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搞懂标点符号

一次搞懂标点符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标点符号
  • 语法
  • 写作
  • 语言
  • 学习
  • 工具书
  • 中文
  • 教育
  • 实用
  • 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它关乎写作态度。

  人们往往认为标点符号是「小技艺」,但一位严谨的编辑人绝不能这么想。好的写作者(翻译者)了解,标点符号可以协助自己釐清思绪,也让读者读起来清朗明畅。

  好的写作者(翻译者)更知道,熟稔地运用标点符号,能控制读者阅读的速度,从而营造出文稿的节奏感。
  把标点符号的螺丝锁牢、钉子钉好,也绝不仅是一种「小技艺」,它关乎你对写作的「态度」!

 
《文字的骨架:点石成金的排版艺术》 图书简介 一、 引言:被忽视的基石 我们每日沉浸于文字构建的世界,阅读报纸、书籍、电子文档,享受信息流淌的便捷与愉悦。然而,文字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套精妙而严谨的结构体系——排版艺术。正如建筑离不开坚固的骨架,有效的沟通离不开清晰的布局。《文字的骨架:点石成金的排版艺术》并非一本关于标点符号的书,它深入探讨的是如何通过布局、字体、留白和视觉层级,将文字转化为具有强大说服力和美感的整体。 本书旨在揭示,优秀的排版不仅仅是“好看”,更是一种高效的沟通策略,是引导读者心智、控制信息接收节奏的无形之手。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让阅读体验变得毫不费力,如何让信息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保持其兴趣直到最后一页。 二、 核心章节解析:构建视觉叙事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为读者构建一套完整的排版思维体系。 第一部分:视觉的语法——排版的本质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排版”的内涵,将其视为一种视觉语言。我们不再将排版视为简单的软件操作,而是理解其作为一种设计决策的集合。 信息层级构建: 探讨如何运用大小、粗细、色彩的差异,为信息划分优先级。例如,标题(H1, H2, H3)的设计不仅是字体大小的变化,更是对信息重要性的心理暗示。 网格系统与秩序: 介绍网格系统(Grid System)在建立视觉一致性中的核心作用。无论是复杂的杂志布局还是简单的报告文档,网格都是实现平衡与逻辑的基础框架。我们将详细分析常见的四栏、六栏网格的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在此框架内进行灵活的微调。 对齐的哲学: 讨论左对齐、居中对齐、右对齐和两端对齐的心理效果差异。为何新闻报道几乎总是左对齐?居中对齐在何种场合最具冲击力?这一章强调对齐方式的选择,是对读者阅读习惯的尊重。 第二部分:字体的情感与功能 字体是排版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本书深入分析了字体分类(衬线体、无衬线体、手写体、显示字体)的起源、历史和当代应用。 衬线与无衬线:选择的艺术: 详尽对比了传统上用于长篇阅读的衬线体(如Times New Roman的结构优势)与现代屏幕阅读偏爱的无衬线体(如Helvetica的清晰度)。我们着重分析了特定字体的“个性”——例如,严肃、权威感和现代、简洁感之间的取舍。 字族与组合: 介绍如何科学地搭配不同字重(Weight)和字型(Style),构建和谐的字体组合。错误地将两种风格冲突强烈的字体并置,会导致阅读的“噪音”。本章提供了大量经过验证的字体搭配案例。 可读性与易读性(Legibility vs. Readability): 区分这两个关键概念。可读性关乎单个字符的识别,而易读性关乎整体文本流的顺畅程度。讲解字距(Kerning)、行距(Leading)和字偶距(Tracking)对阅读疲劳度的决定性影响。 第三部分:留白的力量——负空间的哲学 在设计领域,留白(Negative Space)常被视为“未被使用的空间”,但在本书中,它被提升到与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 呼吸的艺术: 留白是文字的“空气”。充足的留白能有效降低读者的认知负荷,使视觉焦点集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内容的重要性,科学地分配页面边缘(Margin)和段落间距(Paragraph Spacing)。 微调的细节: 深入探讨段落内留白(如首行缩进的恢复与现代处理方式),以及元素间的间隔,如何定义信息之间的关系——是并列、递进还是对比。 留白与奢华感: 通过分析高端品牌手册和艺术画册的排版,揭示大面积留白是如何在视觉上传达品质、从容和自信的信号。 第四部分:图形与文字的对话 现代排版不可避免地需要整合图表、图片和引文。本部分关注如何使这些视觉元素无缝地融入文本流中。 图像的锚定: 如何将图片准确地放置在与其内容最相关的文本附近,并使用合适的环绕方式(Wrap)来避免突兀的断行。 图表的清晰化: 介绍如何通过简化图表的线条、优化颜色对比度,确保图表本身的信息传达效率,避免成为视觉负担。 引文与强调: 探讨处理引用块(Blockquotes)、脚注和旁注的规范与美学。如何通过字体变化或边框设计,清晰地区分引用内容和主体叙述。 第五部分:响应式排版的挑战 在数字时代,排版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纸张尺寸。本部分聚焦于适应不同屏幕媒介的挑战。 流式布局的原则: 介绍响应式设计(Responsive Design)背后的排版逻辑,即内容如何根据视窗大小自动重构其网格和元素比例。 屏幕阅读的优化: 针对移动设备阅读的长行问题,探讨动态调整行长和字体大小的最佳实践,以应对用户在不同姿态下的阅读需求。 第六部分:风格的统一与工具应用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侧重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设计手册的建立: 强调为长期项目建立排版风格指南的重要性,确保跨部门、跨版本的文字产品具有统一的视觉识别度。 软件无关的思维: 虽然会涉及现代排版软件中的关键概念,但本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排版思维”,而非单纯的软件操作技巧,确保读者无论使用何种工具,都能保持专业的水准。 三、 总结:从阅读到掌控 《文字的骨架:点石成金的排版艺术》是一本面向设计师、编辑、内容创作者、市场营销人员,乃至所有对信息传递质量有高要求人士的实用指南。它教导读者如何“看见”文字背后的结构,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布局决策,将平庸的文字转化为具有引导性、美感和权威性的视觉作品。掌握了这些骨架知识,您将不再只是内容的搬运工,而是信息的建筑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康文炳


  一九六二年生于台南七股,现任《财讯》双週刊资深副总编辑,曾任《三○》杂志总编辑、《今周刊》执行副总编辑。

  一九八三年在台大政治系就读期间,进入《夏潮》杂志工作,自此开始三十多年的记者与编辑职涯;历任《民进报》、《台湾时报》、《经济日报》、《中国时报》、《工商时报》、《明日报》、《壹週刊》、《数位时代》、《商业周刊》等媒体,拥有丰富实务经验,着有《编辑七力》、《深度报导写作》。

 

图书目录

【代序】
标点岂「小技」!

【认识篇】
认识标点符号

【基础篇】
一、 句号
二、 问号
三、 惊叹号
四、 逗号
五、 顿号
六、 分号
七、 冒号
八、 引号
九、 夹注号
十、 破折号
十一、删节号
十二、连接号
十三、间隔号
十四、书名号
十五、专名号
十六、其它标点符号

【进阶篇】
一、 一「逗」到底
二、 标点三兄弟
三、 逗号与顿号的纠结
四、 火爆二公子──问号与惊叹号
五、 三个标点符号连用,对吗?
六、 「括号」的忧郁
七、 提引引句要用冒号,还是逗号?
八、 当有两个人说话时……
九、 标点与文字的势不两立
十、 整治复杂长句

【附录】
中国高考试题──标点符号十大误用


 

图书序言



标点岂「小技」!

康文炳


  自己动手组合家具,有些螺丝装不牢靠、钉子打歪了,家具大抵还是堪用的,只是吱轧之声难免、歪斜之态碍眼,用得不顺气而已。
  标点符号之于文稿,就像螺丝之于组合家具,用得零乱、散漫,读者读起来也必定不畅快,厌烦之感绝不下于读到错别字。

  人们往往认为标点符号是「小技艺」,但一位严谨的编辑人绝不能这么想。其实,读者这种表面情绪的厌烦感,多少意含着连带对文稿品质和内容可信度的质疑。就像你进了一家餐厅,就坐的桌面竟留着一抹油腻的痕迹,你内心对用餐的整体品质,已不由地打了一个问号了。

  编辑的工作十分繁杂,要为文稿和书籍加值的地方还很多,实不必浪费在与标点符号的缠斗之中。然而,写作者(翻译者)对标点符号态度的马虎,甚或知识的匮乏,却是这一切的源头。

  我一直相信,好的写作者(翻译者)必然是字斟句酌的,他对文字的选取、摆置,有一种近乎洁癖的思虑,对标点符号也不可能大意。是的,仅懂标点符号不会让你写出好文章,但不懂标点符号的人应该不易写出好文章。

  好的写作者(翻译者)了解,标点符号可以协助自己釐清思绪,也让读者读起来清朗明畅;反之,语意纠结不清的长句,往往就意味着自己并未清晰地理解有关的想法或译述的内容,读者阅读的负担和挫折感就更是难免了。

  好的写作者(翻译者)更知道,熟稔地运用标点符号,能控制读者阅读的速度,从而营造出文稿的节奏感。若再借助其它修辞手法,高手甚至可以让文字的节奏感接近音乐性。

  曾有学生问小说家吴明益,为什么要规定写到草木鸟兽时,都要正确地写出它们的名字,而不能只是写「一只鸟」或「一只不知名的鸟」。吴明益回答说:「这不止是细节,也是对写作方式的选择。」

  的确,我也要说,把标点符号的螺丝锁牢、钉子钉好,也绝不仅是一种「小技艺」,它关乎你对写作的「态度」!

 

图书试读

【认识篇】
 
认识标点符号

 
中式标点符号引自西方,古汉文写作并没有标点符号,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标明句子的休止和停顿,称为「句读」( ㄐㄩ ˋ ㄉㄡ ˋ)。如「做大事不做大官」,在字旁圈点为「做大事、不、做大官」。
 
西式标点符号的雏形,相传是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约西元前448 ∼前380 年) 所发明,后经威尼斯印刷商人马努提乌斯(1449 ∼ 1515 年) 改良,再逐步演进,而有了今日完整的标点符号系统。
 
马努提乌斯改良标点符号500 年后,民国8 年(1919 年),随着白话文运动,中华民国教育部首度颁布「新式标点符号」用法;计分为句号、点号( 现称逗号) 、问号、惊叹号、分号、冒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12 种。
 
所谓「标点符号」,分开来看,就是「标号」与「点号」。其中,「标号」旨在标明词性,如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都属这一类;不然,古书都得另行注解:「XXX 人名也」,「XXX 书名也」。
 
「点号」即用于表示语气休止与停顿的「句读」,句号、问号、惊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皆属此类。其中,句号、问号、惊叹号三种点号,用于表示一个句子的停顿,称为「句末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四种点号,用于句子里的停顿,称为「句内点号」。
 
台湾最近一次的标点符号修订是在民国97 年(2008 年),为因应现代书写的需要,增列为15 种,计分为句号、问号、惊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书名号、专名号、间隔号、连接号。
 
是的,「马克.吐温」中间的标点符号称为「间隔号」,而电话号码「0926-123-456」中间的标点符号称为「连接号」。以后编辑与写作者在讨论文稿时,若说得出「华伦巴菲特中间应该加『间隔号』喔!」、「餐厅电话应加『连接号』啦!」你就够专业了。
 
朗读时,标点符号不用发音,这是大家都晓得的;不过,话虽如此,2014 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播报员,就曾如此念稿:「747减8,是我国迄今引进最大最先进的波音飞机。」原来,飞机的型号是「747- 8」。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你“看见”标点符号的书!《一次搞懂标点符号》的魅力在于,它将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略的细小符号,赋予了生命和意义。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标点规则融入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例如在对话、书信、甚至短信中,标点符号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和他人的沟通。书里对句读的讲解尤其精彩,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句子读起来会“断”得不对,从而影响理解。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标点符号在特定语境下的“情绪表达”,比如怎样通过合理的标点来烘托气氛、制造悬念,或者传递幽默感。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使用者”变成了一个“理解者”,再到一个“创造者”。现在,我写东西不再是机械地加上标点,而是带着思考去选择,去运用,让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我的表达。这对于任何想要提升文字表达能力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脑洞大开的书!《一次搞懂标点符号》不仅仅是讲标点符号的用法,它更像是在教你如何“思考”和“表达”。我以前写东西,总觉得句子长短不一,有时候很啰嗦,有时候又显得仓促。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标点符号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句子的节奏和读者的理解。比如,书里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不同的疑问句和感叹号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强度,以及如何用破折号来承接转折或者解释说明,这些细节之处,都能让你的文字焕发新生。它不像一本教条式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启迪智慧的指南。通过学习标点符号的“语言”,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遣词造句的方式。现在,我能够更精准地捕捉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和逻辑,并用最恰当的标点符号将其呈现出来,让我的文字更具感染力。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评分

读完《一次搞懂标点符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平时随手用的标点,背后蕴含着如此精妙的规则和逻辑。这本书没有采用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从源头上解释了标点符号的起源和发展,让你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用,而不是死记硬背“怎么”用。举个例子,书里对引号的用法讲解得特别透彻,区分了直接引用、间接引用、表示特定含义等不同情况,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之前很多混淆的地方。还有分号,我以前几乎不用,觉得它可有可无,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分号在连接紧密相关的独立分句时,能让文章的层次感更分明,避免句子过长带来的阅读疲劳。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时不时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历史典故,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正确使用标点,更提升了我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对文字表达的理解力。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一次搞懂标点符号》,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标点符号这种东西,从小到大一直在用,总觉得是基础中的基础,能有多大的深度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并非简单罗列规则,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标点符号在构建语篇、传递信息、塑造风格方面的关键作用。例如,书中有对省略号的妙用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省略”,更是“言外之意”的载体,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留下想象的空间。而且,书中还讨论了在不同文体(如小说、散文、学术论文)中,标点符号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异和使用偏好,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写东西,总是按照一种“标准”来,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字的魅力在于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标点符号正是实现这种灵活性的重要工具。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对文字的掌控力提升了一个档次,写作也变得更有趣、更有深度了。

评分

这本《一次搞懂标点符号》简直就是我写作文的救星!以前写东西,标点符号总是乱七八糟,逗号、句号、顿号傻傻分不清楚,弄得句子意思都变了,自己看都觉得别扭。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原来每个标点符号都有它独特的“性格”和“使命”。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把逗号比作“短暂的停顿,让思绪喘口气”,把句号比作“故事的终点,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交代”,一下子就把枯燥的规则变得有趣起来。书里还讲了很多实际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并且针对性地给出了修改建议,太实用了!我以前总觉得标点符号只是小小的符号,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们才是连接文字、表达情感、清晰逻辑的灵魂。现在我写作文,感觉思路清晰了很多,句子也流畅了,连老师都夸我进步很大!强烈推荐给所有跟我一样,被标点符号“折磨”过的朋友们,这绝对是一本让你相见恨晚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