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华语世界最重要的散文大家王鼎钧
影响四十年,写给年轻人、一生受用的写作教养书
作家、高中教师、大学教授一致推崇
执笔之人,不容错过!
一部深入堂奥而又条缕清晰的写作教养书,供有心者自习自觉的指南。——杨佳娴
王鼎钧先生以极其幽默的笔法,将写作技巧解析的深入浅出、逻辑分明,是一本老师、学生都十分受益的好书,中学生必读!——陈安仪
◎《作文七巧》全新修订典藏版,由王鼎钧亲自撰写一篇新序,并对内容补充修订,共25处修正、19处补充、3篇新增附录。 ◎讨论如何作文的书,也是极佳的作文范本 《作文七巧》是散文大家王鼎钧,以深厚的写作功力,提出具体实际的方法与步骤,教你写作的七个基本原则。内容生动活泼,读来受用无穷,极具启发性。
◎言简意赅的写作原则,尽在书中 取材有主从,文笔有繁简,不宜平均。
后面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来写,前面发生的事移到后面再写。
记录,描绘,判断,是语文的三大功能,这三大功能用于作文,就是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各项基本功夫。我从文学的高度演示七巧,又把实用的效果归于作文考试,谋求相应相求,相辅相成。我少谈理论,多谈故事,也是为了保持趣味,也为了容易记住。有人劝我像编教材一样写七巧,我宁愿像写散文一样写七巧,希望这本讨论如何作文的书,本身就是作文的范本。——摘自王鼎钧<新版自序>
◎「作文与写作系列全新修订典藏版」陆续推出 当代散文大家王鼎钧的「作文与写作系列全新修订典藏版」,共五册。首先推出《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陆续出版《文学种籽》、《古文观止化读》、《讲理》。无论初学者或写作进阶者,阅读此系列都能有所得。
好评推荐
◎作家、高中教师、大学教授一致推崇 作家 王盛弘、北一女国文教师 田威宁、作家 朱宥勋、作家李欣伦、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作家 宋怡慧、作家.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祁立峰、医师.作家 吴妮民、建国中学老师 林明进、台南一中国文科教师 林皇德、诗人.作家 林达阳、作家.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林黛嫚、作家 凌性杰、资深阅读写作老师 陈安仪、作家 陈栢青、彰化高中国文科教师.作家 陈育萱、作家 许荣哲、作家.新竹女中国文教师 黄庭钰、作家 杨佳娴、作家 杨隶亚、惠文高中教师.作家 蔡淇华
写作与教人写作都不是简单的事,而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七巧》却能以最亲切有味的文字,将理论说得清晰简单,亦有实例的示范、对照与解说,让文学习作者获得具体可行的写作方法。难能可贵的是解说文字本身就是炉火纯青的散文,珠玉时见,各种生命体悟夹在两行中的另外一行。这本书既教写作之道,亦教人生之道,难怪历久弥新。——田威宁(北一女国文教师)
重读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七巧》和《作文十九问》,我才更加确认,好的散文相当讲究笔法,从一个字的差异、叙事时间的倒置、抒情文的自我情感教育等,无不在训练写作者的「刀工」,尤其王先生学识广博,引述的经典文本飞越古典、穿梭现代,参酌小说、诗等文类的同时,也适时穿插生活见闻和小故事,恍若在听长者说书,又像领受大师的心法密传,尤其《作文十九问》的对答形式,更能深切感受到一位经验老道的前辈,极有耐心又循循善诱的教导,以年轻人可理解的方式来体会文学读写之奥妙。——李欣伦(作家)
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书犹如写作「胜经」,不只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开启写作的缪思,也循序渐进地训练读者写作的技法,无论是教师教学抑或是学生自学,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全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无数书写者循光前进,终能寻得文字桃花源。——宋怡慧(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作家)
讲到「作文」我们立马会联想到国文科测验的最后一题,即便今已改制曰「国写」。然而王鼎钧先生《作文十九问》却非如题,不仅谈狭义的作文,实是如《文心雕龙》谈的「为文之用心」——举凡练字,修辞,结构安排,意象经营,甚至是古文辞类、诗法诗格,无所不问,问无不答。如今新版重出,无论为试或为情为文,都值得一观。——祁立峰(作家.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想我们年轻时,便读王鼎钧了——少年的我们读《碎琉璃》、《左心房漩涡》,《作文七巧》更是学写作的经典。鼎公的散文素来优美、雅致,他将看似抽象的文字美学梳整为能被理解锻铸的技巧,那是一位文学家多么深厚的功夫。书写,值得一辈子凝神致志,习作多时,如今再读王鼎钧老师的这几本书,我仍然能从中得到新的启发。——吴妮民(医师.作家)
写作是修为,也是修养。鼎公的这几本书结合了文学家的大视界与教育家的方法学。有志写作者可从《作文七巧》入手,打好地基;再接触《作文十九问》,构筑栋梁;其次研习《文学种籽》,层层拔高;最后阅览《古文观止化读》,注入灵气。既修炼文字锻铸的艺术,也涵泳自我的性情,还可时时品味字里行间油然淌溢的人生智慧。——林皇德(台南一中国文科教师)
《古文观止化读》是一本实用又充满智慧的好书。王鼎钧先生精选古文经典篇章,逐篇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我们得以领略古文之美。在这本书里,除了古文章句的诠释,更寄託了个人的写作心法以及生命态度。——凌性杰(作家)
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七巧》与《作文十九问》,直探写作关隘与盲点,指出为文技巧的功用,并且翻出巧劲与新意。对于初学者或练习写作一段时间的人来说,都不失为一卷清晰的指南,实用也超乎实用。在出版多年后的现今重读,仍能使人领略其巧设方便法门的苦心。——陈育萱(彰化高中国文科教师.作家)
《作文七巧》是我在多年作文教学生涯中,觉得十分受用、也常常运用的一本书。王鼎钧先生以极其幽默的笔法,将写作技巧解析的深入浅出、逻辑分明,是一本老师、学生都十分受益的好书,中学生必读!——陈安仪(资深阅读写作老师)
阅读王鼎钧先生的作文书,那样的古雅漫谈,彷彿聆听一场充满故事的演说,不知不觉就认识了锻字鍊句及文章构织的祕法。写作从来不是一蹴可几的事,如果可以,先从随兴的阅读开始,再由随笔之中去寻找精致的可能,像是欲结交一位知己,总得先广泛接触,再从中拣择,进而启动相处、相知、相惜的修练。——黄庭钰(新竹女中国文教师.作家)
王鼎钧《作文七巧》,是我十四岁时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礼物。那时我已开启一连串的文学练习:读课本不选的作家、试着为自己而不是为分数写东西、向学生刊物投稿。这书名有点古板,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作文高分祕笈,读了却舍不得放下来了。一部深入堂奥而又条缕清晰的写作教养书,供有心者自习自觉的指南,让我摸索前进的文学路程忽然有了灯。——杨佳娴(作家)
「取材有主从,文笔有繁简,不宜平均。」「好的文章一直在起势之中。」这样言简意赅的金科玉律,就在王鼎钧的两本写作圣经--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组成的《作文七巧》,以及以问答举例汇成的《作文十九问》之中。写作经典,历久弥新,执笔之人,不容错过!——蔡淇华(惠文高中教师,作家)
《文心雕龙:中华文论的巅峰之作》 卷一:绪论与总论 《文心雕龙》,这部由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呕心沥血之作,无疑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座巍峨的里程碑。它并非仅仅是一部文论集,更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自先秦至南北朝文学发展脉络、剖析创作规律与审美范畴的百科全书。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大的视野和精密的结构,以“道”与“文”的辩证统一为主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全书共分为十卷五十篇,开篇的“绪论”即奠定了全书的基调——文学是“时代的风声,世变的影迹”,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历史责任。刘勰将文章的起源追溯至远古的箴铭颂祷,清晰地勾勒出早期文体的发展轨迹,为后续的详细论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论部分,则确立了“神思”、“气韵”等核心美学范畴,深入探讨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思想情感(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字(文)的转化机制。 卷二:文体论的宏伟蓝图 《文心雕龙》最令人称道之处,莫过于其对文体学无与伦比的梳理。刘勰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将当时已有的文章体式划分为二十五种,每一种体式都进行了深入的源流考证、功能界定以及创作要领的阐述。 例如,在“风骚第一”中,他追溯了《诗经》和《楚辞》的源头,指出了“风”的质朴与“骚”的铺陈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明确了其作为抒情文学的典范地位。在“铭诔”一篇中,则详细论述了纪念性、颂扬性文字的规范,指出其庄重典雅的风格要求。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对应用文体的分类,如“奏启”、“书檄”、“章表”等。刘勰并未轻视这些“实用”的文体,反而深入分析了它们在政治和外交场合中,如何运用辞令、谋篇布局以达到最佳的说服效果。这种对文体边界的清晰界定与深入剖析,使得后世的文人、史家在从事相关写作时,都有据可依。他指出的不同文体对“章法”和“句法”的特殊要求,至今仍是规范汉语写作的重要准则。 卷三:创作方法与审美范畴的精微探析 全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对作家创作过程和审美标准的探讨上。刘勰并未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力求揭示创作的内在规律。 “神思”篇是全书的理论制高点之一。他认为,“神”是文章的灵魂,是创作者的生命力和独创性所在。一个伟大的作品,必然是“神采飞扬”,而非雕琢堆砌。他将“神思”的形成归结为“文有所变,义有所袭”,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的光芒。 而在“丽辞”与“比兴”篇中,刘勰精辟地分析了辞藻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效力。“丽辞”探讨了词语的选择与搭配,反对浮华空洞,倡导“采之如金,弃之如土”。“比兴”则深入剖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核心的象征与联想手法,阐释了如何通过具体意象的描摹,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达到“触景生情,由物及心”的境界。 此外,如“虚实”篇对叙事艺术中写意与写实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变通”篇则强调了创作中因时、因地、因人而宜的灵活性,反对僵化的教条主义。这些理论,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闪耀着指导创作的智慧光芒。 卷四:作家评传与文学流变史观 《文心雕龙》并非孤立的理论指南,它植根于对中国文学史的深刻洞察之中。刘勰以他特有的史家笔法,在论述特定文体或理论时,穿插了对历代名家的评述,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才略”篇中,他将历代文人的才能分为“才”与“略”,即创作的禀赋与驾驭文字的谋篇布局能力。通过对曹植、嵇康、阮籍等人的评价,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文学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更重要的是,刘勰对文学的流变趋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批判了汉魏以来,文风逐渐走向浮靡、雕琢的倾向,并对当时文坛的弊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种带有批判精神的史观,使得《文心雕龙》不仅仅是总结前人成就的“文学史”,更是对未来文学发展方向的深刻预警。他清晰地指出了如何“求变”而不“失本”,如何在继承中实现创新与突破。 总结 《文心雕龙》以其体系的宏大、论证的周密、语言的精炼,确立了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的崇高地位。它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学创作规律的权威指南,更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意境”、“气韵”等核心美学观念的金钥匙。这部典籍,是文学理论家必须研读的基石,是每一个致力于精进写作技艺的作者,都能从中汲取无穷养分的精神宝藏。它所构建的文学世界,深邃而广博,值得一再品味,细细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