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

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时雍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百年文学
  • 文学史
  • 台湾历史
  • 文化研究
  • 20世纪文学
  • 文学故事
  • 历史文学
  • 台湾文化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百年,一百零一个故事。这是我的世纪! 李时雍、何敬尧、林妏霜、马翊航、陈允元、盛浩伟、杨杰铭、詹闵旭、郑芳婷、蔡林缙、萧钧毅、颜讷,他们写下101篇「故事」,回顾百年台湾文学! 12位「80世代」,透过故事的形式,献给所有在长夜写作的人们、给底层的心灵、给无名者。 这是上一个文学百年的备忘录,属于「福尔摩沙」的百年风华,给下一代的岛屿纪事 从台湾文学萌芽到正式诞生、烁烁火花迅速绽放,直至昼夜间动乱的希望明灭,《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以历史为本,全新创作,在拼凑建构中,再现另一种更贴近常民生活的可能面貌,有别史料专着之庞杂细目,以时代思潮为段,从1900到2000年,一年一篇,是为上一个文学百年备忘,更期许岛屿后浪之不息;属于「福尔摩沙」的百年风华。 二十世纪的台湾文学,是一场漫长的降生,徘徊着文学者们思考与困惑的身影。这些文字纪录照亮了历史的空缺,留了微光。因此你将看见一个人,默默结束了他的时代,看见被遗忘的故事,看见终战之时,镜头的焦点,留在南洋的密林、留在忘了将死亡带回来的那人;风车接收到光年外的电波,现代主义成为年代的底色,《剧场》反艺术的艺术家却来到了台前。故事的择取,除反映写作者敏锐的目光,确实也呈现了千禧后的二十年间,愈成熟、更新的台湾文学研究成果。 12位「80世代」的心灵史: 李时雍:故事的形式,照亮了历史的空缺,留了微光,给所有在长夜写作的人们、给底层的心灵、给无名者。 何敬尧:让历史能重生,幻化为照亮未来的光亮,无比祈愿台湾文学能在这座岛屿绽放出七彩斑斓的花园。 林妏霜:这些在时间里慢慢成形的故事,也是为了记住因故被遗忘而从未过去的过去事。每一份诠释不是为了确立任何边界,可能更是试图回应自己「从何说起」的诸多惑问与时差。 马翊航:走入故事后,就得到了许多旅伴──一起写下整个世代致岛屿的明信片吧。 陈允元:台湾在世界之中! 盛浩伟:在我们的所知以外,台湾文学史还藏着许多未知的故事,等待被发掘被记忆。 杨杰铭:台湾的文学故事,作家的华丽时代。 詹闵旭:这本书是文学的故事,台湾的故事,每一位写作者用一生换来的故事。 郑芳婷:一百零一封情书,串起这座海岛充满皱折与墨痕的百年记忆。 蔡林缙:于世界的光谱聆听岛屿,百年絮语彼此牵系而不孤寂。故事终将于未来彼端,为了存在和自由不断前行。 萧钧毅:犹未知是文学的深夜或黎明的前夕,前辈们的生命,已在深林中留下了前行的足印。 颜讷:在国王严峻的面容前 少女用故事换取时间,惊险活过一千零一夜。 《百年降生》里纪录的不是天方夜谭,可每一个天色渐光的清晨,都能照出一张脸,恐惧又坚定,继续把故事说下去 终于,百年过去,他们用故事换取的,会是什么呢? 联名推荐 王聪威、甘耀明、祁立峰、李屏瑶、纪大伟、陈雪、杨双子、杨凯麟
繁华落尽:近代欧洲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1850-1950) 一部深入剖析欧洲近百年剧烈动荡与思想蜕变的史诗性著作。 本书以横跨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的百年为轴,聚焦于欧洲大陆在工业化、帝国主义扩张、两次世界大战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重塑中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这不是一部传统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而是着重于剖析在巨大历史洪流下,欧洲社会肌理、文化心理和日常生活如何被彻底颠覆和重构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镀金时代的幻梦与裂痕(1850-1900) 本部分将细致描绘“美好年代”的表象与内在张力。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到第二帝国末期的法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财富集中与物质繁荣。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是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城市化的无序扩张,以及根深蒂固的阶级矛盾。 工业化与新都市景观: 考察巴黎的奥斯曼改造、伦敦的雾霾与贫民窟,以及柏林作为新兴工业中心的崛起。重点分析技术进步(铁路、电力)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时间观和空间感,以及“大众”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初步形成。 科学与信仰的冲突: 达尔文主义的冲击、尼采对传统道德的颠覆,以及精神分析学在维也纳的萌芽,如何动摇了启蒙理性主义的根基。我们将探讨保守主义与新兴的社会主义思潮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激烈交锋。 帝国主义的顶峰与焦虑: 剖析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狂热背后,是民族主义的日益激化和对“他者”的刻板构建。这种对外扩张的心理投射了对内部社会失序的深层焦虑。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急剧转向与文化迷宫(1900-1914) 进入二十世纪,欧洲文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实验期。本章致力于捕捉现代主义艺术、文学与哲学如何捕捉并反映了“逝去秩序”的崩溃。 艺术的革命: 重点分析印象派向后印象派的过渡,以及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前卫艺术流派对既有美学标准的彻底决裂。探讨卡夫卡式的疏离感、马塞尔·普鲁斯特对记忆与时间的解构,如何预示了即将到来的精神危机。 民族国家的极限: 深入剖析巴尔干地区的火药味如何酝酿,以及泛日耳曼主义、斯拉夫主义等民族情绪如何在普通民众中渗透和激进化。考察欧洲精英们对战争的某种近乎浪漫化的期待心理。 第三部分:破碎的年代:世界大战的创伤与重建(1914-1930)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文明的分水岭。本书将细致考察这场战争对欧洲社会结构的永久性破坏,以及战后精神状态的集体失语。 堑壕战的异化体验: 不仅记录了前线的残酷,更分析了后方社会动员的模式,以及“老兵”群体在战后如何难以融入平民生活,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革命与颠覆: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力如何蔓延至西欧,引发了对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恐惧与吸引力。分析魏玛共和国的文化活力与政治脆弱性之间的矛盾。 女性地位的转折: 战时劳动对女性解放的加速作用,以及战后投票权获得的意义。探讨“新女性”形象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家庭伦理。 第四部分:极权主义的阴影与精神流亡(1930-1950) 本阶段聚焦于经济大萧条如何为极权主义的抬头提供了土壤,以及欧洲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如何应对意识形态的全面入侵。 大萧条与政治极化: 分析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危机如何被纳粹和法西斯利用,以“民族复兴”的名义实施控制。考察群体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在政治集会中的运作机制。 思想的流亡与抵抗: 详述犹太裔知识分子、艺术家和科学家的被迫迁徙,他们将欧洲的人文精神带到了美国和拉丁美洲。分析萨特和加缪等哲学家在抵抗运动中发展出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态。 二战后的欧洲心绪: 描述战后欧洲在废墟之上重建的艰巨性,以及对“何为人性”这一根本问题的集体反思。战后欧洲的文化景观,开始转向对战前“进步史观”的彻底清算。 结语:一个时代的谢幕 本书最终论证,从1850年到1950年,欧洲经历了一场从“自信的理性帝国”向“充满自我怀疑的现代社会”的艰难过渡。两次世界大战并非偶然的冲突,而是技术进步、民族主义膨胀与内在文化矛盾积累的总爆发。欧洲在这百年间的剧变,为我们理解后世全球化的挑战与文明的脆弱性,提供了最为深刻的历史坐标。本书旨在通过聚焦于社会结构、思潮变迁和日常生活体验的细节,重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时雍


  台湾大学台湾文学所博士候选人。曾任《人间福报》副刊主编、《幼狮文艺》主编、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侯氏家族奖学金研究员。着有散文集《给爱丽丝》。

何敬尧

  台中人,一九八五年生,小说家,创作横跨奇幻、历史、推理。毕业于台大外文系、清大台文所。获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台大文学奖。出版有:小说《怪物们的迷宫》、《华丽岛轶闻:键》(合着)、《妖怪鸣歌录Formosa》,编纂《妖怪台湾:三百年岛屿奇幻志》。

林妏霜

  一九八一年生。时差库存者。清华大学台文所硕士毕业,现为博士生。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林荣三文学奖小说奖、台文馆台湾文学研究奖助、文化部艺术新秀补助等。硕论以歌曲切入解严后的台湾电影,书写异质文化与记忆。着有小说集《配音》。

马翊航

  一九八二年生,池上长大的卑南族,父亲来自Kasavakan部落。台大台文所博士,现为《幼狮文艺》主编,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陈允元

  一九八一年生。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所硕士,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所博士。现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学系兼任助理教授、目宿媒体文学顾问。学术关键字为殖民地时期台湾文学与现代主义。曾获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等。着有诗集《孔雀兽》(2011)。与黄亚历合编《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2016),获台北国际书展年度编辑大奖、金鼎奖。

盛浩伟

  1988年生,台湾大学日文系、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曾获台积电青年学生文学奖、时报文学奖等。着有《名为我之物》,合着有《华丽岛轶闻:键》、《终战那一天》等。

杨杰铭

  一九八二年生,静宜大学阅读书写创意研发中心助理教授,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有限公司主编。

詹闵旭

  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人(2010)、美国UCLA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化系访问学人(2012-2013)。着作《认同与耻辱:华语语系脉络下的当代台湾文学生产》(2013),译作《搜寻的日光:杨牧的跨文化诗学》(2015,与施俊州、曾珍珍合译)。

郑芳婷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剧场表演博士,现为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2012年获亚洲表演学会研究新进奖。研究领域包括:台湾戏剧、表演理论、酷儿批判、岛屿论述。作品散见于Asian Theatre Journal、Third Text、《戏剧研究》、《考古人类学刊》、《女学学志》等期刊及各艺术评论杂志。

蔡林缙

  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学士、现代文学研究所硕士,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博士候选人。研究兴趣包含台湾现当代文学、电影研究、诗学等领域。目前专注华语语系、定居殖民主义的研究框架和台湾文学与文化生产之间的关连。

萧钧毅

  1988年生,清大台文所博士生。曾获台北文学奖小说首奖、林荣三文学奖小说首奖等文学奖若干。作品入选九歌出版《一O四小说选》,曾任电子书评刊物《秘密读者》编辑同仁之一。主攻小说书写与小说评论,研究则遥遥无期。 

颜讷

  1985年生,城市里的乡下人。清华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文章散见各副刊、杂志、UDN鸣人堂与BIOS Monthly专栏,文学直播节目「作家事」主持人之一。曾获全国学生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创作以散文与评论为主,着有散文集《幽魂讷讷》。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编序

二○一八,百年降生

李时雍


  「一百年,一百个故事。」

  这是德国作家钧特.葛拉斯(Günter Grass)写在小说《我的世纪》(Mein Jahrhundert)前言里的话,他说,源于「一个简单的想法」,想为一个世纪,留下文学的记录。二○一二年底,国立台湾文学馆曾展出钧特.葛拉斯特展「鼓动的世纪」。那段时间,这本小说就搁在家中桌上,我偶尔翻读其中的文字和绘画,从战争与新技术揭开序幕的百年,有它的哀愁、它的疑惑、它的辉煌。
 
  「一百年,一百个故事。」也是我在写给本书作者们最先的邀稿信中,为将展开的写作计画所做的最简单的解释。那几年,我正主编《人间福报》副刊,在工作备忘里,拟下暂名为「二十世纪.文学的岛」的专栏想法。我想,如果一週写一年故事,一年即走过半个世纪,再历秋冬,就行过百年。「她要往何处去?」最初的我们,或也无法预期,但至少会留下一百个故事。二○一五年底,先邀请了何敬尧、盛浩伟、陈允元、杨杰铭四位,参与上半叶的写作,这年代的范围,主要含括于所谓的日治时期台湾。专栏从二○一六年一月十八日起每週一登出,定名为「20世纪台湾文学故事」,第一篇〈一九○○:最终与最初〉,从一个世纪的尽处,跨进新世纪的源头。

  最初看似简单的想法,开始有了深刻而复杂的涵义。三个关键词:「二十世纪」,有别于过往的断代,无疑带给我们一种观看历史的崭新向度;回到每一年,却又具有了充满细节纹理的时间感。「台湾文学」是叙事的主体,哀乐舞台聚光下的主角。「故事」是叙述的形式,我们盛装年月的盒子。

  下半叶,已进入战后的台湾,邀请了林妏霜、马翊航、詹闵旭、蔡林缙、郑芳婷、萧钧毅、颜讷,连同我共同执笔。

  所有参与写作的朋友们,过去或创作小说、散文、剧场、诗,都是我们这个世代(一九八○年代出生)已深具故事风格的创作者。大家皆投身学术研究,各擅不同领域;但特别的是,作者群主要出自台湾文学系所,或曾以此为研究领域,或已教学其中。

  何敬尧关注台湾妖怪、推理等类型文本;盛浩伟的散文与评论都流露他深厚的日本文学底蕴;陈允元写诗、也长期投入超现实主义风车诗社的史料工作;杨杰铭曾旅居香港,从事鲁迅的思想传播研究。他们写下的上半叶故事,是交织于台湾、日本、中国、世界之间,一个长夜,接连着另一个夜的黑;然而身在其中的人,却总是等待着幻影尽头的天亮。

  林妏霜小说充满内面的特写,像她心系的电影镜头;马翊航有诗人的眼睛,出生台东卑南族,带领读者凝视山海的忧郁;詹闵旭是当前马华文学重要的讨论者;蔡林缙从现代诗跨足后殖民理论;郑芳婷则在戏剧的背景下,着重与台湾文学、政治交错的小剧场史;萧钧毅研究当代小说、也写作小说;颜讷如她关注的台港现代主义者,对时代总有越尖锐、越温柔的目光。下半叶的故事,在他们的笔下,是一波接一波的新浪潮,带来了雨水,也带来光焰。

  整个写作计画为期两年,最后一篇〈二○○○:一一走进那良夜〉于二○一八年一月八日刊出。几个月之后,旋即展开这部《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的编辑工作。

  二十世纪的台湾文学,是一场漫长的降生,徘徊着文学者们思考与困惑的身影。却唯有在此刻,当一个一个故事汇集成《百年降生》,历时逐篇细读后,才令人察觉,最初不知往何处去的,初始看似无路的,其实早已有了人,有了路。更重要的是,故事的形式,照亮了历史的空缺,留了微光,给所有在长夜写作的人们、给底层的心灵、给无名者。你因此将看见一个人,默默结束了他的时代,会看见被遗忘的故事,会看见终战之时,镜头的焦点,留在南洋的密林、留在忘了将死亡带回来的那人;风车接收到光年外的电波,现代主义成为六○年代的底色,《剧场》反艺术的艺术家却来到了台前。故事的择取,除反映写作者敏锐的目光,确实也呈现了千禧后的二十年间,愈成熟、更新的文学研究成果。

  《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在此时编成,感谢所有参与写作的朋友们;尤其感谢联经出版公司,胡金伦总编辑、陈逸华编辑主任、黄荣庆编辑等人,为整部书所展开的细致思考和编辑工作,朱疋为此书所做的影像设计。同时谢谢《人间福报》副刊当初所提供如此珍贵的平台,现任主编觉涵法师的协助。亦感谢李时隽在专栏刊载期间,协助文章网页运作,将故事传播至更远处。最后,由衷感谢这些在岛屿上写下故事、传递故事、阅读故事的人们。

  我想起一个傍晚,曾搭乘列车,前赴宜兰礁溪,参与一场关于小说家黄春明的国际研讨会。第一天会议结束的晚会上,春明老师带着他的剧团,演出了几段文学改编的戏,现场并投影老师的撕画作品。那是一个温柔的夜晚。有一刻,春明老师上了舞台,与我们说了几个笑中带泪的故事。

  夜里的礁溪,树影扶疏,气温有点微凉,心却莫名暖着。这几年,往来了几趟宜兰,途经倒影着薄云的水田,途经龟山岛,因为小说家那几行诗句,总也有一种游子回家的感受。那晚上我带着这样的心情,返回留宿的房间,隐隐想起了搁在桌上的那本《我的世纪》。就在那晚,我决定开始这个写作计画。回台北之后,写了第一封信给朋友,我说,「一百年,一百个台湾文学故事」。那是二○一五年十月中旬,发生在我心里的,一件小小的故事。此刻,将它们交到你的手上。
 

图书试读

一九○○ 最终与最初
 
一九○○年,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台湾改隶第五年。翻开历史年表,制糖会社的烟囱开始探出广袤的原野,伸向殖民地的天空;一些近代律法如治安警察法、出版规则、保安规则等,也相继穿过未经近代规训的唿吸与身体,织叠成一张日渐严密的网。这是一九○○,断代的最初与最终。在文学史上,似乎不是特别值得一提的年份,却有甚么正隐然发生。五月中旬,雨季到来,蔡秋桐、吴浊流、叶荣钟陆续降生,但他们的舞台还在二十年后的未来;稍早一些的三月中旬,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民政局长后藤新平继「飨老典」后又有新的策划,邀请曾获科举功名的传统士绅于台北府城西门内的淡水馆,盛大召开「扬文会」。他们打着甚么算盘?后来的研究者说,这是透过汉诗安抚笼络这批前清遗臣,同时向之展示日本的威势与近代文明(黄美娥),并借他们的影响力推广新学、培育新式人才(陈文松)。
 
日本时代,描写进入新时代之旧仕绅最为生动者,当属朱点人的短篇小说〈秋信〉(1936)。斗文先生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七岁那年正要上省应试,却遇上台湾改隶。原来的人生胜利组,一夕间成为鲁蛇(loser)。作为虚构人物的斗文,在设定上当然具备受邀参加一九○○年扬文会的资格;但按人物性格推想,他是不会参加的。「他的家里藏着一本台湾的详图,当台湾要开始新政治的时候,因为不谙于台湾事情,好几次要请他帮忙,但他不但执意不肯,而且还要谢绝一切的政客」。只是,看似隐居的斗文,胸中仍奔流着民族的热血。他阅读孙儿从上海寄来的《国事週闻》(柳书琴认为它的现实指涉是《国闻週报》),也曾在岛内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成立诗社、提倡击钵吟,挽救作为民族命脉的汉文。遗憾的是,斗文的努力终究不敌统治者以国家机器推动的新学(国语=日本语教育);他视为民族命脉的汉文,也在统治者的怀柔下成为应酬的酒器。

用户评价

评分

《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单单这个书名就充满了故事感,仿佛能串联起一个世纪的文学记忆,看见无数作家在这里“降生”、成长。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文学,就像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旋律,在时代起伏的乐章中,奏响了属于自己的篇章。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在1900年到2000年这百年间,台湾文学是如何走过它的发展历程的。我想知道,在日据时期,那些本土作家是如何在殖民背景下,用文字表达他们的家园情感和民族意识的?到了国民政府迁台之后,文学创作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特别是“乡土文学论战”,它不仅仅是文学的论辩,更是当时台湾社会思想激荡的一个缩影,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这场论战的意义和影响?我还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了解那些在戒严时期,在政治高压下依然坚持创作的作家们,他们的作品中有多少隐晦的抗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以及后解严时期,随着社会自由度的提升,文学创作是如何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文学发展脉络,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百年的文学浪潮,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的文化面貌,又如何承载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

评分

《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力的张力。我一直对台湾的文学历史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它就像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在时代变迁的冲刷下,不断塑造着新的河道和风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回顾那些在不同年代,对台湾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例如,在日治时期,那些尝试用本土语言书写,表达台湾人身份认同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到了战后,在政治高压和文化转型中,文学创作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突破?我尤其对“乡土文学论战”以及之后涌现的现实主义作品很感兴趣,它们是如何捕捉到台湾社会的脉搏,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的?更让我期待的是,书里是否会涉及后解严时期,随着社会自由度的提升,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包括女性主义、原住民文学、同志文学等,它们又是如何挑战既有观念,拓展台湾文学的疆域的?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台湾文学这百年的跌宕起伏,以及它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孕育新生,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评分

这部《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浓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文学就像是一株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年老树,年轮里刻满了时代的变迁、人民的悲欢离合,还有那些在字里行间闪耀的独特光芒。从日治时期的萌芽,到战后国民政府的再出发,再到解严后的多元迸发,每一个阶段都孕育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我特别期待书里能带我回顾那些曾经影响过我、或者我却错过了的文学经典,重温那些熟悉的名字,比如那些在白色恐怖时期坚持创作的作家,他们的文字里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勇气?还有那些描绘乡土情结、社会现实的笔触,它们是如何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社会的肌理,又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更别提后现代思潮席卷而来的年代,那些实验性的写作、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以及女性主义、原住民文学等新兴力量的崛起,都让我感到既陌生又亲切。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这块土地的文学脉络,不只是记住几个名字,而是真正体会到,文学是如何与我们台湾这百年的命运紧密相连,它是如何承载了我们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自我革新,焕发新的生命力。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故事的叙述,更是那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那些作家如何用他们的笔,为我们书写下台湾的百年史诗。

评分

《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感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仿佛能触摸到台湾文学百年的脉搏。《百年》这两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时代变迁的回想,而“降生”则带有一种生命的活力和延续感。我一直觉得,台湾文学就像是在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土壤中不断生长、蜕变的过程。从日治时期的本土意识萌发,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反共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战,再到解严后多元题材和形式的爆发,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那些关键性的文学转折点,例如“乡土文学论战”,它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文学创作方向的争论,更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内部的张力与身份认同的探索。我也想知道,在不同政治环境下,作家们是如何在表达自我、反映现实与规避审查之间游走,他们的创作又因此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更让我好奇的是,书里是否会提及那些在台湾文学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女性作家,她们是如何打破性别藩ₜ,用独特的视角书写女性的生命体验和时代困境?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文学发展脉络,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台湾文学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寻找自我,并最终绽放出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光彩。

评分

《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心潮澎湃,仿佛能窥见台湾文学百年发展的宏大图景。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文学,就像是这片土地上跳动的脉搏,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时代的律动。从日治时期的本土意识觉醒,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的文化转型,再到解严后的多元开放,每一个阶段都孕育了独特的文学风貌。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那些在关键时期涌现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例如,那些在反殖民时期,用本土语言书写的文学,它们是如何对抗外来文化,建立台湾主体性的?还有,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戒严时期,文学又是如何在压抑中寻求出路,那些隐晦的批判与反思,又承载了怎样的时代重量?我也对后解严时期,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文学创作出现的各种新趋势感到好奇,比如女性文学、同志文学、原住民文学的兴起,它们是如何挑战传统,拓展文学的边界?这本书,我渴望它能为我呈现一幅连贯而深入的台湾文学发展史,让我能更清晰地理解,这百年间的文学创作,是如何与台湾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紧密相连,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独特的文化认同。

评分

《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台湾文学百年的兴趣,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次又一次的文学新生。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文学,就像是一面映照着这片土地上人民心路历程的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与挑战。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梳理从1900年到2000年,台湾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例如,在日治时期,那些努力争取文化自主、用本土语言创作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又如何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在国民政府迁台后,文学创作又经历了怎样的政治涤荡与思想解放?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乡土文学论战”的深入探讨,以及之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兴盛,它们是如何真实地描绘了台湾社会的种种面貌,触及了多少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我还特别想知道,在后解严时期,随着社会更加开放多元,文学创作呈现出哪些新的面貌和趋势?例如,女性文学、原住民文学、同志文学等,它们又是如何挑战传统,丰富了台湾文学的内涵?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让我能够更系统地、更深入地理解,台湾文学在这百年间是如何孕育、成长、蜕变,最终展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面貌。

评分

读到《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这个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那些关于台湾文学的零散记忆。从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的古老诗句,到高中时被同学推荐的琼瑶小说,再到后来自己摸索着去书店翻找那些所谓的“禁书”,每一段经历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文学片段,拼凑出我对台湾文学的初步印象。我尤其好奇,那些在时代大风大浪中沉浮的作家们,他们是如何在创作与生存之间找到平衡的?例如,那些在戒严时期,以隐晦的方式批判现实的作家,他们的文字里究竟有多少言外之意,多少未尽的诉说?我渴望这本书能为我揭开这些谜底,让我明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文学是如何成为一种无声的反抗,一种精神的寄托。我也很想知道,那些描绘台湾乡土风情、人情世故的作品,它们是如何捕捉到台湾独有的细腻情感和生活气息的?我总觉得,台湾的文学,尤其是在描绘市井小民的生活、传统家庭的变迁时,总有一种独特的温度,让人读来倍感亲切,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将这些分散的记忆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台湾文学发展图景,让我能更系统地了解,我们的文学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又是如何承载了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喜怒哀乐。

评分

《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光是这个书名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度和生命的张力。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文学,就像是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回声,每一次的回荡都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悲欢。我非常渴望这本书能带我深入了解,在1900年到2000年这漫长的百年里,台湾文学是如何一步步孕育、成长,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我尤其想知道,在日治时期,那些本土作家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用文字书写他们的家园情怀和民族意识的?在国民政府迁台后,文学创作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型与碰撞?特别是“乡土文学论战”,我希望书中能对此有深入的探讨,了解它如何成为当时台湾社会思想和文化张力的集中体现。我还特别好奇,在戒严时期,文学是如何在政治高压下,找到表达的出口,那些隐晦的批判与深沉的思考,又是如何触动人心的?以及后解严时期,随着社会自由度的提升,文学创作呈现出的多元化景象,比如女性文学、原住民文学、同志文学等的兴起,它们又是如何挑战传统,拓展了台湾文学的视野?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叙事线索,让我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这百年的文学发展,是如何与台湾的社会历史紧密交织,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独特的文化认同。

评分

《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这个书名听起来就非常有分量,仿佛浓缩了台湾一个世纪的文学生命力。我一直对台湾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就像是这片土地上最细腻的神经末梢,捕捉着时代的变化,反映着人民的心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回顾1900年至2000年,台湾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重要事件。例如,在日治时期,那些本土作家是如何在殖民统治下,用文字构建台湾的身份认同,他们的作品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与使命?在国民政府迁台之后,文学创作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洗礼与政治影响?我尤其对“乡土文学论战”感到好奇,它不仅仅是一场文学的争论,更是对台湾社会现实和文化根源的深刻反思,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场论战的时代背景和深远影响?我还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战后戒严时期,那些在压抑环境下坚持创作的作家们的介绍,他们的作品如何在不动声色的文字中,传递出对自由和真相的渴望?以及后解严时期,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文学创作呈现出的蓬勃生机,比如女性文学、原住民文学、同志文学等,它们又是如何打破框架,拓展了台湾文学的边界?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呈现一幅完整且生动的台湾文学发展图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百年的文学演变,是如何与台湾的社会历史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文化景观。

评分

《百年降生:1900-2000台湾文学故事》,这书名听起来就充满画面感,仿佛能看到从1900年到2000年,无数台湾作家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用他们的笔触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文学的生命。我一直对台湾文学有着特别的情感,它承载了太多我们共同的记忆和情感。从日据时期那些充满反抗精神的诗歌,到战后初期在政治高压下依然坚持创作的作家,再到解严后文学创作的百花齐放,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那些在台湾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他们的创作经历、他们的思想深度,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用文字描绘出台湾的真实面貌?例如,那些描写底层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它们是如何触动人心,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理解台湾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我还想知道,在不同时期,文学是如何与政治、社会思潮相互作用的,那些曾经的“禁书”,又是如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本穿越时空的地图,带我重温台湾文学的每一个重要节点,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百年的文学发展,究竟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