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兩大史詩包含《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在古代印度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傳。兩大史詩不但對印度社會思想産生深刻影響,也流傳到亞洲各國如印尼、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斯裏蘭卡等,啓發無數精粹的音樂、戲劇、舞蹈、雕刻與繪畫作品,堪稱亞洲文化源頭。中國的佛教思想,甚至《西遊記》裏的孫悟空,也是受到兩大史詩影響的産物。
《摩訶婆羅多》是古代文明世界最長的一部史詩,共十萬頌(四百萬字),分十八篇,本書〈毗濕摩篇〉是第六篇,其中包括著名的宗教哲學插話〈薄伽梵歌〉,蘊含瞭許多超越宗教信仰的宇宙與人生哲理。〈薄伽梵歌〉曾相繼被譯成多種西方語言,德國語言學傢洪堡曾推崇至上:「《摩訶婆羅多》的這個插話〈薄伽梵歌〉是最美的,或許也是我們所知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詩人T. S.艾略特更盛贊是「僅次於但丁《神麯》最偉大的哲學詩」;小說傢赫胥黎也說〈薄伽梵歌〉是「永恆哲學最有係統的精神錶述」。
《摩訶婆羅多》的意思是「偉大婆羅多族的故事」,成書年代約在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四世紀之間,長約十萬頌(約相當於四百萬字),是古代文明世界最長的一部史詩。內容敘述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俱盧族與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敵對雙方在大戰十八天後兩敗俱傷,最後在天國相遇;由人成為天神的他們,憤怒與仇恨不再,個個儀態安詳,享受著真正的和平和安寜。圍繞這個中心故事的,除瞭大量神話傳說、寓言故事這類文學性插話,還有大量宗教、哲學、政治和倫理等等理論性插話。
本書由翻譯名傢黃寶生由梵文直譯,窮盡17年歲月,對應史詩口頭創作與傳頌的方式,詩體採用一頌(首)兩行四音步,每個音步八音節,共三十二音節。整齊好讀,準確、通順傳達原作語意,非常難能可貴,堪稱中譯本之典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