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在最美時候遇見最美古詩詞

於丹:在最美時候遇見最美古詩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於丹
  • 古詩詞
  • 傳統文化
  • 文學
  • 詩歌
  • 人生感悟
  • 情感
  • 文化
  • 經典
  • 解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央視數個大型節目撰稿人
  ★北京電視颱首席策劃顧問
  ★獲奬無數、國傢級文化傳播學者
  ★2006年十一長假期於《百傢講壇》連續七天《論語》開講,大受好評


  中國殿堂級文化學者──於丹教授十七年傾盡心力經典巨作

  《於丹〈論語〉心得》銷售五百萬冊,創下中國單本印刷書籍最高紀錄

  最好不過人間四月天,最美不過中國古詩詞。

  一首首流傳至今的絕美詩句, 在日常不經意的瞬間觸發心底的幽思。我們何不停下匆匆的腳步,品一品最美古詩詞,總有那麼一首能讓你潸然淚下。


  在今天,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高速運轉的生活節奏,讓我們的心變粗糙瞭,漸漸忘記,我們都是在詩歌裏不知不覺中完成瞭自己生命的成長。

  從小就背誦過「床前明月光」、「清明時節雨紛紛」,在懵懂的年紀就認識瞭李白與杜牧的鄉愁。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我們為什麼關注意象?並不是它能夠讓我們今天不發愁,而是我們的愁能有所託付,可以言說。

  雖然我們都不是詩人,可總會在人生的某種時刻,忽然間詩情上湧;總會有那樣一個關節點,我們品味人生,為心靈充電;總會有那麼一個契機,我們想尋找真實的自己。

  如同古人詠春悲鞦、寄情暮月;揮劍壯誌、舉杯消愁,藉由自然與生活中的意象抒發心緒,但求知己。而在時空流轉快速的現代,懂得我們的人,就藏在詩詞中,你一旦翻開,一旦全身心浸入其中,體味到詩的美,體味到詩人之心,那種與古人交流的「懂得」,永不誤讀,點滴在心。我們的生命,也許因此而不再孤單。

本書特色

  ●不隻是單純的詩詞賞析,更用現代日常言談來輕鬆品味古典。
  ●將內容包含:季節、日月、鄉野田間、登高望遠、俠客胸懷、飲酒抒懷,將詩詞融入日常生活。
  ●大量引用漢、唐、宋代的名傢、名作,一本書即能通讀古代經典。
  ●以詩歌品味生活,從春、鞦、明月、斜陽、田園、登臨、劍俠、飲酒八大主題引發的思緒,貫穿五韆年中國的古詩詞,賞讀文學之美、詩人文豪的心境。

名人推薦

  於丹是精英與平民之間的橋樑。——中國哲史學傢‧李澤厚

 
詩意棲居:古典文學與現代心境的交融 本書並非對某位特定學者(如於丹)對古詩詞的解讀進行收錄或評述,而是一部獨立探索古典詩詞審美價值、文化意蘊及其與當代生活關聯的深度隨筆集。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迴歸詩詞的文本本身,探尋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錶達方式、審美情趣以及超越時空的生命哲思。 全書圍繞“發現美、理解美、融入美”三大核心主題展開,共分為四個相互關聯的篇章,以精妙的選篇與獨到的見解,構建起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心靈的橋梁。 --- 第一部分:山水之間,寫意人生——意境的構建與自然精神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古典詩詞中對自然環境的描摹,探討詩人如何將個體的情感融入宏大的自然圖景之中,形成獨特的“意境”。我們不側重於考據詩人的生平,而是深入分析“如何寫景”的藝術手法,以及這種寫景背後所承載的哲學思考。 一、點染與留白:空間感的藝術 中國古典詩詞的精妙之處,在於其對有限文字的極緻運用,以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本章選取唐宋山水田園詩的代錶作,如王維、孟浩然、柳宗元的部分篇章,分析其如何通過“點”(如“明月鬆間照”)與“留白”(空間和時間上的停頓)來引導讀者的想象力。探討“虛”與“實”、“動”與“靜”的辯證關係,如何使得山水不再是客觀的背景,而是詩人主觀情感的投射。例如,分析“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中,聲音的齣現如何反襯齣環境的幽深與寜靜,這是一種對寂靜的深刻體悟。 二、時令流轉中的生命律動 古典詩詞對四季更迭的敏感度,體現瞭古代農耕文明對時間流逝的敬畏。本章細讀那些描寫特定時節的作品,如春日的新生、夏夜的溽熱、鞦風的蕭瑟與鼕雪的肅殺。重點不在於羅列時令詩,而在於剖析詩人如何將自身的生命體驗與自然界的變化進行物我閤一的探討。例如,探討“枯藤老樹昏鴉”所蘊含的深鞦的蒼涼感,如何轉化為一種對生命有限性的沉思,而非單純的悲傷。 三、道法自然:從棲居到哲思 本節深入挖掘詩詞中蘊含的道傢與儒傢思想在自然觀上的交匯。分析詩人如何在隱居或歸園田居的生活狀態中,尋求精神的解脫與超脫。探討“天人閤一”的觀念,是如何通過描繪清泉、苔蘚、竹林等意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取嚮,倡導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命哲學。 --- 第二部分:煙火人間,情義韆鞦——情感的張力與世俗的共鳴 本部分從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中提取詩詞,關注其中所蘊含的復雜人性、深厚情誼與曆史的重量。 一、邊塞壯歌與傢國情懷的交織 不同於隻關注個人哀愁,邊塞詩展現瞭一種廣闊的、麵嚮邊疆的集體情感。本章選取唐代邊塞詩的精華,分析其如何將“戍邊”的個體命運與“守土”的傢國責任並置。探討英雄主義精神與“鬍笳聲斷”的思鄉之情的張力,以及這種復雜的、充滿矛盾的情感是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的剛毅品格。 二、友朋之誼:知音難覓的惆悵與歡欣 古代的酬唱、送彆是詩歌創作的重要源泉。本章集中探討友誼之詩,分析送彆場麵的儀式感和情感的濃度。重點不在於紀念某位詩人,而是解析“一杯送,滿懷愁”的深層邏輯——為何古人對離彆的書寫如此細膩?通過分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名句,探討古典文化中對“精神契閤”的推崇,以及現代人在快節奏社交中對這種深度連接的渴望。 三、紅塵百態:市井煙火與底層悲歌 古典詩詞並非隻是貴族和隱士的專屬。本部分關注那些描繪市井生活、反映底層疾苦的作品(如白居易的部分諷喻詩或杜甫對民生的關注)。分析詩人如何用質樸的語言捕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探討文學作品在古代所承擔的“微言大義”的社會批判功能,以及這些“煙火氣”如何使詩歌擁有跨越階層的生命力。 --- 第三部分:煉字為金,鑄句成章——格律與語言的奇跡 本部分轉嚮詩歌的技藝層麵,剝離掉繁復的格律名詞,著重分析詩人如何在嚴格的限製中激發語言的最大潛能。 一、煉字之功:一個“字”的力量 本章細讀詩歌中那些“點石成金”的動詞和形容詞。通過對比不同版本或不同詩人的用詞選擇,直觀展示語言的精確性如何決定瞭詩歌的審美高度。例如,分析“推”與“敲”在描繪月光或敲門聲時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這部分是關於語言敏感度的訓練。 二、對仗的哲學:平衡與張力 對仗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不作格律上的繁瑣講解,而是從象徵意義上探討對仗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思維——對平衡、對應、和諧的追求。分析工整的對仗如何構建起嚴密的邏輯結構,以及跳脫齣常規的“拗救”或錯位對仗所帶來的情感釋放。 三、詩眼:瞬間的“頓悟”與“永恒” 解析“詩眼”概念,即詩中最能體現詩人主觀感受、最凝練的詞句。這是一種對語言的終極提煉。通過剖析幾首公認的“詩眼”名句,探討詩人是如何將復雜的哲學思考、深沉的情感或瞬間的感悟,壓縮進一個或兩個字詞之中,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 第四部分:古典迴響,現代心聲——時間中的對話 本書的收官部分,旨在探討古典詩詞如何穿越韆年,依然能與現代人的精神睏境産生共振。 一、古典的“慢”與現代的“速” 當代社會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對“等待”、“沉思”、“幽獨”等古典意象感到陌生。本章對比古人對時間的感知與現代人的體驗,分析在詩詞中尋找“精神避難所”的意義。探討如何通過閱讀古詩詞,重建內心的秩序感和節奏感,對抗信息時代的碎片化。 二、審美體驗的代際傳承 本書的結論並非要求讀者復古,而是強調審美體驗的普適性。分析古人對“孤獨”、“愛慕”、“失落”的錶達,如何與現代人的情感內核相通。強調理解古詩詞,就是理解我們民族在曆史長河中不斷確認和重塑的“人性標準”。 三、詩意棲居的當代實踐 最後,本書鼓勵讀者將詩詞的美學融入日常生活的微小細節中,並非是刻意引用,而是培養一種更具儀式感和覺察力的生活態度。這種“詩意”,體現在對一盞茶的品味、對一束光影的捕捉,以及在繁忙中為自己留齣片刻與自我對話的空間。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把鑰匙,引導讀者自行開啓那扇通往古典文學深邃之美的門扉,讓那些韆年前的文字,在今日的讀者心中,重新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於丹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曾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進行係列講座,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啓動瞭經典中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會重新親近、學習經典的熱潮,並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産生瞭廣泛影響。

  為推動中西文化交流,讓世界進一步瞭解中國,於丹教授近年來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巴西等國舉行瞭多場大型文化講座,引起瞭海外觀眾的強烈反響,受到各國媒體的廣泛關注。

  著有《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論語〉感悟》《於丹‧遊園驚夢》等。其中《於丹〈論語〉心得》銷量已達五百餘萬冊,目前已在三十多個國傢齣版發行。
 

圖書目錄

代序:喚醒心中的詩意       
 
壹  春風飛揚     
引子:一年之計在於春       
歲月在春光中甦醒       
日齣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細雨濕流光,芳草年年與恨長(春之意象之一)   
春啼嚦嚦:隻道不如歸去(春之意象之二)   
春柳依依:挽一段流光贈彆離(春之意象之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一個人走過的春天       
 
貳  鞦思浩蕩     
引子:悵望韆鞦一灑淚       
何處閤成「愁」,離人心上鞦     
多情哪堪清鞦節   
綠荷凝恨背西風(鞦之意象之一)   
萬葉鞦聲裏,韆傢落照時(鞦之意象之二)   
鞦色天涯:寂寂江山搖落處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鞦風之約:便引詩情到碧霄       
天涼好個鞦   
 
三  明月韆古     
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       
嚮明月學一顆平常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   
生生之證:秦時明月漢時關       
故國不堪迴首月明中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   
 
肆  斜陽晚鍾     
引子:吟到夕陽山外山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嚮花間留晚照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斷鴻聲裏,立盡斜陽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守望一段斜暉脈脈水悠悠   
彆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   
生命安頓:終古閑情歸落照       
 
田園林泉       
引子:田園是一種狀態       
法天貴真,琴書消憂   
守拙纔能歸園田   
飲酒與歸田,直寫胸中天   
鳥倦飛而知還(田園意象之一)       
把世界關在門外(田園意象之二)   
田園的煙火氣:把酒話桑麻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陸  登臨況味     
引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落日樓頭,欄杆拍遍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柒  劍嘯長虹     
引子:韆古文人俠客夢       
長嘯倚孤劍,目極心悠悠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熱血詩情:醉臥沙場君莫笑       
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   
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   
 
捌  詩酒流連     
引子: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醉中自有真天地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代跋:享受詩意,成就最美的人生
附錄:補充資料

圖書序言

代序

喚醒心中的詩意


  每個中國人,都是在詩歌裏不知不覺中完成瞭自己生命的成長。

  小的時候,誰沒有跟著李白看過「床前明月光」?雖然不懂得什麼叫思鄉,但孩子的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跟著孟浩然②背過「春眠不覺曉」?背詩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

  長大以後,戀愛中或失戀時,誰沒有想起過李商隱的比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春蠶和蠟燭,兩個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過詩歌,變成瞭我們可以寄託情感的意象。

  再長大一些,開始工作,忙碌、煩惱紛至遝來。我們想安靜,想放鬆,誰沒有想起過陶淵明⑤呢?「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韆古夕陽下,陶淵明的詩意溫暖瞭後世的每一叢帶霜的菊花。

  然後,我們日漸成熟,就有瞭更多的心事,更復雜的焦慮,更深沉的憂傷,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與我們的一己之悲比起來,那樣浩蕩的悲傷、深刻的哀痛,是不是會使我們的心稍稍放下一點,使我們的胸稍稍開闊一些呢?

  終於當年華老去的時候,我們輕輕嘆一口氣,想起蔣捷說「流光容易把人拋,紅瞭櫻桃,綠瞭芭蕉」。麵對逝水流光,這裏麵沒有撕心裂肺的悲號。那種淡淡的喟嘆,既傷感青春,又欣慰收獲,不也是一種深沉的人生嗎?

  今天,很多人會疑惑,在現代的忙碌生活中,詩對我們究竟是一種必需品,還是一種奢侈品?可能相比於我們的房貸、醫藥費、孩子的學費,還有每個人的工作現實、生活夢想,詩歌變成瞭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們真的願意相信詩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們也許就真的可以過得詩意盎然。

  我很喜歡的一位中國人林語堂先生,他曾經在《吾國與吾民》○八中說過一段關於詩歌的話——

  平心而論,詩歌對我們生活結構的滲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樣,似乎普遍認為對它感興趣,卻又無所謂的東西……如果說宗教對人類的心靈起著一種淨化作用,使人對宇宙、對人生産生齣一種神祕感和美感,對自己的同類或其他的生物錶示體貼的憐憫,那麼依我所見,詩歌在中國已經代替瞭宗教的作用。宗教無非是一種靈感,一種活躍著的情緒,中國人在他們的宗教裏沒有發現這種靈感和活躍情緒,那些宗教對他們來說,隻不過是黑暗生活之上點綴的漂亮補丁,是與疾病和死亡聯係在一起的。但他們在詩歌中發現瞭這種靈感和活躍的情緒。詩歌教會瞭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通過諺語和詩捲深切地滲入社會,給予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寄予無限的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

  詩歌透過對大自然的感情,醫治人們心靈的創痛,詩歌通過享受儉樸生活的教育為中國文明保持瞭聖潔的理想。它時而訴諸浪漫主義,使人們超然在這個辛苦勞作和單調無聊的世界之上,獲得一種感情的昇華;時而又訴諸人們的悲傷、屈從、剋製等情感,通過悲愁的藝術反照來淨化人的心靈。它教會人們靜聽雨打芭蕉的聲音,欣賞村捨炊煙裊裊升起,並與流連於山腰的晚霞融為一體的景色;它教人們對鄉間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閤要親切,要溫柔;它使人們在杜鵑的啼唱中體會到思念遊子之情;它教人們用一種憐愛之心對待採茶女和採桑女、被幽禁被遺棄的戀人、那些兒子遠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親,以及那些飽受戰火創傷的黎民百姓。

  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人們用泛神論的精神和自然融為一體,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感懷時光的有形流逝,鞦則悲悼落葉,鼕則雪中尋詩。在這個意義上應該把詩歌稱做中國人的宗教。我幾乎認為如果沒有詩歌——生活習慣的詩和可見於文字的詩——中國人就無法倖存至今。不過,要是沒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國詩歌也不會在中國人生命中獲得這麼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國人的文學和藝術天纔使他們用充滿激情的具體形象思維去進行想像,尤其工於渲染氣氛,非常適閤於作詩。他們頗具特色的濃縮、暗示、聯想、昇華和專注的天纔,不適閤於創作具有古典束縛的散文,反而可以輕而易舉創作詩歌。這種詩歌的意義在於詩人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詩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與自己生死相依,共用人間的歡樂與悲傷。

  之所以把林語堂先生這段文字抄寫在這裏,是因為我覺得很少有人可以用如此精練簡約、直指要害的語言,概括齣中國人和詩歌之間的關聯。

  林語堂離我們不遠,他所展現的是一個遊走於世界的中國人的心靈,是一個現代中國人對自己民族的詩歌傳統的認識和品味。他不認為詩是生活的點綴,他把詩歌稱為中國人的宗教。今天,相比起古人,我們的科學技術更發達瞭,我們的生活物質更繁盛瞭,我們的個人眼界更開闊瞭,我們每個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瞭,但是,我們的心靈、我們的詩意有所託付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還能不能夠喚醒心中的詩意呢?

  其實,詩意一直都在,隻不過我們的忙碌把它遮蔽瞭;詩意隨時會醒來,但在它醒來的時候,我們要準備好一顆中國人的「詩心」來迎接它。

  漢代的人曾經說過:「詩者,天地之心。」漢代人眼中的「詩」主要是指《詩經》。天地如此壯闊,長天大地之間,生長著萬物和人,天地山川的巨變,萬物草木的生長,人的命運變遷和人生的細微動靜,共同閤力,凝聚成詩。在天地和時間之中,唯獨人是「有靈」的,陸機在《文賦》△中說「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壯觀的天地和遼遠的時間,一起湧進人的心靈,此刻,我們的那種感動就是詩意,把它錶達齣來就是詩歌:「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然而,在詩思澎湃,心靈像春水一樣豐盈、潤澤的時候,我們怎樣做,纔能把所思所感說齣來、寫齣來?我們還是缺少一種錶達方式。這時,中國的詩人們像林語堂前麵所說的,去嚮自然藉:「和自然融為一體,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感懷時光的有形流逝,鞦則悲悼落葉,鼕則雪中尋詩。」

  春花,夏蟬,鞦葉,鼕雪,分彆隻是一種風景嗎?不,在詩人筆下,它們轉變成為一個個意象,成為詩人感情的寄託。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一花一葉,一丘一壑,原本是安靜的風景,在詩人眼中、心裏、筆下,活躍起來,流動起來,寄託著人心詩情。

  有瞭風景,有瞭詩情,有瞭意象,這種美好就足夠瞭嗎?在中國詩歌裏,還有意境。什麼是意境呢?就是林語堂說的」精神和自然融為一體」。景物與人心,一靜一動,互相映襯、互相呼應乃至融閤,主觀情意和客觀物境構成一個流動的空間,這種藝術境界就是意境,讓人品味,讓人沉湎。
 

圖書試讀

引子:一年之計在於春
 
中國人愛說「沐春風而思飛揚,淩鞦雲而思浩蕩。」春風鞦雲,春來鞦往,思緒翩躚,是春天和鞦天,與我們的生命有著特彆深刻的呼應嗎?
 
在漢語裏,和時間觀念最親密的詞,大概就是春鞦瞭。問老人傢的年齡,會問「春鞦幾何」,一說到年華流光,也喜歡使用一個詞——「春鞦」,連歌裏也在追問著「幾度風雨,幾度春鞦」。甚至在中國的古代典籍裏,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中也有一部《春鞦》,是由孔子刪訂最後定稿的魯國編年史,也是中國較早的史書之一。後來,叫「春鞦」的書更多瞭,比如秦國呂不韋的《呂氏春鞦》、齊國晏嬰的《晏子春鞦》。因為孔子編的史書叫《春鞦》,那段曆史——從西元前七七○年到西元前四七六年,也被我們叫做「春鞦」。
 
為什麼我們用「春鞦」二字來概括曆史?怎麼從來沒管它叫「鼕夏」呢?也許,在中國,特彆是在中原文明發軔的黃河流域,相比於酷暑嚴鼕,溫暖的春、涼爽的鞦,更適於中國人的詩情吧。
 
中國人喜歡用春、鞦之間的變化來形容時間的流轉。白居易①的《長恨歌》②裏有名句「春風桃李花開日,鞦雨梧桐葉落時」,寫的是唐玄宗離宮之前和迴宮之後強烈對比的心靈之感。安史之亂之後,人在歸來的時候,物是人非,今昔之感,這種滄桑心理的落差變化,為什麼會用「春風桃李、鞦雨梧桐」來形容呢?
 
實際上,春鞦更多變化的特徵,鼕夏更多穩定的特徵。小樓一夜聽雨聲,第二天滿眼繁花,從聽覺到視覺的轉變,這個情景是春天能看見的;一夜聽風聲,第二天滿地落葉,這個情形是鞦天能看見的。在夏和鼕,雖然也有雨有雪,有風有雷,可是雨過天晴,變化不大。春與鞦,生物的甦醒和衰殘,都在瞬間完成,來得那麼驀然那麼劇烈,強化瞭人和風景相遇時猝不及防那一瞬間的感動,深深地激蕩我們的內心。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春鞦之間,我們看見生命的成長和希望,也看見生命的頹敗和老去的感傷……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春鞦上寄予瞭這麼深的詩情的原因。
 
什麼是春天?春天其實是人心中朦朧的一種憧憬,是對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光中,時間剛剛開始,人們可以一點一點地把夢想種在現實的土地上,看它開花,看它抽穗,看它結果。這個生長與成熟的過程,人還可以企望。

用戶評價

评分

**初遇宋詞,驚艷時光** 第一次翻開《於丹:在最美時候遇見最美古詩詞》,就像是在一個微雨初歇的午後,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氣息。我一直覺得,古詩詞的美,需要一個恰當的契機纔能真正觸動心弦。而於丹老師,無疑就是那個最懂得如何點亮這片古老星空的人。她沒有用生硬的學術講解,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生活化的語言,為我們緩緩展開一幅幅宋詞的畫捲。 她筆下的李清照,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纔女,而是那個在閨閣中,也會因為落花而黯然神傷,也會因為思念故人而輾轉反側的尋常女子。她的詞,不再是考據學傢的研究對象,而是我們心底最柔軟地方的迴聲。讀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我仿佛也看到瞭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一個弱女子獨自麵對國破傢亡的悲愴。於丹老師的解讀,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們內心深處對美的渴望,讓我們不再害怕那些字麵上的晦澀,而是去感受詞句背後流淌的情感。 她講蘇軾,就好像和一位老友在月下品茶,談天說地。那個被貶謫、被流放的蘇軾,在於丹老師的筆下,卻依然是那個灑脫不羈、胸懷天地的“東坡居士”。她的解讀,讓我們看到瞭蘇軾在逆境中的樂觀與豁達,看到瞭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然。我尤其喜歡她對《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講解,那種曆史的滄桑感,那種對人生起伏的洞察,讓我們在感嘆古人豪情的同時,也審視自己的人生。這本書記載的,不僅僅是詩詞,更是對生命、對情感的深刻體悟。

评分

**古韻新聲,撥動心弦的文字** 翻開這本書,仿佛一下子跌入瞭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於丹老師的文字,有種魔力,能夠讓那些沉寂瞭韆年的詩句,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她不是在“解讀”古詩詞,而是在“對話”古詩詞,在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著一場場細膩而深刻的交流。 我特彆喜歡她對唐詩的解讀,那種大氣磅礴,那種傢國情懷,在她筆下變得無比鮮活。讀她講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仿佛看到瞭那個纔情橫溢、誌存高遠的詩人,也看到瞭自己心中那份不甘平凡的衝動。她讓我們感受到,詩詞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情感的宣泄,是理想的寄托。 而她談宋詞,又是另一種韻味。那種婉約,那種細膩,那種在細微之處見真情,在她輕柔的筆觸下,變得如此動人。尤其是她對柳永的講解,讓我們看到瞭那個在煙花柳巷中,依然能夠寫齣感人至深詞句的纔子。她讓我們明白,情感的錶達,無論多麼平凡,都蘊含著生命最真實的觸動。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溫度”。於丹老師用她的真誠和熱愛,將冰冷的文字,變成瞭溫暖的情感,變成瞭人生的智慧。她讓我們在閱讀中,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心靈的洗禮。每一段文字,都像是被精心雕琢過的藝術品,既有古韻的厚重,又有新聲的活力,能夠瞬間撥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弦。

评分

**穿越韆年的對話,與古人共鳴** 於丹老師在這本書中,仿佛搭建瞭一座時光的橋梁,讓我們得以穿越韆年,與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她挑選的詩詞,都是曆經歲月洗禮,依然熠熠生輝的經典。從唐詩的雄渾壯麗,到宋詞的婉約細膩,她都能夠信手拈來,並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 我尤其欣賞她對於詩詞意境的描繪。她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首詩寫瞭什麼,而是讓你身臨其境,去感受那份“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去體會那份“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靜謐。她會告訴你,為什麼杜甫的詩句總是那麼沉鬱頓挫,為什麼李白的詩歌總是那麼豪放飄逸。她讓我們明白,詩詞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情感、思想、乃至整個時代的縮影。 她還會將古人的情感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進行連接。當她談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時,我立刻想到瞭遠在他鄉打拼的自己,想到瞭對傢人的思念。這種共鳴,讓我覺得古人的情感並不遙遠,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她讓我們明白,無論是哪個時代,人類的情感都是相通的。這本書,就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感受生活、如何理解情感的指南,讓我們在閱讀詩詞的同時,也學會瞭如何更好地生活。

评分

**從詩詞中汲取力量,照亮人生** 讀《於丹:在最美時候遇見最美古詩詞》,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詩詞鑒賞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汲取人生智慧的書。於丹老師用她獨到的視角,為我們挖掘齣古詩詞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以及那些能夠滋養我們心靈的力量。 她講述的陶淵明,不再是那個隱居田園的“采菊東籬下”的詩人,而是一個在政治漩渦中,依然堅守內心寜靜的智者。她的解讀,讓我看到瞭陶淵明對人生選擇的思考,看到瞭他對自由和本真的追求。我從他身上學到瞭,即使身處睏境,也要保持內心的清澈與堅定。 當她談到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時,我仿佛也看到瞭那個寜靜的山水畫傢,看到瞭他筆下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禪意。這種意境,讓我對生活多瞭一份靜心與觀察。她引導我們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去感受四季的變幻,去體會大自然的饋贈。 更重要的是,於丹老師的講解,讓我們看到瞭古人在麵對人生坎坷時所展現齣的堅韌與豁達。她讓我們明白,挫摺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那些經典的詩句,就像是一盞盞明燈,照亮瞭我們前行的道路,給予我們麵對睏難的勇氣。這本書,是心靈的慰藉,是智慧的啓迪,更是我們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伴侶。

评分

**一期一會,在詩意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期一會”,這個源自日本茶道的詞語,在我看來,恰恰是閱讀《於丹:在最美時候遇見最美古詩詞》這本書的最佳體驗。於丹老師的文字,就像是一杯清茶,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的迴甘。她引導我們,在每一個“最美時候”,去遇見那些“最美古詩詞”,更重要的是,在詩詞的意境中,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 她講曹操,不是那個曆史舞颱上的梟雄,而是那個在亂世中,依然懷揣著政治抱負和人生感慨的“短歌行”的作者。她讓我們看到瞭,即使是鐵腕人物,內心深處也有著對生命無常的思考,有著對未來的迷茫與憧憬。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我們對曆史人物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自己的人生有瞭更深的體悟。 當她談到詩詞中那些關於“離彆”的情感時,我更是深有體會。無論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還是“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的淒涼,她都能夠精準地捕捉到其中蘊含的復雜情感,並讓我們感同身受。她讓我們明白,離彆是人生的常態,而詩詞,則是我們麵對離彆時,最溫暖的慰藉。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都可以成為我們感悟詩意的契機。於丹老師用她淵博的學識和細膩的情感,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詩詞的窗戶。而我們,隻需要懷揣著一顆寜靜的心,去走進去,去感受,去發現,在那些優美的文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動與力量,然後,在詩意中,遇見那個更懂得生活、更熱愛生命的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