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在最美时候遇见最美古诗词

于丹:在最美时候遇见最美古诗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于丹
  • 古诗词
  • 传统文化
  • 文学
  • 诗歌
  • 人生感悟
  • 情感
  • 文化
  • 经典
  • 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央视数个大型节目撰稿人
  ★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获奖无数、国家级文化传播学者
  ★2006年十一长假期于《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论语》开讲,大受好评


  中国殿堂级文化学者──于丹教授十七年倾尽心力经典巨作

  《于丹〈论语〉心得》销售五百万册,创下中国单本印刷书籍最高纪录

  最好不过人间四月天,最美不过中国古诗词。

  一首首流传至今的绝美诗句, 在日常不经意的瞬间触发心底的幽思。我们何不停下匆匆的脚步,品一品最美古诗词,总有那么一首能让你潸然泪下。


  在今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让我们的心变粗糙了,渐渐忘记,我们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从小就背诵过「床前明月光」、「清明时节雨纷纷」,在懵懂的年纪就认识了李白与杜牧的乡愁。我们为什么要读诗歌?我们为什么关注意象?并不是它能够让我们今天不发愁,而是我们的愁能有所託付,可以言说。

  虽然我们都不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总会有那样一个关节点,我们品味人生,为心灵充电;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

  如同古人咏春悲秋、寄情暮月;挥剑壮志、举杯消愁,借由自然与生活中的意象抒发心绪,但求知己。而在时空流转快速的现代,懂得我们的人,就藏在诗词中,你一旦翻开,一旦全身心浸入其中,体味到诗的美,体味到诗人之心,那种与古人交流的「懂得」,永不误读,点滴在心。我们的生命,也许因此而不再孤单。

本书特色

  ●不只是单纯的诗词赏析,更用现代日常言谈来轻松品味古典。
  ●将内容包含:季节、日月、乡野田间、登高望远、侠客胸怀、饮酒抒怀,将诗词融入日常生活。
  ●大量引用汉、唐、宋代的名家、名作,一本书即能通读古代经典。
  ●以诗歌品味生活,从春、秋、明月、斜阳、田园、登临、剑侠、饮酒八大主题引发的思绪,贯穿五千年中国的古诗词,赏读文学之美、诗人文豪的心境。

名人推荐

  于丹是精英与平民之间的桥樑。——中国哲史学家‧李泽厚

 
诗意栖居:古典文学与现代心境的交融 本书并非对某位特定学者(如于丹)对古诗词的解读进行收录或评述,而是一部独立探索古典诗词审美价值、文化意蕴及其与当代生活关联的深度随笔集。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回归诗词的文本本身,探寻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审美情趣以及超越时空的生命哲思。 全书围绕“发现美、理解美、融入美”三大核心主题展开,共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篇章,以精妙的选篇与独到的见解,构建起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 --- 第一部分:山水之间,写意人生——意境的构建与自然精神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自然环境的描摹,探讨诗人如何将个体的情感融入宏大的自然图景之中,形成独特的“意境”。我们不侧重于考据诗人的生平,而是深入分析“如何写景”的艺术手法,以及这种写景背后所承载的哲学思考。 一、点染与留白:空间感的艺术 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对有限文字的极致运用,以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本章选取唐宋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如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的部分篇章,分析其如何通过“点”(如“明月松间照”)与“留白”(空间和时间上的停顿)来引导读者的想象力。探讨“虚”与“实”、“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如何使得山水不再是客观的背景,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例如,分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声音的出现如何反衬出环境的幽深与宁静,这是一种对寂静的深刻体悟。 二、时令流转中的生命律动 古典诗词对四季更迭的敏感度,体现了古代农耕文明对时间流逝的敬畏。本章细读那些描写特定时节的作品,如春日的新生、夏夜的溽热、秋风的萧瑟与冬雪的肃杀。重点不在于罗列时令诗,而在于剖析诗人如何将自身的生命体验与自然界的变化进行物我合一的探讨。例如,探讨“枯藤老树昏鸦”所蕴含的深秋的苍凉感,如何转化为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沉思,而非单纯的悲伤。 三、道法自然:从栖居到哲思 本节深入挖掘诗词中蕴含的道家与儒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交汇。分析诗人如何在隐居或归园田居的生活状态中,寻求精神的解脱与超脱。探讨“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如何通过描绘清泉、苔藓、竹林等意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倡导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哲学。 --- 第二部分:烟火人间,情义千秋——情感的张力与世俗的共鸣 本部分从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提取诗词,关注其中所蕴含的复杂人性、深厚情谊与历史的重量。 一、边塞壮歌与家国情怀的交织 不同于只关注个人哀愁,边塞诗展现了一种广阔的、面向边疆的集体情感。本章选取唐代边塞诗的精华,分析其如何将“戍边”的个体命运与“守土”的家国责任并置。探讨英雄主义精神与“胡笳声断”的思乡之情的张力,以及这种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情感是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刚毅品格。 二、友朋之谊:知音难觅的惆怅与欢欣 古代的酬唱、送别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本章集中探讨友谊之诗,分析送别场面的仪式感和情感的浓度。重点不在于纪念某位诗人,而是解析“一杯送,满怀愁”的深层逻辑——为何古人对离别的书写如此细腻?通过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句,探讨古典文化中对“精神契合”的推崇,以及现代人在快节奏社交中对这种深度连接的渴望。 三、红尘百态:市井烟火与底层悲歌 古典诗词并非只是贵族和隐士的专属。本部分关注那些描绘市井生活、反映底层疾苦的作品(如白居易的部分讽喻诗或杜甫对民生的关注)。分析诗人如何用质朴的语言捕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探讨文学作品在古代所承担的“微言大义”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及这些“烟火气”如何使诗歌拥有跨越阶层的生命力。 --- 第三部分:炼字为金,铸句成章——格律与语言的奇迹 本部分转向诗歌的技艺层面,剥离掉繁复的格律名词,着重分析诗人如何在严格的限制中激发语言的最大潜能。 一、炼字之功:一个“字”的力量 本章细读诗歌中那些“点石成金”的动词和形容词。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或不同诗人的用词选择,直观展示语言的精确性如何决定了诗歌的审美高度。例如,分析“推”与“敲”在描绘月光或敲门声时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这部分是关于语言敏感度的训练。 二、对仗的哲学:平衡与张力 对仗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不作格律上的繁琐讲解,而是从象征意义上探讨对仗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维——对平衡、对应、和谐的追求。分析工整的对仗如何构建起严密的逻辑结构,以及跳脱出常规的“拗救”或错位对仗所带来的情感释放。 三、诗眼:瞬间的“顿悟”与“永恒” 解析“诗眼”概念,即诗中最能体现诗人主观感受、最凝练的词句。这是一种对语言的终极提炼。通过剖析几首公认的“诗眼”名句,探讨诗人是如何将复杂的哲学思考、深沉的情感或瞬间的感悟,压缩进一个或两个字词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 第四部分:古典回响,现代心声——时间中的对话 本书的收官部分,旨在探讨古典诗词如何穿越千年,依然能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产生共振。 一、古典的“慢”与现代的“速” 当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对“等待”、“沉思”、“幽独”等古典意象感到陌生。本章对比古人对时间的感知与现代人的体验,分析在诗词中寻找“精神避难所”的意义。探讨如何通过阅读古诗词,重建内心的秩序感和节奏感,对抗信息时代的碎片化。 二、审美体验的代际传承 本书的结论并非要求读者复古,而是强调审美体验的普适性。分析古人对“孤独”、“爱慕”、“失落”的表达,如何与现代人的情感内核相通。强调理解古诗词,就是理解我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确认和重塑的“人性标准”。 三、诗意栖居的当代实践 最后,本书鼓励读者将诗词的美学融入日常生活的微小细节中,并非是刻意引用,而是培养一种更具仪式感和觉察力的生活态度。这种“诗意”,体现在对一盏茶的品味、对一束光影的捕捉,以及在繁忙中为自己留出片刻与自我对话的空间。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把钥匙,引导读者自行开启那扇通往古典文学深邃之美的门扉,让那些千年前的文字,在今日的读者心中,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于丹


  着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启动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经典的热潮,并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于丹教授近年来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国举行了多场大型文化讲座,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强烈反响,受到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着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游园惊梦》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销量已达五百余万册,目前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图书目录

代序:唤醒心中的诗意       
 
壹  春风飞扬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岁月在春光中甦醒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春之意象之一)   
春啼呖呖:只道不如归去(春之意象之二)   
春柳依依:挽一段流光赠别离(春之意象之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一个人走过的春天       
 
贰  秋思浩荡     
引子:怅望千秋一洒泪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多情哪堪清秋节   
绿荷凝恨背西风(秋之意象之一)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秋之意象之二)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风之约: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凉好个秋   
 
三  明月千古     
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       
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生生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   
 
肆  斜阳晚钟     
引子:吟到夕阳山外山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守望一段斜晖脉脉水悠悠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生命安顿:终古闲情归落照       
 
田园林泉       
引子:田园是一种状态       
法天贵真,琴书消忧   
守拙才能归园田   
饮酒与归田,直写胸中天   
鸟倦飞而知还(田园意象之一)       
把世界关在门外(田园意象之二)   
田园的烟火气:把酒话桑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陆  登临况味     
引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落日楼头,栏杆拍遍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柒  剑啸长虹     
引子:千古文人侠客梦       
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热血诗情:醉卧沙场君莫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捌  诗酒流连     
引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醉中自有真天地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代跋:享受诗意,成就最美的人生
附录:补充资料

图书序言

代序

唤醒心中的诗意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②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託情感的意象。

  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⑤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我很喜欢的一位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曾经在《吾国与吾民》○八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话——

  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认为对它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祕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那些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生活之上点缀的漂亮补丁,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诗歌透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俭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情感,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它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採茶女和採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

  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中国人的宗教。我几乎认为如果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倖存至今。不过,要是没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国诗歌也不会在中国人生命中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国人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使他们用充满激情的具体形象思维去进行想像,尤其工于渲染气氛,非常适合于作诗。他们颇具特色的浓缩、暗示、联想、昇华和专注的天才,不适合于创作具有古典束缚的散文,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创作诗歌。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用人间的欢乐与悲伤。

  之所以把林语堂先生这段文字抄写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很少有人可以用如此精练简约、直指要害的语言,概括出中国人和诗歌之间的关联。

  林语堂离我们不远,他所展现的是一个游走于世界的中国人的心灵,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诗歌传统的认识和品味。他不认为诗是生活的点缀,他把诗歌称为中国人的宗教。今天,相比起古人,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物质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託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汉代的人曾经说过:「诗者,天地之心。」汉代人眼中的「诗」主要是指《诗经》。天地如此壮阔,长天大地之间,生长着万物和人,天地山川的巨变,万物草木的生长,人的命运变迁和人生的细微动静,共同合力,凝聚成诗。在天地和时间之中,唯独人是「有灵」的,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壮观的天地和辽远的时间,一起涌进人的心灵,此刻,我们的那种感动就是诗意,把它表达出来就是诗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然而,在诗思澎湃,心灵像春水一样丰盈、润泽的时候,我们怎样做,才能把所思所感说出来、写出来?我们还是缺少一种表达方式。这时,中国的诗人们像林语堂前面所说的,去向自然借:「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春花,夏蝉,秋叶,冬雪,分别只是一种风景吗?不,在诗人笔下,它们转变成为一个个意象,成为诗人感情的寄託。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花一叶,一丘一壑,原本是安静的风景,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託着人心诗情。

  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这种美好就足够了吗?在中国诗歌里,还有意境。什么是意境呢?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唿应乃至融合,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让人品味,让人沉湎。
 

图书试读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春风秋云,春来秋往,思绪翩跹,是春天和秋天,与我们的生命有着特别深刻的唿应吗?
 
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连歌里也在追问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甚至在中国的古代典籍里,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也有一部《春秋》,是由孔子删订最后定稿的鲁国编年史,也是中国较早的史书之一。后来,叫「春秋」的书更多了,比如秦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齐国晏婴的《晏子春秋》。因为孔子编的史书叫《春秋》,那段历史——从西元前七七○年到西元前四七六年,也被我们叫做「春秋」。
 
为什么我们用「春秋」二字来概括历史?怎么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白居易①的《长恨歌》②里有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写的是唐玄宗离宫之前和回宫之后强烈对比的心灵之感。安史之乱之后,人在归来的时候,物是人非,今昔之感,这种沧桑心理的落差变化,为什么会用「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来形容呢?
 
实际上,春秋更多变化的特征,冬夏更多稳定的特征。小楼一夜听雨声,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在夏和冬,虽然也有雨有雪,有风有雷,可是雨过天晴,变化不大。春与秋,生物的甦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
 
什么是春天?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这个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人还可以企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诗词中汲取力量,照亮人生** 读《于丹:在最美时候遇见最美古诗词》,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诗词鉴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汲取人生智慧的书。于丹老师用她独到的视角,为我们挖掘出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以及那些能够滋养我们心灵的力量。 她讲述的陶渊明,不再是那个隐居田园的“采菊东篱下”的诗人,而是一个在政治漩涡中,依然坚守内心宁静的智者。她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陶渊明对人生选择的思考,看到了他对自由和本真的追求。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清澈与坚定。 当她谈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时,我仿佛也看到了那个宁静的山水画家,看到了他笔下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禅意。这种意境,让我对生活多了一份静心与观察。她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感受四季的变幻,去体会大自然的馈赠。 更重要的是,于丹老师的讲解,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在面对人生坎坷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豁达。她让我们明白,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那些经典的诗句,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本书,是心灵的慰藉,是智慧的启迪,更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评分

**古韵新声,拨动心弦的文字** 翻开这本书,仿佛一下子跌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于丹老师的文字,有种魔力,能够让那些沉寂了千年的诗句,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她不是在“解读”古诗词,而是在“对话”古诗词,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着一场场细腻而深刻的交流。 我特别喜欢她对唐诗的解读,那种大气磅礴,那种家国情怀,在她笔下变得无比鲜活。读她讲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才情横溢、志存高远的诗人,也看到了自己心中那份不甘平凡的冲动。她让我们感受到,诗词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情感的宣泄,是理想的寄托。 而她谈宋词,又是另一种韵味。那种婉约,那种细腻,那种在细微之处见真情,在她轻柔的笔触下,变得如此动人。尤其是她对柳永的讲解,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在烟花柳巷中,依然能够写出感人至深词句的才子。她让我们明白,情感的表达,无论多么平凡,都蕴含着生命最真实的触动。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温度”。于丹老师用她的真诚和热爱,将冰冷的文字,变成了温暖的情感,变成了人生的智慧。她让我们在阅读中,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心灵的洗礼。每一段文字,都像是被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既有古韵的厚重,又有新声的活力,能够瞬间拨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弦。

评分

**穿越千年的对话,与古人共鸣** 于丹老师在这本书中,仿佛搭建了一座时光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穿越千年,与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挑选的诗词,都是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熠熠生辉的经典。从唐诗的雄浑壮丽,到宋词的婉约细腻,她都能够信手拈来,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我尤其欣赏她对于诗词意境的描绘。她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首诗写了什么,而是让你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去体会那份“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静谧。她会告诉你,为什么杜甫的诗句总是那么沉郁顿挫,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总是那么豪放飘逸。她让我们明白,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情感、思想、乃至整个时代的缩影。 她还会将古人的情感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进行连接。当她谈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我立刻想到了远在他乡打拼的自己,想到了对家人的思念。这种共鸣,让我觉得古人的情感并不遥远,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她让我们明白,无论是哪个时代,人类的情感都是相通的。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感受生活、如何理解情感的指南,让我们在阅读诗词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生活。

评分

**初遇宋词,惊艳时光** 第一次翻开《于丹:在最美时候遇见最美古诗词》,就像是在一个微雨初歇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我一直觉得,古诗词的美,需要一个恰当的契机才能真正触动心弦。而于丹老师,无疑就是那个最懂得如何点亮这片古老星空的人。她没有用生硬的学术讲解,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生活化的语言,为我们缓缓展开一幅幅宋词的画卷。 她笔下的李清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才女,而是那个在闺阁中,也会因为落花而黯然神伤,也会因为思念故人而辗转反侧的寻常女子。她的词,不再是考据学家的研究对象,而是我们心底最柔软地方的回声。读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仿佛也看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弱女子独自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怆。于丹老师的解读,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让我们不再害怕那些字面上的晦涩,而是去感受词句背后流淌的情感。 她讲苏轼,就好像和一位老友在月下品茶,谈天说地。那个被贬谪、被流放的苏轼,在于丹老师的笔下,却依然是那个洒脱不羁、胸怀天地的“东坡居士”。她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乐观与豁达,看到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我尤其喜欢她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讲解,那种历史的沧桑感,那种对人生起伏的洞察,让我们在感叹古人豪情的同时,也审视自己的人生。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诗词,更是对生命、对情感的深刻体悟。

评分

**一期一会,在诗意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期一会”,这个源自日本茶道的词语,在我看来,恰恰是阅读《于丹:在最美时候遇见最美古诗词》这本书的最佳体验。于丹老师的文字,就像是一杯清茶,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回甘。她引导我们,在每一个“最美时候”,去遇见那些“最美古诗词”,更重要的是,在诗词的意境中,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她讲曹操,不是那个历史舞台上的枭雄,而是那个在乱世中,依然怀揣着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慨的“短歌行”的作者。她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铁腕人物,内心深处也有着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有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 当她谈到诗词中那些关于“离别”的情感时,我更是深有体会。无论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还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凄凉,她都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并让我们感同身受。她让我们明白,离别是人生的常态,而诗词,则是我们面对离别时,最温暖的慰藉。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以成为我们感悟诗意的契机。于丹老师用她渊博的学识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诗词的窗户。而我们,只需要怀揣着一颗宁静的心,去走进去,去感受,去发现,在那些优美的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力量,然后,在诗意中,遇见那个更懂得生活、更热爱生命的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