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语言

另一种语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芭.拉希莉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多语言
  • 翻译
  • 文化
  • 认知
  • 思维
  • 学习
  • 交流
  • 文学
  • 社会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另一种语言写作,象征着动手拆毁一切,象征着从零开始。 它来自虚无,每个句子都看似无中生有。 「这是一本旅游之书,不算是地景游记,反倒像是心路游记。讲述离乡背井的历程、迷失的状态、探索的心路。讲述一段时而刺激、时而累人的旅程。这是段荒谬的旅程,毕竟,旅人从未抵达她的目的地。 这是一本回忆之书,充满了隐喻。讲述寻觅、成功、不断吃败仗的点滴。讲述童年与成年,讲述一段演化、或应説是革命的进程。这是一本关于爱与痛苦的书。讲述新的独立,还有同时出现的新依赖。讲述协力合作,也讲述孤独境界。 我认为这本书既优柔,同时也很大胆。是既私密又公开的文本。一方面,它是萌生自我其他着作。主题终究没变过:身分认同、疏离、归属。但包装与内容、身体与灵魂,全变了样。」 本书特色 ★ 普立兹文学奖得主,久未推出新作的钟芭.拉希莉优美散文新书《另一种语言》,从学习义大利文为起点,带领读者横渡语言之海。 ★ 《另一种语言》收录两篇钟芭.拉希莉以义大利文创作的短篇小说。 ★ 《另一种语言》获维亚雷吉欧–维西利亚国际奖(Premio Internazionale Viareggio-Versilia)。 ★ 拉希莉的新作品展现了她极高的天赋。——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孩子》作者 名人推荐 ★ 张亦绚(作家)、阿泼(文字工作者)、陈思宏(作家)、陈荣彬(台大翻译硕士学程助理教授)感动推荐 拉希莉的新作品展现了她极高的天赋。——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孩子》作者 对任何一位学习并且尝试运用陌生语言的人来说,《另一种语言》彷彿是知己,写出那些泅泳的感受;对那些已无法顺畅使用母语、迷失在某种主流/霸权语言里的族群而言,《另一种语言》也道出了他们的迷失与挣扎。至少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学习各种外国语言,总是充满各种碎唸,同时深怕母语(台语)从自己身上流失。 世人习惯以语言画出国族边界,却不知人类既是被动受语言框定,也能主动在某种语言中找到居所。认同、流离与文化语言的关系,一向是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语言与存有更是哲学的命题。这本由南亚裔美国作家以义大利语书写而成的散文,以文学的方式实践并拆解那些复杂的理论,而这或许就是「语言」的魅力。——阿泼(文字工作者) 《另一种语言》让我热泪盈眶到时时擦眼镜:太美了!真挚永远是文学最困难的领域,不只需要有感情,更要有素材与技巧,《另一种语言》是三者兼备的钻石之书。拉希莉有卡夫卡般的冷眼,表现起来不无徐四金般的小剧风。这既是对痴情最不狂乱的剖析,也是对苦痛绝不走音的歌唱──义大利语、孟加拉语与英语──她似周旋的恋人,如何追求这一位?为何抛弃这一位?悬疑、迷人、充满爱的哲理;不可思议的日常生活政治细致,感人肺腑。——张亦绚(作家) 知名美国小说家钟芭.拉希莉这本书是记录她学习义大利文的自传,也是一本探讨跨文化现象的绝妙散文,她的际遇印证了『语言是存在的居所』这句名言:无论学习母语或外语,语言学习都不只是一种学习,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她用充满丰沛情感的语言,还有种种精妙的比喻来描绘自己与义大利文的情缘,把这种多情的语言当成情人,学习过程彷彿谈恋爱一样充满挫折、迷惘、眷恋,时喜时悲,读来令人手不释卷。——陈荣彬(台大翻译硕士学程助理教授) 媒体赞誉: 赏心悦目……最为独特的自传。义大利这个国家长达好几世纪没有统一的语言,难怪像钟芭.拉希莉这样极具声望的作家会受它启发,以流亡的概念铺陈她的散文……《另一种语言》以不同的文风呈现同一位的作家──以一种新的笔调。──《纽约时报书评》 精彩动人……在这部书名取得十分贴切的回忆录中,这名普立兹奖得主小说家记述了她努力学习义语、书写义语的经历……对拉希莉来说,义大利文是她的第三语──她母亲説孟加拉语──她讲述了为何自己受义语吸引、习语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为了写作移居罗马的经历……虽然书中也提及单字、文法、发音,拉希莉却对和义语打交道如何影响她的写作和身分认同更有兴趣。她的回忆录也充满了对写作和语言的评论,句句令人难忘。「我为何而写?」她问道。「为了探究存在的奥祕。为了亲近我身外的一切。」作者坦率自谦地记述了在文字间找寻自我的历程,十分感人。──《柯克斯评论》 在这部初试啼声的袖珍抒情散文集中,普立兹奖得主拉希莉描述她对义大利语的迷恋与进展。有别于也以外语书写的山谬.贝克特和拉迪米.纳博科夫,拉希莉并未直接投身小说。虽然书中亦有短篇故事,但作者的要旨首在诉说自身的故事,她细腻地描述学习语言的经历……她出乎意料的变形记引人入胜,极富洞察力,让人见识到语言使人脱胎换骨的力量。──《出版者週刊》 坚定而强烈。──《O,欧普拉杂志》 优雅......极为真诚、抒情、纯粹的感性......是我曾读过的生命写作中,最使人浮想联翩、不矫揉做作、敏锐的作品。──《华盛顿邮报》 在钟芭.拉希莉笔下的散文与故事,不仅有写作者难以衡量的洞见,更是自我存在的不证自明。──《旧金山纪事报》 成熟之作……拉希莉不负语言大师之名。──《泰晤士报》 读来心旷神怡。《另一种语言》洋溢着变形的狂喜;开卷便有沉浸无涯学海的美丽心灵陪伴。──《洛杉矶时报》 《另一种语言》异常直率,抒情却不多愁善感,平淡自若地记述了与一个语言的爱恋,如同奥维德谈情说爱的《爱经》……拉希莉毫不害臊地丢出恼人的大哉问,并逐一解答……她的回忆录细腻描绘换语游记,堪媲美安东尼.杜尔的《罗马四季》……」──霍华.诺曼,《华盛顿邮报》 私密、引人入胜……《另一种语言》文风直白、不做作,读来宛如作者直接和读者对话……作者记述了成年人学习语言的历程,严谨、鉅细弥遗,简直有如走火入魔,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正因如此,它才不仅仅是作家的回忆录而已。拉希莉高明地刻画了语言习得的历程,比大多数人更卖力,也将自己推得更远。──克莉丝汀娜.汤普森,《波士顿环球报》 拉希莉是精通语言的大师。《另一种语言》是她和义语坠入爱河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热情。她对新语言忠诚到拒绝亲手将作品译成英文……作家默默成长──是摆脱完美主义束缚的解放,也是对一段新开始的沉思。──莎拉.贝格利,《时代杂志》 像拉希莉这样成功的作家,以后天习得的语言出版新作,是需要勇气的……她借此变身成另一个作家──在她眼中自己行文生涩、不为人知,也才得以自由恣意……然而她明白,作家不可能真正怡然自得地徜徉语言中……书写总是姗姗来迟,总是在后头追赶,总是落后,打乱才刚理清的头绪。书写瞬息万变、多采多姿,也揭露了语言本身的躁动。──克莉丝丁.斯莫伍德,《哈泼杂志》
《光影拾遗: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与思想》 一、引言:文明的转折点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欧洲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文艺复兴。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场关于人类精神觉醒与文化重塑的深度对话。我们聚焦于14世纪至16世纪的意大利半岛,探究何以是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成为了滋养伟大思想与不朽艺术的沃土。文艺复兴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对古典文明的重新发现与继承,是对中世纪神学束缚的反叛,更是对“人”本身价值的重新肯定。我们将梳理其思想内核,描摹其艺术面貌,并分析其对后世西方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人文主义的曙光:重塑人的价值 文艺复兴的核心驱动力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它标志着思想重心从“神”向“人”的转移。本书将详细剖析彼特拉克、薄伽丘等先驱者如何通过对古希腊罗马典籍的重新发掘与阐释,确立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念。 对古典学的痴迷: 我们将考察学者们如何跋涉于修道院的尘封卷宗中,抢救和整理被遗忘的拉丁文与希腊文手稿。这种对古代智慧的狂热,不仅是学术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重建。 教育理想的变革: 人文主义者主张“通才”教育,强调修辞学、历史学、诗歌与伦理学的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公共责任感和完善人格的公民,而非仅仅是虔诚的教徒。 世俗化倾向的萌芽: 尽管人文主义者并非全然反对宗教,但他们倡导在现世生活中追求荣耀、美德与成就,这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我们将通过对洛伦佐·瓦拉等人的批判性研究,展现人文主义思想内部的张力与发展。 三、艺术的革命:从神圣走向人间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其思想成就最直观的体现。本书将以大量的视觉分析,拆解这项艺术革命的几个关键维度: 透视法的发现与运用: 布鲁内莱斯基和阿尔伯蒂在几何学和光学上的突破,使二维平面首次精确地模拟了三维空间。我们将深入探讨线性透视如何彻底改变了绘画的叙事方式,使画面具有了可度量、可理解的秩序感。 理想美学的追求与人体解剖学: 从波提切利的优雅线条到米开朗基罗对人体肌肉线条的精准刻画,艺术家们对自然和人体结构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致观察。我们将分析达·芬奇的素描如何体现了科学观察与艺术表达的完美融合。 建筑的回归: 圣彼得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标志着哥特式垂直向上、指向天堂的结构被古典的均衡、比例与和谐所取代。我们将审视帕拉第奥的建筑理论,理解其如何将古典的“黄金比例”植入到世俗建筑设计中。 盛期三杰的巅峰: 达·芬奇的神秘性、米开朗基罗的悲剧性力量、拉斐尔的完美和谐,三位巨匠的创作轨迹构成了文艺复兴艺术的高峰。本书将选取《蒙娜丽莎》、《大卫》和《雅典学院》进行深度解读,阐释它们超越时代的美学价值。 四、政治与社会背景:城邦的兴衰 文艺复兴的繁荣离不开特定的政治土壤。意大利城邦的竞争格局、商业贸易带来的财富积累,以及强大的赞助人阶层,是这场文化复兴得以持续的物质基础。 美第奇家族的赞助: 科西莫和洛伦佐·美第奇如何利用其财富和政治影响力,将佛罗伦萨打造成“人文主义的温床”,并围绕艺术和学术建立起一套复杂的权力网络。 马基雅维利的现实主义: 《君主论》的问世,标志着政治思想从理想化的道德说教转向对权力运作的冷峻剖析。我们将探讨马基雅维利如何从历史中提炼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逻辑,以及这种思想在文艺复兴晚期城邦政治中的投射。 从繁荣到危机: 随着法国和西班牙的入侵,意大利城邦体系的衰落,文艺复兴也进入了“矫饰主义”(Mannerism)阶段。我们将分析艺术风格的转变如何反映了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仰的动摇。 五、传播与遗产:走向欧洲的觉醒 文艺复兴并非意大利的“独角戏”。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在传播思想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追踪人文主义思想如何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德意志、尼德兰、法国和英国生根发芽,并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融合。 北方法院文化: 探讨伊拉斯谟如何将人文主义的批判精神与基督教虔诚相结合,形成了“基督教人文主义”。 对宗教改革的推波助澜: 文艺复兴时期对文本的严谨考证和对教会权威的质疑,为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通过对文艺复兴这一复杂而辉煌时期的细致梳理,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中理性、个体价值与艺术创造力是如何交织并塑造了现代世界的面貌。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学会重新认识自己、并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世界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钟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


  印裔美国作家,出生于伦敦,成长于美国罗德岛,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目前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二○○○年以短篇小说集《医生的翻译员》获普立兹文学奖;第一部长篇小说《同名之人》曾改编电视剧,《陌生的土地》则获得弗兰克.欧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第二部长篇小说《低地的风信子》入围美国国家书卷奖决选、英国曼布克奖决选。新作《另一种语言》则获维亚雷吉欧–维西利亚国际奖(Premio Internazionale Viareggio-Versilia)。此外她亦曾获海明威笔会文学奖、马拉末笔会奖、欧亨利小说奖。拉希莉也曾于二○一四年美国国家人文奖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义大利语界翻译小说奖(Premio Gregor von Rezzori)、DSC南亚文学奖,她亦获古根汉研究基金,并于二○一二年受邀担任美国艺术文学学会会员。

译者简介

李之年


  成大外文系毕,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语言学硕士,新堡大学言语科学博士肄。专事翻译,译作类别广泛,包括各类文学小说、科普、艺术、人文史地、心理励志等,并定期替《科学人》、《知识大图解》等科普杂志翻译文章。近作有《This is 安迪.沃荷》(天培)、《我的孩子是兇手:一个母亲的自白》(商周)等。

  Email: ncleetrans@gmail.com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后记

  一九三九年,亨利.马谛斯(Henri Matisse)在过世前十五年, 开始偏离传统画风,研发起新的艺术技法。马谛斯将上了五颜六色的胶彩纸剪碎,然后再加以排列组合成图像。他先用大头针固定纸片,再用浆煳黏起,通常直接贴在墙上。他不再使用画架和画布。剪刀成了他的主要工具,而非画笔。

  这手法有点像拼贴及马赛克的结合,这么做是有苦衷的。年届七十的画家视力大幅衰退,也是原因之一。况且,一九四一年大病一场后,他便以轮椅代步,时常下不了床。一日,他灵机一动,想在屋内打造一座「花园」,在工作室的墙贴上果叶茂密的森林。完工靠的是众人齐力合作:马谛斯请助理替纸张上色。他再也无法亲手创作。

  成品调性独特,风格混杂,显然比他的画作还要抽象。他继续把玩笔下一贯的相同元素:大自然、人体。只是,突然间跃生了另一种活力,跃生了截然不同的语言。

  相较于画布上的图像,纸上的图像更简单、更粗糙,但需费煞苦心、花上复杂的工夫才能完成。认得出是出自大师之手,但风格丕变。循新技法和昔日画作间的沿革,会发现这是个转捩点,是激进的举动。

  对马谛斯而言,剪纸不只是新技法,还可借此思考形状、颜色、构图的可能性,加以扩张。是对艺术策略的再思。画家说:「这趟旅程的条件,百分百不同。」他称此技法为「以剪刀作画」,并比拟作飞翔的经验。

  马谛斯的新技法起初饱受众人质疑。一名艺评家认为,它充其量只算是「愉快的消遣」。艺术家自己也不太确定。对马谛斯来说,剪纸一开始是种练习,是种实验。他循着一条未知的小路走,探索范围愈来愈广,意义何在自己也不清楚。尽管困难重重,这段期间他马不停蹄地创作,硕果累累。他渐渐全然接纳这个技法,贯彻始终,直到过世。

  去年,《另一种语言》快告一段落时,我在伦敦看了一场展览,内容是关于马谛斯最后的创作阶段。我与一系列抒情、大胆、多元的图像相遇。我看见图像与留白之间惊人的对话,也了解到留白,如沉默,也可有其意义。

  纸上图像相当精鍊,让我震撼不已。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接缝、裂纹表露无遗。图像就这样被剪碎,传达出一种解构的意味,简直有如暴力拆毁。但看起来却和谐、安定,诉说着新的开始。先被剪开,再被重建,每个图像都像是短暂、悬宕、脆弱之物,唤起其他组合、其他可能性。

  逛展览时,我看出这是一名某刻觉得需要转换跑道,换个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家。他有股疯狂的冲动,想抛下一种视域,甚至是特定的创作身份,以求得另一种视域、另一种身份。我想到自身的义大利文书写:过程同样棘手,成果跟我的英文作品相比,也只是雏形。

  以另一种语言写作,象征着动手拆毁一切,象征着新的开始。

  ***

  《另一种语言》是我第一本直接用义大利文写成的书。它在二○一二年秋成形,是我私下心血来潮、断断续续写下的。当时,在美国住了大半辈子的我,刚搬到罗马。我会说义大利文,但只略懂皮毛。我想精通这个语言。我有本笔记本,专门拿来用义语做关于义语的笔记。我写下生字,写下要学的文法规则,写下令我怦然心动的句子。我按一贯的方式写,从笔记本首页写起,填满一页又一页。

  同时,我也从最后一页往前写起,着手做另一种笔记,记下探究义语深幽的经历,而非专记语言学的种种。这些笔记是匆匆写下的,一连串塞在笔记本末页的感想,简直像是刻意不让自己看到。

  笔记逐渐化为句子,句子化为段落。有点像是日记,没多想就写下。我另外还写了一本义大利文日记,在上头记述我的日常生活及我对罗马的印象。可是在这本,我仅描写有感语言力量而发的情思。

  到了春天,这本笔记本已被我写满。头尾相遇。我买了新的笔记本,将第一本收入抽屉。我持续研读义大利文,但不再从尾到头记录我的想法。翌年秋天,我拿出第一本笔记本,看到的是思绪大杂烩,是六十页杂乱无章的文字。当时我已用义语写了一点东西,也拿给几位朋友看过。但笔记本的内容我不想跟任何人分享。

  以下是摘自最后一页、也是第一页的笔记。

  「语言如潮水,时涨时退,深奥难懂」
  「字典伴读」
  「失败」
  「永远在我身外之物」

  重读笔记时,我几乎立刻就瞥见一条思路、一条逻辑,或许甚至还看见一条叙事弧。一日,为了釐清它们的意思,我在之前做的笔记上,写下笔记。我发现待琢磨、待分析的点子。篇章、标题浮现心头。我感觉到一种节奏、一种架构。没多久,我就知道第一本笔记本的内容,将化成这本书。

  我需要更多空间。我买了一本练习本。从十一月到五月,我差不多每週都在推敲新点子,直到搞定最后一个为止。我从未如此下笔神速、料事如神过,前方每一步早被我摸得一清二楚,这条路将带我去何方,我心里已有底。尽管费工,书写时可是行云流水,一挥而就。一切都异常清晰,除了最核心的元素,除了主题本身:语言。

  ***

  要如何定义这本书?这是我写的第五本书,也是初试啼声之作。是目的地,也是起点。它以失缺为根基。从书名开始便隐含拒斥的意味。这次,我将本应用来书写的已知词语拒于门外,另觅他词。

  我认为这本书既优柔,同时也很大胆。是既私密又公开的文本。一方面,它是萌生自我其他着作。主题终究没变过:身份认同、疏离、归属。但包装与内容、身体与灵魂,全变了样。

  这是一本旅游之书,不算是地景游记,反倒像是心路游记。讲述离乡背井的历程、迷失的状态、探索的心路。讲述一段时而刺激、时而累人的旅程。这是段荒谬的旅程,毕竟,旅人从未抵达她的目的地。

  这是一本回忆之书,充满了隐喻。讲述寻觅、成功、不断吃败仗的点滴。讲述童年与成年,讲述一段演化、或应説是革命的进程。这是一本关于爱与痛苦的书。讲述新的独立,还有同时出现的新依赖。讲述协力合作,也讲述孤独境界。

  不像我其他作品,这本书是源自我真实的亲身体验,而非虚构之作,除了两篇故事外。我视它为一种语言自传、一幅自画像。娜塔莉亚.金斯堡在《Lessico famigliare》(《家训》)的前言中写道:「我什么都没编造。」此时引用这句话似乎正好。

  话虽如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切都是我编造的。用不同的语言写作,代表了从零开始。它来自虚无,所以每个句子都看似无中生有。我费尽苦心将这个语言佔为己有、掌控它,过程跟创作很像──捉摸不定、毫无逻辑可言。但这并不算是真正拥有:它也算是虚构的一种。语言是真的,但我学它、用它的方式是假的。硬求来、硬习得的语汇,永远会是异物,有如膺品,即使它并不是。

  学义大利文时,我也再度学习写作。我必须採用不同的手法。每走一步,义语便堵在我面前,限制我,同时也任我叛逆,任我僭越。这里,又要举一段娜塔莉亚.金斯堡在《家训》写过的话: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我最优秀的作品,但它的确是唯一一本我在绝对自由状态下写出的作品。」

  我认为我那更侷限、更稚拙的新语言,给了我更广阔、更成熟的视角。这也是为何目前我仍持续以义语写作。在这本书中,我谈了不少自由与限制之间的矛盾关系。这里我不想老调重弹。我宁可更近一步探讨真实与虚构间的相互关联,釐清自传的问题。这问题,已困扰我多年。

  ***

  起初,我是为了隐藏自己而写。我想远离我的文字,没入背景里。我宁可躲在字里行间,伪装起来,若隐若现。

  我在美国成了作家,却将第一个故事的背景设在加尔各答,一座我从未住过的城市,离我土生土长、更为了解的国家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因为我和创作空间之间,需要距离。

  刚开始写作时,我以为着墨他人事较为清高。我怕自传式的题材较没创作价值,甚至好像是我偷懒似的。我怕讲述自身经历,会显得自我中心。

  在这本书中,我是头一回当主人公。连个别人的影子也没有。我以第一人称跃然纸上,坦率地谈论私事。我觉得在这本书中,自己赤身裸体,贴在新的语言上,歪七扭八,有点像是马谛斯的「蓝色裸女」系列画作,那群剪下再拼贴起的女体。

  我已好几年没读过别人对我的评论。不过,我知道在某些读者眼中,我是自传作家。若我澄清自己不是,他们也不信,反倒坚持己见。他们说,既然我和我笔下大部分的角色一样,都是印度人,我的作品显然写的就是自己。或者,他们以为任何以第一人称写成的故事,就一定是真实故事。

  对我而言,自传式文本是由作家亲身经历形塑而来,作家的生活和书中大小事相差不远。每个作家都倾向描述自己所知的世界、自己认识的人,但自传作品更绝。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来自罗马,所以笔下许多故事的背景才会设在罗马。他是罗马人,如同他书中的人物。难道这就代表他笔下每个故事、每本小说中的人物,都在写自己?我不这么认为。

  我花了一年多宣传我的新小说《低地的风信子》(The Lowland)。小说中的人物的际遇,我未曾经历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从未发生在我身上。我知道书中主要的地方,情节也是依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事件本身我不记得,也没印象。现实播下种子,其余全由我想像。

  记者或评论家不只一次当着我的面,坚称我写的是自传小说。我凭空杜撰的情节与角色,竟然被视为在写我自己,每次都令我咋舌,也令我恼火。

  我写的书,轮不到我来评。我只想区分创自作家知识与好奇的写实小说,和自传小説的不同。

  《另一种语言》不一样。书中一切几乎都发生在我身上。我已解释过,它的前身算是日记,算是一种私密的文本。它是我最贴身、也是最公开的作品。

  就连我初次用义大利文写的小说「换衣记」,写的也是我自己。这我无法否认。故事以第三人称写成,虽稍作了修改,但主人公就是我。那个下着雨的午后,我来到那栋公寓。故事中描述的一切,都是我所见、所观察。和主人公一样,我弄丢了一件黑色毛衣,出尽洋相。我一头雾水、焦躁不安,就跟她一样。几个月后,我将此真实经历写成一个故事。过了快两年后所写的「微光」,则是一则虚构的故事,但也是基于自身经历:故事开头主人公的梦,是我做过的梦。

  我一直以为,比起直接取材现实,虚构可有更多创作自主权。我偏好操弄真相,却也想原汁原味地如实呈现。身为作家,逼真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写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想法却变了。

  虚构也可是个陷阱。凭空杜撰的人物,必须像是真实人物──难就难在这儿。描写一个我从未住过的真实地方,营造出我不知晓的历史时代,是个挑战,尤其是在《低地的风信子》中。为了拟真那个世界、那个时代,我研读了不少资料。从第一本书开始,我就营造了父母生长的城市加尔各答。对他们而言,那里是个几乎已消失的遥远之地,因此我才想办法透过书写,来消弭距离,让故土现形。

  如今,我不再觉得非得将失落的国家归还给父母。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接受我的书写不必如此任重道远。这么看来,《另一种语言》可说是我以成年人的身份所写的第一本书,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也是我以孩童的身份写的第一本书。

  身为作家,我仍锲而不舍地追寻真相,但我没那么追究事实性的真理。在义大利文中,我逐渐往抽象靠拢。地处何方未明,到目前为止,角色都没有名字,没有特定文化身份。我想,如此一来,书写便算得上是不被真实世界侷限。现在,我设定的背景较不明确。马谛斯将他的新技法比拟作飞翔,这也是为何我明白他所言。书写义大利文时,我觉得双脚腾空,不再落地。

  是什么驱使我换新方向,朝较偏自传、较抽象的书写靠拢?我发觉,这说法自相矛盾。较私人的观点及较迷离的笔调,是源自何方?肯定是源自语言。在这本书中,语言不只是工具,还是主题。义大利文一直是面具,是泸器,是宣洩管道,是手段。没有疏离,我什么都创造不了。正是靠着这个新疏离,我才得以真面目示人。

  ***

  这本书令我又爱又恨,或许一直会如此。一方面我引以为荣。我跋涉好久,才走到这一步。字字都是我挣来的:一切都不是白白得来的。一切均来自我的决心。一路走来险阻重重。我能构思、起草、出版这本书,简直有如奇蹟。这本书出自肺腑、表里如一,我认为它是真品。

  另一方面,我怕它是本膺品。我对它没安全感,有点难为情。虽然现在它有了书封,也经装订,有形有体。我仍怕它是来乱的,甚至不知好歹。我不晓得究竟该不该继续书写义大利文。我的义语仍待精进,我也仍是个外国人。我来到义大利,是为了更了解我笔下的人物和我父母。我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外国作家。

  既然书即将问世,不妨听一下别人的反应,也挺有趣的。当我说我的新书是以义语写成时,其他作家常以狐疑、几近反对的眼光注视我。或许我错了;我不知道人家会不会觉得这是条死路,或充其量是个「愉快的消遣」。有些人告诉我,作家永远不该抛弃其主要语言,对仅略知皮毛的语言投怀送抱。他们说,如此劣势,对作家、对读者都不好。听了这些意见,我好羞愧,不禁想赶快删除每个字。

  ***

  我是在写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雅歌塔.克里斯多夫(Ágota Kristóf)这个书写法文的匈牙利裔作家。或许,先前不识她的文风和作品是最好的──不知道有她这个前例,就放手一搏。我先是读《文盲》(The Illiterate)这本简短的自传式文本,她在书中畅谈所受的文学教育及二十一岁时避难至瑞士的经历。她学起法文,过程艰辛磨人。她写道:

  我从这里起步,下苦功征服这个语言,过程漫长、艰苦,当然,也持续了一辈子。我已说法文说了逾三十年,写了二十年,但我仍对它一无所知。说法文时总会犯错,书写时,还得不时查阅字典。    

  读到这一段,我是既震惊又欣慰。这段也可是我的感慨、我的文字。

  接着,我读了她名闻遐迩的三部曲,从《恶童日记》(The Notebook)读起,读到爱不释手。作者认为这本书是她的自传,我则认为这实在是本杰作。她的文字精辟,文笔洗练、锐利,更是令我醉心不已。读来震撼人心,力道之大,有如肚子挨了一拳。虽然我读的是义大利文译本,但隐含字里行间的心血,就连在译本中我也感受得到。我凭直觉感受到她跟我一样,戴上语言面具后,觉得受束缚,同时也觉得自由。了解她的作品后,我感到安心,较不那么孤独了。我认为在这条路上,我遇上了一位向导,或许甚至是旅伴。

  然而,我和她之间仍有着根本上的差异。雅歌塔.克里斯多夫是逼不得已才抛弃匈牙利语。她想被人阅读,所以才用法文书写。「我是身不由己,」作家解释。她很后悔不能以母语写作,因此老是将法文视为「敌语」。而我,却是自愿用义大利文书写。我不想念英文,就算书写英文游刃有余,我也不眷恋。

  由克里斯多夫的作品可知,自传小说不见得写实,想像与现实间的界线,是模煳不清的。三部曲的第三集《第三谎言》(The Third Lie)的主人翁说:「我试图写下真实故事,但正因故事真切,我才难以忍受,所以我不得不修改。」

  即使是取材现实、贴切现实的小说,也并非真相,正如镜中的影像并非血肉之躯。无论多写实、多贴近事实,它仍是抽象的。套另一名跟克里斯多夫一样,总爱在笔下把弄真实事件的作家拉尔拉.罗曼诺(Lalla Romano)的话来说,「在书中,什么都是真的,什么都不是真的。」

  一切都必须重思、重塑。就算自传小说是受真实事件、受记忆启发,也必须精挑细选,毫不留情地剪裁。作家用笔书写,但到头来,要创出到位的风格,就必须像马谛斯一样,用把好剪刀来裁才行。

  ***

  我的旅程即将告一段落。今年我必须离开罗马,回到美国。我不想走。我希望能待在这国家,待在这语言中。

  我已害怕和义大利文分离。同时,我也察觉到我和英文间,有着形式上的距离,我已未接触英风三年之久。我决定只阅读义语,也因而走上了这条新的创作之路。书写来自阅读。如今,尽管侷促,我还是偏好用义大利文写作。即使我仍是半盲,有些东西倒是看得更清楚了。即使漂泊不定,我也觉得更有依归。即使别扭,我也觉得更自在。

  这本书引我来到岔路,逼我抉择,让我明白一切都是颠倒、翻转的。它问我:要怎么前进?

  我该继续走下去吗?我会为了义大利文而彻底放弃英文吗?抑或,一回到美国,我就会重回英文的怀抱?

  我要如何重回英文的怀抱?借镜父母,我才明白一旦离开,就是永远离开了。若我停笔,不再书写义大利文,若我走回头路,继续书写英文,恐怕会有另一种失落感。

  我无法预知未来。我宁可享受这一刻,享受才刚告成的作品。尽管心有疑虑,我还是很高兴能用义大利文写书,并付梓出版。文本告一段落,审义语校样时,我觉得好感动。也可説这是本道地的书,在义大利土生土长,即使作者不是义大利人
《另一种语言》现将独立于我,有了自己的身份。第一批读者将是义大利人;首先将在义大利书店上架。它迟早会转译、变形。翌年,它会在美国出版,以双语版本问世。但它扎根当地,有特定的根,虽然它一直是混杂的、有点出格,跟我一样。

  多亏这个书写计画,我希望有一小部分的我,能留在义大利,这抚慰了我,尽管我希望世上每本书都是属于每个人的,或不属于任何人、任何地方。

罗马,二○一四年十二月

图书试读

……我需要一个不同的语言:一个作为有情天地、省思天地的语言。
──安东尼奥.塔布其(Antonio Tabucchi)

横渡彼岸

我想横渡一座小湖。湖真的不大,彼岸却看似遥不可及。我知道湖心深不见底,即使会游泳,我还是害怕独自一人在水中浮沉,无依无靠。

那座湖位于一处与世隔绝的僻静之地,得穿过静谧的森林,走上小一段路才到得了。湖的彼岸有间小屋,是岸上唯一的房舍。数千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后,这座湖才形成,湖水清澈但幽暗,比海水还重,湖面静如止水。一旦入湖,只要游离岸边几码,就再也看不见湖底。

早上我会观察跟我一样造访湖畔的人,看着他们自信满满、从容不迫地游到彼岸,在小屋前歇个几分钟再游回来。数着他们划水的次数,我好羡慕。

我绕着湖游泳游了一个月,从未游离湖岸太远。绕湖一周比横渡到彼岸的距离远多了,游一圈要花逾半小时。但我仍总是紧靠湖岸游,才好停下歇息,累了也可站起。这么个游法以运动来说是不错,但不怎么刺激。

夏天接近尾声时,某日早晨,我和两名友人在湖畔会合。我决定与他们一起横渡那座湖,去彼岸的小屋那里。我厌倦了老是沿着岸边泅泳。

我数着自己划水的次数。我知道泳伴和我同在水中,但我也知道,我们只能单靠自己游。划了约一百五十下水后,我来到湖心最深处。我继续游,又多划了一百下水,湖底再度映入眼帘。

我抵达彼岸,不费吹灰之力就成功了。我看到了小屋,昔日遥远的小屋如今就近在咫尺。我见到远处丈夫和孩子小小的身影,恍若遥不可及,但我很清楚其实不然。渡湖之后,原本熟悉的此岸成了彼岸:这里成了那里。歇了一会后,我浑身精力充沛,再次渡湖,游得乐不可支。

二十年来,我就像沿着那湖畔游泳般学习义大利文,总是参照我的优势语言英文,总是紧挨着那岸边不放。这么个学法是不错,可锻鍊肌肉和大脑,但不怎么刺激。以这种方式学习外语不会溺水,因为你老是有另一个语言当靠山,随时可拉你一把。可是在水上漂浮就有可能溺水,也有可能沉没。要通晓一个新语言,要浸淫其中,你就必须远离那岸边。没有救生衣,也没有坚实的地面可踩踏。

横渡那座僻静小湖后,过了几週,我又横渡了一次,这次距离远多了,但一点也不费劲。这是我人生头一回真正启程。这次我搭船横渡大西洋,远赴义大利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腦海裡最先浮現的就是一個畫面: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一群遊客,走進一個我們從小到大經過無數次的市場。但是,這位導遊並沒有像一般的導遊那樣,只是介紹一下這個攤位賣什麼,那個攤位有什麼特色。他會停下來,指著一根青菜的葉脈,講述它如何在陽光下吸收養分,講述它和土地的聯繫;他會觀察一個攤販和顧客的互動,分析其中的微妙情感和社會規則;他甚至會從一個看似普通的塑膠袋,延伸出關於資源、關於消費、關於環境的討論。這種層層遞進、由微觀到宏觀的視角,讓我感覺到,原來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無窮的學問。

评分

这本书啊,老早就聽朋友推薦了,說是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在解讀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而且作者的筆觸,據說有種魔力,能把一些很平常的事物,剖析得淋漓盡致,讓你忍不住拍案叫絕。我對這種「挖掘」的書寫方式一直很感興趣,總覺得生活當中藏著太多我們因為太習慣而忽略的細節,就像是身處一片熟悉的花園,卻沒有仔細看過每一片葉子的紋理,沒有聞過每一朵花的細緻芬芳。所以,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帶我進入一個不一樣的體驗,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以為自己早已了然於胸的東西。

评分

我對於那些能夠「喚醒」人們思考的書籍,總是充滿了敬意。就像是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能夠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並且不斷地擴散開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這樣的感受,讓我在讀完之後,能夠持續地思考,持續地探索。我期待作者能夠用她獨特的視角,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看到更多、更深的東西。

评分

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太快了,大家都在忙著往前衝,很少有人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看看自己腳下的土地。就像是一群匆忙的旅人,只顧著趕路,卻錯過了沿途的風景。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就像是一陣及時雨。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個「慢下來」的契機,讓我能夠有時間去靜靜地思考,去觀察,去感受。我想,作者一定有辦法將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重新認識它們的價值。

评分

我一直覺得,語言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東西,它既是我們溝通的工具,也是我們思考的載體。有時候,我們因為習慣了某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反而會限制了我們的思維。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是在挑戰我們既有的語言習慣,或者是在引導我們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說」和「聽」。我對這種「重新定義」的嘗試感到非常興奮,因為我相信,改變了我們表達的方式,也可能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

我是一個很喜歡拆解東西的人,不論是機械、還是人的想法。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我立刻聯想到一種「解剖學」的感覺。我想像作者就像一個外科醫生,拿著精密的儀器,將我們看似複雜、難以理解的生活現象,一點一點地剖開,然後仔細地檢查其中的組織、器官、甚至細胞。我對這種「解構」的思考方式非常著迷,因為只有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質,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這樣的體驗,讓我能夠用一種更清晰、更透徹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還有點猶豫。名字聽起來有點玄,不知道是不是那種空泛、矯揉造作的東西。畢竟現在市面上這種「心靈雞湯」或是「人生導師」類的書太多了,常常是說著漂亮話,卻沒有什麼實質內容,看完了讓人覺得腦袋脹脹的,卻一點實際的幫助都沒有。但是,我對這位作者的名聲還是有點了解的,聽說她寫的東西,雖然有時候會讓人有點「燒腦」,但總是紮實、有深度,而且常常能引發一些關於自身、關於社會的深刻反思。所以,我還是決定給它一個機會,想看看她究竟能說出些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评分

我對「隱喻」和「象徵」的概念特別感興趣。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後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意義。這本書的名字,就給了我一種「這不是字面上的意思」的強烈預感。我猜測,作者可能是在用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來映射更廣泛的社會現象,或者更深層次的人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運用這種「間接」的方式,來傳達她的思想,又是如何引導讀者去「解讀」那些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訊息。

评分

我平常對於一些哲學性的討論,其實不太容易進入狀況,常常覺得有點遙遠,有點抽象。但是,我對「生活哲學」卻一直很有興趣,也就是那種能夠真正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並且能夠幫助我們活得更好、更明白的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屬於後者。我猜測,作者可能沒有使用過於艱澀的語言,而是用貼近生活的例子,來探討一些深刻的議題。這讓我對閱讀這本書充滿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夠成為我生活中的一位良師益友。

评分

身為一個長年在都市叢林中打滾的上班族,我常常感到一種疏離感,覺得自己像是被困在一個巨大的機器裡,每天重複著相似的動作,做著無意義的事情。我渴望能夠找到一種方法,重新連結我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重新找回那份對生活的好奇心和熱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這樣的啟示,讓我能夠從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中,發現新的意義,重新燃起對生命的熱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