成长于殖民当局致力推行皇民化运动的一九三〇年代,在学校接受爱国教育,因而不少人怀抱着报效天皇的理想。

  与此同时,官方也利用媒体动员、社会氛围施加压力,并透过警察对辖区内人员的掌握,以及各级单位发动集体申请,搜罗大多数可能符合资格的台湾青年,致使个人无法遁逃从而只能「自愿」申请加入,无数台湾家庭,在当局鼓吹青年从军、全面动员的压迫下,受到强烈波及。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海军特别志愿兵,在视军人阶级为无上荣耀地位的日本帝国眼中,是兵源日益枯竭下不得不开放给殖民地台湾的选择。因此,他们是日本海军菁英主义标准下,由全岛选出的优秀人材,之后再从第一期(1,000人)、二期(2,000人)中,选出最优秀的600人到日本本土的海军学校培训。若以这两期共有60余万人申请,经过精挑细选(600,000-3,000-600),在护国丸上的三百人,可说是当时台湾青年里菁英中的菁英!

  因为终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转换,使得他们就此噤声,选择将生命拼图的重要一角隐没于暗处。本书作者借由多次访谈与收集台籍日本海军相关史料,留下台湾人在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争记忆。

本书特色

  |可以不认同,不能被遗忘|


  观看历史本就有多种角度,一九四九年后的台湾历史记忆传承更是特别。讨论到台湾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记忆时,总有一些史实错置与价值观混乱,不论是日军轰炸台湾(实情为盟军,主要是美军),或当时为日军出征究竟是爱国还是通敌?其实都是大历史下,被时局摆弄小人物的悲情与无奈。

  本书作者才三〇出头,而非一般想像中的中年研究者,却从研究所时期开始便针对二战末期台籍日本海军之护国丸事件开始收集相关史料,因而开启一段他与日治时期海军的缘分,甚至透过研究,发现护国丸事件其中一位倖存者,竟然是自己血缘上的太叔公。

  从不能选择到不知为何、为谁而打的战争;困于恐惧而禁声的年代,不被认同的身分,时光流逝,历史的见证者终将在岁月中凋零,除了书面档案,唯有这些以肉体上战场相搏的生命能告知我们那段属于台湾岛的真实一页。每一篇证言,我们都保留了当事者的说法,即便在部分细节上可能有所矛盾,因为口述历史的珍贵,在于每一位当事者透过记忆反馈了当下的心情、重现事件的三D模型,以不同角度让我们得以反覆思考单一历史事件。

推荐人

  张隆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副所长 
  陈建守|说书 Speaking of Books 创办人
  陈翠莲|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钟淑敏|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仕渊|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谢仕渊
  戴宝村|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秘书长、台北艺术大学古蹟文化资产研究所兼任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柏棕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硕士,现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档案馆。

  自研究所时期起即将研究焦点集中于台籍日本兵相关议题,长期致力于口述历史採集和蒐集台湾人从军史料。

  目前关注台湾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经验、记忆保存等研究课题。
 

图书目录

作者序-那样活过的长辈群像/陈柏棕
 
-护国丸事件相关记录簿
-终战诏书
 
第一章 新世代少年的诞生
重返一九二○年代/日台共学教育/殖民地的新世代少年
-黄为政证言
-陈子福证言
 
第二章 改造为皇国臣民
皇民化运动/战火连绵到天边/皇民奉公运动/军事动员的社会
-张钦生证言
-张荣树证言
 
第三章 海の若樱—海军特别志愿兵
志愿兵制度伸向台湾/精兵式海军志愿兵/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行かう!海军志愿兵」—志愿兵招募宣传/爱国青年的响应/警察大人强制「自愿从军」/学校机关的「集团志愿」/破除「水」禁忌/海洋训练队的创立/从恐惧海洋到海洋青年/海军预备训练/志愿兵的申请资格/严格的甄选流程/殖民地新兵养成机关—海军兵志愿者训练所/学科与军事操练并行/兵种的选择/废除训练所/高雄海兵团/月月火水木金金—海军训练/按表操课的军队生活/震撼的「军人精神注入棒」
-叶水金证言
-卢金水证言
 
第四章 从护国丸看日本海军
商船变身特设巡洋舰/补破网─急速征用船舶的海陆两军/护国丸出任务/迈入军旅的下个阶段/丰川护国两地启航/水野孝吉的决定/登上跛行船护国丸/日本海上护卫体系/特设海上队/护卫机构从属战斗单位
-陈臣铜证言
-朱春业证言
 
五章/护国丸事
护航中断,独自航行/遭受第一波攻击/第二波重击,护国丸沉没/惊涛骇浪,死里逃生/殒落的殖民地军事菁英
-邱阿松证言
-罗镇国证言
-林秀吉证言
 
第六章/走过两个时代的人
最后两年的太平洋战争/术科学校战力化/宣传志愿兵的进修成果/台湾空战/从左营疏散/另一起护国丸事故-五甲尾事件/战胜国人民返乡/台湾人现地解散/纪念重生-高志会与海交会
-李启铭证言
-张文锋证言
-江水和证言
 
附录
-护国丸海志战殁者英灵名簿
-护国丸事件报告书
 

图书序言

作者序

那样活过的长辈群像


  一九八○年代前半出生的我,也就是所谓的七年级生前段班,从小在学校的社会、历史课上使用的是国立编译馆编辑的教科书,一直以来只知晓中华民国对日本八年抗战的历史,或是罗福星、莫那鲁道、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义勇队等抗日行动,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了解身旁长辈的过往。

  直到上了大学,我从周婉窈教授发表的文章及研究论文,重新认识了「台籍日本兵」,这群人的战争经验和我以往所认知的历史完全相违,引发我欲一窥其神秘面貌的好奇心。我翻阅了有关台湾战争史研究的书刊,认识到战时被动员的台湾人,不仅有派往中国或南洋的军夫,另有一群人在台湾实施征兵制度前,即以「特别志愿兵」的身分,率先成为正式的陆、海军。尤其是以被殖民者的身分,加入一贯保有菁英主义色彩的日本海军的这一批人,让我特别感兴趣。

  但是当时的现有研究,大多只有募集了几期、大约有多少人的少量资讯,对于这群台湾人日本海军仍所知有限。因此,在钟淑敏教授指导下,「台湾海军特别志愿兵」便成为我的硕士论文研究对象。

  当我埋首阅读资料与相关研究成果,始知这起发生在战争末期的重大船难──护国丸事故,在此事故中,竟有这么多的年轻生命殒落。被送往海军学校培训的人员,是日本海军从第一、二期的三千人当中,所选出最优秀的六百人。若以这两期共有六十余万人提出申请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是经过精挑细选,被预定培育为军队的中坚分子。

  因此,护国丸上的三百人,可说是当时台湾青年里菁英中的菁英。然而,这批人竟然就在船难中牺牲大半,不只是日本海军军事人才的耗损,也是台湾社会的莫大损失,在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很有可能将对台湾有所作为、贡献。

  同样的,过往的研究对此事故着墨不深。于是,我开始查找第一手史料,从军方在事发后制作的船难事故报告书、零散的日军文献、美国海军潜艇指挥官战后所撰写的回忆录等素材,尝试拼凑事发原委。

  爬梳散落的资料后,我发现这艘满载三百名台湾海军特别志愿兵的大型船只,不单是因为二战日军整体战况转趋劣势而出事,军方长期以来轻忽海上护卫的规划,加上一连串抉择、调度上的疏失,方是事故发生的主因。万中选一的海军菁英,一条条年轻生命被如此轻视看待,令人不可思议。

  不过文章是完成了,心里却总是觉得少了什么。对,就是当事者在论述的缺席。

  二○○九年,我第一次参与家族的年度祭祖大会,偶然在宗祠内的文物陈列室某面展板,看到一群身着日本海军军装、署名「横须贺海军航海学校信号术普通科练习生」的一幅放大版合照,简要记述了归化日本籍、现居大坂的太叔公陈臣铜(日本名为中川义夫)先生经历的护国丸事故。

  当下我无比震惊,也觉得实在是太巧了,完全没料想过自己的亲人竟是护国丸事故的倖存者!这个令人振奋的发现,我连忙请託亲友引介,联系上每年返台参加祭祖活动的太叔公。自此我和护国丸事故关系者,及原海军特别志愿兵开始有了进一步接触。

  太叔公在离台前,特别为我联系战友卢金水先生。几天后,我和卢先生相约在他士林住所附近的麦当劳碰面,至今犹记隔着三楼落地窗望见散发仕绅气息的他,捧抱着黄色纸袋装的文件资料,箭步走过马路的身影。尔后在数次访谈中,更是对于他细心蒐集相关资料,尝试釐清当年护国丸事故真相,和他们战友之间密切的情谊,留下非常深刻印象。

  在往后数年间,除了持续蒐罗档案文献,我陆续访谈好几位护国丸事故相关当事人,包含叶水金先生、罗镇国先生、张荣树先生、陈子福先生、朱春业先生、张钦生先生、黄为政先生、林秀吉先生、张文锋先生、江水和先生、李启铭先生,和未能一一列举、曾为海军特别志愿兵的长辈。

  借由他们口说,具体说明关于志愿的因素、海军操练及分派方式,吐露长年埋藏于内心的境况,以及跨越时空令人感动的战友之情。此外,对于这桩船难,不仅可以从书面的事故报告书重建过程,还能从不同个人面临危难时刻的记忆,尽可能还原当晚的景况,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

  这些长辈皆对我这个素昧平生的晚辈极为疼爱,并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分享生命故事,从而让我得以汇集许多动人的经历,由衷感谢。

  不过在这几年,这些我敬爱的长辈年岁更高,多数已超过九十,由于身体健康的因素,逐渐失去行动自由;定期聚会已经停止举办,但即使无法时常见面,他们仍以书信或电话彼此关心,嘱咐对方要照顾好自己。一起经历过的艰苦训练、沉船浩劫与战火洗礼,那些生死与共、难以向外人道的过往,将他们紧紧牵绊着从少年到暮年,这种关系不只是袍泽情谊,而是远远超越血缘关系的「兄弟」。

  希望借由这本书的出版,有机会让更多人由台湾海军特别志愿兵的从军经过、特设巡洋舰护国丸事故关系人的证言,重新记起被搁置、遗忘的这一段台湾人二战史。这些战争经验,形构出长辈的人生态度、交际圈与集体认同,甚至影响着每一个家族成员对历史的认知态度、乃至于认同。而这些书中的长辈,可能就是你我的祖父或曾祖父,因此期盼在最低限度上,基于最基本的关心立场,至少让我们、让更多台湾人知道他们曾经那样活过。

陈柏棕

图书试读

|皇民奉公运动|

日本于一九四一年四月成立「皇民奉公会」,由第十八任台湾总督长谷川清担任总裁,从中央本部到奉公班,形成与既有行政系统搭配的全面性组织。

自此,皇民化运动转入「皇民奉公运动」,主旨是更彻底地落实日本的皇民思想,强调挺身实践,意图将更多殖民地的人力、物力纳入军事体制,消除台湾人投敌反抗的可能性。

皇民奉公会的具体任务,包括:训练青年男女、开展产业奉公、巩固后方、配合前线战争等,安排各种战时的活动。此外,为了强化皇民奉公会的功能,在组织外围设有奉公团、商业奉公会、产业奉公会、奉公壮丁团、青年团、少年团等各种名目,将运动推向社会最基层,使全台湾男女老少都成为奉公会员。

|军事动员的社会|

一九三一年,日本内地经济不景气,失业人口超过三百万,许多人每天借酒浇愁,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年轻男子需接受军方动员,忍受骨肉离散的苦痛,前往中国战场作战。日本国内弥漫着战争气息。

日本作曲家古贺政男的代表作、高桥掬太郎填词的<酒是眼泪还是叹息>(酒は涙か熘息か),恰是在这段时空背景下发表:酒是眼泪还是叹息?心情忧闷,彻底遗忘吧!

那个情深缘浅的人啊!朝思梦想,夜夜殷切期盼。
酒是眼泪还是叹息?勉强的恋情,应该舍去啊!
那个人该忘就忘了他吧!残留的心,是一筹莫展啊!

日本国内尚且如此,身在殖民地的台湾人,又怎逃得过战火的洗礼?发行于一九三八年初,由姚赞福作曲、李临秋作词的<送君曲>,正是叙述妇人送丈夫出征的情景。

送阮夫君欲起行,目屎流面无做声。
正手举旗、倒手牵子。
我君啊!做你去拚,厝内放心免探听。
为国尽忠无惜命,从军出门好名声。
正手举旗、倒手牵子。我君啊!神佛有灵圣,保庇功劳头一名。
火车慢慢欲起行,大家万岁哗三声。
正手举旗、倒手牵子。
我君啊!脚步毋免惊,彩缎挂旗满街迎。

原本身为被殖民者的台湾人并没有服兵役的义务,所有出征送行的场面,被送的都是日本人。直到芦沟桥事变后, 军方及台湾总督府以军夫、军属的名义,把台湾人带往战场,随后又将日本内地与征兵制并存的志愿兵制度推向台湾,于是各地开始不断地上演着这篇歌词中的场景。

流行歌曲往往能真实反映出人们的心境,透过失落与哀怨的词曲,偷渡着对战争的无奈。经过「皇国臣民化」的台湾人真能被「爱国」教育抚慰,而减轻对战争的恐惧与悲痛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