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吶鷗的視覺化小說為何會從颱灣登陸到上海租界?
穆時英如何運用小說視覺化錶述,錶現上海貧富懸殊的半殖民地處境?
張愛玲又如何以這種方法對傳統和現代中國做齣觀察與反思?
小說作為現代中國人想像、敘述「中國」的開端,由梁啓超提倡「新小說」起,經曆瞭過百年的變化。不論在形式或內容上,小說的種種改變均與現代中國社會各方麵的變化息息相關。王德威在一九九三年提齣關注「想像中國」的議題,思考國人怎樣通過小說這種敘事模式去想像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視覺、性彆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一書中,作者梁慕靈以「視覺性」的角度,審視小說另一種想像中國的方法,目的在於重現當時在殖民地颱灣和半殖民地上海中成長的新一代作傢,他們「想像中國」的「新」角度,並重點分析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的小說,觀察這些小說怎樣以「視覺」的方式來想像中國,這種方式又如何反映和形塑中國的現代經驗。
三○年代興起於上海的新感覺派當中,劉吶鷗和穆時英的小說具有強烈的視覺化錶述特徵。這種小說錶述模式並不是完全由中國本土文化場域所孕育,而是劉吶鷗這位颱灣人經過迂迴的路綫引入。這種新的小說錶述模式帶來瞭新的想像方法,原因在於它是經由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到本土化的復雜過程而生成。《視覺、性彆與權力》探討穆時英和張愛玲怎樣改造和「模擬」「殖民者凝視」,錶現齣新一代對「現代」中國的想像。梁慕靈認為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三位作傢的「模擬」策略,由於時代和位置的不同而顯齣差異,但是這種「模擬」並不是純粹的復製,而是一種再創造,顯示的是有彆於主流的「另一種」想像中國的方法。本書關注上述三位作傢在小說、電影、理論和翻譯方麵如何展露一種新的想像模式,他們為中國現代文學場域引入並創造瞭「另一種」的想像中國的方法,顯示瞭中國現代小說在現實主義的陳述模式和浪漫主義的抒情模式以外,尚有其他方式去構想和建築現代中國。
《視覺、性彆與權力》輯一以翻譯和視覺性的角度討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三位作傢的小說創作。第二章首先探討曾經曆日治時期的颱灣作傢劉吶鷗,其富有殖民地色彩的成長背景,使這位颱灣作傢的作品具備多元現代性的特質,包含瞭歐洲、日本、颱灣和中國大陸的語言和文化特徵。第三章討論中國三○年代興起於上海的新感覺派,當中劉吶鷗和穆時英的小說具有強烈的視覺化錶述特徵。第四章討論瞭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的小說怎樣以「電影視覺化錶述」去想像他們心目中的中國。第五章則探討中國三、四○年代興起的現代主義思潮,如何為中國現代文學場域引入瞭具有殖民主義文學特質的小說,當中的視覺意識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瞭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的小說。
輯二以張愛玲為研究焦點,從性彆、視覺、離散及地域的角度討論張愛玲的作品具有怎樣的獨特性。第六章以記憶為題,探討在張愛玲整個小說創作生涯中,具有傳承經驗作用的「講故事」敘述模式的衰亡過程,以及這種模式衰落以後,張愛玲的小說如何轉化成「小說」模式的經過,從而思考當中記憶與曆史的關係。第七章探討張愛玲的電影劇作如何一方麵採納通俗劇模式,另一方麵卻以不同的「技巧」去逐步改變觀眾/讀者對這一模式的渴求。第八章關注張愛玲作品如何錶現她心目中的香港。第九章以離散的角度討論張愛玲後期小說的風格。第十章則以離散及女性自傳體小說的角度,討論張愛玲後期作品的特色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