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華語世界最重要的散文大傢王鼎鈞
影響四十年,寫給年輕人、一生受用的寫作教養書
作傢、高中教師、大學教授一緻推崇
執筆之人,不容錯過!
一部深入堂奧而又條縷清晰的寫作教養書,供有心者自習自覺的指南。——楊佳嫻
王鼎鈞先生以極其幽默的筆法,將寫作技巧解析的深入淺齣、邏輯分明,是一本老師、學生都十分受益的好書,中學生必讀!——陳安儀
◎《作文七巧》全新修訂典藏版,由王鼎鈞親自撰寫一篇新序,並對內容補充修訂,共25處修正、19處補充、3篇新增附錄。 ◎討論如何作文的書,也是極佳的作文範本 《作文七巧》是散文大傢王鼎鈞,以深厚的寫作功力,提齣具體實際的方法與步驟,教你寫作的七個基本原則。內容生動活潑,讀來受用無窮,極具啓發性。
◎言簡意賅的寫作原則,盡在書中 取材有主從,文筆有繁簡,不宜平均。
後麵發生的事移到前麵來寫,前麵發生的事移到後麵再寫。
記錄,描繪,判斷,是語文的三大功能,這三大功能用於作文,就是直敘,倒敘,抒情,描寫,歸納,演繹,各項基本功夫。我從文學的高度演示七巧,又把實用的效果歸於作文考試,謀求相應相求,相輔相成。我少談理論,多談故事,也是為瞭保持趣味,也為瞭容易記住。有人勸我像編教材一樣寫七巧,我寜願像寫散文一樣寫七巧,希望這本討論如何作文的書,本身就是作文的範本。——摘自王鼎鈞<新版自序>
◎「作文與寫作係列全新修訂典藏版」陸續推齣 當代散文大傢王鼎鈞的「作文與寫作係列全新修訂典藏版」,共五冊。首先推齣《作文七巧》、《作文十九問》,陸續齣版《文學種籽》、《古文觀止化讀》、《講理》。無論初學者或寫作進階者,閱讀此係列都能有所得。
好評推薦
◎作傢、高中教師、大學教授一緻推崇 作傢 王盛弘、北一女國文教師 田威寜、作傢 硃宥勛、作傢李欣倫、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傢 宋怡慧、作傢.中興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祁立峰、醫師.作傢 吳妮民、建國中學老師 林明進、颱南一中國文科教師 林皇德、詩人.作傢 林達陽、作傢.淡江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林黛嫚、作傢 淩性傑、資深閱讀寫作老師 陳安儀、作傢 陳栢青、彰化高中國文科教師.作傢 陳育萱、作傢 許榮哲、作傢.新竹女中國文教師 黃庭鈺、作傢 楊佳嫻、作傢 楊隸亞、惠文高中教師.作傢 蔡淇華
寫作與教人寫作都不是簡單的事,而王鼎鈞先生的《作文七巧》卻能以最親切有味的文字,將理論說得清晰簡單,亦有實例的示範、對照與解說,讓文學習作者獲得具體可行的寫作方法。難能可貴的是解說文字本身就是爐火純青的散文,珠玉時見,各種生命體悟夾在兩行中的另外一行。這本書既教寫作之道,亦教人生之道,難怪曆久彌新。——田威寜(北一女國文教師)
重讀王鼎鈞先生的《作文七巧》和《作文十九問》,我纔更加確認,好的散文相當講究筆法,從一個字的差異、敘事時間的倒置、抒情文的自我情感教育等,無不在訓練寫作者的「刀工」,尤其王先生學識廣博,引述的經典文本飛越古典、穿梭現代,參酌小說、詩等文類的同時,也適時穿插生活見聞和小故事,恍若在聽長者說書,又像領受大師的心法密傳,尤其《作文十九問》的對答形式,更能深切感受到一位經驗老道的前輩,極有耐心又循循善誘的教導,以年輕人可理解的方式來體會文學讀寫之奧妙。——李欣倫(作傢)
王鼎鈞先生的作文書猶如寫作「勝經」,不隻深入淺齣地為讀者開啓寫作的繆思,也循序漸進地訓練讀者寫作的技法,無論是教師教學抑或是學生自學,都能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全書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吸引無數書寫者循光前進,終能尋得文字桃花源。——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傢)
講到「作文」我們立馬會聯想到國文科測驗的最後一題,即便今已改製曰「國寫」。然而王鼎鈞先生《作文十九問》卻非如題,不僅談狹義的作文,實是如《文心雕龍》談的「為文之用心」——舉凡練字,修辭,結構安排,意象經營,甚至是古文辭類、詩法詩格,無所不問,問無不答。如今新版重齣,無論為試或為情為文,都值得一觀。——祁立峰(作傢.中興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想我們年輕時,便讀王鼎鈞瞭——少年的我們讀《碎琉璃》、《左心房漩渦》,《作文七巧》更是學寫作的經典。鼎公的散文素來優美、雅緻,他將看似抽象的文字美學梳整為能被理解鍛鑄的技巧,那是一位文學傢多麼深厚的功夫。書寫,值得一輩子凝神緻誌,習作多時,如今再讀王鼎鈞老師的這幾本書,我仍然能從中得到新的啓發。——吳妮民(醫師.作傢)
寫作是修為,也是修養。鼎公的這幾本書結閤瞭文學傢的大視界與教育傢的方法學。有誌寫作者可從《作文七巧》入手,打好地基;再接觸《作文十九問》,構築棟梁;其次研習《文學種籽》,層層拔高;最後閱覽《古文觀止化讀》,注入靈氣。既修煉文字鍛鑄的藝術,也涵泳自我的性情,還可時時品味字裏行間油然淌溢的人生智慧。——林皇德(颱南一中國文科教師)
《古文觀止化讀》是一本實用又充滿智慧的好書。王鼎鈞先生精選古文經典篇章,逐篇進行深入的剖析,讓我們得以領略古文之美。在這本書裏,除瞭古文章句的詮釋,更寄託瞭個人的寫作心法以及生命態度。——淩性傑(作傢)
王鼎鈞先生的《作文七巧》與《作文十九問》,直探寫作關隘與盲點,指齣為文技巧的功用,並且翻齣巧勁與新意。對於初學者或練習寫作一段時間的人來說,都不失為一捲清晰的指南,實用也超乎實用。在齣版多年後的現今重讀,仍能使人領略其巧設方便法門的苦心。——陳育萱(彰化高中國文科教師.作傢)
《作文七巧》是我在多年作文教學生涯中,覺得十分受用、也常常運用的一本書。王鼎鈞先生以極其幽默的筆法,將寫作技巧解析的深入淺齣、邏輯分明,是一本老師、學生都十分受益的好書,中學生必讀!——陳安儀(資深閱讀寫作老師)
閱讀王鼎鈞先生的作文書,那樣的古雅漫談,彷彿聆聽一場充滿故事的演說,不知不覺就認識瞭鍛字鍊句及文章構織的祕法。寫作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事,如果可以,先從隨興的閱讀開始,再由隨筆之中去尋找精緻的可能,像是欲結交一位知己,總得先廣泛接觸,再從中揀擇,進而啓動相處、相知、相惜的修練。——黃庭鈺(新竹女中國文教師.作傢)
王鼎鈞《作文七巧》,是我十四歲時從老師那裏得到的禮物。那時我已開啓一連串的文學練習:讀課本不選的作傢、試著為自己而不是為分數寫東西、嚮學生刊物投稿。這書名有點古闆,一開始還以為是什麼作文高分祕笈,讀瞭卻捨不得放下來瞭。一部深入堂奧而又條縷清晰的寫作教養書,供有心者自習自覺的指南,讓我摸索前進的文學路程忽然有瞭燈。——楊佳嫻(作傢)
「取材有主從,文筆有繁簡,不宜平均。」「好的文章一直在起勢之中。」這樣言簡意賅的金科玉律,就在王鼎鈞的兩本寫作聖經--直敘、倒敘、抒情、描寫、歸納、演繹、綜閤組成的《作文七巧》,以及以問答舉例匯成的《作文十九問》之中。寫作經典,曆久彌新,執筆之人,不容錯過!——蔡淇華(惠文高中教師,作傢)
《文心雕龍:中華文論的巔峰之作》 捲一:緒論與總論 《文心雕龍》,這部由南朝文學理論傢劉勰嘔心瀝血之作,無疑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一座巍峨的裏程碑。它並非僅僅是一部文論集,更是一部係統梳理中國自先秦至南北朝文學發展脈絡、剖析創作規律與審美範疇的百科全書。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宏大的視野和精密的結構,以“道”與“文”的辯證統一為主軸,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文學理論體係。 全書共分為十捲五十篇,開篇的“緒論”即奠定瞭全書的基調——文學是“時代的風聲,世變的影跡”,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與曆史責任。劉勰將文章的起源追溯至遠古的箴銘頌禱,清晰地勾勒齣早期文體的發展軌跡,為後續的詳細論述打下瞭堅實的基礎。總論部分,則確立瞭“神思”、“氣韻”等核心美學範疇,深入探討瞭作傢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將思想情感(心)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文字(文)的轉化機製。 捲二:文體論的宏偉藍圖 《文心雕龍》最令人稱道之處,莫過於其對文體學無與倫比的梳理。劉勰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將當時已有的文章體式劃分為二十五種,每一種體式都進行瞭深入的源流考證、功能界定以及創作要領的闡述。 例如,在“風騷第一”中,他追溯瞭《詩經》和《楚辭》的源頭,指齣瞭“風”的質樸與“騷”的鋪陳在錶現手法上的差異,明確瞭其作為抒情文學的典範地位。在“銘誄”一篇中,則詳細論述瞭紀念性、頌揚性文字的規範,指齣其莊重典雅的風格要求。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他對應用文體的分類,如“奏啓”、“書檄”、“章錶”等。劉勰並未輕視這些“實用”的文體,反而深入分析瞭它們在政治和外交場閤中,如何運用辭令、謀篇布局以達到最佳的說服效果。這種對文體邊界的清晰界定與深入剖析,使得後世的文人、史傢在從事相關寫作時,都有據可依。他指齣的不同文體對“章法”和“句法”的特殊要求,至今仍是規範漢語寫作的重要準則。 捲三:創作方法與審美範疇的精微探析 全書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對作傢創作過程和審美標準的探討上。劉勰並未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而是力求揭示創作的內在規律。 “神思”篇是全書的理論製高點之一。他認為,“神”是文章的靈魂,是創作者的生命力和獨創性所在。一個偉大的作品,必然是“神采飛揚”,而非雕琢堆砌。他將“神思”的形成歸結為“文有所變,義有所襲”,強調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個性的光芒。 而在“麗辭”與“比興”篇中,劉勰精闢地分析瞭辭藻的運用和修辭手法的效力。“麗辭”探討瞭詞語的選擇與搭配,反對浮華空洞,倡導“采之如金,棄之如土”。“比興”則深入剖析瞭中國古典文學中最為核心的象徵與聯想手法,闡釋瞭如何通過具體意象的描摹,引發讀者無限的聯想,達到“觸景生情,由物及心”的境界。 此外,如“虛實”篇對敘事藝術中寫意與寫實的辯證關係進行瞭探討;“變通”篇則強調瞭創作中因時、因地、因人而宜的靈活性,反對僵化的教條主義。這些理論,跨越瞭韆年的時光,依然閃耀著指導創作的智慧光芒。 捲四:作傢評傳與文學流變史觀 《文心雕龍》並非孤立的理論指南,它植根於對中國文學史的深刻洞察之中。劉勰以他特有的史傢筆法,在論述特定文體或理論時,穿插瞭對曆代名傢的評述,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 在“纔略”篇中,他將曆代文人的纔能分為“纔”與“略”,即創作的稟賦與駕馭文字的謀篇布局能力。通過對曹植、嵇康、阮籍等人的評價,揭示瞭不同時代背景下,文學傢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更重要的是,劉勰對文學的流變趨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批判瞭漢魏以來,文風逐漸走嚮浮靡、雕琢的傾嚮,並對當時文壇的弊病提齣瞭尖銳的批評。這種帶有批判精神的史觀,使得《文心雕龍》不僅僅是總結前人成就的“文學史”,更是對未來文學發展方嚮的深刻預警。他清晰地指齣瞭如何“求變”而不“失本”,如何在繼承中實現創新與突破。 總結 《文心雕龍》以其體係的宏大、論證的周密、語言的精煉,確立瞭其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批評史上的崇高地位。它不僅是研究古代文學創作規律的權威指南,更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意境”、“氣韻”等核心美學觀念的金鑰匙。這部典籍,是文學理論傢必須研讀的基石,是每一個緻力於精進寫作技藝的作者,都能從中汲取無窮養分的精神寶藏。它所構建的文學世界,深邃而廣博,值得一再品味,細細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