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华文作家协会、独立中文笔会与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员。第一位在德语《新苏黎世日报》发表文章的台湾人、第一位获邀至瑞士「拉微尼堡」(Château de Lavigny)国际作家屋驻留写作的台湾人,也是第一位接受埃及国立电视台Nile TV访问的台湾人。曾任《瑞士侨讯》编辑,曾为《中国时报》〈国际版〉、《苹果日报》论坛撰稿人,以及「全球观察」、「大众时代」等网站的驻站写手,并曾在《台湾新闻报》、《见证杂志》辟有〈从瑞士出发〉专栏。曾出版小说《此时此刻我不在》、《英雄不在家》、《拜访坏人──一个文学人的时事传说》与《焦虑的开罗:一个瑞士台湾人眼中的埃及革命》等书。
「他者」,按照法国着名女性主义学者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 1908-1986)的解释是:尽管女人与全体人类一样,应该也是个自由而独立的存在,却发现自己在父权体制之下,不得不採取「他者」的身分,隐藏自己真实的慾望与声音,努力成为男人希望的存在,所以波娃才说:「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尤其在男女关系中,男人将自己命名为「自我」,将女人贬抑为「他者」。当一个人取消了自我,仅在别人的眼光里才能辨识自己的面貌时,失去主体性宛如客体的存在,就註定要随着别人的要求行动,没有自己的需求、意见,为迎合别人而战战兢兢、汲汲营营,这无异于自限于地狱,所以波娃说对女人而言「他者就是地狱」(Hell is other people)。
本书第三个特色是意图形塑一个容纳所有不幸女人心底祕密的先验空间,故使「我们」与「一个女人」在书名上并列。一般说来,建构小说人物的先验空间,又称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其情节具有一种三元结构,借以让读者体会主要人物X应有不受Y的阻碍去做Z的自由(X is free from Y to do Z)。这样的三元结构虽然成为作者叙述玉英、平姑、琴仔坎坷人生的套路,但她在本书的「前奏」与「后曲」处添加了魔幻写实(magic realism)的叙事要素,使得时序排列与空间维次任她调动,让读者在一个画面里就可看尽所有女人的不幸遭遇。这样的创作手法令人感到相当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